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矛盾论读后感

读矛盾论读后感

2016-01-03 01:54: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一《读矛盾论有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读矛盾论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一
《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二
《读矛盾论有感》

“这些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

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三
《《矛盾论》读后感 3000 字》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威武辩证法的学习很有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

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

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四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五
《矛盾论读后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快2年了,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如马斯诺在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求后必将产生一个新的需求即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一直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不同阶段的目标就会有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新的矛盾,而矛盾又会带来需求。需求既是矛盾,矛盾就是为了满

足需求而存在。随着我们的学习和事业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动力。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矛盾其实就是生产力。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

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

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六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3010208206

黄世心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而是要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

毛泽东同志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同志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

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

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七
《《矛盾论》读后感》

正确的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

【摘要】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整篇文章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穿始终,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全面、系统、深刻。《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 方法论

1937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篇受到世界范围瞩目的文章——《矛盾论》,在当时,是为了客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教条主义而作。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来帮助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举例生动具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阐述全面深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章中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延伸观点是多方面的、经得住考验的,并且还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其中,使得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矛盾,得到了十分成功的分析和解决。 为什么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全民讨论呢?因为它首次精辟地阐述了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而在文章中特别指出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可以说,不认清这一事实,就等于是辩证法这门学问的门外汉。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二十世纪的历史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多重身份的不懈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新实践,他不但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更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后人看来,毛泽东能够取得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成就,除了跟他投身于社会变革的革命实践有关,更跟他坚持一生的刻苦读书不可分割。是阅读赋予了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超前敏锐的政治智慧。

其实毛泽东度过的哲学著作绝不仅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著作,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和斯宾诺莎等人,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许多著作,同样也被纳入毛泽东的研究范畴,足可见毛泽东对于哲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哲学上所花费的心血。正是在如此大量的阅读,和独立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后,毛泽东才能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其抬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巨作应运而生。而在《矛盾论》中,除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还能注意到毛泽东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只有他才能把史论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历史的立体感。可见毛泽东不但重视哲学,同样重视历史。这一点和马克思极为相似。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 1

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后人再读《矛盾论》,对于个人的思想发展、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都能够产生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这就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之魅力。读此文章,相信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矛盾论》中,我们首先弄清楚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正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不同的看法,形成了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一种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被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帮助我们理清了它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食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而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也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一语道破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而在文章的最后,毛泽东用其特有的精辟的描述对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总 2

结,他所着重强调的是,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整篇文章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穿始终,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全面、系统、深刻。《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前,人们普通倾向于遵循正义感的指引,对于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进行主观上的分辨。人们往往对于前者保持着追求与向往,而对于后者,更多的则是厌恶和唾弃,却很少有人去想如何去改变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大多数人往往仅仅知道依靠个人持续不懈的奋斗、坚持实用技能和本领的学习实践,以成为一个问心无愧、获得别人认可的成功的人为目标。读《矛盾论》,能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一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团结全中国的所有力量。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必须学会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的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看世界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国现阶段想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群体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进行武装,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最有力的武器。只要学会了运用这一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各种纷繁的矛盾中找到、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著 《矛盾论》 人民出版社 1975年

[2] 邓力群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 3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八
《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有感

姓名:彭涛涛 学号:2011069 专业:建筑工程土木一班 为了弄清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等问题,我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颇有感想,在此我将一一叙述。

《矛盾论》至始至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展开,其以唯物辩证法为出发点,通过阐述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逐步深入的阐述了矛盾的意义。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思想, 而此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为此,毛主席写了这篇哲学论文以确定中国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的目标—扫除教条主义思想。这是《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毛主席用了一句话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哪个人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时时;事事”表现了矛盾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其与恩格斯所说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及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相统一,无论是生命活动还是人类的后天行为(战争,学习„),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矛盾普遍的存在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我们认识人往往是看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因为如果只看相同点,那么人与人之间便没有任何区别,也无法分辨出不同的人。矛盾亦是如此,人们认识矛盾往往是通过矛盾的特殊性。毛主席对其特殊性做了完善清楚的解释:不同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科学研究的区分正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矛盾的特殊性即为事物的特殊性,而我们的认知又往往从事物的特殊性开始,比如说,我们结识一个陌生人,最先记住的往往是他的特别之处,慢慢熟识之后才会记住他的一般特征.。当然,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他们的关系即为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个性是苹果(a,b,c,d)、梨子(b,c,d,e)、香蕉(c,d,e,f),那么共性便为水果(c,d),除去个性,共性便不再存在,除去特殊性,普遍性也不复存在。

我曾在一个问题上纠结,就是:矛盾既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任何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矛盾关系,如果这样,又何来的合作与统一呢?对于这个问题,《矛盾论》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对于不同的矛盾,其把矛盾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

矛盾,主要矛盾永远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当我们解决矛盾的时候,先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就相对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存在矛盾,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抗日是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之间是次要矛盾,因此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外部划分,矛盾可从内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我们要研究了解矛盾就必须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着手,只有抓住了重点,才不会偏离矛盾的方向,才能具体的懂得矛盾的情况,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认为矛盾就是互相冲突的事物,当然在以前我也如此,但是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我们无疑是错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它的同一性,斗争性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互相对立的一面,而同一性相对要深入一些,它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或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通俗的话来讲,矛盾的同一性就好比生与死、上与下;生死相对,但如果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上下相对,但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两者相对且相依而存。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将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

己人生的特殊性。

至于《矛盾论》中提到的对抗的问题,我的认识是:矛盾是有限度的,在一定限度内,矛盾不会突出的表现出来,但矛盾一旦超出限度后,就好比炸弹被引爆,事物会立刻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换句话说就是对抗;对抗是矛盾激化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抗可以被解决,但矛盾不能被化解,它会始终存在。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读矛盾论读后感篇九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书中谈到两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和其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级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金额相互影响着;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遗失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的原因。”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则是“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事物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等。就其对比看来,当今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威武辩证法,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当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方法论难免会有冲突。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之前,难免会有片面和孤立的看法。《矛盾论》警示我们就是在没有认真分析事物本质,没有辩证的分析事物之前,不要用形而上学的针对事物作出不明智的处理。买椟还珠和刻舟求剑是不可取的。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身边发生的和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两方面,从不同方向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一方面,从横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实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其内部和其周围的环境均存在着矛盾。书中指出存在人们思想中的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党内不同思想的斗争是阶级矛盾,都是新旧事物矛盾的反映。第二方面,从时间纵向阐述矛盾存在于事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矛盾时时存在,永无休止。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论中的重点。矛盾的特殊性可归纳为两个意思:(1)、事物矛盾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它的发展形势各有各的特点;(2)、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象形式也不一样。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老的规矩或规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规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每次面对问题,都应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所在,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理智的处理方法。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结合起来分析。任何事物矛盾都可以从其普遍性中分析其特有点所在即特殊性。特殊的事物和普遍的事物是互相联结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应善于从特殊性中阐发普遍性,由普遍性研究特殊性。

四、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中还阐述了事物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主要矛盾是指在许

多矛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那种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那些被领导的、被决定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在矛盾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在认识到一切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矛盾之后,运用矛盾论处理实际困难时,应该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首要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把整个工作带动起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工作弄成一团糟。同时,最重要的是,事物的主次矛盾是会相互转化的。要时时刻刻认识到事物是在发展的,事物的矛盾也是在变化的。在正确的时刻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出色地完成所做的工作。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同一性的意义在于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则指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质,一切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都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矛盾的斗争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而对抗时矛盾斗争采取的形式,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

在解决矛盾时,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而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斗争性的,也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只有对抗一种解决方式。对抗的矛盾,要用革命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总结以上几点,《矛盾论》中,阐述的对待问题和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我领会很多。成熟地对待事物中存在矛盾的现象,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毫无准备。理性地认识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就不会片面孤立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和情况。铭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合理巧妙地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中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次阅读《矛盾论》我学到了很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在采取行动处理问题之前多想想事物的矛盾所在,将《矛盾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我也将为之不断努力。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且简单介绍了辩证法宇宙观的发展进化历程。即(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而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

经过列宁和斯大林,有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就、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本部分写的比较简略,是因为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作者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作者认为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第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刘畅宇

10379015

2011.12.2.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读矛盾论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矛盾论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矛盾论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045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