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苏州园林读后感

苏州园林读后感

2016-01-10 17:35: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一:游苏州园林有感——对自然观的些许感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一:游苏州园林有感——对自然观的些许感悟

游苏州园林有感

——对自然观的些许感悟

人人称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孩提时便对江南水乡无限地向往,向往鱼米之乡的富庶,向往涤荡着绿波在乡间环绕的运河,向往“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向往姑苏城外夜半钟声的寒山寺„„而今,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吴中的秀丽和典雅,没有了北方的干燥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有的是白色的房屋和摇曳在湖中的小船。

初到吴中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乘电梯刚出了火车站,古城楼和京杭大运河便跃然眼帘,仿佛自己已经置身在了悠久的历史当中。苏州之旅的主要路线是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虎丘,当然还有苏州的美食。

拙政园被称为“中国私家园林之经典”,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榭都积聚了古代园林设计师们的智慧。所谓“移步换景,步移景换”,正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独到之处,这浑然一体的人间美景不仅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的各种礼仪、习俗,而这更是将建筑和人融入自然的典范。远望一座精致而朴实的亭子,四角跃然翘起,似鸟儿振翅欲直冲云霄,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觉冲击。亭子“四面荷花,三面柳”,亭柱上均镌刻有对联,皆是依景而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园子主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雅的情趣。在参观很多堂、阁时我们都会看到墙上或者椅子背上有一块块精美的“泼墨山水画”,这其实是天然的大理石上带有的独特花纹,每一件都堪称无价珍品。顺着走廊穿梭,墙壁花窗上的图案也在不断的变化,有的则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的形状,墙后种着花、树,我听导游说这叫“空窗”,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了“画框”之中,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景色。四季更迭,窗外花和树的景色也在不断的变化,春天欣欣向荣,夏天生机勃勃,秋天木叶凋零,冬天凌寒傲雪,不同的时段可以有不同的景色,观景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不同,灵感和诗意便油然心头。 园中的各种假山和堂中摆放的石头大都源于太湖石。太湖石“皱、瘦、漏、透”,也正是如此才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青睐。狮子林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因为许多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其中有“九狮峰”,听闻是乾隆皇帝到狮子林游玩时在此石上看出了九头狮子因而得名。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七次来到了狮子林,一次在园中游玩时雅兴大发,挥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当时给乾隆当导游的状元黄喜在一旁见了觉得不免俗气,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明白了他的用心,也觉得这样太俗,传出去有损名声,便顺水推舟的把有字赏给了他,成了“真趣”二字。乾隆走后,地方官在此筑造亭阁,将“真趣”二字作为亭名。

苏州园林的设计以人为主,以景为宾,设计者用自己的智慧将石、水、花、树、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在观景时则是以景为主,以人为宾,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可以居住的地方,更成为了有欣赏价值的人文美景。当然无论是王家园林的虎丘,还是寺庙园林的寒山寺,他们都透射出了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观念,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才造就了这么多秀丽典雅的风景。现在我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隋炀帝要劳民伤财的开凿大运河,为什么乾隆皇帝会七下江南!

人类不仅仅是自然的改造者,而更应该懂得如何融入自然,保护自然。苏州之行我除了感受到园林的美,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在蓬勃发展的城市,高楼大厦在一天天的不断耸立,而身处旧城的那些古代园林似乎变得愈来愈拥挤、愈来愈渺小。文物经不起千万人蹂躏,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保护、继承和发展。

王波

513101001240

2013.10.7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二:苏州园林有感

苏州园林有感

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其实,睁眼看真实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一景我也描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但有一种感觉,心平静了不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中隐隐于市的人。隐于野简单,野外与市几乎断绝,没有外物的扰乱,隐居起来当然就容易了,所以只是小隐。大隐隐于朝,虽身处繁华都市,心却不受繁华所扰。于纸迷金醉中,却是“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境界在心中,何须心外求。大多数的我们不愿身居山野,让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去野外着实是一件困难的

事,做小隐,我们不愿意。同时大多数的我们连“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都做不到。更何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圣人的事我们做不来,做大隐,我们做不到。到是那些士大夫们,像大多数的我们一样既不想回山野,又做不到心外无物。早想到了一种好方法,于市中建造一处园林。

出门是市,进门是园林。仿佛是八卦图上的阴鱼和阳鱼一样,一处是动的,热闹的,一处是静的,清幽的。这种调和便是和谐吧。如果将来我有了钱,我只想说,我好想住在一处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地方。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有多高的修养,不能与拙政园孤高不群的主人王献臣比,不能与狮子林主人高僧天如禅师比,更不能与沧浪亭主人名将韩世忠相比。但是,以读书为例,有时候我也会读读诗经,里面淳朴的文字,纯真的情感会时不时打动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有时候会被诗经里这些诗句深深的打动,随诗中的人物而高兴而忧伤,最重要的是感受古人淳朴的民风,纯洁的心地,单纯的爱情和智慧。不过呢,这样的感受总是很短暂的。一方面是自己修为不够高,还有就是诗经的文言不好理解,再有就是环境,先抛开乱糟糟的寝室,但是嘈杂的声音就让你难得一会儿清静。若是在苏中园林就好了,在满园春花盛开的季节,坐在一凉亭中,手捧诗经读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或是站一高处面向湖心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是“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在园中,园本身又是无言的诗,身在其中,不知我在园中还是诗中。正因为我不是圣人,所以我受环境的影响很大,那么在这样一个清静幽深的园林里,我的心也会随之清静下来吧。有一朋友曾到过苏中园林,他说不是太好,或许吧,这是让居住的地方,不停下脚步怎会感受它的呼吸?。

是因为归隐的心造就了园林,还是园林在修炼归隐的心呢!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三:苏州园林感想

中国古园林研究实习成果

游拙政园感想

姓 名: 丁宏翔

班 级:一二建筑

学 号:指导老师:吉志伟、陶峰

成 绩:

2015/8/24

游拙政园感想

在经历了大学三年的学习,我们来到苏州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参观实习。结束了整顿后,第二天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

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

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

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

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迄今

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

园一家。作为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拙政

园将江南园林的各种建筑元素都在一座

园林中完美的表现力出来,我们于12月28日上午去游览了拙政园,在我看来,拙政园给了我很深的建筑感触,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

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把

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

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不愧为

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整个园林是以绿色为基调来布

置整个园林,随处可见婀娜的植物。绿色是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它使人感到和平和宁静,充满希望和活力。作为人类建造的第二自然——园林,绿色自然成为色彩的主旋律。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阐述“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在拙政园里,以“绿”为主题的景点有很多,如“绿绮亭” 、“晚丹晓翠” 、“浮翠阁”等。

在园中以花卉、果实色彩为点缀,在园林中有了花卉、果实色彩来点缀,园林空间便不在那么单调乏味。花木的选择范围广泛,为园林增添了亮丽色彩。

拙政园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红,带建筑的色彩却非常简单。粉墙、黛瓦、栗色的窗和柱,就是建的全部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看似单纯,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园林内建筑类型丰富,亭台楼阁高低错落,

而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

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

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

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山水建筑参差起落,花草林

木点缀成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拙政园的自由不对称布局,各种建筑类型看似杂乱无章的在园林中布

置,看似各种建筑将整个园林分割开来,但增添了园林的变化性,让

人有了更多的享受与游园惊喜,,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整个园林的空间给我们一种紧凑的感觉,但不失美感。

整个园林的色彩比较单调。粉墙、黛

瓦、栗色的窗和柱,就是建筑的全部

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看似单纯,

却以不变应万变,衬出了满园的风光

无限。整个园林中的建筑都是看似不

同的,因为整个园林中囊括了太多的

建筑,如果色彩太过繁杂,将会影响

到整个园林的视觉效果,而用单调的色彩恰好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

将园林中的诸多建筑以一种色彩的来将它们联系起来。

园林中的建筑都是比较精致典雅的,并不像现代建筑那般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只是淡然 与舒适的感觉。整个园林中的环境将整个园林的各种元素都巧妙的联系了起来,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给人更多的享受与惊喜。

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

二物”,叠石造山,小则置一二

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大则峰峦洞壑,绵延成脉,远观

有势,近看有质,石无定形,山

有定法。而拙政园中的各处的山

体安排的皆是恰到好处,如一来

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

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虽有人造,宛自天开”即模范山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与水的关系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苏州园林中多以水池为中心,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园小飞

虹以水为底,堪称佳构。整个园林中的水景皆给人圆润的感觉,将园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四:苏州园林感想二

中国古园林研究实习成果

苏州博物馆感想

姓 名: 丁宏翔

班 级:一二建筑

学 号:指导老师:吉志伟、陶峰

成 绩:

2015/8/25

苏州博物馆感想

在苏州的时间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

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

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

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

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

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

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

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

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

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

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

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

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

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

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

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贝

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

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

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

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

庭院。北侧,几片巨

大的石块、细腻的沙

滩与清澈的池水共同

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动的是,园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为《宋画斋》。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韵。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

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紫藤园,可以说

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

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

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

阴影所折服——方形的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五:读《苏州园林》有感

战争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联红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10几万人。

蒋介石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其他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虽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首先提出谈判的程序、议案,双方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其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中共中央以扩张势力与地盘为首要考量,从未遵守中国战区统帅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挥的八路军等中共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并且,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由于抗战期间日军战线深入中国腹地,以敌后战争为主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处于身处或接近日占区的有利战略位置,而相当大部分国民革命军主力则或有因或巧合地位于远离日占区的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命令国民革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

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属各武装力量纷纷向附近据守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并对拒不投降者展开攻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部队积极向关内进发,配合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地区。

由于中国国民党当局没有谈判诚意,因此对毛泽东赴重庆事先未作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中国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部署下,调集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原日军占领区推进。但是,国民党无视原日军占领区内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中共领导武装力量的存在,无视中共领导下所建立地方政权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属武装力量的坚决抵抗。其中规模较大的冲突有“上党战役”等。

3战争经过

局部冲突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两方军队围绕受降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山西上党,塞北平绥等地,北上的国民党军队与当地或先到达的中共军队之间发生激战。10月,接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乘美国运输舰到达大连时被苏联军队拒绝登陆,后转到葫芦岛仍无法登陆只得转在秦皇岛登陆。后在进发至山海关时遭遇中共军队阻击。

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民党军队,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 。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法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介石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激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苏联红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突袭长春机场并占领长春,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联红军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第二次四平战役重创林彪部队,从辽北全线追击到松花江畔逼近哈尔滨。此时,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压迫下,国民政府6月6日下达了第二次停战令,蒋介石的这次停战被某些学者誉为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的最大败笔。停战期间国共双方代表仍未就改组政府和江苏北部政权问题达成协议。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主要冲突列表

战斗名称 大致时间 爆发原因 实况

阎锡山部队与中阎锡山部队10共军队在中共辖个师被全歼,长区上党争夺日本治被中共攻占 投降军军备

国民党军队沿平中共军合围国民汉铁路北上接受党军队7个师,日军投降,中共将其全歼 阻止其北进

傅作义部队在绥中共军围攻归

远接受日军投绥,包头两城一

降,中共为打通个半月,未能攻

华北东北交通 克最后撤退

中共军队攻占山阻止国民党军队东大片地区,山沿津浦路北上受东华中两解放区降 连成一片

开进东北之国民国民党军队突破

党军队在山海关中共阻击,穿越

途中遭遇中共阻山海关,攻占锦

击 州 上党战役 9.10-10.12 平汉战役 10.24-11.2 平绥战役 10.18-12.4 津浦战役 10.15-12.14 山海关战役 11.15

全面爆发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

1946年5月,四平激战

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其中国民革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试图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东北共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稳住阵脚,并在夏季攻势中夺回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华北傅作义部在大同集宁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中重创共军,取得优势地位。华东战场,共军在薛岳攻势下丢失两淮,但陈毅在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先后获胜,并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张灵甫师长阵亡。中原战场,刘伯承在定陶战役歼灭整三师,陈赓部则围歼了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的整一旅。西北战场,由于得到内线情报,中共主动从延安撤退。47年3月19日胡宗南率部攻占延安。随后中共连续取得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部队士气下降严重。

同时转入山区的解放军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1947年6月18日,胡琏整编11师占领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南麻镇。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民党军队被迫自鲁中回援,粟裕乘机进攻南麻整11师,但其久攻未克,此时国民党军队再度调集大军围攻,粟部因多处军队遭遇范汉杰等指挥合围,伤亡巨大,撤至黄河以北惠民。国民党军队在8月占领黄河以南山东大部地区。10月初,国民党军队在烟台登陆,胶东地区沦陷。 此时,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由于在大别山地区遭到白崇禧围剿,中野最后被迫分批撤出大别山区。东北战场,林彪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沈阳与长春,胜局已定。在华北,47年11月共军攻克石家庄,1948年5月中旬,晋南重镇临汾也被中共攻克。6-7月,华东野战军发动颇具争议的豫东战役。西北战场方面,彭德怀取得宜瓦战役的胜利,尽管在西府陇东战役失利,但此时胡宗南部已经捉襟见肘,延安被共军重新占领。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民革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攻占锦州同时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侯镜如兵团和廖耀湘兵团,长春郑洞国部起义后林彪挥师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顺势攻占沈阳,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伤亡6.9万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由刘伯承攻占宿县截断徐州退路一举改变形势,分别在碾庄、双堆集、陈官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华北杨成武部在新保安歼灭35军,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攻克天津并包围北平迫使傅作义接收改编。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被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外,全部获得解放。

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由于解放军准备不充分,攻击金门战役遭严重失利。

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

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8月解放兰州,9月解放西宁、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9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解放湖北.湖南。林彪部在衡宝战役挫败白崇禧,随后以优势兵力占领广西全境,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秀山、西阳、彭水等地,贺龙也率第一野战军翻越秦岭,乘胜追击,歼灭敌宋希濂兵团、促使罗广文,陈克非兵团起义。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云南通电起义,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迅速攻占邛崃和雅安,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锁。

此时蒋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而当时国民党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宾了,宜宾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地下党郭汝瑰时任第22兵团司令兼第72军军长

,专门负责宜宾防务。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动找到解放军要求起义,12月11日长江重镇宜宾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解放。中国国民党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万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国共内战大势底定。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12月—1955年2月)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六:苏州园林空间特点解读——读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有感

苏州园林空间特点解读

——读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有感

1250360 姓名: 张克 专业:建筑学 班级:5班

邮箱:tongjizhangke@163.com 电话:18817870627

摘要:园林空间是指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由地形、植物、山石、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区域。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空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艺术就是一门空间艺。庭院作为园林空间的基本空间单元,将庭院以一定的秩序组织、再利用天然或人工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构成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景观

正文:

经过一学期对建筑理论与历史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在常青老师及其他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再一次领略了建筑历史的魅力。不同于大二的建筑史那样按照时间顺序,这门课通过对聚落城邦等一系列专题,将原本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受益匪浅。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解读”这个题目,我选择了刘敦桢老先生的著作《苏州古典园林》进行了阅读,结合自身的游览所见与平日专业课中之所学,以苏州园林的空间为切入点进行解读。

空间,某种程度上作为建筑的第一要义,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与思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抛去建筑表面那些浮华的装饰,一个好的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使用者、游览者创造出丰富有趣又便于使用的空间,是我们平日设计课的研究思考方向之一。那若将苏州古典园林的草、木、水、石等全部暂且抛开,唯余其空间构成与序列,那么,它们吸引我们的地方又究竟在哪里呢?

园林空间是指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由地形、植物、山石、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区域。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空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艺术就是一门空间艺。庭院作为园林空间的基本空间单元,将庭院以一定的秩序组织、再利用天然或人工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构成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空间,因而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园林空间的基本构成、空间特点、序列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有助于突破旧制与常规,为园林发展制定新的规则与秩序,为构建生态、艺术、实用的城市大园林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古代传统空间观中,没有一座建筑单体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是建筑组群中的一员,也是天地宇宙中特定位置的一员,受“礼制”中整体秩序的严格制约。因此,在任何中国古代传统空间中,都包容了一个统一的具有宇宙意

义的空间秩序,使其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包容性和韵律感,即中国古代传统空间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孕育而生。

园林空间的片段性是园林最本质最基本的空间特点,从古典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到脚下的铺地装饰,无不体现出化简为繁的空间处理手法,而这一切都是由“小中见大”,“壶中天地”这样的哲学思想所决定的。古典园林的空间特点有很多,但所有的特点都是基于片段性而来,且与之有很强的派生关系,本章节试从古典园林最本质的特点——片段性开始探讨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并由此递近的推测空间片段之间的联系和其生长的“脉络”。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丰富多样,常以小中见大、错落有致、流动多变而著称。通过揭示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变化规律,可为空间配置与序列提供理论依据。

从苏州古典园林庭园及构成要素的多项统计分析中发现:开敞性庭园多配以水面和山体,封闭性庭园多配以平地和植物,以水面为主的园林由于水面自身会流动需要较强的围合才能汇集。所以各庭园沿纵向排列构成园林,形成线状的布局。但规模较大的园林还会沿横、纵两向排列构成园林,形成面状的布局。具有容积空间围合、容纳的特点。以山体为主的园林中,由于山体需要堆叠才能形成,所以各庭园沿竖向排列构成园林。但规模较大的园林还会以水面、山体为主。各庭园沿纵、横、竖三向排列构成园林,形成立体布局,具有立体空间填充、堆积的特点。

空间序列,是指空间的先后顺序,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合理组织空间的顺序、流线和方向,强调空间的连续性关系。有机的秩序感,及有序安排园林空间的流线、主题、结构是创造丰富景观及赋有喻意的空间序列的关键。因此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长卷,就是指其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

通过分隔空间、划分区域、围合院落,可以产生若干空间,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多个主要景物。再借用设置大量完全通透的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在单个空间围合构件上开洞,就可把相互独立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相邻空间相互连接,再利用远借、近借、邻借、俯借、仰借,使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空间突破了场地的物质边界,有效地融合场地及周边环境形成流动空间。

所谓以建筑分合空间,是指园林建筑对园林空间起着划分和组合的作用。园林建筑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构建,作为生活方式的物质依托,园林建筑本身凭借人的想象而具有人的内在灵魂。在园居中,人的意蕴通过建筑而展开,精神与物质,虚远与具体,在园林中密切地交融着。因此,园林建筑有着划分和重新组合园林空间的作用。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鲜明特点是亲和、皈依自然。由于这样的内在意蕴,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在空间的划分上,特别注重和宇宙的交融。概括而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意识是“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建筑分合空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主体建筑划分或组合空间;二是用院墙和廊屋分割独立空间;三是用敞轩、洞门、门窗等

来透视空间。这三种空间分合,都是为了使空间变幻多端,达到空间无限延伸之感。

用主体建筑划分或组合空间,较为严整,交叉使用各种手法,使景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空间相互穿插通透,增加景观层次和深度。其基本布局是:以厅堂为中心,方位一般为居中朝南,面对厅堂设置水池和山石,周围辅以亭台轩榭,缀以花木竹树,并用曲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主体建筑本身的空间也多与园景不完全隔绝,空灵通透,气韵生动。

用院墙和廊屋分割空间,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常见的,以院墙和廊屋的设置,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园中园”。这种建筑的空间分割特色,正如金学智所说:“既着意造成殊相的意境单元之美,又着意造成总体的意境系统之美;既可拆开供单独品赏,又可合拢作整体评价;独立多样而不分裂散乱,协调统一而不雷同板滞;变化多致,联络有情。”

苏州古典园林中有机分割成的大大小小的景区,大多可以自成单元,作为单独的审美意境来欣赏,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意味;而作为整体艺术的 园林,每个层次的景区、景观和意境单元之间又都是息息相关,一气贯注地形成一个完满而有意义的艺术整体,所以苏州古典园林既可“拆开供单独品赏,又可合拢作整体评价”,整个园林显得“变化多致,联络有情”。

用敞轩、洞门、门窗等来透视空间,是为了使空间开合收放,疏密相间,明暗交替,达到封而不闭的效果。透过门窗,似隔非隔,使人产生空间无限延伸之感;通过敞轩、曲廊,使小院一折一妙,一曲一景,意境无穷。

在单个空间围合物上设置洞口,从而获得空间之间的联系与贯通。通过一定的秩序加以组织空间。可形成某种形式的关系。通过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相互串联,可形成直线、曲线、环状等串联型组织。把直线、曲线、环状等形式两两组合形成并列、交叉、放射、连接等组合型组织。再而把串联型与组合进行更为复杂的结合,就可形成多样化的复合型组织。

空间序列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到单个空间的构成、多个空间的流线、布局、结构的组织,还关系到以场景变换来实现情景交融、寄情于景、以景衬情等艺术的表现。通过一系列空间大小、虚实、明暗、开合等对比,使空间产生变化,从而获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豁然开朗等游赏感受。再通过合理地安排场景变化,最终实现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从而扩大空间、丰富景观,产生深远的艺术意境,提升园林的艺术质量。

综上所述,单个空间的构成到多个空间的流线、结构、布局等组织,视线变化到场景交替的转换,局部处理到整体结构的把握,为现代园林设计构建了清晰的框架。

参考文献:

①《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特点》,陈莺;

②《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配置与序列研究》,马瑞; ③《苏州古典园林结构的审美特征》,周礼;

④《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分析及其现代空间表现》,郭慎远; ⑤《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渗透性边界研究》,王欢。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七: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苏州园林》教学有感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八: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九: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苏州园林学案

13 苏州园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 丘壑 嶙峋 栏杆 叠嶂 池zhǎo zhēn 酌 lòu 空 jiàn 赏 qiáng 薇

2.解释词语。

鉴赏: 池沼: 别具匠心: 阅历:

3.语文常识。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 ,原名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 》《 》等。

4.请你朗读课文两遍,然后试着完成以下内容。

①试在课文中找出并划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第 4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第 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第 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②作为一篇“序”,作者的目的在于用较短的篇幅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以及如何去鉴赏苏州园林的美。以你的观点来看,他做到了么?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特点,又用到了哪些你熟知的说明方法呢?

苏州园林知识小卡片

1.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镂空: 斟酌:

课后巩固训练

一、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第①句中“着眼在画意”的意思是( )

A.重视图画的意味 B.从图画的意境上考虑

C.观察画面的意趣 D.把眼光放在表现一定的情调上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寂寞”..是什么意思?(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对“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议论,点出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B.是说明,告诉这样设计的艺术目的

C.是叙述,表明这样设计的艺术感受 D.是描写,体现这样设计的艺术魅力

4.这节文字的中心句是( )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B.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C.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5.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三、 想一想,做一做(任选一题)

1、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环境的协调美,刻意追求自然之趣,你居住的小区在这一点上做得怎样?你想如何来重新设计你居住的小区,让她更充满自然之趣呢?请把你的设计方案写出来。

2、请以书画、诗歌或读后感的形式赞美你眼中心中的“苏州园林”。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

13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彩图中有关苏州园林景色的图片。

提出问题: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由学生自主思考后到黑板展示出来)

三、自由朗读课文,完成整体感知。

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 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 三至六段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3、 请大家按照以下提示学习3、4、5、6自然段:

①3自然段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③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④这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4、 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5、 你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五、反复阅读,品味语言。

这篇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又准确,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各举两例和同学交流一下。 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个人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很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 鉴赏(jiàn) 藤萝(tãng) 丘壑(hâ)

B. 重峦(luán) 叠嶂(zhàng) 嶙峋(xún)

C. 镂空(lóu) 琢磨(zhuó) 依傍(bàng)

D.蔓延(yán) 阑干(lán) 轩榭(xiâ)

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 ( ) (2分)

A. 倘若 映衬 完美 因地制宜 B.丘壑 配和 败笔 自出心栽

C. 对称 琢磨 盘曲 重峦叠障 D.嶙峋 镂空 闲适 别具匠新

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B. 自出心裁:自己心里所想到的。

C. 败笔:指失败的文章。 D. 标本:专指生物中用来做样子的东西。

4.选择词语填空,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①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__ (a.赞叹 b.赞颂 c.赞美)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②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a.完好 b.完美 c.完整)的图画。 ③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______(a.景色 b.景物 c.景致)就见得深了。 ④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____(a.依赖 b.依靠 C. 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6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①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D 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②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B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 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园林读后感篇十:13.《苏州园林》导学案

13.《苏州园林》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导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导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方式: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导入课文

二、预习要求及步骤: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课后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查找资料能简介作者,了解本文文体。

4.初读课文,我会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鉴赏(jiàn) 藤萝(téng) 丘壑(hè) B. 重峦(luán) 叠嶂(zhàng) 嶙峋(xún) ......

C. 镂空(lóu) 琢磨(zhuó) 依傍(bàng) D.蔓延(yán) 阑干(lán) 轩榭(xiè) ......

(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项 ( )

A. 倘若 映衬 完美 因地制宜 B.丘壑 配和 败笔 自出心栽

C. 对称 琢磨 盘曲 重峦叠障 D.嶙峋 镂空 闲适 别具匠新

(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B. 自出心裁:自己心里所想到的。

C. 败笔:指失败的文章。

D. 标本:专指生物中用来做样子的东西。

5.选择词语填空,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1)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__ (a.赞叹 b.赞颂 c.赞美)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2)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a.完好 b.完美 c.完整)的图画。

(3)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________(a.景色 b.景物 c.景致)就见得深了。

《苏州园林》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1 -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_______(a.依赖 b.依靠 C. 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A.①a ②b ③c ④a B.①a ②c ③b ④b

C.①c ②b ③a ④b D.①a ②b ③c ④

c

艳艳红叶,擦亮求知双眸!

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1.谈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2.(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

3.(特征表现)文章中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如在画图中”的原则?

4.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四、质疑:把你所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小组探讨。

潇潇春雨,滋润干渴心田!

五、课堂检测: 给下列词语解释:

自出新裁 胸中有邱壑 嶙峋 镂空 标本 败笔

六、精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说什么?

3.全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4.分写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为什么作这样的先后安排?

5.本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轩榭、丘壑„„”等重点词语,并能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说明方法,学习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了解园林文化的丰富,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导学重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导学难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的多样性。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内容与方法

1.复习生字词。(可分组挑生到黑板上写并请学生纠正)

《苏州园林》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2 -

2.试着做课后练习二的作业。

3.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或批注在课本上。

二、导入新课

1.作比较(结合练习二) (在文中第1段、第3段、第5段、第9段找出作比较的内容,并说说作用。)

2.打比方(在文中第3段、第5段找出打比方的内容,并说说作用。)

3.举例子(在文中第5段、第6段、第7段、第9段找出举例子的内容,并说说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

(2)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2.用词的准确和周密。(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课堂检测 (一)基础部分

1.下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苏州园林》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3 -

A.轩榭(xuàn) 池沼(zháo) 丘壑(hâ) ...

B.嶙峋(xún) 镂空(lòu) 栏杆(lán) ...

C.重峦叠嶂(zhànɡ) 摄影(niâ) 玲珑(línɡ) ...

D.鉴赏(jiàn) 蔷薇(qiánɡ) 称心(chânɡ) ...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因地制宜 布局 映衬 B.自出心裁 阅厉 漫延

C.珠光宝气 欢悦 败笔 D.雕镂 琢磨 别具匠心 阅兵式

3. 填空:《苏州园林》的作者是 叶圣陶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4.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 ,讲究 ,讲究 ,讲究 。

5.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0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6.第①句中“着眼在画意”的意思是( )

A.重视图画的意味 B.从图画的意境上考虑

C.观察画面的意趣 D.把眼光放在表现一定的情调上

7.文中的“寂寞”,原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是 之意。

8.对“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议论,点出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B.是说明,告诉这样设计的艺术目的

C.是叙述,表明这样设计的艺术感受 D.是描写,体现这样设计的艺术魅力

8.这节文字的中心句是 。

10.文中加横线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它的理解是 。

五、拓展延伸:想一想,做一做(任选一题)

1.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环境的协调美,刻意追求自然之趣,你居住的小区在这一点上做得怎样?你想如何来重新设计你居住的小区,让她更充满自然之趣呢?请把你的设计方案写出来。

2.请以书画、诗歌或读后感的形式赞美你眼中心中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导学案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4 -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苏州园林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州园林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州园林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221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