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

2016-01-13 10:14: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一《《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一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阅读是一个人的立学修身之本。正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而在浩瀚书海中我尤偏爱于选择名人传记作为阅读的对象,这是因为既可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品味其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习得其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此书为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其中文大陆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3年1月出版。这部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被评论者称为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通过深入阅读这一著作,我深入领会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邓小平时代,并藉此阅读获得了做人、做事和承担家庭角色等方方面面的启示。

一、做一个有忠实信仰的人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有着出于本能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1919年,他年仅14岁,就参加了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一部分的示威活动。5年后,他去法国留学,分派给华人的苦力活和求学前景的落空让他大失所望。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当邓小平在21岁那年离开法国时,他已经成了立场坚定、富有经验的革命领导人”。此后的70年,小平同志身经百战,历受磨难,几度沉浮,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生活的中心”。在邓小平退出政治舞台时,他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历经患难,但多年以后回忆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淡定从容,在高压面前无畏抗争。

在当下,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这时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在当下中国就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信仰,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二、做一个敢于开拓创新的人

从1978年到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

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早在1978年10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全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奋发努力,走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他敢闯果断,善抓重点。他把改革比作一场场“试验”,强调“试验”必须要有一种敢冒风险、敢闯的精神。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然,“闯”和“冒”要从实际出发,讲科学性。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准了的”是前提条件,就是实事求是,注意科学性。在有了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就要大胆实施,所以胆子要大,步子一定要稳,工作一定要细,作风一定要实。他曾对谷牧讲,不管是哪一级的领导,不能总是怕这怕那,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他的同事评价邓小平,头脑清醒,有条理,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别人去做。他强调管理,重视人才。邓小平认为,组织一个有效率的国家政府的关键是为各级单位配备一个领导班子,交给他们实权。从组织的可靠性上说,一个领导班子要优于一名领导人,不管后者多么能干。理想领导班子成员不但能提供必要的全面领导,而且能掌握各自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谈到领导如何开展工作时,他提出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只要他们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即可。党的十一大闭幕后,邓小平亲自抓科技教育,他的计划中写道: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加强团结,减少分

歧。这里的团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团结群众,推行政策。比如,当时引起保守派激烈反对的解散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就是靠大力宣传饥饿农民如何因“包产到户”使产量大幅提高,赢得群众对尚未实行的政策拥护,最后顺利推行的;二是团结干部,营造气氛。邓小平接手全局工作后,为缓和内部矛盾,全力支持清理文革冤假错案,常说“不争论”,鼓励干部加强团结,专心工作。另外,由于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每每在提出重大决策之前,会想方设法争取其他干部的合作,如果做不到这点,他会推迟采取坚定的立场,直到气氛变得更加有利。在李光耀看来,邓小平在面对令人不快的事实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坚持锻炼,精力充沛。邓小平一直坚持锻炼,从青年时代起,养成了坚持健身的好习惯,如散步、洗冷水浴、爬山、游泳,后来又喜欢打桥牌和台球。晚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散步,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来回走18圈,大约2500米,伸伸臂踢踢腿,活动活动筋骨,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健康的体魄使他精力充沛,头脑敏捷,工作效率极高。

邓小平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启示我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各种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敢于开拓创新和善于分析现实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在工作中做到挑重担、破难题、作示范;同时,必须加强锻炼,保证有一个好的身体,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更长远的工作和生活。

三、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视察珠海,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家庭是个好东西„„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段话看似信口说来,但读过《邓小平时代》后不难发现,他其实是有感而发的。书中用专门一小章节“家人相濡以沫”来描述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江西下放时他与家人互相扶持,互相关心的点滴,引起我无限共鸣。

他珍惜家庭,爱护家人。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特别珍惜,对自己的亲人总是牵挂在心,从吃饭这件小事就可见一斑。吃饭时,总要等到人到齐才开饭,如果有人回来晚了,他总是坚持要等。他认为在饭桌上,全家人可以交流信息,增添感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最困难的那几年,邓小平在江西写的大多数信件都是为了请求允许孩子回家探亲,安排他们在南昌附近工作,让邓朴方得到必要的治疗。他的女儿邓榕说,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他也享受亲情,汲取力量。文革受迫害后,孩子们同舟共济,他们坚信父亲的清白从未有过动摇,坚信一家人要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晚年,孙儿绕膝,同看电视,每年儿女们齐心准

备的生日礼物都让他十分开心。他坚持原则,家庭工作两相宜。他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说:“你们生一个孩子,我管。„„中国人口这么多,你们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每天在饭桌上,他很享受听子孙们聊天的时刻,自己比较少发言且从不泄露国家和党的秘密。

当下社会充满着各种诱惑,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滑坡、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甚至最终不顾家庭亲情,以致家破人散。伟人的风范已启示我们,欲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首先应是一个富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面对现时代,我们无疑应重拾我们儒家文化中重家庭、重伦理的道德观,对父母,竭尽孝道;与爱人,相濡以沫;对孩子,尊重呵护,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学会为家庭付出爱时,我们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我们这个社会也将为此充满爱。

这就是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以十年之力为我们呈现的《邓小平时代》,其客观全面的把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讲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刻画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光辉,也为我们重温了那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2013年的春天,我掩卷沉思,深感获益匪浅,更认识到我们应努力去追寻伟人开辟的道路,并为这一时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二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2130401181 电气37陈绍天

在老师的推荐下,耐心地读完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慨非常深刻深。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倾力打造的一本作品,总共花了十年,文中作者也并不是一味地赞美,,充分尊重事实,书中比较客观全面的完整的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深入分析了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剖析中美建交、试水改革、提出“一国两制”等大事件,回顾了邓小平时代的开创、发展及挑战,把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讲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个人政治魅力与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邓小平和生活中的邓小平,也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敏锐的眼光和惊人的洞察力。《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加了解邓小平所处的时代和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推动。 本文的作者傅作义先生,美国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

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

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当然是“邓小平时代”。作者以几乎五分之四的篇幅重点研究和描述了1978-1992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致力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对当今中国、中华民族乃至对全世界发展进步所产生的深远而巨大的促进和影响。这些历史和资料虽然此前大多都曾阅读过或者听到过,但今天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击节感叹、思绪万端。邓小平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职务,但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大陆在1978年至1992年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直到去世时他仍保持着影响力。

读完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小平同志不计个人得失,毕生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利益为重,矢志不渝为中国发展和崛起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行,他是一位我个人非常敬佩的人,他的睿智,他的个人魅力都是我们民族的典范。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就这样评价过小平同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邓小平190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他一生极富传奇性。 少年时期留学法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建国前,邓小平基本一直担任着党内的高级职务,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而他最具传奇性的经历是他的三起三落,虽然邓小平自己很少谈论这些,但是正是曲折的政治生涯尤其是建国后的两次起落,对他的性格及后期的执政方针影响巨大。小平同志大局观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意志力

强,凡事首先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性格坚忍不拔,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正是在他最后一次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的那段经历,使他真正意识到中国的真正问题所在,并在心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想.。我们很难想象,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变革最初只是在那么一个简陋的环境中形成的,不得不说这其中邓小平坚韧不拔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也并不是一番风顺,小平同志的一生曾三次打压,又三次坚强地崛起。可以这样说,他的每一次被打压,都是由于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尤其是1975年的第三次被打压书中写得较为详尽,在当时左倾路线乌云压顶、生死攸关的关头,邓小平再一次为了马列主义真理、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毅然坚守真理阵地,以自己的“钢铁公司”(毛泽东评邓小平语)坚强抵制、抗击“四人帮”的进攻。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为人民所拥护,对人民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共产党内还存在着、保留着象邓小平这样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的优秀党员。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要重写”。

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路线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子里还根深蒂固,即使在中央高层还有着相当大的势力和范围。要把国家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中心从错误的阶级斗争的老路上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图大业上来,没有相当强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工作技巧是绝对难以胜任、实现和完成的。但邓小平努力打开改革开放大门、致力开

创改革开放宏图伟业,指明了方向就勇往直前,在当时能够对体制问题进行大刀阔斧改革。邓小平这种令人赞叹和钦佩的工作方式方法——面对强大的阻力,不去硬顶,而是采取迂回的、侧面的、实验的、试点的战术和方法,先在小范围取得“突破”,然后用鲜活的实际效果来教育干部、教育大众,从而争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拥护。

此外,邓小平深知积贫积弱太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各种物资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周边邻国发展迅速,压迫较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小平同志在政策上愿意放手让地方同志大胆尝试,同时对缺乏经验的重大改革措施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最后决定“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后,深圳经济特区迈出了“先富”的第一步,从此中国开始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邓小平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求证世界银行专家,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的经济目标。今天我们回头来看,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至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如果用翻两番这个目标来衡量,甚至大大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正是他的坚持与坚韧,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

增强。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繁荣富强,家庭温馨和睦,都应该衷心感谢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这一代人今天会是什么样?让你放下你手中的iPhone6?让你放下你的车钥匙?让你放下你的旅行计划?去在日当午时去锄着玉米,去焦虑着大食堂何时能吃饱,更有可能在战乱纷飞的地方饱受饥寒,是他给了我们稳定,是他给了我们生活的方向。 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住楼房、看电视、玩电脑、打手机、洗淋浴、烧煤气„„,出门乘飞机、坐高铁,甚至走出国门去旅游,这一切与文革期间的生活相比岂止是天壤之别!我们必须衷心感谢邓小平,感谢他为中国人民带来这场伟大的变革,感谢他把中国重又带回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

就像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的那样,《邓小平时代》对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部书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接下来我们做的就是要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未来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必将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三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书评

经管学院 经25班 曾 兴 2012012542

去年寒假期间,开始阅读《邓小平时代》;开学之初,发现《邓小平时代》也正是本课的推荐阅读材料之一,欣然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认认真真的研读这一鸿篇巨著。本书作者是美国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先生,他本人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作为一个“局外人”,以审慎的眼光、严谨的态度、详实的材料和相对客观的分析,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划时代的中国伟人。而《邓小平时代》一书,在介绍了邓小平的一生传奇之外,重点介绍了属于邓小平的时代:1978—1992年这一段近20年的时间,邓小平在他第三次复出之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程。在这个属于他的时代里,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文革”,开创了改革;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对外开放的鼎盛时期;他带领着中国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可以说,他是中华复兴梦的支撑者。毫无疑问,尽管邓小平已经去世多年,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被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了。在我看来,邓小平有三大个人魅力,是他能够站在同时代人的前列的重要原因。第一,邓小平在遭遇了种种困难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绝望;第二,邓小平敢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压迫、个人利欲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第三,邓小平坚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务实主义道路,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面对着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混乱局面,这些品质都是时代所需要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时代将邓小平推向了历史前台,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邓小平先生是一个“打不倒的矮个子”。纵观其一生,邓小平经历了重重苦难,从小离家求学,赴法留学时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年仅16岁。不管是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还是回国之后的革命斗争,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三起三落的经历了。如果要我在《邓小平时代》中选一个我最喜欢的段落,事实上既不是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成长,也不是解放战争时代邓小平的纵横捭阖,更不是邓小平在78年重新掌权之后带领庞大的中国走向世界的高瞻远瞩,而恰恰是邓小平在第二次被打倒时生活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处于文革的风口浪尖上,邓小平作为党内“二号修正主义者”,被下放到江西;此时,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邓小

平全家也受到了迫害,大儿子被逼跳楼,导致半身不遂;一家人也被迫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忍受强大的落差,选择了回避痛苦,丧失希望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而这一时间段的邓小平呢?不仅没有抱怨生活,反而利用这一段时间,以6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正是由于在人生低峰期仍然能够保持平常心,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学习,锻炼身体,最终为他再次掌权并且决定中国何去何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邓小平用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的,是他不惧艰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强大心灵力量。而在这种不惧苦难的背后,我坚信,是他内心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人民的热爱,给了他强大的信念,支撑了他那矮小的身躯,成全了他的伟岸形象。

在面对险阻时,邓小平能够坚持自己的真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当他再次回到权利中心,面对着权力和原则的选择时,他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可以说,他的每一次被打倒,都是由于他对真理的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尤其是1975年的第三次被打倒——书中写得较为详尽,在当时左倾路线乌云压顶、生死攸关的关头,邓小平再一次为了马列主义真理、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毅然坚守真理阵地,以自己的“钢铁公司”(毛泽东评邓小平语)坚强抵制、抗击“四人帮”的进攻。历史上,邓小平的威望之所以超越了周恩来、陈云、薄一波等人,能够在文革之后迅速回到权力中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就在于他是一个敢于开“钢铁公司”的人。他从不对毛(泽东)的错误路线随声附和,更不俯首称是,他不像某些人一样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自己的性命或是违心地认错、或者消极地应付,甚至做为虎添翼的事。尤其在1975年这段艰难岁月,他如果愿意稍稍退让一步,那么他不仅不会第三次被打倒,或许他就可以顺顺当当地成为“红色接班人”;但他不。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为人民所拥护,对人民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共产党内还存在着、保留着像邓小平这样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的优秀党员。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要重写。

在精神上,邓小平能够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险阻,任大风肆虐,保持真心不变;在面对诱惑时,他又能坚持原则,不倒退,不违背自己的初衷。但仅仅有这些,也许邓小平能够成为一位党的优秀领导人,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也绝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带领着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但庆幸的是,邓小平还拥有另外一种重要的品质——务实,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品质,才让历史最终选择了他。现在我们对于“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口号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些通俗易懂的口号正是邓小平当年那些高明而又实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高度概括

和真实总结。其实,在这些朴素的口号和做法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精髓,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的一句话——“实事求是”。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党在各个时期之所以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法宝,而每当我们脱离或丢掉这一法宝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十年文革动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邓小平是务实的。他是“问题型”的领导人: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他一生中除了应对权力游戏之外,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提出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做法。他曾说: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当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时,因为经验的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使这样,邓小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道路。在经济建设中,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找出了正确的方法,更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刻的体现了邓小平用全面、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明智的决定,宏伟的目光,才有了深圳的崛起,才有了沿边城市的繁荣,内地的发展。

面对险阻时保持初心,面对权力诱惑时坚持原则,面对工作时实事求是,这就是邓小平,这就是带领我们走向了繁荣昌盛之路的改革总设计师。而这一切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的爱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子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不顾个人呢得失,敢于直面一切险阻,在人生最低谷依然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是时代的选择,时代的需要让他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沿,人民的需要让他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让中华民族再次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了世界。当然,时代的局限性也会在他的一生奉献中留下污点。在我看来,邓小平时代最大的缺陷,来源于制度和规范的缺失。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在于权力约束的缺乏,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是,带领全国人民走出文化大革命,走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他,也正是通过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全国范围内人民对他的个人崇拜而开展的。此外,在党内民主、国家领导人的权利界限和国家大事的决策方面,邓小平都是一人独断,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管理制度。

当然,这并不能说是邓小平个人的缺陷,而是时代的局限和时代的需要。在文革刚刚结束之时,中国到底该走向何方,连当时的高层领导人都不知道,如果

放任所有人参与决策,必然是一片混乱;也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让幅员辽阔的中国真正摆脱过去几十年的封闭状态,进行现代化建设。后人经常以民主问题为由,来诟病邓小平。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邓小平的个人问题,而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在文革之后那么一个百废俱兴的时代转折点,他必须实行有限的民主和适当的集中制。他在恢复权力后,马上放松了对思想的管制,允许相当程度上的言论自由。青年学生及文学艺术界人士对此表示热烈地拥护。但是对自由的界定,双方的立场是有差别的。当“西单民主墙”事件出现后,邓小平便开始思考在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问题,是彻底的西方自由主义呢,还是有限自由的民主集中制。当然,他选择的是后者,也只能选择后者。这一立场也在八九年的政治运动风波中体现无疑。自此,中国文学艺术界也默认了这一限度。我们不应诟病个人,更多的应该从时代大背景去考虑。

总之,邓小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一个伟大的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家,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又不断思考总结的智者。当今的我们,生活水平较之三十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目前国内的问题重重,人们在各方面的抱怨诸多,但我们所拥有的,都或多或少受惠于邓小平。

当然,傅高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对邓小平个人的描述,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共700多页,主要内容占600多页,除去书中的一些省略号,主要内容连贯流畅、可读性很强,作者观点也很明确。相对而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问题的根源、政策的起点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作者不温不火的观点和表述,尤其适合普通国人理性看待历史。

传记性的书籍读过很多,尤其是进入大学以来,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但是其中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并不多,尤其是不以故事性开展的。傅雷先生翻译的《巨人三传》扉页上写着,“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但是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记多半了。过去,一直是伴着感情色彩读传记,最后在内心深处只剩下一些优美的辞藻。最近才慢慢的悟出一些小道,一本传记如果让人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多半不是一本好的传记,情感太盛或者用力过猛,给人的影响必然是短暂的。好的传记,必然是文字隽永、道理公正、分析理性,才能让人信服。傅高义的这本书,很少有这类问题。在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邓小平遇到了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手段去解决,或者是希望达到何种目标,因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采取特定的措施。作者很少给出武断的结论,在模糊的情况下,作者也一定

会表明是个人推测。然而,在这些白描般的写法中,读者却又能够完全理解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感受到邓小平内心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在这本书中,对历史的描述也是非常的客观公正,透过历史的迷雾,给我们重现了一个真实的邓小平和邓小平时代。

重视历史,直视历史,正视历史,《邓小平时代》这本巨著,值得所有人一读。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四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苦难——人生的垫脚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又何尝不可造时势?如果说毛泽东是建国时的英雄,那邓小平则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开辟者。曾经,我眼中的邓小平一直停留在改革开放开创者的印象上,却不曾想过他那曲折坎坷、苦辣酸甜的人生;三起三落,悲欢离合,在他那矮小的身躯里究竟隐藏着多大的力量使他挺身走过,并且开创了今天的新时代?傅高义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可以说是邓小平的个人传记,也可以说是记载中国近代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备忘录。读完它,让我真正认识到了邓小平,其中,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的思想、理论和开创的伟业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邓小平的感情挫折贯穿了他个人的一生。了解邓小平的人都说他“三落三起”,但实际上,何止三难。政治上的失意最终可以从新再来,可是感情上的遗憾和伤疤,却是永远都弥补不了和挽救不回的,那才是最大的痛楚,这从他女儿毛毛说“父亲十分悲痛”就可以看出,从那以后邓小平就从别人眼中爱说爱笑的川哥变成了不苟言笑的硬汉。邓小平一生三任妻子。第一任是张锡媛,1926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1928年结婚,当时邓为了领导广西左右江起义,张怀孕不能照顾,难产时束手无策,母子双亡后无暇安葬。可以说不能安葬爱妻,是他一生的痛。直到1949年,他率领部队进入上海,第一时间找到爱妻的墓,并把浸在水里的遗骸取出重新好好安葬,这也许是能对爱妻最后的弥补和照顾吧。第二任是金维映,1931年结婚,却在33年邓小平受打击时离开。都说患难见真情,不能共患难是邓小平后来回忆时最遗憾的事情。第三任是卓琳,39年结婚,并相伴终生,和邓小平走过了一路的风风雨雨。这三任妻子中,他最爱张,最遗憾金,最感激蒲。没有过不去的坎坷,邓小平一步步坚强的走了过来,熬成了硬汉,撑起了一个家庭,最后更承担了整个国家。也许没有情感的坎坷,他不会熬到最后,也许没有卓琳的一生陪伴和默默支持,他没有精力奋斗出中华的新时代。幸运的是,苦难成就了他,而不是击垮,是他的坚韧让苦难成了垫脚石。

邓小平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串起的是中国的历史道路。他既是革命时代的伟大革命者,又是新时代的政治家。他怀着一颗对党忠实的心,对祖国热爱的心,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也正是因为这样,虽几度沉浮,却总是将困难迎刃而解。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这是邓小平人生中的“第一落”,也是他坚守真理的开始。同年六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这是他人生的“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人生“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他“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这是邓小平“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他的“第三起”。纵观他一生,失意时间有时长达7年之久,可他仍不以为意,对人对事不带偏见,不存私心,伸张正义,从不整人,看到有同志蒙冤,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他虽三落三起,但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他虚怀若谷,敢于开拓创新,把个人作用和集体作用联系了起来,把文革后的烂摊子,从新整合,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从而走进了新时代,这不仅是他苦难生活后缔造的传奇,也是中华历尽波折后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邓小平在家庭中,是一位好父亲,珍惜家庭,爱护家人,在国家中,他是负责的领导人。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他的经历造就的。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难得温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自己的国家名声不佳,在其他国家,却高度评价。他牺牲了自己,换的整个国家的腾飞,换的无悔,名垂青史!

读完这本书,邓小平的苦难使我明白,生活中,苦难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应对,“卧薪尝胆”也好,“胯下之辱”也罢,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下来挺过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不放弃希望,总会有美好未来!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五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已经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托起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要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9年小平同志在中国这幅巨大画图,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对其进行了勾画,从此,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赤地千里到高楼林立,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可以说,小平同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时代》一书是由美国作者傅高义所著。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全景式描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完整回顾了伟人的一生。

邓小平190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全书对邓小平童年到文革下放六十多年进行了概况描述,总结了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养成的性格特点,全局性视野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通过这60多年的经历,使我们了解到伟人的内心,为其未来坚决推动改革开放和坚韧的执政风格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平同志大局观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意志力强,凡事首先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性格坚忍不拔,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正是这些可贵的品质与其充满智慧的眼光,才能绘制出中国辉煌的改革开放蓝图。

全书对小平同志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的二十年进行了重点的叙述,详细的描述了改革开放。书中经常把小平同志称为“实用主义者,我认为很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认识邓小平,这种务实的精神,这种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正是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源动力。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出路只能在于打破一些旧框框,将经济建设确立为新的治国路线。

小平同志深知积贫积弱太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

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周边邻国发展迅速,压迫较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改革不代表激进,更不代表砸烂一切。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很明显,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凡事不宜搞一刀切,必须从左右两面来进行全面的分析,社会秩序稳定,干部群众坚持信仰,改革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小平同志在政策上愿意放手让地方同志大胆尝试,同时对缺乏经验的重大改革措施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正是这种谨慎负责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良好竞争氛围,有效的调动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最终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市场选择。

傅高义在书中反复提及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求证世界银行专家,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的经济目标。今天我们回头看,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至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

如果用翻两番这个目标来衡量,甚至大大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正是他的坚持与坚韧,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

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力。小平同志不断强调不能再闭关自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干部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部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这对于改变其思想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治国就是治吏”,打开国门,走出去。通过改变任免干部和考核干部业绩的标准,使整个中共干部队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政策和人事上的不断努力,中国的官员队伍从一个严重受到意识形态禁锢的队伍,变成了一支更加开明务实、以追求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组织,使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所以张五常先生说,“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度”。

今天的中国,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以更为成熟、包容、开放、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莫不极大地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实力,得益于30多年改革开放积淀的民族自信。马丁路德金有一个黑人民族平等的梦想,我想全中国所有中华儿女同样有一个梦想,国家强盛,民族强盛的梦想。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把握现在,把握未来,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是新时期小平精神的延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使中国更加强大,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华儿女富国强民的“中国梦”!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用了一周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美国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一书,感受颇深。 傅高义教授作为美国著名的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在研究中日事务上享有盛名。这本《邓小平时代》的大陆版共七百多页,通篇连贯流畅、可读性很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问题的根源、政策的起点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傅高义教授中立客观的观点和表述,尤其适合普通的中国人来理性看待当代历史。

作为一名中国的研究生,我认为选择阅读名人传记,是因为从中既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又可汲取主人公成功的经验教训,以指导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这本《邓小平时代》确是名人传记中的上乘之作,全书客观全面地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邓小平时代。在中国,人们总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描绘赞美“邓小平时代”,读完《邓小平时代》,我确有如沐春风的感觉。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像春天一般充满希望。如今,我在这时代的成果下幸福的学习,生活,享受这春风所带来的恩惠,我应当写下点什么。 这本书与其说描写的是“邓小平时代”,毋宁说是邓小平的个人传记——作者从邓的出生(1904年)一直写到他的“谢幕”(1997年)。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当然是“邓小平时代”。作者以几乎五分之四的篇幅重点研究和描述了1978-1992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邓小平致力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对当今中国、中华民族乃至对全世界发展进步所产生的深远而巨大的促进和影响。这些历史和资料虽然此前大多都曾阅读过,但今天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击节感叹、思绪万端。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对党和国家有着出于本能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1919年,他年仅14岁,就参加了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一部分的示威活动。5年后,他去法国留学,分派给华人的苦力活和求学前景的落空让他大失所望。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当邓小平在21岁那年离开法国时,他已经成了立场坚定、富有经验的革命领导人”。在此后的时光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同志生活的中心。邓小平聪明灵敏,大事当前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索。无论什么环境,他坚持每天读报读书。他研读过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以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书上面画着一道道红蓝条杠,写着一行行眉批。毛泽东称他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他乐观冷静,刚毅坚韧。战时戎马生涯,他养成了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半个世纪的浮浮沉沉,他对自身处境已泰然自若。毛泽东曾说,邓小平是绵里藏针,外柔内刚。在指示接班人如何应对西方制裁时,小平讲:“冷静观

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他自信敢闯,机智强硬。1957年,邓小平陪同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有理有据严词反驳了苏共的大理论家苏斯洛夫,令毛泽东大为激赏。1974年,邓小平代表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博得了非同寻常、经久不息的掌声。在邓小平访美时,卡特总统对邓小平的描述是:聪明、强硬、机智、坦率、勇敢、有风度、自信且友好。为了将中国领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对外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强硬态势。1978—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邓小平明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全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奋发努力,走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他敢闯果断,善抓重点。他把改革比作一场场“试验”,强调“试验”必须要有一种敢冒风险、敢闯的精神。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他的同事评价邓小平,头脑清醒,有条理,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别人去做。他强调管理,重视人才。邓小平认为,组织一个有效率的国家政府的关键是为各级单位配备一个领导班子,交给他们实权。谈到领导如何开展工作时,他提出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只要他们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即可。党的十一大闭幕后,邓小平亲自抓科技教育,他的计划中写道: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

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由于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每每在提出重大决策之前,会想方设法争取其他干部的合作,如果做不到这点,他会推迟采取坚定的立场,直到气氛变得更加有利。在李光耀看来,邓小平在面对令人不快的事实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坚持锻炼,精力充沛。邓小平一直坚持锻炼,从青年时代起,养成了坚持健身的好习惯,如散步、洗冷水浴、爬山、游泳,后来又喜欢打桥牌和台球。晚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散步,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来回走18圈,大约2500米,伸伸臂踢踢腿,活动活动筋骨,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健康的体魄使他精力充沛,头脑敏捷,工作效率极高。 邓小平同志对国家对党有无限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而在今天,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我们要发扬这种爱国爱党精神,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全面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七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完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我感慨颇深。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花10年时间打造的一本力作,作者不歌颂不躲避,全文客观全面的把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讲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个人政治魅力与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邓小平,深深体会到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耀眼光辉,让我们的后代永远缅怀这位中国巨人!《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其间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及人民无限的热爱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邓小平同志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下,中国走过了艰难的改革路程,我国人民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同志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人民的干事创业热情,使群众像春天一般充满希望;尽管改革开放历尽险阻,充满着无数尖锐的质疑批评指责声,但邓小平在那颗爱国家及人民的赤子之心的驱动下,坚定而勇敢的领人民慢慢走出了康庄大

道,邓小平同志用凤凰涅槃般春天的力量——如春雷震天、春苗破土克服了重重阻力;即使在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三起三落”时期中,邓小平同志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而在今天,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我们要发扬这种爱国爱党精神,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全面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邓小平更是是爱民的,他总强调,“我是人民的儿子,我应该为人民谋福利”。他的一生都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为了让人们生活地更好。邓小平曾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 “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也应善于针对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开展深入地调查研究,广泛了解群众的反映,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诉求,坚持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点,落实工作考

虑群众利益,检验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群众满意引领组织工作科学化发展。

邓小平同志也是务实的。他是“问题型”的领导人: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他一生中除了应对权力游戏之外,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提出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做法。他曾说: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当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时,因为经验的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使这样,邓小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道路。在经济建设中,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找出了正确的方法,更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刻的体现了邓小平用全面、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明智的决定,宏伟的目光,才有了深圳的崛起,才有了沿边城市的繁荣,内地的发展。这也深深地启示了我们,要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事物的基础,要以务实的作风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对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能只满足于发号召,造声势,作指示,听汇报,靠文件指导,靠电话布置;也不能把决心当行动,把口号当实绩;更不能说空话,鼓虚劲,办虚事,结虚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落实上,把决心、计划、措

施付诸于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上见成效。对工作抱有抓不出成效不撒手,不见效果不收兵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不看“来头”,不赶“浪头”,不争“彩头”,不图形式,力求实效。邓小平同志同时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精神。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是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要创新方法,勇于突破原有的工作定势,探索实行开放式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要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勤奋敬业的精神,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从《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领导者,同时也看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家庭,爱护家人的点点滴滴,都使我们非常感动。人。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特别珍惜,对自己的亲人总是牵挂在心,从吃饭这件小事就可见一斑。吃饭时,总要等到人到齐才开饭,

如果有人回来晚了,他总是坚持要等。他认为在饭桌上,全家人可以交流信息,增添感情。他也享受亲情,汲取力量。文革受迫害后,孩子们同舟共济,他们坚信父亲的清白从未有过动摇,坚信一家人要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晚年,孙儿绕膝,同看电视,每年儿女们齐心准备的生日礼物都让他十分开心。他坚持原则,家庭工作两相宜。他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说:“你们生一个孩子,我管。„„中国人口这么多,你们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每天在饭桌上,他很享受听子孙们聊天的时刻,自己比较少发言且从不泄露国家和党的秘密。铁血柔情,这份与家人之间的爱像绵绵春雨,润泽心扉。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家庭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我们应该尽量平衡心中的大爱和小爱,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工作之余,尽量多花时间陪陪家人。对父母,竭尽孝道;与爱人,相濡以沫;对孩子,尊重呵护,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学会享受爱,付出爱时,这个社会也充满了爱!

感谢《邓小平时代》这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可信的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及人民无限的热爱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高尚情操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会深深地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中前进。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八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对《邓小平时代》全书的阅读,使我能够将以往所积累相关历史知识碎片连贯起来,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这个道理。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的过程已是历经重重困难,解放后,战争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无论土地改革,大跃进,还是文化大革命等带来过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尽力为改善中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懈努力。这个过程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没有失败的教训,就不会有觉醒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国内形势更清晰的判断。

邓小平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做了比任何国家领导人都多的贡献,足以证明他个人能力之强。但是,一个“强”字是不足以让我们体会出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包括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忧国忧民的胸怀,不畏权威的勇气,还包括他早年留法,带领部队作战以及参与很多国家重大事件的经历给他带来的过人的判断力,统筹全局的领导力以及处事不惊的沉稳。另一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前一代领导人探索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改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老一代的思想进行革新。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却能很好的权衡冒险与保守之间的分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邓小平所采取的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问题。当然,按照中国当时的现状,从历史其它年代可借鉴的经验几乎为零,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学习的经验也很少,要想在前进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对于邓小平所提出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的分析,以及在新时代用新的思路重新认识并应用,我国很大一部分学者及领导人都进行了很多深入的分析。这对促进我国的发展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然而,就个人而言,读完本书,我们更应该从他做人做事方面,学习这位伟人的处世态度及优秀品质。

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篇九
《邓小平时代 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最近刚刚读完了《邓小平时代》一书,总体感觉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理论深刻的好书,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值得一读。

这本书对邓小平前期留学法国,加入中共,在毛领导下管理国家和在文革期间的下放,遭批只做了概括的描述,总结出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特点,如坚毅果敢、讲求实际,出色的判断力和全局性视野,战略眼光以及治国经验。这些叙述,为我们理解后来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执政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第三章开始,全书就进入了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全书的重点。在对这段时间的描述中,一方面,关于邓在外交上的贡献,作者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尤其用丰富的材料突出了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另一方面,作者尽量利用了一些官方文献和有限的研究资料,把邓小平在中国内政方面的执政风格向读者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傅高义先生十分深入地讲述了邓小平的一些十分可贵的品质,例如他一向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亲疏,与人交往只以工作为重,在用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是邓小平的大局观,他善于抓大放小,不像周恩来那样事必恭亲。大方向确定之后,具体事情他会让手下人放手去做。三是邓小平的意志力,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

去。傅高义先生多次提到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两个形容,一是“钢铁公司”,一是“棉里藏针”,这两个观察都是很到位的。四是坚忍不拔,但并非处处锋芒毕露,用他女儿的话形容,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一向沉着冷静,很讲究做事的分寸。从傅高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不时感到邓小平这种既顽固又收敛、既执着又狡猾的执政风格。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这大概是一个政治家最可贵的品质了。这也是你从书本里绝对学不到这样的本领,它只能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高度人格化的经验智慧与眼光。

读这本书时,总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改革变法的事。北宋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需要,提出了得力的改革措施,但这种改革与封建体质有抵触,所以失败。戊戌变法也是一样,由于反对封建体制而被慈禧太后扼杀。而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顺应了少数民族证券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奴隶制转入封建制,从而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改革推行期间,明朝官员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国库充裕,四境安宁。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改革一定不能抵触现有的体制。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这样。他坚定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要维护这个组织,因为邓小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借助于这个组织体制,他什么事也干不成。他的改革从不涉及中共的基本体制,当有人对中共统治的正当性发出挑战时,他的处置毫不手软。如89年学

生示威运动,邓毫不让步。反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当年戈氏搞改革打出的旗号是“公开性”,基本内容是开放言论自由和苏共党内斗争的透明化,结果使苏共对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成为导致苏联体制垮台的直接原因。其改革失败的原因不正是推翻了基本体制吗?其实,这个道理昭然若揭,实行改革的人必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改革针对的是体制本身,就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能在改革是考虑到这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值得庆幸的是,邓小平正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不禁为邓小平超人的智慧而感叹

邓小平的实干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先想的是为中国做点实事,收拾好文革后的烂摊子。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为改革而改革的人;不是改革的愿望为他提供了行动的动力,而是行动的愿望为他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他的改革有一个基本特点——务实。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傅高义先生在书中经常把邓小平称为“实用主义者”或“实干家”,是十分贴切的。

邓小平无疑是改变了历史的伟人,他对中国经济的进步作出的贡献,他创造的前无古人的经济腾飞奇迹,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政策,以及他在89年对学生采取的强硬手段,改革开放中暴露的贪污腐败,东西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将留待后人给予邓小平一个公正的评价。

数试22 康济州

2120101079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邓小平时代后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326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