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

2016-01-16 12:18: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一《【读后感】读《苦难辉煌》有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苦难辉煌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一
《【读后感】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学习了《苦难辉煌》一书之后,我受益匪浅。我们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共产党人最终胜利了,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虽然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我们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希望与大家共享的同时也给自己敲敲警钟,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

书中有句话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在乎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就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一些小问题,对于这些小问题我们有时候就会放松警惕、放任不管,但恰恰是这些小问题不断的积累、积聚,才汇集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的时候经常会有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共产党人没有

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百分之百的成功等于百分之百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正如有句话说的好,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我个人非常敬佩周恩来,他的工作态度,他的豁达人生观,他的奉献精神。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共产党人由开始的想要通过谈判解决内战问题到声明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这一过程,我想当时是做了巨大的心里斗争的。毕竟都是中国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听起来其实有点好笑 。但历史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匪夷所思。蒋介石之所以失败,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用再去面对死亡的考验,我们只需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应该安排好的生活。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

可阻挡。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应更加以百倍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要防微杜渐,把问题从源头解决;要坚持实践,做工作要亲历亲为;要抓住机遇,不放过任何机会;要勇于挑战,敢于直面困难;要坚持不懈,做事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二
《苦难辉煌读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苦难铸就辉煌

—读《苦难辉煌》有感

“……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

拜读金一南将军的《苦难辉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走进了那样一段历史,真切地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而这一切正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继承前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解放思想,以无坚不摧的坚定意志和广博开放的思想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穿越万水千山,既要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又要面对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正是通过万里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卖形成的地狱之火,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而支持指引共产党人走过这样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辉煌的最关键因素,我想就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信仰。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

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

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信仰的巨大力量。100%的成功=100%的意志,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

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讲的那样:“……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看今朝,时光之轮正缓缓前进,沧海桑田、时代变更,我们虽不是伟人,但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忘记历史才能继续前进,牢记我们国家、我们党是怎样从苦难走向辉煌。

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从这段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追寻品读中,可以举一反三地得到许多现实的启示。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对我们每一个人思想、精神、品格的教育提升,使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变成 “真信”、“真学”、“真作为”的行动。

作为我自己,我从这本书看到的更是坚定理想信念对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是无足轻重的,忽略了政治素质的塑造和提升,这就导致行为准则上的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根本职责是什么,被一些不良风气误导,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眼中除了自己的“前途”、“利益”就没有其他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我们的理想信念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坚呢?众所周知,单纯的理想信念的确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正如除了有一座指引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灯塔之外,还需要一艘能够战胜风浪的船。《苦难辉煌》这本书就告诉我们,除了有正确的价

值取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取得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本书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应该说,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遵义会议上,经过14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这是对既有体制的重要突破,也是一种独立自主思想的伟大解放。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他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

这本书看似讲历史,实则讲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创造性。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牛顿的问题意识的确很强,在他之前苹果从树上掉下多少年,唯有牛顿把它当作问题,这才有了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中国古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三
《《苦难辉煌》读感想》

《苦难辉煌》读后感

通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以来,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读完《苦难辉煌》之后,更使得我深受启发。慨叹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只需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书里很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看得时候都好紧张,不由万分敬佩那些真正为正义奋战的战士们的勇往直前。

这本书给予了我对历史的多面性的新的认识。以前读的一些历史书籍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片面或单一的主观色彩,虽然读起来省事,但是并不见得符合历史的真相。金一南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没有办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来描绘,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费解或者很令人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李立三、张国焘、蒋介石等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掩卷而思,不禁感叹:伟人其实也是凡人,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不会

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他们也会出尔反尔,他们也会拉帮结派,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更加感叹:这些伟人的的确确又不是凡人,无数次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钢铁般意志和体魄的人,有人曾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体验了一把,但是只能体验险恶的地理环境,却无论如何体验不了当年险恶的人文环境,头上数十架飞机轰炸,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需要做出抉择,而这抉择随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生理与心理始终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臵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当蒋介石开始反叛苏联共产国际时,共产国际的领导说“他们叛变的不是自己的阶级,而是我们的幻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产国际的盲目信任让自己尝了苦果。其实斯大林党派作风本身就存在问题。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

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断创新。要适应朝代的潮流,社会的发展,必须多一份主动,多一份努力。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四
《苦难辉煌读后感》

以史明鉴,续写辉煌

——读《苦难辉煌》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意思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理解历史作为把握人生现实的一本教材。对中国人来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也是当下。中国人的活动不是以宗教和信仰来决定的,而是以历史来衡量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西汉贾谊曾说:“前世之不忘,后世之师也”,唐太宗也曾有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论述 。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若一民族对其以往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必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来说,历史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战略问题专家专家金一南教授在所著《苦难辉煌》一书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来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感慨良多,受益匪浅。《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著作,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全面、生动再现了一幅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阅后掩卷长思,心绪不能自已。联系当前实际,结合自身工作,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思想精髓。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么,“武装割据”从

哪里来?“农村包围城市”从哪里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哪里来?不言自明,都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创新实践中来!对于开辟和领导正确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书中这样评价:“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历史充分证明,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处处有荆棘密布、时时有暗流涌动,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去改变。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化机遇为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靠走“自己的路”。

如今,上海正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任务,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犯罪率居高不下,

二、人民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不足百人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却斗志昂扬的队伍,背负起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其中原委,最值得人们重视的,正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雄厚的群众基础。“最需要热血”的长征史诗告诉我们:是沿途中群众不断的兵源补充,使战斗的火种能够传续二万五千里;是一路上人民不断的供给保障,使革命的洪流能够纵贯神州。有了群众的帮助,国民党反动派便有飞机大炮也徒劳;有了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纵有

千军万马也枉然。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勿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书写历史的真正主人。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身错误而不断进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更是体现了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昔日上邦大国的胸襟与气度,乐观积极,豪迈大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历史还昭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明天乃至后天,我们依然面临着人民的选择!我们将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续写辉煌的业绩、甘当公仆的情怀来继续赢得人民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我们不仅需要有这种清醒,尤其需要有这种自觉。

三、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

金一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的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他选择了党的历史上最艰难

最曲折最彷徨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中汲取精神的养分,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高度上,为国家和民族“往哪里去”这一重大命题求解。

20世纪8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书中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鲁迅先生,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向中共中央发出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没有品尝过理想信念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一批批革命先烈牺牲奉献、英勇奋斗,绘就出了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了一部部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为过去、现在、未来那些已经成为或希望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树立起崇高的信仰标杆。

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表里相依、内在统一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正确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典范。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

随着腐化奢靡之风日盛,最终难逃民族分裂和崩溃的命运。遍阅《二十四史》,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权门兴衰,随处可见因励精图治、克勤克俭而建功立业,因骄奢淫逸、享乐自怡而衰退败亡的事例。今天,当我们嗟叹美酒淹没宝座、金玉压倒豪舍、骄奢倾覆政权的时候,更应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的古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书中曾写道: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泽东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些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者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书中曾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在《实践论》中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书中描述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泽东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五
《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是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写的,他阅读了许多本参考书目,整理了百万字的万字的笔记,历时十年时间撰写成了五十多万字的精品。苦难辉煌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而且用了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它向我们重新展示了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我看了他的书就是知道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明白了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不顾自己的生死,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画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辉煌时刻。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展翅高飞。

《苦难辉煌》这本书描述的是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事实却是就是这个小小的政党就是这个长征中的队伍拯救了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这么不利的条件下成功取得辉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他们把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奋斗目标。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它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这是这些人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方才成就了我们和平的今天。 虽然那个苦难的时刻不在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列宁曾经讲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

现在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规模、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差距还很大。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与精神层面的东西轰然而遇。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没有像以前战时那样的黑暗以前战时的苦难,我们的生活有电脑有富足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多民主权力。当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的信念寄托、精神归宿却不同程度的忘了丢失了。而社会上又出现了非常多伦理危机、丑恶现象。这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走向未来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我们不能忘记苦难的时刻不能忘了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他们的鲜血。

苦难时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信仰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要像中国革命像中国共产党像红军一样,不畏艰难不怕痛苦,始终坚持心中的信仰心中的目标。

辉煌时我们不能忘了曾经我们的或者是先辈的苦难,要在辉煌的时刻发扬他们苦难时的精神,不能忘了历史忘了努力忘了奋斗。使尽自己的所有力量精力让我们的辉煌更加辉煌,让我们先辈用鲜血用头颅换来的国家蒸蒸日上,勇往直前。

这些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也是有志青年必须努力的。苦难辉煌,不忘苦难,不迷辉煌。苦中求有辉煌,辉煌中记苦难!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六
《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二中队 姚伟

题记: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翻开《苦难辉煌》,我仿佛拨开了历史的云烟,重新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和中国先进的革命党人一起度过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从早期的12人党小组,到后来领导全国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无数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掩卷而思,不禁感叹: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中国军队的力量来自哪里?它没有任何资源,资源全部掌握在对手手中,但是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胜利,它的力量来自哪里?仔细品味过后,似乎能感觉到一丝原因:虽然历史只给予了共产党极少的机会,但共产党抓住了这仅有的极少的机会,最后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读完整本书,我也对苦难、辉煌有了深刻的理解,苦难是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全人类最艰难的环境。辉煌是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后的胜利成果。详细的说来,对于共产党来说,长征是被迫的,是艰难的,但长征结束给予中国革命的热情是无限的,长征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宝贵的。因而长征对于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的胜利使红军脚下踏着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结束了一年多的流亡作战。同样,书中对长征大篇幅的描写也给予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每每想起都会有一丝兴奋。我们要记住长征,更要分析长征——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共红军能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堵下、每天数十架飞机

的轰炸下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从《苦难辉煌》中,我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何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1)与敌作战时共产党人领导的果断决策是关键。1933年9月,中央苏区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乌云,蒋介石集中100万军队对苏区进行围剿,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势必完全歼灭共产党”。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的苦战,红军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候毛泽东沉着冷静,在分析了当前敌我形势后,果断做出放弃中央苏区,迅速突围,向西长征,以保留红军剩余力量。虽说使红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几乎遇到毁灭性打击,但就是这支队伍为中国今后的革命保留了火种。在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当初的迅速突围,那么红军就要做100万大军的俘虏了!

2)共产党人顽强的意志和不畏惧牺牲的品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从许多共产党身上我们都能看出这点。瞿秋白曾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总负责人, 长征前因受最高"三人团"排挤,而未能参加长征,被留在苏区。1935年2月在转移途中被捕。面对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瞿秋白丝毫未曾动摇。毛泽东称赞他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临上刑场,他背手挺立、面带微笑,先照了张相,再自斟自饮,放歌长吟,然后

在敌人的刀枪环护下,手夹香烟,顾盼自如,缓步走向刑场,指着脑袋说“向这里开枪”。就这样一代伟人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也许他还有许多愿望还未曾实现,也许他更像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为了组织,他失掉了所有的也许!从他们身上我感觉到了那种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精神!在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为了他们的追求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甚至未曾留下姓名,但我想他们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有遗憾,因为他们倒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

3)红军将领能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同样是相当重要的!1935年8月,张国焘率部下七个军、八万多人与中央红军分裂,脱离中央领导,同年10月,宣布另立中央,自封主席,并下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这些人都被蒋介石通缉过,但被共产党通缉还是第一次,但就是这样,毛泽东也从未忘过对这支队伍的争取,毛泽东多次发电报给张国焘,希望张国焘已大局为重,重新回归中央。1937年6月,张国焘所率的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收到重大打击,部队锐减至三万多人,这是中央仍接受了失败的张国焘,同年9月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毛泽东是这样,下面的将领同样是这样,有元帅彭德怀,有大将徐海东,有早期陕甘宁革命创建者刘志丹„„只有这样的人,做事之前能不计得失、能以大局为重,才能做出惊人的成功。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无私的共产党员才有了革命的成功,有了新中国的成立!

书中同样有许多事使我不能忘怀,有对一些共产党人的叛变惋惜,有对共产党早期艰难挣扎的崇敬:1928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坚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以保障各种革命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领导全国隐蔽战线工作。特委三名领导人,一是中共六大选出的总书记向忠发,二是当时中共中央的实际负责人周恩来,第三便是顾顺章。这三个人几乎就是当初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但向忠发、顾顺章先后叛变,导致许多共产党人接连被捕,使党承受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的危险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周恩来临危不惧仍坚持领导工作,尽力避免了损失,实在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当然书中还介绍了许许多多长征的英雄人物,有安顺场17勇士、泸定桥18英雄,因为有他们的鲜血才铸就了今天的新中国!

当然我同样感觉到国民党方面失败的必然,国民党有四百万军队,但也在主政中国大陆三十八年后迁守台湾。国民党内部貌合神离,最能体现出来的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湘江之战,蒋介石命令湘军、桂军全力追捕,湘军刘建绪恨不得早日送红军出湘,只要红军出湘,他就能保证自己的对湘军的统治力,因此私下里刘建绪指定对红军“放其头、击其尾”,使得红军得以度过湘江,否则红军接下来的长征可能也不复存在了。桂军的白崇禧更有他的心眼,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名曰侦查共军实则侦查中央军的行动。与蒋打交道多年,白崇禧太了解蒋介石了,所以桂军的原则依旧是防蒋重于防共。这样一支涣散的队伍又怎么能肩

起中华民族的使命,又怎么能领导人民抵抗外侮呢?至少在我看来,蒋介石指定的计划还是相当正确的,如果能做到上下一心,给红军造成的巨大损失时不可估量的!另外他也低估了共产党人,对红军没有给予足够大的重视,几次天真的想象已经消灭了中共红军,可到最后,红军依旧在下一个根据地扎根。还有就是蒋介石把军队与政治太过牢牢的绑在了一起,认为掌握了军队就可以控制国家,但这和曾经的军阀又有什么两样?从共产党成功方面上看,谁能为中国最广大人民争取利益,谁才能为人民所拥护!后来国民党退守台湾时想通了这个道理,陈诚在台湾大搞土地改革,使大量无地农民成了自耕农,提高了粮食产量,稳定了国民党统治。

说起早期的中国革命,同样少不了那些活跃在中国上层的外国革命者:他们也曾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但他们选错了阵营,马林是这样,鲍罗廷也是这样,他们相信貌似强大的国民党,渴望中国的革命由这样一个具有妥协性质的政党来完成,他们无一不对国民党给予了重大的帮助,对共产党却是冷漠看待;有的选对了阵营,却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李德就是这样,一个德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情况不甚了解,带着年轻的激情,却给中共军队带来了巨大损失。历史不只一次证明一切脱离中国实际的指挥都是瞎指挥,中国的革命只能由中国人来完成!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七
《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

近日在紧张忙碌之余,抓紧时间阅读了金一南教授写的《苦难辉煌》,选择读这本书是一直以来心中萦绕的一个疑问,作为一个党员,接触的党的知识和历史机会还是很多的,但原来我都觉得那是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建党28年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政权,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这两年阅读了多本图书,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摘》杂志上看到《苦难辉煌》中一段节选,说的是攻占中央苏区红色首府瑞金的国民党东路第十师、第三十六师,指挥官都是前共产党员。十师师长李默庵,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两人都是黄埔一期,都加入过共产党,后来又离开党加入了国民党,最后成为共产党的敌人。一个闪念让我选择了在建党九十年之际阅读这本书,算是我了解党历史的一个方式,也是自己纪念建党的一个具体表现!

《苦难辉煌》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经历无数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6月28日国航党委邀请到作者金一南教授来国航讲党课,围绕《苦难辉煌》他精彩的演讲,再次深深勾起我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如果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知道共产党28年后取得的辉煌,他们还会因为其他公务而不参加“一大”吗?如果鲍罗廷知道扶植蒋介石会让几百万人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他还会选择蒋来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军人吗?如果没有陈独秀、李立三、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执着,我们不知还要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继续奋斗多少

年?如果没有朱德天心圩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黑暗是暂时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中国红军这只坚强的武装力量也许就荡然无存了!如果没有伟大的长征,革命的火花也许早已被扑灭;如果没有艰苦的长征,共产党人和红军也不会如此成熟和壮大!如果没有周恩来在长征前和毛主席的彻夜长谈,也许毛主席就留在了苏区战斗象许多留下来的同志一样牺牲,这将是革命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有它的方向,但是无数巧合又让这个方向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偏移!

在艰难的长征中,没有简单的橘林会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但是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中毛主席是承认过自己打过败仗的,并不是歌词中唱到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历史从来都不是电视画面中南湖红船上霞光万道,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旗帜更加耀眼,历史就是让中国共产党人在无数次失败中清醒,在历尽坎坷中找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毛主席为首的领导集体在这个过程中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让中国革命在黑暗中看到到了胜利的曙光,邓小平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群精英的历史选择,是顺应历史和人民需要的选择!阅读全书也让我为那个疑问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经受住了苦难的煎熬,并在洒满烈士鲜血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才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和人

民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金一南教授特别在最后强调,我们党的胜利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坚持群众路线,绝对不能脱离群众,刘少奇说:“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共产党人也会被人扼死的哩!党什么也不怕,就怕这一项!” (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来自抚育他成长的母亲——“地神”,当他接触地面时,力大无穷,而脱离地面时,力量就消失了。有一次,敌人利用这个弱点设法把他诱到半空中,使他脱离了地面,终于把他勒死了。)

此书读后我有两点感触,第一是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比起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来看这都微不足道,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正确面对困难,同时也要善于解决困难,用自己的努力想方设法将工作做好;第二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各基层工会组织以及广大员工,所以要在国航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适应形势的变化,结合工会组织的特点和广大员工的诉求,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发挥好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工会办公室 韩军

2011年8月30日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八
《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诗,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这本书,真切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带领中华民族探索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 《苦难辉煌》给读者以伟大的精神,这精神蕴含于波澜壮阔、起起伏伏、错综复杂、云卷云舒的宏观历史场面中。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新中国建国已经60多年,改革开放也已经30多年,不管是曲折还是顺利,不同时期我党我军的革命建设实践,都是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挥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像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都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幅画,那么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算是一幅现实主义长卷,作者运用高超娴熟的技巧,绘制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苦难、挫折、最后走向辉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金一南教授不仅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问题,更全面细致地用大量事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精辟的论断。纵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保证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思想精髓。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要求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之路,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曲折的历程。历史的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是充满坎坷,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取得发展?历史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因为走了“自己的路”,把中国建设成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靠走“自己的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十分热门话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夸大其词者有之,保守悲观者有之,欣赏赞叹者有之,恶意诋毁者有之。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众说纷纭的国际舆论,我们尤其需要把实事求是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从容和沉着、清醒和冷静,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二、群众路线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坚强依靠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国民党,取得国家的领导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

党反动派的失败,绝不是偶然的。与其说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毋宁说这是人民选择的结果。沿着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体现了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自身错误而不断进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更是体现了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东方睡狮,让炎黄子孙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树立了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让苦难深重的华夏儿女重新焕发出昂扬的气度和乐观的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路上阔步前行。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得民心者得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人心所向,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历史还昭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依然面临着人民的选择!当今社会,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共产党人应该继续沿着革命时期制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继续将群众作为建功立业、执政兴邦的坚实靠山。

三、开拓创新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决定因素

《苦难辉煌》中那种空前复杂的历史环境,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没有开拓创新的魄力,不运用超常规的军事方法不仅无法取胜,甚至连保全自身都存在问题。然而,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领导集体能够审时度势,开拓创新,通过游击战、开辟革命根据地等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攻守策略,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更夺取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首当年,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思想星火,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灯塔,长征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的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当前,国家新一轮发展振兴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宏伟壮丽的发展蓝图已经展现在全体中国人面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同心同德、同心同行,为了国家的灿烂明天和我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奋斗吧!

学习论文

----读《苦难辉煌》有感

姓名:李洋

时间:2011年6月

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篇九
《《苦难辉煌》读后感》

最近北京市政府研究室的邱方明同志在读了《苦难辉煌》一书后,写出了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并发表在《北京市直机关党建》2011年第一期上,现根据原稿整理编辑如下:

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情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很小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熟背毛泽东的《长征》。长期以来,这首诗虽不像山水画、田园诗那样简单,但从字面上看去,总是一种肆意挥洒、泼墨抒情的荡漾情怀,类似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好比是触景生情,把千言万语付与祖国的滔滔江水倾泻而出。

当我近在人生而立之年,被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和影视资料沉浸了累月数日之后,再诵读那首《长征》,其间的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叠现眼前,非任何一番苦难、任何一种险情、任何一出悲剧能够再现。近来,读《苦难辉煌》,又一次品尝到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种感觉,这位有着军旅生涯的作者兼具学者、作家的优秀品格,以大量读者从未谋面的档案资料为素材,集中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腥风血雨,其中最惊心动魄和最感天动地的就是红军长征。

长征一年多的时间,在建党、建军以来的整个革命战争史里,只不过倏忽而逝,但是如果把那一年中的行程、一年中牵涉的历史人物和作战集团、一年中经受的艰难困苦、一年中所决定的历史命运铺展开来,你会理解所谓历史长河究竟何其虚诞?到底是什么给了我们那种感受?为什么时至今日,从中随便捡拾一个片段,还是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无可否认,人们都有向善的本性,都有同情苦难者的情结,也都有感佩英雄气概的胸怀,当这些结合在一起交叉感染,的确让人心血澎湃,思绪万千。其实,还远不止如此,你个人的经历、遭遇连同你对当今社会的观感一齐放到那段岁月中品尝,个中滋味苦辣酸楚一拥而上,人生能得几许这般感触?

视死如归,这是贯穿长征始终的核心精神。无论是奉行王明路线,还是毛泽东路线,红军及其领导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从未改变。遵义会议之前,主要是湘江之战,战斗的艰苦惨烈前所未有,很难想象一条江河途中死伤数万人是何等战况。湘江防线是蒋介石有生以来布防最严密的,也是欲置红军于死地、毕其功于一役的终结之战,而当时的红军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渡不过湘江,红军可能从此消亡,渡过湘江,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此情此景,红军的领导人、红军每一位战士当作何感想?唯有视死如归,才能解释当前的处境。

耐人寻味的是,国民党参战军阀各怀鬼胎,固守地盘,先是陈济棠的粤系秘密与红军谈判,又是白崇禧的桂系秘密转移主力,湘江门户洞开,为红军突破封锁线有意无意地提供了便利。可见,红军能够绝处逢生,也是天理未泯之故。

有这样一幕直叫人生死感叹。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中央苏区周围剩下红十军团,共辖3个师。在谭家桥战役中,因为军团长刘畴西轻敌,加之部署失误,以致兵败。在这次战斗中,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这位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壮烈牺牲。紧接着,怀玉山一战中,红十

军团全军覆没,刘畴西和方志敏被俘。蒋介石费尽心机劝说两位红军战将投降,徒劳无功,最后他们都慷慨就义。今天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叹服刘畴西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艰苦卓绝,这是红军钢铁长城永不褪色的风格。红军并不是生来就带着耀眼的光芒,他诞生在一个形势极其严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前身是南昌起义后溃不成军的零散队伍,在遭遇了连续的失败,军至天心圩时,士兵们的情绪跌落到零点,将士相继逃离,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境地。朱德,为什么永远是不可撼动的“朱老总”?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稳住了队伍,保留了火种,他对大家讲的话很简单,要点是,革命自愿,不勉强,黑暗是暂时的,俄国十月革命前也是黑暗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这些丝毫没有鼓动性,看似出于无奈的话,在那个环境里,不偏不倚,刺痛了每一位将士,这就叫力挽狂澜,这就是艰苦卓绝。若干年以后,蒋介石兵败大陆,其军事力量主要被歼灭于东北战场和华东战场。指挥东野的林彪,指挥华野的粟裕,1927年10月就站在天心圩被朱德稳定下来的800人队伍中。

今天,我们所谓的艰苦在哪里?不想想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你会觉得锻炼身体很艰苦,读书学习很艰苦,吃不好睡不香很艰苦,写文章很艰苦,当不了官很艰苦……你能体会到山穷水尽中那种绝望的感受吗?你能体会到围追堵截中的九死一生吗?你能体会到食不果腹还要日夜兼程的辛劳吗?你能体会到亲密的战友在你身边一批批倒下的惨状吗?你甚至都不能体会翻雪山、过草地那种纯粹在自然环境中的艰苦跋涉。什么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江无船,过桥无桥,硬是过江,硬是过桥。泸定桥担任敢死突击的是红二军团四团一营二连,这是红军中著名的英雄连队,是主力中的主力,22名勇士冲在最前面冒着枪林弹雨,掩护着后面的战士铺桥,最后的胜利属于这些勇士们,但他们恰恰没有活到胜利,而且只有3个人留下了姓名,他们是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记住这些开路先锋和沙场英雄们。如今13根铁索依旧,游客络 绎不绝,都要攀一攀、摸一摸那历史的锁链,可是你能体会那冰凉的铁索之上发生的故事吗?

国民党曾无数次惊叹于红军飘忽不定的行军风格,可是你知道“飘忽不定”四个字来得是何其艰辛?背着枪,在茂密的丛林和崎岖的山路,昼夜兼程一二百里,是什么概念?连李德,这位红军早期的军事顾问回忆说,一边走着竟能睡着。那个时代,将士除了命令与服从,真正不分贵贱,不分你我,一样的受难,一样的生死。还记得红十军团覆没的怀玉山之战吗?红十军团一共3个师,师长寻淮洲、刘畴西分别战死、就义,还剩一个师长胡天桃被俘,战胜红十军团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曾经叹息于不能一睹寻淮洲、刘畴西的风采,这次他要亲眼看看红军的师长到底是什么模样。当他见到胡天桃,他惊呆了。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这位红军师长上身穿着3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着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再无他物。王耀武与胡天桃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问道,“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

可以保护你的眷属。”胡天桃说,“我没有家,没有人,不要保护”。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令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今天,我们更多地记住了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红军最耀眼的辉煌来自长征,以后伟大的胜利起始于长征,然而红军最深重的苦难也在长征。今天我们来看,长征的战略转移英明果断,长征中的战斗出其不意、体现了红军战术中所有的光辉,然而做出长征的决策是何其被动,何其偶然?长征中红军历经了多少回失败,遭遇了多少回被包抄、分割、打垮的危险?外部的环境如此恶劣,红军内部还在不断斗争,不断选择着最适合带领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即便如此,最终还是分裂了,多少次要分散了去打游击,又多少次被凝聚了不离不弃?红军不是神仙皇帝,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他们也不是菩萨观音,遵义会议很伟大,但是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也在一直变动,从黔北到川西北,再到川滇黔边区,最后才确定陕北根据地,这种变动正是红军的灵魂。客观来讲,红军在长征中的战争胜败参半,国民党也不是酒囊饭袋,以少胜多的战役绝非今天想象得那般从容应当,没有体面可言,只有最后的胜利属于谁。也不会因为谁弱小,战争的结果就偏向谁,国民党“剿共”绝不比抗日更惜力。即便是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斗争的艰苦复杂程度从未改变过,鲁班场几乎成为毛泽东的“街亭”,他差一点再次丧失领导权。“四渡赤水出奇兵”,也绝非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若不是穷尽红军统帅们的智慧,穷尽红军将士顽强的意志和耐力,四渡赤水后的“柳暗花明”又怎能不期而遇?

今天,反观那段历史,有人说是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拯救了红军。比如,前面提及的湘江战役就是例子。这的确是当时红军可资利用的重要条件,可惜的是红军还没有最充分地利用好这个矛盾。问题是,国民党为什么就存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这种内部矛盾比阶级矛盾还要严重。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个矛盾,相反他大部分的时间在激化这个矛盾。蒋介石总是希望一举多得,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长征中的红军外无援助,内无救兵,反而修成正果。国民党战将如云,大多数都接受过正统的军事教育,武器装备也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从来不存在供给中断,从来不存在饥寒交迫。但是他们缺少只有胜利才能换取生存的信念,他们缺少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中所激发出的抗争和求生本能,他们缺少对这个万恶的旧世界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他们看似富有,实则贫穷;看似强大,实则胆怯;看似功成,必然失败。每位红军将士除了当天的口粮,再无可以牵挂和惦念的了。在到处都是敌人的无休无止的征程中,除了服从指挥、除了紧紧团结,除了奋勇杀敌,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统帅离不开将士,将士也离不开统帅,彼此都格外珍惜,格外动情,身边的战友就是生命的寄托,看得比泰山还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换回死的光荣,这种无比高贵的人格在那种特殊条件下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山河为之动容,天地为之颤抖。

这样一支队伍之所以是真实的,因为他同样具备所有可能存在的要素,有彷徨,有逃离,有叛徒,有分裂。即便在正义的一方,也有太多的模糊、抱怨、失误、错误,有些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红军作为一个整体是光芒万丈的,但不排除其中存在污浊和丑陋的个体,顾顺章、龚楚、孔何宠……仅仅是中共的重要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你就能列举一连串反目成

仇的人员名单。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危难的时期,他们的叛变显得格外致命,也显得格外让人心寒。为什么肃反经常扩大化、严重化乃至最终走向残酷无情的极端?有叛徒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降将可纳,叛徒难容”,红军里面的叛徒到底是怎样一种心理?是不是骨子里就这样?即便本质如此,内心深处有没有对革命的同情,对战友的情义?特别是当这些叛徒能够活着看到革命的胜利,他们将作何感想?龚楚叛变之时的职务是中央军区参谋长,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相当一段时期,“朱毛龚”是齐名的。1929年,广西百色起义后,成立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就是龚楚。他的叛变直接造成“北山事件”,后来又使湘粤赣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龚楚亲眼目睹势单力薄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里,自己却做起了“剿共游击司令”,在国民党的最后一个职务是韶关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9年,韶关解放,他又被迫投诚。后来他逃亡香港,一直过了40年之后,他才回到故乡广东乐昌。60多年前,他曾经在故乡组织农民运动,担任中共乐昌支部书记,面对眼前这片布满他喜怒哀乐的土地,不知他作何感想?他当年的红七军政委如今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给邓小平发了一封电报,邓亲自给他打了电话,已经双目失明的龚楚听到话筒那边的声音,心中可否忆起70年前与亲密的战友一起肩并肩作战的情景?龚楚愧对红军,百身莫赎,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段历史的主角逐渐告别历史的主舞台,而且无一例外地走向了人生的暮年。可叹的是,当初在国民党、日本人面前从容不迫、岿然不动的英雄队伍,在时间面前,在政治漩涡里,青春的风采、沙场的情义,再也不能如从前挥洒得那般酣畅淋漓。那段历史的一些风云人物在共和国新的历史舞台出现了新的命运转折,先前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成了有意无意的敌手,历史的悲情和无情正在于此。让我们把目光回转,看一看岁月是如何蹉跎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当年,湘江战役里,走在红军最前列的红一军团侦察队,探知全州守备空虚,队长刘忠当即建议对岸一军团二师五团从速过江,占领全州。谁占领全州,谁就在湘江战役中占据主动。可惜的是,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待命行动,贻误良机,结果未能坚决抢占全州,湘江之战损失巨大与此很有关系。刘忠晚年,写了本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提及50年前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仍然感叹不已。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在这一失误背后付出了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九一三”事件后,刘忠受到林彪问题牵连,当年林彪的红一军团是长征先锋,刘忠的便衣侦查队是先锋的先锋。后来,他把这本书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收藏。望着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背影,你能想象出,他曾是走在红色狂飙最前面的人吗?

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说过存在“陈毅主义”,自己要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但是陈毅还是写了《关于朱德、毛泽东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等五个书面材料,如实反映了朱、毛领导的别开生面的革命斗争,这些材料奠定了周恩来、李立三等中央领导人肯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早基础。后来,陈毅又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信里提出“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从路线高度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后来,毛泽东真切地感受到了陈毅那颗坦荡的心,谈到陈毅今后的工作安排,毛对陈毅说:“你哪

里也不用去,就在这里。”若干年后,这位开国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无声无息地拉开了序幕,如果没有毛泽东亲自前往参加,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陈毅去世前仅仅还保留一个“九大”中央委员,而且还是“右派代表”。很多人不明白主席为什么要亲自参加这样一个人的追悼会。对此时的毛泽东来讲,跑了林彪、死了陈毅,从井冈山一路走到天安门的毛泽东内心之凄凉,恐怕是簇拥在身边只会呼喊“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人们,永远无法理解的。在轿车驶向八宝山的路上,他眼前可曾飘过当年陈毅带着中央九月来信请他回前委主持工作的情景呢?

人类的历史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没有一个人不承受惊涛骇浪,更没有一个人不是在烟波浩荡中历尽沧桑、历尽浮沉。要说这样一个时代,你能记住什么,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最具有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的,只能说是具有这个时代最鲜明特点的人类精神。比如,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个省区,行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再过一个时代,再过很多时代,你或许可以抱怨,那支队伍的身影越走越远,那些故事烟消云散,但你不得不惊叹,我们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我们锻造过如此一种气贯山河、感天动地的长征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金一南苦难辉煌读后感 苦难辉煌读后感2000字 苦难辉煌读后感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苦难辉煌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苦难辉煌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429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