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2016-01-25 09:53: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国富论读后感篇一《国富论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富论读后感篇一
《国富论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农业经济管理

姓 名:崔世俊

学 号:2009208042

论文提交日期:二Ο一Ο年四月

读《国富论》有感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得不传承和发扬下去。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所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斯密的《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这部1776年发表的著作,离今天已很遥远。可是我总觉得有些论述仍然有现实的意义,其中关于劳动工资差异那部分,尤为突出。按照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者的工资是以劳动时间为标准的。劳动了同样时间,应取得同样的工资。不同职业的劳动,在同一地区,基本趋势是,相同时间的劳动取得相同的工资,这是自然竞争的结果。只要劳动者的竞争是正常的(既无垄断又无过度竞争)、劳动者选择职业更换职业是自由的,那么,不管什么职业,付出相同的劳动,劳动工资就应该是相同的。但以上观点,仅仅是抽象的理论,现实与此并不吻合。斯密认为,弓}起不同职业工资差距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性质本身的原因;二是社会的原因,如不公平的政策、不正常的竞争等。关于劳动性质决定工资差异,斯密说出了五种因素。

第一,工资因业务有难易、污洁、尊卑而不同。斯密举例:煤矿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铁匠每天劳动12小时,但是煤矿工人工资比铁匠高,因为煤矿工人比铁匠危(难)而且脏。危险和脏,在工资中应该得到补偿。而尊卑,斯密的意思是,工作岗位尊贵,受人羡慕,就应该得较低的工资,因为他由于岗位而受尊重就已经得到了精神的补偿。而工作岗位在人心目中是卑贱的,大家都不愿意干的,这种工作就应有较高工资。如屠夫、刽子手,令人生厌,往往工资很高。渔人、猎人虽然辛苦,但工作本身有娱乐性,所以他们往往都是贫困的。 第二,工资因业务学习有难易、学费有多寡而不同。画家成功不易,好画必然值钱。今天学位高的一开始工作工资就比学位低的人要高,是因为学习的费用(包括时间精力等)应在工资中得到补偿。

第三,工资因业务安定不安定而不同。工作不安定,即使是普通劳动者也应得到熟练工人的工资。当时的欧洲把劳动者分为普通劳动者和熟练工人两个部分。普通劳动者不需要很高技术,熟练工人需要较高技术,如机械师、技工、制造师。熟练工人比普通工人工资要高。后来,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领袖(人民公仆)只取得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用的就是这个概念。

第四,工资因劳动者所担负的责任的大小而不同。斯密的著名例子是医生和律师。医生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律师对人的名誉和财产负责,都是重大的责任,所以工资都很高。今天,在经济发达国家,医生和律师仍然是高收入的阶层。

第五,工资因取得资格可能性的大小而不同。常人难以得到的岗位,工资很高。以上五条,应该综合起来考察。例如,在一个企业,大致有领导者(也称管理层)、科技人员、劳动

者三个部分。从责任大小、取得资格可能性大小来看,领导者应获得高工资;从学费多寡、责任大小来看,科技人员应获得高工资;从工作危险与否、安定与否、污洁、尊卑等角度来看,劳动者、主要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应获得高工资。根据斯密的观点推测,企业三部分人,哪一部分人都有取得高工资的理由。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怎样合理拉开工资差距?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三部分人之间拉开差距,二是在每一部分人内部之间拉开差距。第一种方法是不合理的,原因就是三部分人都有取得最高工资的理由。媒体报道,深圳规定熟练技工的工资与博士、硕士的工资相当。“一汽”的高级技工与企业最高领导层的工资相当,而且住房、配车等待遇也与最高领导层相当。本文所说的工资,都是指全部收入,自然包括奖金和其他待遇。“一汽”的做法与斯密观点相符,也与马克思巴黎公社原则(即公仆与熟练工人工资相当)相符。而且,还应提倡在企业首先要保证危险岗位、苦脏累、不安定岗位的工人有较高的工资,企业领导层工资一般不应超过他们之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人。这个观点,应该说是有学理作为根据的。企业拉开工资差距,只能用第二种方法。在领导层内部根据责任、成绩大小拉开差距;在科技人员内部根据作用大小、贡献大小拉开差距;在劳动者内部根据难易、污洁、苦累程度、安定与否拉开差距。

关于劳动工资差距受社会不公平的政策和不正常的竞争的影响这一条,更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斯密批评当时欧洲在劳动政策上有三种毛病。一是限制一些职业的竞争人数。如有些行会排外,不准本行会圈子以外的人进入某些职业,即垄断了某些职业。这种职业垄断,我们改革开放前是很普遍的,现在逐渐在打破,但有些职业仍然是不允许自由竞争的。二是增加了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使这个竞争超过了自然限度,造成该职业工资过低。斯密举例,神职人员太多,于是普遍低薪。今天,农民打工者集中在一些建筑等需要力工的地方,且人数太多,造成农民工收入微薄。三是不能自由迁徙和自由转换职业。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斯密说的这三条,对我们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任何一个岗位,都应该是允许竞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可能仅仅根据自己的能力(而不用凭借关系和运气)得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劳动者的竞争又不能过分,大批劳动者面对下岗压力,也不会形成自然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亚当·斯密是一个很重视社会伦理建设的人,对劳动者富有同情心,在《国富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在讲社会上三大主要阶级(地主、资本家、劳动者)各自的优劣时,是这样说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繁荣的获利者,但他们不劳而获,是个无所作为、没有前途的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但个人利润与社会公益相比,即使最公正的资本家也要从私利出发而不顾公益。劳动者在社会繁荣时受益不多,在社会衰退时受害最重,所以只有劳动者与社会公益联系最紧,但他们又在社会上难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国富论》里还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的才能是分工的结果,而不是分工的原因。这个观点可能是源于人与人天然平等的思想。斯密说:“就夭赋资质来说,哲学家与搬运夫的差异,比猛犬与猎狗的差异,比猎狗与长耳狗的差异,比长耳狗与畜牧家犬的差异,要少得多。”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以上便是对于斯密《国富论》的一点感想。

国富论读后感篇二
《国富论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苏格兰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两本书:《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享有很高的荣誉,同时他首次引入了“无形的手”,主张市场经济,不主张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著《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被誉为西方经济学圣经。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首先,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十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他将此归结为三点原因:①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②解约了通常有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的时间、③机械化交换是人类的本能。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亚当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亚当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

在斯密的《国富论》中,他指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亚当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反对垄断。

但是,亚当斯密的理论也有错误的一面。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

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2008年华尔街经济危机又使人想起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国富论》被国人称为市场经济的“论语”,经济中的“圣经”。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任何理论都是与时俱进的,《国富论》的理论肯定随着时间的发展将不断完善。

国富论读后感篇三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也因为这个比喻的原因,对于全文,亚当斯密的《论分工》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也准备重点谈谈我对他的《论分工》的看法与感想。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必然能够增进其对这项工作的熟练程度。分工,节省了时间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分工,简化和节省了劳动。亚当斯密在讨论了论分工之后,其缜密的逻辑在第二章开门见山,讨论了分工的原因。亚当斯密认为,人类间之所以会产生动物所没有的分工合作,是由于人类的利己性。既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换、买卖而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分工。在这里,亚当斯密再次用他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实际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最早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导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以下是亚当斯密在本书中提到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为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里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

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的先进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时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当中,最为发达的纯商业国家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他们拥有了最早的银行,最早的股份公司,却没有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国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主义,也为他们取得了大量的财富。而英国,身为一个主权国家,一旦明白了自由主义这个道理,其强大的国力更是让他不可收拾,让他一举打败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西欧陆上霸主”法国而成为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国。

自由主义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沿海城市还好,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港澳政府管辖的相对宽松,甚至有进口商品免关税的优惠待遇。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则明显体现出了落后。不但是经济落后,思想也相当落后,表现出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那种不是中央严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其实就算在我国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办公司难,起执照难,即使从马路这边搬到马路对面,也要另起一个执照,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义思想的。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指导性意义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

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全文开篇,亚当斯密就引用了一个制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一枚针的制作,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亚当斯密分析的原因就是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在第二章,亚当斯密也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人类间之所以会产生动物所没有的分工合作,是由于人类的利己性。既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换、买卖而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分工。

剩余价值论、阶级论、自由主义是《国富论》中的中心内容。

关于剩余价值论,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关于阶级论,亚当斯密则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为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这种思想在当今中国我认为也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港澳地区对经济的管辖相对较少,相比于西部地区,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发展现状来看都要优越的多。这就是自由主义思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国富论读后感篇四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09美术2班 何锡联 0921010019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

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

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读后感篇五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

国富论读后感篇六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在上学期的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首次接触到了世界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虽然只接触到点皮毛,但我还是对它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于是利用这个暑假好好读了这本世界名著,也产生了自己的些许感悟。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书,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深邃见解的人所撰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能力,能对他所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取其所有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就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馆藏而写的,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深处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而《国富论》更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国富论》一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4卷,共9章,

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亚当斯密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因而成为了所有想了解经济学知识的人的必读书目。而我在初步接触它后也有了很多的感触。

首先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劳动分工理论。我记得以前初中时老师就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一个生产大头针的工厂,一个工人从把一块铁经过煅烧,捶打,打压,磨制等一系列过程,一天大概能做10根大头针。而且这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一个人必须掌握做大头针过程中的所有工序,从最初的打铁到最后的制成品,这样一来,无疑效率极其低下。但是要是我们将其分工,有专门的人做胚,专门的人员负责磨制,则一天可以制作一千

个大头针,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汽车等制造业。一条汽车生产线有成千上万道工序,要是由一个人制作一辆汽车,其工作量及产量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是达到了极高的地步。这个劳动分工在我们生产中比比皆是,流水线是一个很好的带名词。分工过后每个人的劳动过程变得简单了,原来的需要组装一辆汽车变成现在的只需要喷漆,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而且分工让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机器可以大规模的代替人员做简单的工作,更加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 但是我觉得这个也造成了工人的工作简单化,不能完全体现人员的能动性。一部分打击了工人的创造力,不能让人发挥主观想象力。将人的工作机械化,我认为也是有点不人道的行为。过于单调的程序也一部分使劳动的意义丧失。

其次是剩余价值论,这个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其实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但是他们站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是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从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我们可以在很多的文章中看到披露这些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我记得一篇描写纺织女工的生活的文章写到“……每个纺钿下面都有着一个女工的灵魂……”,以及一篇描写我国铁路建设工人的文章“……每条枕木下面都睡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我觉得在追求价值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工人的人身。为了追求利益而一味地压榨工人,就算满足了工人的物质需求,他们也没有积极性去工作,只有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之外,关心并注重工人的精神需要,才能充分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多的利益。

接着是阶级论,《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

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最近,一部有关现代青年努力买房的电视剧《蜗居》引发了很多热烈讨论,却又频频引发是否因该禁播的争论。有人觉得《蜗居》很“现实”,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于买房子这件事的真实看法想法以及为买房过程中的一些奋斗努力。但是有人说因为房价高涨、官场贪腐刺激了高层,即所谓领导层的神经,所以其曾被一度禁播。《蜗居》热播另一大原因在于它非常贴近社会现实,呼出了老百姓对房价疯涨的愤怒,替民众倾吐了买不起房或者艰辛供房的心声。中国目前有85%的人买不起房,一套房子往往透支着几代人的积蓄,成为民众难以承受之重。新浪网一项1万 2千人参与的调查显示,63.2%的人认为《蜗居》反映了房奴的心态。《蜗居》热播后,“蜗居”、“蚁族”、“高房价制造剩男剩女”等迅速成为流行语。对高房价的怨恨在人们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积聚已久。 我觉得也可以用亚当的国富论解释我国现实的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根源,甚至可以考虑用亚当的理论解决我们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提出了很多自己深刻的见解。首先,他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

国富论读后感篇七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会计078 陆悦 2111007114 40号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正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那一年。《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国富论》的首次出版则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这两件事在人类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美国对时代的影响自不用说,《国富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亚当·斯密也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对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亚当斯密死后,人们奉《国富论》为经济学的圣经。

从《国富论》出版的年代来看,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就全书而言,《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市场调节,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

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比如,对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利润增加,高利润吸引其他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更多的生产商也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增加会缓和之前的供应短缺,并且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而在我看来,《国富论》一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分工思想。《国富论》开篇就是研究分工,后文对于分工也多有阐述,可以说,分工思想是该部著作的基石。以下主要谈谈分工思想。

一、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增长。

《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原因有三,之一是分工带来劳动者生产技能不断提升;之二是分工避免劳动岗位变动的损失;之三是分工促进生产机械发明,进而简化劳动复杂程度。即“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

在分析分工带来的劳动进步时候,该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分工的作用了:“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

二、分工使合作有效率。

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日工所穿的粗劣呢级上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完成这种朴素的产物,势须有牧羊者、拣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加之,这些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把材料由甲地运至乙地,该需要多少商人和运输者啊!染工所用药料,常须购自世界上各个遥远的地方,要把各种药料由各个不同地方收集起来,该需要多少商业和航运业,该需要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绳索制造者啊!为生产这些最普通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类的劳动啊!复杂机械如水手工作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车或织工用的织机,姑置不论,单就简单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的剪刀来说,其制造就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为了生产这极简单的剪刀,矿工、熔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铁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必须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艺联结起来。”

如果让一个人去生产一件粗布麻衣,那么他就应该先去种植黄麻,成熟后再将它制成麻线,然后去挖几块铁矿石,建一座炼铁炉,再挖一些煤炭,把矿石炼成铁,再打造成针、剪刀等物,最后织布、裁剪、缝纫,衣服才算做成。这样下来,且不论所需的种种技能,只看耗费的时间就让人吃惊。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让合作生产成为可能。

三、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亚当斯密总结人类社会进步归结为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当然非分工不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分工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未来社会的远景:“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

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这本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向我们描绘了经济学所能带给人类的价值。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亚当斯密这一表会的发展。然而今天的经济学著作,已是很少提及这一描绘了。经济学本就是社会学科的一类,若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一味去构建数理模型,怕是剑走偏锋了吧。

四、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是交换产生的根源。

交换的发生有三个要素,而这三者去一不可:用来交换的产品,交换的意图,交换的需要。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东西能拿出来交换,要这东西的所有者想去交换,还要有其他来跟你交换。

劳动分工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根源。劳动者因业专而专业,效率提高,所生产出的产品也远多于自己的需要,这多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产品。一个劳动者用来交换的不是其全部产品,只是其剩余产品。劳动分工也是产生交换需要的根源。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专门化,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而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及生活需要,所需的产品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不能从自己这里得到满足,就需要求诸于人。

《国富论》中说,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有了利己心,想要利己,才会拿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去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就是交换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在了。

国富论读后感篇八
《《国富论》 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书之一, 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 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 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

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国富论》的理解有限,但是我相信亚当·斯 密的理论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现代人有必要结合当前实 际去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意义。

国富论读后感篇九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重庆科技学院 孙静雯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也是后人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创作于1768年,发表于1776年,该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的经验,批判吸取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框架,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出版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时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影响了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美洲各国。

《国富论》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他一共分为五章,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从最基础的劳动,到提高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工资、地租和利润。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巨著”、“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该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经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对经济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在大一暑假阅读此书并作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给阶级人民的顺序。第1~3章,论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三章讲了合作分工的优点与局限性。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第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简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4页)文中举例地中海沿岸的埃及等国是世界上农业和制造业发达最早、改良最大的国家东印度孟加拉各省以及中国东部几个省的农也和制造业也在及早时候得到改良,这些都是因为市场的原因。第4~7章,讲了货币的起源、发展,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先后有各式各样的物品被人们用来当做交换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区把贝壳当媒介,至今苏格兰的某个乡村还保留着以铁定为媒介来换购麦酒和面包的习惯。但是,出于种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几乎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渐渐都决定使用金属而不是其他物品来做交换的媒介。(《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3页)每件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其实际供应量和愿意支付他的自然价格(或者说愿意为他在出售之前已经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买单)的人的需求之间的比例的影响。(《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30页)第8~11章,论工资、利润和地租。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第1~3章,资产的划分、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资本的积累及生产型和非生产性活动。有两种资本使用方法能够使投资者取得收入或利润,第一种,使用资本进行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之后将产品售出,从而获得利润;第二种,使用资本对土地进行改良,购买生产者所需要的机械或工具,或用于购买不用更换主人或不

必再次流通就能产生利润的东西。(《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43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总资产,便是他全体居民的资产,所以,很自然的,便被分成各自有其不同功用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它的特点是不产生收入或创造利润;第二部分变为固定资本,它的特点是不用与流通,也无需更换主人,便可产生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它的特点是通过流通、更换主人而产生收入。(《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45页)第4、5章,论放贷取息的资产和资本的各种用途。借贷出去收取利息的资产增加了,因运用这笔资产而必须付出的价格——也就是利息——肯定会下降。那些使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一般原因,固然是导致利息下降的一个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寻找出其他几个特殊的原因。一、国家的资本增加了,从投入的资本中所获取的利润必然会减少;二、由于生产性劳动的维持费增加,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也必然会一天天增加。(《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84页)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购买天然产物以供社会每年使用和消费;第二,用于制造和筹备天然产物,使之适用于目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于运输天然产物或制造品,将其从充裕的地方运往匮乏的地方;第四,用于把天然产物分成较小的部分,以便满足需求者得临时需求(《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188页)。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财富的自然增长,每个正在发展的社会,其资本一定是根据自然的顺序,先将大部分资本投入到农业上,其次投入到制造业上,最后投入到对外商业上。各国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大概有两种用途,第一是国内的个别商人和企业家,有时会效仿外国的某种制造业而勇敢地将资本投入到这一制造业上,因此而产生的制造业乃是对外商业的产物;有时用于销售到远方的制造业的产生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是有比较粗放的家庭制造业逐渐改进而成。(《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213页)第4章讲述了城市商业如何让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作为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学之一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为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或者说让人民自己能够获取这样的收入或生活资料;二、为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从而保证公共服务的进行。总之一句话,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民富国强。不同时代不同国民的富裕程度,在政治经济学上衍生了两种关于富民的不同学说其中一种可称为重商主义;另外一种可称为重农主义。(《国富论》亚当·斯密著 高格译 第225页)在这方面,是国家富有的两个法宝是输入的限制和输出的鼓励。限制输入分两种:1、本国可以生产的消费品,必须限制从国外进口;2、和外国交易的贸易差额不利于本国的,也要进行限制。具体的做法呢,一般是通过制定高额关税来实现的。在鼓励输出方面,国家有时会采用退税、发放奖金或者签订两国间的通商条约,甚至采用在其他国家建立殖民地的方法来实现。其中,在各式各样的鼓励方法中退税是最常见且合理的,这种奖励不会改变资本本来的流向,不会让大部分的资本流向一个特殊的产业,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征收赋税导致的应该流向某个产业的资本流向其他产业。最后再来讲一讲殖民地,新航线的建立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利益的驱使下欧洲在亚洲、非洲、南美洲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带给欧洲商人巨大的财富也带给了殖民地无尽的折磨,但客观上也加快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论君主获国家的收入。这一篇首先讲的是国家或君主的开支,其中

最重要的几项就是国防经费、司法费用、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君主的首要义务便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使其不遭受外来社会的压迫、侵犯,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于军队,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国防费用都不可小觑,当然,战争时期的费用占国家总支出的比例机会大幅提高。国家或君主的第二个任务是保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欺负或迫害,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严明的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这项义务的费用也因为时期不同而不同。另外,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也在国家支出中占了相当的比例。本篇的第2章主要讲了国家收入的来源,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由资财和土地组成,和其他拥有资财的人一样,君主也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收入:亲自使用这笔资财获得利润;将这笔资财借贷给别人获得利息。税收也是一个国家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占到国家收入相当大的比列,此外,公债也为国家或君主带来收入。

读完《国富论》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它在现代经济学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许多暂新的概念,这些概念理论至今为世人所推崇、遵循,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知识,本书也第一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调节理论,使世人受益至今。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他不愧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国富论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国富论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742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