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

2016-01-30 09:09: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一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学就对苏东坡这位古今闻名的学者有了些许耳闻,一开始是在随便翻翻《宋词》时,一时感兴趣过他写的几首词,后来记不得看的哪本周刊里又冒出了东坡肉这个诱人的词眼,顿时让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贪吃”的标签,上了初中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到现在也就只清晰地记得那一首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到了高中,当老师推荐了《苏东坡传》时,我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寒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凡是在我看来有能力写传记,而又不经过本人同意执笔写的人,一般都是自身文学素养高深之辈,当然,如果你想经过苏东坡同意再写传记,恐怕是先得穿越回宋朝了。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本貌不惊人的《苏东坡传》竟是林语堂老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执笔之作。作为一位在中英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语言学家,林语堂老先生想必写这本《苏东坡传》也是信手拈来了。林语堂老先生这篇作品经过张振玉的翻译就我而言感觉并未失去原著的真实思想,所以读的也是让人神清气爽。

这本传记总共三百多页,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用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使整本书显得条理很清楚,又将读者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序:

林语堂老先生在序中重复强调了他对《苏东坡传》撰写的渴望,言明自己曾一直有想写苏东坡传记的心思,无奈时局所迫,直至今日才完成。这显而易见的体现了林语堂老先生对于苏东坡这个人物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非要执笔写下传记来倾诉不可。“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由此可见,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记是在古籍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他对于这本传记算是用上了一番心思。“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林语堂老先生在其后的序中不断对前面引用部分的苏东坡形象进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使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先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丝印象。

卷一:

卷一的题目为童年与青年,显而易见叙述的就是苏东坡童年与青年的岁月时光。卷一的第一章,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通过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苏东坡,林语堂老先生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卷一后几章大致讲述了,三苏之一的苏洵,虽然才气响天下,但在屡试不第,人步入中年之后,逐渐归于沉沦,而与此同时,苏轼与苏辙这两个兄弟正如崭崭的星斗,借着父亲落日的余晖冉冉升起。

卷二:

如果非要给卷二强加一个中心,那么则一定是“王安石变法”。虽说是《苏东坡传》,可在这本苏东坡为主人公的传记中,我却又偶然间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王安石。还记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虽然在初中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大概故事,也就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半天,最后失败了的结局,对于王安石这个人的为人却是不甚了解,但通过《苏东坡传》,我算是对王安石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片面的得出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当然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

上任大官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属如吕惠卿,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可见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王安石暂时说到这,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诗人,他企图用自己理想中的变革来改变宋朝当时颓废的处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斜路。当王安石这样一个固执不化的改革派和苏轼这样一个正直,敢于进谏的反对派站在了不同的阵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顿时体现了出来,就好像陨石撞地球一样,总会擦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不过考虑到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在感觉无力报国之时,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在这时,他达到了个人诗道上的巅峰,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对于弟弟的思念,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写出了《吏隐亭》这样的词句: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在望云亭中,他写道: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一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一篇篇苏轼的巅峰之作仿佛有带着我们重温了一遍当时苏轼被贬官心中忧愤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在此时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

可无奈,后半辈子苏东坡可算是真正地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自从被王安石贬出朝廷,他就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举家隐居到深林处,与外世隔绝,叫了许多真性情的邻居朋友,更是在游玩之中作出了赤壁赋、酹江月等巅峰之作。当然,很难令人相信的是,苏东坡居然对长生不死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对于道的研究更是十分深入。

再度过了几年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后,苏东坡意外的受到皇太后的恩宠,算得上是他人生的第二春,在几年内提拔迅速,很快就官居要职。当然,真性情的苏东坡在朝廷中总是受到排挤,王安石的余党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推翻苏东坡,他曾经直言不讳的进谏,曾经为了自己的清白据理力争,但似乎他的耐性也在余党的一次次排挤中逐渐被磨光了,终于提出离开京城这个权力中心。离开了朝廷,苏东坡又仿佛找回了自由无拘束的感觉,钻研国画,修理工程,赈灾济粮„„

无奈啊,命运的枷锁始终没有放过苏东坡,在支持他的皇太后和苏夫人去世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数次被贬官,谪戍荒凉的地域,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带到一生的荣耀都洗净,他也就默然的离开了人世。

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样一位性格直爽的朝廷中人,这样一位兴趣广泛的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终归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二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题曰《黑色阅读》。说起作者酷爱着读陀斯妥也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鲁迅、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陀氏无疑是一个用心灵拥抱黑暗的天才;帕氏可谓最伟大也最卑劣的时代里的哈姆莱特;鲁迅则犹如一个不带一点干粮和饮水进入沙漠的旅者,抱着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又好像是播种煮过的种子的庄稼人,原本就不怀有收获一颗一粒的希望;而张爱玲,则在惘惘的时代背景中,从女子的内心感受出发,洞穿了人性中所有的局限与悲凉。作者说他喜欢‚在咬着牙进行的黑色阅读中,不停地与‘黑色天才’们猝然相遇‛的痛感,喜欢那种即使在炎热的夏夜里也深入骨髓的丝丝凉意。也许这种‚黑色阅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冷峻地切入现实人生。然而,当我读到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苏东坡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某些时候更乐于热爱神祗的笑容。

诚然,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

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才华和学问都要高出别人很多,政绩又不错,小人们想陷害他,就想方设法用他的诗文来为他定罪。他们硬说他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和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把他诗中的很多语句和意象上纲上线,促使神宗皇帝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乌台诗案‛。他因此被关在牢中四个月零十二天,后来以一个近乎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湖北黄州这样一个荒凉的小镇。他是因了诗文而获罪,可是在从狱中出来的那天晚上,竟然又开始大做诗文:‚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些句子又是可以供御史们拿来告他不敬皇上的,他写完这首诗,丢下笔杆说:‚我真是无可救药。‛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令爱他的人担心,却又阻挡不了他。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具有着天然的大无畏的勇气,这种力量也许由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

于他的身上,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才有可能停止。

他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

他享受在黄州的惩罚和拘禁生活,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那两篇月夜记游赤壁的文章流传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生出新的人生领悟。

他在人生的晚年时期被贬谪到岭南,爱了这里的‚岭南万户皆春色‛,他是一个平民,像在黄州时期一样自己建造房屋,并学了酿酒的秘方,刻石为记,藏在罗浮铁桥下,说‚只有寻仙的人能找到‛。他自以为可以定居惠州,不料60岁的时候又得到了移居海外(海南岛)的命令。热带小岛的夏天湿热难当,他常坐在槟榔树下数日子,等候秋天来临。秋天多雨,船只因为气候关系都不再南行,食物短缺,岛上连米都买不到。‚食无肉,病无药‛,老人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但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未失去生活的乐趣,也许是真正掌握了自己,至少他从未失去幽默感。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

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如今和默默无闻的穷学者、农夫交往。家里一天没有客人他就不自在,别人不来他就出去拜访邻居。他缺衣少食,却似乎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一天他头上顶着个大西瓜,一面唱歌一面穿过田野。一位七十岁的老农妇说他:‚内翰昔日的富贵,有如一场春梦。‛从此苏东坡就叫她为‚春梦婆‛。……我总是容易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深深吸引,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使我对苏东坡充满热爱。我爱他身上所有的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我始终相信,只有完全舒展、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盛放出幽默的花朵。这是慷慨的天才馈赠给我们的近乎神祗的笑容。我热爱这些,如果有人问起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回答只能是:‚正因为我喜欢。‛ 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对手‛。虽然就品性和才华而言,林语堂先生还够不上苏东坡的风华,但在二十世纪诸多第一流的文人中,他无疑是最为接近苏东坡的人。前不久我在旧书店淘到一本名为《林语堂与廖翠凤》的小册子,看着大受感动。不免想到鲁迅先生,更主要是想到那个凄苦一生的名叫朱安的旧式女子,朱安的悲剧是谁之罪?我说不出答案,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秉性接近苏东坡的林语堂先生身上。我还想到,也许人的秉性有诸多天然的分别,有的适合做朋友、师长,有的人天生就是最出色敌人或对手,鲁迅先生就只能属于后者。林语堂先生也曾投身于火热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北大和北师大任教时,站在学生的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带头朝军警扔石头和砖块。他似乎和苏东坡一样,一

度活在党派夺权和文人纷争的中心,后来逐步退向边缘,直至黯然去国,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他写的《苏东坡传》是一本‚无一字无来处‛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情趣盎然的小说珍品,也只有这种自由烂漫的文体和豁达睿智的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凸显传主的灼灼神采。林语堂先生为苏东坡作传,固然是苏、林隔代相通之幸,更是万千普通读者之大幸。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爱意和关怀的人间,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我相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室内像一个冰库,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三
《精品参考《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06级历史系历史学专业 叶小莉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

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及至黄州,苏轼开始臵田地,真正务农起来。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

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

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1101年,返往常州,久卧病床。7月28日,这颗星星陨落了,享年64岁。耳畔想起苏子诗‚我生如飞蓬〃〃〃〃〃〃‛

评语:文章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作者由读《苏东坡传》而对苏东坡一生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表明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阅人:周崇云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四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本是用英文写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不是有点像岳飞的母亲呢。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他从小确实是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在那时,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样的道理。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

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些小神童之所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最后象江郎,方仲永那样的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 自认为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不勤奋,基础没打好,没有深厚的根底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而东坡就不一样了,人家本身就天赋很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是依然很勤奋,很认真,因此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比如说对于王安石,他对王安石极为厌恶,更因为他穿着习惯的矫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尤其明显的是体现在他写的那篇讨伐王安石的《辨奸论》,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说他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可是,事过不久,苏东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苏的所见太对了。那篇文章至今流传,足以显示苏东坡老父的真知灼见。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直至今日,但是没关系,他的两个优秀的儿子替他在官场上施展了抱负,还不算是太遗憾。

再一个就是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

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写完三苏,又要说说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在我看来苏东坡的身边就是需要这要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她是一个妻子,也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睿智的长者。可是她不幸早逝,这让苏先生很是难过,曾专门写过一个词纪念她,这就是与贺铸的悼亡词并称为悼亡词双绝。当然这本书中还提到过与他相关的另外几个女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爱妾朝云,我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到了。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

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五
《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是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章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是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但是,现在我们不要忘记苏东坡主要是个诗人作家。他当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诗文中有一种特质,实在难以言喻,经过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后,当然更难以琢磨,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是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归根结底来说,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但谁又能说究竟怎样才可以取悦读者呢?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

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直不怕试验,真金不怕火炼。苏东坡写信给谢氏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达于能达则文不可盛用矣。杨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过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介、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文章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

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中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章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者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位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放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在世的最后一年,他有时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笔买祸。他在给刘沔的回信中说:“轼穷困,本坐文字。盖愿刳形去皮而不得者。然幼子过文更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百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弃也。”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人间,也就太有道理了。苏东坡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因此常与僧人往来,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他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在中国绘画上创出了新门派,那就是文人画,而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他也曾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寻找草药,在中国医学上他也是公认的权威。他也涉猎炼丹,直到临去世之前,他还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极感兴趣。他曾对神恳求,与妖魔争辩,而且有时他居然获胜。他想摄取宇宙的奥秘。不幸

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穷困的人。他也喜欢官宦的荣耀,可是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没人认识他时,他却最为快乐。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时刁难的官场抗争。当时似乎是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荒旱、流离饿殍。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然。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是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

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六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

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

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

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三点

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后改为安济坊)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篇七
《苏东坡传 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这个名字,相信我们都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他的那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初中时,老师就推荐过《苏东坡传》,我当时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暑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所说的,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也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对手了吧。

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从小他便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并没妨

碍他的努力,那时,为了考试,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并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苏东坡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所以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爱意和关怀的人间,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东坡传读后感200”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东坡传读后感200"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916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