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2016-01-31 11:07: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一《读《死亡如此多情》心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一
《读《死亡如此多情》心得》

读《死亡如此多情》心得

怀着沉重而感动的心情阅读了医院下发的学习书籍——《死亡如此多情》,合上书本时内心依然百感交集。既敬佩医者对病患的无私付出,又对疾病无情残忍夺去生命倍感无奈。 书中提到“叙事医学”这个陌生的新词汇,让人不禁随之产生了一些联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生离死别,只不过身在医院这个冠着“救死扶伤”头衔的白色地带,有时候可能见到的更多。书中许多医务工作者在讲述从医过程中病历以外的细微时,不免流露出面对患者、面对医学和审视自己等多重角度的复杂情感。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让人对各类疾病有了深层次的探索,同时医疗器械的发展也为疾病诊疗带来了便利,但依然有许多的病痛,我们无法战胜,其中之一便是癌瘤,书中也是被反复提及。有时候,医生和家属在知道无力回天后的想法差别是很大的,但当医生自己也成为家属时,将心比心,除了承受悲伤,也必须冷静地接受现实。很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尊重患者最后的尊严,尽量减轻其痛苦,这种观念开始被认可——尤其当患者的年龄达到一个层次的时候。

其实,死亡无情,多情的是人。我更信奉将最后的选择权交由患者自己,如果求生欲望强烈,那就竭尽全力让其停留;如果不作留恋,那就做一片秋叶静静飘落。只是,现实很复杂,不可左右的太多,但愿每一种方式都不那么激烈吧。

我想,我们还是更需要歌颂生命,保持健康,在绚烂的时候珍惜拥有,尽力奉献。尤其对医务人员而言,掌握好本领为更多人谋福利,是工作,是责任,也是自我价值的最佳实现方式。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二
《10《死亡如此多情》之无奈的放弃》

《死亡如此多情》之无奈的放弃

参选编号:10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位农村贫苦家庭的父亲在救治年轻女儿生命时面对高昂医药费时的选择,即继续借钱为女儿看病,还是选择放弃救治女儿。最终这位父亲还是选择了放弃。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死亡是一世人生的终结,在每一个家庭中上演。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随时面对的,即使是当生命走到尽头。面对生死,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我们面对生死最先发自本能的反应。无论何种选择,都与对错无关,那只是一件人间往事。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贫苦的家庭实在无力承担而且病人的情况十分糟糕,即使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也不一定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面对这样的病人,这样的家庭,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好像都有些手足无措,把抱怨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无济于事,农村人没有医保,一切费用要自费,既要维持患者的生命还得要为这个家庭节约每一份钱,还是向乡亲们借来的钱。这样的放弃实属无奈,那位父亲已经债台高筑了,这样很可能会人才两空的疾病,更是让那位父亲愁白了头。

作为医务人员理应不该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何况这样一个如花似锦的年龄,然而这是无奈的放弃。看着那位父亲的眼睛,内心感到十分惋惜和挣扎,我们还能为这样的病人做些什么呢?此刻也许唯有默默的祈祷吧,祈祷奇迹出现,给那样的家庭一线生机。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三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四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基本信息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ISBN:978-7-5086-4051-8

页数:304 页

价格:38.00 元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 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因 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 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 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 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 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 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 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出一个 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 以及生命和死亡。

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 感悟。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目录

推荐序

编者的话

第一篇 选择

选择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ICU 的两个老人

无奈的放弃

第个疗程

请尽一切努力

生命的抉择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最后的选择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他走得太不安详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第二篇 爱与情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妈妈,我爱你

记忆中的父与子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终那滴泪

灰色头像

他们,不曾后悔

外公的心愿

姥姥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老大哥走了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她走入了天堂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父母的哀伤

老者的慰藉

第三篇 医患

小饼

一句话

滑落的照片

未实现的谎言

无题

尽力

那一晚

外公是我的患者

或许是个鬼故事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混蛋儿子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十多年了,那个17 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再见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第四篇 坦然面对

生命的最后阶段

托梦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明天会更好

死是生的开始

葬花女孩儿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是时候回家了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我问母亲害怕吗

用微笑迎接死亡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他回家了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望路

致谢

未入选名单

死亡如此多情

——百位临床医生口述临终事件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它用叙事医

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 心灵、痛苦和疾病、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 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本书由中信 出版社最近出版。

不知死,何知生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

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 有认真想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 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 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

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 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 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对生 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我们每个人总有一 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 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 之静美”,这该多好!

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 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 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 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 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

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

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 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做自己的 天职,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 疾病面前,还是束手无策的。我们的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 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我们的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 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案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唤起医者对患 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 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 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 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 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 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每篇文章都是医护人员讲述的亲 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 人的心灵。由此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从 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载下来, 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助于患者的 诊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结合,则能产生触及 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最鲜活的生命,生命最深处是灵 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受触动,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 人吗?

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希望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 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理解。希望我们的病人们都 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更加 懂得生和死,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选择(上)

当死亡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选择拥抱它的方式吗?

见到他是在一个午后。“李医生,收病人了,在22 床。”

伴着护士清脆的嗓音,我拿着住院单推开了病房门,病床上已经躺下 了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和护工在默默地整理各种东西。“老先生,您怎么 样啊?”我习惯性地问道。

这正是这个北方城市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秋日的阳光懒散地洒在房间 内的各个角落,窗外的银杏泛着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叶子上泛着点点阳光。柔和的光线洒在他的身上,轻轻地穿过丝丝银发, 轻抚着面颊上的皱纹。然而,秋日阳光柔和的金黄色并没有带给他生机和 活力,反而显得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他并未享受这秋日的温暖,而是费力 地努了努嘴,从喉咙深处发出了一丝嘶哑的声音:“还可以,就是浑身没 有力气„„”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再问他问题,我知道只有从他 的家属口中才能了解一些病情。“没关系,我给您检查检查啊。” 于是我不再问话,而是开始了我的检诊。房间里很安静,家属也停止 了收拾东西,只剩下我检诊时发出的轻轻的声响,而我的脑海里开始通过

我的检查勾勒他的病情。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看过太多像他这样的病人,在肿瘤的侵蚀下慢慢虚弱下去,但生存 的本能仍然使他们在眼神中存留一丝希望。然而,在他的眼中,我没有找 到一丝希望的神色。

在我即将检查完毕的时候,他突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左手,把我拽向

他的方向,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俯下身,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 “让我走吧„„”声音很微弱,我不确定房间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听到,甚 至我也在怀疑是否听错了。我条件反射地直起身子,回头看了看他的老伴 和护工,想让他们帮我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我心底却明白,与其说是 想让他们帮我确定,不如说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而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直直地盯着我,闪烁着一种坚定, 甚至是执拗。“老先生,我是您的主管医生,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 我生硬地笑了笑,同时手中暗暗用力,想挣脱出老先生的手。但是,却没 能成功。他依旧看着我,几秒钟后,手上的力道渐渐地减弱下来,眼神也 随之黯淡下去。我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顺势抽出了左手,转身快 步离去。

次日的全院查房会上,上级医生们在讨论病情及下一步处理,我却满 脑子想着他对我说的话。突然间屋内安静了下来。“刚才李医生已经详细 汇报了病历,这是一个晚期肿瘤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 此外,积极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家组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治疗原则就是最佳支持治疗,积极改善一般状况,争取创造进一步控制肿 瘤的条件。家属方面,昨天我也进行了沟通,并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的病情, 家属非常理解,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希望能用最好的治疗,延长患者的 生命。所以李医生,请你制订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 摄入。而护理这方面由护士长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巡视,积极护理。“另 外我再多说两句,这个患者原来是我们单位直属机关的领导,因此院里也 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尽一切所能,积极救治。在座的各位要引起足够的重 视。好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主任,您看患者本人的意见是否有必 要参考一下?”我提出。“李医生,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们国 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遵照患者的意见根本是不现实 的。而且你也看到,家属在治疗上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表达了想要尽可 能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意思,所以目前应以家属的意愿为主,好吧。如果没 有什么其他意见,就这么执行吧。”

我慢慢地合上记录本,一种莫名的愧疚萦绕在心头。

选择(下)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上级医生以及家属的意见得到了积极的执行。病 房里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冷清了,各种仪器摆满了病床周围,彩色的显示屏 上闪烁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和符号,自动监护仪的报警声还不时地响起,提 醒医生护士调整各种仪器的参数。而老先生的身体上也逐渐插上了各种管 路,输液用的深静脉管、喂食用的胃管、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有吸痰 管、尿管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地维护着老先生的各种生理活动。 而老先生似乎只是这些仪器的配角,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只是偶尔的肢 体活动或是眼睛的开合,才提醒人们他的存在。“老先生,您怎么样?”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五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

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有尊严地死去,一个不可能的期盼?

书评人:陆晓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编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 定价:38.00

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在人类用了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研究如何“优生”之后,我们是否也需要好好研究“优逝”的课题,看看尊严地死去,能否不再是一个不可能的期盼?

在“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带学生看完电影《Wit》(中文名《心灵病房》、《深知我心》)片段后,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生命已到最后关头,你是否愿意医生对你实施诸如上呼吸机、打开胸腔按压心脏等等有创抢救,这种抢救可能会让你多活上一两天?所有的学生都干脆地回答说:不要!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犹豫了,回答说:还是要抢救的,即便最终不能起死回生。

第三个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能做选择,他们会选择被抢救还是宁愿放弃呢?大多数学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他们应该不愿意被抢救;少数学生很肯定地说:他们会选择安宁地死去,因为他们和我说过。

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要进行痛苦而无谓的抢救,但我们却希望自己的父母被抢救,这强大的让我们己所不欲,却要施于父母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传统的孝道文化?是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思想的裁制?还是人类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人类的死亡,也许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现象,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自然而然的死亡变得越来越少,死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一边是贫困的家庭落得人财两空;一边是96岁的老人被束住双手双脚,接受无谓的治疗和抢救,最后几乎是含恨而死。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到了需要重新思考死亡的时候了。

但在一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度,谈论这些挑战和问题,常常是引起不解、不安和回避,就连选修我课程的学生都会被问:活得好好的,干吗去选生死学呢?

所以,我特别钦佩那些愿意讲述临终事件的医护人员,120余篇口述实录,120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对与疾病有关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死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的挑战,有个全方位、赤裸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走向反思的起点。

这些故事被收到一本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的书中。读完全书,我才对这个奇怪的书名能够理解和接受。

的确,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无奈、怨恨、愤怒、委屈、失落、哀伤、惋惜、愧疚„„因此说死亡“多情”,真是一点儿都不错。

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

有点想不到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么多医生的情感流露。想象中,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病人,面对生死,只有把情感压抑下去,才能稳住拿着治疗器械的手。但是很多病人在逝去多年后仍然会被医生铭记,仍然会让医生在诉说时流下当初不曾滴落的热泪。或许正是这种在“人”的层面、而非医患角色中的相遇,才是让医学保持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吧!

抉择的艰难,当然是书中展现最多的主题。现代医疗技术虽然不能战胜死亡,却可以人为将生命拉长或者缩短。在这样的情境下,到底以什么为坐标来进行抉择?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家属的意志还是病人的意愿?金钱的多少还是生存的几率?抉择之难,不仅仅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也来源于价值的混乱。

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临终关怀的缺失。因此,一位肿瘤医院护士长的口述,就显得特别珍贵。面对一位脾气暴躁、“不甘心”死去的“成功人士”,护士长毫不回避地和他讨论死亡,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让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在临终前为爱人过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生日,最后安宁地离开世界。这位护士长深知,临终病人不仅需要减轻肉体的疼痛,更需要化解精神上的疼痛,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护士长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是面带微笑的!▲新京报

纪实连载(4)

口述者:钱琪

性别:女

年龄:49岁

工作单位:美国梅奥医院(Mayo Clinic)肾脏与高血压科

采访时间:2012年4月19日上午

采访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天元大酒店

整理者:杜卉

请尽一切努力

他是一个80多岁的韩国男性病人,因为心梗住进了我们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而且一住就是将近一年,每天的医疗费用超过15000美元,总计高达数百万美元,这在美国医疗史上实属罕见。

他也接受了人工心治疗,但高龄、心梗病史等糟糕的基础状况,使得人工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的肺脏、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也逐渐开始衰竭,于是,他的全身开始插满各种管子。

他躺在病床上,只对陪护他的妻子和他的韩裔主治医生的韩语询问选择性地有反应。大约他生病前极有钱,也是个极强势的人,他恭顺的妻子每次通过翻译跟医疗小组的医生们谈话时总是说:“请尽一切努力,不必考虑费用问题。”而他的几个儿子们总是对母亲的决定表示支持。不但他的家人们会这样要求医生,那位韩裔医生也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先生他有80%的希望走着离开医院。”

可逐渐地,除了这位医生外,其他的医生们不再持乐观态度。肺科医生说,他的肺功能不能恢复正常了,必须依靠呼吸机。感染科医生说,他的人工心里已经感染了真菌,但他的状况不适宜手术置换新的人工心。肝脏科医生说,他的肝脏功能不可能恢复了。我说,他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而且没有再恢复正常的可能,他的余生是没有办法脱离人工肾的治疗了。可是,有人说:肾脏坏掉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靠透析(人工肾)活了十几二十年,作为医生的我们,即便病人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

于是,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他的家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那位韩裔医生的意见。 梅奥医院的医疗水平是无可置疑的,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好转。每次去给他做人工肾治疗时,我总是看到他皱着眉头、闭着眼睛。一天天的治疗,使他从一个壮硕的男人逐渐变成了“皮包骨”,于是,他又开始接受物理治疗。

韩国,大概跟中国一样,都是极其注重孝道的国家。对于生病的父母,儿女如果

不表态求医生不惜一切努力进行治疗,恐怕就要遭到不孝的骂名。看到这张黄皮肤的东方面孔,我总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老父亲,我禁不住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父亲,我会让他遭受这样的折磨吗?

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280多天后,也许是他的妻子也失去了等他恢复的信心,终于有一天,她向我们提出决定带他回他们家所在的芝加哥的当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舒了口气。一架备有各种生命支持装备的直升机将他带离了我们医院,飞回了他的家。

几周后,我们收到他的家人寄来的感谢卡,说他已在回当地医院后不久离世,家人们感谢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中对他的救治。看着感谢卡,我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 口述者感悟

在梅奥医院,病人的生与死并不是病人自己、家属或者是医院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的,而常常是上述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在医生们可以凭借各种仪器和药物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应该停下脚步静静地想一想,对病人(尤其是那些临终病人)来说,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才是最恰当的? 整理者手记

其实,就在采访钱大夫的一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钱大夫80多岁的母亲突然大面积脑干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朋友还说,钱大夫在美国的时候已经说了,不要做无谓的治疗,只做减轻痛苦的对症治疗就好了。

一个月后的采访中,我尽量避免谈起她的母亲。回美国后,钱大夫在给我的邮件里写道:这些天,我在重症监护病房照护一个垂死的病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是病人家属的要求„„我想,对一个脑死亡的病人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和透析是不人道的,这对病人是折磨。(待续)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出

作为读者,我被《死亡如此多情》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它让我看到面对死亡时的“百态”即人生百态,虽各不相同,却都显示了对生命、亲情的眷念。

作为参与者,在我采访和整理故事时感受到来自讲述者和故事人物的爱、温暖。这种感受,在观赏日本影片《入敛师》后也曾有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死亡,思考死亡,在相关的采访中与人去探讨死亡。 不要认为谈论死亡是晦气的事,其实它会让人更多看到生命中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我也是在看完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

尊重死亡;敬畏医生 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我恐惧并厌恶死亡,但我又明白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仅有的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只是让我隐隐摸到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我的奶奶在晚年时喜欢找人算命,说自己可以活到100岁,但在一年冬天她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年关”,那时我就明白,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

前不久身为医生的母亲患癌症,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我作为家属十分感慨。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一直控制不住的落泪,我们确实太难直视死亡了。特别喜欢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医生能做的实在有限,关于生死关于选择关于临终关怀这本书都会让人有所启发。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不能选择是否降生,降生在什么国家,哪户人家,也很难选择自己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当然,选择自杀的人除外。不过在很多宗教里,自杀也是对神的亵渎,是不允许的,这也增加了人们选择如何死亡的难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提到死亡是很忌讳的,哪怕是很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大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想不明白,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的确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这种不直面死亡的回避不仅使儒家无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使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去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就是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健康养生”和“无疾而终”。我总认为这更多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爱护,而非对我们生命的尊重,毕竟终究,所有人都是要离开的,生前较少思考死亡的人们难免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手足无措,不胜惶恐。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出版,为帮助缺少宗教信仰的国人面对死亡,免于惶恐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这本书记录了60多个医护工作者口述的患者临终故事。这些患者中有柔弱的婴儿,有青葱的少年,也有正当年成人和耄耋老者,他们大都没有名字,却他们的故事却都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们,或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即便坐在满是陌生人的地铁上,也时常让我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我们往往习惯了“人民”、“国家”、“民族”等宏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却轻易忽视了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渺小而又软弱的个体,我们都只能在很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存活不超过3万多天,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它更加宝贵,也应当让它更有价值和尊严。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包括很重要的,对临死前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也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离开方式。

这本书始终在讲的另外一句话来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想必这也是一句所有医生都耳熟能详的座右铭。这不仅仅揭示了医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更谦卑地指明了医生的最高价值:医者仁心,满怀对患者的同情、关怀和慈悲,才能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安慰。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六
《叙事医学传递人文关怀——读《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篇七
《读后感集》

读《红楼梦》有感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四班 林雨竹

如花的生命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时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直至未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再无心往下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他。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六年四班 唐超

读《红楼梦》有感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六年四班 战琪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 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 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 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 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 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 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 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 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 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 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六年四班 赵福瑶

读《红楼梦》有感

在文学是史上,《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 《红楼梦》又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智慧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红楼梦》高妙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诗词歌赋,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艺术领域的广泛涉入,和服饰、膳食、酒令,灯谜等等民俗文化的融汇和点缀。这些艺术、民俗在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增强细节的真实性,还使文章富于生命力并充满诗情画意。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啊!

六年四班 韩妤晨

相关热词搜索:读死亡如此多情有感 死亡如此多情 凌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979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