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

2016-02-08 11:53: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一《汪曾祺《跑警报》读后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希望能帮助到你。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一
《汪曾祺《跑警报》读后感》

汪曾祺《跑警报》读后感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汪曾祺的<跑警报>都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一篇优秀的散文,必然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人生经历、爱憎好恶、气质秉性、品格风骨„„总之,我从作品里,看到了作者自己。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高才生,沈从文的得意弟子,比较典型的学院派作家。我们从《跑警报》的选材里,依然可以发现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初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表面看似乎信手拈来、随口道来、没有什么章法和匠心,如果我们细读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一个个故事之间是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的,它们被一个灵魂统摄着,那就是汪曾祺的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审美趣味。

文章开头,作者借一个发生在联大师生之间的故事来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教授问学生上节课讲到哪里了,一女生回答讲到‘现在已经有空气警报,我们下课’,教授是渊博而率性的,女学生是认真到了有些迂腐的程度但仍然不乏可爱天真的。这就是身为联大才子的汪曾祺的趣味,汪曾祺的记忆。

这样的例子文中俯拾即是。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慢慢走向郊外马姓同学;坐在教室里上课,居然能感觉到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的侯姓同学;在躲避空袭时忙里偷闲用碎石子拼出的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联大师生;把逻辑推理用到了捡金子上居然成功的哲学系研究生;跑警报时必带研究印视若性命的情书的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别人跑警报时痛快洗头的罗姓女同学和在炸弹乒乒乓乓声中神色不动搅和冰糖莲子的郑同学„„

汪曾祺笔下的,都是奇人,异人!他们才华横溢,极具个性,有点固执,有点迂腐,有点天真,有点浪漫,率性而为,颇有魏晋文人的风骨和气度。

文中有几处描写,看起来似乎是闲笔,但我以为恰恰是能表现汪曾祺独特的文人趣味和风度的。

一处是对西门驿道的描写。驮着货物的马帮,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唱着呈贡的调子,特别是作者注意到了马锅头的特殊装束,马锅头吹口哨没有撮唇而吹的,鞋帮上都绣着花。斜阳古道上的这种情景,在作者眼中很有一点浪漫主义的味道,会引起远客的游子的一种淡淡的哀愁。

另一处是关于坟头的描写,作者注意到了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作者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第三处是关于马尾松和关东糖的描写。

“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

“厚厚的干了的松毛”“ 很重的松脂气味”“ 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如果不看全文,一定以为这是一个细腻、多情的读书人于富足悠闲的生活中发出的惬意的感叹。但是,放在敌机轰炸、性命攸关的“跑警报”的大背景下,就着实令人惊叹和欣羡了!

《跑警报》是以残酷的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人仰马翻,看不到生离死别,看不到惊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战争的惨烈,有意淡化战争给人的伤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写客观的侵略和避难场面,不如说作者是在续写内心的感受——无论情势多么紧急,他的内心永远

是平静而从容、强大而美好的。所以,留在他记忆里的首先不是敌机的疯狂残暴,而是斜阳古道上唱着呈贡调子的马锅头,是马锅头鞋帮上的绣花,是“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的“丁丁糖”,是“个大皮薄仁饱”的松子,是有着古风的碑文,是“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处于绝境仍能“讲诵弦歌不衰”, 汪曾祺承袭了这种儒人的气度和风骨,难怪被后人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是一个多才、浪漫、敏感的旧式文人,同时又是在俗世生活中活得投入而有滋有味的人。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样一些旁人不会理会、不会入文的材料去写,显示出它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境界。这在汪曾祺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就像他在《花园》里写的那样:“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谈到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以后的生活,他在《随遇而安》里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写“自己成了喷波尔多液的能手”;他用戏剧油彩给工人化妆,“这比粉妆要漂亮得多”;还完成了一部“巨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给北京的朋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并感叹“:“白天画图谱,夜晚灯下读书,如此右派,当得!”

再来体会《跑警报》最后一段话: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正是这种对突然而来的变故、灾难“不在乎“的精神,这种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入世态度,造就了一代奇人和他的奇文。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二
《在灾难面前的深度幽默——读汪曾祺《 跑警报》》

在灾难面前的深度幽默

——读汪曾祺《跑警报》

孙绍振

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跑警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象,有纷扰,有紧张,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应该是很痛苦的、很恐怖的事,但是,观其全文,却不见恐怖,不见紧张,相反,倒是悠闲之状比比皆是。如果从某种僵化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非难作家,说他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但,至今并没有什么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批评。为什么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文章一开头,就写了一个教授讲课讲到跑警报结束的故事,又写了一个学生在跑警报的时候带上一壸水,夹着温庭筠或者李商隐的诗集,从容自在地度过一天。

散文不是要抒情的吗?写这样的故事,鸡毛蒜皮的,和空袭警报的紧张环境好像不协调,这是抒什么情呢?是不是太不严肃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不是要善于剪裁吗,作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省略掉呢?拉拉杂杂,在文章中有什么价值呢?

读散文,欣赏散文,遇到现成的理论、概念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概念,而要从阅读的经验出发,从阅读的“实感”,特别重要的是最初的感觉,或者叫做“初感”出发。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最初的原始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让人觉得有趣。有趣在哪?空袭、轰炸、死亡的威胁,不但没有恐惧,相反,挺悠闲,挺自在。整篇文章,这样的事情,写了一件又一件,全文所写的事情,都很有趣。趣味就在遇到这样的空袭,不紧张,不痛苦,不残酷,相反,很好玩。

是不是可以说,文章的立意,就是要追求一种趣味,一种超越战争环境严酷性的趣味? 按作家的思路,这种趣味首先集中在跑警报的地点上。

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他们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游子的淡淡的乡愁”。

很显然,趣味里,渗透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把它叫做“情趣”,是不是比较适合呢?

接下去,是“漫山遍野”中的几个“点”。古驿道的一侧,“极舒适”,可以买到小吃“,一味俱全,样样都有”。沟壁上,有一座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还有“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作家对这样的对联的感慨是“:对联的嵌缀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

这样的“佩服”,当然表现了作家的感情和趣味,但,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这样的情趣,和我们通常在抒情散文中感受到的情趣有些不同。这个“佩服”的妙处,在于其中意思好像不太单纯,不但有赞赏意思,而且有调侃的意味。对此,我们是不是感到这种趣味,不同于一般的情趣,而是有点诙谐,应该是另一种趣味,如果把它叫作“谐趣”,可能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样的趣味叫做“谐趣”呢?谐,是和谐的意思,和谐,情感和环境一致,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跑警报,纷扰不休,令人烦厌、苦恼,人的情操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就是情趣。如若情感和环境的残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恰恰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

不和谐构成幽默感,在西方幽默理论中,是一个基本范畴。英语叫做“incongruity”。

到此为止,我们大概可以假定:这篇散文,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幽默散文。

从这里,透露出一点信息,本文作者所追求的,应该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谐趣,而富有谐趣

的散文,就不应该属于抒情散文,而是幽默散文。这一点,从文章下面的篇幅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跑警报居然成了“谈恋爱的机会”,男士还带上花生米,宝珠梨等等。“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从这一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

接下去,认真检验一番,这个假定在文本中,是不是有充分的支持?

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侯兄送伞,已经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这就不但是情感方面的不一致,而且是语词方面的不一致了。本来“,定例”的指称与一定的规章条例习惯有关,是一种规定,一种约束,有一定强制性的,不能不执行的;而这里却是自觉奉献的。至于贵在有恒,本来是指,以顽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一种学业上、道德上的目标,而这里却是为了讨好女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和谐、怪异,给人以用词不当之感。但是,就在这种用词不当之中,读者和作家心照不宣,领悟了作家对此人的调侃。文章的幽默感随着类似的怪异,不和谐的程度不断加深。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巡视路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这位同学捡到金戒指,是偶然的,作家却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这里逻辑的不和谐在于,有人丢掉金子必有人捡到金子,这不是必然的。有一种可能是丢掉了,并没有给人捡去,而是失落在某一角落。至于我是人,故我一定会捡到金子,更是不合逻辑推理的规则。不合逻辑的推理又和事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更强了。

跑警报有这么多趣事,不跑警报,也有趣事。一个女同学,利用这个机会洗头,一个男同学利用这个机会煮莲子。即使飞机炸了附近什么地方,他仍然怡然自得地享受他的莲子。

文章写到这里,几乎全是趣事,轻松无比。忽然笔锋一转,说是,飞机也炸死过人。田地里死过不少人,但没有太大的伤亡。

这一笔,从文章构思上来说,可以叫做补笔。为什么呢?开头我就说过本来飞机空袭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作家却追求一种轻松的、幽默的风格,一连串写了许多轻松的故事,幽默随着不和谐感的强化而强化。读者也可能发生疑问,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作家怎么能够幽默得起来,轻松得起来?作家的这一笔,应该是一个交代。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才幽默得起来,如果每一次都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这样轻松幽默,就是歪曲现实了。鲁迅在世时,对林语堂提倡幽默一直怀着警惕,就是担心,把刽子手的凶残也当作屠夫的一笑。

汪曾祺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对这一点是很警惕的。除了这一笔以外,还有一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笔: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中国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弹性的,不那么容易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这一段,是全文的注解,文章写了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不和谐的、充满幽默感的、好玩的人和事,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而是相反,有着深刻的、带着哲学性的思考。在这种不在乎”的谐趣中,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

一种精神境界。

福建论坛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三
《跑警报的资料》

课文探索

汪曾祺的作品总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成分。《跑警报》便是一篇奇文。正如文中所言,“逃警报”“躲警报”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往下,就介绍了“跑警报”中西南联大师生的各种轶事奇闻。作者以风趣的语言、即兴的诗意,来调侃轰炸的恐怖,简直是妙笔生花。《跑警报》简直就成了联大师生与日机游击式的快乐周旋。

但也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汪曾祺写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这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经验有关。汪曾祺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一是在那里经历了青春时光和消闲的生活,二是在学业上遇到了沈从文这样的知遇者,正是在沈的指引和影响下,汪曾祺踏上了终其一生的文学道路。昆明既可以看作汪曾祺人生道路的一个美好起点,又可以看作他人生理想的一个归宿。在《跑警报》中,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而这些其实正是本文选材与主题配合的高明之处。联大师生对日军的轰炸采取了满不在乎的心态,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文中所散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符合汪曾祺本人的性格。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汪曾祺先生用“皮实”一词来概括这种精神,它与“麻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文中在写跑警报同时还特别对昆明的小吃进行描述呢?你认为这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领悟导析

《跑警报》是汪曾祺先生回忆西南联大生活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写于1984年12月6日。这一时期是汪曾祺创作的高峰期。

作品先以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开头,别开生面,引人人胜,然后对“跑警报”作了语义上的比较和阐发,投射出睿智的理性和光辉,为全文巧妙地定下了基调。作品以“三种警报”为经,以各式人物和事物为纬,交织写来,层次井然,其中两副对联是文章的一个亮点,作者特地安排在中间突出部分,便于承上启下。两个不跑警报的同学的举动和全文的主旨看似相反,实则相成,就被作者巧妙地挪到后面。最后则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儒道互补”的精神作结,从而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加深了作品的纵深感和历史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散文是回忆性文章,看起来似乎很“散”,随意,有一种“闲谈”风格。但篇章结构、起承转合之间又是别具匠心,“文气”通畅。

汪曾祺的散文是笔记风格,《跑警报》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他的散文浸透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取材上自由自在,具有无拘无束的散漫性;营造气氛来书写情感,具有天然的随意性。但他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他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首先,全文渗透着全方位的一种审美自觉。散文中讲历史讲掌故、讲花草虫鱼、讲民间小吃,不是有意识的以说教为目的,也不是以某种价值来取舍,而是让读者在悠闲享受中得到滋润。滋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休息,让读者在散文的宁静港湾里来悠闲一会儿,在悠闲中增长一点知识。其次,他的散文实在比任何人的都更寓教于乐。也许一个作家能写出深刻的人心来不容易,但若能把深刻写得举重若轻、写得有趣则更不容易。另外,文中还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以和为贵,在平等和宽容中实现和谐。

师(总结):本文记叙了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教学设想】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

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充分预习后,一课时即可,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可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 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打调。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看出他的敏感,神,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

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 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是诗意,为什么?

提示: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五、作业:

1、汪曾祺喜欢写民间小吃,《跑警报》中有所体现。在他的小说《职业》中也细致描写了几种民间小吃。参阅《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职业》,你认为写小吃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文化名人及民情风俗。

【相关链接】

1、两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织成的一所大学。从1937年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1946年7月返间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二所著名大学联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如梅贻琦、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2、补充资料(来自百度:

一种独特的文学

——我眼中的汪曾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空暇之余,我总会翻翻书柜,读读那些文豪们的作品。“大”到高尔基、鲁迅,“小”到海子、晓声,总体来讲都各有千秋(本人才疏,不敢乱评论)。但汪曾祺的作品,却给我以一股独特的感觉: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但是这泓水又是人间的水,亮晶晶地染着人间的烟火。只是一个“善”字一个“美”字使他有了超常的法力,乾坤的枷锁束缚不住他,功利的诱惑更左右不了他。生时,他痴痴地恋着人间;死了,人间便常常地想着他。尽管也有误解,总是无法抹杀广大的普通人对他与他的作品的喜爱。比如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士大夫,有人说他淡泊得像天上的一块白云,其实都不大准确„„

今天,鄙人坐于灯下(电灯),提起拙笔,来谈谈我眼中的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

一、独特的作品结构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注:《桥边小说三篇&#8226;后记》,《收获》1986年第2期。)”,写一种散文化的不像小说的小说。生活本身往往是平淡无奇的,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实际上故事往往是人造出来的,不讲故事的小说更贴近生活。在汪看来,“气氛即人物(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8226;自序》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所以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

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了人物。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八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的的特征,写着写着却冒出来一个“宋侉子”,由宋侉子又引出来一个旗人妓女虞小兰,然后由虞小兰一转,引出来了个土匪军官“八舅爷”来,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是作为对此以显示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和不同追求,就是作为事端因果而改变人物命运和生活道路。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

二、独特的人物刻画

汪曾祺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和赵树理有点相象,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但仔细品味,你就会发现: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而汪曾祺却有他特到的人物刻画方式。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烘托的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在《大淖记事》中他这样写巧云:“巧云十五,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一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神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着;忽然一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象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装着有事的样子走来走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鱼肉、蔬菜„„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什么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这里先用白猫手法刻画巧云肖像,特别突出她的眼神特点,然后又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众多人的反应中烘托巧云的美,从而把白猫与烘托手法结合起来,把外貌美与人们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其次,汪善于抓住人物性格某一最富特征性的细节加以点拨,使人物“活”起来,姑且谓之点睛法。在《故里三陈》中,陈小手被团长请去为难产的姨太太接生,这之前接了几个“老娘”也弄不出孩子来。姨太太 “杀猪也似的乱叫”。孩子终于被陈小平顺利地接出来了,团长不但为他摆了酒席而且还送他二十块钱大洋,然而当陈小手跨上马刚走出天王庙时,团长掏出枪,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日他奶奶!”这里只写拿枪打人这么一个动作,再加上几句话,便把团长的阴险、专横、愚昧的性格特征“点”出来了。最后,造境,也是汪惯用的手法。出于对和谐美的追求和“气氛即人”的美学主张,他往往从营造“气氛”的总体观照出发来写人,而且把人、情、景融和为一,把淳朴的风俗民情、作家的真情实感、和在这种地理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合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诗化抒情的“气氛”,把人物描写放到这个总体“气氛”中去作为其有机部分进行创造。这种方法姑且名之曰造境,这在《爱戒》、《大淖记事》、《异秉》、《晚饭花》等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

汪曾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的审美形态。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不假雕琢的天然美,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素朴的最好形容。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素朴美。他的作品不写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不用典型化的方法,人物着色浅淡,不饰华,一切是那么恬淡、素朴、顺乎自然,笔墨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先以他作品中的人物为例,他大都写凡人小事、芸芸众生,而且多为故乡旧时的街坊邻里、同学师长、商贾小贩等他所最熟悉、理解得最深的人物,像摆熏烧摊的王二、俏姑娘巧云、“岁寒三友”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小和尚明海、画家秀陶民、鉴赏家叶三、瓦匠头金大力、米店老板“八千岁”、修鞋匠高大头等等。这些人物尽管他们的职业、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勤劳俭朴的美德,淳朴敦厚的品格和善良美好的心灵。他们虽然是作品中的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四
《跑警报》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五
《跑警报》

跑警报(语文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跑警报(语文版高一必修) 2007-12-08

【教学设想】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充分预习后,一课时即可,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可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 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打调。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

“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看出他的敏感,神,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

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

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 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

是诗意,为什么?

提示: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六
《在灾难面前的深度幽默_读汪曾祺_跑警报_》

名家教学视野

离生命甚远,他们的文化是从书中学来的死知识,跟自然跟生命隔着一层。如果说乡村孩子拥有着自然的文化和神灵的文化,城里孩子只是拥有着社会的知识和机器的知识,说穿了就是没文化。有知识没文化正是这个时代的致命病症之一。

要是能够把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那就更加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这种结合并不是不可能的,乡村父母和城市父母可以结成联谊家庭,在某个合适的时候,城市父母可以带孩子到乡村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跑遍乡村的山野,流一身汗滚一身泥,还可以看看小麦和水稻的生长与收割。乡村父母也可以在另一个合适的时候带孩子到城里来住一段,让孩子看看少年宫、科技馆,逛逛书店、博物馆、超市、庙会和各种各样的展览会。这种交流对城里的孩子更加重要,他们太需要了解山野和乡村。希望城里的父母不要光是带孩子去风景区游山玩水,仅仅在山水之间走一趟、拍几张照片是不够的,孩子很难因此就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只有在青山绿水之间生活过,在那里跌跤、流汗、淋雨、哭泣、欢笑,在高粱地里捉迷藏、在稻草堆里翻跟斗,等等等等,心灵才会真正受到一丝丝养育和滋润。

自然之书与圣贤之书,哪个更根本,哪个更纯正,哪个更生命化,哪个更人性化?答案不言而喻。一种是乡村自然环境中养成的生命化的文化,一种是社会主流势力所灌输给他的精英文化,这两种文化未必完全是对立的,但二者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人如果能够兼有这不同的两种文化,比只有一种文化的人肯定更加具有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

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

灾难———面读

汪前曾的祺《

跑深警度报》幽默

孙绍振

跑警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象,有纷扰,有紧张,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应该是很痛苦的、很恐怖的事,但是,观其全文,却不见恐怖,不见紧张,相反,倒是悠闲之状比比皆是。如果从某种僵化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非难作家,说他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但,至今并没有什么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批评。为什么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文章一开头,就写了一个教授讲课讲到跑警报结束的故事,又写了一个学生在跑警报的时候带上一壸水,夹着温庭筠或者李商隐的诗集,从容自在地度过一天。

散文不是要抒情的吗?写这样的故事,鸡毛蒜皮的,和空袭警报的紧张环境好像不协调,这是抒什么情呢?是不是太

不严肃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不是要善于剪裁吗,作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省略掉呢?拉拉杂杂,在文章中有什么价值呢?

读散文,欣赏散文,遇到现成的理论、概念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概念,而要从阅读的经验出发,从阅读的“实感”,特别重要的是最初的感觉,或者叫做出发。“初感”

我们读这样的文章最初的原始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让人觉得有趣。有趣在哪?空袭、轰炸、死亡的威胁,不但没有恐惧,相反,挺悠闲,挺自在。整篇文章,这样的事情,写了一件又一件,全文所写的事情,都很有趣。趣味就在遇到这样的空袭,不紧张,不痛苦,不残酷,相反,很好玩。

是不是可以说,文章的立意,就是要追求一种趣味,一种超越战争环境严酷性的趣味?

按作家的思路,这种趣味首先集中在跑警

2007.05

论福

坛建5

FUJIANTRIBUNE

名家教学视野

报的地点上。

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他们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游子的淡淡的乡愁”。

很显然,趣味里,渗透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把它叫做,是不是比较适合呢?“情趣”

接下去,是中的几个“漫山遍野”“点”。古驿道的一侧,“极舒适”,可以买到小吃,“一味俱全,样样都有”。沟壁上,有一座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作家对这样,还有的对联的感慨是:“对联的嵌缀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

这样的“佩服”,当然表现了作家的感情和趣味,但,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这样的情趣,和我们通常在抒情散文中感受到的情趣有些不同。这个的妙处,在于其中意思好像不“佩服”太单纯,不但有赞赏意思,而且有调侃的意味。对此,我们是不是感到这种趣味,不同于一般的情趣,而是有点诙谐,应该是另一种趣味,如果把它叫作“谐趣”,可能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样的趣味叫做呢?谐,是“谐趣”和谐的意思,和谐,情感和环境一致,高度统一,水乳交融。跑警报,纷扰不休,令人烦厌、苦恼,人的情操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就是情趣。如若情感和环境的残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恰恰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

不和谐构成幽默感,在西方幽默理论中,是一个基本范畴。英语叫做“incongruity”。

到此为止,我们大概可以假定:这篇散文,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幽默散文。

从这里,透露出一点信息,本文作者所追求的,应该不是一般的情趣,而是谐趣,而富有谐趣的散文,就不应该属于抒情散文,而是幽默散文。这一点,从文章下面的篇幅可以得到

充分的证明。

跑警报居然成了,男士还“谈恋爱的机会”带上花生米,宝珠梨等等。“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从这一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

接下去,认真检验一番,这个假定在文本中,是不是有充分的支持?

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

侯兄送伞,已经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这就不但是情感方面的不一致,而且是语词方面的不一致了。本来,的指称与一“定例”定的规章条例习惯有关,是一种规定,一种约束,有一定强制性的,不能不执行的;而这里却是自觉奉献的。至于贵在有恒,本来是指,以顽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一种学业上、道德上的目标,而这里却是为了讨好女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和谐、怪异,给人以用词不当之感。但是,就在这种用词不当之中,读者和作家心照不宣,领悟了作家对此人的调侃。文章的幽默感随着类似的怪异,不和谐的程度不断加深。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

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巡视路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这位同学捡到金戒指,是偶然的,作家却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这里逻辑的不和谐在于,有人丢掉金子必有人捡到金子,这不是必然的。有一种可能是丢掉了,并没有给人捡去,而是失落在某一角落。至于我是人,故我一定会捡到金子,更是不合逻辑推理的规则。不合逻辑的推理又和事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更强了。

跑警报有这么多趣事,不跑警报,也有趣

6论福坛建

2007.05

FUJIANTRIBUNE

名家教学视野

事。一个女同学,利用这个机会洗头,一个男同学利用这个机会煮莲子。即使飞机炸了附近什么地方,他仍然怡然自得地享受他的莲子。

文章写到这里,几乎全是趣事,轻松无比。忽然笔锋一转,说是,飞机也炸死过人。田地里死过不少人,但没有太大的伤亡。

这一笔,从文章构思上来说,可以叫做补笔。为什么呢?开头我就说过本来飞机空袭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作家却追求一种轻松的、幽默的风格,一连串写了许多轻松的故事,幽默随着不和谐感的强化而强化。读者也可能发生疑问,在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作家怎么能够幽默得起来,轻松得起来?作家的这一笔,应该是一个交代。因为没有太大的伤亡,所以才幽默得起来,如果每一次都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这样轻松幽默,就是歪曲现实了。鲁迅在世时,对林语堂提倡幽默一直怀着警惕,就是担心,把刽子手的凶残也当作屠夫的一笑。

汪曾祺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对这一点是很警惕的。除了这一笔以外,还有一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笔: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

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中国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弹性的,不那么容易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不在乎’精。这种‘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跑警报》,作《。”这一段,是全文的注解,文章写了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不和谐的、充满幽默感的、好玩的人和事,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而是相反,有着深刻的、带着哲学性的思考。在这种的谐趣中,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不在乎”

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一种精神境界。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

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摘自《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全体数学老师的共识。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本文主要指课堂练习设计中的实践活动)往往都是“数学应用”的具体体现,它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引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某一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应用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此,我的观点是:在课堂

摸数学激活灵性

徐斌

练习活动中要让孩子“触摸数学,激活灵性”。所谓“触摸数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经验,获得体验。所谓“激活灵性”,就是不能就练习而练习,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数学,树立学习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具体说,在设计练习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变化、补充,在形式与内容上做文章,使之既有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又不乏开放性、趣味性。

下面,举笔者的几个数学课堂片断为例,以解读学生在触摸数学、激活灵性中应用数学的体验过程。

立足文本,注重开放性1、

片断一】二年级“确定位置”练习设计:【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电影院去———(显示电影院图片)

2007.05

论福

坛建7

FUJIANTRIBUNE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七
《读汪曾祺的《跑警报》》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八
《跑警报》

《跑警报》教案

《跑警报》这篇课文内容理解不难,然而本文从选材到结构的组织、语言风格堪称学习写作的典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材料又是如何表现主题,如何通过平常的字眼产生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如何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景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 了解作者的经历及作品风格。

2. 分析作者围绕主题如何选材,组织材料,如何表现主题。

3. 如何紧扣主题体现独特的语言风格。

4. 如何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阅读分析感受作者如何通过平常的字眼产生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不在乎”精神的实质,学习身处困境而泰然自若的心态。

[教学重点]

1. 围绕主题如何选材,材料如何体现主题。

2. 幽默风趣的语言体现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1. 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2. 深入理解“不在乎”、“皮实”的真正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分组讨论——知识重组——归纳小结——拓展迁移——练习巩固,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散文,与他的小说在风格上没有很大的差别,他的散文是笔记风格,而他的小说也被称为新派笔记小说。这篇《跑警报》就典型地代表了这种笔记风格。

剧作家沙叶新评价汪曾祺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汪曾祺最大的特点是叙述的从容,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一些很朴素很常见的句子,在他的作品中,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生僻的字和词,但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句子,一经他的组合,便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气,让人读来可亲可感可敬可爱。就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村姑,经他梳洗打扮以后,人还是哪个人,衣裳也还是那件衣裳,却有了一种风致、有了一种韵味、有了一种美。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分组讨论

1.速读课文,谈谈你对本文的整体感知。

2.如果给你一个同题作文,你会写什么?怎样写?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都给予肯定。

3.文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幻灯片]

雷师有趣

预行警报 马生善跑 侯生敏感 市人移动

报 空袭警报 马尾松林

类 横断山沟

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逻辑推理,果真捡金

紧急警报 身无长物,只带情书 不跑警报,洗头煮莲

4.文中所选材料似乎与跑警报这一危急时刻不相衬,作者是否跑题?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只要能谈出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5.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最后把这些故事归纳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文中所选材料很多,都是那么幽默风趣,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反差很大,然而这正是本文选材与主题的紧密配合的高明之处。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服不了的。”

作者重点选择了这些幽默风趣的材料,来展示联大师生在日军的轰炸中满不在乎,身处困境仍能泰然自若的心态。正如作者所说,“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三.探讨主题 ,知识重组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用“皮实”一词来概括这种“不在乎”的精神,这里说的“皮实”是不是一种“麻木”或者一种无可奈何的反应?“不在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谈谈个人的理解。

讨论明确:皮实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韧性,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而麻木则是一种最大的悲哀,如古人所说“哀莫大于心死”。如鲁迅先生《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心态。而本文的中国人在日本飞机的阴影笼罩下,依然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他们的这种“皮实”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正是有了这种“不在”的精神,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

第 二 课 时

复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一.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在《晚翠文谈新编》中这样说道:“中国人楔子,除了笔法,还讲究‘行气’。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看起来大大小小,单看一个字,也不见得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就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作者在不仅紧扣主题,选择幽默风趣的材料来表现“不在乎”的精神,而且在语言上也是极其的幽默风趣,同样体现了与主题的相扣。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1.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与同桌探讨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阅读,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以下语句:

(1)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讨论明确:此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雷先生的大师风范,对所教的内容到了熟稔的程度,无须带讲义;而且让我们感受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以这样一个女学生记笔记详细到学科内容无关的话都全记录下来,其记录之速度不可谓不快,然而答非所问。这样幽默风趣的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情绪基调。

(2)“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行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 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磕就开了!

讨论明确:此段描写似乎不像是头顶上响着空袭警报而像是在踏青或者是逛庙会。作者将小贩的动作,丁丁糖的厚度,形状等细致传神地进行描绘,表现了人们的悠然自得,这种反差使人深切地体会出他们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心态。

(3)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讨论明确:逻辑学用在跑警报时捡金子,可谓活学活用,幽默有趣。

(4)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讨论明确:“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很危险,“依然”“神色不动的搅和他的冰糖莲子”,太坦然了,令人佩服。

(5)女同学乐于有人伺候,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

讨论明确:把男女谈恋爱时男性的风度与女性的矜持用孙悟空的话作了解释,很是诙谐。

(6)“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讨论明确:这里,候兄送伞暗含着一个爱情故事,即《白蛇传》中许仙初次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相识,给白娘子送过伞。“一次不落”与“贵在有恒”搭配起来,这一善意的玩笑让文章变得有趣。四字语本来是古典、正式的书面用法,有郑重其事的意味,但用在这里写一个日常的、生活化的情感故事,而且之前还提到古典名著《红楼梦》,更添幽默意味。

(7)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觉,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讨论明确:提到英国式的机智,马上用一个表示轻松机智的英文词,可见汪曾祺的机智。

二.拓展迁移 [出示幻灯片]

(一)先看大屏幕,然后思考、回答。

有人认为,乐观是一种选择,悲观是一种选择,沮丧也是一种选择,当然快乐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有一天,上帝给你打出这道选择题,你愿意选择什么?请在3分钟之内给出你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二)问题探究 [出示幻灯片]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昆明的空袭是相当恐怖的。有人在文章中这样写:“1940年10月13日这一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任何一天都刺耳,白泥山被震得一耸一

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篇九
《跑警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是战争年代,传来连续不断的警报,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躲、藏、逃等)那么我们一起回到三十年代,看看西南联大的师生是如何面对警报的?

二、 品读文本

问题1:快速阅读文本,寻找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表现,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态或性情或精神风貌,并加以概括,用词不能重复。

(本题设计目的:化繁为简,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直线思维)

下列内容顺序和部分词语均可打调。详细内容参阅课文。

1、雷海宗先生:背得很熟,每次问“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解„„女学生笔记记得比较详细:“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我们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出了一种风趣幽默:风趣在雷先生的的大师风范,博学随意;幽默在女学生记笔记的详细与速度以及答非所问。更重要的巧妙引出昆明的空袭警报之多,表现出师生面对警报从容不迫的精神。

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庭筠或李商隐的诗,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才慢慢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出去扯嗓子喊:“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看出他的敏感,神,久经空袭已成预报大家。

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韧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丁丁糖”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幅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韧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小样,玩玩你。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

(以上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体味交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穿插相关文史知

识,并注意板书要点,为后面体味散文特点及主题做好蓄势工作)

问题2:同样都是跑警报,他们的表现、精神风貌各不相同,但请体味他们的相同点,并概括。

参考答案:不在乎、皮实、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蔑视、乐观、泰然自若等等。

引导学生归纳:①在跑警报中,材料很多,但汪曾祺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幽默,都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对日军空袭采取了满不在乎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有的已灭亡,有的已蜕变,唯有中华民族,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依然坚信:抗战必胜。(诵读最后两小节) ②本文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品味语言

问题3:“皮实”的意思是什么?(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那么,能把“皮实”换成“悠闲自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词吗?为什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问题4:你认为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词语运用的好,找出来并从运用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提示分析的角度,帮学生整理紊乱的思维,查证认识问题的思维缺漏)

① 新词,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例:言而有信

②巧用成语,化用俗语。例:心平气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名闻全校,贵在有恒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③化用数学术语,一语双关。例: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④借用典故。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侯生送伞。 ⑤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拣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拣到金子。(举例帮助学生分析此推断的错误) ⑥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

⑦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马尾松林吃“丁丁糖”。

总之,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探究思考

问题5:抗战期间,日本空袭有过多少次,无法统计,也有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们感受的却是诗意,为什么?

提示: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虽没有做过类似的表述,可确实是沈从文美学主张的实践者。作家敏锐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韧的精神,作家的责任感又促使他要把这种精神、这种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问题6:《跑警报》中的“跑”能否换成“躲”“藏”“逃“等词?为什么? 提示:①注意从主题的角度理解用词

②区分几个词的内在含义。

五、作业:

1、汪曾祺喜欢写民间小吃,《跑警报》中有所体现。在他的小说《职业》中也细致描写了几种民间小吃。参阅《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职业》,你认为写小吃表达了汪曾祺怎样的情感?对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文化名人及民情风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跑警报汪曾祺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分析汪曾祺散文 跑警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166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