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

2016-02-13 10:03: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词写的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

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

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

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人物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小学六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三
《三国演义感想》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书使人明智,阅读犹如交友,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交流,或沁人心脾,或如沐春风,但那一份清凉在现实生活中已很难实现。

每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由两部分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丰富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人生视野,使他(她)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例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例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种种浸染,从而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促进我们的发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由罗贯中先生所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这就话就是该小说的第一章的第一句,可以说这一句话是小说的核心和主干,而这一本小说也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展开写作,使这句话作为核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各种各具特

色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刘备.关羽等,在作者笔下,各式各样的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而中间穿插的各种故事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使整本小说写得更加精彩.生动。

《三国演义》作为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齐名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已经体现了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经过时间长河的考验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厚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毛主席曾经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阅读这些经典文本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的史事,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讲述了

从东汉后期的分裂到三足鼎立的格局,再到晋朝统一的历史事实,从而阐明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而其中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而三国的纷争也是为了一统天下,结束分裂割据的现状。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所谓的【演义】是将历史事迹写成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与穿插,像空城计在正史《三国志》里并未记载,与历史不符,所以不能将它视为真实的事情,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明确表达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文中,作者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将刘备描写成了一个理想化的人君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三国演义》之所以那么出名,受人推崇,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而其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语言跟白话文相差无几,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能很好的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而其中文字简洁流畅,章法严密紧凑,虽然有些杜撰了迷信,例如借东风等等,但仍对一般群众很有感染力。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

有人把它当做【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做偶像人物来学习,例如擅长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称【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更有一些为人所熟知的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这证明了三国演义对我们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也有着惊人的成就,这部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先生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曹操奸诈,可以说把民间所有有关曹操奸诈的传说,全部都集中起来了,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张飞莽撞,选择了张飞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一些鲁莽举动,让这个人物的坐卧起居,无不涂上了莽撞的色彩,而诸葛亮的智慧则通过许多故事来表现出来,例如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

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锦囊杀魏延等等,关羽被看作是忠义的化身,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管千里万里去投,虽然他降敌了,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这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能算一种难能可贵的忠。再说周瑜,他的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势不两立,认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也要把他留在东吴,那东吴的天下也就太平了,但没想到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看出来他为人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情节,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三英战吕布,长坂坡张飞吼退曹军,关羽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马谡丢街亭等等。

再有就是全书对战争有着宏伟的构思,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次较大战争的描绘,作者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将主将的性格,兵力部署情况,双方力量的对比,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四
《品读经典三国演义名著阅读2》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五
《《三国演义》不被理解的名著》

小子气概文鸯,常见一些读了点历史的半瓶子醋,动则菲薄《三国演义》;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自以为比罗贯中高明,在《三国演义》中胡乱肤浅点评,其实根本就是无知乱解(连一知半解都不如)。全不想,罗贯中身逢元末乱世之时,亲历群雄争霸、风云际会之中,其对政治、军事、人情的理解,绝非我们这些没有亲身阅历的人,所能望其项背的。胡乱菲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首先就是不懂道理,说难听点就是太没有自知之明。

《三国演义》的“实、虚”之辩

许多人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更有人说当不得“七实”,并由此鄙薄演义。先说演义中“七分史实”,只要你非常熟悉三国历史和演义,就会知道,它的史实比例绝对高于这个“七分”。演义中,凡是涉及事件者,几乎都是源于史料,甚至大量的人物对话、书信都是史料原文。既使改动最大的刘备夺取荆州的过程,虽然改了大框,但细节都是史料上有出处的。至于“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的细节,这个不属于事件,而属于故事,正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才能称之为小说而不是历史通俗读物。还有演义中史实比例的确定,不是以文字的字数为标准,而是以事件的史实性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为标准。如“三顾茅庐”,细节都是虚构,但这个事件却是史书上有的,自应归于“史实”。

《三国演义》主流观点的谬误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演义(甚至说是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神话诸葛、冤枉周瑜等,可以说持这样见解的人对演义都是一知半解,就是这个“一知半解”也是高抬了他们。首先,现在书店卖的《三国演义》,也就是普通读者所读的《三国演义》,都是经清朝初年毛伦、毛宗冈父子修改后的版本。这俩个坐地穷儒,以他们的苍白阅历,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国家、集团间的政治、军事谋略;以他们的低微身份,也不可能理解官场上的规则与世故;以他们的社交面,更不能理解英雄豪杰的感受与行为。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俩个坐地穷儒智商极低,却偏偏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根本就看不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自以为是地胡乱篡改,给原著的逻辑和艺术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在许多人其实和毛伦父子是一个德性。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目的绝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把自己意淫成诸葛亮;恰恰相反,整部演义中,罗贯中是彻底否定诸葛亮的。许多人会说,你这是胡说八道嘛,演义中诸葛亮明明被罗贯中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罗贯中否定一个白痴,对后人又能有什么启示

意义吗?无疑,揭示一个貌似聪明者的失败会更有警示意义。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大家怎么就没看出来,纯粹是你哗众取宠的说法。关于对演义中诸葛亮的认识,这个问题太大,不是简单几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我们暂且放下。下面阿鸯就演义中举几个最简单的情节,看大家是否能够理解或解释,如果这你都无法理解,你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你原先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呢?

简单的情节你理解了吗?

一般来说,一部长篇作品的开头部分都比较简单易解,那我们就在演义头几回当中选几个问题。

关、张武艺盖世,为什么要主动和貌似没什么本事的刘备结拜,原本素不相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看中了刘备什么?

打黄巾时,卢植派刘备去助皇甫嵩和朱隽,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囚车中的卢植,三人遂商议欲回涿郡。碰巧路上救了董卓,结果董卓不容,三人从董卓那儿出来后却去投了朱隽,怎么又不回涿郡了?

刘备最后随朱隽打宛城时,朱隽的部署是:“(孙)坚攻打南门,玄德打北门,朱隽打西门,留东门与贼走。”可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孙坚破城后,黄巾贼将孙仲不走东门,却走北门,结果被刘备一箭射杀。这孙仲难倒是白痴,还是脑子进水了?

如果你能合理地解释这些问题,那么,一个刚出道就精明过人的枭雄就跃然纸上了。还有,大家要注意,演义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埋伏计、军令状、锦囊妙计这些东西它的第一次使用。整部演义中第一个使用埋伏计的就是刘备,刘备刚出来混时就会玩儿了。二十年后只会更精的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一切,你是不是应该重新思量一番。再给大家提供点线索,诸葛亮出山后一直表现的貌似很神奇,刘备似乎也很信任诸葛亮的人品和智慧,但每次有战斗时,从来没单独放诸葛亮出去,都是让他在身边指挥,奇怪不?

最后,请大家再看一段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文:

正值曹操请公赴宴,公辞二夫人来见操。操见公有泪

容,乃问其故。公曰:“二嫂思兄日久痛哭,不由某心不

悲也。”操笑而宽解之,频以酒劝。公酒后,自绰其髯而

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

“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

根。冬月多以皂纱裹之,恐其断也。如接见宾客,则旋解

之。”操取纱锦二疋作囊,赐关公包髯。

================================================== 这是关羽在曹营时的一段情节。在通行本《三国演义》(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看的版本)中,毛伦父子仅改动了一个字,把“公酒后”改成“公醉”。说明毛伦父子根本就不懂这段情节的意思。 那么,你能看出这段情节在说什么吗?如果你根本就没觉得它有什么特别,那我可以告诉你,理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你连边都没沾上,因为它的隐意是《三国演义》中最简单的。

如果你还是莫名所以,我不妨给点提示:没有人会无聊地问别人有多少根头发和胡子。如果这个情节没有特别用意,惜墨如金的罗贯中是不会写的。 特别提醒一下,要解释这些情节,看通行本《三国演义》是不行的,要看嘉靖版《三国演义》。

相信智者没错的

阿鸯看过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点评,包括许多所谓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学者的出版物,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些问题,更不要说解释他们了,也许是阿鸯见闻不广,或有遗漏。毛伦父子把《三国演义》改得一塌糊涂,而文学界依然把毛伦父子奉为大师,可见像《三国演义》这样的书,文人们是理解不了的,他们跟毛伦父子都处于一个数量级的水平上。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骂街了:“我们都不懂,就TMD你聪明,别人全是笨蛋。”对不起,阿鸯可没这意思。但阿鸯比有些人还是聪明一点的,那就是,阿鸯知道在某些方面谁是智者,谁是蠢驴。在战争方面,老毛、朱德、粟裕都是智者,所以阿鸯更相信他们的看法。他们在读过三国后,对诸葛亮都是持否定观点的。尤其是老毛,直斥《隆中对》的谬误。你说,阿鸯是应该相信一个从没打过仗,到死也没有什么军事建树人的军事谋略呢?还是相信一个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仗,并从弱到强、一统天下之君王的论断呢?

作者:气概文鸯 回复日期:2010-5-26 12:50:00 1# 以周瑜为例谈演义对人物的刻画

罗贯中在演义中改动了一些历史事件和虚构了许多情节,许多人对此颇有异议。其实,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罗贯中强化人物本质和传达罗贯中观点的地方,就越值得我们仔细分析和揣摩。比如,所谓的“三气周瑜”的情节,似乎周瑜很冤枉,阿鸯以为,不能说罗贯中对周瑜一点贬低都没有,但罗贯中对周瑜

的描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的。

历史上,周瑜的主要功绩是:

在孙策微末时,以兵相助,使孙策得以开基立业。

在平定江东的数年中,周瑜主要是征战之功,未有谋略之功。(所谓谋略之功。荀彧的奉天子以讨不臣;郭嘉的官渡之战前的东征徐州和令二袁自相吞并;贾诩对赤壁用兵的谏阻。这些都是对大局有深刻影响的建议。) 孙权继位时的拥护之功。

赤壁之战时的主战之功。

赢得赤壁之战的指挥之功。此功貌似很大,其实甚微,既使没有周瑜指挥,曹操也是必败的,曹操实际上是被自己打败的。

然而,从孙权继位到曹操南下荆州,八年时间,周瑜不能作为,坐待赤壁之战前的危局,暴露了周瑜缺乏远见和谋略。

赤壁之战后,在夺取荆州时,战略部署错误,致使胜利果实全部落入刘备手中。十年后,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夺回荆州,但却彻底错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最终灭亡的格局。在荆州问题上,彻底暴露了周瑜战略上的低能。

人们对周瑜的高度赞扬,主要源自赤壁之战的辉煌,却不能深刻解析周瑜在其中的作用。还有对周瑜风流潇洒的艳羡。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是否风流潇洒,实在不足为论。就如国家领导人,能弹个琴,唱个歌,诌两句外语,并不能给他添什么光彩。君主或百姓选择他居庙堂之高,不是因为他风流潇洒,也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是要他为天下谋划。只有当他的谋划能惠及国家、福被苍生,才算不负庙堂之任。否则,他所炫耀的不过是一戏子之末技,蹩脚的表演只能蒙蒙没脑的白痴。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目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阿鸯认为,罗贯中是借古喻今,当然,这个“今”是罗贯中那个时代。三国时代,看似英雄辈出,其实他们都是失败者,因为他们谁都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司马炎虽然统一了天下,但他显然不是英雄,而是对手太失败了,这是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悲哀。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怀“图王之志”,际会于风云之中,然其所效力的一方霸主张士诚,终被明太祖朱元璋所灭。亲历己方集团败亡的罗贯中,必定会对导致事业倾覆的各色人物深恶痛绝。隐迹江湖的罗贯

中,痛定思痛,一定会把他对失败的反思,融入甚至贯穿到他的整部著作之中。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事业失败的警示录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六
《对鲁迅所谓《三国演义》缺点的不同看法》

2009年第6期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

No.6

GeneralNo.213

对鲁迅所谓《三国演义》“缺点"的不同看法

刘永良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鲁迅谓《三国演义》有三条“缺点”,所论有失公允,甚至贬低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叙

事“七实三虚”已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所普遍接受,王渔洋“被它闹昏了”不是《三国演义》的失误。《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三国演义》“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是否不一致,无法说清楚,“文章和主意”完全“符合”是不存在的。成功的作品皆“形象大于思想”,曹操的“豪爽多智”和诸葛亮的“狡猾”,恰好说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维,这是小说艺术的成功。

关键词:鲁迅;《三国演义》;艺术得失中图分类号:1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6—0132—05

在论及《三国演义》艺术得失时,人们往往喜欢引用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的一段话:

若论其书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一)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如王渔洋是有名的诗人,也是学者,而他有一个诗的题目叫“落凤坡吊庞士元”,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作者并不管它,只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1](P323)不可否认,鲁迅对《三国演义》研究有贡献,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平心而论,鲁迅所谓《三国演义》的三条

收稿日期:2009—05一15

“缺点”,并不是非常公允,甚或一定程度上贬低了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且有一定负面影响。

一、关于“容易招人误会”

鲁迅认为,“容易招人误会”是《三国演义》的“缺点”之一,《三国演义》叙事“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这“实多虚少”,致使“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实”,并举王渔洋写“落凤坡吊庞士元”说明“被它闹昏了”的情形。

诚然,小说为文学创作,同历史著作不同,应讲究虚构。金圣叹曾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2](P18)作为史书的《史记》,不论写得多么生动,也是“以文运事”;而作为小说的《水浒》,则属于“因文生事”,更多地体现的是艺术创作。如就文学性而言,《水浒》超过《史记》。但是历史著作和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作品,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史记》虽旨在真实地记载历史,以“实录”为基本特色,但也有很多文学因素,鲁迅本人不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Is](P420)《史记》人物刻画、事件选择以及场面描写等,都与后代小说非常相像,如《项羽

作者简介:刘永良(1958一),男,辽宁阜新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32

万方数据

本纪》中的“鸿门宴”、“垓下之围”等片断,几乎就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同样,《水浒》所写也有历史蓝本,宋江起义在史书早有记载,如《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和《张叔夜传》等就记载了宋江义军流动在淮南、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朔、楚海州等地的情形。鲁迅不满意《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实多虚少”,这本身无可厚非。胡适甚至还认为《三国演义》“不能有文学价值”,并且严厉地指出:“《三国演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F4](P15)但是,鲁迅也好,胡适也好,不应该对此

过于苛亥4。

再者,《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小说。既是演义历史,必有一个历史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史实不能离开虚构,虚构也不能离开史实。究竟史实和虚构各占多大比例,还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规定,但《三国演义》叙事“七实三虚”、“实多虚少”,却得到了绝大多数入的肯定和赞赏,这种做法其实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式,具有重要的范型意义。如果从这方面讲,鲁迅、

胡适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王渔洋写“落凤坡吊庞士元”诗是王渔洋本人的问题,其错不该记在《三国演义》的账上,是他对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没有弄明白,这并不是《三国演义》本身的问题。况且中国那么多文人,出现这样笑话的并不多。王渔洋的例证,不具有典型性。退一步说,王渔洋以虚构为史实,或许恰好说明《三国演义》描写的成功。因此,鲁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力并不强。

二、关于“描写过实”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的第二个“缺点”是“描写过实”,表现为“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作者“只任主观方面写去”,人物“往往”“出乎情理之外”。

其实。《三国演义》中“好的人”也有“坏处”,“不好的人”也有“好处”,并未“出乎情理之外”,人物性格不仅丰富多彩,也复杂矛盾。何况,小说中还有一些根本无法简单用“好”和“坏”来概括的人物。

诸葛亮、关羽、刘备等人,是《三国演义》热情歌颂的正面形象,在他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美好思想,可谓“好的人”,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不足,乃至严重的错误,体现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充满智慧和力量。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失街亭”便是他的一次重大失误。他虽然料敌如神,部署严

万方数据

密,但未听刘备临终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直接影响了出师伐魏、北定中原的战略全局,教训极为惨痛。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奉行的正确主张,可是最终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他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作者并没有为他护短。他虽然平生很讲信义,笃行“言必信行必果”,可他为赖荆州而施的条条“妙计”,却失信于盟国。对盟国不讲信用而以欺骗相待,何以巩固吴蜀联盟?没有选好接班人,这是他的又一个不足。蜀国虽不乏人才,他平时也善于发现并使用贤才,但他却长久没有找到理想的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最后只好把才能较平的姜维当作后继。他自己多年来总是不分巨细,事必躬亲,几乎是独支大厦,终于忧劳成疾,心力交瘁。

关羽是作者心中理想的体现着忠肝义胆、武勇神威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但小说也写了他性格的多维性、复杂性,严肃地批评了他的缺点和错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是他性格中最大的缺点。他目空一切,自以为在所有人之上。当他听到黄忠与他并列为五虎上将,便勃然大怒:“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E53(P732)他闻知新投奔刘备的马超武艺过人,便要入川1与他较量,荆州本系战略要地,诸葛亮亲自为他制定“北拒曹操,东和孙权”[5](P632)的八字方针,并且再三告诫,反复丁宁,惟恐有失。同时又派遣深晓荆州形势的文武官员相助。然而他并不当心,在一片赞扬声中更加盲目自大。孙权派诸葛瑾前来求聘其女以便日后两家并力破曹,他竟认为有辱自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E53(P731)并且驱之以棍。他心中根本没有“东和孙权”的观念,竟视东吴为“江东群鼠”Es](P662)。吕蒙抓住了他的弱点,故意称病,以年青有为的陆逊代替自己,精明的陆逊便致信于他,几句赞美之辞又使他飘飘然,撤去防守,给东吴偷袭以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造成了惨重后果。对部下,他威多恩少,不能以诚相待。当他败走麦城时,糜芳、博士仁以及刘封等刘备的亲属,皆坐视不救,以致全军覆灭。他是一个突出优点和严重缺点共存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作者写了他的不足、弱点和错误,他的形象反而因此而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有典型意义。值得高兴的是,鲁迅对关羽形象给了很高评价:“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63(P129—130)“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73(P323—324)

刘备是理想的仁君英主,但小说也写了他很多

】33

弱点,使人窥见其性格的另一面。他谨慎谦恭、虚怀若谷。但有时也自傲自得。第三十四回,他依附荆州刘表,乘着酒兴对刘表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话说得不是地方,不是时候,有些高傲,因为他小觑了天下多少英雄豪杰,连懦弱无能又与他联宗的刘表都不觉“闻言默然”t-5](P340)。他很有涵养,喜怒不形于色,但酒后也发狂言。第六十二回,攻克涪关,劳军设宴,不觉酒酣,他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答:“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他便不高兴:“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言中也有几分骄纵自负。以纣王比刘璋,以武王自比,也不很合适,所以庞统听后便“大笑而起”E5]cP6ZO一621)。他善识贤才,礼贤下士,但也不免以貌取人,慢待贤才。庞统只囡长得丑陋,他竟轻率以一个末阳县令打发了。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奋斗不息。但是自打得了诸葛亮,便失去往El风采气度,有时就像傀儡,任凭摆布,言听计从,没有个人主见,缺乏英雄气概和领袖风度。招亲东吴本是“美人计”,但到了东吴。假戏成真,他成了吴国太的“乘龙快婿”,被声色迷恋,甚至一时竞不想尽快回荆州谋划强邦立国之计。他的仁慈向来令人景仰,但也有妇人之仁和迂腐之仁。他竟然对软弱无能的刘璋大发侧隐之心,诸葛亮批评这是“妇人之仁,临事不决”[5](P655)。刘表让荆州,诸葛亮示意接受,他却推辞不受。后来刘表病危。蔡氏集团控制荆州,废长立幼,并且还准备献出荆州,投降曹操。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等建议以“吊丧为名”,一举消灭蔡氏集团。夺取荆州。可他却依然执意不肯,结果让曹操轻而易举得到荆州。赤壁战后,周瑜打败曹操,他又赖住荆州不给,东吴常来索讨,局面非常被动。其所为看似仁慈,实则非常愚蠢,非常可笑。连对他倾注了无限的爱的毛宗岗也指出:“刘琮既降曹操,则玄德非取荆州于刘琮,而取荆州于曹操也,何尚以刘表为言乎?前刘表让之而不取。失一机会;今刘琮失之而不取,又失一机会。”[5](P401)他重情重义,与关、张情同手足,肝胆相照。关、张相继死后,他痛断肝肠。丧失理智,为兄弟之“义”而不顾整个罔家,不听任何人劝阻,大举伐吴,吴蜀联盟在他手中断送,自己也兵败退守白帝城,怒目苍天,饮恨而亡。

曹操町谓“坏的人”,但他并非一味地“坏”,其性格多维立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8](P159)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指出:“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苟

34

万方数据

或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

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

之识人过之。李林甫虽能制禄山,不如操之击乌桓于塞外,韩诧胄虽能贬秦桧,不如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E5](P2—3)曹操既是奸臣、权相,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既自私、残忍、狡诈、狂妄、骄横,又有爱才、恤民、机智、豪爽、刚毅等特点。刘敬圻就其英雄本色列举了五个方面: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赏功伐罪、严正不苟的法制观念;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9](P341—362)。虽有溢美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事件中,曹操所为既有美,又有丑。既有善,又有恶,充分体现出性格的复杂性。“装疯讹叔”: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这是一种坏品质的流露,但你又不能不佩服他超乎常人的聪明和日F{量。“刺卓献刀”:这是一种正义行为,很有勇气;但当董卓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灵机一动,诈称献刀,借试马逃之天天,有些胆怯,也有几分狡猾。“青梅煮酒论英雄”:他分明已觉察刘备虽寄人篱下但非等闲之辈,实为当今英雄,而当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又全然不知这是假象,聪明中有几分愚蠢。“割发代首”:真诚中不免有几分虚伪。“横槊赋诗”:既不负英雄本色,又狂妄骄纵,甚至还有些麻痹大意。“败走华容”:他一连三番大笑,在失败的悲哀中又有几分庆幸得意,虽惨败但又不气馁。有人说,他在真诚中带有几分虚伪诡诈,豁达里埋着几分褊狭小气,光明磊落的背后藏着阴险狠毒,这非常合乎实际。小说就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完成了对曹操性格的刻画。而这样的典型性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不论是《东周列国志》中的赵高、《东汉演义》中的王莽,还是《杨家将》中的潘仁美,《说岳全传》中的秦桧,都无法与之相比,惟有《红楼梦》王熙风差可比之。难怪千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

骂凤姐,不见风姐想风姐。”ElO](P136)

周瑜、鲁肃等形象,既无法渭之“好的人”,也无

法谓之“坏的人”,性格尤具复杂性。

小说在塑造周瑜形象时,既有肯定赞扬。也有否定批评。他既是一个抱负宏伟、才气纵横、雄姿英

发、指挥若定的令人崇敬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个被嘲讽的带有一定喜剧色彩的人物。他胆略过人,精明强干,但缺乏政治远见。精明中有糊涂;他有远大志向,深明韬略,但心胸褊狭。不能容人,分不清敌友。这些性格特征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这同史书的记载有很大不同。史书上对于周瑜的评价是一面倒的,只表现他的超人才干、文韬武略。甚至写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11](P1265),充满热情赞美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极尽歌颂之能事,表达了无限崇仰之情。而《三国演义》则不仅写周瑜突出的优点,也写了他的种种不足,因此这一形象是丰满的、复杂的。

鲁肃形象更值得注意。董每戡指出,鲁肃“一方面有政治才能,一方面又是纯厚的老好人”[12](P104)。表面上看,鲁肃的确像一个“老好人”,但他外表糊涂,内里精明,不仅善良诚实、禀性纯厚。而且很有政治水平和战略策略,大智若愚。周瑜曾向孙权介绍鲁肃说:“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5](P291)鲁肃曾为孙权科学地分析天下大势和东吴前途,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拒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51(P292)这足以表明他的惊人胆略和远大目光,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他还采取切实可行策略,说服刘备,引诸葛亮过江东,缔结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胜利奠定有力基础。毛宗岗说得非常好:“孑L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亦劝孙权结玄德为援,所见略同。”[5](P418)“孔明欲得荆州,鲁肃亦欲得荆州;孑L明欲合东吴以破曹,鲁肃亦欲合刘备以破曹。——是鲁肃识见过人之处。”[5](P423)“孔明未出草庐之时,即日外结孙权,故荆州之守,关公欲分兵拒吴,则孔明止之;关公之没,玄德欲兴兵伐吴,则孔明谏之。至白帝托孤以后,终孔明之世,未尝与吴相恶,盖欲结之以共讨汉贼也。惟鲁肃之见与孔明合,而周瑜之见与鲁肃殊。肃方引孔明之相助,而瑜则欲杀孔明;肃方引玄德以相助,而瑜又欲杀玄德。是瑜不及鲁肃远矣。”[5](P447—448)可见,鲁肃见识远远超过孙权、周瑜,直追孑L明。赤壁之战后,鲁肃又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认为这是鲁肃一大短处,是对东吴事业的严重失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其实,鲁肃借荆州给刘备,这对蜀吴双方都有利,巩固了吴蜀联盟,正是鲁肃的过人之处,这是除孔明,包括孙权、周瑜和刘备、关羽等人所不及的。真正认识这一招厉害的是

万方数据

深谋远虑的曹操。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见文官献赋,武将逞技,盛况空前,不觉心潮激荡,刚要举笔为铜雀台赋,忽听见东吴表奏文lJ备为荆州牧,而且“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5](P558)之时,竞至惊恐不迭,心慌意乱.不觉把手中的笔掉在了地上。可是围绕荆州问题,无论是刘备一方,还是孙权一方,都犯了严重错误。仅就孙吴而言,鲁肃死后,孙权用计夺荆州,杀关羽,破坏了吴蜀联盟,而使自己的力量El益削弱。若就孙、刘、曹三方而言。则属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教训惨痛。这又从反面说明’

鲁肃的战略思想之高。

所谓典型性格,不仅是丰富多维的,更应该是复杂矛盾的。歌德说过:“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13](P253){三国演义》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是“单一的杂多”的艺术典型,因而其性格特征是具有复杂性的。

三、关于“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的第三个“缺点”是:“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

所谓“文章和主意”大约相当于现代文学理论上所说的“形象和思想”。一般说来,作者都力图使“文章和主意符合”,也即“形象和思想”统一。但事实上二者是很难完全“符合”或“统一”的。具体说有两种情形:一是“文章”或“形象”小于“主意”或“思想”,一是“文章”或“形象”大于“主意”或“思想”。第一种情形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是很成功的,而第二种情形的文学作品大都富于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人们一般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形象”大于“思想”,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魅力。如《红楼梦》等名著即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有关《红楼梦》的论争就会长期存在,甚至可以说,只要有《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就会有这样的论争。假如《红楼梦》中的“形象”就是作者曹雪芹“思想”的完整、准确体现。那么《红楼梦》也就不会具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了。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虽比不上《红楼梦》,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客观“形象”也是远远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要求《三国演义》“文章”和“主意”一定要“符合”。

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所谓“主意”也是非常难以

】35

把握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要通过艺术形象来说话,一般说来作者并不直接站出来表白自己的观点,越是含蓄的作品,越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喜欢。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它所描绘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14](P454)《三国演义》的作者并不像后来的曹雪芹那样,尽可能地掩饰着自己的思想,让读者通过阅读和体味来理解自己的思想,但曹雪芹仍在感慨:“满纸荒唐占,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53(P7)《三国演义》写得不像《红楼梦》那样含蓄,但作者也并非总是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未经毛宗岗修订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尤其如此。因此,我们也很难把握《三国演义》作者的所谓“主意”。

诚然,《三国演义》的确着力刻画了曹操的“奸”和诸葛亮的“智”,但是小说对二人的刻画并非仅此而已,前文我们已经详尽地论证了二人性格的复杂性,此不赘言。如果不简单地把曹操的性格用一个“奸”字来概括的话,我们就当然会看到曹操“豪爽多智”的一面,而这一面就不是作者想表现的吗?就~定是与所谓作者的“主意”相矛盾的吗?恐怕直到今

天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回答。同样,《三国演义》

亮,既令我们领略了他的“智”,又令我们了解了的“狡猾”,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这难道不是艺术的成功?这难道还是应该指责的吗?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A].金圣叹全集:(一)[c].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

[4]胡适.二三国志演义序[A].名家解读三国演义[c].济南:山东

人民出版社,1998.

[5]全图绣像三国演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鲁迅全集:第9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王水照.苏轼选集[M].J: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3刘敬圻.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A].三国

演义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8.

E11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董每戡..三国演义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3]L德]歌德.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五封信)[A].朱光潜全

集:第5卷L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口4]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写诸葛亮突出了他的超乎寻常的“智”,但这也只是其性格中一个侧面而已,小说的描写远比这要丰富,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焉知作者就不想也写其“狡猾”?对于一个艺术形象,如曹操,既能够让我们看到J’他的“奸”,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豪爽多智”;如诸葛

DifferentViews

Lu

责任编辑:张玉璞

on

Xun’S

So-called‘‘Weaknesses”of“The

Liu

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Yong—liang

32100.China)

(Institute

fJ_厂Humaniti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

Abstract:InLu

to

xun’s

opinion,there

are

three“faults”i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Thisevaluationseemsunfair

opus’s

someextent,and

even

belittlesthe

magnum

artisticachievementsmore

accounts

or

1ess.Itisgenerallyacceptedbythesubsequenthis—

torical

romancenovelsthatthenarrativeintheworksiS“Reality

themistakemadeby“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that

cannot

forthe70percent,whilefictionfor30”.As

result,itis

not

makes

Wang

yuyang

feelfaint.Amongthecharactersin“threeking—

doms”.‘‘goodpeople’’alsohavingsome“shortcomings’’and“theevilones”having“strongpoints”aswell

make

theplots

very

reasona—

express

ble.We

are

makeit

clearwhetherwhatthewriterof“threekingdoms’’finally

tO

expresses

andwhatheoriginallyintends

writer’S

to

consistent

or

not.Itisimpossible

On

make

objectivecharactersdisplayedbythewordscorrespondwiththesubjectiveand

cannot

initialintentions

describingthesefiguresabsolutely.Inaltthesuccessfulworks,theconnotationreflectedbythecharacters

cao’s

be

summarized

in

simplewords.Forexample,Cao

honestyandintelligenceandZhugeliang’S

cunning

reflectthecharactcrs’com—

plexityfelicitously,whichis

great

fictionartistic

Success.

Keywords:Luxu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artistic

success

andfailure

136

万方数据

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篇七
《《三国演义》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当之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精准的文字给这本书描绘出一阵阵花香,使读者深深醉在其中。三国战争前后经过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树一帜,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的淋漓尽致。而“宁可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阴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小说。它使高深难懂的历史变成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而它亦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它妙趣横生的文字,成为了所有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看到不同人的作法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例如曹操与周瑜,曹操在抓到刘备后没有杀他,而当时的刘备已是瓮中之鳖。而周瑜与诸葛亮势不两立,只要杀了他,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发现刘备不凡,

又想杀刘备。可见周瑜气量狭小,目光短浅与大度的曹操形成鲜明对比。

《三国演义》这本书可谓经典,而我也会从中吸取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多的精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700字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理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理解与 700字看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254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