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

2016-02-16 09:46:2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一《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一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篇一: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书的海洋,是令人留恋的,是令人向往的,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今天,我就怀着这种心情,读了《呼兰河传》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讲了呼兰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冬天呼兰河的情景,讲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呼兰河的>四季的景象,(尤其是严冬)。同时还描述了一段段呼兰河人们生活的片段,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给大家。虽然是一个个很普通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流连忘返,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那时候四周一片黑暗,可呼兰河的冬天确是纯洁的,美丽的,光明的。作者萧红,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位,但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呼兰河传》师小红的一篇长篇小说,我虽然只读了很少一部分,但是我透过这一部分,已经看到了过去黑洞洞的社会背景,但是这黑暗暗的四周还留有一片净土,那就是呼兰河。

美丽的呼兰河,美丽的风土人情还有那一片片>景色,那些一草一木都牵引着我的心。

篇二: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了呼兰河一年四季的景像。

我最喜欢第一章里的第一个小故事,它写的是呼兰河冬天里的事情。

那里的冬天很冷。冬天一到,地被冻裂了;年老的人一进屋就用扫把扫着胡子上的冰;拉车人的手被冻裂了,说:“好厉害的天呀,小刀子一样!”买豆腐的一不小心,放豆腐的板子在地上拿不起来了;买馒头的脚也被冻住了。人人都说“冬天真可怕!”

天再冷下去,连家门也打不开了。

我想:我们这儿冬天有空调、有暖气。如果我到那里,用不了三天,我就会发疯的。

我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艰难。

篇三: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书里讲述了好多的祖父和“我”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我的>收获,你就往下看吧。

在东二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无论是人还是家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会有灾难存在。淹死过小猪,用泥巴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人

们有的让拆墙,有的要种树,就是没有人呢让把大坑给填平了。这是从文章中的第一章出现的。它让我感触到,那时候的人是多么愚昧啊,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应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时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就是在后院的花园里,同他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里充满了乐趣,不由地想到了现在的我,相比之下,我更>幸福,我可以更加无忧无虑的天南海北的游耍。

我感觉到作者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二
《呼兰河传的感想》

论《呼兰河传》的文化印记与生命意识

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自传体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名族文化的艺术特征。萧红对故乡呼兰河镇的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风俗描绘,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封建文化印记。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出集体无意识下的悲剧人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相关联的;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透露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小说中体现出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和萧红的生命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谈谈二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文化印记;生命意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在亲身经历和时代环境的合力作用下,登上了现代文坛。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成绩最为卓越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具有代表作,她用清新而不流俗,婉约而不失昂扬的笔法描绘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対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社会底层人民进行了深刻挖掘,它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萧红在阅历人生,移居香港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地乡土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同时,也透露出女性作家萧红的生命意识。

一、 地方民族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是对传统文化存在的一种识别和记忆,他具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地方民族特性往往具

有双重性,它包含着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等特定阶段的产物,故而,他对人们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萧红对于小城呼兰的地方民族文化的描绘主要是通过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风俗描写来体现的。《呼兰河传》整篇给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情风俗图,它构成了萧红对儿时生活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是指封建文化,直接体现在民间生活的文化风俗上。萧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识别不仅包括对东北民间乡土风情的刻画,更包含对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生动描绘,这里我们着重论证一下萧红通过对东北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的描绘来完成她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记忆。

民间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物态文化和观念的题材,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民族区域的独特性,是这个区域的民族文化精髓。对东北风俗习惯的描写,可以展现东北这个区域民众智慧的结晶,可以凸显当时民间的文化心态。萧红笔下的东北名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悲怆深沉的内蕴、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地特点。笔者主要从婚宴、习俗、生活信仰两方面来探究萧红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传统。

萧红笔下关于东北人的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开了这个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婚姻在他们眼里都是“不成体统”的,如果女儿违背了这种婚姻,那么其结果将是不幸和悲哀的,它沿用了旧礼教下的传统婚姻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当时正常社会秩序的习俗。生活

信仰习俗是先民在祭祀活动中把生活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沿而成的,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性。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承载了真实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体现不良传统文化对人戮害的中心人物。小团圆媳妇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节俭持家、因循惯例,具有一般农村妇女都有的优秀品格。但这些都不是萧红重点表现的,重点刻画的是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因循背后的守旧。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作者用了占全章五分之三的篇幅细致地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远远超过了描写小团与那媳妇的笔墨。小团圆媳妇婆婆花了很多钱把小团晕啊从外地买回来,在到家的第一天,因为小团员的大方、不羞涩,个子高,引起了院子里的人纷纷议论。说小团圆“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为了遵循惯例,把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好人”,小团圆媳妇婆婆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让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都蒙受重创。原本非常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脸色黄瘦,“水不想喝,饭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传统习俗,花钱雇大神赶鬼,用猪肉拌黄连的偏方,抽贴画符,

甚至用大缸盛上滚烫的开水为小团圆媳妇当中“洗澡”,烧“替身”等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去救治小团圆媳妇,前后共花掉了五千多吊钱。当这一切都不能就只小团圆媳妇时,她又剪断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诬陷她是妖精,最后将小团圆媳妇活活折磨致死,自己也哭瞎了一只眼睛。从这些情节来看,团团圆媳妇婆婆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既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惯例中生活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陋习和惯例杀人的执行者,是“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省”的集中体现中,在作品中,萧红冷静地描摹了小团圆媳妇婆婆诸多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凸显了她愚昧无知、遵循惯例、残忍麻木又勤劳节俭的性格。如请大神驱鬼,请云游真人抽贴,为小团圆媳妇洗澡,烧替身,手肿的“像张开的小簸箕”都舍不得花一吊钱买药。更精彩的是萧红非常细腻逼真的刻画人物心理,如抽贴画符一段就很细致的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婆婆的内心世界,将小团圆媳妇婆婆此时的出手大方与前文舍不得花一吊钱为自己买药治手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团圆媳妇婆婆的愚昧,心理描写细腻真切,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令人痛心疾首。健壮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惊吓之下,一病不起,并且时常一惊一乍的。为了预测小团圆媳妇未来的命运,小团圆媳妇婆婆按照农村的老规矩请云游真人来抽贴预谱小团圆媳妇的未来,云游真人说十吊钱可以抽一贴,不满

意可以再抽。原来只准备花点小钱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原来这可不是白抽的,十吊钱一张可不是玩的,一吊钱捡豆腐可以捡二十块。三天捡一块豆腐,二十块,二三得六,六十天都有豆腐吃。若是隔十天捡一块豆腐,一个月,捡三块,那就半年都不缺豆腐吃了,她又想三天一块豆腐,哪有这么浪费的人家。依着她一个月捡一块,大家尝尝也就是了,那么办,二十块豆腐每月一块,可以吃二十个月,这二十个月,就是一年半还多两个月”。小团圆媳妇婆婆又想哪有这样浪费的人家“;若不是买豆腐,若养一口小肥猪......未到一年,那就是千八百吊了。”若是买鸡,可以那鸡蛋换青菜,何况鸡会生蛋,蛋还会生鸡,永远这样循环的盛夏去…….岂不发了财吗?此时,团圆媳妇婆婆勤俭节约吝啬钱财的形象跃然纸上。原先为自己花一吊钱买红花治病都舍不得,最终却花了五十吊钱为小团圆媳妇抽贴,两厢对照,更加凸显了她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醒。而且,从这些描写来看小团圆媳妇婆婆是真心为小团运功媳妇治病的,但她采用的方法又愚蠢之极。其愚蠢的行为背后,掩埋的却是善良的动机,正是这些善良的动机,令人欲哭无言,与笑无声。“小团圆媳妇婆婆的性格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下形成的。她也就成了传统文化的影子。一切都是按照传统文化与习俗的要求进行的,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最具文化被负了的人物形象。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三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六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呢?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

灰色的社会,暗淡的画面,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带到了呼兰河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儿的人真的很善良,但为什么就抛不开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许在他们的思想里只有顺应天意吧,这难道不是她们的悲哀吗?看这本书的开头我感觉十分轻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却感觉有点沉重: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的无知!

第一个画面就反映了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我想大家第一个想法就一定是填坑

吧,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说拆墙,种树,却没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这本书也彻底反映了当时的地位的重要,从有二伯来说吧,和书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有真名,但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当掌柜的叫他有二爷,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颜开,这是因为他觉得伯,爷这个字地位辈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开始追打他们,这说明他还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实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还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蜡,在别人看来这纯粹是滑稽戏,但也说明了他的无奈,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还有就是他十分平穷致使他的偷窃行为,这是一种可悲的方法,也说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犹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样:“毛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地响,我正自己煮面条吃呢„„。”“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说明他的勇敢,还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顿而他却跟个没事人一样呢!

这本书不仅形象生动,还有大量的讽刺意义呢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四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忧无虑,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一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愚昧,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一些小小的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五
《第一章 文学鉴赏概述》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六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XXX第一小学 XXX

暑期中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章节体小说,甚至有人评论根本不算是小说。无论如何,萧红在这本书中传达给我的信息,就算是21世纪,读来也是和蔼可亲的。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地主家庭,童年时期在祖父的疼爱下,日子过得天真烂漫。随着祖父的离世,因其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从此生活变的困苦不堪。期间又经历被未婚夫遗弃,幸而结识萧军,从此走上文学之路。好景不长,她和萧军的感情最终走到尽头。在精神和肉体双重打击下,1941年1月22日病逝香港,享年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文章的第一章介绍了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冬天是如何的冷,呼兰河城的街貌如何?其中着意描写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旱天,两三个月不下雨,那坑变得有五六尺深,车马在上面行驶极易出现危险。小孩子、大人也有不注意掉在里面的,奇怪的是遇到这种险情,人们要么说拆墙拓路,要

- 1 -

么说两边种树,但却从来没有人说过要用土把坑填平。说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现在的人们,若是遇到这种事情,八成也和呼兰河当地的居民一样的念头:坑又不是我挖的,我为什么要自已找事把它填平,再说又没有害过我,我才不管这档子事儿呢?当然,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在现在社会的,就是有,社区也会出面找人把坑填平。我所想说的是:其实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们,其民族劣根性是一点儿也没有变。照旧喜欢看热闹,论事儿,遇见别人有难只要不危及自身财产及性命,也会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愚昧又可爱的同胞们呀。

第二章的描述,个人认为最为精彩。在这么一座终年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乎不变的日子的小城里,精神上的每一次习俗,都可称得上是一次盛举。于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一年中的这些大的节日那是最振奋人心的。单说野台子戏,一唱就是三天。“眼看戏台子就要搭好了,这时候,接亲戚的接亲戚,唤朋友的唤朋友。”“东家的女儿长大了,西家的男孩子也该成亲了,说媒的这个时候,就走上门来”“所以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得漂亮。”“那些已嫁的女,也是照样地打扮起来,在戏以下边,东邻西舍的姊妹们相遇了,好互相品评”还有的姊妹几个相继出嫁,平日名忙各的,因有了看戏的这个机会得以相聚,于是老早准备起送兄弟姐妹的礼物,自然回礼也少不了。期间还可能成就不少好事,也可能成就几段风流。这些都是邻村的,一些乡下的人也都来了。赶着各式

- 2 -

各样的车,带着老少三辈,排列在戏台的远处。大戏唱三天,他们就在河滩上扎营住三夜。“他们离戏台二三十丈远,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但回到乡下去,他也跟着人家说长道短的”。于是我想到了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放映的露天电影:那也是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小孩子跟大人要了几毛钱买上一包瓜子,一根冰棍,然后拿个小马扎,找个位置坐好,开始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大人们呢,三三两两吃过晚饭也向放电影处走着,边走边交谈着,等电影上演了,一边看着一边说着最近村子里发生的新鲜事儿:村东头老李家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村西头老王家的儿子昨天领着媳妇回来了等等,就是现在我和村里年纪相仿的说起话来,也是愿意东家长西家短的闲扯着,除了说些这个,不知还能说些什么;男人们聚在一起谈谈新闻联播,女人们凑到一块儿,净是些日常琐话。

其实,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方式已经固定下来,好多人还是沿袭着老的传统,吃喝闲谈,日子就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中一天天过去,离到老去,当然现在也有观念转变的,比如好时节里,带上老人全家出动踏春,更有先进的,领着老婆孩子一起旅游,然而这种情形毕竟少数,多数的人们还是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单调日子,但毕竟是现代社会了,晚饭后的娱乐项目要比以前多的多,跳广场舞、看电视、结伴散步、打牌等等,观念是有所转变,但那劣根性还是在发生某些特殊事时展现的一览无余:两家发生争执,这时多半会聚集好多闲人观看,有的远远观看,有的近前劝解顺便观看,有的边看边议论,无论哪

- 3 -

种人,心里总会想:吵吧,多吵会儿多看会儿。再有哪家有丧事,个个更是上了前,还没等出殡,他家的门前就聚集了好多的人,大人们手里拿着摇扇边摇边和街坊们说着闲话,小孩子呢,更是成群结对的吵吵嚷嚷,跑来跑去,等到送殡队伍一出门,大家顿时安静下来,大人们不谈天了,小孩子们不跑闹了,一起朝着送殡队伍的方向奔去。这个时候,我若在家,八成也会跟着去看热闹,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爱看热闹是出了名的,以前是现在也是,将来恐怕还是。

第三章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玩耍的场景,那是萧红最为开心最为怀念的日子,后花园是她的乐园,她可以在那里任意驰骋,“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那时的萧红无忧无虑,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和后期萧红所处的空虚、无助、彷徨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难怪萧红会在此写《呼兰河传》,为的就是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

于是,我想起了我的祖父。我的祖父虽不是地主阶级,但对我的疼爱和祖父对萧红的疼爱一般无异,祖父的人缘极好,祖父排行老三,每次祖父带我遛街总会听到“三哥好,三伯好,三叔好,三爷爷好”等等之类的称呼,每个人都和祖父打招呼,每个人见了祖父都是笑嘻嘻的,这个时候祖父

- 4 -

也都笑脸回应他们。我不知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尊敬祖父,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真的,就连我的母亲,提起祖父也是赞不绝口,一个儿媳妇对公公有如此评价,其余的话就不用多说了。祖父去世里,几乎村里所有的大人都送来了纸钱,我的大伯把来人的姓名记在一本本子上,日后好一一答还。大伯说这叫人情。在村里只有相好的人家才会上人情,然而村里绝大多数人都给我的祖父上了人情,我的祖父就是这么一个人。

第四章写的是我们家的闲置屋子租给了一些人家,这里也没什么好说的,第五章写得租户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小团圆媳妇因长得高才只有12岁却说成14岁,“大模大样,两面三刀个骨碌碌的转”“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就是这么一个天真、大咧、率性的人因到婆婆家这么的不守规矩,遭了婆婆的毒打。别的媳妇是打了后长记性,再也不大咧了,但小团圆媳妇不一样,“你拧她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越是这样越招婆婆的打,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要问为什么打小团圆媳妇,其实就是为了给她来个“下马威”。等到打出病来,又是跳大神又吃偏方,又是请道人;钱不知花了多少,最后还是没保住小团圆媳妇的命。最终弄得老胡家家破人疯。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究竟是谁更得老胡家家破人疯?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吗?不见得,她只是为了要立家威,再说后来小团圆媳妇生病了,她不是穷尽

- 5 -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七
《呼兰河传读后感》

有些不幸,我们只能扼腕叹息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

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

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篇八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抱着一堆从书店买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星期天的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

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相关热词搜索:呼兰河传第一章感悟 呼兰河传第一章 呼兰河传第一章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呼兰河传 第一章 概括 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354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