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

2016-02-18 10:06: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篇一《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吕太后本纪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篇一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

第一次知道司马迁,就是从他的《史记》开始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足以证明其伟大。《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太史公自序》不仅概括了全部的《史记》,司马迁的一生也集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看了以后我不得不赞叹司马迁的博学多识与他文笔的精美绝伦。《太史公自序》也成为人们读《史记》前的必看篇目,在读《史记》的过程中如有困惑不解的地方,仍可从《自序》中得到解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按文中所述,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这些经历在司马迁的个人性格塑造以及后来《史记》的编排上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在开篇记叙了自己的家世,虽然不过数百字,但却秩序井然。特别是作者用很大篇幅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的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使我在阅读的同时,不得不拍案叫绝。文中所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短短数语便可将六家概括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司马迁父子的学术修养,这样的见解论述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司马谈在向儿子讲述自己立志修史的动机时说道:“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因此,司马迁继父遗志,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汉一代的辉煌。但是,在经历李陵祸之后,司马迁身心发生巨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在我看来,司马迁心态的变化更加赋予了《史记》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历史记载上更加深刻细腻。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根据《太史公自序》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史记的整体构造。《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读《史记》的时候有几篇让我特别注意,比如《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和《陈涉世家》。“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但是,在历史上项羽,吕太后并没有称帝。吕太后更是一介女流。陈胜也是出身草莽并非王侯。这些看起来格格不入,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司马迁让我佩服的地方,以历史功过客观评价论述,无视成败,男女,出身的界限。如此可见其超前的先进思想与独到的历史见解。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司马迁个人的喜好偏向,但是对于有些人对于司马迁受刑之后心理扭曲的看法,我着实不能认同。

我个人是非常钦佩司马迁的,他的博学多识,他的忍辱负重。那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感慨已非一般人可以做到。在《太史公自序》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司马迁对于自身和历史的看法。那些对于自己不幸遭遇的喟叹,对于创作原由的介绍简洁明了却又让人信服。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句话语气谦和又是何等的气魄,让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从司马迁到现在几千年又有谁人可继呢?

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篇二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读书报告

《史记》的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的基本情况介绍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的基本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历史地位

1.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3.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1).《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2).《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史记》的艺术特色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史记》的版本

关于《史记》的注本,最有名的是“三家注”,即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我选的就是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这种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精读部分《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本纪》在《史记》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篇章。司马迁为一个女性单独立传,而且列在本纪之中,可见司马迁对于吕后的重视。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主要表现了吕后的自私、狭隘和凶残,但是司马迁又不是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吕太后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刘邦死后十五年间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从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到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王诸吕和诛诸吕是关系汉室存亡兴替的大事,作者紧紧扣住这个关键问题布局谋篇,充分体现了太史公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识见。

选段····················一干二净

其一,吕后的毒辣是最能印证“最毒妇人心”这句话的;她是高祖的糟糠之妻,所谓“高祖微时妃也”,心里恨戚姬,也就是刘邦的宠妃,就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叫她“人猪”。连她自己的儿子都说“此非人所为”。

其二,经营吕氏政权,不择手段,任人唯亲,敢于挡路者除之而后快。吕后用欺诈的手段,把别人的儿子抱来谎称是惠帝的儿子,杀掉他们的生母,养在后宫,让孝惠皇帝把他们认做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或者封为诸侯王,来加强吕氏的势力。赵王刘友的王后是吕氏的女儿,刘友不喜欢她,而喜欢其他的姬妾,吕氏的女儿很嫉妒,恼怒之下到吕后面前诽谤刘友,最后赵王被召来囚禁至饿死。

其三,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可见是个演戏高手。

吕太后是高祖的结发妻子,她刚毅狠毒,为人颇有心计胆识,辅佐高祖平定了天下,高祖诛杀大臣之事,多为吕后帮忙筹划。高祖过世后,她凭借自己儿子即孝惠帝掌得朝廷政权,并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毒死赵王。惠帝逝世后,逼迫大臣把军权交给吕台,吕产等,从此吕家人掌握朝廷政权,朝廷所有号令全部出自吕太后,太后行使皇帝大权,处理朝政。随后又将梁王,燕王,赵王杀害,将吕家子弟接手封国。高祖曾经斩白马而订下盟誓:“非刘家子弟而称王,天下人都可以攻打他。”太后逝世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

作者多处运用简洁的漫画笔法辛辣地讽剌了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吕氏势力的种种表现: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同样是哭,稍事勾勒,就产生了绝妙的讽刺效果。又如写吕后欲王吕氏而“风大臣”的欲盖弥彰、“取美人子名之”的弄巧成拙、废帝更立时的装腔作势,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对吕后弄权的无情鞭挞。

纵观全篇,似乎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参考文献

《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五王传》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相关热词搜索:吕太后本纪 史记吕太后本纪 戚夫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吕太后本纪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吕太后本纪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435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