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2016-02-19 10:16: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一《正红旗下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正红旗下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一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二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是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的遗作。既是老舍的家族史,也是清末旗人的风俗风情史。

在写民闻民俗民风的诗意描绘间,老舍先生几度埋下伏笔,批判庸俗败露的北京文化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把民族引向灾难深渊。《正红旗下》中有一段话就写出了这个问题:“两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励。”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

老舍先生依据这一个主题,用他的笔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吃喝玩乐的大姐夫、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无过是福的大姐公公、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奸滑钻营的多老大、性格直率的多老二、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倔强耿直的王十成、养尊处优的定大爷、逍遥自在的博胜之、能说会道的索老四、身残“志坚”的查二爷、妄自尊大的牛牧师……一朝子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生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当作为他们生存支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满清统治的腐朽腐败,帝国主义的虎视耽耽,民族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手无寸铁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痛苦呻吟着。

清政府的腐败、日寇的入侵、中华民国的统治、新中国的成立、颤动人心的文化大革命到邓小平同志开展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逐渐改善提升,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概念,让我们中国有了空前的发展,经济发展飞速提升,真可谓“大国崛起”。在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开心时,我们也要懂得居安思危。《正红旗下》的旗人们沉醉在醉生梦死中,不知自拔,导致了民族的衰退。活在当下,更要懂得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让国家繁荣昌盛,千秋万载。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三
《《正红旗下》一书读后感精选3篇》

《正红旗下》一书读后感精选3篇

篇一:正红旗下读后感

“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最后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极“左”势头,迫使老舍先生搁笔,只写到了定大爷请牛牧师吃饭一节。然而我们仍能从现存的十

一章里窥探到清末北京城内飞万千景致。如大姐公公一家,他们能赊就赊,发下银两再还钱。可是还钱之后又所剩无几,只好再赊。福海二哥等人则是“工商兵”一体,并为民族的前途担忧。牛牧师呢,虽然没做什么坏事,但任其信徒们胡作非为。多大爷等人呢,仗着洋人的势力横行霸道,吃饭不付钱,赊账并不还,让人敢怒不敢言。而十成等义和团成员受不了洋人、大毛子、二毛子的欺凌,进行了反抗。在老北京,不但老百姓赊欠东西,连官僚都靠赊欠生活,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老舍的小说显示了他艺术视野的开阔,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和鲜活。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老舍对人物注重揭示个性。不过老舍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但老舍的散文、作品少不了对生命的感悟。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看,看便引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心灵的呼唤。”这段《论创作》中老舍留下的文字,也许就是他作品的精髓所在。

篇二:正红旗下读后感

想来母亲不是和正红旗下老舍的母亲一样吗,精打细算一辈子,

带我活过了十八年的辛酸。

母亲那单薄的身体全然不是一副顶天立地的模样,但确然扛起了整个家的分量。

我该说她什么好呢?她从来都是一副黄牛的姿态,任由公婆的呵斥,丈夫子女的使唤。她的生活太过于简单,以至于我至今不晓得她有何嗜好。她总是早出晚归,爬在地里熬过夏日炎炎,躲在厨房熬过一冬的酷寒。印象中的她少言。亲戚们来了,她就笑着迎出门去,之后钻进厨房,陆陆续续端出可口的饭菜来。要么不做饭的时候,她便规矩地坐在炕沿的一边,让半开的门遮住她半边的脸,然后静静地听他们高谈阔论,脸上始终堆砌着笑容。

母亲在村里没什么地位,不可能有哪家的红白事非邀母亲去不可,顶多是要他去帮忙做饭、洗盘子。母亲也从不拒绝。她不是旧社会看家的妇女,男耕女织的规则在我们这儿不合用。母亲除了忙家里的琐事,诸如喂猪、做饭类,还得种地。村里人对母亲唯一的印象是一身破旧的迷彩服,一把与身长等高的铁锨,一张清瘦泛黄的面容。

至此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模样。她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说一些关切的话,我望一眼她的两鬓,除了黯淡无光如同枯草以外,另有几根银丝在头巾遮掩下显出雪白。忽然就与她的目光相

撞,顿时我像被攫住了一般。母亲的眼眸饱含了诸多情感,有几分对生活的无奈,几分历经沧桑的辛酸,还有几分对儿女的期待,因而显得晶莹,如同宝石,闪亮在漆黑的夜空。

我知道这些年她是何等艰难,十八年前埋没在这山沟的青春,十八年间付出给这家庭的血泪。十八年,我目睹了母亲的年轮清晰地变多,车轮般辗转过山路的曲折,十八年,我从无知地挥霍过渡到感恩地沉默,从懵懂任性变得勇于担当,十八年,当我真得长大成人,我亲爱的母亲,您还能剩几个十八年让我侍奉膝前?

冬日的寒风吹来一场悲凉,幻化成我奋斗的力量。感动如涛声依旧,却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

篇三:正红旗下读后感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

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

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正红旗下》一书读后感精选3篇》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四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

余佳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该书讲述了清朝末年北京市底层旗人的生活状况,作者同情贫苦辛勤的普通百姓,批评部分旗人不劳而获的心理。笔触幽默平静,在不紧不慢讲述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指明了清朝亡国的历史必然性。

该书的人物刻画鲜明:温和实诚的父亲、朴实坚韧的母亲、傲慢自大的姑母、沉迷玩乐的大姐夫和大姐公公、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享荣华富贵的定大爷……一个个人物引人入胜,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落魄满族家庭。此时北京底层的旗人们与清军入关时的祖辈不同,早已风光不再,用书中'我'大姐夫的话说,是'别的不行,吃喝玩乐数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月领着一份或几份钱粮,而不肯花一丁点心思在'工作'上。他们的日子,在赊账买好吃的与遛鸟逗蝈蝈中度过,春节到了,宁肯累瘦一圈、将房契抵押出去,也要把北京城所有景点玩遍。他们的人生宗旨是'债多了不愁''帮人干活最丢人',他们看不起不敢赊账的亲属,当自家门前的'鸡爪子'记号太多、债主们已经堵着门要求还钱时,他们就搬出自己'尊贵'的旗人身份,用响亮的京腔理直气壮地斥责债主穷着急,'欠了日子欠不着钱!'不管有钱没钱,这些旗人自顾自地沉浸在玩乐里,对世界环境的风云变幻熟视无睹,活在一片混沌中。书中对'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而略带悲悯的。但书中也不乏优秀的旗人,比如福海二哥。他懂礼数、嘴巴甜,会讨长辈欢心,也能做事,他为'我'的洗三庆典忙前忙后,毫不介意连碗面条都吃不上;他同情加入'义和团'的王掌柜的儿子,尽管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老忍不住拿话噎他。他自己是个旗人,却不同于'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他肯学习,不以帮人干油漆活为耻。当为老王掌柜的事儿踏上'定大爷'尊贵的家门时,他紧张归紧张,心里对定禄'正经话夹在闲话中说'的虚张声势的伎俩很不以为然。他是腐朽的大清社会中的一点希望。如果>故事能讲完,他身上应该会发生不少故事。 该书的语言风格幽默精到:该书是老舍晚期的作品,无论是驾驭故事的能力,还是语言的纯熟,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界。老舍的文字,是简洁、纯熟的北京口语,本书尤其以口语化见长,运用北京方言土语表达人物的嬉笑怒骂,富于表现力的大白话符合书中底层人物的性格和教养,以平静且幽默的口吻批评人,表达对陈规陋习的不满,是这部作品中老舍惯用的方式:'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老舍语言中的善意的戏谑读来也是人感觉兴趣盎然,比如除夕,'我'的姑母给了二姐一块从重阳放到除夕的花糕,'古色古香';

该书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文化一直是老舍作品里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自然、俏皮、传神。热闹喧哗中的哀伤必露,嬉笑怒骂悲凉尽显。该书对旗人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过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文化角度切入社会现实,着重挖掘人物与生活的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文化上的批判与反思寻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启蒙的职责。

《正红旗下》是一部作者老舍先生的自传体作品,1962年老舍先生留仅下了11章8万文字,写到第十一章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赴宴,宴前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文中的第一视角的'我'还不到一岁就搁笔了,令读者扼腕叹息。张爱玲曾有人生三恨之说: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正红旗下》成为孤篇又何尝不是喜爱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广大读者们心中的一大憾事,这部作品命运也如同老舍先生一样,

没有走到生命尽头,就悲剧地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们隽永的回味和永恒的怀念。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五
《正红旗下——一个民族的挽歌》

论 文 提 要

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太多,其中固然有值得自豪的成就,而更多的却是屈辱。一个落寞的民族生活在了落寞的时代,其时代背景对国民性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性格又是带有很强延续性的。纵然更多的是心酸,但落寞中依旧有值得后辈足资借鉴的遗产。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才刚刚起步,我辈应当以史为鉴,塑造国家民族松柏一样的成长。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了更好的憧憬未来,莫忘了回首过去,因为历史总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围绕以上所列几点,进行了些许的分析。

正红旗下——一个民族的挽歌

摘 要: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对国民性格向来有着独到、犀利、深刻、准确的把握。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近300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内忧外患,正好似常在河边走,这种屈辱逐渐的演绎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华民族是个健忘的民族,但老舍先生却是例外,他始终都在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与传统,希冀着这样的态度能于中国未来有些许的益处。虽不免生前身后的孤寂,但中华民族有幸拥有了老舍先生。

关键词:老舍、满族、国民性格、挽歌

清,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阶段,在1840年之后的世界资本主义浪潮中面对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几经风霜几经探索终于在风雨飘摇中不免了亡国之势。

辛亥革命的爆发绝不是突然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外部原因无须重复,而对其内部原因的思考,老舍先生则是以一半的文字解释了一些。其中包括了晚清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批评着的因由。但也正如上文已涉及到的,当代学者们也不应该于清王朝之经历持全然否定的态度,毕竟此中真情肯綮,殊多不易。

一、历史中的人文主义

很有意味的一句话,道天地间无非文史,文史中别有天地。之于前一句放在自然科学尚不大发达的世纪还可勉为其难的接受,只是到了今天再没有曾经一样的滋味了。尽管前一句失之偏颇如此,可也绝不异于区区我对整句话的推崇,相较于前者的可怜可恕,后者的精义内涵毕竟才愈加发人思考。

说文史中别有天地这话我们是可以有所依据的。国人之于历史,很是注重以史为鉴;培根之于历史,在《论读书》一文中其也道,读史使人明智。由此观之,历史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了。此两者若只拘泥于字面上看,则仅仅是在强调历史本身的价值或意义,但,若为基于历史有过思考的人,大概不难发现,此两种文化中之于“史”的价值的判定,都有着“文”的不可或缺。当然,我在各处所说的文,绝不仅是语文学中各个单位的别谓,其含义可以约略的理解为相对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

缺少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不会有怎样厚重含义,而不包含人文主义情怀的历史又不会有怎样实际的意义。这不是说非要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桂冠加之于一人头上,也不是说为此就要丢掉研究历史的客观态度,也不是说文章若为辞藻极盛就会清谈误国。只是这里所说的文史中别有天地,所追求的是经世致用罢了。

于一部作品中兼顾到文与史而并非矫揉造作的结合实非易事,20世纪国内的大师级人物能臻此境界者也是屈指可数的。或精力不在此,或态度有失客观公正与随和,或史学知识

丰富而有欠人文主义情怀。

此非易事,却也绝非无法成就,且在我们所熟知的文豪中也不乏此类之代表,如老舍先生。作家老舍笔耕不辍的一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之于对国民性格以及本民族性格的探讨则是更为深层次的了。

《正红旗下》,作家以一个近似局外人的视角在诉说着本民族的历史。诚然,其篇幅并不繁巨,然而读起来却并不使人轻松。不是说就有着历史详近略远的意味,只是过往中好与坏编织出来的历史,都给我们以沧桑的沉重感罢了。

区区我之于此次学年论文也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则也是想以一个以汉化了的旗人身份去探讨一下本民族的历史,哪怕过往中尽是酸楚的泪。

二、 清末旗人的生活来源——奉响制的利与弊

入关之前,旗兵的奉响并不是“皇粮”,而是由各旗主“恩养”。入关后,为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遂实行奉响制,钱粮都由朝廷拨发,各旗直接效命于皇帝。奉响制构成了旗人主要的生活来源,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加强。虽为进步之含义,却也为后来统治阶级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军队贪污腐化都是十分严重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作者在小说中之于清末旗兵的奉响制的弊端更是描写的很入神。

吃空响,这是军队贪污最重要的手段了。小说中,姑姑是最有此嫌疑了。向来碌碌无为的大姐公公收受了金四叔好处,替其补上了缺儿。各个人如此,国家又当怎样。对于奉响制人为演化出来的诟病作者描写的最细致的当属对屡屡当“枪手”的福海二哥的特写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是细致入微的,字里行间的看客是很难领悟到作者内心感受的,惋惜、无奈、憎恶。为此类现象,还是为这个已经行将就木的民族呢。

奉响制的形成与出现,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其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封建皇权的统治基础。对于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着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便到了清王朝行将就木的阶段,这样的制度还在维持,中华民族终不为异邦所灭。这样的一种军事制度,给了后代以很大的启示,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

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其军事、税收等制度。此种军事制度不可谓之不好,但最终仍不免失败的命运,笔者认为,这才是真的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呢。

形式虽好,但终因腐败重重而又终囿于形式,以至其没能发挥其应当的作用。历史往往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曾经种种,共和后辈,足资借鉴矣!

三、 清代旗人的风俗——一个没落民族的微妙心态

小说开始作者浓墨重彩的标明自己降生的时刻,不仅仅是想以此来炫耀自己这么简单了,而是要借助这样庄重的时刻来展现一下这个民族的微妙心态。诸多形象中对于姑母与大姐婆婆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了。作者描写,姑母明面鼓吹“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训,

而实际上却对灶王没有多大的恭敬,其所谋一切都为私心罢了。与姑姑态度大相径庭的则是大姐婆婆“虔诚”了:不仅佛龛及供品很是丰厚,且其香火以及卫生环境皆不是随便人家可以比拟的,而后又不免对灶王也吵上几句。这两位,在作者眼里本是针尖儿对麦芒儿的主儿,且之于两位作者也是本着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可字里行间于点滴细微处还是看的出些许好坏的。

小年夜间场景的描写,除了此两位浓墨重彩的人物外,还有街上小商贩们了。不管外面的风景怎样“绚丽”,也不论国家民族又面临怎样的境遇,都始终本分的生活着,且对神佛依旧怀有一种信奉之心。这样对平凡生活追求的态度,亦是令我辈可惊可愕的。

基于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这个民族既有值得怜悯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感动的一面。而最终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亦更发后人思考了。

洗三儿,则是我们满人很有传统的一风俗了,只是到了我出生的年代却也不多见了。洗三必是很重要的仪式了,象征着一辈子好福气,“先洗头,作王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的吉祥话儿。此一形式虽简短,但却展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愿望。尽管小说中的描写,羞于囊中羞涩宾客来访多有不情愿的意味,母亲也有为难的因由,但洗三仍不失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何况还是老白姥姥亲自给洗的三呢。

这是相较于其他民族比较有特色些的了,而之于其他诸如除夕、正月十五等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在描写大姐夫及大姐夫公公如此会“享受生活”时是很不吝惜笔墨与篇章的。此种固然有对统治阶级的辛辣嘲讽,但这则不是全部的内涵。毕竟“享受生活”是没有错的,只要没有去妨碍他人。或许他们的举动有错,也或许是他们生活在了错误的年代。

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了满族尊重姑奶奶的传统,在小说中也是多次提到过的:母亲坐月子大舅母亲自来探望,母亲对姑姑的态度,姑姑对大姐的态度等。纵观小说中有姑奶奶身份的几人,母亲、大姐、姑姑。之于母亲和大姐的描写,若受人尊敬则是再合适不过的,此处无需赘言。而之于对姑母的描写虽有些恶毒,但仍有其温情的一面,如肯铁公鸡拔毛的给大姐几吊钱等。

尽管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一家人相处倒也和和气气相安无事,且也不少相扶相持的时候。内忧外患狼烟四起的年代,此种状态也算得上是温馨了。

四、清末旗人不开化的思想——没落民族的思想状态

对于思想的不开化约略的分为两种情形,知而不愿革新或不知遂不愿与时俱进。前者的代表当属上层统治者,与小说并无多大瓜葛,暂且不提。而不知遂不愿革新者小说中倒是很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大舅与大姐公公,一位旗兵的参领一位旗兵的佐领。

此两位,既有着很淳朴很实际的看法,却也有着可以搏人一笑的一面。其二人作为统计阶级,却不具备开眼看世界的眼光,国家又怎样振兴呢。而后辈的我们,却也不能一味的求全责备着,毕竟,此种状态之肉食者,依然比比皆是;毕竟,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体制,不是轻易的可以更正的。

小说中最进步最富于时代气息的人物是福海二哥,相较于大姐公公、大姐夫、父亲等已

是少有的明智之人了,二哥有手艺、练的好把式、很会应酬、尽职尽责,且处世圆滑,懂的中庸,也并不缺少了很多魄力。可是即便这样,有些人认为福海二哥仍旧有很大的局限。最起码的就是没有王十成一样哪怕有些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然,从跨时代的历史角度看这些的确是合理的,只是若还原到当初的境况,也许结论就不一样了。福海二哥,一个普通民众,能有如此先见、如此魄力、如此眼光,比同年岁的我们强了太多。我们若为批评之言语,则是没有资格的了。

小说中富于反抗精神的是王十成。尽管王十成的反抗精神与爱国热情都免不了要印有盲目、不成熟等烙印,但依然是值得后人感佩的。毕竟,新旧事物的交替都有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五、作者笔下细节之处所流露出的感情——一个后人对历史的评价

小说中作者之于大姐婆婆与姑姑的感情怎样,始终是我颇费脑筋思考的一个问题。反复掂量过了,可以做以下推断:作者于大姐婆婆和姑姑含有种隐隐的厌恶之情,而“隐隐”二字的又可理解为已不在意的意义。基于小说中描写的大姐婆婆对待大姐的态度以及姑姑对待母亲的态度,厌恶之情是不难理解的。可又如何去理解这“已不在意”呢?这个问题于真正体验过生活的人也是不难的:过往已是过往,即便眼里尽是酸楚的泪,可终究没了求全责备的意义。这样的人生含义,作者老舍先生远比我们体会的深。因为,作者知道这种态度不该仅仅是针对姑姑与大姐婆婆的,也是针对自己民族的,也是针对历史与过往的。

小说中的牛牧师,皈依天主,并不是他真实的梦想。和于连一样,宗教的外衣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罢了。于连为跻身上层社会,而牛牧师则是继承了舅舅的衣钵希冀着在中国发财。这是很有别于当年西学东渐的,西学东渐确实有着很实效的一面,牛牧师只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了。既是不学无术,又要作威作福,安享人间烟火。可笑已极。

作者在牛牧师去定大爷府上赴宴前后一段的描写也是活灵活现,以中国人的心态描写出了牛牧师的心理,且设计的很恰当。作者笔端功夫之于此处也可见一斑了。

作者是赴美多年的学者,之于外国文化其好与坏看的自是很清晰。而于此处对国外文化、宗教、政治(曾试图引起教案纠纷,如此可视为政治)的代表牛牧师作此难登大雅之堂的描写也绝非是因作者有着民族感情上的狭隘,只洋人在华实在贻害甚深的缘故罢了。

小说中额外渗透的话题就是区区我认为对于民族性格形成起着不可或缺作用一个因素,这便是民族融合了。尽管小说中并没有很直接的提到民族融合,但字里行间的不难看出此层面的意义。小说中有着满回、汉满等民族融合场景的描写。对于民族融合作者着实是有着自己的见解,既有着对民族压迫的不满,也有着由民族融合而来一丝安慰,比如对金四叔的前后叙述。尽管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事,但其彰显往往现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

而作者对于本该大力批判的内容却做了不偏不倚的叙述,其中之因由,才正是我们该思考与借鉴的。

六、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六
《正红旗下的北京味儿》

正红旗下的北京味儿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有一个绝对的特例,那就是老舍未完成的杰作——《正红旗下》。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是遗憾的,意犹未尽的。这本小说写于1961年,止于1962年。《正红旗下》具有前清民国的故事情节;于解放前形成完整构思;于“十七年文学”横空出世,却不得发表;在文革后正式发表,引起当代轰动,被誉为老舍的扛鼎之作;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具有超越时代的大意义。一个无法用时间来;隹确定位的优秀作品.注定是超越时间的经典,故事中所蕴合的文化底蕴,正体现了老舍那地地道道的北京味儿。

我在动笔之前查阅了一些评价老舍的文章。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老舍对于北京口语艺术的贡献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北京口语”这样一个词听上去有点儿矫情,要用土话、大白话来形容就接地气了。老舍自小生活在北京,他对北京话是非常熟悉和热爱的。北京话的特点和艺术构成了老舍语言艺术的基础。老舍先生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用既通俗又浅白、既朴素又活泼的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在小说《正红旗下》里,作品语言的北京特色是十分突出和引人注目的。

单就词汇而言,在整部作品中,我很难找到什么深奥晦涩的词语,老舍选用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活化的词语。这些词语令我这样一个北方人读后感觉清新自然,既亲切又富有生气。我们以“ 福海二哥”的一段话为例:“您放心,全交给我啦!明天洗三,七姥姥八姨的总得十口八口儿的,这儿二妹妹管装烟倒茶。我跟小六儿当厨子,两杯水酒,一碟炒蚕豆,然后是羊肉酸菜热汤面,有味儿没味儿,吃个热乎劲儿。好不好,您哪!”用词全是生活化的词语,质朴自然,京味儿浓郁,家常生活气息如微风吹拂,令人备感自然亲切。在上面的例子中,有许多儿化词,如“十口儿八口儿”、“有味儿没味儿”等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北京话特征。另外,北京话中还有一些词是在规范的普通话中无法见到的,如“ 咱们旗人,但分能够不学手艺,就不学!”中的“但分”一词,就是北京话中所特有的。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这样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韵味。

“夸张”也是老舍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在读《正红旗下》时,眼前总是浮现出行行色色的旗人。他们或古板,或势力,或玩世不恭。我想这些夸张的词汇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这一句“对债主子们,她的眼瞪得特别圆,特别大;嗓音也特别洪亮,激昂慷慨地交代:‘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 。激昂慷慨这样一个用于庄重正规的“大”场合,而本文中却将它们常常和个人即“小环境”相联系,使词义有所泛化,从而改变了词汇的附加色彩而变得生活化、通俗化,造成一种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氛围,为人为主观的夸张合理性找到了生活基础。作品为了同夸张的口吻协调一致,促使读者感受到这种夸张的“真实”,.不惜把一些词语降格处理即大词小用,营造出“一本正经”的韵味,听上去总让人觉得暗暗发笑,皇城根儿底下的人就是不一样。

《正红旗下》的句式有自己的特色。老舍认为:“ 一般地说,中国话在口头上是简单干脆的,不多用老长老长的句子。”为了突出口语色彩,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中选用的句式往往很短,结构单纯,简洁通俗。在人物的对话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显著。例如:“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语言简洁明快,让人觉得大姐婆婆与北京公交车上的老太太师出同门。另一方面,作家的叙述语言也基本采用口语短句,有时甚至会特意采用标点或调整语序的方式来将较长的句子断成短句。如:大姐婆婆的父亲,子爵,

上朝与否,我不知道。这句子本来可以用一句话写完,但他却偏偏要把它断成短句。这样一来使这两句话的北京味儿更为突出。那种略带嘲讽、故作矫情的态势让人眼前一亮。

《正红旗下》中口头插入语的使用频率很高。据统计,仅小说的第一、二两章,一万五千字左右就出现过三十六次之多,这么频繁地使用口头插入语,是作家以前的创作中少见的,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活生生的口语气息。由于老舍对北京口语的熟悉和热爱,使他在追求作品口语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将京味儿句式带入作品之中。这部作品就使用了大量的具有北京地域特点的方言句式。如:“二哥,不信您马上拍出十两银子来,看我肯让给您不肯。”这个例子中的“ 肯不肯”就是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还有“愿意帮她不愿意”、“ 敢来不敢”等等,都是北京口语常用的句式。选用这样的句式,无疑使小说的京味儿更为明显了。

通过对《正红旗下》的词汇和句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家所熟悉和热爱的北京话,保留了大量的口语特殊用法。朴实自然的选词,简短通俗的句式,都体现出作者对作品口语化的追求与探索,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具有北京情韵的语言艺术世界。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凉和辛酸,向往和希望。”正是由于老舍先生将自己的文学追求与北京市民阶层的口语特点相融合,才创作出了如此具有北京口语特色的《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七
《《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 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

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同时,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蕴含 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正红旗下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正红旗下 周樟寿 正红旗下读后感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正红旗下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正红旗下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457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