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

2016-02-21 10:03: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一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一代道德高尚、学问渊深的学术宗师离我们而去,文章亦足以动人。《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精选了季先生对读书、做人、治学以及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和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读者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入门途径并非难事。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绝非可有可无,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宋代大儒朱子有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但对于青年朋友,对于老年人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光阴对于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而读一本好书将会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书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带给我们奇妙的智慧,带给我们悠远的憧憬。在有限的时间内,一种思想的渗入、一种精神的感染不会终止,当我从文字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仿佛成为一位智者了。逝者已去,精神与思想犹存,当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有另一本书正在开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二
《季羡林语录读后感》

《季羡林语录》读后感

本月阅读了《季羡林语录》,该书主要记录了季羡林先生一些关于人生、处事、修身养性、生活、治学等智言慧语。俗话说,名言警句,圣言古训千千万,记住并理解一条就对自己很有用。在此分享一下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信念的一些名言。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少有的国学泰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感动中国节目里给季老先生的颁奖词:知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此后便对季老先生有了新的认识,细读季羡林,可以收获良多。

关于人生,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是充满缺陷的旅程。季羡林语录一: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晦涩难懂,也许是自己的阅历不够吧,仔细阅读了季老先生的人生故事,可以把他的话概括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文革爆发的时候,季老先生被赶进牛棚,他曾经想过自杀,当大准备好安眠药刚要出门,就被红卫兵拉出去批斗,经历了狂风骤雨般的迫害,他痛定思痛说:人间的苦好像也就是不过如此,我不死了。从此之后他不再有自杀的念头,反而觉得人生短促,应该利用短暂的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季老先生一生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享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走到了国学泰斗的位置上,同样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人生没有过不去的

坎。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追求美好和向往未来,但是老天好像就是要与人作对,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不让人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挫折总是在人不经意间出现。意志薄弱者遇到困难便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一直坚强者,则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越挫越勇。在网上看到一句关于人生的话,说的很好: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就证明你挂了!因此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强大的内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季羡林语录二: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季羡林老先生一声做人做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认真”二字。他为人谦虚谨慎,治学严谨,这方面胡适先生曾大力赞扬过他,同时,作为北大教授,几十年来,每天凌晨4时多准时工作,直道晚十点,认真的无法让人相信。但是现在的快速时代,人们大都急功近利,追求快速成功,出现了一些某某速成班等。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认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负责态度。毛主席业说过:史上最怕“认真”二字。一个懂得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自己心里要明白,不完满才是人生。认识到人生的不完满,还是要热爱它,虽长虽短的人生,只有认真活过,才不枉此生,只有认真做事才对的起自己。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三
《《季羡林的一生》读后感》

《季羡林的一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社会科学界泰斗,其品德文章,学品人品是国内外学人所称道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郝斌教授又誉他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他学富五车,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文学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糖史等方面均成一家之言,有传世之作。多年来季羡林先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也成为年轻学人热爱的老一辈学者,他从一位农民之子成长为学术泰斗的经历,给无数学子以鼓励。

《季羡林的一生》作者蔡德贵,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季羡林助手,因此对季羡林大师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该书即是详尽叙述了季羡林先生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淘气孩子成长为学界泰斗。而先生的博学睿智,谦恭有礼,真诚朴实,在书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折服于季羡林老先生的学识和气节。

正如蔡德贵先生所说,季羡林先生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是一位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学术的象征,是知识分子的象征,更是气节的象征,那么,我们不禁要猜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呢?而这正是该书回答的问题。

该书以平实的语言,论述了季羡林先生的成长历程,并且在对季

老求学生涯的描述中,着重对季老的亲朋,恩师,如胡也频、董秋芳、朱光潜、瓦尔德施米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正是这些人引导季羡林先生走上了文学之路。而齐鲁文化的深刻影响,清华大学的学术熏陶,在德国受到的严谨的学术彻底性的训练,最终铸就了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笃实敦厚的博大长者,文通中外的硕彦鸿儒。

季羡林先生作为名冠遐迩的东方宏儒,吸引众多学者去探讨研究的,除了渊博的学识外,还有他所具备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在该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他人的谦恭有礼,宽厚挚诚,以及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处处可见。

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文化大革命其间,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他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信心。而在该书中提到的先生的散文作品《二月兰》《幽径悲剧》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先生的赤子童真。

通过该书的介绍,我们从中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学识和人格的吸引力,亦让人不禁发出大师已逝,继者难寻的慨叹。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钦佩季老的学识和人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季老的治学态度和道德精神,那么,即使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公共管理学院3班

学号:20111300111

姓名:周舒玲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四
《季羡林《我的一生》读后感》

——读《我这一生》有感

楔子

今年夏天,我去了燕园。博雅塔旁,满池都是清清的莲叶,一团团,圆圆的叶子轻贴着湖水,没有接天蔽日的气势,似乎有些小心翼翼。人们说,这是季荷。我不禁俯首低徊。季荷,季老在红楼任教时所手植也,今已亭亭溢目矣。

都说这是一个大师凋零的年代,新世纪,巴金老人走了,启功老人走了,季老也走了。这些在五四风云中成长起来的人,在新旧文化冲突中丰满起来的人,在新中国见证下飞跃起来的人,在文革改革中深刻起来的人,他们的一生,究竟要用多少张书页来衡量,用多少段轶事来填充,用多少句毁誉来见证?我不知道。读《我这一生》,我没有资格评论,甚至没有资格思考,我所能做的,只是放空大脑,怀着虔诚的心,仰视大师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一路俯拾前人走过的脚印,悉心珍藏。

自幼因为家境贫寒,季羡林被送到伯父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坎坷中,他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教员。命运阴差阳错,偶然的机会,他赴德国留学,在那儿,他找到了自己毕生所爱,并结识了恩师益友。由于二战,他不得不留在德国,几年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遨游。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祖国,北大任教的几年间,他经历了文革风雨,在牛棚中思考尽了人生的命题意义,也唏嘘尽了时间的人情冷暖。风平浪静后,深厚的积淀开始显现出异彩,他渐渐由一位研究方向单一的学者,迅速发展成涉猎极广的“杂家”,文史哲儒释道,各有专攻。他的小品文平易简约却韵味悠长,他的学术著作深入浅出,将学术传承的淋漓尽致。季老晚年不慕名利,恬静淡泊,人们尊称季老“国宝”,季老为此专门撰文辞“国宝”“大师”等称号。这样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的一生该如何波澜壮阔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知为何,提到季羡林,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句子便是它。季羡林的一生,担当得起这四句话。

学者的担当与责任何在?

学者应让天地拥有内在的精神与品质。上下几千年,谈起文明,谈起精神,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名句,无数的书籍。华夏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内含不同,就是靠这些点滴百年千年积累起来的。而精神的积累,就靠每个时代的学者。从未听说哪个地域的民族擅长武斗而传芳百世,天地之心,永远是学者之心。

学者应心系生民。生于尘土,而复归于尘土。隐匿于深山老林,与青灯黄卷苦伴一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真正的学者,是更加“接地气”的形象。能够以自己的言行感化混沌愚民的无知,也能以自己的学术成为生民的精神力量。

学者能够担当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学问,技能,或是精神,都是一代代薪火相传的产物。学者所学,不仅为个人所用,更为一门学术的生命力。学问越高深,越艰涩,传承就越需要。

学者能够使人心灵纯净,去除浮躁,渲染人世的安宁。武力的反抗可以以暴易暴,用武力来平压,心灵的逆反,却只有靠另一个更加伟大的灵魂来改造。学者之心,是最为高尚纯净的,学着本身的存在,就可以压下俗众的浮躁,制服不安分的胡思乱想,万世的太平,便只有靠这种精神制服来实现。

学者,无所不能。

季老,是这样一个人。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首陶渊明的诗,我想,季老一生的温婉平和淡泊坦然,很大程度上是受这首诗的影响吧。陶渊明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一辈子寻找桃花源,在市朝中“大隐”,一生坚持简约,不为五斗米折腰。现世的季老,带给我们的思索不亚于千年前的靖节先生。 在生命的大悲痛与大制约下,个体似乎永远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不喜亦不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诗似乎更胜一筹,对于新世纪的生活,“不惧”甚于“不悲”。面对大化,每个人都会油然生出强烈的渺小感,似乎在无边的大海上沉浮,哪怕抱住一截生命的浮木,也只是换一种方式随波逐流,任何呼号都是无力而绝望的,在这种情况下,怎能不“惧”呢?偶然的蝇头小利,或是不经意的收获,都似乎表明着命运的垂青,这时候,谁能“不喜”呢?然而,“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其中,必摇其精”。这样浮浮沉沉的一生,又有多少人还能在庸碌之外,略有成就呢?

而对于人生面临的无数的选择,在季老看来,还是“应尽便须尽”吧。前路艰险,未知的事物多,机遇也多,在机遇面前嗫嚅退缩,不敢向前,只会把时间和机遇浪费。应尽的时候,只需竭尽所能。“求其必然”之后,便“顺其自然”吧,让所有应该流逝的往事流逝,无复独多虑。豁达一生,来去无牵挂。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总有种感觉,季老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坚信。他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相信人心向善,相信所有的丑恶都是偶然的错误,哪怕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无比认真地完成着自己苦不堪言的工作,同时日日反省自己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差距,在被红卫兵批斗得流离失所的时候,他甚至从心底里没有一丝怪罪那些孩子们。季老只是努力地反省自己,努力地让自己“更红更专”,甚至在他被人欺凌的时候,在他和他的学术被人侮辱的时候,他依然看到了人世美好的一面。在牛棚改造,他依然能看到工友间被压迫的友谊,能看到尽管畸形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亲情。在当门卫的时候,他依然每天坚持翻译,在零碎时间翻译出了《摩罗衍那》。在人性遭到挤压的时候,他努力看到了自然的美。

尽管季老的“愿望”没能实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好,但季老仍旧倔强而执着地坚守着“对每个人都好”。我时常在想,一颗被世俗伤透了的心,是如何自己在宁静中舐舔伤口,迅速恢复,又继续在大浪中沉浮。或许这就是季老大度所在吧。

季老的“恍然大悟”,让人心里无比的惭愧与悲痛啊。“根本不可能的”,季老何时语气如此强烈过?既然根本不可能,似乎只有接受了,但季老接受得如此平和,如此理所应当,不得不令世人敬仰啊。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终于,季老步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或许有人认为,长寿是件幸福的事,但在季老看来,活得太久,反而是件痛苦的事。因为看的太透,懂得太深,经历的太多,想得太远,反而对生命,对人世没了幻想,只有了现实,又怎会时常受到鼓舞呢?

季老是平和的,是淡然的,但面对漫漫人生路的悲哀,也只能“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读到这儿我不禁想问,既然季老对人生的悲哀如此洞彻,又是什么驱使着他一路“坎坎坷坷”地走到了耄耋之年呢?难道是一种学者的担当?还是对人生的责任感?

其实,所有的一切,在季老心中都是有印记的。他忘不了年幼时对母亲的愧疚,(那篇《永久的悔》究竟折磨了季老多少年啊),他忘不了留德期间的人情冷暖,(值得一生回忆的情该

多么深厚),他忘不了文革时的屈辱与罪辛,(耄耋之年,对多年前的细节依旧历历在目)„„其实,他一点儿都没忘,甚至记得刻骨铭心。只是,他不能让自己受回忆之累,毕竟人只能往前看,总活在回忆里,又怎能往前走呢?我不敢说自己经历过什么,但却总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能自拔。短短十几年的回忆就足以把我压垮,季老如此厚重的回忆,却只是云淡风轻。难道只有经历过一切,才能拥有平淡超然的心境吗?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假如我当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条贫农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风险绝不会大。我今天的路怎样呢?我广开了眼界,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

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坦的。我时常在想,人完整的一生,就像一簇四通八达的铁路,经历了无数的岔口才到达了现在的位置。如果当初,在某个不起眼的岔口,我们稍稍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如今的自己会身在何处,去向何方?十几年的时间不足以承载生命的偶然性,可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发现这过去的无数的“偶然”,酿就了眼前的必然。如果季老年幼时未被送到养父母家中,他会留在农村安守一生,如果当初离开清华之后,没有逆流留德,他会在讲坛执鞭播桃种李,如果在德期间,没有被二战困住,他不会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量„„在不知不觉中,命运操纵着,抗争着,妥协着,在默默中,命运改变着。

季老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呢?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获得了虚名。

他是认识了世界的。每每提到老教授,总会想起游学世界,总会想起飘扬的白发下深邃的目光,脑海中总会浮现在遥远的异国,年轻学子眺望着故土,眼里满是思念与坚毅。认识了世界,他更是认识了人生的。人生又是什么呢?是法西斯外表下,季老感受到的温情吗?是共产主义外衣下,季老体会到的世态炎凉吗?而最让我惭愧难当的,是季老认为自己获得了“虚名”。如此厚重的积淀,如此丰富的阅历,若季老空负“虚名”,我辈又有何人敢称,自己拥有实学呢?

“我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坎坎坷坷,又颇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当年让我自己选择道路的话,我究竟要选哪一条呢?概难言矣!”

不知为何,这句话让我产生无比的悲痛感。一句“概难言矣”,吐露出的是百岁老人怎样的无奈与辛酸。回首来时路,皇皇近百年,这部百年的巨著中,有多少情节是悲,有多少情节是喜,又有多少情节,连作者都不清楚究竟是喜是悲呢?在我短视的目光看来,季老何曾走过阳关大道?他的哪一步不是步履维艰?但这样一条不平坦的路,居然被季老形容为“颇顺顺当当”。一路豁达无碍地走到耄耋之年,或许宽容之道便是长寿的秘诀吧。

一位位世纪老人,当他们步入耄耋时,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无比的平和与坦然,少年是无知轻狂的,盛年是志满意得的,中年是畏首畏脚的,只有老人,只有经历了风霜雨雪的老人,内心才能拥有这种真正的宁静吧。他们经历过,体会过,忧过,惧过,痛过,爱过,失望过,憧憬过,因而再回首时,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没有人能够真正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一生,哪怕重来一次,也不知在哪一个个岔路口如何选择。但毕竟每条路都有它延伸的方向与理由。于是,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不多的岁月。如果年少时没有离家求学,如果没有遇到那样一群师友,如果这个夏天没有选择同济,现在的我又会身在何方,牵挂何事,追求何物呢?概难言矣!

可我的这句“概难言矣”,同季老的这句相比,又是怎样的微不足道。那个年代,每个小小的决定都足以改变一生。当局者迷,当走过这段曲折时,便不由的感慨了。感慨又如何?个中滋味,“概难言矣”!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的这

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考,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这大概就是季老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吧!继续选择这条路,依旧做个学者。但季老的“附加条件”却让我沉思,“脸皮厚一点”,这一生,季老是怎样“不好意思”在学术上偷懒,“不好意思”在名誉上争执,“不好意思”给他人带来麻烦?“心黑一点”,这一生,季老是怎样“黑不下心”攫取唾手可得的利益,“黑不下心”欺凌甚至反抗欺凌,“黑不下心”给后生传授不精准的学术知识?“自知之明少一点”,这一生,季老又是怎样“颇有自知之明”地婉拒了无数邀请,“颇有自知之明”地辞去了各种头衔,“颇有自知之明”地把各种机会让给了别人„„来世,哪怕有来世,季老又怎会允许自己放下这些,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俗人呢? 季老是在反思自己,实际确实在叩问世人,叩问社会啊!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的人,脸皮不再那么厚,心不再那么黑,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再那么多,自知之明不再那么少呢? 几个问题,跨越两个时代。

尾声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感动中国颁奖词

“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看望季羡林

读完全书,我已全然没有了感慨。一代学者不平凡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他留给人的,远远不止是那等身的著作,那四处播撒的学术的阴凉,更是无可估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财富。季老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所能做的除了缅怀,除了唏嘘感慨,便只有生生世世的追寻,追寻那渐行渐远的大师的风采,追寻那被人遗忘的沉静的时代。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五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这是集团公司总裁刘德树赠书——《读书与做人》中写给青年员工的题词,更是对我们的期望。通读此书后,我对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有了坚定的认识。

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尤其是对于财务工作者,更要以正直作为工作的第一准则,保证财务工作的独立性。

勤奋是一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一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只有勤奋,财务工作才能做到细致,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财务工作才能创新,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

在《读书与做人》一书中,我不仅学到了季羡林大师严谨、勤奋的治学风范,而且为他渊博深厚的知识所折服。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对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提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建议。作为财务人员也应该这样,不仅要深入研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还要多方面了解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将眼光放远,研究才能深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我刚刚入司时,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一无所知,因此对一些工作的要求并不理解。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对公司业务和长期战略规划熟知后,我开始渐渐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岗位的要求,工作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精力用在刀刃上,避免做许多无用功。

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学习簿”。初入公司,对工作内容需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刚开始觉得内容太多并且很容易遗忘,于是我开始把工作内容和方法分项记录下来,每项工作方法的细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详细记录。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将自己对这部分工作的理解与领导同事进行探讨分享,将工作方式不断改进完善,并补充记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青年员工,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学习,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岗位上勇敢向前、拼搏进取,“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

第一节马哲课上老师布置了这学期的作业要求,交上一篇读后感,时间很充裕,我选了一本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读了之后对自己帮助很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扉页是季老纯朴的照片,穿着老式褪了色的衬衫,45度的侧面更加完美的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瘦削的形象。不由得想起温家宝总理写给季老94岁诞辰的贺电: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富,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是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身为我所景仰。温总理贴切的贺电是亿万人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幅具有亲和力,纯朴的形象,怎能没有喊一声爷爷的冲动呢?

独特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虚掩的独特在于自己作序。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往往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可是季老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夺得不可胜数。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应该多读书,充实头脑,摒弃没有思想没有见解,只顾吃喝玩乐只顾谈情说爱的那种现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多读书,吸收书中表达的正确思想,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读书与做人。季老在书中分为两部分阐述: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也没什么诀窍,俗语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季老的诀窍!先看看他的生平读书上面的收获或是成绩。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问,发表沦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篇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

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众多的官衔众多的地位,是他勤奋学习的结果,但这一定是他拥有做人本分的真理指引着他走到这一步。

读书:“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老师;在中国是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看过我也看了看季老喜欢的书:史记,世说新语,感觉时代久远,年龄代沟了,现在我不喜欢看学术性的书了。喜欢看看抒情散文,有点堕落,但是很是会思考人生就业考研等现实面临的问题。

做人:从古至今,说到做人的故事道理很多,孔子也说过做人的重要性。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得,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真实有力的名言啊,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朴实无华,轻轻细述,心平气和的接受。

多读书,多思考,与时俱进。一个完成作业的机会,一个自我成长自我进取的方式。收获颇多,尤其是人格上的,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啊!以后不再带着包裹读书了,认真的充实完善自己,爱上读书的感觉!

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篇六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交谈,不同的作者给你不同的信服感。和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交谈,你始终会觉得他是那么高大,那么令人景仰,而自己又显得那么卑微和渺小。提到季羡林我就想到这样的一幕,在清华园的小道上,一个穿着中式长袍的长者在散步,和他擦肩而过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止步敬礼。一个人的高大绝不是他身材的高大,而是精神的崇高。一个可以在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之间选择的人一定有他的高人之处,而他之后在研究方面的卓有研究又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就是这样的学术伟人,他也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死亡临近的时候,每个人似乎才能幡然醒悟,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来我会做怎样的选择?可是人生是线性的单程,不能任意往返,不能随意下站,这样的单程只有起点和终点。我信任季羡林这样的大师,我羡慕那些能和他一起研究、学习的弟子。我接受着季老无声的润泽,我祈望着在身边能出现像季老这样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为人谦和、润物无声的人物。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和季老面对面,但是我们可以在现世默默地祝福他,默默地与远在另一个世界的季老精神相会。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欣赏季老身上的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欣赏他的那种脚踏实地和持之以恒。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是有我们自己决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做自己要做的事,应尽便须尽,无须想的太多,尽人事而听天命。知足知不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知足长乐,很是不容易,人生或许就是一种平衡,有得必有失。其实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缺点,所以在为人处世的同时,又要三思而后行,做到有为有不为,不见利忘义,不损人利己,在大是大非上有自己的原则,在小善小恶上,有自知不糊涂。

一本书,一段人生,季羡林谈人生,可以说,季老就是一部人生史。90多年,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十年浩劫”到新千禧,从穷小的官庄到足迹遍布几大洲,从清华到哥廷根再到北大,从诸子百家到古印度文明。时光流转,岁月沉淀,别人看来,季老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了不起的人物,但季老却能用一颗平常心却看待。对于我这个还没过而立之年的人,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没

有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实在不敢妄下什么结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吧。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个人活在世上,一要做人,二要做事,而做人更多的时候要务虚,凡是不可斤斤计较,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一是真,二是忍,对待坏人另当别论,做事更多的时候要务实,立足当下,做好每件小事。同时又要放眼于未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

相关热词搜索: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怀念母亲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季羡林周世心语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512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