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家第四章读后感

家第四章读后感

2016-02-22 10:17: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一《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四章 写作》读后感》 ...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四章 写作》读后感》

让写作之花越开越美

——《第四章 写作》读后感

三山岛街道西由小学 张亚倩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基本功中集中的体现,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雷夫老师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也借鉴了他的做法,通过自身努力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

一、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为写作做准备。

词、句是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词、句基础,写作时,如无米之炊的巧妇,很难写好作文。所以,我适时引导学生分类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如:描写人物外貌的、心理的、动作的;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描写景物的、动物的等等,让它在无形之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写作文,这样不就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了吗?

二、让学生博览群书,在书中找到快乐的源头。

我给同学们推荐介绍适读书目,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如《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海底两万里》、《长袜子皮皮》等,并规定一周至少读一到半本,这样下来一学期孩子们只需拿出两三本书就可以读到十几本书,多好的读书方式。可是这样光读还不够,我还要让孩子们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把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妙。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头脑空空”了。

三、热爱生活,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寻找快乐。

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应要从观察开始。在生活的每一刻,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如一棵草,一朵花,一只小狗……学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观察着,可这些印象他们可能很容易就遗忘了。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或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讲讲身边的事,引导他们思考、观察。但学生的观察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老师要引导他们有意观察,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互相交流。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凡间仙子。

想象,让孩子们的思维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他们可以参加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的舞会,可以穿上脚下神奇的鞋飞上天空,可以和太空人一起邀游太空……这时候的作文让他们觉得快乐,他们可以让这股快乐之水流得更多,更快。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篇故事,续写课文的结局,可以让他们改变文童中人物的名称、叙述顺序等,可以让他们看图作文,可以让他们从“只见其人,不闻其声”的哑剧中想象作文,可以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声音中想象作文……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

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写作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有了上面积累、观察、想象的准备,学生就会进入会写、爱写、愿写的境地。下面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把写文章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来坚持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

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游泳是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的。我们要让学生多去进行写作的实践,要让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开始他们也许写的并不如意,但没关系,在老师的一直鼓励下,他们喜欢上写日记就可以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不断观察生活,不断去写。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时间与他们进行交流,比如谁的习作有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念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他是怎么写的。比一比谁进步得快,让进步的星星贴到他的星座里。让孩子们在你追我赶的气氛中快乐地写日记。老师只有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了快乐,他们才会将快乐进行到底!

五、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对待小学生的作文,教师不要总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总觉得不成形。其实小学生的作文并不是将要出版的文章,非得写出高水平,弄的学生手足无措,只好写“送老奶奶过马路,拣钱包”等。我认为,只要是他们认为可以写就让他们写。那怕是一件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比方说小鸟,铅笔,一件小事等,随他们自由的写,不要限框框。 例如,我教三年级时有个学生在《弟弟爱小鸟》一文中写“小鸟死了,它死了足足一天了,可弟弟仍舍不得扔它,弟弟在一个小纸盒里铺上纸,把小鸟放在里面,然后装在玩具箱里。”这段话写得真实,

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写出了弟弟爱鸟的心情。这篇文章写的事是学生亲眼所见,写起来就有内容、具体、感人,不受约束,真实展现儿童生活特点。

六、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人人做老师。

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要把全班的作文看一遍,按要求分类,根据本次重点训练项目,找出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印到电脑,呈现到大屏幕上,等学生读后,师生一起分析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在这篇作文中的体现。找出好的地方,要求大家学习,在找较差的和不足,要求大家注意后开始修改。篇章修改后在改句子、词语、字、标点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经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就比较清楚怎样根据要求写文章,修改文章。下一步,就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同桌互相修改,然后交给老师,老师在看谁修改的最好,最认真,对同学对自己最负责任,给于表扬。这样反复多次后,学生学会了自己修改文章,开始给自己修改作文,修改后再交给老师,就是成文,老师加以平定得分。我班每周进行两次训练,这样循序渐近的训练,学生逐渐从修改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学修改,很快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更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雷夫老师说过:“如果你不放弃,写作说不定会成为开启孩子心扉的钥匙。”所以我们要坚持引导孩子们在写作之路上采拾更多的精彩,让写作之花越开越美!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二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复习,了解感觉的概念及种类,正确理解感受野与特征侦察;熟悉知觉的概念与分类,能根据具体事例来正确区分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错觉(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条长短错觉)的种类;正确理解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观察的概念及其品质;掌握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感觉适应、对比现象,知觉的基本特性及其运用;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良好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认识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若干阶段。感觉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感觉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

划分感觉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

1.从刺激的来源分,感觉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如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人身体外部的事物属于客观存在,人的机体对于人的意识来说也是客观存在,因此人对自己机体这个客观存在也有感觉。例如,人的肠胃收缩时,人对这种刺激也会产生相应的饥饿觉或内脏痛觉。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本受感觉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2.从刺激的性质来分,感觉又可分为电磁的、机械的、热的、化学的四大类。视觉是对电磁波(光波)的反映。听觉是对机械振动(声波)的反映。温度觉是对热(即温度)的反映;味觉、嗅觉是对化学刺激的反映。如气味、味道等。

(三)感受野与特征侦察

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同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揭示该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具有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所以亦称为特征侦察器。 现已发现,

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

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客观事物具有各种属性并由各个部分组成。当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对其各种属性或各组成部分的认识,一般不是把单个属性或某个部分孤立地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综合起来,对事物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事实上,人首先通过感觉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人所处的某种活动状态的信息。生活中,由于物体的个别属性并不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人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事物同时被反映的。如,一朵玫瑰花放在眼前,人们不仅看到花的颜色,还嗅到花香;不仅看到花瓣,还看到花蕊、花托。花的颜色、气味及各部分在人脑中产生的是关于这朵玫瑰花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知觉和感觉一样,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知觉作为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就是相互联系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人的实践使人认识到某些刺激是连带发生、连带运动变化或连带消失的,因而就把这些连带着的刺激组织起来,把无连带关系的刺激区别开来。

(二)知觉的分类 、

知觉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活动,可以把它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触摸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可以把它分为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形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2)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3)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4)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方位知觉有上下、左右、前后三维。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必须依赖一些媒介,即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 引起的知觉,即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2)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4.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各种错觉现象中,视错觉表现得最明显,其中几何图形错觉研究得较多。明显的几何图形错觉有以下几种:(1)大小错觉(2)方向错觉(3)线条弯曲错觉(4)线段长短错觉

除几何图形错觉外,形重错觉、方位错觉表现得也较明显。错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但迄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变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又分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太弱的刺激人们常常感觉不到。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它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即绝对感受性低意味着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表现为该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示为:E=I/R

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阈限的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且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绝对感觉阈限也有差异,而且感觉阈限也会因机体健康状况或机体生理状况及一些其他心理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绝对感觉阈限以下的刺激,虽然未被人感觉到,但并不等于人的机体无反应,一般来说,绝对感觉阈限以下的阈下刺激也能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只是这种生理反应没有被人感觉到。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亦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兼物理学家韦伯曾系统地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发现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 K=△I/I

公式中,I代表原刺激量,△I代表此时的差别阈限,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定律。

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定律。19世纪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20世纪60年代初,斯蒂文斯又根据比例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符合幂定律。

这两个定律各有其实验依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这两个定律都不是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普遍定律变化而变化。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1.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刺激的变化,机体的感受性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就是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一切感觉领域内,如古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适应现象一般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但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视觉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或照明停止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感受性变化。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的过程。它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我们的眼睛会感到外面的光线太强,不得不眯起眼来以免受强光的照射,此时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稍过一会就能逐渐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明适应过程表现为对光越来越不敏感,感受性逐渐降低。

2.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它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包括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到红色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绿色。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小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会觉得水也甜 .

3. 感受性的练习。 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训练而提高。这种感受性提高现象在职业训练中是常见的。如染色工人通过练习可从最初分辨几种色调而发展到分辨40~60种色调;如商店里卖糖果的售货员用手抓糖,其对糖的重量掂量比较准确。这是因为长期的职业工作训练使他们的重量的差别感受性提高了。

二、知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当做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莉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如当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利用它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再如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可突出教育内容。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理解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具有相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一个对象时,对它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例如,一张新产品设计图纸,专业人员既能知觉到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又能理解整张图纸的内容和意义;而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只能说出图纸中的构成成分,不会理解图纸的内容和意义。

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同时,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而且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三)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人们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知觉的整体性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复合刺激物。事物的不同部分或属性,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它们对整体性知觉的影响也就不同。强的、关键性的部分对知觉的整体性起决定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1.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的颜色知觉映像仍然相对稳定。即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旧把它知觉为原先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会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的。

2.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映像,不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改变。例如,一个人从我们面前走向远处,尽管他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但是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三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今年“十一”长假,我把巴金老先生着名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给读完了,这本书写的是辛亥革命后一个大家庭的兴亡盛衰。在这本书里刻画了很多人物,其中既有倔强守旧的高老太爷、胆小混事的五老爷克定这些支持封建旧制度的人,又有像觉民、觉慧和琴这样具有叛逆思想的新青年。这部书重点描写了觉民和觉慧的大哥觉新,他虽然对封建制度很不满,但处于高家的长房长孙的身份,心中很矛盾。在书中第四章描述了一个细节,当祖父(高老太爷)和觉慧刚吵完架,觉新就过去和觉慧说:“当祖父骂你的时候,你不要和他去争辩。你只需要在他骂完的时候说声“是”就行了。”觉慧就是从这件事知道了觉新的软弱。但是我觉得觉新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而是处于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他不知道是该一切听祖父的,还是听兄弟的,所以处于矛盾中。我觉得在现在社会中,也有像高老太爷的人,他们用老眼光看世界,拒绝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随意支配自己手中的权力,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也有像五老爷克定的那种青年,他们因社会压力太大而自甘堕落,整天沉迷于网络,逃避社会责任。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变化、都在进步,而且一刻都不曾停止。我们应该向觉民、觉慧兄弟们学习,不要用老眼光来看社会,要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重新看这个世界。育新初一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四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 社会化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

① 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 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 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

1) 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 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

① 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 社会文化传承角度:

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

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

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 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

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二) 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1.定义: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2.目的:经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三) 法律社会化

1.定义: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2.法律社会化发展三阶段:①先习俗阶段。关键在于服从。②习俗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 ③后习俗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四) 性别角色社会化

1.定义:①社会角色: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②性别角色社会化: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角色的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2.心理学家们提出以“能动性”和“合群性”来解释性别角色社会化,认为“能动性”和“合群性”这两种基本形式能代表所有的生存形态。“合群性”是女性的特征,“能动性”则成了男

(基本社会化)

1.定义:儿童期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

(二) 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1.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体他们常常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在唯我主义和自卑之间徘徊。

2.青年期:属于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一个不明朗的时期,在此时期的个体生理上已经成熟,世界观初步形成,人格发展也接近定性,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日趋完善,个体生活的范围更加扩大。

(三) 成年期的社会化 → 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

1.成年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的选择,学习与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与再创造,其生活与事业将趋于稳定,心理上也更加成熟。

(四) 在再社会化

1.再社会化是青少年和成人经历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形式。

2.

(二)模仿

1.定义:模仿是依据模式的示范而产生具体的行为反应。

(三)认同

1.定义: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将感情融为一体,它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历程。

2.认同不受时间的限制,是为了弥补心理上的不足。

1.,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2.遗传从三个方面对个体发展起决定作用:①基本特征。②男女性别。③是单胎还是复胎。

3.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的一个基本条件:具备人的遗传素质,人的生理结构,人的神经系统尤

二. (一)

(1)文化的定义

1.定义:社会人类学把文化规定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模式,一个思想与行为相一致的完善的综合体。而在社会心理学中,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而且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特点:①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③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④文化具有整合性,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产物,是联结民族群体的细带。

(2)文化与社会化

1.定义:文化的内化是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中。

2.民族心里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积淀的结果。

3.文化积淀是一个文化继承和同化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人类或者具体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等等的传承。

4.①文化积淀对民族性格起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②文化积淀对民族性格起社会尺度的作用。

5.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所构成。

(二)社会环境

(1)家庭

1.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的原因(三点):

①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②儿童时期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2.家庭的文化氛围,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四种教养方式:

①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②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孩子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③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对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④民主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以理解他人。

4.家庭氛围:气氛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紧张的家庭

(2)学校和日托中心

1.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2.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的原因:

①学校最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

(3)同辈群体

1.定义: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做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2.特点:

①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互动对象的场所。 ②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

③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群体成员由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甚至在发型、服装上都有一致或相近的要求。

3.青春期个体的变化:

①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有了想独立行事和摆脱成年人控制和支配的强烈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实际了解,缺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

②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渴望友情和理解。

③他们的性意识萌发,却又缺乏必要的理智上的准备。

(4)大众传媒

1.定义:大众传媒指的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报纸、杂

志、电视和广播。

2.作用:

①积极作用:它使个体有效的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向儿童灌输了各种道德观念,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提高了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第二学校”,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

②消极作用:电视暴力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和侵犯倾向;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冲击传统社会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

3.网络对个体的影响:(积极影响)

①个体可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尤其是网校的开设更加促进了个体知识技能的提高。

②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实践空间,有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和理解。

③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

4.网络是把双刃剑:(消极影响)

①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的威胁。

②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让某些青少年沉迷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弥补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落而远离了现实生活,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③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1.他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格是由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整体。

2.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俞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它所支配的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甚至是在潜意识之中进行的。

3.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4.自我的主要功能(四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②调节本我的需要,衣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5.超我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即“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等内化结果,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它遵守“道德原则”。

6.超我的主要功能(三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7.精神分析论在心理学上的两大贡献:①确认以往生活经验对以后行为的影响,因而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②重视潜意识的过程,加深了对人类行为深层原因的探讨,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8.受到的批判:①立论多以心理失常者的行为作为基础,难以用来解释一般人的行为。②资料多根据个人的观察经验,缺乏实验性的量化研究。③过分抢到人类本能对行为的支配,忽视社会文化对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④强调儿童在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这过于教条化了。⑤理论中浸透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1.他将自我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时期,

(一

1.他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他特别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

2.儿童认知水平划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3.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①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观点为标准。②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且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断的标准。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他在皮亚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人的道德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好公民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1.

2.社会学习论着强调强调和惩罚对儿童再现某种模仿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对儿童学习某种行为

1.

(一1.成熟时是指基因引起并指导器官形成与动作模式有序扩展的过程。

2.正常成熟论因过分推崇遗传因素而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于格塞尔提出的年龄常模的方式,认为他的常模包含太多一致性,人们无法知道在任何特定年龄到底可以期待有多少差异。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

1.哈里斯的群体化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 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分别学习如何在家庭内与家庭外行为表现。

2.群体社会化理论为人类的认知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审视角度。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五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知觉、观察

教学目标]

1、理解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感知、观察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了解观察的策略。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觉、知觉和观察的概念及作用。

2、感知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一节 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一、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周围的客观事物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滋味、温度、硬度等等,当事物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时,人就会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总是结合为整体而存在,或统一于事物的整体之中的。因而,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个事物整体的映象,这便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

(三)观察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二、感觉、知觉、观察的作用

(一)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感知、观察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都是在感知、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观察。例如,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感知和观察活动 。

(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可以充分说明感知对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俄国医生鲍特金(1830—1889)描述过一个病例。这个病人除了一只眼和手上的一小部分有感觉外,全身其他部分都失去了感觉。如果这个病人再闭上这只眼,别人也不去动他那只手,他很快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感知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他就会失去意识。这样的人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什么认识世界了。所以,人必须通过感知、观察,获得外界和自身的信息,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及其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

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 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称外部感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

(1)视觉

视觉是可见光波刺激视分析器而产生的。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400—760毫微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光波的物理性质与我们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的关系。

(2)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人所听到的音高、音强、音色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波形等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声音也可以按波形和振幅是否有周期性的振动而分为乐音和噪音。噪音超过一定的强度,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就会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听觉对于人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视觉。它接收10%以上的信息,对人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3)嗅觉

对有气味的物质微粒的刺激作出反映就引起嗅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位于人鼻腔中的嗅细胞。

(4)味觉

对能溶解于水或唾液的有滋味的物质刺激作出反应就引起味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苦、酸、咸、甜。可以用奎宁、醋酸、食盐、蔗糖引起上述四种味觉。

(5)肤觉

肤觉是物体的机械特性、温度特性、电的特性作用于相应的外周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肤觉是个总的称呼,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三种主要形式。

痛觉是有机体的警报系统,它提供刺激物带来的危害信号。

2、内部感觉 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感觉称内部感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和身体组织内。内部感觉包括动觉、静觉和机体觉。

(1)动觉(运动觉)

动觉是反映骨骼肌运动和身体位置状态的感觉。动觉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人能够知道自己身体的位置和运动,运动的强度和速度,肌肉的松紧和物体的轻重等,就是凭借动觉而实现的。

(2)静觉(平衡觉)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叫前庭器官,位于内耳。人对头部和身体的移动、上下升降、翻身倒置、摇晃振动等运动的辨别都要依靠静觉。

(3)机体觉(内脏觉)

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和变化状况的感觉 叫机体觉。机体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膀胱、肺、血管等)壁内。

(二)感觉的规律性

虽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着共同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心理学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能力。阈限就是界限。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之分,分别用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来衡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的强弱是用绝对阈限的值来衡量的。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地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感官受到破坏,引起痛觉。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低。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这是从能否觉察出刺激量的变化或差别方面来考察感觉能力。刺激量的变化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个体才能觉察出来。 这种刚刚能感觉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这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受性是通过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的,二者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1934,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以I表示原初刺激强度,以ΔI表示差别阈限,那么在一定强度范围内ΔI与I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I=K。这就是韦伯公式,也叫韦伯定律。K被称作韦伯常数,有时亦称韦伯分数。因为差别阈限ΔI的数值会因原刺激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人们便把韦伯分数K称为相对差别阈限。应当指出,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相对差别阈限都会有变化。

应当指出的是,不仅绝对感受性会因人而异,差别感受性也会因人而异。即便是对同一个人,差别感受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会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感觉适应,在不同感觉中,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同。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则是嗅觉的适应。味觉和触觉的适应也都比较明显。痛觉则最难适应或几乎没有适应,因为痛觉是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如果痛觉很容易适应的话就会危及有机体的生存,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降低。在一般情况下,感受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降低;如果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提高 。人们正是依靠感受性变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便于生活和工作。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例如,同一个白色的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 。

先后对比是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的变化。如吃糖之后再吃苹果,就不会觉得苹果甜,而吃苦药后再吃苹果,就会觉得苹果特别甜。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是因为,大脑是分析器的综合体,不同分析器的活动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某种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其一般

规律是,弱的感觉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的感觉能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例如,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在强烈噪音的影响下,视觉的差别感受性会明显降低。

(4)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所谓“甜美的嗓音”、“明快的曲调”、“凝重的乐曲”等都是联觉现象。最容易产生联觉现象的是颜色感觉。如,红、橙、黄等颜色往往引起温暖的感觉,故称之为暖色。 蓝、青、紫等颜色往往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故称之为冷色,冷色往往使人产生深远感,故又称之为退色。不同的色调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绿色使人和缓,玫瑰色使人振奋等。此外色调的浓淡还能引起轻重的感觉,同样大小的两个纸箱,白色的会使人感到轻些,黑色的则会使人感到重些。听觉和视觉也有联觉现象,在听觉的刺激下会产生视觉形象,这是人们欣赏音乐的一种心理基础。

(5)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后像是由于神经的后作用而发生的,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夜晚将火把以一定速度作划圈动作,就会出现一个火圈;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一个圆盘,这些就是视觉后像作用的结果。电影胶片一张一张是间断的,由于后像作用,每秒放映24格底片时我们就能看到连续的活动画面。

3、感受性和练习

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实际上,人的各种感觉的感受性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知觉的种类及其规律

(一)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加以分类,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类。

1、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是指人对物或事的知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所以,我们对客观事物必须从它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去感知、去认识,从而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 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对运动过程的长短先后的知觉。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物体的位置移动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运动知觉,人们可以分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和慢。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他人、对群体和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人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人际知觉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例如对一些人反感,对一些人喜爱,对一些人钦佩,对一些人

同情等等。

(3)自我知觉。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一个人不仅能观察到他人而且能观察到自己。

3、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主要偏差

(1)第一印象。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对方直接提供的信息的影响。二是受关于对方的间接信息的影响。

(2)晕轮效应。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称为晕轮效应。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认识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于某一群体中去,给对人的认知带来偏差。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二)错觉与幻觉

1、错觉

错觉是指人脑对事物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知觉。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有错觉发生,如视错觉、声音定位错觉、重量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运动错觉和对人的错觉等。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视错觉。

(1)视错觉。在视错觉中以几何图形错觉最为多见。

(2)形重错觉。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是相等,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不用仪器)都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3)大小错觉。 一般来说,在对事物进行大小、高低的估计时,往往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知觉错误。如初升或将落的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好象总比它们在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

(4)方位错觉。如在不熟悉的地方乘火车旅行,火车出发时向南行驶,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使火车向北方行驶,人们也仍然感觉火车在向南开。

(5)运动错觉。我们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象身体和桥在恍惚摇动。

(6)时间错觉。对于在同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态度、兴趣、情绪的不同,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快些,有时又觉得时间过得慢些。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看,错觉的产生都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的情景已发生了变化,但人还是以原先的感觉模式来对待。从主观上看,错觉的产生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

2、幻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与错觉不同,错觉的产生是确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只是反映不正确而已;而幻觉的产生并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只是个体虚幻的知觉。幻觉多种多样,有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等。幻觉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身心健康的人很少有幻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里人们只能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这种现象就叫做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被知觉的事物好像从其

家第四章读后感篇六
《第四章 感受概率》

2014年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三章 感受概率

一、单选题(注释)

1、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当骰子停止后,朝上一面的点数为5的概率是

A.1 B. C. D.0

2、从1,2,﹣3三个数中,随机抽取两个数相乘,积是正数的概率是( )

A.0

3、从编号为1~10的10个完全相同的球中,任取一球,其号码能被3整除的概率是( )

A. B. C. D. B. C. D.1

4

、甲袋装有4个红球和1个黑球,乙袋装有6个红球、4个黑球和5个白球.这些球除了颜色外没有其他区别,分别搅匀两袋中的球,从袋中分别任意摸出一个球,正确说法是( )

A.从甲袋摸到黑球的概率较大

B.从乙袋摸到黑球的概率较大

C.从甲、乙两袋摸到黑球的概率相等

D.无法比较从甲、乙两袋摸到黑球的概率

5、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作随机扎针实验,针头扎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

A. B. C. D.

6、下列事件中为必然事件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茂名新闻 B.早晨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C.随机掷一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 D.下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7、一项“过关游戏”规定:在过第n关时要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抛掷n次,若n次抛掷所出现的点数之和大于

过关,则能过第二关的概率是

A. B. C. D. n2,则算过关;否则不算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明天降雨的概率是80%”表示明天有80%的时间都在降雨

B.“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表示每抛2次就有一次正面朝上

C.“彩票中奖的概率为1%”表示买100张彩票肯定会中奖

D.“抛一枚正方体骰子,朝上的点数为2的概率为”表示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抛出朝上的点数为2”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附近

9、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红球、黑球、白球共有若干个,除颜色外,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小新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颜色后放回布袋中,摇匀后再随机摸出一球,记下颜色,……,如此大量摸球实验后,小新发出其中摸出红球的频率稳定于20%,摸出黑球的频率稳定于50%.对此实验,他总结出下列结论:①若进行大量摸球实验,摸出白球的频率应稳定于30%;②若从布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该球是黑球的概率最大;③若再摸球100次,必有20次摸出的球是红球.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0、九张同样的卡片分别写有数字,,,,0,1,2,3,4,任意抽取一张,所抽卡片上数字的绝对值小于2的概率是

A. B. C. D.

11、如图所示是用相同的正方形砖铺成的地板,一宝物藏在某一块下面,宝物在白色区域的概率是

A.

B. C. D.

12、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三个球.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

B.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白球

C.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黑球

D.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白球

13、已知粉笔盒里只有2支黄色粉笔和3支红色粉笔,每支粉笔除颜色外均相同,现从中任取一支粉笔,则取出黄色粉笔的概率是

A. B. C. D.

14、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中的“百宝箱”互动环节,是一种竞猜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在20个商标中,有5个商标牌的背面是一张哭脸,若翻到哭脸,就不能得奖,参与这个游戏的观众有三次翻牌机会(翻过的牌不能再翻)。某观众前两次翻牌均获得若干奖金,那么他第三次翻牌获奖的概率是( )

A.1/20 B.1/52 C.1/4 D.1/6

15、从数字2,3,4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字,其积不小于8,发生的概率是( )

A.1/3 B.2/3 C.1/6 D.1/2

16、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酒瓶会爆炸

B.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C.地球在自转

D.今天的气温是100度

17、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是( )

A.太阳绕着地球转

B.小明骑车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

C.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一个月有37天

18、一名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其中2次命中10环,2次命中9环,6次命中8环,针对某次射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射中10环的可能性最大 B.命中9环的可能性最大

C.命中8环的可能性最大 D.以上可能性均等

19、一个口袋内装有大小和形状相同的一个白球和两个红球,“从中任取一个球得到白球”这个事件是( )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不确定事件 D.以上均有可能

20、有A,B两只不透明口袋,每只品袋里装有两只相同的球,A袋中的两只球上分别写了“细”、“致”的字样,B袋中的两只球上分别写了“信”、“心”的字样,从每只口袋里各摸出一只球,刚好能组成“细心”字样的概率是 ( )

A.

B. C. D.

分卷II

分卷II 注释

二、填空题(注释)

21、口袋中有2个白球,1个黑球,从中任取一个球,摸到白球的概率为

22、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行,然后随意落在如图所示的某一方格中(每个方格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则蝴蝶停止在白色方格中的概率是 .

23、如图,在一块△ABC板面中,将△BEF涂黑,其中点D、E、F分别为BC、AD、CE的中点,小华随意向△ABC板面内部射击一粒小弹丸,则弹丸击中黑色区域的概率是 .

24、在一个袋子中装有除颜色外其它均相同的2个黑球、3个红球和5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则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

25、小明有两件上衣,三条长裤,则他有几种不同的穿法____________.

26、在盒子里放有三张分别写有整式a+1、a+2、2的卡片,从中随机抽取两张卡片,把两张卡片上的整式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则能组成分式的概率是 . 27、有三张正面分别标有数字-2,3, 4的不透明卡片,它们除数字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现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从中任取一张(不放回),再从剩余的卡片中任取一张,则两次抽取的卡片上的数字之积为正偶数的概率是___________.

28、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不同外没有任何区别,若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出白球的概率是 .

29、在装有红、黄、蓝、黑四个球的盒子里,任取一人摸到红球,是.

30、给出以下四个事件:

①导体通电时“发热”;

②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③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④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1、“今日下雨”是.

32、“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事件为

33、在一个有45人的班级里“有两人,生日完全相同”的事件是.

34、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件叫事件;有些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 .

三、计算题(注释)

35、算式:1△1△1=□,在每一个“△”中添加运算符号“+”或“﹣”后,通过计算,“□”中可得到不同的运算结果.求运算结果为1的概率.

四、解答题(注释)

36、有一个质地均匀的正12面体,12个面上分别写有1~12这12个整数(每个面只有一个整数且互不相同).投掷这个正12面体一次,记事件A为“向上一面的数字是2或3的整数倍”,记事件B为“向上一面的数字是3的整数倍”,请你判断等式P(A)=

(B)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7、有四张规格、质地相同的卡片,它们背面完全相同,正面图案分别是A 菱形,B 平行四边形,C 线段,D 角,将这四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后

(1)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

(2)随机抽取两张卡片(不放回),求两张卡片卡片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率,并用树状图或列表法加以说明.

38、小明从家到学校上学,沿途需经过三个路口,每个路口都设有红、绿两种颜色的信号灯,在信号灯正常情况下:

(1)请用树状图列举小明遇到交通信号灯的所有情况;

(2)小明遇到两次绿色信号的概率有多大? (3)小明红绿色两种信号都遇到的概率有多大?

39、今年“五•一”节期间,红星商场举行抽奖促销活动,凡在本商场购物总金额在300元以上者,均可抽一次奖,奖品为精美小礼品.抽奖办法是: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四个标号分别为1,2,3,4的小球,它们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抽奖者第一次摸出一个小球,不放回,第二次再摸出一个小球,若两次摸出的小球中有一个小球标号为“1”,则获奖.

(1)请你用树形图或列表法表示出抽奖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求抽奖人员获奖的概率.

40、小明有2件上衣,分别为红色和蓝色,有3条裤子,其中2条为蓝色、1条为棕色.小明任意拿出1件上衣和1条裤子穿上.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P


家第四章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童年第四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四章读后感 草房子第四章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家第四章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家第四章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535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