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刀爱读后感

刀爱读后感

2016-02-22 10:45: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刀爱读后感篇一《爱的艺术读后感 doc》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刀爱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刀爱读后感篇一
《爱的艺术读后感 doc》

《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间,男主角会面临情敌的竞争,女主角会面临男友背叛的危险,当然,虽然过程是曲折辛酸的,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完美的,男女主角必将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儿孙满堂,死而无憾。最后,故事完结。

至于爱的艺术和爱所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则是呲之以鼻,对于婚后所谓的“三年之痒”更使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那是失败者的婚姻,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毕竟,在我的认知中,成功的婚姻是不需要保鲜的,我本来认为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即使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只有咸鱼白菜送饭,他们依然是开心幸福的。至于网上教授的让婚后生活保持小浪漫的小贴士,我更是不会相信,因为我觉得每天早上能见到自己心爱的人一面就已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小浪漫,有时我甚至会有如此念头:那男的做那么多的无聊的事去讨好他们的妻子,他们是不是做了一些对不起她们的事而感觉良心上过意不去,想要做这些欲盖弥彰的事,从心里上寻求安慰。

但当我读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后,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因为我太天真,太无知,以至于把爱看的太肤浅,太简单,太理想化了。

因为我们人类无法避免孤独,而想要驱逐我们心中孤独感的办法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二则是去爱。所以说,爱,是我们内心对感情的需求,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此产生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爱情是弱者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爱情并不是单单强者或弱者需要的一种感情,它是芸芸众生均需要的一种感情寄托,就如同我们均需要亲情与友情,他们是塑造我们健康积极完善的精神世界的动力与基础,没有了爱情,我们的内心将会出现空虚与失落,我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健康的,故而,爱情是我们人生的润滑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调味剂,爱情是我们人生的萃取剂,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让我们真正无悔此生。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人生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面包,一个是爱情。”

另外,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的的同时,人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在自身及周围好友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心理追求的情况下,他们甘愿放弃他们追求的爱情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面对这些“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的可悲、可笑、可叹的花季少女,我们怎能不感叹经济发展导致了爱的溃散,虽然我们将如今社会出现的这种以爱情换金钱的行为归咎于经济的的高速发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消极的一面。

担当我们深思一层,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如此幼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是必然,我们不去赞叹生活方面的提高,反而降罪于他,我们是何其怪哉?细细想来,如今这种爱的溃散实际上应归咎于我们的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这些品质要求正是在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无可否认的是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但正因这些品质难以培养,方显其难能可贵。

当我们获得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后,我们还必须明确坚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竟爱情的最终结果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首先要承担作为丈夫、妻子的责任,然后就

是要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责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你尚没有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有思想准备之前就开展爱情,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你的爱情过早夭折。

可以说,爱是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爱情需要的自律、专注、耐心需要我们对爱情的专一,面对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我们要坚守本心,虽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当我们拥有了另一半,或正在发展另一半,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但决不能开展超越友情的行为,面对如今频繁出现的婚外出轨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反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已婚男子缺少或遗失了弗洛姆提出的那些优秀品质,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更是看出这些品质的难能可贵与必要,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且始终坚持到底,只有如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爱情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见证与必然,面对爱情,我们将如何取舍,这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亦无法准确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一切均应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只要心中拥有对爱情的执着,你必将看破虚妄,收获属于你的真正美好的爱情。

刀爱读后感篇二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东莞理工学院

12电卓

《菊花与刀》读后感

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很矛盾,难以理解的。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野蛮又文雅;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类比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譬如中医等,不也是难理解的么?但为什么,我们一直并不觉得呢?同样,当我们了解了日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后,一切便会有了答案。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这便是《菊花与刀》的来源。

日本人是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虽然日本人不否认物质性的东西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物质性的东西是次要的、暂时的。日本人说,精神就是一切,也是永恒的。但他们无疑有时候难免陷入主观性。与精神的重视相对应,日本人非常关心名誉,他们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

看法,并以之反省自我、判断事情的是非。但很显然,他们个人的善恶判断力被搁浅了。所以,不难理解,但别人认同他的行为时,哪怕他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需要时他依样做下去。

日本人很重视各守本分。与我们追求平等不同,日本的等级制度很深严,但日本人都不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会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在日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位,都有明确的本分责任、权利与义务,他们是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有秩序,否则,他们会很没安全感。在幕府统治期间,农民处于很悲惨的贫困中,他们向封建领主、向幕府当局提出抗议,农民领袖们绕过大名,直接向幕府当局递交请愿书。随后,幕府进行调查,而且绝大多数判决有利于农民。但,虽然农民诉苦是正当的,国家也尊重其诉苦,可是,尽管裁决对他们有利,他们违背了严格的等级制法律。所以他们被判死刑。甚至,农民也认可这个命运。

日本人很重视孝道。但日本人的孝是只限于面对面的家庭长辈的。在日本,人们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做什么事前都要得到他的认可。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而长子是继承人,分享了父亲的特权,他们很早就学会装模作样地摆出负有责任的样子。在日本家庭,妻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重男轻女在日本是正常的。

精神准备对于日本人而言尤为重要。在二战后期,日本多座城市被美国接连攻克,然而,无线电广播一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

性”,民众、士兵便不再担心,哪怕他们即将战败,因为他们都有精神准备,他们有理由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积极希望的,而绝不是别人强加的,换言之,失败是最大的成功(他们不认为这是失败)。

很多人很难理解日本民众对天皇无条件、无限制的忠诚。在日本人眼中,天皇是绝对不会犯错的,任何日本人都拒绝谴责天皇。日本二战战败,日本民众也并不认为天皇应负战争责任。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在书中,日本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其实,日本人自己本身也觉得《菊花与刀》这本书对他们描述很到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书中所描述的只是理想中日本民众认可的、追求的形象,这就如我们中国对外宣称我们有着优秀传统,但事实上却是我们中国人素质不行一样。如果日本人就是书中描述的那种形象,那么,幕府将军就不可能会控制天皇,日本就不会有那么多在社会处于最低层商人成为武士,日本就不会有人逃掉父母亲安排的婚姻……

无疑,研究日本,我们应该联系日本本身的文化传统。但,要知道,日本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人的共性,都是性本善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是高等的,同样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是低等的,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好人与坏人。一概而论是很肤浅的。

刀爱读后感篇三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东升小学 葛 欣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每个家庭的小宝贝。长辈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书中始终强调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它告诉我们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以前读过很多有关教育的书,那些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严父严母的环境下,很少体验过父母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母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孩子从小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就自然而然的传承下来了,然而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当然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

坏了一个碗,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通过本书,我们得到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前提就是:

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往往在初为父母惊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家长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当初我就多余生你,现在恨得真想

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本能的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越来越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2.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它的岗位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可是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资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们中国式的

妈妈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直至大学毕业了,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四体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5.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

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刀爱读后感篇四
《《菊与刀》读后感

姓名:綦婷

学号:1108090055 班级:11文管01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更加有文化深度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同在亚洲却是两种文化?为什么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东西却与中国完全不一样?甚至更进步?更长久?为什么这本书的第二章要从战争讲起?在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否代表普遍的时期呢?本尼迪克特是抱着美国如何对待战败的日本这个目的去研究日本的,是否会有偏差?是否合理呢?另外,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时期是二战后,与现在的日本相去甚远,这样的话,《菊与刀》是否可以用来研究现今的日本?

《菊与刀》讲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同时,也教会我们怎么样研究一个国家,这在本书的第一章就能看到。它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全面的看待与了解日本人思想,行为的来源。《菊与刀》由深入浅,越到后面越难理解,很多东西尚不清楚,或只能留在表层。

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而且和中国息息相关。

“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我是十分

统一日本是个矛盾的国家这个观点的。

首先,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就是一切,并认为通过特殊修炼,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达到最高境界。“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精神的推崇,而且不断“修炼”以达到最高境界,既他们是不看重物质的。但是,“在整个三十年代中,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惊人上升。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在这里又可以看出他们是重视物质的,至少投入还挺多的,否则投向中国的大炮是从哪来的呢?反物质主义的日本对于物质的态度,本尼迪克特是这样解释的“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我想这是一部分的,或者日本也是想通过物质的增强来增加精神呢?

其次,“对天皇无条件的无限忠诚,对天皇以外的一切人和集体则加以批判,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又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奉诏必谨”,“为天皇献身”,“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战败而受谴责。那么这种盲目的信仰是否跟中国的愚忠,愚孝相差无几呢?但是,在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报刊杂志或战俘的供词中,又有不少对政府和军队领导的批判。这又说明他们极具批判意识。那么为什么唯独天皇例外而不受批判呢?或许说到底是因为天皇并不拥有实权,只是作为日本的精神领袖?这样看来的话,天皇只是存在于日本人心中的一个假想领导,也就是说,天皇真正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看回中国,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忠诚都还是有条件的,也是皇帝的权利太大的原因吧。

最矛盾的是日本的等级制,由封建社会的复杂阶层到现在仍存在的阶层,尽管与现代的社会有些不符,但它却的确的存在了那么久!而且“在这种制度之中,日本人并没有像一些生活在强力等级制度统治下的民族那样,变成温良温顺的民族。”例如中国人就是生活在强力等级制度统治下。“重要的是要承认,日本各个阶层都受到某种保障。甚至贱民阶层也得到保证垄断他们的特种职业,他们的自治团体也是经当局认可的。每个阶层所受的限制很大,但又是有秩序和安全的。”而且日本的阶级流动性非常强。也就是这种矛盾的等级制度在经过时间的磨练下反而历久弥新。这也难怪,虽是等级制度,却也保证上层阶级的人不得侵犯下层

阶级的人的利益,由此保证各个阶层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安安分分的相处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安稳。反观中国,农民跟商人的利益经常被侵犯而受不到保护,由此农民的利益损害越来越大的时候,农民起义就出现了。日本这一套繁密的行为规范要求互相履行义务,还是有其有利的地方的。

只要“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在明治维新后,等级制始终保存下来了,也就说明等级制对于日本来说就像一个人要吃饭那么寻常了,不可分割。也由于这种制度使得日本人是真正的以国家为先,这也就说明他们不投降主义的原因之一?

从很多方面都能看出日本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他十分不同于西方国家,甚至也是不同与中国。他的矛盾性更是随处可见。对于恩情,日本人是十分小心的,然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是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了;在名誉问题上,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是根据情况而决定的,这就出现了战败后日本人的180转变,由敌对立即变成朋友,在现在也是很难想象的;最简单的矛盾就是日本人的睡眠,睡眠是日本人的一大乐趣,日本人的性格是高度紧张的,但却随时随地都能舒舒服服的睡眠,另外他们也能毫不吝啬地牺牲睡眠……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儿童教养让我想到了机器生产,但是他们说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不知耻”年代的欢乐。日本人对于教育十分注重,当这一步就让中国落后日本不知道多少步了。

日本还真是个很神奇的国家,好像什么事情的发生都能找到源头,并觉得理所当然。本尼迪克特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菊与刀》这本书很值得收藏和研究,他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你尽情的窥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刀爱读后感篇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 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习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Mindy

刀爱读后感篇六
《《大美师爱》读后感》

平凡铸就伟大

——《大美师爱》 读后感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题记

世界上有无数种职业,而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人们从未吝啬过他们的赞美之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足以表达了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度敬仰和尊重。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在学校暑期师德培训时,我们曾组织观看过一个教育短片《泰迪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汤姆森太太对小泰迪无私的关爱和积极的鼓励,这使得小泰迪摆脱了母亲早逝的阴影,重拾了对于生活的信心,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之后我们观看了教育片《地球上的星星》,它讲述了一个读写障碍儿童伊夏在美术老师尼库巴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和快乐。

这些故事不仅仅只是出现在镜头中用来充当“教育之爱”的宣传品,而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教学实践当中。故事中的老师也并不是超人,没有像超人一样的超能力。他们的行为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真切切地去关爱自己的没一个孩子,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教师。如此,平凡的师爱才能铸就伟大的师魂。

在童年时代,老师在我眼里就像一个“神”,我时刻聆听着“神” 的谆谆教诲;少年时期,老师在我眼里就像一位师长,我在他的翅膀下健康成长,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青年时期,老师在我眼里更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谈天说地,亲密无间。如今的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成为了一群孩子心目中的“神”。

身边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数不胜数,如我们学校的丁仲高老师。“教师这工作,是没有时间界限的。”这是丁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确实,爱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智慧。“总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穿梭”这是我对丁老师的第一印象。丁老师用他三十余年的默默守望亲身诠释了爱的意义。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又该怎样做呢?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怨的工作的繁琐?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像张惠芳老师一样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孩子。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泰戈尔有一句话:“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应该柔似水,用温暖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充满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教师应该刚如水,用激励的言语去敲打磨练孩子们的意志,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向上。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用我们平凡的师爱铸就伟大的师魂!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刀爱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菊与刀读后感 小砍刀的故事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刀爱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刀爱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545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