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论语翻译及感悟

论语翻译及感悟

2016-02-25 08:36:1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一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一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

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

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二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1500字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当时没对答上来。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连吃饭都会忘记,学得高兴了,一切忧愁都忘到脑后,不知不觉,就上了年纪了,如此而已。

孔子作为一代圣人终其一生都奋发好学,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圣人回首一生对自己的评价。孔子在离开鲁国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他这一生有诸般>挫折却毫不气馁,仍然刻苦好学、积极进取。'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老夫子如此勤奋,后人自是不敢懈怠的。'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这是那头悬梁的孙敬。'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个是锥刺股的苏秦。此二人一人为汉朝大儒,一人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皆为名留青史的人物。抛却二人本身才思不说,勤奋好学确是其身后功名的重要推动。

中学时期听说过一个曾国藩与贼人的>故事,至今铭记在心。据说曾先生小时候天分不高,想要背下一篇文章需要重复不知多少遍。一天晚上曾先生在家读书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人,那贼人想等曾先生睡着之后从屋里捞点好处,便藏在了屋檐下面,谁知左等右等曾先生还是反复背诵那篇文章。贼人便大怒,跳着脚蹦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着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那时候是把这个故事当笑话来听的,后来才明白,贼人即使有这样的天资也只能成为贼人,而曾先生确是连毛泽东都佩服的人物。曾先生论天赋不如贼人,但要比勤奋和坚持贼人自是比不上曾先生的。他曾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曾先生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了。

我想我是要学孔老夫子,学孙敬苏秦,学曾国藩先生那样勤奋好学无止息的。如方仲永和贼人那样的天赋我不曾有,更要学吕子明让人赞叹'非复吴下阿蒙'的。即使不能得愿,也应是'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然而,孔老夫子给人的指示不止勤奋,更兼有学习的方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是强调兴趣的重要行了。后来肖复兴又说:'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在我看来,孔老夫子必然不会为时间流逝而感慨伤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像奔腾翻滚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前奔流,不知疲倦。人生会有很多挫折,你必须为你所做的每个决定的结果负责,如果做错了也不必悲伤,只当做日后行为的参考。人生苦短,也许日子就在你春悲秋之时过去了。过去的怎么也挽不回,将来的还不确定,我们可以做的惟有把握当下了。在该有的迷茫都过去之后,是不是该好好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呢?

读罢论语,除了膜拜孔子的圣哲之外,更加感叹他是一位浊世翩翩的佳公子。诗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据说孔子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八个字极为激赏的。而在我眼中,孔子就是先秦岁月中雕琢打磨出的君子,尽管有挫折也无所畏惧。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大学》中开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恐怕曾参就是以自己的老师为参照的,孔子也的的确确叫人'终不可谖兮'的。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三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 462次,但讲“仁”不过 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

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

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试问,乌鸦尚会反哺,那么人呢。

作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不耻下问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

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对,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不只是古时候的故事在教育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现代也是的。“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为了一个承诺,他付出了一生。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不要小看这五个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成为当代和未来都有用的人。

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一颗颗的珍珠容易散失,而把它们互相连接相织就可以一直保存了。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四篇
《论语感悟》

读《论语》札记

——11级 生物师范 何菲菲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评价孔子是中国的“无冕皇帝”。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他虽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但刻苦好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作之一,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所得;涉及哲学、政治、

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 ”。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时,庞德引用孔子的话,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

1987年西蒙·莱斯在介绍他翻译的《论语》时说:“《论语》之外,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对这个世界人口大国产生过如此持久的影响,而且不抓住这个关键,就无法接触到中华文明。 ”

外国人尚如此评价论语对中国的影响,那中国人自己呢?显然孔子的思想、著作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从不停歇、全方位地。不必刻意寻找,因为它就在我么的日常生活中!

每次看《论语》时,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一声声的论语诵读,便响切耳边,回想起那个画面,为之震撼,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里所表达的思想也发人深醒!在论语中有许多篇章是关于为人处世的,这对处于人际关系网

主导社会中的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崇尚自由或被压迫的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体现的人人平等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有自己决策的权利。自己都不乐意做的事,就不应该强迫他人去做,要懂得换位思考。我想这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子夏即卜商,“孔门十贤”之一。其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历。” 也就是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在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通过“君子有三变”的论述,子夏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即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正如《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换句话说就是以平常心待之,以不变应万变。俗话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只要我们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言谈举止也就会流畅得体,自然就会使别人觉得你既可亲又可敬了。

比较喜欢的另一句关于君子的言论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装有一份规矩、法度,小人则是满脑子的自己的利益和如何的能自己获得实惠。”

“土”在这里指的是乡土。在这里我们应该引申理解为是自己家的事情。“惠”指的是实惠、个人的私利。从这两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整天不考虑如何的用“德”去提高个人的思想素养,用“刑”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一味的在考虑自己的事情和私利,只想着如何能捞着实惠,那这个人就是很危险的,他做事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当官的话,那也一定是一个赃官,如果做朋友的话,也是肯定会做不长的,因为,他满怀的是小人之志。这是在告诫我们在为人处事是应当公正,克己守法,不能只狭隘地考虑个人利益。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中,真城对待每一人,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真心对每一个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知氛围和学习环境。

现代社会中有不少让人愤恨的事情,比如“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被讹事件”,我相信每个人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愤恨,同时希望做的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但有迫于某些压力二不能出头。

但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原句的意思是:孔子讲到季氏在家庙用佾的乐舞这件事时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说这句话的起因是:当时在鲁国有三家是最有权势的贵族,分别是仲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三家操纵着当时鲁国的政治和经济。而这三家贵族在平时确实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按礼数办事,为所欲为。孔子说的季氏就是季孙一家,按照当时的礼数,季氏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佾为古时乐舞的行列),而他却违礼越分使用了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孔子对这种做法是痛彻不已,所以,才有了《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

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而且还可以看出孔子虽无力改变却是敢于说出来并公开地进行批评的勇气。那么,我们呢?相比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我们的法律制度更为健全,人们更应该团结起来对抗不良的社会行为。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身份或角色,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五篇
《论语翻译》

• 论语翻译

•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8、当仁,不让于师 29、道不同,不相与谋 30、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3、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34、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3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39、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1、士见危受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5、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4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5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六篇
《论语翻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

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翻译及感悟第七篇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

1、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6、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2、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育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3、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逝啊!日夜不停。‛

5、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翻译及感悟相关热词搜索:于丹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全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翻译及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翻译及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621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