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2016-02-29 10:01: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一)《《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一)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救赎,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放下心结,敞开心扉,再次放起了风筝。

“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县现紧张,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 ——《纽约时报》

阳光,白杨,草地。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在同一片的阳光下,同一株白杨树旁,同一片草坪上,同时迈出第一步路,同时说出第一句话,阿米尔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小说开始的这段叙述仿佛就注定了哈桑会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奉献自己的一生,即使他是地位卑微的哈扎拉人,即使阿米尔只把他看做仆人。在哈桑眼里,阿米尔不仅是他的少爷,还是跟他一起玩耍,给他讲“英雄哈桑”的故事,称赞他的人。为了让阿米尔开心,为了保护阿米尔,他不惜

一切,他在心里重复“为你,千千万万遍”。单纯的哈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阿米尔只有在没有人陪自己玩耍的情况下才会跟他玩儿;给他讲的故事大部分是阿米尔自己编的,只为看看他听得入迷、无限崇拜的傻模样;称赞他是为了讨好喜欢哈桑的自己的父亲。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哈桑抱不平。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被欺压,为什么付出永远不被放在心里,为什么真诚总是被戏耍嘲笑。就算在地位不平等的时代,人与人的尊严不也是平等的吗?社会的动荡,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跟随着来的是人们的私欲;难道在安定的年代,自私也会盛行吗?都说时代决定人的性格,难道在大背景下成长的阿米尔就一定要有着与大背景相同的性格吗?对于心灵的保养,从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更何况在一个民族矛盾深重,渐渐失去自我的国家。看来只有小心翼翼,放低姿态,才能不被吞噬,保全灵魂。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爱、恐惧、愧疚、赎罪……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 ——伊莎贝拉·阿连德

阴云,泥墙,小巷。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阿米尔躲在快要坍塌的泥墙后,窥视着小巷里,旁边是结冰的小溪。残忍的阿塞夫在巷子中对哈桑施暴,懦弱的阿米尔却没有像哈桑保护他那样为哈桑挺身而出,只是选择默默地看着,任凭心中的罪恶感肆意他的身体。他看到了哈桑奋力地挣扎,看到了哈桑痛苦的表情,看到了哈桑呆滞的眼神,看到了哈桑手里的蓝色风筝,看到了地上的鲜血,看到了阿塞夫享受

的神情!哈桑似乎也看到了他,看到了他懦弱的目光,他的背叛。

我从没想过阿米尔的懦弱会达到这样的地步,更没想到他会因为自己的懦弱而伤害朋友,但是换个角度,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样的懦弱却又显得是那么的有情可原,让人很难抉择孰对孰错。过了许久我终于明白,孩子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东西,如果连这中间都夹杂了卑劣的人格,那世间还谈什么正义和勇敢呢!对于阿米尔,我摇了无数次头,对于哈桑,我叹了无数口气,这些背后是什么呢——我所憧憬的人的心灵是正义、勇敢、真诚的,没有任何卑劣的人格;我所憧憬的社会是公正、友爱、奉献的,没有丝毫丑恶的现象;我所憧憬的人际关系是公平、真挚、纯洁的,没有一点算计的想法。虽然每个人都会有秘密,但是我们仍然不停地自问:我们是正直的人吗?有时邪恶的念头会在脑海里闪现,正因为有道德底线的约束才使我们不越雷池半步。这就是答案。

“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美丽,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与救赎勾勒生命圆满循环的功力展露无遗。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文学作品。” ——《水牛城新闻》

战争,逃亡,救赎。阿米尔应该没想过二十六年后,功成名就的他还会再踏上那片带给他噩梦和罪恶的土地,为了救赎,为了父亲,为了哈桑。这时的阿米尔已不再懦弱,他面对事实,他寻找哈桑,他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与阿塞夫决斗。尽管困难重重,他最终完成了他的救赎,带着过去事情的见证——索拉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作者语言娓娓道来,故事情节层层递进,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人物转换了很多看法。“我追”,这是小说的最后两个字,也是在读完这两个字后,我才明白什么是人性的转变,什么是救赎。我想若阿米尔得到了救赎,何尝不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我们总是把外界的情感和事物放进心里,却很少去打理它们;我们在时间的驱使下的赶路,却很少做停留。致使目标越来越模糊,价值越来越难以体现。不必太担心,其实在你我的心里都有只蓝色的风筝,它是目标的象征,或许永远也抓不住它——因为线已经断了,而我们没有翅膀,但我们却可以去追,任凭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我们的唇上依旧挂着最初那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我心中期待着的春日的芬芳;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我心中期待着的冬日的暖阳。

为你,我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二)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感觉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写的很不错,刚开始喜欢哈桑的真诚和善良,尤其对主人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喜欢拉辛汗的善解人意,能跟各种人快乐地交流;喜欢阿米尔父亲的英勇正义高大魁梧,以及对自己儿子伟大的爱。等看完以后才渐渐地深入了解了每个人,确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都会犯错,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基本算是完成对自己背叛和罪的救赎,写的很理想,他们都有救赎的机会,只是转移了对象。现实生活中也许不会有这么理想,为了避免自己愧疚地活下去,也许我要好好地活,坦坦荡荡地活,用感恩的心来对待我身边的每个人。(1)阿米尔与哈桑阿米尔对于哈桑的罪在于背叛。他背叛了全世界最忠实于自己的人——哈桑。“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p11)一直以来,阿米尔知道应该把哈桑视如自己的“兄弟”,哈桑对自己的忠诚他也是心如明镜。但是,即便如此,阿米尔却无法摆脱阶级差异。他从不认同这个哈扎拉人是自己的朋友,也更不能向任何人承认自己对哈桑的依赖。于是,阿米尔处处刁难,甚至是侮辱哈桑来“提醒”自己,我与他是不同的。例如“吃泥巴”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地表情说。“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的看了我一眼:“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真的看着对方……“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p53)再有就是阿米尔掌握了哈桑没有的能力——读书识字,于是他利用这一点欺骗、嘲笑哈桑,但哈桑却阴差阳错地引领他走上了文学之路。在1975年之后,一切都变了。阿米尔心理明白他亏欠哈桑的太多了,这个平生说出的第一个字是我名字的人。这个曾经帮助自己脱离险境的人,这个鼓励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人。阿米尔明白自己所背负的罪恶。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勇气向任何人诉说,更不要说自我赎罪了。他所能做的就是忘记那个小巷,忘记那地上暗红的鲜血。直到本书的后半部,阿米尔的父亲离开人世,父亲的好友拉辛汗来电话,告诉阿

米尔,回到阿富汗,“这有在此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就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世,阿米尔这时才明白他所背叛的不是他一再向自己强调的,只是个仆人,他其实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这更加加深了阿米尔内心的愧疚,从而也更促进了他寻求救赎的勇气。阿米尔开始了救赎之路。就是要找回哈桑的遗孤,代替他履行身为人父的义务。我认为,阿米尔真正的解脱就是在为救哈桑之子索拉博而被阿塞夫打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发笑,但我笑了。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统统剧痛难忍。但我不停地笑着。我笑得越痛快,他就越起劲地踢我、打我、抓我。”其实,早在阿米尔背叛哈桑的时候,他就渴望让哈桑打自己一顿,祈求得到心灵上的一种宽恕。但是哈桑却没有。当阿米尔不停地把石榴扔哈桑,他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红色的果汁染在他衬衣上,跟鲜血一样。“现在你满意了吗?”“你觉得好受一些了吗?”哈桑明明知道阿米尔的背叛,却极力地挽救他,他希望阿米尔开心,哪怕折磨侮辱自己。但是哈桑越是这样,阿米尔就更加深了背叛的愧疚。直到现在,他因为救索拉博而被打,他感觉到了,哪怕体无完肤,心病已经愈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救赎就是要拯救自己,同时,阿米尔也付出了代价。但他获得了心灵的解脱。(2)阿米尔与父亲阿米尔的父亲是阿富汗非常有名望的人。他英勇、正义、高大魁梧。因为曾经和熊打过架,背后留有一道伤疤,可谓是一个传奇式人物。“父亲能随心所欲打造他自己的世界,除了我这个明显的例外。”阿米尔一点都不像他爸爸,父亲认为阿米尔缺少某种东西,因为阿米尔实在太懦弱了。父亲甚至说“要不是我亲眼看着大夫把他从我老婆肚子里拉出来,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儿子。”这些对于一个12岁的男孩意味着什么。阿米尔一直觉得自己愧对于父亲,因为他离父亲的希望差的太远了。“我总觉得爸爸多少有点恨我。为什么不呢?毕竟我杀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她美丽的公主,不是吗?我所能做的,至少应该试图变得更像他一点。但我没有变得像他,一点都没有。”(p19)如果说阿米尔对于父亲来说,他从生下来就带着罪,因为难产,他杀了母亲,长大之后却又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他缺少了太多东西。直到父亲去世,阿米尔也没能成为父亲所期望的那个人。父亲为他主持了婚礼,做了身为人父最后的一件事。在阿米尔心目中,至少在父亲秘密揭示之前,他一直把父亲当作靠山,是自己生命的依靠。父亲是完美的。但是

,他殊不知,父亲隐瞒了一个真相,其实说到赎罪,父亲欺骗了阿米尔和哈桑,隐瞒了真相,父亲的赎罪作为本书中的又一条线索,使整部书的救赎层次更加丰富。阿米尔欠父亲的那些,父亲同样也亏欠了阿米尔。2 父亲的罪与救赎——与阿里和哈桑我一直认为父亲是个矛盾的人。在本书的前半部分,在他去世之前,他留给读者的印象是那么正直、善良。他痛恨欺骗,这是“偷”,是所有罪恶的起点。撒谎、隐瞒真相,这些罪恶都是不可饶恕的。父亲对待哈桑如同自己的亲儿子,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甚至在一次生日中把整容手术(缝合兔唇)作为礼物送给哈桑。他信任哈桑和阿里,从来都不把他们当作仆人对待,而是自己的亲人。其实,直到拉辛汗说出其中的原委,我们才知道,父亲对于阿里和哈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赎罪。真相:(本文的另一个重心,阿米尔真正救赎的开始)(拉辛汗与阿米尔的对话)“莎拉巴不是阿里的第一个妻子,他之前接过一次婚,跟一个雅荷里来的哈扎拉女人。那是早在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他们的婚姻持续了三年。”“这跟什么事有关系吗?”“三年后,她仍没生孩子,抛弃了阿里,去科斯特跟一个男人结婚。她给他生了三个女儿。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我开始明白他要说什么,但我实在不想听下去了……“阿里是个不育的男人。”拉辛汗说“不,他不是的。他跟莎拉巴生了哈桑,不是吗?他们有哈桑……”“不,哈桑不是他们生的。” (p215)“世间只有一种罪行,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知道真相的权利。”阿米尔再把父亲葬了15年之后,才得知一直深受自己信任、仰慕的父亲竟然是个贼!他偷走的东西非常神圣,于我而言,是得知我有兄弟的权利,对哈桑来说,是他的身份。他还偷走了阿里的荣誉。他的荣誉。他的尊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对于阿米尔来说,得知了父亲的罪恶,自己与哈桑的关系,更激发了他回到阿富汗救赎自己的动力。这次救赎的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不仅仅是自己对于哈桑的亏欠,更多的是他整个的家庭,对阿里一家的亏欠。这是难以原谅的罪恶,只有阿米尔才能够终结这场谎言、背叛、秘密的轮回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三)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购于北京西站

是近期购买的唯一一本全价书

从家出发的时候本来是想带上THE SECRET

行李太多

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

事情办完后直奔西站

八点的车

时间尚充裕

寄存了行李

一家家书屋里找书

想买一本书可以陪伴自己的旅程忘记不快的心情 看了几家都没看上

最后一家书屋看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知道书名是缘于三杯茶扉页上的介绍

“三杯茶是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第二本描写阿富汗地区的故事”

买了之后准备去吃晚饭顺便看看书

再次拿起这本书是昨天要去西北大学培训

怕老师讲的无聊就带了这本书去

一看就舍不得放下

昨晚若不是停电会继续看

早上吃过早饭又拿起看

已看完近三分之一的内容

眼睛累了才放下

阿米尔忍受的那种内心的折磨的痛苦远远大于哈桑皮肉之苦吧

一奶同胞

哈桑把阿米尔当成自己的兄弟

可是哈桑在最关键的时刻那颗懦弱的心打败了自己 那种精神上的折磨

让他想方设法赶走阿里和哈桑

在阿里和哈桑离去的那刻

我眼角湿润

那种忍辱负重的感觉

那种无法言说

不能诉说的屈辱

让我感动

眼泪流下

下午继续看书

我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

阿富汗遭战乱阿米尔和父亲背井离乡去美国 阿米尔的父亲去美国完全为了自己的儿子 在美国

他不在是拥有万贯家产被人前呼后拥的人了 强烈的自尊心不堪接受救济

考打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在加油站打工

在跳蚤市场倒卖二手货

在这里我看到

人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办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就像拉辛对阿米尔说的“生活总得继续” 生活总是越过越好的

阿米尔一家也是一样

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起来

阿米尔也在学业上成绩优秀

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所爱

并且能如愿以偿

但是就在阿米尔觉得幸福的时候

父亲却得了肺癌

倔强的阿富汗人不肯做化学物理治疗直到死去

父亲死去后不久 阿米尔的第一部小说被出版商看中 有了第一部就有第二部第三部

终于在这个行业有了一席之地 自己的才华被认可

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过上了美国人的生活

所以

有时候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 是颗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说法虽然老土

但是却很受用

看到后面阿米尔被一个电话叫到阿富汗 此时的阿富汗外战停止

苏联退兵

但是内战又起

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

而且惨无人道

当我看到哈桑和老婆被塔利班射杀时 我的心情和阿米尔的一样

那种阴阳两隔的无奈

那种不再有机会诉说自己罪孽的绝望 看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

不想继续了

12.18

周一的晚上

靠着床沿

借着台灯的光

结束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起初我以为远不如三杯茶好看 看完之后才发现

完全是两种内容

是两种感动

没有完美的人生

阿米尔生活幸福却没有后代 找到了哈桑的儿子

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兄弟

再也没机会说出埋藏已久的悔恨 所以人生在世做事情要想想后果 不要遗留太多悔恨

在我失意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我 宁愿做错也不要错过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四)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我是听舍友介绍而读的这本书的。翻开书读了几页,我就被故事情节吸引了。

儿时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多彩的,儿时的我们是不成熟的,以至于总会做一些不

成熟的事情,或伤害了朋友,或伤害了自己。最后要用一生的时间与情感去弥补。

阿米尔的童年充满了欢笑,也充满了痛苦。斗风筝大赛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

记忆中最快乐的事情!为了在风筝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得到爸爸的肯定,阿米尔

和哈桑花了很大功夫制作了一只优秀的风筝。得到爸爸的肯定在阿米尔的心里是

多么的重要!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放风筝时被金属线割得满是伤的手,和

成功追到的胜利的风筝。这只风筝承载的是爸爸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哈桑和阿米

尔友情的见证。可是明显地在阿米尔的心里前者超越了后者。当哈桑不顾一切地

要把风筝拿回而遭到暴力的时候,阿米尔并没有战胜心中的怯懦,他只是不敢。

如果他去帮助哈桑,结局会不一样,可是如果有这个如果的话,那么这本书可能

就不会成型了。因为战胜不了内心对自己的谴责,阿米尔终于赶走了哈桑。还是

孩子的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只知道哈桑走了自己可能会好过一点,心里不会

受到谴责。中年的阿米尔得知哈桑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即使只是找到他

的孩子。他也要把自己对哈桑的亏欠补给孩子。终于在解救索拉博的时候,这次

阿米尔没有怯弱和退缩,即使自己打不过那个恶霸,他也要无畏地面对,这次是

非常从容的,没有怨言的。那是为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还记得小的时候哈桑对

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知道阿米尔没有帮助

他,可是他不怪他,他仍然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到最后都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和童年的回忆而死!

马克思曾说: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

忠实去巩固它。哈桑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西塞罗也说:朋友一直都是我们的另

一半。所以直到最后阿米尔都在努力地救赎,为了自己的另一半。

也许结局不是完美的,还伴些苦涩与酸楚。当阿米尔再次放起风筝,努力的

去追风筝的时候,索拉博的嘴角微微地上扬了。这应该是阿米尔最欣慰的事吧。

即使为了这他又被割伤了手,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想得到什么就必须牺牲些什么。

即使是为了彼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从哈桑哪里明白的。这应该是最

好的结局,对阿米尔,对索拉博,对哈桑。

作者犀利的手笔描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如此的有画面感。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

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

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扪胸自问。有时候犯了

一个错误,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与情感去弥补,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吧,

有犯错,有错过,有弥补。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五)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长青中学 八(5)班 钱婉

有首歌唱道:‚天上的风筝哪去了,一眨眼,不见了,谁把它的线剪断了,你知不知道。从前的我们哪去了,路太远,我忘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吸引了,夕阳下,一只风筝在空中飞扬,多么美。

《追风筝的人》中,兔唇孩子哈桑是阿米尔少爷的奴仆,和阿米尔一起长大。阿米尔的家境使得他有很优越的条件接受教育,所以课余时间他会教哈桑识字,带哈桑出去游玩,这一切都让哈桑打心底觉得,阿米尔不仅是他的小少爷,更是他的朋友。

整本书读下来,似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男主角——阿米尔少爷,而是哈桑。我想这种想法几乎每一个读者都有。‚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当阿米尔和哈桑一起追风筝时,阿米尔问哈桑会不会骗他,哈桑说了这样的话。哈桑的内心就像水一样单纯洁白,在他眼中,他对他的阿米尔少爷的感情只有付出而不需要回报,只有忠诚而没有背叛。

‚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为阿米尔追掉落风筝时的情形。从这不难看出,哈桑是真的把阿米尔当作是自己的挚友,他可以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以至于他可以为了让阿米尔的胜利心甘情愿地忍受一群思想极端的富家少爷的凌辱。

冰天雪地里,哈桑的裤腿一直滴着血,染红了他走过的脚印,那种痛不仅是身上的,更是心中难言的耻辱。然而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伙伴,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站出来。其实此时阿米尔心中是多么难过,一直把他当好朋友的这个可怜的哈扎拉人,为了他可以付出一切,而他自己却鼓不起勇气挺身而出。

阿米尔选择了逃避,他赶走了哈桑,自己也随父亲逃往美国。‚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二十多年后,他再次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哈桑原来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最后他带回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儿。或许故事的结尾并不完美,有些苦涩与酸楚,但不管怎样,阿米尔多年来尘封的心结终于被解开,被负罪感压迫多年的灵魂重获了新生 。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忠诚与背叛,也体会到哈桑的善良,质朴,更感受到阿米尔内心的负疚。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要勇敢去追,做一个善良正直,问心无愧的人。

当风筝再次高高地挂起,当阿米尔跟着风筝追去,我仿佛听到了哈桑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六)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 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远离了童年的无知。 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七)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这个学期有幸读了这本书,《追风筝的人》,美国作家胡赛尼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喀布尔一少爷阿米尔与其仆人哈森间的关于友谊、忠诚、背叛、救赎这么一个故事。

阿米尔与哈森,从小一起长大,虽为主仆,却情同手足。哈森一直勇敢而执着地保护着懦弱的阿米尔,为了阿米尔,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和伤害。之后在一起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然而阿米尔在面对恶少凌辱哈森的时候竟然选择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雇,被严词拒绝。于是阿米尔在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阿里和哈桑不顾爸爸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人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成年后,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然而此时,哈森已经去世了,留下孩子索拉博。阿米尔在出租车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尔。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之后,发现索拉博已经被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索拉博已经成了一个被性侵犯的舞童,几经周折还是救出了索拉博,将他带回了美国。

读了这本书,让我见识了别国不一样的地域风情,同时给我留下很多思考。

《追风筝的人》以1963年至现在的阿富汗为背景的,读完这本小说,首先对阿富汗这个遥远而神秘的邻国产生了兴趣。以前我对阿富汗的了解似乎只有战争、贫穷与杀戮,实在贫乏得很。小说中虽介绍了很多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使我对阿富汗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的相关知识来了解这个国家。

1963-1973年,是阿富汗的黄金十年,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在位,实行君主立宪,国内相对和平,经济获得长足发展,阿米尔与哈桑出生成长在此时期,是幸运地,毕竟他们有一个安定的童年。1973年查希尔国王的同父兄弟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除君主立宪成立阿富汗共和国,动荡随之开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亦随之彻底改变。先是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苏军对喀布尔进行清洗,阿米尔随父亲辗转逃亡至美国,1989年苏联在阿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及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杯葛下,在伤亡15000多名士兵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随后阿国内外的各派势力为控制阿富汗,在阿国内寻找培植自己的代理人,于是各派军阀混战不断、民不聊生,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直到1996年塔利班异军突起,一

统全国,人们还没来得及为和平欢呼,就发现另一场梦魇已经开始。此后小说也进入高潮,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召唤下,沿着当年逃亡的路,回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进行一次艰难的救赎,为哈桑的儿子,更为了自己和父亲。2001年美国以“911”为借口,和部分国家联合出兵阿富汗,阿米尔的岳父也终于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以“大臣”的身份回到阿富汗。小说的结尾阿米尔通过追逐风筝开始融化索拉博心头的坚冰。但他曾经的祖国阿富汗仍然冰封雪裹,多灾多难。同时,阿富汗是个民族众多、矛盾尖锐的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小说中的阿塞夫丧心病狂地崇拜希特勒,凌辱哈桑及他的儿子并在加入塔利班后进行血腥的种族清洗?这是因为哈桑是塌鼻梁的哈扎拉人,信奉什叶派,受到逊尼派普什图人的歧视,在他们看来哈扎拉民族是劣等民族,历史上普什图人曾多次血腥屠杀哈扎拉人。

看完小说后一边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一边同情战乱中的阿富汗人和世界上其他正遭受战争苦难的民族。通过小说,作者告诉我们,超越种族、宗教、阶层的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去追逐的风筝。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相关热词搜索: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17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