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

2016-03-03 13:03: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一)《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不散的宴席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一)
《读后感》

坦白的说,读这本书开始只是为了写读后感的,我看不懂哲学,又不喜欢去看政治经济类的,觉得费劲。励志书就成了个不错的选择,后来看着这本书却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住了。

出自安东尼·罗宾斯这位世界第一潜能开发大师之手的《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真的值得一看,,它激励着多少人发掘自身的潜能,为多少人带来力量,去改变人生,走向成功或者更高的领域。

此书让我发现原来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外乎两个目的:逃避痛苦和追求快乐。而逃避痛苦的力量往往比追求快乐的力量更大。比如说人在什么时候跑的是最快的?如果给你一百万让你跑的话,我想你一定会竭尽全力,但是你仍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然而如果你身后有一只老虎在追你的话,我想你一定会跑得比世界上最棒的运动员都要快!这就是逃避痛苦的力量,这种力量比追求快乐的力量大几千几万倍!这很容易解释,快乐不只一个,你大可追求其它快乐,但是痛苦可能一下子就毁灭了你的一生,你的选择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那种隐藏的力量就会爆发,助你一力。一点点语录网

作者在书中说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潜藏着这种“炸药”——你内心无穷的创造力。数个世纪以来,其威力让那些善用它的人步入成功,也使那些企图滥用它的人走向毁灭。当你挖掘并利用体内的TNT时,一定要小心翼翼,为潜意识里的第一次爆炸做好准备,用它轰走你的错误思想,打开一条改变你、完善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崭新通道!用它来移除你停滞不前、恐惧、疑虑、担忧、紧张、灰心、憎恨、贪婪、偏见的高山。不过提醒你,当你靠近它、捧起它时,

一定要拿好,并且只能用它去干好事。

我们人生中没有哪个人能免去不做错决定,然而我们并不要因此就不再做决定,而是要不管做了什么样的决定都要保持弹性的心态,看看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然后从中吸取经验,作为日后做出更佳决定的参考。成功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自于经验,而经验又源自错误的判断。人生中那些看似错误或痛苦的经验有时候却是最宝贵的,一个人当他成功就容易自得意满,但一个人当他失败时就会戒慎恐惧,从而会好好决定出一条更成功的人生道路。

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慎重做每一个决定,因为没做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一生。在青春年少之际,就要去拼搏,挖掘在我们平凡身体里蕴藏的巨大潜能,让我们的人生发光发亮,璀璨无比。

《积极思考的力量》读后感

利用休息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积极思考的力量》这本充满激情灵感的时代畅销经典,使我明白了一些看似深奥的道理。作者年轻时曾不停地贬低自己,自认缺乏头脑和能力,可能永远不会有所作为,而这种情节很深的自卑性格贯穿了他的成长过程。直到一位教授真挚诚恳地肯定了他的头脑和内在能力,而由此在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我再也不必这样活了!”从而便踏上了一条全新的思想之路。通过研读一些阐述人类思想内在动力的著作,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积极,从而逐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的体系来战胜自我,同时也发现周围的人也需要战胜消极的自我来找回真正的自我,于是便形成了这本《积极思考的力量》。通过提出一些技巧并列举实例来说明你无须被什么事情击败,你可以拥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健康,以及涌流不息的能量。从而使人们正面地思想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边阅读边思考,仔细琢磨书中的教导,现在结合书中的观点和自身感悟最深的几点阐述如下: 开篇的“相信你自己”章节中,许许多多的人都被自卑情结所困扰变得不自信,而通过书中所举实例和解决的方法,我也懂得了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找出自己感觉无能为力的原因,这很重要,需要花时间仔细分析,必须像医生诊断身体疾病一样查找我们情感生活中的症疾。而在我们个性生活中设置障碍导致自卑情结的通常是这样一些原因:它可能是我们儿时受到的某种感情上的伤害,或者是某种特定的环境造成的,或者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错误。这种毛病就藏在我们个性的阴暗角落里,在朦胧的过去成形了。而要消除这种自卑情结,最大的秘诀就是让信心充溢流淌在心里,这将使我们拥有一颗谦卑却又全然真实的信心。要获得活泼有力的信心离不开祈祷,许许多多的祷告,还要阅读并用心思考《圣经》,以及操练信心的技巧。而通过翻来覆去地说些增强信心的话如“我借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来使自己得到足够的力量和能力渐渐摆脱自卑心理。而其中祷告要有产生信心的特质才能消除自卑。生活的打击,重重的困难,交织的问题往往是我们精力枯竭,灰心丧气。在这种情况下,态度比事实更重要。我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无论有多难,甚至似乎毫无希望,都不会比我们采取的态度更重要。你如何看待一个事实可能在你做出任何行动之前就允许它在心理上把你压垮了。从另一方面讲,信心

和乐观的思维方式则可以将一件事整个改变或征服它。第二个让我感触颇深的话题就是如何创造快乐。书中耶稣的话告诉我们活在世上的方法就是有一颗孩子般的心灵和头脑。我们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需要有一个清洁的灵魂,一双从平凡中看见神奇的眼睛,一颗孩子的心和积极灵魂里的单纯质朴。事实上很大程度上的思想和态度决定我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自己选择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而要培养一刻欢愉的心,养成快乐的习惯才会让生活成为不散的宴席。快乐习惯的培养需要练习思想快乐。脑子里列出一张快乐想法的清单,让他们每天在你心里过几遍。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念头进来,马上阻止,有意识的弃绝它,并代之以快乐的念头。每天早上起床前放松躺在床上,存心让快乐的念头落在你的意识中。让你期待当天发生的每一快乐的经历,化成一连串的画面,穿过你的脑海,品尝其中的欢乐。第三个话题是教会我们如何把消极的思想变成积极的思想。古代一位大思想家马可·奥勒利乌斯一句至理明言:“人的一生是由其思想来成就的。”正面地去思考你就会调动自己的力量,使正面的结果得以产生。正面的思想会在你周围营造一种有利于产生正面结果的氛围。而与此相反,消极的思想则会在你周围营造一种适合于产生负面结果的氛围。要改变你的情形首先你得转变思想。不要一味被动地接受不满意的情形,而应该在脑中构想你所希望的情形。将这幅画面保存在脑中,再将所有细节一步步的印在脑中,对它有信心,为它祈祷并为之付出努力,你就会按照你正面思考而印在脑中的那个心理形象来实现他。读完这本书,我的思想为之一振,如果我认真并持之不屑地实践这些原则和标准,我应可以经历到内心奇妙的改变。通过运用书中的技巧,我也可以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处境,对其实行控制而不是继续被它所左右。从而化消极为积极,摒弃自卑,充满自信,积极快乐的生活下去。也愿把我的积极的思想带给我身边的朋友们。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二)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1、《逃到西藏,也逃不出爱情》——张婵

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小女子逃离都市,一路向西。一个人到达西藏,遇见了一个从香港来西藏旅游的他,刚好他们是上下铺。然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一起出发。在拉萨呆了八天,大致了解了彼此的路线。接着,当他要离开时,而她又不知该何去何从时,再三思考,决定跟他一起出发。在路上,又遇到同路的两位驴友,于是开始了为期21天的艰辛、无法预料生死的旅程。一路上,遇到许多新状况、突如其来的事件,大大小小的争执、矛盾,还好,都一一解决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互相依依不舍地道别,然后过上自己的生活。最后回到拉萨又是不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感觉。

那段日子什么都不想干,刚好拾起这本书。本来想走出去的心,看了这本书的种种描述,更增加了我的欲望。西藏,是一个很神圣很纯净很醉人的地方,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西藏是我的一个梦,我知道,无论如何,一生肯定要去一次的!无论你是失恋了还是累了,只要有勇气走出去,你便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本书里,我佩服作者的勇敢,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像她那样勇敢出发;也佩服,他们两个人相依相伴、共度难关的情谊;更佩服他们的决心与处理问题的干脆利落、勇敢机智。人要是连生死都置之度外,就什么都不怕了。

2、《花田半亩》——田维

这本书是作者田维的日记集成本。田维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正处于花季年华,当年的她,正读大三,淡定坚强,直视死亡。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她的初中到结束生命前的生活。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你都可以感受到细腻的感情,往往最深的感情是由最细微的小事、小动作、小瞬间体现出来的。我被里面的一些语句感动得一塌糊涂。下面我列举一二。

“倘若,这世上从来未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生命是跌撞的起伏,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你可以从中看出生命的那种坦荡、从容。 “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们来自偶然,生命是最宝贵的礼物。爱你所爱的人,温柔地对待一切,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无论前途怎样凶险,都要微笑着站定,因为有爱,我们不该恐惧。”如果是你,肯定无法知道这竟是一个备受疾病煎熬的孩子说出来的话,虽然承受着痛苦,依然用感恩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于我们的整天怨天尤人,是多么的无地自容。

看着那本书,我默默地流泪,因为感动、因为心疼,我觉得不公平,这么好的女孩应该好好地、幸福地活着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坚强、乐观地活着。

3、《了不起的盖茨比》——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我借这本书,是因为看了《挪威的森林》,男主人公渡边君有事没

事都会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一直都觉得很好奇,一直记在心里,必须借来看一次。终于,在图书馆偶然见到这本书,便毫不犹豫地借了回来。 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看!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讲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4、《再穷也要去旅游》——黄爱琳

这本书记录的是作者作为一个背包客在旅途中遇到的事情。 其中有许多我看了印象深刻的。比如她和一个女孩在警察局过夜,一个人在机场过夜,一个人去老挝看各种各样的毒品…我很佩服她的勇敢、独立、坚强。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很喜欢这句话。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一瞬间就被题目吸引住了。借回来后,用了两天就看完了。我记得那时候,宿舍的人都睡了,我还在挑灯夜读,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迷住啦。

我被里面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住了,希望某一天我也能到达外面领

略更多美丽的风景。每看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想去的旅行的愿望愈发强烈。我相信:梦里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

5、《月影花移:人生总要有些浪漫与风情》——沐斋

这本书是由沐斋所著,是一本有关爱、孤独和浪漫的书——每一个与它初见的人都会惊艳,那些场景和心情似曾相识:笑着说分手的表情、一个寂寞的黄昏、那扇熟悉的小窗,都能勾起每一个人心底的浪漫与回忆„„ 相信爱,但不相信爱有天意。静静地沉下心来,慢慢地品读,也许你发现自己并不孤独。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初见这本书时,我是被书的封面吸引的,因为很特别,看起来很舒服,接着坐在图书馆里慢慢看,慢慢品味。我发现里面的是一篇篇优美的小故事、小短文,虽短但耐人寻味,看了,有种“幡然顿悟”的感觉。而且,我喜欢那些有诗意的题目和隽永的文字。我可以明说:这是一本好书。

6、《180度以外》——瑶瑶

这是一本貌似游记的书,但是作者的冷静观察和独立思考却蕴含其中,这便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她对外部的观察和细致的描述,娓娓道来,层见叠出,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视角,令人对19岁的作者刮目。

瑶瑶是一个独行者。1983年春生于成都,高中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现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项语播音专业。从18岁开始自助旅行,已经走过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贵州、广西、湖北、河北、广东、内蒙古。并于2002年深秋徒步三峡古栈道。于2003年初只身由北向南穿越越南、柬埔寨„„

从开始的讲关于她去丽江的,特别吸引我。她说:“我心里一直记挂着丽江就是一坛酒。有的地方,你看过就了然于心了,一辈子很难再去第二次,可丽江是我要一去再去的。”关于丽江,我也听说了不少,丽江是一个可以邂逅美丽的地方。对于丽江的宁静、幽静,我是十分向往的。听了瑶瑶的讲述,我很想去云南看看“女儿国”、“泸沽湖”;我想去越南看看西贡;我想看看吴哥„

如果我的脚步不能到达,就先用心到达。喜欢旅游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

7、《旅行的意义》—— 埃文斯

如果你失去了一切,你会怎么办?——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一生的挚爱——都同时离你而去。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西雅图一位名叫艾伦?克里斯托弗森的广告经理身上时,他产生了一个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三)
《宴 席》

宴 席

实在很难说清,友谊是什么。好比涓涓细流中逆行的一叶舟不进则退,又好似宴席,匆匆地来了,不再多待,又走了。

《时代广场的蟋蟀》,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也温暖了我的心。

故事从一场晚宴开始,到深情离别结束。一只偶然搭错车的蟋蟀柴斯特和塔克鼠、亨利猫之间的友情成了文章主线,如它的朋友所说,微笑着走到一起,又快乐的分别,怎能不失为一种最美好的情谊呢?

六年的小学旅程转瞬之间就已到达终点了,还没看够那一路的点点琐事,初中生涯,旋即又展开了。不是刻意的铭记,但,大脑的记忆却一直定格在以前,不曾改变。

就像柴斯特为自己的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而发愁时,实在是不可理喻,实在是想入非非,它竟在为演唱会的退休与职业生涯而苦恼。自由的快乐和受约束的快乐,孰乐?

最终,它选择了回自己的家乡并与朋友告别,原因很简单,柴斯特纵然想念自己明星和与朋友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日子,但它也更热爱以后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成名让它觉得不快乐的话,那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身边的朋友,的确,像宴席中的宾客一般,天下无不散之宴,终会告别天各一方,想挽留却也无能为力。

但是,换个思考方式,宴席一散,必然还将有另外大大小小的宴

会,此餐不见,另桌碰面。朋友虽走,新人已熟,总有陌生的人你将要接触、认识,不也乐趣无穷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必贪恋于历史。

《时代广场的蟋蟀》,书中拥有深厚友谊的三只小动物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晚宴后,终于各自有了归宿。不断地探索和经历,让我明白了:如果一件事只会让你不快乐,不如忘记它;如果一个人将要离开你,不如笑着面对得失。

在以后的路上,我相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却有另外的晚宴宾客降临。

七(1)班 钱中天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四)
《聚会感想--钱春燕》

场催泪,现补上这颗催泪弹,请自备纸币哦!

同时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收到更多同学发来您的感想,共同来缅怀那段美好的时光!!

聚会感言――钱春燕

俗话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同学友谊就是这割不断的情,也是分不开的缘。同学们这次的相聚,相信将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记忆里!

聚会虽然是短暂的,但只要我们的心不老,同学青春友情就会像钻石一样永恒„„。从今天起只要我们经常联系,心与心就不再分离,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再孤寂。就让我们象呵护生命珍爱健康一样来珍惜我们的同学友情吧!

二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意识到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之可贵。同学是什么?一个答案是,同学就是能与你分享、分担,能与你大醉一场的人。同学聚会不需要理由,二十年,只要这个数字就足够了。分散在各地的同学汇聚一地,所有的话语都包含在相逢一笑的握手中,在举杯一碰的愉悦中。二十年聚会,是一个句号,也是一种新的开始。不要问何时再相逢,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期待下一次重聚。期望我们到老的时候,还能象今天这样,一直保持着同学这纯洁的友谊。

师生相见,同学聚首,有说不完的话题。回忆你我快乐的往事,互诉你我思念的煎熬,描绘你我美好的憧憬。我衷心地希望,在这欢庆的时刻,我们洒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珍藏的是友谊,淡忘的是忧伤;收获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希望!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但是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我们永远是情报881班的一员”!

前途漫漫、岁月悠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加强沟通和联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创造幸福的人生!凭心而论,人一生中真正难以忘怀的日子不多。但是,我相信,今天—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说,都将是终身难忘的!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五)
《朝花夕拾每篇的读后感》

《 狗·猫·鼠》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不折磨够就不甘心。如果别人犯了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 “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二十四孝图》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五猖会》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无常》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美丽的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

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

《琐记》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范爱农》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 死于河中。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六)
《《张学良全传》读后感》

《张学良全传》读后感

一次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后人对张学良评价的文章,让我对这位人物甚是惊讶,因为在这些文章中,对于张学良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不是民族英雄就是千古功臣。怀着满满的疑惑,我对于张学良的一生尤为感兴趣。近段时间我通过阅读了王海晨、胡玉海的《张学良全传》、《少帅张学良》网上的相关资料,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张学良全传》是以大量文献、资料和史实作为依据,从张学良的青少年一直写到他居于台湾的晚年生活,展示出张将军所走过的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深刻的揭示了他是怎么从一个封建朝代中的成员变成一个思想先进,开放的爱国将领。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备受争议,在他人的口中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也是“国家民族之罪人、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但是他却从不向别人为他所做的事情辩解,为他的故事更增一份神秘的色彩。其实站在个人角度上说,通过《张学良全传》我对于这位国民党第一上将,我心中是充满了崇敬的。

学贯中西,真情至性。张学良从小就受父亲张作霖严格的教育,他的一生见证了家庭由贫穷至富的过程,传记中他对于后来拥有显赫的家庭和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并没有富家子弟的傲气,在学习中更是刻苦认真,努力向上,有一次老师在突然来了一次考试,在众多学子中唯有张学良全对,使得他赢得老师所爱,1920年,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除此之外,在这个时期张学良已经堪称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他不仅饱览经史子集,而且谙熟英语。张学良从小就接受的西方文化“天赋人权”、儒家的修身立世、基督教青年会铸就了他独立、怜爱、善于交际的性格,他对身边的卫士、裁缝、厨子,平等呵护;就连中国现代史上的顶尖人物宋美龄、宋子文......都对他敬让三分,可见张学良有着极大人格魅力。

兴办学校,求贤若渴。在张学良跟随父亲之时,张作霖对于重视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张学良的发展。在张学良年轻的时候创办了东北大学,他重视教育,在当年他给东北大学一年的经费拨款要远远超过当时中央政府一年的教育经费,高薪聘请了许多国内外饱学宿儒,其中章士钊的月薪高达800银洋,可见张学良对于贤士的渴求。在后来,张氏父子借助富饶的土地和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丰厚的家底,招纳了一大批贤士良才,为后期作战的屡屡获胜做了充分的准备。

国仇家恨,军旅生涯。张学良的一生跌宕起伏,青年时期的他经历了两次直奉战争、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再到中年的被囚禁,晚年的重获自由,最后逝去。但是把他推至历史的顶端,成为一名传奇又有争议的英雄的是三件大事:东北易帜、9.18事变、西安事变。

一、东北易帜。1928年6月发生了“皇姑屯事件”日本军阀炸死了张作霖、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日本军阀想乘着混乱的局势诱使张学良维持与国民党政权相对立的局面,使东北成为在日本控制下的独立王国。但张学良并没有顺从日本的意思,在与日本首相田中的特使、中国通林权助的交涉中,张学良坚定的表明:“我是一名中国人!”,后来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还被迫杀了反对“易帜”的东北元老杨宇霆和常荫魁,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在网上资料看到有人说到东北本来就是中国的,易帜不易帜都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如果当时张学良不易帜,东北将不归国民政府管辖,日本人会放过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吗?日本人不会顺势扩张屠杀人民群众吗?无论哪方面说,张国良坚持不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是正确,使得人民免于战火的涂炭。

二、九一八事变。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曾经1931年7月,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张学良又致电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衅,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确实注意为要。”9月18日,因张学良的坚持不抵抗政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正是这一“不抵抗”政策让张学良从此背负了诸多骂名。在书中有提到,张学良是因为接到蒋介石的“不予以抵抗”的手谕才坚持不抵抗的,但是张学良自己却明确回答“是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后人在这两方上总是各执己见。我认为,张学良不抵抗亦有他的苦衷的,从前文所述,当时危机四伏,中国正处于内战状态,如果与日本发动战争的话可能会刺激到日本人并因此扩大战事,张学良倾向于忍让、不扩大事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民政府保存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无可非议的是,九一八事件的确对我国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它一直提醒着我们国家统一对外的必要性。

三、西安事变。身为“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经过看到红军的奋斗拼搏深深地体会到红军之所以锤不烂,打不散是因为这支军队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和千百万舍命相助的老百姓。由此,他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从此国共再次合作和全民族一致抗战的伟大序幕徐徐开启,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为了促进全民族抗日格局形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演出了一幕捉蒋放蒋的历史剧,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结果,在神州大地终于响起了全民族抗日的枪炮声中,,他却被蒋介石软禁了半个多世纪!

看完这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后,其实张学良在我心中留最深的印象是有善德、有胆识、有雄才伟略。人无完人,尽管张学良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存在错误的决定,在生活中也被称作花花公子,但是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发展的建设,为我国教育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可非议的,圣人亦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时光荏苒,2001年张学良的逝去代表了他一生的终结,我觉得对于被已刻写在书上的历史,更多的是应该站在历史事件的角度上分析其利弊为日后发展提供借鉴,对于仙人我们应该予以尊重而不是戏谑。

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篇七)
《艾森豪威尔 读后感》

一个人的二战 —— 读《艾森豪威尔 传》后感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身后簇拥着千千万万的盟军士兵;他,又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是他下定了诺曼底登陆的决心,从而开启了二战最终胜利的大门.他,就是美国的五星上将,也是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正如,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一样,艾森豪威尔在二战中发挥了自己全能的才华,也正是残酷的二战,将他推向了历史的前沿。可谓:时世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也适时地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就像艾森豪威尔一样,他在全世界人民的祈祷与祝福声中,做到了历史所交付于他的责任,勇猛地把全世界人民拯救除了法西斯的魔爪,而且干的漂亮,干的极其出色。

一、壮志难酬

也许,注定要创造历史的人,也就注定了先要饱尝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失落与愤懑。就如当年苏东坡,在郁郁不得志中挥洒出了赤壁的绝唱。就如在三十年韶光已逝,徒留下点点功名。在八千里路追寻云和月后,才感叹“白了少年头”的岳飞,他们都创造了历史,而他们也壮志难酬过。

我不敢说,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能够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有多么大的相同。但我可以说:美国也一定拥有属于他们美利坚民族的英雄,而他们也一定或多或少地失落与愤懑过。而二战的英雄,被世界人民亲切地称呼为“艾克”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就在无限辉煌的前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长时间的低谷。 我在拿着这本《艾森豪威尔传》的时候,我曾经反反复复的寻找为什么艾森豪威尔这个卓尔不群的人才,却没有在一战时,被军界高层发掘出来,却只沦落到终日窝在办公室里,写写文章,发发牢骚的地步。但读到了后来,也无可奈何地释然了。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历史阶段中,都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而艾森豪威尔注定属于二战。而一战,则把光环戴在了麦克阿瑟等人的头上,尽管他们也许并没有艾森豪威尔的才华,但他们得到了历史的眷顾。那段时间,却把辉煌前的无限悲伤留给了艾森豪威尔。 自从一战的枪声打响开始,艾森豪威尔就不断要求上前线,哪怕只做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也心满意足。尽管在西点军校中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甚至被同学戏称是一个能够“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并且飞速上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血刃战”的天才军人,但艾森豪威尔却始终只被军队高层视为一个能力不错的参谋员,尽管军衔不断在上升,从少尉到了中校,但艾森豪威尔却很不快乐。/他希望能够为了祖国而去冲锋陷阵,宁可没有一点军衔和荣誉,只求痛痛快快地干一仗。

平日里,艾森豪威尔在完美出色地完成上级所指示的任务后,多次提出要求参加战争,保家卫国,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为此艾森豪威尔在给妻子玛咪的信中无奈地说:“现在诸事顺利,但我参战梦却遥遥无期,我真不希望连一战的枪声也没有听到,就结束了这场战争!”但是,越害怕的事情就越会发生,正当艾森豪威尔的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并且批准他能够在1918年11月18日启程去法国指挥一支装甲师时,他以为自己的参战梦即将实现的时候,德国却很快挺不住了,在11月11日就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令艾森豪威尔非常沮丧,他无法相信参战的梦想就这样化为泡影。当别人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而欢欣鼓舞时;当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得意地出现在电视里时;当年青人把麦克阿瑟视为英雄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却面无表情地坐在庆功会的最角落,目光呆滞地看着宴会的吊灯,

他后半生都在试图解释为什么没有上战场,为什么没有听到一战的枪声。那段时间,艾森豪威尔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但是就是这样的低潮,也许就预示着未来的迥异,艾森豪威尔的力量即将喷薄而出!

二、战争的新星

所谓他“新”,因为他原本只是毫无大战经验,犹如“楞头青”一样,但实际已经年过不惑,而一心只想上前线的战士。所谓他是“星”,因为他确实就犹如一颗启明星一般,照耀着饱受法西斯蹂躏的人民走向光明。所以,我也就下定决心,继续地“疏懒”下去吧!

经过了一战的失望经历之后,艾森豪威尔成熟了很多,对事情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但他热忱的报国心和强烈的参战欲,却没有消退一丝一毫。

终于,艾森豪威尔被分配到了军中,终于如愿以偿,他终于可以在二战的枪炮声中冲锋陷阵了!

历史的大门终于缓缓地向艾森豪威尔敞开了,在一战中失落无比的艾森豪威尔,终于在二战愈演愈烈的时刻,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在当时的四星上将马歇尔将军的提携下,艾森豪威尔终于晋升为上校,要知道,艾森豪威尔曾经在少校这个军衔上,整整逗留了16年。对于上校这个荣誉,一向沉稳的艾森豪威尔却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他知道:他并不是为了晋升而激动,而是因为他终于更有资本地去参战,去带领军队攻城拔寨。

果然,过了不久,艾森豪威尔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负责执行极其关键的“霸王”计划,并且通过这个计划的成功实现,最终解放欧洲大陆。接到任命时,艾森豪威尔激动地说道:“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我会竭尽全力的!”

因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每日坚持工作16小时,一有空还要和素昧平生的士兵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不管什么休息时间,只要有士兵想和他讲话,他都会打起精神,仔细倾听,毫无怨言。因为艾森豪威尔深切地知道:对士兵多关心一点,在无形之中,也就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因而,他被盟军士兵亲切地称为“好心的老艾克”。

三。决战诺曼底

1944年6月5日,漫天的雾气弥漫在洋面上,天空中的乌云在低空纠结不散,而远处海岸线依稀可以分辨出轮廓。艾森豪威尔坐在指挥舰上,久久抉择。如此恶劣的天气,是攻?还是不攻?他在心中衡量再三:如果攻,此时的敌人必然非常松懈,以为盟军不敢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发起冲击,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如果天气如同前几日一样,就算上了岸,战士也无法在疾风暴雨中战斗,这样的登陆等于送死;如果不攻,则非常容易坐失良机,一旦错失机会,对岸的“战争狂人”希特勒和“沙漠之狐”隆美尔必然纠集精兵强将,战线的拉长和军队的士气必然受到打击。这是作为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必须做出选择。在他的心中泛起了阵阵忧虑,但当盟军首席气象员报告说,在未来的几个小时后将会有一段时间的阴天,适合空军进行空中掩护。这时,艾森豪威尔的眼中射出了希望的目光,终于,他缓缓地站了起来,试探性地环顾了指挥室内的所有人员,坚定地说道:“就在明天,6月6日,怎么样?”顿时,大家心中久久不散的郁闷终于消散了,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终于,6月6日,艾森豪威尔身携盟军288万人,冲破诺曼底的防线,开启了二战最终胜利的大门。而事实也证明,当时,艾森豪威尔在6月6日发动进攻的命令是完全正确的,在6月19日以后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天气坏得几乎可以摧毁整个盟军,更别说去摧毁盘踞在占尽地

理优势的德军了。诺曼底登陆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入美国国内,新闻媒体对艾森豪威尔大加赞誉。艾森豪威尔自己也很高兴,他终于完成了参战的梦想,并且完成地非常出色。终于,盟军在艾森豪威尔的带领下,一直攻到柏林边境,在苏联进攻柏林的帮助下,反法西斯阵营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艾森豪威尔这个感性与血性并存的二战英雄,更是被世界人民铭记于心。

四、变身总统

也许,历史在不断逝去的路途上,就注定要不断地甩出无数的惊叹号,而艾森豪威尔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当年的麦克阿瑟一样,二战的胜利令艾森豪威尔声名远播,身价骤升,他已经成为了当时战后多少美国青年的偶像。作为美国出色的儿子,艾森豪威尔其实付出了很多:多年离开故土,却在充满腐臭与污秽的异地奋战不息:多年离开家人,离开温柔可爱的妻子和已经悄然成人,并且成绩优异的儿子约翰。在摄像机前面的光鲜和荣誉,却透露出一丝低调的无奈。终于,战争结束,他又可以回到美丽的农庄,身穿五星上将的军装,向儿子谈谈远征欧陆时的美妙感觉。 但历史却又交付了艾森豪威尔新的使命——成为总统。

其实,艾森豪威尔原本非常厌恶政治的错综复杂,非常不屑别人把他和政治联系到一起,所以他原本非常排斥“总统”这个词。但当好友洛奇将1500多人街头游行,要求艾森豪威尔参加总统的竞选活动的录像时,他的眼睛湿润了,铁血男儿也流下感动的泪水。作为一个感性的男人,他说:“尽管我原本很厌恶政治,但当我看到我被人民所信赖时,我觉得我应该考虑一下。现在,如果我还对他们的热情熟视无睹的话,大家会骂我是一个缺乏感情的家伙。”终于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参加竞选。

最后,在党内击败了麦克阿瑟、塔脱夫后,又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森,以55.5%的得票率,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成为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立志把战后的宁静保持到任期结束,他号召人民把对待战争的自信去对待经济的发展和军备的提升,而他,也确实竭尽全力,甚至在中风之后依然坚持工作,奋斗不息„„

五、归去

终于,在连任了一届总统之后,艾森豪威尔,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老的总统,拖着病体,把岗位交付于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手中,终于,就像8年前的杜鲁门一样,艾森豪威尔慢慢地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阳春三月,他平静地步入天堂,一个传奇的生命静静地结束了。

经过反反复复读了这本《艾森豪威尔传》之后,我觉得我必须要把一个完整的,具有典型性的艾森豪威尔呈现出来。我要让已经了解艾森豪威尔的人再次重温他的过去,我也要让不了解他的人,开始了解这位不止是美国人民的英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英雄。还有一份感叹:艾森豪威尔是一个人在对抗法西斯,只凭着一颗热忱的爱国心,在战争中,他摒弃了“无条件保护本国利益,哪怕是错误”的价值观,而将盟军的战斗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艾森豪威尔教给士兵们,在盟军中,无论国度,无论民族,无论年龄,都是平等的观念。从而营造了一个团结友好的作战环境;他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着妻子的温柔,有着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敬仰,也有着时时刻刻支持他的美国人民。他的一生,已然无悔!

尽管,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艾森豪威尔,不是一位太出色的总统,“艾森豪威尔主义”更是将美国带入了冷战的恐怖和台海问题的纠葛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一切功过是非都会有一个决断。至少,我认为艾森豪威尔无愧为英雄,无愧于世界,更无愧于心!

工科0903

翁昌杰

2009-10-28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不散的宴席 没有不散的宴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散的宴席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87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