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

2016-03-03 13:34: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一)《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供大家学习参考。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一)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最后的贵族——《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

【内容提要】:这本书是作者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人。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如此厚重的文学,实不多见。发噱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

【关键词】:回忆、文革、知识分子、起伏

【正文】:这本书原本是同学在图书馆借的,破破旧旧的,封面还被撕去了一部分,说实话,我原本是有些嫌弃的,拿来看只是为了消遣消遣,打发时间。但是当我开始认真的翻阅时,我就一下子把刚刚的嫌弃之情摒弃掉了,泛黄的书页仿佛有些历史,看出版时间,果然比较久了,是2004年1月,原来它躺在图书馆了已经将近10年了,不知道它辗转了几人之手,才变得像如今这样破破烂烂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破损和泛黄的书页反而增加了它的魅力,正如同不是白须飘飘的老中医不容易让人信服一样,不是被人翻旧的书也难以证明它的好。 这里介绍一下作者章诒和:章诒和(1942年9月6日—),安徽桐城(今枞阳)人,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她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章诒和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章儿时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作者章诒和的文字并不是那种现下流行的华丽的风格,而是平平淡淡,但是

即使是这样朴实的文字,读下来,还是会让人感到忧伤和无力,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分子在政治在文革中的无力,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变得虚无,如果不是通过这本书,我可能这辈子也不知道某些人,如罗隆基、聂绀驽、潘素、罗仪凤,虽然他们曾今那样出色,所以,其实往事是如烟的,但是作者章诒和通过自己不朽的文字,使得读者知道了解他们,把往事变得不如烟了。本书包括一下六章:

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侧影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与父亲的合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最后的贵族—康同壁母女之印象

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段

一片青山了此生—罗隆基素描

作者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母为李健生),所以作者在年幼是生活是十分优越的,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对作者章诒和他们家的打击也就更大,正如作者章诒和自己在本书《往事并不如烟》的自序说道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 ”联系作者在四川做过十年牢的经历,可以想象,写书时的作者的情绪。这里我选用了书其中的一章“最后的贵族”作为文章的名字,一是我对这章节影响最为深刻就是“最后的贵族”,二是因为书中所提及的人物在我看来,都是贵族,即使隔着重重的历史我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尊严和骄傲,三是文章中不时让人感受到的贵族精神。

其实作者以前过的也是贵族的生活无论是落难前后。之前“1948年在香港,马来的燕窝大王曾送给父亲两大口袋燕窝。回国后我爸忙,我妈也忙,谁都顾不上吃,一直搁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章诒和在书里如是写道。一家人住在大四合院中,中央配给别克小汽车、警卫、保姆、厨师。进门是阔大的庭院,迎面是楹联、花坛、鱼缸及树木。八盆腊梅在正房前廊一字排开,枝干遒桀、纵横有致,

足以入画——送花者是梅兰芳。

即使是身处困境,真正的贵族也不会放弃自己的骄傲。在书中章伯钧无事可做,内心苦闷,终于一天突发奇想,立意要章诒和学习文墨书画。正是这一决定,使得章诒和结识了真正的前朝遗贵,张伯驹夫妇。章诒和师从张伯驹夫人潘素,学习国画。章家与张家至此结为淡如水而又浓于血的君子之交。张伯驹闲云野鹤式的名士做派,潘素面慈心善的待人接物,成为章诒和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不久之后,康有为之女康同璧,不避时局,主动结识章伯钧,也使得康章两家结成长达数十年的善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但是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知道读到"最后的贵族"那一节时,我才突然发现其实一直感动着我就是洋溢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那种高层次的文化气息,即"贵族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包含了真、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固执。真。在这方面最令人震撼的段子是文革中被批判的史良,当被质问和罗隆基是什么关系时,"史良直腰回答:‘我爱他。'"多么的真实,又多么正气凛然。又如张伯驹待客的冷淡及漫不经心。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许是他们的阅历使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淡然。

"善"在书中主要表现为这些人物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如史良和章伯钧之间的友谊。史良赠予章伯钧的毛巾、章伯钧生病时史良亲自送上的小罐鸡汤以及史良丧偶之后,章诒和母女的探访无不体现他们内心的那份惺惺相惜。虽然史良在反右斗争中也顺势对章伯钧进行了批判,但是在李键生(章伯钧之妻)她们看来一切都是可理解、可化解的。

在所有的人在中,章伯钧对储安平更多的事一种歉疚和怜惜。而这种歉疚和怜惜在反右运动中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友情。章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给储安平送去,而储安平也总是定时送去新鲜的羊奶。

又如与张伯驹夫妇虽然"不过是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不过是看看画、吃吃饭、聊聊天而已"。但是在"人心鄙夷,事态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之时",他们步行数里叩门拜访"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送来抚慰与同情"着实是一种贵族的作风。

再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这是史良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她会很固执地也对身边的朋友做出固执的同样的要求,这也是"贵族精神"的一个体现:固执。

在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方面,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康同璧母女。文章中对康氏母女的贵族精神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从着装、饮食、待人接物方面都进行了描写。特别是文中几处关于康氏母女着装的描写:“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脚上,是双黑色软底绣花鞋。一种清虚疏朗的神韵,使老人呈现出慈祥之美。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染得黑玉般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而这稀疏的头发和旧式发型,则描述出往日沧桑”“她全身蓝色:蓝旗袍,蓝手袋,蓝纱巾,以及一副大大的灰蓝色太阳镜。港式剪裁的旗袍紧裹着少女般的身材,并使所有的线条均无可指摘。虽然一袭素色,但一切都是上等气派的典雅气质。”“会晤中,作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讲究。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脚上的一双绣花鞋,也是五色焕烂。”

在文章中作者做了对贵族精神的描述是:一方面,他们身居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内地版已经禁售了,只有香港版和台湾版。不过幸好,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可以找到,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它的外表而错过这本《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二)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那往事究竟可否视为历史的真实?

我想也许这些不会被视为正史,但不能否认它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史料。

一位研究民主党派史的教师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很感慨地说:从史学家的专业角度来看,情节越具体,它的可信度越低。但往事是一个例外。往事给人的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回忆往事的主人公会比史学家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

往事如烟,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唤起了我们可怜的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

读罢《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感触颇多,被里面几个人物所深深的吸引,同时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就如歌词里唱的,生命如一条大河,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被遗忘的,记住了。作者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有时候感慨时间流逝的不可挽回,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对于逝去的历史,记忆是最好的怀念。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

储安平的才华在主编《观察》时就展现出来了,眼光敏锐,笔锋犀利,出语惊人。他任《光明日报》总编几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位报人来讲是极为短暂的,但就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储安平得心应手,他的各党派之间应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断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为远方的一颗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们视线所不极的遥远。储安平带着他的思想走了,走得无影无踪。在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绝世的庄严,是在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作者父母交往之叠影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些话正是因为常说,人们才忘掉了它本来的内涵。在章诒和的眼中与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交往是真正含义上的君子之交,与这对夫妇的交往始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之后,为了给章诒和找一位绘画老师,章伯钧父女叩响了张伯驹夫妇的家门。在对于右派人们连躲还来不极的年代,潘素却热诚地收这位中国头号右派的女儿为徒,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解放后将自己藏品献于国家,所得的那张奖状却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这种淡泊的行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为。君子之交从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隐藏在内在的却是浓浓的情。章伯钧去世之后,张伯驹夫妇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这是章诒和母女万没有想到的。“脚上的布鞋,满是泥土。为了看我,从地安门到建国门,不知这二老走了多少路。”这是章诒和母亲叙述的当时的情景。这种情义才是君子的真正含义。

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往事如烟是人们在感叹岁月的流失,记忆中的旧事就

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终消失在人们记忆的深处。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随着时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却渐渐地在心中沉淀下来,化为了一缕挥之不去的青烟,永远萦绕在心灵的深处。这股青烟时时在熏烤着心中的伤口,时时在触动着伤者的灵魂。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三)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那个时代的历史,已被人们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往事又并不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唤起了人们可怜的回忆,触动我们被搁置很久的泪腺,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思考。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往事的片段回忆,把自己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书中描述了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梦……

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很羡慕她的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父亲章伯钧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又留学德国,后来从政,喜好艺术,骨子里是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朋友”的人,加上他的平和仁义、不树敌、知进退,不难看出他也是一个“鸿儒”。与这个有专车和警卫,有大厨和大四合院的鸿儒往来的亲戚朋友,绝大多数也是鸿儒之辈,有一定私交的比如张伯驹潘素夫妇、康同璧母女、储安平、罗隆基、翦伯赞、史良、言慧珠、马连良等。身处这种氛围中的章诒和自幼就耳濡目染着鸿儒们的风采,这是其他阶层的同龄人无法享受甚至想像的。 还有就是章伯钧对子女的开放,不会因为章诒和是女孩子而放松对其的文化教育,章伯钧除了不让小章上桌外,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限制,并没有把她当成什么都不懂得小孩子。其中在介绍储安平的时候,章伯钧给章诒和讲储安平和《观察》,并鼓励章诒和阅读《观察》。还会给她讲一些民主党内部的事情。

二、 贵族的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一种精神感动着。但是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直到读到"最后的贵族"那一节时,我才突然发现其实一直感动着我就是洋溢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那种高层次的文化气息,即"贵族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做了对贵族精神的描述是:一方面,他们身居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

这种贵族精神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更加突显。首先,时代的磨难使知识分子们的生活态度更加超然,他们经历了失望、绝望,就在这时,这种贵族精神默默地支撑着他们坚强地活下去。而同时惨淡的时代和这种贵族精神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人物在生活的磨难中虽然不断地降低生活的物质标准,但贵族的风骨依然屹立不倒,鲜明的对照在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三、往事和史实

作者说:"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 "曾经,最珍贵的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

那往事究竟可否视为历史的真实?

我想也许这些不会被视为正史,但不能否认它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史料。

一位研究民主党派史的教师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很感慨地说:从史学家的专业角度来看,情节越具体,它的可信度越低。但往事是一个例外。往事给人的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回忆往事的主人公会比史学家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如何亲历历史〉许纪霖,〈文汇报〉)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一本厚重更沉重的书,书写的不是历史,是社会、是人生。读完整本书犹如置身文革时期那个还在成长孩子似的中国,一个国家犹如一个人,成长中难免遇到挫折,难免犯错。但是所有的事都将会过去,往事终究如烟。留给我们的只有反思,再反思……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四)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读罢《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我感触颇多,被里面几个人物所深深的吸引,同时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就如歌词里唱的,生命如一条大河,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被遗忘的,记住了。作者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的回忆,个人认为还不算是真正的回忆录。有时候感慨时间流逝的不可挽回,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个人也读过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也是讲述文革时期自己家里经历的事情,同样是如此厚重的文笔,虽然语言平淡,但字字真实。越是这样,越发噱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对于逝去的历史,记忆是最好的怀念。

看书的时候,我会产生这样的怀疑,由于经历《往事并不如烟》中所记述的人物往事时作者尚年幼,事隔多年后却呈现出这样见字如面的描刻,真实性我感到怀疑。书中的细节和对话,是作者全凭记忆还是参考了资料,抑或还有文学加工的成分?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这种质疑,作者章诒和说,在写作时她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既有书面的也有录音。但这些资料并不是现在市面上公开的东西,而是一些私人珍藏的、不方便说明来处的东西,不过她写作更多依靠的还是自己的记忆。

作者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以晚辈的视角讲述了六组她父母友人的经历,这些人物同样也是她自己的友人。他们分别是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夫妇、康同璧母女、聂绀弩和罗隆基。现在我想简单介绍下个人对书中人物的观点和看法。

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有其鲜明的个性,在章诒和的眼中她是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女性,是一位她从心底里感到崇拜的长辈。这位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士,却在反右斗争中保存的只是一个斗士的姿势,而失去的是斗士的那种正义感。原来与章伯钧私交甚笃的史良,一夜间就成为了揭发与批判的章伯钧的勇士。我一向认为人老了,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是无比的沉重与艰难,他们的内心自不会再有炽热之情或刻骨之思。但我面前的史良,虽说这种人物角色的转换当时也发生在史良一个人身上,但其以忧伤表达出的至爱,令我感动不已。当我跨入老龄,生活之侣也撒手人寰的时候,史良的涕泣和那方白手帕的记忆,便愈发地生动起来,也深刻起来。是的,脆弱的生命随时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转瞬间即空,归于破灭,惟有死者的灵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远的存在。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

储安平的才华在主编《观察》时就展现出来了,眼光敏锐,笔锋犀利,出语

惊人。他任《光明日报》总编几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位报人来讲是极为短暂的,但就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储安平得心应手,他的各党派之间应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断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为远方的一颗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们视线所不极的遥远。储安平带着他的思想走了,走得无影无踪。在曲折的小径,便想起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储安平:面白,身修,美丰仪。在参透了世道人心、生死荣辱,断绝一切尘念之后,用手抹去不知何时流下的凉凉的一滴泪,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静如水地离开了人间。绝世的庄严,是在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顽强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作者父母交往之叠影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有些话正是因为常说,人们才忘掉了它本来的内涵。在章诒和的眼中与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交往是真正含义上的君子之交,与这对夫妇的交往始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之后,为了给章诒和找一位绘画老师,章伯钧父女叩响了张伯驹夫妇的家门。在对于右派人们连躲还来不极的年代,潘素却热诚地收这位中国头号右派的女儿为徒,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解放后将自己藏品献于国家,所得的那张奖状却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这种淡泊的行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为。君子之交从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隐藏在内在的却是浓浓的情。章伯钧去世之后,张伯驹夫妇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这是章诒和母女万没有想到的。“脚上的布鞋,满是泥土。为了看我,从地安门到建国门,不知这二老走了多少路。”这是章诒和母亲叙述的当时的情景。这种情义才是君子的真正含义。 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

我想,这些昔日贵族活在今天,日子太难,心也太苦。康同璧常说自己的处世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然而,现实却在逼迫她们做出“顺适”。出于教养,也出于经验,她们的“顺适” 往往表现为一种不自觉其努力的努力……努力的核心内容便是:忍。在云诡波谲、世事不胜其变幻的年头,谁都得忍。普通老百姓,以其渺小而忍。那么,康氏母女所代表的老派家庭的忍,又体现出什么呢?是阅历太多、见事太明的无可奈何?还是抹杀自己、无损于人的智慧生存?

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往事如烟是人们在感叹岁月的流失,记忆中的旧事就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终消失在人们记忆的深处。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随着时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却渐渐地在心中沉淀下来,化为了一缕挥之不去的青烟,永远萦绕在心灵的深处。这股青烟时时在熏烤着心中的伤口,时时在触动着伤者的灵魂。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

——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五)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尘

——读《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

往事曾肆虐如狂魔,让时代里的每一个人都遍体鳞伤,美好化为灰飞,人性被践踏,理想恍如泡沫,丑恶而纤细华丽的绒毛堵塞住了灵魂的最后一丝呼吸。然而,时过境迁,过往自不会化作美丽的烟霞, 却因其沉痛而化作尘土,成了种子的温床,脚下的路,孕育朝阳的地平线。

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土黄色封面的书,已经很是有些破损了。“往事

烟”几个字并不如何工整,却也无论如何找不出一丝飘逸的味道。

故事淡淡地展开。一

开始便是一位精致的女

士——“淡施脂粉的史

良,穿着白吡叽西服套

裙,脚穿白色麋皮高根跟

凉鞋,飘然而至”①,我

在想,五十年代的时候,

这该是怎样亮丽的一抹

风景。而她又是“宽裕温

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

毅,足以有执也;齐装中

正,足以有敬也”,当真

是兼具中西之美、内外之

美,精致到骨子里的女

子。只是,美丽本身与善

良无关,或者说与传统意

义上的善良无关。这是一

个婉约而不柔弱,柔情却

不滥情,坚毅却不刚执的女子,可以说是个别致的女政客。但政客总归是个政客,当她一亮剑的时候,那些个“文人政客”朋友们都傻眼了。政治本始于理性,而在理性的王国里,所有平日的温存和精致在政治面前自是不堪一击的。以前是如此,以后或当亦如此。

与她不同的事,剩下的几位都是些文人了。储安平、张伯驹夫妇、聂甘弩自是不用说,而康同碧母女本是书香门第,虽是女子又皆为饱学之士,精神上当属士大夫一类,亦是文人无疑。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有着相当的眼界和见地,视精神自由为生命,所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实为中国最后的“大文人”。其中,“面白,身修,美丰仪”的储安平身上所具有的“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文人气质最是显露无疑。

与文人相伴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通病——宗派情绪,家长作风,嫉妒心理,

官僚主义……”②,古往今来,文人当官没有一个舒坦的,或就患此处。大抵文人的眼里都

不大容得了

沙子,又饱含

为道殉身的

热情,因此其

高贵的灵魂

就如最纯的

金属一般难

融却不堪折

损。一句“党

天下”抑或不

过是对某种

趋势的警示而已,却被当作铁证,成了一名牧羊人,最后遍体鳞伤,什刹海旁了却残生。剥离时代的外衣,那些远去的人和事让人依旧难以平和,但一旦有了政治,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理所当然了。

张伯驹和聂绀弩是那么的神似,精神高贵、淡泊名利而性格狂放,正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摸样,有些幼稚而又敏感。他们正是儒家所说的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原则,相信良知和心灵,默默关注着国家和人民。英雄迟暮,虽亦善终,他们的无谓失去的年华和晚景仍是令人不胜感伤。

这群人最为特殊的要数康同碧母女了。作者提到:“中国人为什么越美丽的修饰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是装饰在最容易破损和断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和中国文人的命一模一样。”③我想,夕阳之美在其将逝,文人之刚烈在其易折是有几分道理的。这对母女是贵族更是文人,不单有儒者之风、智者之怀、仁者之勇,更是气质华贵、尧舜于心,颇具士大夫之遗风,不是史良那种似奢靡的精致可以比拟的。她们恪守着传统的精华所在,诗书满腹,才华横溢,在那个新的时代里成了遗老遗少。纵然若此,依旧相信精神的高贵和灵魂的纯净。那份不可复制的高贵,正如时代裙袍上的刺绣,再是繁复、精美,却是难抵时光,终是翻飞

而去。

虽然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简单的,但性情复杂道罗隆基这样的却是没有第二个了——“罗隆基雄才大略,却又炫才扬己。忧国忧民,但也患得患失。他思维敏捷,纵横捭阖,可性格外露,喜怒于形。他雄心勃勃有之,野心勃勃亦有之。他慷慨激昂,长文擅辩;也度量狭窄,锱铢必较。有大手笔,也耍小聪明。他是坦荡荡君子,也是常戚戚之小人。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罗隆基终身从政,却口无遮拦。”④通过这段话足见其性情之矛盾复杂,在某种角度上而言又是如此简单的一个人,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他是极富政治才能、却又有文人般的性情的政客,一世风流却又终身孤单,有大气魄却俨然拘于小节。正如作者提到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悲剧命运。而他的命运除了他所处的时代外也大抵和自己的性情脱不了干系。他有文人的风流潇洒和政客的远见卓识,小节有损而始终大节无过,只是多了点逸事而已。在他似已功成名就的时候,政治斗争让他的命运急转直下,一时间“众叛亲离”。此时年过半百的他,品尝到了人情冷暖,世间百味,不知是何感想。只是最终也未能改其细腻如水的文人之风,空手而来,空手而归。

那寥寥数人正是昨日的众生相,人世悠悠,文人政客,宦海沉浮,冷暖情愁……都在那一瞥之间。而在史书之上,不过寥寥数字:“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都是诚恳的。但确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当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⑤数十万普通民众和干部遭受各种政治压迫,最基本的人权难以得到保障,我们无法追问是谁的错,但我们要清楚:这一切还会不会回来?数十年时光一晃而过,宪法中所给的民主至今尚未实现,但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进步,各种民主制度改革相继已经开始。或许,那些人活到今天也会释怀的吧。

附注:

①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3L3;

②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63L7;

③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103L11; ④ 源自《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出版社)P286L25; ⑤ 源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P240L17.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六)
《往事并不如烟 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庄伟

( 浙江工商大学 信息管理1002 1012100207 )

摘要:“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往事》一书,不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也是对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不公的控诉。一些心酸,一些感触,亲情,爱情,友情,在那段扭曲的岁月中或破碎,或长存。但是,人们所遭受的痛苦却是时间也无法抚平的伤痛啊!历史的相似性或许会让我们犯一些相似的错误,但是,正视那一段历史,却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往事并不如烟是如此的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些记忆并没有忘记,另一方面当有更深的寓意,许许多多的曾经在现实中并没有如烟般散去。

关键词:往事并不如烟 读后感 文革时期

正文: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或许,这便是我对《往事》最为深刻的地方,即便如此,读后心情总是莫名的沉重。或许我知道是什么让我无法畅舒于怀,但是,潜意识里却让我忽视,因为那份沉重会让我与这歌舞升平的世界格格不入啊!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样刻骨铭心的过往,即使再怎么忘却,读后,都不会轻易从脑海抹去。《往事》,我是看的网上流传的那一部分,而那些被删减的文章却不曾看却。但仅仅这些,却让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四十多年前,那个被淡忘的时代。或许并不是淡忘,而是抹去。因为那段历史暴露的“真实”,让人不安啊!

《往事》一书,仅仅是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面对陷于领袖设局、举国声讨、全民喊打的困境,章伯钧的历史眼光、平和坦荡、委曲求全,储安平的直言不讳、鹤立鸡群、孤独守恒,罗隆基的锋芒毕露、大情大性、炫才扬己,聂绀弩的耿介狂狷、尖锐刻毒、幽默谐趣,张伯驹的散淡闲逸、超然物外、冷中带热„„炙人心间、启人思迪。“越是崎岖越坦平”,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让人心痛。字里行间,淡淡的诉说无一不是最铭心的记忆啊!

一些心酸,一些感触,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情能否经的起现实的考验?看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朋友反目成仇,看着那些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奔走,人情冷暖啊!患难才能见真情么?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场景就是作者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后周围人的冷漠,作者的母亲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瞅见一个老熟人,经常来家里做客的,然而当母亲挥动着手向他飞奔过去,而他却是“终于辨清来者为何人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转身一百八十度,快速消失在人流中。”还有另一个右派储安平,打成右派后妻子就跟着别的男人走了,并传出话说,自己如今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享受方面,比跟个大右派强多了。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性,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逃避来自保吧。然而这其中也见识到了最最真正的情谊,那就是张伯驹夫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扣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递来抚慰与同情。”这就是人性吧,还是应了那句话“患难见真情”。面对退缩,面对回避,面对背叛,他们也找好了各自的理

由,人性。人性本懦弱。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可以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许不想受到伤害唯有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正如庄子所说:老死不相往来!

读罢,心思久不能安。人性本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是相信这一真实。但是,作者笔下的历史却将那些人性深处的丑恶勾勒出来,如此这般,把人们从理想中拉了出来。果然,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悲哀的发现,除了教科书上的历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们我们这些所谓的平民能触及到的真实,却少得可怜啊!过去的中国是愚昧无知,所以我们用鲜血换来教训,而现代,从无知的牢笼逃脱出来的我们却被新的统治者戴上了枷锁。确实,对思想的禁锢是一种最好的统治方法,但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有一天,被禁锢的人如梦清醒,发现自己原来连思想都只是被操纵着的,那是何等的悲哀,那时那景,无法想象„„或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啊!

掩卷沉思,事情过去已近四十年,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已经远离了曾经的样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察力,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去开创一个大同的未来。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作者的书命名为“往事并不如烟”是如此的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些记忆并没有忘记,另一方面当有更深的寓意,许许多多的曾经在现实中并没有如烟般散去。

就像那歌一样——

往事就是这样 来得似火去得并不如烟

如果年华真的似水 为何退不去

如果人生真的如梦 为何我醒不来

一切都要靠时间 总有忘记的一天

如果真的这样 为何忘不掉

往事并不如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篇七)
《读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化工学院 3011207363 制药工程2班 郑恒强

读《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我们的历史往往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知识分子却往往是拥有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饱满的热情去投身于理想的实现之中,却因为没有实际的力量去做出最终的决定而遭到排挤和压迫。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都近乎残忍,各种手段令人发指,焚书坑儒,文字狱之种种屡见不鲜,事实上这种维护政权的手段是难以根除的。文化大革命这个词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段人们尝试忘记的历史,也不应该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无关痛痒的几句陈述,我们需要更加坦诚的去面对,去分析。而《往事并不如烟》恰恰就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读此书,让我们接近那个历史的盲点,感受一个个普通文人的际遇,那鲜明的人生走势让我们为之叹息伤感。

撕心裂肺的亲历

这本书是“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段回忆,并不是完整的回忆录。本书只用了六篇的篇幅介绍了八个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起落浮沉。这本书最可贵的可能就是她并没有拿着社会的价值标尺来对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价值判断,而是用一种个人的视角来进行评述,脱离了这社会的千篇一律,模式规范,甚至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亲历者的真实感受。

它不是旁观,甚至也不是见证,它只是亲历,是曾经撕心裂肺的亲历,而今必须要用平静的笔写出来,所以更加耗费心神。章诒和在自序中说,“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就会流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为章伯钧的次女,尽管回忆是那样悲痛的事情,作者并没有被恩怨焚烧,她似乎已经超脱于善恶的评判,肩负的只是还原历史的使命,她将真真切切一点一滴的个人情感,落实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身上,她的情感是真实的,并且,她的情感也是理智的,那些与她有恩或有怨的人们因而显出无限的光彩。

叹人生之起伏跌宕

在书中,虽然对八个人物进行了分章节的记述,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看到了作者的父亲章伯钧身上的闪光点。作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民盟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凸显着自己大鸿儒的风范。然而十分可笑的是,意气风发的他的落马居然是中了别人的圈套,牛鬼蛇神的帽子就在洋洋自得的时候被无情扣上。一夜之间身份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心里的落差恐怕很难有人真正体味的到。我曾经赞赏的一句“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也在历史的面前显得那么的令人发指,冷酷无情。一顶帽子的重量竟然可以压得一个人至死抬不起头来,或许心灵的死亡比身体的死亡来的都要早很多。身为头号右派,章伯钧感慨的不是自身遭遇的悲惨,不是亲朋好友的冷漠无情,而是更多的感慨因为自己被拖累下去的无辜人士。在那个困难时期,他能想到的就是关注自己的难友,想做的也无非是给储安平等人送送点心茶叶。打听一下他们的境遇,试着去帮帮他们。而对比的恰恰是人性的冷漠无情和现实的残酷。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章伯钧先生在成为右派之后每一次受到别人尊敬和礼遇时所表现出的快乐和满足,与之前来客骆驿不绝的情况相比,这份落寞与孤独实在太让人心寒了。

最后的贵族

让我感慨的是在章伯钧辞世之时,来到家中吊唁的第一人居然是张伯驹夫妇,这对老夫妻走了数个小时的时间只为最后送一下老友,而他们的友情"不过是君子之交淡淡如水;不过是看看画、吃吃饭、聊聊天而已"。但是在"人心鄙夷,事态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之时",他们步行数里叩门拜访"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送来抚慰与同情"着实是一种贵族的作风。

这种贵族的作风,也与另一个本书的题目《最后的贵族》相吻合,而书中的每一个人的精神态度,生活方式不都是在那个错综混乱的年代里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贵族身份”吗?

同样的,史良也有自己的生活要求,"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这个要求与那个社会的物质水准和大众价值观显得那么得格格不入。

本书中关于最后的贵族的生活方面最详细的莫过于对康有为后世的描述,其

中对于这对母女的穿衣形象的描述最为深刻,除了一丝惊讶之外还会怀疑这怎么会出现在那个印象中全是蓝绿色咔叽布的时代中:

"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脚上,是双黑色软底绣花鞋。一种清虚疏朗的神韵,使老人呈现出慈祥之美。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染得黑玉般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而这稀疏的头发和旧式发型,则描述出往日沧桑"

"会晤中,作为陪客的康同璧,穿得最讲究。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脚上的一双绣花鞋,也是五色焕烂。"

“一方面,他们身居于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以维持高贵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这是书中作者自己对贵族的描述。

的确上述的观点在康同壁母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们虽然工资微薄却乐于助人,虽然身处与自己身份不合适的时代但却不放弃自己的态度。在一个普通医生把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极大贡献的自己冷眼相加时她们并没有经行自我放逐。用自己的最后的生命力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高贵。或许贵族生活的奢华对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种不能接受的行为,但我看到的最后的贵族们想要得到的并不是这种物质的享受,他们也在爱国,他们也在奉献,他们真正想要的应该是一种对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对他们为国家发展所作出努力的肯定,他们的种种行为无非是发出自己最后的反抗之声。

往事如烟,往事却并不如烟。当我们沉醉于今天的繁华和盛世之时,我们也应该看看历史真正留给了我们什么,对历史之种种叹息感慨之后也应该与现在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的建设发展任重而道远,探索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托词,更不应该对历史的错误不去负责。善待历史,或许我们才能拥抱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ppt"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90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