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2016-03-08 09:41: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人生读后感(共4篇)《论人生》读后感《论人生》读后感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的最初出处,也不由感叹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出自培根。培根影响了几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发现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培根的有些观点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东西方差。异造成的。例如他在《论父母与子女》里提到“世间最伟大的功勋都是那些没有子女的人所创下的。”在《论结婚与独身》里说“最有益与公众事业和善举往往来自那些无家室的人.”他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独生有很大关系,而在中国这种观点未必认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血缘的国家,成家立业是大多父母的观点,也是历史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个家庭做后盾,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无家室的,除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还有就是看破红尘的僧人了,如唐玄奘、一行等人了。中国人生活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环境中,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而在西方则不同,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加上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独身在西方有悠久的历

史渊源,因而培根的思想也传承了西方历史的印记。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培根《论人生》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中我也知道了看一本外国著作和看一本国内著作所汲取的是不同的养分,看外国著作增长的是见识,从中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也就能让我们跳出国内这个狭小的圈子,开阔视野。而看本国的著作加深的是理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这是横向与纵向的区别。

培根的《论人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道德的结合,他在《论花园》《论建筑》《论高利贷》《论殖民地》等中,都为现实服务,但有与道德相结合。他在书中具体的教人该如何做,可以说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他在《论交涉》中提到口头交涉弊书面交涉效果要好,因为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而知道事情的进展,可见察言观色所起得作用。他在建筑,园林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他所设想的建筑的构造合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他不仅对物质方面注重,还注重精神享受,如他认为在花园中应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草,这就要合理的运用花的花期。他提到草坪是花园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草坪既有欣赏的妙处,又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可以看出培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他在《论友谊》中说“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使人胸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如果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一定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快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 “友谊的第二种作用就在它能增进并支配理智。”他既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友谊,当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这其中还有高尚的道德,他歌颂友谊,

认为人不能没有朋友,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们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火花,培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福音。他的随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培根生在十六十七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已有发展,培根的思想也有体现。他在《论消费》中提出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不要过度消费,要讲求节俭,这种消费观与中世纪贵族的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贵族消费讲求体面、荣誉,这与当时西欧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不无关系,由于早期资产阶级要求资本积累,因而崇尚适度消费。在探索培根观念产生的根源时,我不由的感叹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培根思想的熏染中,他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大宗化的观念,我们对他太熟悉了,我们对他的观点似乎毫不怀疑,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这样,培根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流传了几个世纪仍然为广大人们所认可,并且在实践着,享受这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读培根的《论人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与品味。培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理性的美,他娓娓道来,语言流利,议论是旁征博引,说理是步步深入。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

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他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读完培根的《论人生》真的发人深思,整个人如受过洗礼一般,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随笔,但字字都是精华,全书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读《论人生》,仿佛真的是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美妙的风景。

篇二:《《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以及感想》

书名:《培根论人生》

作者:培根(王义国/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2006年12月第一版

然而谎言之所以博得人们的欢心,并不仅仅是在于,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困

难和需要做出努力,也不仅仅是在于,真理一旦找到,也就对人们的思想施加了影响,而是

在于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 001

论人生读后感

站在岸上看船只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口看下面的战斗以及以及其中的

冒险也是一件乐事,但无与伦比的乐事,则是站在真理的有利地位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03

人们害怕死亡,就像儿童害怕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而且儿童听到的故事越多,其天生的

恐惧也就越大,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亦复如是。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05

复仇心令人战胜死亡,爱令人蔑视死亡,荣誉感令人追求死亡,悲伤令人飞向死亡,恐

惧令人全神贯注于死亡。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06

那些给道德心带来压力并且说服别人给道德心带来压力的人,一般说来是为了他们自己

的目的而在这一点上感兴趣。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16

美德就像名贵的香料,在燃烧或者碾碎的时候才最为芬芳;顺境最能显示邪恶,但逆境

却最能显示美德。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0

一种保密的习惯既是明智的,又是有道德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3

最好的气质和性情,就是拥有一个坦率的名声,有保密的习惯,适合时机地使用掩饰,

并且在没有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拥有作伪的能力。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5

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保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9

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激情,它在街上游荡,而不呆在家里:“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

也必然是心怀恶意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31

关于嫉妒这种情感,我们将笼统地再补充几句,即在所有的别的感情之中,嫉妒是最纠

缠不休和从容不断的。因为别的感情,其起因只不过是偶尔有之;因而古人说得好,“嫉妒

没有假期”,因为它总是对某些人有影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36

在人性之中,有一种爱他人的秘而不宣的倾向和意愿,这种倾向和意愿如果没有用在某

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身上,也就自然普及于众人,使得人们变得仁爱而慈悲,有时可以见到托

钵修会修士就是如此。夫妇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改善了人类,但淫荡的爱则腐蚀和贬

低了人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0

死的时候举世皆知其为人,唯独自己不认识自己,那么他的死就是沉重的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1

如果对荣誉的追求导致一个人改正他的过错,那就足证他是一个值得尊重而又宽宏大量

的人,因为荣誉是美德所在,也应该是美德之所在;而且就像在自然界一样,事物在向它们

的位置移动的时候,是剧烈的,而在呆在它们的位置上的时候,则是平静的,美德亦然,在

怀有雄心壮志的时候,美德是狂暴的,而在掌权的时候美德则是安定而又平静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4

这一点非常值得认真考虑,即大胆总是盲目的:因为他看不见危险和不便之处。因而他

劣于判断,而擅长于执行;所以对勇夫的正确使用,就是决不要他们以为首的身份来指挥,

而应让他们当副手,处于别人的指导之下。因为在判断的时候,最好是能看出危险,而在执

行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危险,除非那些是非常大的危险。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8

“天父使太阳照好人,同样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但他却并不降财

富之雨,也不是以同样地数量把荣誉和美德照射在人们的身上。一般的好处应该由所有的人

论人生读后感

共享,但特殊的好处却应由被选中的人享有。而且应注意,不要在进行肖像绘制的时候,把

模型给打碎了。因为神性以爱我们自己为模型,而对我们的邻居的爱则只不过是肖像绘制而

已。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0

在一场暴风雨以前,会刮起沉闷的风,海水会暗暗地波涛汹涌起来国家中也会有这种情

况:他(太阳)也经常警告,凶恶的反叛即将发生,变节行为和隐秘的战争正在酿成。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4

“伤心是有限度的,但恐惧是没有限度的。”除此之外,在处于高压的时候,那刺激人

的耐性的同样的事情,却也依然压倒了勇气;但在恐惧的时候,却并非如此。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9

我以为,所谓合适的领导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高贵而又有名气,他受到不满的团

体的信任并引起不满的团体的注意,而且据认为他本人也是不满的:这是一种人,或者应把

他争取过来并使之与政府和解,这是一个见效快而又理想的方法;或者用同一团体的另外某

个人来与他作对,通过对抗而使声誉为两个人所分享。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3

人的脾气就是这样,虽然没有几个人敢于做出这样一个邪恶的举动,但许多人却渴望这

邪恶的举动并默许这邪恶的举动。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4

但无可否认,他是受到了诽谤;因为他的话是高贵而敬神的:“真正亵渎神灵的,并不

是否认世俗的神,而是把世俗的信念运用在神的身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7

导致无神论的原因,一是宗教的分裂,如果那是分裂成多派的话,因为任何一个重大的

分裂都给双方增加热忱,但派别众多就要引起无神论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僧侣的丑闻,当

丑闻达到圣伯纳所说的程度时就产生无神论,圣伯纳说,“我们现在不能够说,教士向民众

一样,因为事实上民众并不像教士那么糟糕。”第三个原因,就是在神圣的事务中进行亵渎

神灵的嘲弄的风气,这种风气逐渐地损害了宗教的尊严。最后,学术昌盛的时代,尤其是在

同时享有和平与繁荣的时候,会造成无神论,因为动乱和苦难更使人们的精神服从于宗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8

否认神的人,也就催毁了人的高贵,因为无可否认,人在肉体上跟野兽相类似,如果他

在精神上不与上帝接近的话,他就是一个卑劣下贱的野兽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9

迷信的原因是:令人高兴而又给感官以快感的礼节和仪式;过分的外表上和形式上的神圣;对只能使教会承受重压的传统的过度尊重;高级教士为了个人的野心和金钱利益而使用的策略;对良好用心的过度偏爱,而那些良好用心又打开了通往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新奇事物的大门;以人间的事理来猜测神圣的事物,而这又只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最后,那就是野蛮的时代,尤其是在野蛮的时代与不幸和灾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2

对于年轻人,旅行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老年人,旅行是经验的一个部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3

无疑,最能毁灭权威的,莫过于对权力的不平衡和不适时的互换,那就是有时压迫过甚,有时又过分放松。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7

有关君主的一切规律,实际上包含在这两句铭语里:“记住你是人”,以及“记住你是神,或者是神的代表”:头一句话约束他们的权力,后一句约束他们的意志。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信任,就是对于提出劝告的信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在要求进言和使用劝告中的不便之处有三个。首先,需要把事情透露出来,这样一来事情也就难以保密。其次,君主的权威会受到削弱,好像他们不如平素那样重要一般。第三,还存在着进言不忠的危险,所提出的主意会更有利于进言者而不是纳言者。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5

但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顾问既要了解他们的君主,君主也要了解他们的顾问:君主的最大的美德,就是了解他的手下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一位顾问的真正的素质,是精通于了解主人的工作而不是主人的天性;只有这样他才会给他进言,而不是迎合他的脾气。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最好的进言人是死人”,诚哉斯言:当顾问们阿谀谄媚的时候,书籍却会说得明明白白。因而熟读书籍是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本人就是政治舞台上的演员的人所写的书。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8

运气有如市场;在市场里,往往如果你能带一会儿,价格就会下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9

狡猾的一个要点就是,在与人谈话的时候,要用你的眼睛仔细地注视你的谈话的对象,耶稣会会士的戒律就有这么一条,因为有许多聪明的人,他们心里所怀有的秘密从表情上就可察觉出来。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2

如果一个人怀疑某个别人会漂亮而又有效地提出一项议案,同时又想阻止该议案,那么他就可以假装赞同,并亲自把他提出,但提出的方式又令人反感,从而使他得不到通过。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3

然而所罗门有言,“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6论人生读后感

无可否认,极端的自爱者的本质就是,即使只不过是为了烤熟他们的鸡蛋,他们也会把一栋房子点燃,然而这些人却又往往受到他们的主人的信任,因为他们所专研的,只不过是取悦于主人和自己获利;而不论是为了取悦于主人还是为了自己获利,他们都会抛弃他们的主人的事业的利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8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而不合适的举动则不过是乱打空气而已。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2

有些人把凡是他们所不懂的东西,都看成是并不相干或者过于微妙,因而蔑视他,或者对它毫不在乎,这样一来他们的无知就似乎是识别力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4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5

篇三:《读《论人生》有感》

读《论人生》有感

傍晚坐在夕阳撒满的书房,拿起了弗兰西斯•培根的《论人生》,一杯热茶、一张桌子观摩了一部智者的细心记录。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杰出的思想家、散作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培根的一生都是追求知识的一生。

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就有自己的人生观,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影响着以后的人生价值,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而人生价值体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与索取,贡献越大,人生价值越高。在现代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上有些人受“酒绿灯红”的影响,人生追求发生偏移,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有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职位和权利,职位越高,权利越大,人生价值就越高;有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享乐,谁享受的多,谁的人生价值就越高;还有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金钱,谁拥有金钱多,谁的人生价值就高。

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从来都认为,人生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大,谁的人生价值就高。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世间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的祖国、社会和人民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些喜欢金钱,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的拜金主义者,通常以聚敛钱财为目的,不惜以危害社会,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巧取豪夺,贪婪无度。这对祖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社会上也不缺乏那些为祖国为人民默默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保护人民的利益,他们正是在无私奉献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天生,而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生,但美好的人生是靠我们自己来创造的。只有敢于正视艰苦,在艰苦中奋斗,在艰苦中拼搏,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做为电力生产的一名工人,我只有不停地学习工作,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上,不断地进步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虽然平凡,但却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无论面对学习中如何辛苦用乐观精神看待人生之路,只要尽了

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地走下去终会取得成功。

生命本生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我们的价值,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杀者独自无法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事业的挫折、坎坷、失败、污辱、委屈等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于之交流,让人理解你的难处,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看完《论人生》我感觉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

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正如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机遇难得,然而可不可以创造机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第四,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一句话,可以渲染人的心情;一段文字,可以改变人的观点;一本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本好书更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为人建造一条捷径、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这本书语言简洁,让人受益匪浅,“论”、“说”、“谈” 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犹如一杯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力量、有健康,也就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

篇四:《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文/苏明飞

读了<培根论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话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

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培根论人生读后感。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最好的证明世界末日被人说到地时间、时刻,让人怎么做、如何度过,很多知识分子也随声附和,但最终第二天太依旧从东方升起。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那死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不会联想到死亡,因为它遥遥无期,当慢慢长大,看到周围的生离死别时,就不知不觉会害怕起来。就如书中所说:“荣誉之心渴望着它,悲懒之心追求着它,就连恐惧之心也预备等着它。”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泽东曾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但是人生道路却荆棘密布,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在跌倒的时候,就应该爬起来,振作精神,积累经验,勇往直前。

其实,人生与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会有遗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为雨后总会有彩虹!

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

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是人们听信了鬼怪之类的谣言,所以才觉得死亡恐怖。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但毕竟有些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是无法改变的。

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杀者独自无法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事业的挫折、坎坷、失败、污辱、委屈等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于之交流,让人理解你的难处,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二)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我个人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生来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对其加以祸害。有一种人转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一个善良的人。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三)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我来说,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出出舞台剧,我们尽心尽力的扮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直到幕布拉下,我们的人生也便渐渐落幕。生无疑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而死,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伤和痛苦。或许死并不是那么哀伤,或许我们在这里拉下幕布的同时,那里又展开了新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乐、忧愁、悲哀、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永远也交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来。

人生就像是一条蜿蜒泥泞的小路,困难无时不刻的在发生,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就像是一本未完待续的书,我们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但是却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像是一个谜,直至生命终结,才可揭开寻思已久的答案。在此之前,无论是何人,都无法遇见到。于是,痛苦的过着人生还不如快乐地过,活着就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但人生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生活的概括,它是由一个个剧情组合而成。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感情占据了其中重要的位置;书中的”论友谊“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朋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世上最令人愉快的必定是友谊。对于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朋友的一句鼓励,一句肯定,比所有的良药都来得有用。一句话说的好:”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是的,朋友使我们的周围丰富起来,如果没了友谊,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平淡无奇的,有如沙漠一般。

友情是积累的,相对于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朋友之间的温馨或许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愉快。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这句话体现了友谊的真正价值,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更快乐;把你的忧愁倾诉给朋友,你或许会豁然开朗。千金难买真友谊,你曾经认为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这个人就永远都是。真正的朋友,是永远存在的!

<论人生>,论得是对人生的认识;论得是建立人生所需要的根基。它让我们感悟到:人生并不只是从生到死,人生中有思想、有精神、有伙伴、有感情。它足以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粮食。

相关热词搜索: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人生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人生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877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