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2016-03-12 10:09: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书报告格式范文(共5篇)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读书报告格式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点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1 / 7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划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2 / 7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3 / 7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 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 -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4 / 7

(2)内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内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5 / 7

篇二:《读书报告-格式和范文》

【请大家提交一份电子文稿,一份纸质打印稿】

中文读书报告格式和范文

标题

个人信息:班级,姓名,邮箱,电话

【必要时另起一页】

提纲

I.。。。

1.

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本文所选课题为什么值得研究】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二,文献综述【关于这个选题,别人都做过什么研究,都有什么发现,或者,都是从那些视

角研究的。如:1. 历史视角,2. 男女关系,3.女性地位, 4. 革命中的人物,5. 个性解放,6.话语风格,幽默,冷峻,讽刺 7. 相关课题的不同见解, 等等】

关键点: 不可以报流水账,简单罗列每个学者的研究和发现,用自己的话语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三,我的分析【视角:定性还是定量,宏观还是微观】

四,结语

五. 参考文献[尤其要注意,每一个字母和标点都有其独特含义,不能省略,不能混淆]:

(一)专著文献著录示例: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7.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A].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二)专利文献著录示例:

[3] 杨林.移动电话机:中国,CN99115146.1[P].2001-03-28.

(三)专著中析出文献著录示例:

[4] 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四)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著录示例:

[5] 曹凤岐,姜华东. 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6]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五)电子文献著录示例:

[7] 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管理[J/OL].情报学,1999.18.(2):4 .[2000-01-18].

说明:英文读书报告大体格式相同,只不过参考文献的引述方式略有差别。

The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in CALL Environment

Student:He Qian

Professor: Stephen Hoyle

ⅠIntroduction

In the recent decades, the computer, as a tool used to assist language learning, has received a great amount of attention among researchers and language teachers. It is us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room. It is believed that computers could be regarded as tools promo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us autonomy. Based on this belief, a large amount of computers are provided in the language center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AL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mputer software alone is not able to help students acquire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teachers‟ influence is still inseparable.

At present, some language teachers complai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s. However, they are not aware of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They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make computers effective with their efforts. This paper aim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er‟s role in CALL environment.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are separately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through drawing the related SLA theories.

ⅡLiterature Revie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 CALL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has aroused many researchers‟ interest and attention. The term of CALL has been defined by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Richards, Platt J. & Platt H., 1992:73) as

The use of a computer in the teaching or learning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ALL may take the form of: a. activities which parallel learning through other media but which use the facilities of the computer (e.g. using the computer to present a reading text). b. activities which are extensions or adaptations of print-based or classroom based activities (e.g. computer programs that teach writing skills by helping the student develop a topic and thesis statement and by checking a composition for vocabulary, grammar and topic development), and c. activities which are unique to CALL.

This definition gives a basic description of what CALL is. However, the form of CALL is not unchanged across the history. Stephen Bax (2003) has offered a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history of CALL. Warschauer and Healey identifies three phases of CALL as “Behaviouristic”, “Communicative” and “Integrative” (1998 cited in Bax, 2003:14). In his article, Bax (2003) has mad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hree phases and has argued for three new categories-Restricted, Open and Integrated CALL. He states that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Open‟ phase while the „integrated‟ phase will be the future of CALL.

CALL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everyday language lesson until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LL software, it is believed that computers could promot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us autonomy. However, Jones (2001) argue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ALL depends greatly on teachers and that „it undoubtedly requires more learner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than other self-access pursuits, and such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would have to be carried out by teachers‟ (2001:361). Teachers could play a very positive role in choosing and organizing materials,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among learners, and identifying learner‟s special needs.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However, many language teachers are not willing to or not able to integrate CALL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McCarthy, 1999) Thus, the teacher‟s role in CALL environment requires more attention.

Some CALL software designers look to research and principles from many cross-disciplinary resources. It is suggested that SLA theory and research might also be consulted to suggest CALL design and to guide research on effectiveness‟ (Chapelle, 1998:21). Probably, teachers could also draw some SLA theories as a guide for their teaching in CALL environment. In this way, teachers could facilitate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better. This paper will identify the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through discussing some related SLA theories.

Ⅲ The Need for Teachers

CALL, as a tool in language learning, is not assumed to be the sole means of delivery of a course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re are certain objections to learner-directed modes of study because „they rely on induction and leave the learner to wander aimlessly in a jungle of disordered linguistic data‟ (Stevens, 1992). The teacher‟s role is still important in CALL. Stude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needs teachers‟ appropriate instruction. CALL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as a supplement rather than a replacement for teacher‟s work (Yang, 2005).

Ⅳ Teacher’s Role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traditional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s usual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the teacher‟s role shift from one to another. In the teacher-directed or teacher- determined approach like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or audiolingualism, the teacher functions as a model and manipulator. The teacher models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rols the direction and pace of learning, and monitors and corrects the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hich is popular in current days, the teacher has two main roles-facilitator and independent participant (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

Ⅴ The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in CALL Environment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the way students learn has changed in some degree. Computers could do much of the work teachers do in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they could give some model sentences for learners to imitate and they could give some feedback to learners‟ responses. Besides, computers make learners‟ self- assessment availa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ore learning resources are brought to learners and computers have more advantages for helping language learning. However, it doesn‟t means that the teacher‟s role is not important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is section, certain SLA theories are drawn to demonstrate the teacher‟s main responsibilities in CALL environment.

5.1 Selecting Input

Computer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provide rich resources for learners to develop their language ability. However, they are presented in a chaos, without any order or arrangement. The 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learning resource among the various Internet resources. They have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mater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content and form.

In terms of content, the teachers should concern about the learners‟ interes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ntent should be interesting and familiar to the learners so that it could hold the learners‟ attention and enhance their motivation. Interesting content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which arouses learn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According

to Ellis, “teachers see it as their job to motivate students by engaging their interest in classroom activities”(1999:516). Besides, the familiar content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grasp. Students‟ confidence could be increased and anxiety could be reduced in this way. In Krashen‟s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are important affective factors. If learners have high motivation, much confidence and low anxiety, learners could transform more input into intake. When choosing input, teachers need to select appropriate content, which could lower the affective filters for learners. Various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resources provides such possibility, and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m.

As for the language form of materials, teachers make choice based on the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 According to Krashen‟s comprehensible input theory, the language level of materials should be a little beyond the learner‟s current level.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identify the learners‟ current level and determine what language forms are to be introduced. “The learner‟s stage of development affects whether the instruction is successful” (Ellis, 1999:659).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ated that the formal instruction doesn‟t change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However, it is suggested that if the instruction follows the sequence of learners‟ acquisition, it could facilitate the whole process. Therefore, in this process the teachers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dentifying correct level and selecting materials.

5.2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is considered very important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Long has argued that input which is made comprehensible through conversational adjustme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1a, cited in Ellis, 1999). Through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 learners could acquire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 Therefore,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communicate which i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Approach.

In CALL environment, Internet connects each person closely and makes communication eas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among students themselves may become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frequent. However, teachers‟ guidance and support are still inseparable in order to achieve efficient interaction. It has mainly three reasons. First, in order to help learners acquire the structure through interaction, teachers also have to identify the correct developmental level. „If learners are not at the correct developmental level, they will not acquire the structure; it is supposedly unlearnable, unteachable, and untreatable‟ (Mackey & Philip, 1998:340). Secondly, the teacher should design or select a certain task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If learners are left to wander aimlessly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they may get totally lost. Therefore, certain tasks are required. The chosen tasks should include some need for real information gaps for learners so as to generate the need for genuine communication. Ellis has pointed out that „giving beginner learners opportunities for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helps to develop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1999: 604). Thirdly, without teachers‟ arrangement and monitoring, student‟s communication may come to a chaos without any order or it may go on in the native language rather tha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eacher needs to arrange the communication in an appropriate order. Student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computer skills may not be able to have chances to respond.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he amount that each student communicates 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could go on effectively. And the teacher also needs to monitor students‟ output so that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in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s also provide learners a lot of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s well as learning

篇三:《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请认真阅读)》

读书报告范例及格式要求

知识的窠臼与步步深入的躬行

——《民族志:步步深入》读书报告

课程:比较文学 学号:200913000789 姓名:王一一

【内容摘要】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

【关键词】 入门仪式;民族志;洞见;知识窠臼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引言:困苦的人类学入门仪式

大卫·费特曼在其《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前言开宗明义:“民族志不是闲暇一日的丛林漫游,而是在社会交往的复杂世界的探索之旅。”【1】可见民族志调查不是一路风光旖旎的赏心之旅。无独有偶,费特曼的前辈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忧郁的热带》第一句话显得那么就牢骚满腹:“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2】虽如此,其还是在巴西圣保罗附近及巴西热带雨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且《忧郁的热带》还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虽然列维·斯特劳斯的抱怨充溢整本书甚至形成了某种哀怨的风格,不知其是否是有意继承了马凌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抱怨。田野调查时所遭遇军队的巷战,流氓的敲诈勒索,官员的飞扬跋扈,生活条件的无比艰险,精神的极度压抑等等,任何一种情况足以让我们理解伟大前辈的不易。而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恰恰又是一个人类学学者入门的仪式,在踏入门槛前,我们如何完成自己成人礼?或许我们需要一本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说明手册,如Lonely Planet一般的旅行指南,指导自己的蹒跚步履。暑期觅得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一书,虽读来不算赏心悦目也未能立刻顿悟,但也能略知晓一二。

一、《民族志:步步深入》概览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3】而且,这还是一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艺术和科学。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居于异

地的“他者”(Otherness),也可以是你身处的族群(Ethnic Group)。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代,即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和反思民族志。第一个时代业余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但是随着人类学的发展,科学民族志逐渐成为一种可能,而马林诺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二者则共同确立了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民族志的范本,他们自己从方法上主张他们所开创的是“科学”民族志。在此之后,冠以“科学”二字的民族志应运而生,其田野调查的诸多方法为人类学诸君顶礼膜拜的法则。此后,关于民族志方法论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人类学发展至新世纪,学界又有哪一本民族志让我们耳目一新呢?或许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算是其中一本。

该书作者大卫·费特曼系斯坦福大学教授,与众多人类学者一样,是一名典型的非书斋型学者,他因对民族志评估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被世人所赞誉,也曾因作为一个学者和实践者对教育人类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膺获乔治和路易斯斯宾德勒奖,并荣获人类学和教育学理事会颁发的民族志评估奖,还因为对民族志教育评估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评估研究会颁发的会长奖,他还因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做法而荣获华盛顿实践民族志学家协会的实践出版奖。从这些长串的奖项中我们可以发现最为关键的两个词,“行动”和“实践”。故而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其著作《民族志:步步深入》少不了要大谈特谈实践的方法,而且,还可能与当下信息社会的网络结合一起分析。当然,民族志的田野、方法、理论三者缺一不可,可谓是民族志的三足鼎立,大卫·费特曼并没有因为中方法而忽略任何一方。

„„

囿于目录的长度,未能一一抄录。但是从以上标题我们已经可以得知,为了避免我们在田野调查中选择错误的道路和随之而来的死胡同或者绕弯路,甚至完全迷路,大卫·费特曼为我们出入人类学门槛的学子准备了这近18万字的循循指引,在其指导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方天地。

二、“步步深入”后的延展

当下关于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论的著作可谓接二连三涌向我们的书桌,以至于我们无暇择判高劣。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虽然不免陈旧狭窄——但仍较中意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和《20世纪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凌纯声、林耀华等先贤)的两本经典作品,虽则以所谓的“新世纪新视野”看来两本作品不免存在一些瑕疵,如《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更多的是西方理论介绍,其更类似于王铭铭的《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这样的著作,而《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看起来更多的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查之后的经验之谈,其方法论的系统性欠缺。当然,这样的评判更多的带有阅读之后《民族志:步步深入》的“前见”或者说偏见,未必公允。因而,如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我想或许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或许更具参照性。当然,或许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等等也并不是不可以与《民族志:步步深入》进行对照阅读,因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成功的民族志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民族志各有各的不同”。在阅读《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民族志:步步深入》之后,我感慨于费老的高屋建瓴,更感慨于大卫·费特曼对田野调查的深刻洞见。

„„

但如果,按照其方法去做一个田野调查,我们能折腾什么“玩意”出来呢?幸而这个暑期跟随XXX赴XXX 田野调查,反省之后,渐觉《民族志:步步深入》其中味了。

三、广西农家书屋调查与步步深入的民族志

„„

„„

结语:知识的窠臼与步步深入的躬行

象征人类学学者格尔兹曾言“我们不是研究村落,而是在村落中进行研究”。其强调的是田野调查的进行时,即 “步步深入”,话虽如此,实则难矣。法无定法,任其“质性研究”时髦概念为哪般美妙动听,绝知此事仍需躬行。问题是,躬行亦未必能知,更遑论“绝知”。王明珂在其《羌在汉藏之间》后出版的一本田野杂记感慨:“事实上,我从羌族那儿受到再教育:没有一个典型的羌族村落,没有一种各地羌族能用来彼此沟通的羌语,也没有一种共同的羌族文化。羌族似

乎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嘲弄着刻板学术方法与知识的虚妄。”【4】或许在步步深入之后,我们还需步步后退出知识的窠臼。

【注释】

[1][3] [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前言,1.

[2] [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4] 王明珂. 寻羌——羌乡田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2]„„

篇四:《读书报告范文》

[篇一:读书报告]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翻不过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们不能不越过这些“坎”。在<人生必须跨越的15道坎>中,写了人生中,我们必须越过的15道坎。目前我们在中学阶段应该跨过这几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读书报告范文

挫折。挫折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国总统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满挫折的。林肯23岁经商失败;22岁逐角议员失败;26岁经商再次失败;27岁第二次逐角议员再度失败;30爱人去世;32岁精神崩溃;34岁第三次逐角议员又是失败;40岁逐角美国副总统失败;45岁第四次逐角议员,仍然失败了。经过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岁那年终于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满了挫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被这些“敌人”给吓倒,而是坚强地,不顾一切地,艰辛地与这些“敌人”做斗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完善自己,读书吧。

看了一些相关的红学研究的书,说实话,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中意于红学研究,因为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独到和美妙之处,但是我同样认为有些研究是有些过火了。只是主观的臆断,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实话,曹雪芹老先生死了那么多年,有谁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呢。虽然他的作品是能够反映他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放的啊。

毕竟他只是小说。但是却有人生拉硬拽的去找生活原型。我觉得未免有些牵强。毕竟这只是一部小说。不是回忆录。或者传记。

[篇三:读书报告]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趣味!上个寒假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读书与经典同行”的读书活动,同学们个个都踊跃地参与这次的活动,读书的情况更是出人意料,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阅读书籍,竟阅读了一百多册书,你说,这难道还不令人傻了眼吗?那究竟我们班的读书情况怎么样了呢?带着这个令我好奇的问题,我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仔细的“盘问”。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班的同学阅读书籍的种类分布得比较平均。

1、你们对哪一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呢?

有43.5%的同学对文学类的书籍感兴趣,有35、5的同学对小说类的书籍感兴趣,还有21%的同学对历史类的书籍感兴趣。

2、你们在什么时候阅读书籍?

有一半的同学说在晚上睡前半个小时阅读书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说在早上吃完早餐以后才阅读书籍,剩下的四分之一说在中午吃完午饭后阅读书籍。看来阅读书籍的时间还各不相同啊!

3、阅读书籍的时候是不是有家长陪同?

大多数的同学一听到这个问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听到这个回答我很失望,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万一学坏了怎么办呢?我希望家长能够陪自己的儿女多点阅读书籍。

一、调查情况

通过数据显示,我发现我班同学阅读书籍的情况有好有坏。好的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阅读,对书籍中的内容好奇得过目不忘。在所有同学的答案中,我觉得同学们对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因为有65、5%同学酷爱读书,剩下的35、5也对读书很感兴趣。同学们平均每周读书一本。从家长的角度看,有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愿意为自己的儿女购买书籍;而学生自己,一小部分都能从自己的零用钱里拿出来买书。

二、调查分析

一是高年级的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看多一些书。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在学校里时间安排得太过紧迫,回到家里又被过多的主科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哪来的时间看书呢?不仅如此,做完作业还要忙于语文、英语的课文背诵,唉!只能把看书放在一边了。

三、四点思考

1、我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关于文学类的书籍,因为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实在太好了:<悲惨世界><三国演义><水浒传><昆虫记>……看国内外的名著,既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又可以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多好啊!

2、我建议大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能够做好读书笔记,将来回忆时还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呀!

3、大家有空闲的时候,如果觉得无聊,就赶快拿出你喜欢的书籍来阅读吧!

[篇四:读书报告范文]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 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篇五: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孙权的外交手段实在高明,在当时已经能熟练运用实力均衡的战争法则。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投降的时候联刘抗曹,结果周瑜火烧赤壁让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吕蒙白衣渡江顺利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重创刘备实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军事实力不可恭维,但是政治手段的确高明。孙权最终顺利稳固政权,黄袍加身,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国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演义中的孔明整一个妖道,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装身弄鬼、镶星续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让我对他反感。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封建道德的典范。但是他在刘备托孤之后,集军政法大权于一身,实在不智,还给现在人以架空皇帝的借口。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是领导的做法么?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属能力的发展,导致后来“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六十多岁的老头打先锋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一个现在的共产党员,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谁也不是铁打的,结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让人感叹让人反思。

最后总结下,三国的年代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曹刘孙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强的代表,他们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败就伤心,看到刘备受挫就欢呼,现在看来也是演义中毒吧。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巴黎圣母院读书报告]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qǔ豪duó,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篇五:《读书报告格式》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读书报告格式。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读书报告格式范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书报告格式范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书报告格式范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952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