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

2016-03-16 09:30: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共7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完红楼梦的感受》,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一)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

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2000字)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二)
《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读《红楼梦》

“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几年前曾经读过三遍,第一二遍时只觉文字语法与现在所用颇为不同,虽然许多人说《红楼梦》用的是古白话文。在读第三遍时这种感觉才稍微浅淡了些,然则读完后便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复杂情绪,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有像许多人能从该书中读到许多深刻隐含的道理,撑死在序言里知道了“假宝玉”“ 原应叹息”“真应怜”等几句隐语,觉得书中的许多诗词写得很不错,也为曹雪芹所写的判词究竟是指那一个人而苦苦思索,但是更多的是为众多好女儿的悲惨命运而感到难过。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这是现在比较大众的一种说法,尤其是毛泽东当年对于该书的定性。

但是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也许是因为没有多么高的思想高度,所以在我眼中《红楼梦》的反封建并没有读出多少,更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典白话小说,其描写的人世浮沉,离合悲欢颇为深刻。

当然许多人会说,小说中通过四大家族的最后的衰落败亡来预示封建社会的最终衰落败亡,但是曹雪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暗示这一点,也许曹雪芹当年自己都没有这种感悟,我们纯粹像做语文阅读题回答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后人附会而已。

再说曹雪芹本身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只是后来家族衰落,他无法在像年轻时过那种怒马鲜衣的生活,也许在书中会夹杂许多他个人的生活感悟,但旗帜鲜明的反封建则不会很明显。就如宝玉说“除四书外,都是杜撰的”便可看出,须知四书为朱熹所编,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建者,程朱理学则是困扰自明以后中国社会前进的一大绊脚石,是封建阶级思想统治的基石。既然不反四书又怎么说反封建呢?相比明末钱一本的“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王夫之的虚君立宪思想等人的反封建思想则远远不及。

所以个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古典小说但硬说它是反封建的也过于牵强些了。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三)
《读红楼梦有感》

观 楼 耽 梦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像一种文化的血液,早早地流淌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无论看过还是没看过,我们都知道它。红楼外,人们敬而远之,而进入红楼,你又会千想万想——难道这只是一场梦?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结语。

红楼梦在过程中给人以激烈的情绪震荡,在结尾,又把一切归结到了梦,让人平平静静地掩上了最后一页。为什么我们在掩卷一刻不再那样心潮迭起,为什么我们把繁华富丽和终了皆空平等看待?因为,如果说这是一场梦,那么,我们都是梦中的人。

红楼一梦,经典在是真实的梦,每个人都能够从梦中看到自己看到周围看到过去看到未来。我们在过程中为之心驰神往,当我们从头看到尾,恍然领悟,其实哭的笑的不是那梦中的人儿,而是幻化后的自己。所以,最后的我们平静了,因为梦反映现实,现实又那么像梦。 那里的人会做梦,会哭泣,会疯,会骂人,会混账地过一辈子,也会一朝挥手从仙去。他们和我们一样,或者说我们和他们一样,有太多太多话该说的就是不说,不该说的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出来。后悔了,却又不知道如何弥补;辗转反侧,倒把事情办得更糟;兢兢业业一辈子,可能还是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每个人又不是全无快乐,每个人总有得意的时候。可是好景不会长的,转瞬伤心又要赶到了。我们看到无数个细节决定了最后人们的命运,也许一颦一笑就改变了自己的将来。但这些情节一点也不突兀,而是极中国式地委婉成章。

红楼梦是悲伤的。这种悲伤不是战场血腥的悲伤。红楼梦的悲伤,是不知不觉的风流云散,是极盛迅衰的风云不测,是一错再错的千不该万不该,是无力抗争而又更无力的死去活来,更是许许多多费尽力气终于一点作用没有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的命运之轮的不可逆转。红楼梦是没有战争的惨烈的,但是作为和平人们心灵高度上的伤口,它的效力,绵长无法脱身不让狂卷的残肢红血。

红楼梦是一部把遗憾最大化然后成美的作品。书中的遗憾前所未有的多,结局前所未有的差。在警幻那里,在那堆册子里,命运早就被一些小诗小画圈定了。可怜我们的人儿,或者在不知不觉里按着命运的路子前进,或者在知道一切后,悲凉地沿着原定的路线继续走,一点改变的意识都没有。当曹先生把一条条明暗线伏下,当那些只言片语断句残章被发现处处暗示着将来,我们不禁感叹,一切早就安排。看完后的平静,可能也是为此。

虽然一想到它,瞬间的印象还是那么深沉冷颜的一个书海中的长者,但是想到里面那些事情,又是多么的体贴入微。红楼梦的价值让它顺理成章地站在了中国小说的顶峰,但是这

也让很多没有看过它的人,把它的美疏远了。红楼梦是亲近的,非常亲近的故事。红楼梦,是中国式生活最细腻的刻画。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把最最普普通通的人的东西写了出来,人们一看,就能产生共鸣。

从某种角度,我有些想快些把红楼梦忘记。因为我想重新再去看红楼梦,我多么想作为一个不知道结局的人再重温一次红楼梦。这样,我希望我能够细心点,早早地在贾府还没有衰落的时候,好好体会那些人的细微的情感,而不是到了最后,当情感都像火山一样爆发时,却为时已晚,只剩海棠衰败。

可话说回来,红楼一梦怎堪忘?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四)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小时候,家长不准我读《红楼梦》,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不过,那时社会上流行“老不学《三国》,男不学《水浒》,女不读《红楼》”,理由是老年人读《三国演义》会学奸,三国尽是计谋,男不学《水浒传》,因为水浒传讲梁山108条好汉,杀人抢钱讲义气,却败家败国。女不能学《红楼梦》是因为红楼梦里的女的,无论那一个,都很不幸。

当我苦读书,考上大学时,自己得意得忘了自己是谁,到学校第一件是,就是去学校图书馆借本《红楼梦》读一读,并认为自己不会学坏。

那是第一次读《红楼梦》也是我一生唯一一次读《红楼梦》,尽管,家中有《红楼梦》这本书。

那年我17岁,读《红楼梦》读得让我吓了一大跳,因为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被贾宝玉害惨了,而,《红楼梦》里最优秀的二个女性就是这二位,于是,我认为贾宝玉乱搞男女关系,就是小时候看到的被批判的“搞腐化”,还认为袭人应该是贾宝玉的原配,因为贾宝玉走向腐化就是她的原因。并从平

等的角度,认为贾宝玉不能抛弃她,不然一切以后的不幸都是因为没有尊重她。

我把《红楼梦》这本书一还,就再也不想看这本书了。

一年以后,生病,我儿时体质不好,长期吃药,后来开刀,也许是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最终造成内分泌失调,在大学吃中药丸也没有多少用处,女生有的肚子疼,我很高兴,我没有,但是最后生病了,那时不太懂,以为自己头脑真的坏的了。

休学,复读,毕业。

记不得,是那一年,我看了一本电影《尤三姐》,多好的人,姐姐被王熙凤害得死也不知是谁害的。但是尤二姐不争气,要当二奶。尤三姐争气也没用,被贾宝玉用谣言害了自杀了,贾宝玉说“这个大院,除了门口二只石狮子是干净的,再没有一个人干净!”,所以尤三姐泼辣,骂人,但最后以死示清白。我

看了之后想,林妹妹可比她可怜多了,病死了,还爱那个浪荡子,来世也没了。

又记不得是那一年,我看到一篇文字评论,专门有一门学问“红学”,我真想不通,这个《红楼梦》还有这么多文学专家专门研究,还有“红学”,就看看,一看又吓一跳,这是一位专家,解释《红楼梦》是诗词,经研究认为这些诗词中都含有预示意义,意味着这些人以后的命运,而且这些诗词都极唯美,写得非常难得。这是一种文学的研究与探讨,而我看过后,心想,那个《红楼梦》也可怕了,当年就看到“疯癫和尚”,讲的话都是“谒”,这些话预示了《红楼梦》的后面。我太反感《红楼梦》了,并对文学产生的一种宿命感到可怕,于是对“命运”感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人生的希望好象都看不到,全是命运安排好的。我更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并且非常非常的想不通,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中国有那么多的人为之叫好,《红楼梦》有什么好的?还四大名

著,这么唯美的爱情,有这么悲惨的结局。还有王熙凤修理穷人,把一桶屎全倒在那个又穷又色的年轻人头上,最后,老和尚还帮有钱人,把那年轻人活活给害死了,死了还说他不好。而没有一个人教育过穷人,富人黑,穷人苦,这本书中没一点好的。穷人为富人做事,富人拿穷人找乐,而富人自己也心苦,又说不出。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我想来想去,只有贾政还有点福,唯一一个不乱搞男女关系的人,王夫人是唯一一个丈夫真正从内心不抛弃她的女人,元春嫁给皇帝,而旧社会,皇帝后宫三千,她也没啥好日子过。

时光飞逝,我步入中年,二十多年,我从不再读《红楼梦》。

病休,下岗,在家休养,想学写文章,因为觉得人生真得有很多感悟,但生命也许很短暂,又觉得自己有点太委屈,我不想死得也很窝曩,有屁就要放,有

话就要说,有心结就要写。这就是沟通,不然就会忍,忍字心上一把刀。不好! 有幸,在父亲老年大学带回家的一篇文章上,又看到南京大学文学系,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写作者曹雪芹的一些故事,并推理了一些事,因为当时,曹雪芹生活的地方,有四个姓氏很多,其中就有王姓,薛姓„„

这次看文章,我又吓了一大跳,原来,贾宝玉他不姓贾,贾即假,他就是姓曹,是曹雪芹写书,把自己的一部分思考还有思想,还有经历,还有诗啊,谒啊,前世,来生,全是他一个人编出来的。原来,那个最没出自己的浪荡子,害女性的美男子,原来是个文学家!

中年的时候,看过了,吓过了,最后,我不得不服,曹雪芹是一个忘记了自己深深的热爱这个民族,热爱着后人,以自己全部的才学写一本警世的书,而《红楼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都没有希望,唯有“报国”才是人生正道。这是这本书中没有一句话写的,却是安排好了的。这个文学家!

二十多年了,《红楼梦》我从内心服了。《红学》也是有意义的。

读《红楼梦》唯一的心得体会就是“别被文学家骗得怎么都相信,要有自己的头脑”,但是,我从内心深深的感恩文学家。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五)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在高中时只看了几十回,因为有的看不懂所以就没坚持看下去,随着电影、电视的播放,人们对书籍的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下降,《文海选粹》这门选修课让我真正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会鉴赏,更要多看几本对自己有用的书,这不但能提升自身素质,而且个人修养也在提高,老师的讲解让我更深入得了解了《红楼梦》。也使我继续看了这部名著。

《红楼梦》这部巨著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同时我认为也是曹雪芹内心世界的体现 。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

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红楼梦》中葬花的一段情节,是林黛玉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一个平常的人是无法明白林黛玉的想法的,“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林黛玉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

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以现在来说只是无功利的,是纯粹的各自欣赏,而在现在这样的爱情却是很少。

书中的“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

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林黛玉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

牺牲者,但使我们深思与回味。

《红楼梦》中的一切很让人难以理解,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平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看后感到很悲,可能是我们大多都追求完美的结局吧。悲剧自然而然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的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忽然觉得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

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六)
《读《红楼梦》心得》

读《红楼梦》心得

一直很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觉得每个人物都有可供圈点之处。因此,说到红楼人物,薛宝钗是个始终绕不过去的存在,尤其对于想用褒贬来评价人物的我们而言。关于薛宝钗,前人已经说了千言万语,以后也许还会再说上万语千言。对于我而言,我只想结合自己的阅读史来谈谈自己心中宝钗的变化。

初读《红楼梦》时,由于受到以前阶级斗争的理论的影响,心中老想找宝钗不好的证据,结果发现,其实自己也找不到多少可以恨起宝钗来的理由,因为宝钗实在说不上是个坏人,真像个大姐姐。当然真想要找宝钗的不好之处,还是有很多的,比如翠亭扑蝶、嫁祸黛玉,金钏投井和柳湘莲出家后她的冷漠反应,黛玉去世后她用计激宝玉、力求使宝玉快点遗忘黛玉,所以,初读红楼,宝钗就是这样一个有心计而又不令人讨厌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觉得宝钗是一个很好的大姐姐形象,对人和善、知道的事多、也乐于助人。例如,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上的句子,她在背后善意指出并主动坦白自己也曾经读过;送冰糖燕窝给黛玉治病;帮助湘云操办螃蟹宴;帮助协理大观园时,以小惠全大体;每次写诗也有佳作,可是她都像;惜春画大观园,她积极出谋划策,显示自己的出色才能……从这些事上,我看到了一个能干的宝钗、知心的宝钗、有主见的宝钗,在她身上我看到的生活的光明和积极向上,看到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气,而且我也在生活中不少人身上也看到宝钗的影子,也好象明白了宝钗的魅力所在。

终于有一天,在我已经不再是青涩少年的时候,当我再次拿起《红楼梦》,读“可怜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等语句时,我觉得自己终于有点明白曹公把宝钗放入薄命册中的原因了,也开始明白了宝钗的悲与苦了。的确,宝钗是一个众人看来都各方面非常得体的女孩子,有她在带给别人的似乎都是快乐,她与环境总是那么协调,贾府那么多人都喜欢她、欣赏她,可是她就像自己居住的蘅芜芫一样,那么的素净、“雪洞一般”。她很美,却始终没有真正展现过自己的青春魅力,她诗才好,也没主动写过诗;她也会不开心,但却从不会在公开场合对别人发火;她在做每件事时,都很妥帖,都符合规范,从没有有过什么不妥之处,只是,这些事情上却看不到她自己的喜怒哀乐,看不到她自己的高兴和不高兴!她是成熟的、得体的、对最亲近的人很好,对不亲近但有用的人(如赵姨娘等)也得体,她说话做事都能考虑到长辈、平辈、仆人的感受,赢得别人的信服,可是唯独没有自己的个性!她喜欢宝玉,但她更希望宝玉能立一番事业;她把自己的青春、个性统统磨平,成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大家闺秀。

按理说,宝钗这样聪明、得体又合乎社会规范,她应该可以很好的归宿,可是她又是薄命的,无论现行的120回本还是脂胭斋的评语,宝钗都没能得到她想要的生活。这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更是人生的悲剧。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规范,人固然要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可是人作为人的高贵之处恰恰在于人的丰富的个性,为了眼前看得到利益而放弃属于自己的丰富性是没有必要的。

“君子不器”,人不可以像器物那样存在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黛玉比宝钗更幸福,因为黛玉活得精彩而有个性,当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更需要宝钗这样的女子。事实上,在我看来,如果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宝钗这样的人却也是比比皆是的,只是希望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一些。

再读《红楼梦》时,这种感想就更深了,眼球也就和薛宝钗等人无缘,反而是那个被曹雪芹紊乱而章的秦可卿姐姐,一而再、再而三的让我注目流连,浮想连翩。红楼里的秦可卿是个孤女,被秦家收养,后来嫁与宁府长孙贾蓉成了东府的少大奶奶。死时年龄不祥,应该很年轻,因为其老公贾蓉当时也才二十岁。以这段简历来看,她是一个薄命女子。就是在曹的笔墨里,一百二十回的红楼大舞台上,只到第十六回她就谢幕退场了。但偏偏就是这个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的可人儿,深深吸引了我,乃至我现在看红楼总是读完了十六回后则兴趣索然! 要说呢,秦可卿绝对美女一个。而且那种美,比起黛玉是多了一些柔情,比起宝钗,又长了几分灵秀;王熙凤固然精明得紧,却还少了蓉少奶奶的深远;在秦氏的那间神仙也住得的卧室里,美尼妙玉的冰清玉洁充其数就是一番为人的刻薄。就是那个百世流芳、引无数妹妹竟折腰的大观园男主儿,也不过是秦可卿一个浅浅的微笑:“宝玉,才多大的孩子”,每每听到秦姐姐这句话,我就热泪盈盈,佩服死了。

美的女人,总少不了雅致连连的底蘊,少不了宁静馨馨的气质。秦姐姐的宁静,兴许是一种人生如愿的满足,又或许,平添了那种历经电闪雷击后的沉寂,真真切切的就是一个成熟女子的千种风情。这样的性感女人,在男人眼里或许是尤物一个。想想风姐儿那等利害的角色,还有一个异想天开的贾瑞对其蠢蠢欲动,这个平日说笑自如的美女秦氏,就不知成了几多男人白日梦里的意淫对象了。以现在人们的红楼觉悟来看,秦可卿的形象是曹雪芹的头号败笔。缓缓细阅红楼吧,在你品味那些妙语诗篇之余,你会发现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曾有伟人极为关注过这段七言小诗,并意味深长地指出,红楼宁荣两府的陨落,始于秦可卿的腐败。这诗放在警幻仙境里,说的是秦可卿的命,可这诗是曹雪芹的手笔吗?读之再读再再读,从韵律、境界再到故事的前引、后续,这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幅绘画,明明画的是女儿国全景,角落里却是醒目一处的男厕所。把红楼梦从第五到第十三回读了个烂熟,把所有触及秦可卿的字用放大镜端详再三,除了那副美人上吊图和这首厕所诗,根本就没有半点秦可卿姐姐和“淫”字沾边的真凭实据,更哪有什么乱伦爬灰、畏罪自尽的蜘蛛马印呢?冤案,实实在在是落在这个美丽女人头上的一桩千载冤案。秦姐姐是什么为人?她可是“太上皇”贾老太太心目里“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哦;那威镇红楼内外的王熙风,可以对秦的婆婆尤氏二姐显而易见的不霄一顾,却唯独对这个辈份为侄媳妇的秦可卿形同死党,情如知己。婆婆尤氏又怎说的。“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如果这几个礼义天下第一的老家伙、权贵人物还不够意思的话,那么,看一看秦姐姐死时的情景:长辈的悯惜她素日的孝顺,平辈的思念她的和睦亲密,下辈的缅怀她的慈爱,就连那打工的老小仆从,也感恩于她的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莫不悲嚎痛哭。更有那,丫鬟瑞珠触柱自尽以殉主子、宝珠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虽说古人有些迂腐,可要我看呐,做女人的风光,也莫过于秦姐姐了。这样一个女人,怎么可能与那些肮脏的乱伦淫秽有关连呢?可偏偏曹雪芹这混帐男人就是如此这般莫须有的描上那幅画,写上那首诗。更有现代的一帮狗屁编导,还自以为是的将秦可卿自尽的场面搬上荧屏!一百二十回的原著里,就有风姐与尤氏商量着为重病的秦可卿准备后事的情节,凭那寥寥两三行字,悬梁自尽之说就站不住脚的。那些电视编导们为何心里只一个“淫”字,耳朵里只听着酒鬼焦大的那句“爬灰”受用?什么动机?不明。美丽的女人,男人是喜爱的,而到了像秦姐姐这样四方得意、八面华彩、为人媳妇比其儿子还强十倍的美丽女人,况且是那种得不到的美丽女人,在某种男人的心里只怕就有些那个了吧。嘿嘿,那贾蓉是什么王八蛋?那葡萄咱没尝过,难道就没被虫子咬过吗?而若是真的要往这种智商、情商比己略胜几筹的丽人抹黑脸,恐怕也就只有那个“情天情海”了,怎么读就可以怎么想,活学活用。呜呼,秦姐姐冤枉呀!宝玉是纯情的,听闻秦姐姐的噩耗,当场吐血,可谓真切的痛;贾珍是算不

上什么干净东西了,却是个“恨不能代秦氏之死”的撕心裂肺,如果他真的曾对秦姐姐有所企图,那么,他的悲切,恰恰就是那种得不到而失之永远的痛。

仔细的研究一下《红楼梦》前十六回吧,不难发现的是:若是将美女自悬图和那小诗这小小的几笔删掉,前后情节就连贯流畅了。在红楼梦的早期版本里,的确是有专门篇节写过秦的不雅故事的,可是后来那一节没了,成为写作史上迷雾蒙蒙的悬案。曹雪芹对秦可卿的初衷如何,因何而写,后来为何而删,不得而知。为学术研究追寻其思路或许必要,但留给后人的,毕竟就是这样一处明显的败笔。也许:秦可卿,本来就是《红楼梦》里重中之重的人物,可惜作者迷失了自己吧?如果今天他能再重读一下自己笔下的这个秦姐姐,只怕也是心痛。永远的心痛!

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篇七)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孩提时,家长不准我读《红楼梦》,我不知道理由,不过,那时社会上流行“老不学《三国》,男不学《水浒》,女不读《红楼》”,理由是老年人读《三国演义》会学奸,三国尽是计谋,男不学《水浒传》,因为水浒传讲梁山108条好汉,杀人抢钱讲义气,却败家败国。女不能学《红楼梦》是因为红楼梦里的女的,无论那一个,都很不幸。

当我苦读书,考上大学时,自己得意得忘了自己是谁,到学校第一件是,就是去学校图书馆借本《红楼梦》读一读,并认为自己不会学坏。

那是第一次读《红楼梦》也是我一生唯一一次读《红楼梦》,尽管,家中有《红楼梦》这本书。

那年我17岁,读《红楼梦》读得让我吓了一大跳,因为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被贾宝玉害惨了,而,《红楼梦》里最优秀的二个女性就是这二位,于是,我认为贾宝玉乱搞男女关系,就是小时候看到的被批判的“搞腐化”,还认为袭人应该是贾宝玉的原配,因为贾宝玉走向腐化就是她的原因。并从平等的角度,认为贾宝玉不能抛弃她,不然一切以后的不幸都是因为没有尊重她。

我把《红楼梦》这本书一还,就再也不想看这本书了。

一年以后,生病,我儿时体质不好,长期吃药,后来开刀,也许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终造成内分泌失调,在大学吃中药丸也没有多少用处,女生有的肚子疼,我很高兴,我没有,但是最后生病了,那时不太懂,以为自己头脑真的坏的了。

休学,复读,毕业。

记不得,是那一年,我看了一本电影《尤三姐》,多好的人,姐姐被王熙凤害得死也不知是谁害的。但是尤二姐不争气,要当二奶。尤三姐争气也没用,被贾宝玉用谣言害了自杀了,贾宝玉说“这个大院,除了门口二只石狮子

是干净的,再没有一个人干净!”,所以尤三姐泼辣,骂人,但最后以死示清白。我看了之后想,林妹妹可比她可怜多了,病死了,还爱那个浪荡子,来世也没了。

又记不得是那一年,我看到一篇文字评论,专门有一门学问“红学”,我真想不通,这个《红楼梦》还有这么多文学专家专门研究,还有“红学”,就看看,一看又吓一跳,这是一位专家,解释《红楼梦》是诗词,经研究认为这些诗词中都含有预示意义,意味着这些人以后的命运,而且这些诗词都极唯美,写得非常难得。这是一种文学的研究与探讨,而我看过后,心想,那个《红楼梦》也可怕了,当年就看到“疯癫和尚”,讲的话都是“谒”,这些话预示了《红楼梦》的后面。我太反感《红楼梦》了,并对文学产生的一种宿命感到可怕,于是对“命运”感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人生的希望好象都看不到,全是命运安排好的。我更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并且非常非常的想不通,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中国有那么多的人为之叫好,《红楼梦》有什么好的?还四大名著,这么唯美的爱情,有这么悲惨的结局。还有王熙凤修理穷人,把一桶屎全倒在那个又穷又色的年轻人头上,最后,老和尚还帮有钱人,把那年轻人活活给害死了,死了还说他不好。而没有一个人教育过穷人,富人黑,穷人苦,这本书中没一点好的。穷人为富人做事,富人拿穷人找乐,而富人自己也心苦,又说不出。金玉在外,败絮其中。我想来想去,只有贾政还有点福,唯一一个不乱搞男女关系的人,王夫人是唯一一个丈夫真正从内心不抛弃她的女人,元春嫁给皇帝,而旧社会,皇帝后宫三千,她也没啥好日子过。 人总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不会说,但是,这种思想无法改变。 时光飞逝,我步入中年,二十多年,我从不再读《红楼梦》。

病休,下岗,在家休养,想学写文章,因为觉得人生真得有很多感悟,但生命也许很短暂,又觉得自己有点太委屈,我不想死得也很窝曩,有屁就要放,有话就要说,有心结就要写。这就是沟通,不然就会忍,忍字心上一把刀。不好!

有幸,在父亲老年大学带回家的一篇文章上,又看到南京大学文学系,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写作者曹雪芹的一些故事,并推理了一些事,因为当时,曹雪芹生活的地方,有四个姓氏很多,其中就有王姓,薛姓„„

这次看文章,我又吓了一大跳,原来,贾宝玉他不姓贾,贾即假,他就是姓曹,是曹雪芹写书,把自己的一部分思考还有思想,还有经历,还有诗啊,谒啊,前世,来生,全是他一个人编出来的。原来,那个最没出自己的浪荡子,害女性的美男子,原来是个文学家!

中年的时候,看过了,吓过了,最后,我不得不服,曹雪芹是一个忘记了自己深深的热爱这个民族,热爱着后人,以自己全部的才学写一本警世的书,而《红楼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都没有希望,唯有“报国”才是人生正道。这是这本书中没有一句话写的,却是安排好了的。这个文学家! 二十多年了,《红楼梦》我从内心服了。《红学》也是有意义的。

读《红楼梦》唯一的心得体会就是“别被文学家骗得怎么都相信,要有自己的头脑”,但是,我从内心深深的感恩文学家。

相关热词搜索:贾宝玉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完红楼梦的感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完红楼梦的感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018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