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2016-03-20 09:13: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共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陈沚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陈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2、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1、会写字

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共8个)

2、会认字

崛(jué)、帝(dì)、范(fàn)、巡(xún)、嚷(ráng)、惩(chéng)、铿(kēng)、锵(qiāng)

(二)、词语解释。

1、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2、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4、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5、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6、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三)、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共17个自然段)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

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繁华、热闹、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

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 (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四、总结。

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

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

五、课后作业。

1、收集十条“爱国格言”,抄写在作业本上。

2、小练笔: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读书?(300字左右)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篇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周恩来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远大志向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姚苏娟)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

教学难点:

学习用小标题的概括这几件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简介周恩来。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质疑释题:中华:中国;崛起:兴起。(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课件出示)

三、质疑自探,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2、学生自学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以上学习字词的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

5、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验学生自学成果,重点强调:巡警 、轧死、肇事 、诸生、踊跃、惩处、耀武扬威、铿锵有力、衣衫褴褛这几个词语的字形和意思。

四、解疑合探,理清脉络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讲了那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谁能概括这几件事?你能给每件事起个小标题吗?

(这两个问题每个小组同时进行)

五、分享交流

1、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件出示外国租界的图画并简介)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6)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

第二段:(7-8)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

第三段:(9-16)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第四段:(17)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3、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疑问、目睹、立志

4、分段朗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邓小平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自探)

回顾课文:本文讲了几件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或小标题概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三、解疑合探(课件出示)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当时的东北是什么样的?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2、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些什么?请你找出来。周恩来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第1、2、3、4组合探)

3、找出第六自然段中的过渡句,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周恩来进到租界看到了什么?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5、在文中找出过渡段,说出它的作用。(第5、6、7、8组合探)

6、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都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魏校长的态度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7、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和其他同学的不同?为什么?

8、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和启发。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9、10、11、12组合探)

(各小组按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

四、小组交流分享合作成果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伯父对周恩来说的话:(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周恩来的回答和所想:(1)“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3)“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学生练习朗读这部分对话,体会当时的情景。)

3、第六段中的过渡句是: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4、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什么?

(1)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3)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说一说。

5、文中的过渡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作用是: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6、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都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魏校长的态度如何?

(分角色朗读魏校长和同学们的话。)

7、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他崇高的志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8、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言,教师注意把他们读书的目的引导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方向上来。)

五、质疑再探

1、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品质?

(热爱国家和民族、拥有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1、 阅读链接(课件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大致理解诗意,有感情朗读诗歌)

2、写一写: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了理想从现在开始你要怎么做?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大江歌罢掉头东》

2、综合性学习

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让我们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九、教学反思:

篇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是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三十一课的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新中国第一个总理周恩来说的。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被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目的强烈地刺激着。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学生。他是灵机一动随便说出来的吗?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因为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多么远大的理想啊!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今天,中国人不再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谈读书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怎样写少年周恩来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097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