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2016-04-11 09:42: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共4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长长的路,慢慢地走——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觉得自己应该充实一下自己,在组内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闲暇时翻看着这本书,与这位母亲一起分享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

篇一:《《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觉得自己应该充实一下自己,在组内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闲暇时翻看着这本书,与这位母亲一起分享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她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都会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这就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有的时候却忘记了,谁是孩子命运的主导,谁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看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其实都能深刻地感悟到,也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

想起文中龙应台在买花时,遇到帮她包花非常吃力的5岁男孩,她这样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

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的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班里的孩子时,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面对班里的孩子们不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是否有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呢?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而我们有时候有,有时候却没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每天都保持为同一种心态,也不可能脱离纷杂事物的干扰,但我们如果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的内心充盈起来,会不会让我们的心情快乐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耐心可以换来感动,急躁易有抱怨。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学生问候与念及的满足,让自己有一种学生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幸。这就是耐心的老师吧。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教师也是这样。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篇二:《《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读后感》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____看完有话说

“很多人都说现实束缚了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可以有很多选择,生活的决定权也一直都在自己手上,只是我们自己缺乏行动而已。”作者一语中的。相信很多人看完这本书,都会对这一句话产生共鸣,只是有人愿意承认,有人选择狡辩。人们怀揣各自的梦想,每每聚会,便滔滔不绝的谈起这个话题,然后激昂的描述着自己的伟大计划,如何如何…不管是喝酒还是喝咖啡,梦想似乎成了一个掩饰现实不得志的借口。正如作者所说,那根本只是说说而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快节奏的生活追赶着人们去学习,去工作,去恋爱,去结婚生子,马不停蹄的完成着自己的人生进度,逢年过节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的进度单来做一番比较,并且互相点评,好像稍微迟了一步,就赶不上明天的太阳。我们在重压下学习,在现实中工作,在催促下结婚,梦想如何才能实现,成了很多人的困惑。然而,生活是条单行道,在这条道路上每一次选择都是没有对错的,你不能说好好学习是对,自主创业是错,你也不能评价赚钱才是硬道理,快乐的生活就是好吃懒做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都在一步步当中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人抱怨对自己的生活的种种不满,那么想一想上一年你都做了什么让自己现如今生活在这样的境遇里。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昨天的努力,造就今天的成就。虽然梦想的实现看似成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但至少,通俗来讲,在温饱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状况下,自我的实现是自己就可以实现的。借作者一句话表达对负能量满满的朋友的告诫:“所谓的成功,即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当你选择一条不甘平庸,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当然,meiya小姐不仅仅想表达实现梦想就要始于足下这件事,她只是借由大部分人都只是爱说自己的梦想,却不肯为它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这一现象,劝告各位姑娘们,当你有了独立的人格,能够保持努力、坚韧、乐观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渺小,那么你都将生活的快乐并且满足,你得到的远比你想要的更多。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什么阻碍能成为你放弃梦想的借口,而只要你去做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获得。生命只有一次,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不容你犹豫不觉再追悔莫及,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什么时候都不会晚。Relax,一切都来得及。

篇三:《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

成长的路,孩子你慢慢来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书,可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心在文字中得到净化,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为了积极参加股份公司“在学习中成长——中国铁建员工悦读会”读书活动。我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一名刚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离家在外总会格外的思念家乡,想想这么多年来家长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心里总会觉得很温暖。翻看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甜蜜时光,感受孩子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复杂的情节,以一位母亲的口吻,以最平实的语言叙述着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既是书的标题,也是文章中的主题。作者在买花时,在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的情境下,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作者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我喜欢她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带着一位母亲的美与善,喜欢这部作品,只源于这样一段字。 文中,让我感受颇为深刻的一段是“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你在看什么?”“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 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

里都有„„’”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礼物,他们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感受到和大人不一样的世界。孩子就像一个未知数,他们从另一个世界来到妈妈的身边,他们有着清澈的眼眸、无尽的想象力和纯粹感情,这些未经过雕琢而显得更加迷人。他们感受父母的爱,慢慢的认识这个世界。是的,成长的路,孩子你慢慢来,这一路,有你最亲爱的父母与你同行,不必害怕,慢慢成长„„

然而现代的教育,很难如此慢慢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让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当家长为自己孩子自豪的时候,父母们,请让孩子慢慢来,让孩子慢慢的地学会认识世界,让孩子慢慢地与人交往,让孩子慢慢地自己去学习。

“我的手还小,请别要求我在整理床铺、画画和打球时做得很完美。我的腿还短,请你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还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请让我自己观察。我的年纪还小,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向我解释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还很脆弱,请照顾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责我。”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父母要用爱去呵护、去包容他们,他们不需要压力,他们需要的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父母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

记得孩子曾经有过的童真、有过的欢笑、有过的泪水,适时地去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孩子,还是要长大,即使要慢慢来,即使不想要长大,也不得不长大。当我们背起行囊,请不要忘记,身后还有父母为我们的担心。无论你走多远,在外面受伤了,父母永远会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成长的路,孩子,请你慢慢来。

篇四:《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亲子教育中的误区: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我的”意味着:我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你很了不起我也了不起;你失败就是我失败……

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安德烈对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书里也搜集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因为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选择职业而和母亲关系僵化。写到这儿,我有些难过,想起前几天问孩子:“你是不是有时候很烦妈妈管你?”虽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我总会有些不随她意的要求,要她别睡太晚、别起太晚,要她别吃不健康的东西……可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妈妈,并且知道妈妈已很努力地“放手”让她做自己了,就像龙应台写到:“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我把经验教训传给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弯路”

可以说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好的愿望未必预想的结果。因为,人生成长中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挫折!当我们到了不惑之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过去,让我们变得睿智的是当年“不听老人言”而导致的“吃亏在眼前”;可我们却幻想着我们的孩子不用这样成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难以做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龙应台看着失恋的儿子,这样写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进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教育就是“言传”“说教”或者“讲道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甚至这些能力是成人丧失的;有心理学家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的确,假如我们大人当着孩子面说的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千万别以为你“说的”会有用!言语只是沟通表达的一种形式,肢体语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势,都在表达着我们自己,而后者跟接近我们内心的真实。

有天接到一个高三家长的求助电话,说女儿最近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成绩出乎意料而很难过,情绪很低落,当这个家长只说几句孩子的情况后就像“机关枪”一样的语速说,孩子的成绩从来没这么差过,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报给我,认为是批改卷子有问题;电话听筒离我耳朵一尺远,我仍然能听见这位妈妈声嘶力竭的声音,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气愤。我想这样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妈妈想安慰孩子:“别担心,这次考试不算什么,我们有实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我想妈妈即使这样对孩子说过,似乎还不如不说。因为这位妈妈掩饰不住的情绪就会传给孩子,而这样的情绪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家庭里发生作用。

如果说到教育,不给父母支点招似乎没有满足对“权威”的期待,可教无定法,正因为没有相同的孩子使教育不能像流水线一样规模加工而只能称为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对待!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话语,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景,就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出亲子教育的定法,我想就只有这一点是不变的:态度--一种接纳孩子的态度。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什么是“接纳”?“接纳”不是“接受”、“屈从”;“接受”或“屈从”有消极、放弃的意味,不再有改变的渴求;接纳是从不考虑事情也许或应该成为的样子,它是事情成为了开始,而不是结束;放弃就像是个死气沉沉的结局,接纳就像是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二)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和朋友讨论这种感觉,我们,在传统中国文化沉浸下长大的一代,尤其是成人后的女孩,其实是很享受与母亲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的。但是,当我们的90后、2000后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当他们向我们宣布独立宣言的时候,一向没有边界的我们,能否承受这一打击?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曾经,你的孩子,只是个柔软的躺在你的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你微笑地看着他悄然地成长,()一点一点地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地学会独立,然后毅然决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远远地站在他身后,惆怅地望着他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的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没有话想和你说。这个时候,你会心痛吗?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三)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


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亲爱的你慢慢来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479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