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2016-05-03 11:30: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共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舞动人性的双翼——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舞动人性的双翼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但它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是无比真实的,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一种极大的魅力吸引着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塑造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样的四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描写他们对于事情的选择与思考来展开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剖析与说明。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

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即使不久之后,他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中,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让人无比欣慰。

而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同样身为女人的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姑且顺从于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的概念,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也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让灵魂得到升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姓名:黄卫 班级: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轻轻的诵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几个字总觉得在告慰生命的点滴,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讯息,作者以如此真挚细腻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生命的轻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字字珠玑中总有心灵的共鸣与深切的体悟,才懂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能够联想到的仅仅只是人生的意义,然而作者昆德拉却能另辟蹊径,妙笔生花,将文字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政治与爱相互交融加以哲学的意义引人深思。

文章第一部分发出的轻与重的深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如此飘渺,然而重便真的魅力吗?文字打开思维的窗,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其实才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困难与压力等等危机才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包括故事主人公的爱情以及人物的人生经历,总是如此波诡云谲,波折坎坷。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在父亲的压抑与藩篱下,她极力的逃脱樊笼,于是她走向了深渊,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个中有花心浪荡的男人,坚贞痴情的女人,有对爱情的忠诚,也有歇斯底里的背叛,有家庭的冷漠倾轧,也有个人的离经叛乱,有现实的压迫,也有理想的虚幻,总之字字关情,莫过于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大地中有战争的掣肘,战机的轰鸣,它们可以摧毁大地的家园,但是却磨灭不了人的秉性,总有良知的人反抗暴政,总有坚贞的人坚守爱情,总有信仰的人可以不顾生死。爱情在伟大的进军中总是有别样的资彩,昆德拉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然而爱情中夹杂着颠覆性的东西,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而在小说中,特雷莎似乎总是爱情与亲情的忍受者,成长期忍受着父母离异,母亲侮辱的没落人生,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她选择了终身的依靠,而义无反顾的离开生活多年的家

庭与故乡,她以为寻找到了真爱,找寻到了爱的温暖,但是事与愿违,一生相守的丈夫却总是沾花惹草,玩世不恭,但是她却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也总是无以复加,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有总是如此斩钉截铁,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带着一份热望再次阅读它,似乎隐隐约约窥见深入人的精神骨髓的主题,我满怀虔诚地想要弄明白,究竟作者采用怎样的独特方式将自己的思考渗入到他的信仰之中。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小心翼翼地提着昏暗的灯笼,探寻着这一思想的光源。

如果把这部作品视作茶余饭后消遣的小说,那你就错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小说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以及其他配角。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对生命产生种种理性思考。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火花。

生命的"虚无"与"实在"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着各自的重担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地却都有着其本质上的空虚。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心",无知的"向上精神"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意义"和"满足"了。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自我了。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围绕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着种种的不解,甚至误解。实际上,不解甚至误解是人类精神所不可避免的。再说随着国际文学界对昆德拉的不断解读,也开拓了我们认识昆德拉的视角,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在精神上给与我们的引领值得我们深刻领悟。他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从人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的。

存在之轻与存在之重

最初接触这部作品时,是上大学时,那时我还较为幼稚,但年轻的心中燃烧着激情,作品中的那句“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于是我联想到了自己人生……

孩提时代,我满怀期待和兴奋的踏上人生的旅途,一路上,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之情,对路边的风景充满了好奇,对遥远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后来,我渐渐不再迷恋那些景观,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全心致力于设定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当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心中的目标,却突然觉得它远不如当初想象中美好,所以常常借助想象力渴望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却疏远了眼前的现实。常常相信下一站会更幸福!心总是飞向未来。

即使疲倦了追求一个目标,但仍不会心甘情愿的降落下来,返回到地面,即便乘着疲惫的想象力,无力的,心灰意冷的挣扎于早已厌倦的大地的上空,尽管满心茫然,也许找不到栖身之处,也依然会奋力挣扎。我知道自己的灵魂动荡而且燃烧着火焰,它不愿在自己狭隘的躯壳中居停,却总喜欢非分的幻想和憧憬,这种心灵深处的热狂,正是我的不可救药的致命伤;我知道,我一直在追寻高于现实的生存目标,纵然陷于虚幻,这样的追寻使我感觉到存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会满怀信心的追寻下去,生活下去。总感觉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情绪,一种烦闷,难以排遣,驱之不散,心里有一团东西,时而熄灭,时而燃烧,渴望这团火能点燃全部的激情,连同灵魂一起燃烧起来,燃起熊熊火焰,直到永远……这就是我在满怀理想和憧憬,满怀着对于未来的无限希望时,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理解的生命之重吧。

生命究竟是需选择"重"还是"轻",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感叹到生命不堪重负,生命很残酷,是因为,在我们面临一次次选择与抉择时,会犹豫不决,会背负思想包袱,会患得患失,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深感到压力了,于是我们会觉得生命如此沉重。于是我们开始想不要去肩负压力和重任,不要去遵从责任,不要去履行职责,选择轻的生活。然而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托马斯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

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它与善恶无关,究竟是选择轻还是选择重,昆德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灵与肉的冲突

肉体与灵魂,使人类得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类总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灵肉统一,以把握一个更为真实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却以一个特定的性爱情境,揭示出灵与肉的

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欢愉,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她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和许多小说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说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托马斯,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以不同方式而存在的个体,昆德拉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让我们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

第二次看这本小说了。第一次看得有点快,觉得小说其实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点,还是觉得小说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有时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时间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脑子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兮兮,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看了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五:《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二)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爱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爱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爱,仅仅因为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爱,是爱其本来的样子,还是爱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生命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热爱生命读后感5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875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