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2016-05-16 11:27: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共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供大家学习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一)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发现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是能完成这次作业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父母的一个好机会。 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不,应该是每一代的人在我们这个时候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是我们不愿意与父母交心相谈,而是真的有时候年代的沟壑,以及思想的界限横亘在我们之间,虽然我们有血脉的相连但是依旧不能跨过这道在我们眼中仿佛是深渊的天堑,看不到入口,更是找不到出口,我们只能在其中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本书,我们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还有她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捷径了,书中写的是两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拥有中西方孑然不同的思想,从一开始的陌生或者说是思想的冲突到后来的相互间的包容以及真心的交流,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沟通,在心灵间的跃动。所以说我们读完他们之间的信之后,我们都表示由衷的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又或者是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们在心里都明白,暨是来自父母的叮嘱都是出自他们的关心,暨是来自父母的期望都是出自他们的愿望,暨是来自父母的责备都是出自他们的爱,只是我们往往都没有去想这些,即使是事后知道,我们也会闷在心里,再也不会提起。然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就会显得更加的冷淡,更加的生硬,更加的陌生,甚至到了最后就会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完成。不得不说,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本应该是最亲近的人,结果却有时候来的不如是一般的朋友。

从读这本书的观点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当面对话,转而进行书面交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方式是。因为即是从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惯来看,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总

是会有很多的顾虑导致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在场人物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位置因素导致我们的交流的阻滞不前,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有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到表情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的心情并不是口中说出话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子得交流就会显得很是做作使人感到不够真诚的对待,一直到最后的交流也就只能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样停留在表面上,还有一种就是当面对交流需要你比较快的思考出你的表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回答出提问者的问题,但是一般我们的思维并没有那么快可以思考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这样的对话,最后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后悔,所以我们认为当面的交流虽然能最真实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以及表达能力还有各种诚实度,但是一般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甚至是最后导致有些人的厌烦还有恐惧,这些都是导致两个人不能很好的做到沟通交流的因素,就更加不要提什么心灵上相互勉励啊灵魂上的交融了。

然而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交流的话,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以上的不利因素

但是对于一生中你最可以亲近的最可以信任的人一生中只对你好而且不求回报的人,若果你还做不到与她真诚的交流的话,那我想,你的一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连最为亲近的人你都不能拿出真心对待,那你还能对谁献出真心,那还有谁可以对你献出真心,你这一生注定也就只能活在虚假之中了。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面,脸对脸的交流的可能会面的拘束感,你在信中的言语都是你心中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骂你想骂的,你可以追求你所不能追求的,你还可以和你的父母吵架。总之,书信的方式可以免去我们很多面对面时需要顾虑的事情,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告诉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儿女心中的意愿以及他们心中不愿意。然后他们也就可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白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代沟,然后他们回给我们带着他们爱意的回信,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好吧,说完了书信交流的优点,让我们在总结一下,这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的交融。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龙应台,这两个人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差异显而易见,已经是不用我们解释的一个自然现象。就像我们叫做东方人,他们叫做西方人,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用上一句不应景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

人’。”这句话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想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不仅会伤了母亲的心,连我们的心都伤了,我们很是不理解安德烈为什么会这么跟自己的母亲这么说话,要是换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的孝道来说,这就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即使是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时候一般也很注重言语的使用,除非是在是到了相当愤怒的时候我们才会失了自己的那份含蓄,那么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这种使用了几千年含蓄的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我想刚刚开始一定也不会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事实上,他们后来在信中交流的很愉快,虽然会有不同观念的争吵,但是这些都是每一对母与子之间必然会产生的东西,用偏激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是你从小到大都没有跟自己的父母吵过一架,那我想或许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子女”好吧,现在要讲到的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对于自由的搏击。那我自己来说,我也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给我更多的自由,我之所以在这里读大学而不是更远的地方就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之所以不能一个人独自旅行也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有时候想做一些事情但是作为父母,他们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不放心我们的这种经历,所以在我们眼中的自由有时候就这样在他们的关爱中逐渐的被抹杀了,然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中逆反心理。

我想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安德烈在信中所提的他的那些活动,喝酒, 聊谈,旅行,派对都实在是我们所向往的,他能做很多我们这个年纪认为的应该真正要去做的东西,然而我们只能安安静静的在这里读书,不得不说,我们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对于一个东方的母亲来说,这些东西实在是现在这个年纪最该摈弃的,所以母子之间的关于这个方面的争吵永远都是一个话题,也将永远会吵下去,但关键是他们怎么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冲突不至于脱离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我想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找到了这样的平衡点,他们在信中互相包容然后理解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实我们也很羡慕他们这样像是平等的对立关系,而不是一直在强调什么母子关系一味的表现出什么“等级”关系,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会是无理取闹,

就像是争吵的时候你妈来说一句“就凭我是生你养你的妈”就会堵得我们哑口无言,事实上我们很反感这样的话,因为在我们心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时时刻刻都要庇护在你臂膀下的孩子了,我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能力,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母亲的保护下,这样的我们永远也长不大。然而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没有这样的紧张关系,他们的对话几近是平等的,能够以自己的身份去面对而不是你上我下的一种关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如此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在这里谈到的东西也不够全面,或许还带有点自己观念的小小的偏激,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作为一个同龄人我们,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人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的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代沟”一词常被用于解释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我们有代沟,跟你说不清说了。”常常会以这样的对话结束一段争论。然而,“代沟”真的能作为化解矛盾争论的依据吗?不是的,真正想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真诚相待的沟通交流,如同安德烈母亲和安德烈一样。 寒假,终于可以抛开语文书备课本,看代替他们的我喜爱的书籍了。“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母子渐行渐远,龙应台着急了,担心了,害怕了。为了更好更深刻地了解安德烈,龙应台通过家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断断续续地7天,我细细品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安德烈合作之经典——《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为震撼和情不自禁的心灵共鸣,以至于好多处被我划上了横线,做上了批注,还写上了感想。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接地气,仿佛就是昨天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我如同遇到了知音,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看完,然而我又舍不得看完,觉得很神奇,细细品味,慢慢琢磨。我会惊喜地把一些自然段读给我爸妈听,当然,他们的反响不得而知,我妈妈是必须阐述她自己的观点的,她同样是位传统的女性,她还不能接受安德烈妈妈为之改变的那些观点和看法,因此很多我妈妈是听过就算了,依旧操持自己的那套传统的育子观念。

如此存在深深的“代沟”的不同的两代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对话,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关爱。有些对话字字珠玑,让我印象深刻。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一)“为荣”与“为耻”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导以中国人为荣,“为荣”和“为耻”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有一个相反的东西却使我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归属感:耻感。„„这份羞耻,使我知道我是一个台湾人。——<为谁加油?>

是的,“为荣”和“为耻”是联系在一起的。2013年,我们以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被称为“活雷锋”的孙茂芳为荣。“助人为乐”是历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助人为乐”精神必代代相传,世世相教。“活雷锋”也是一人将“助人为乐”美德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最高称谓。2013年,我们以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刁娜为荣。为求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还有最美保安李迎福,其实这样的他们在民间举不胜举。2013年,我们以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吴恒忠为荣,辛苦劳作10年为去世的儿子还清19万元的债务。多少人,认为死后就一了百了,所有的欠债还款已成往事,无从追究,但吴恒忠老人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传承了什么是“诚实守信”。2013年,我们以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钟晶为荣;以孝老爱亲,割脾救父刘培为荣;以教书育人,扶贫帮困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为荣。他们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无一不证明,身为中国人,我们是该多么的自豪、骄傲。

然而,2013年,也有不少的耻事。2013年,我们以作为公众人物,知晓“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国情却依旧不为所动,明知故犯的张艺谋为耻。2013年,我们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知名歌唱家梦鸽之子李天一为耻,违法不认还各种喊冤造假。

2013年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

李东生: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中委,正部级)

付晓光: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因私公款消费,大量饮酒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

重后果,按程序免去其黑龙江省政府亚布力度假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职务,由副省级降为正局级。【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陈柏槐: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2013年11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季建业: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2013年10月,涉嫌严重违纪,免去其领导职务,现正在按程序办理。

郭永祥: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曾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2013年6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

倪发科:原安徽省副省长,涉嫌严重违纪,2013年5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 刘铁男: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涉嫌严重违纪,2013年5月落马,正接受组织调查。 „„

这些都是省部级管员,再小的就不计其数了,类似的人物,在2013年是举不胜举,能说这是国耻吗?台面上说“勤俭节约、互帮互助、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实际上却是这番景象。

这些羞耻,分分钟让我知道我是中国人,我是礼仪之邦的中国人。

(二)“紧拽”与“放纵”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技巧,不如让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对玫瑰花的反抗>

中国式的教育虽不断地在强调“素质教育”,却往往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紧紧地拽着学生往你想他们发展的方向去,如中国的父母一样,希望他们一切按照自己的安排走,若有什么偏颇必定龙颜大怒,他们所希望的是你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完成父母的心愿,不要做什么出类拔萃的事情让自己难堪。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经历了凤凰涅槃才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则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父母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慢慢经历,反复周折,才能深刻体验。哪怕父母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倒下去,要站起来,那都是奢侈的。有没有父母总是诸葛亮的感觉?仿佛有种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的感觉,也会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是的,安德烈妈妈同样也担心儿子将来变成冬天的蟋蟀,一事无成。很多父母也是,但是往往他们会担心自己孩子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地。你看,有多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员工、教师,有多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找到一个公务员的对象,自己的儿子可以找一个老师。与其说希望孩子的工作给孩子带来多少自由,那恐怕实属冠冕堂皇,仅仅只是说说罢了,他们绝对不会那么做的,除非思想开化得早。

然而,在日后孩子生长的道路上,父母亲也许也会感到欲罢不能,遥控困难。因为我们不再是没有思想的芦苇了,我们长大了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越是否定,我们越要去探求,这也称之为叛逆,叛逆的孩子大多实属乖巧的孩子,只是被压抑的太久了,他们需要释放。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我们想要的自由也许往往被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所花的时间所取代。

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要给与一定的信任,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三)“年龄”与“辈分”

菲利普: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都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的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菲利普: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的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爸或你妈的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们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诸如此类的还有问同伴是否去上厕所„„这些不仅只是两代人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独立宣言>

这是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一如既往地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边读边发叹,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觉得龙教授完全是在与一个与她年龄背景同等的同事对话,而不是安德烈——她的儿子。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曾经大学生的我们都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比如现在的韩语,曾经我看和听都没有问题,但是交流完全就是个大问题了,现在被我抛弃了很久了,估计连听和看都不行了。看了他的文章,喜欢旅游的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当然也向往有这样一个思想开化的母亲。

“我们有代沟,跟你说不清了。”我们不能把所有与父母的矛盾缘由推到无辜的“代沟”身上,我们应当想办法去正确的沟通和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正如《亲爱的安德烈》中所体现的一样,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而我们,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作为母亲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那时候,如有争吵,便不会以“我们有代沟”结束争论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三)

了解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

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四)

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反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二)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三)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五)

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反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三)

文/韩素静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养?态度。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我们再看看龙应台的做法。当二十一岁的安德烈开始抽烟时,龙应台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是一个?别人?。?二十一岁,已经到了独立自主的年龄,是成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做父母的就没有权力或权威约束他。龙应台只能说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较之龙应台的<目送>和<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相关热词搜索: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107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