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2016-05-26 09:29: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共4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课作业《欢乐的经济学》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欢乐的经济学》读书笔记2015-5-15《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戴维·亨德森在《欢乐的经济学》中呼喊自由,倡导自由市场,探讨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无处不在的自由契机,是为自由社会吹响的号角,指出了普遍存在的政府干预带来...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结课作业《欢乐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欢乐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2015-5-15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戴维·亨德森在《欢乐的经济学》中呼喊自由,倡导自由市场,探讨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无处不在的自由契机,是为自由社会吹响的号角,指出了普遍存在的政府干预带来的坏处,粉碎了支持政府插手环境规制、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传统观念,并且我们证明了为什么政府干预只会贫困永延,而非消除贫困。这本书虽然以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叙述对象,但是现在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借鉴之处。

一旦我们明白人们应当自由生活,所有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政府应该阻止人们自由经营出租车业务吗?然而政府的许可证制度正在这样做?政府应该强制人们接受概念化条框化的教育吗?然而政府的义务教育正在引导着人们这样做。政府应该阻止人们自由观看来自国内外的影视剧吗?然而广电总局的禁播令却一直有效。政府应该禁止人们吸烟----不管里面是大麻还是尼古丁。

中央计划经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人们并不真正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也就没有受到激励去关心它。近些年来,政府在环境的治理方面没少投资,但是难见显著效果,污染却举目可见。亨德森举出了“公地的悲剧”这样一个感念,它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物种消失或处于危险之中。政府通过禁止私人拥有这些物种而使它们成为“公共”物品。但是拥有活的鱼或动物意味着,要想拥有他们就只能用合法或非法的办法来杀死它们,因此我们就会滥钓滥捕,最后威胁到物种的生存。反之,母牛不会灭绝的原因是人们可以对他们有索有取。非洲一些国家允许利用其土地上的大象来牟利,他们的大象数量开始增长。这是因为公众有很强的积极性来阻止偷猎。因此,如果可行的话,解决公地悲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之由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财产。(每个大于五岁的人内心深处都可以理解这一点,我们会好好对待自己的东西)财产权不但给人们巨大的积极性去管理自己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是自己变得更加富裕,同时使许多潜在冲突消解于无形之中。这个例子和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很有共通之处,将之迁移到环境保护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都教会了我们什么?给你十个空,写下你生活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它可以是重要的技能,也可以是重要的思想和观念,专业领域,或者其他重要的事实。如果只给你十分钟你会写什么?我本人的答案是:

1.如何行走。

2.如何讲话。

3.如何阅读。

4.教学。

5.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6.宽恕。

7.键盘输入。

8.如何安排预算和为未来投资。

9.如何写毛笔字。

10学会唱歌

在上学之前我已经学会走路和说话了。认识字以后也差不多会阅读了,但那之后小学时学会的,后来关于阅读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但都不是学校教的。初中和高中我的数学很好,但是我很少听老师讲课,我趴在最后一排做自己的事,我的数学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曾经的老师让我们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我不记得老师有过解释,这个过程很漫长,我现在也很难说善于逻辑思考,但起码是会了。老师上课总是教我们如何得高分,私底下我在学习宽恕,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让人不快的人和事,所以学习总是要不断的,我觉得最后的老师是父亲母亲、朋友、以及我自己。知道大学才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键盘输入,

如果学不会就没有成绩,但是我很早就学会了,是在初中,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网吧,现在只不过速度有待提升罢了。我的家庭收入不多,我又有两个跟我一样在读书的妹妹,生活还是很拮据的,母亲总是告诉我要学会生活,不要想着眼前的忘了明天的,所以我对预算还是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我是不是趁周末挣点钱回来,也不至于在大学穷得人格都一毛不拔了。毛笔字是我从小就开始练习的,没有老师指导,觉得怎样写好看就怎样去练。唱歌是一直以来最大的兴趣,但是我没有额外的钱去系统的学习,所以大多是时间我都是听歌唱歌自己找感觉找发声的位置,虽然现在的我连校内十佳歌手都进不了,但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毕竟时间还很长。

总之,在我学到的最重要的10件事中,很多是起源于学校但是学会靠自己。学校是什么?我理解成:要我们学。至于怎样学,如何学会都是完全依赖自己的。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都可以把学校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我们还在学校干什么,最终目的还是毕业证。漫长的四年即使每学期都有满满的课程也让我们感到空荡荡的,所以我们有些就玩游戏,有些人就自己报辅导班学技能,诸如会计,日语,Photoshop之类。现在在回顾一下,我们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政府没有权利在法律规定之外操纵人们做某件事。

我们现行的教育一塌糊涂,这暗示了学校的工作事实上做得非常不好,同样也暗示了教育制度所浪费的资源其实是学生们的时间和金钱,只是人们很少提及这一点。学校没有垄断学习,但是现在制度下的学校的确垄断了学生们的时间和金钱,这是法律所赋予的垄断权。这让我想起了现如今的驾考合一现象,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要必须在驾校学习才可以拿证,但交管所却要求必须在驾校学习。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接受教育而不仅仅是上学。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无奈不只是如此。

市场培育责任,而政府不会。政府让我们大多数人变得没有同情心。人们通常会说,如果政府制定政策将资源从高收入人群转移给低收入人群,那这个社会是比较道德的。是什么让每个人都有道德呢?那只能是每个人出于自愿的道德行动。政府强制地转移财富的一个明显后果是使我们大多数人变得更没同情心。这是对于资本主义的美国而言的,在我们中国,我断然地否认我们的政府做了强制转移财富的事。在中国有些地方你想转移财富我们的上司领导都是禁止的。为了防止政府法律上的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反而受伤害的总是我们无辜的人。当我们遇到一个倒在地上的老人,我们真正伸手去扶的时候反而被老人讹诈。当我们再次遇到这样的老人时,我们害怕被碰瓷,于是又有人积极发言谴责我们这些路人。我觉得这些谴责者只是坐在电视机前听节目主持人讲道德的人,路人是不看这些节目的。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希望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当政府接管了这项工作(比如说政府拿我们的税款为灾区捐款)以后,愿意施加援手的经常会感到他们的帮助是多余的和无用的。现实生活中总有让我能举的例子。我的师哥张俊杰不幸患上了绝症,生还总还有是一线希望,但是他的家庭太困难,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为他捐了钱,总计不到5000,但他的治疗费一万两万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想方设法为他筹钱。但不知哪里来的领导却限制我们在学校组织宣传献爱心捐款活动。权力因需要而作用,依邪恶而治理,领导是怎么了?不久大学有出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同学,我真的是没有钱捐了。我也有时候感叹,我是怎么了?

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说资本主义的顽症在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道路一路风风雨雨,总算也取得了娇好的成绩。拿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来说,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比如我的家,今年我快20岁了,20年前,我家没有电视机,有什么我也不知道,与现在相比有等于无。我出生后,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二手的,小学的时候,换了一台二手的彩色康佳电视机,初中的时候买了一台新的菱彩色电视机,高中的时候换了一台新的智能电视机,上了大学,家里时常没有人在家,也就不在买电视机了,但同时也没有什么缺的了。

虽然我们家生活很拮据,但总体上还是向好的一面发展,很不多家庭,很多村镇,也不是贫者愈贫。我们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然后会引用统计数据加以佐证,但由于收入测度和通货膨胀率有问题,这些数据很难判断。我爸上初中的时候学费是两块钱,我上初中的时候私立学校是1500左右。所以有人说现在的钱都不值钱了。同样的钱由于物价上涨或者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了,同一个物件也需要更多的钱来购买。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判断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看看家里有什么。此外,要判断一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就必须知道这个人拥有的财富而不是他的收入。一个退休人员每年只拿一万元的社会福利金,却在上海黄埔区有一幢房子,根据收入这个人肯定被划入低收入人群行列,但显然他很富裕。现在学校里每年都有国家助学金的名额,有一张表,只要收入填的少一点,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名额。但是如果我们的政府要按照表上的地址一个一个去核实,那肯定这一路的核实费用包括吃喝,住宿,油钱等等加起来就超过总共要发放的助学金,如果要让生源地的县乡镇领导去核实,结果肯定是这样的:省让市查,市让县查,县让乡镇查,乡镇让村查,村闲麻烦或者从中收益然后说情况属实,乡镇向县说情况属实,县向市说情况属实,市向省说情况属实,然后开始发放助学金。还好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什么都没做,只根据我们在学校的表现给我们组学金。

“为什么政府管制一直都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有每年只拿时候弄巧成拙,结果与原来的预期恰好相反;有时候被特殊利益群体左右,为的是防止他们的不正当行为,结果又滋生了腐败。”戴维·亨德森如是说。我们中国的经济制度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政治制度也应该是管制与自由相结合,然而很多时候自由与管制之间很难达到平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qq1843516171

《经济学的读后感》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第二篇

读书心得报告

——读《经济学》心得 上学期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参加了学校学习支持中心的读书小组计划。正是因为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们有幸选择了与专业较相近的经典读物来阅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经济学大师的魅力。

活动前的准备

由于专业知识了解的较少,所以在阅读之前我们小组的成员做了一系列阅读之前的准备。《经济学》是由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们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后的讨论

因为中间夹杂着寒假的,所以我们读书小组的成员各自在家中阅读了这本书。在开学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阅读讨论。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大师在语言上的自然明了,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进行经济学的学习,但是我们却在大师浅显易懂的文字去感受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的魅力。

第一次的讨论我们并没有得出什么专业性的结论,我们都还是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对很多理论性的东西也只是复述书中的观点而不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总结了原因,可能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对这本书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可能只是走马观花的阅读。所以身为组长我要求大家回去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点再次进行阅读。

一个星期后我们进行了新的讨论。在这次的讨论中我明显感觉到大家的阅读由广变精。讨论中大家提出了自己进一步阅读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本书的第三章中基尼系数和洛仑兹曲线。当然在书中也有我们已经了解的一些知识比如公平与效率。上学期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一些公平与效率的知识。所以我让小组的成员先对这一方面进行讨论。保罗萨缪尔森曾在宏观经济学中提及到政府应当提高效率、增进公平。所以我们围绕了市场遇政府讨论。书上有这样的观点:“市场看上去只是一群杂乱无章的卖者和买者;但却总是有适量的食品被生产出来,被运送到合适的地点,并最终以美味可口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这似乎应该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若仔细观察一下纽约或其他的经济体,我们就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市场体系既不是混乱也不是奇迹。它是一个自身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在发挥着作用。”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尽管如此,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实践和思考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一学说的适用范围和现实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存在着“市场不灵”,并且市场也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市场不灵的一种情况是垄断以及其他形式的不完全竞争。“看不见的手”的第二种不灵表现为市场的外溢效果或外部性:正面的外部性包括科学发现等,而负面的外溢效果应包括环境污染。【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多市场的监管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大师的一些理论。我们也的对中国当下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对我们国家存在一些垄断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必须通过促进竞争、控制诸如污染这类外部性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通过财政税收和预算支出等手段,促进公平。

同时我们也对基尼系数做了了解及讨论。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通常把0.4作为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2010年已超过0.5,说明我国分配非常不均。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说明我国存在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多税收方面的监管。

小组成员的心得

作为组长这是我们读书小组阅读的第一本书。在读书中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了解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在第一次的读书小组活动中,虽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却在讨论中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组长在组织活动、探讨问题方面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自己的组织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锻炼。第一次的活动让我受益良多,也让我更加坚定的进行我们读书小组的计划,通过知识来完善自己。

作为此读书小组的一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读书小组的酸甜

苦辣,其实真是痛并快乐着。因为我平时并不怎么喜欢读书,别

说是这种经济类的书了,看着就让我头疼。但是与我舍友组成这

个小组之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我就强迫自己认真的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完了这本《经济学》,之后又和我组员共同探讨许多问题,也

增进了不少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总之让我受益匪浅。由此我真心的希望我们这个小组能够坚持下去,一直走到最后。

大学与需要的是独立与自由。很多时候习惯独自一人做事,

独自一人去承担痛苦,享受快乐。偶尔在学习小组的熏陶下,又

习惯了团队合作分工明确,条理明晰便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要素。不需要明了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可以支撑一个团队。

偶尔的争吵,偶尔的欢腾,便是一个小组必然经历的心情。偶尔

会有疑惑,翻翻书本,相互讨论,我们便迎难而解。《经济学》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繁复的言语,让我们更以明晰其中的真谛,真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学校积极倡导学生举办的读书小组计划,对我而言真的是受益匪浅,作为经济类学生的我们。这次选择了杜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得主保罗萨缪尔森伟大著作《经济学》。从中,我学到了从供给,需求,市场等一系列经济运行当中的重要规律。他改变我对经济从单纯的金钱,利益到一门对世界有卓越贡献的学科。他也更让我明白在一个小组中团结的重要性,合作与竞争同样重要。

当初选《经济学》时,是因为他与我的专业有关,想要通过它更好地了解我的专业。当我打开它,开始认真地读时,我的大脑一片模糊,真的一点都看不懂。我就跟我们读书小组成员开始认真讨论《经济学》中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想法都不一样,也很新奇,就这样有些观点,在我们讨论过程中弄懂了。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跟读书小组成员一起读这本书很快乐,也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第三篇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会计四班 周云逸

为了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及初步掌握将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能力。我选择这本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环境的《身边的经济学》来读。

这本书是分块讲述的,每一块的内容都针对了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其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国家的收入与支出以及是国家富裕的根本在哪;储蓄率、汇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他们的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我们身边的一些经济学个例等

首先是有关于国家如何富裕起来的讨论。作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分工与专业化,第二方面是向学习型国家发展。

分工与专业化是与人类经济史一样古老的话题,而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探讨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两个基本命题:1.、分工和专业化是产品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国民财富增长;2、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社会,分工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必须做出的选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积累专业知识,知识再物化为“资本”形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成本迅速下降;成本下降通过竞争机制表现为价格下降,而下降的价格提高了单位劳动收入的购买力;购买的增长近一步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扩张又导致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有瑞士的钟表、法国的时装、德国的汽车制造等。

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指出:爱学习的国家进步快。因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知名品牌诺基亚的故乡——芬兰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而芬兰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对国民教育和科技投入的重视以及其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

从这一块的内容中,我学习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使经济上升,根本在于这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则是市场的分工制度和专业化程度。通过这本书上的内容延伸到目前的中国来看,我认为还缺乏一些在国际上极为突出的行业、品牌。专业技术、人口质量也还极其不够。从一个方面讲,中国现在经济中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快,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资源的依靠性太强。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终有一天会让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正如现在的深圳。从另一方面讲,中国在物质方面的投资大,这更需要具有新技术的劳动力与之相对应。过于强调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忽视人力、技术的投入,使得中国目前的投资战略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同时应当看到发展背后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的第二大块讲的是储蓄与汇率问题。

作者从中国的储蓄现状入手,解析了中国为什么储蓄率高的这一问题。高储蓄率这一表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某些制度的不完善、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费用的快速上升;医疗改革的不成功;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直接融资手段不足。并对这些原因做了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此同时,银行利息的改变也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者以供楼为例,最后得出结论:人们在进行购房等经济活动时,不应当不收入打得太满、用的太满,应考虑到加息的因素。

在近几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外部交换的过程中输出多,输入少;积蓄得多,消费得少;贡献得多,收入得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贱卖本国资源,换回一堆美元符号。然后又把这些美元符号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而且收益率大大低于国外直接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收益。这也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出现了问题。同时中国的汇率机制也导致了中国虽然经济增长快,但是GDP在世界的排名一直上不去。而从人民币的实际购买率角度来看,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被低估了,作为资产的价值更是被大大低估了。

从这一段的内容中我学到了一些以前很少注意但又与我们生活十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利息的改变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我注意到在我们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应当学会计算利息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从而懂得如何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收入。其次,以前对于汇率方面注意得十分少,所以也缺乏一个基本的了解。但现在已经对汇率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知道了汇率可以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也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对于该国乃至整个国际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不管是升值还是贬值,这种影响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国家丧失部分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又会导致该国劳动力、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贬值的恶性循环。

最后是有关经济学方面的一些个例,如连战母亲的理财经验、国际化提高了姚明的身价、一家香港百年老店的经营哲学、百度的成功、金牌分析师谢国忠为何挨骂、哈耶克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等等。这一系列的例子出了让我对经济学的了解有深了一步外,更加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以前看不懂的经济新闻,现在也能理解一部分了。

我觉得从这本书上,我获得的最大收获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所写的这些知识,而是慢慢地学会了这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拓展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经济思维。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知识,只是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思维去挖掘和分析。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第四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对比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爱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爱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可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达到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应该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达到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一定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应该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可以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可以是任何一方面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选择,或者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每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可以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可以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不会。可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现在必须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可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考虑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可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可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应该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这样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 1、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2016-05-2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欢乐的经济学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309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