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财富战争读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2016-06-12 11:51: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财富战争读后感(共5篇)货币战争读后感近年来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备受关注,这本书就是宋鸿斌编著的《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 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财富战争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第一篇

近年来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备受关注,这本书就是宋鸿斌编著的《货币战争》.《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 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行政指令分配资源截然不同,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往往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甚至触发严重社会与政治危机.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打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有感于此,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对美国金融内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给中国的决策者们提个醒,不要丧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2008,一个本来充满吉祥如意的数字,不知为什么突然变得诡秘莫测起来.而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在操纵,一场改变世界和中国的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争正在悄悄逼近每个人,这一切都是我在看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豁然顿悟的.

《货币战争》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摹了世界近200年来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幕后,由国际银行家和世界金融寡头所主导和精心设计的,”一石三鸟”甚至更多的经济圈套,他们正如拿破仑所说,没有祖国,没有崇高,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他们可以刺杀损害他们利益的达官政要,可以发动引发无辜人民伤亡的毫无意义的战争,可以掀起民众的恐慌和经济危机,可以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缺……最终目的是牢牢把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于是实践中,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二十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恐慌、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九十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其身后都有着巨大的黑手在操纵.我们现在,却以毫无防范之心完全对境外金融机构开放,对美元的恶意贬值欢欣鼓舞,而当大批”热钱”故意涌入,吹涨更大的经济泡沫后再来一个”撒手锏”,那等待我们的只有崩溃,30年的开放改革成果只有毁之一旦.

不要以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

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 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

【财富战争读后感】

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那都是点,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这才是主线.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所谓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效应等等等等,都成了无源之水,根本无从谈起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作为诚实货币,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因此,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透出成熟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从第一合众国银行,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到美联储的诞生,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其间夹杂着绿钞,白银券,黄金券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

帅,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读过本书后却几天不能轻松.以国内金融界官老爷的头脑和智力,与浸淫在货币战场几百年的国际银行家家族和金融巨头斗智斗勇,我不敢说我们就一定得输,但也不能说我们一定能够胜利,何况内部还有许多的”卖国贼””汉奸”和代理人.就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断上涨,1美元跌破7元人民币以后,许多国内经济学家都表现得十分高兴,认为可以多到美国旅游,可以尽快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可以促进进口力度,但是大家都回避了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国国债缩水几十亿的问题,对出口企业的问题也语焉不详.美元不与黄金挂钩,与石油挂钩,中国又有多少石油和黄金呢?我们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但是在决定美国和世界经济方面,我们又有多大的话语权?替别人还债看着别人拿你的钱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而且不知什么时候是尽头,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看完本书,我说让人不寒而栗应该是一点没有夸张.达摩克利斯之剑已高悬在我们的头上.怎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课题.我想只要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

宋鸿斌在详细勾勒了几百年来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如何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的惊天秘密后,又详细告诉了读者另一个惊天秘密,即美联储其实是间接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 相信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常识,得知美联储是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由一家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的确是桩非常值得吃惊的事实.

依照我们的经验,这当然是 一个巨大的阴谋.但问题是是,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完全掌握在政府或国会手中或两者共同控制的,其实是少数,像中国这样中央银行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的管理模式,更是少数了.《货币战争》暴出的惊天秘密,其实只是我们不熟悉的常识.

宋鸿斌在《货币战争》中展开揭露的所谓惊天阴谋和秘密,可值得商榷的东西太多,足够写一本两倍于《货币战争》厚度的书,也许这就是专业人事何以多是一笑臵之的缘故吧.

需要承认,宋鸿斌在批评现在非金本位的货币体系时,很勤奋地引用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但却屏蔽掉了所有对金本位制的批评.这会给不熟悉金融的读者一个强烈错觉,那么多经济学家都反对的情况下,现在的货币政策是个大大的阴谋.

在《货币战争》最后,宋鸿斌用非常可怕的词形容和描述了我们正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他的思想,我们的货币应该实行金本位制,这样就可避免”罗斯柴尔德家族”洗劫中国财富的阴谋.

宋鸿斌在揭穿了一系列巨大阴谋之后提出的警告,不管是否危言耸听,我们都可以理解他的建议是一种巨大的善意.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观点真正实施起来的可怕结果.相信不需要具备太多金融知识的人都能理解.

比如实行金本位制.相信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道理:由于黄金总量有限,而社会总财富和流转的资金不断增长,金本位制必然导致金价不断上升,固定数量的黄金在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变.那么,持有黄金的人就可以利用不断上涨的黄金永远剥削不持有或持有黄金属量较少

《货币战争观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第二篇

你当然知道世界首富是盖茨,他的财富大约为500亿美元。但是,《货币战争》会告诉你,有一个家族,其财富超过50万亿美元,那就是在金融领域兴风作浪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

知道为什么安得鲁·杰克逊、林肯、詹姆斯·加菲尔德、约翰·肯尼迪、里根这五位美国总统都被暗杀吗(其中只有里根幸免于死)?

知道美联储竟然是一家私人拥有的中央银行吗?

【财富战争读后感】

知道为什么有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吗?

知道为什么一战之后紧接着又是二战吗?

知道为什么要用美元挤走黄金的国际“硬通货”地位吗?

知道中东石油为什么对美元格外重要吗?

知道日本为什么会在1990年代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吗?

知道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背后黑手吗?

一:那些控制着货币发行权的人真正控制着这个世界。

在《货币战争》中,这一切的谜中谜都有同一个答案:货币。

所有妨碍国际银行家控制货币发行权的的政治家会被暗杀掉,而代之以顺从的人。这使美国总统的伤亡率“高过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货币发行者人为地制造货币供应的大量增加或减少,相应地,产生了通货膨胀和紧缩。与此伴随的是巨大的财富被银行家们抢走,这被叫作“剪羊毛”。

在《货币战争》看来,1929年的大萧条、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停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甚至两次世界大战,不过是“剪羊毛”的过程而已。伴随着这些人为的灾难,一些个人甚至整个国家陷入了赤贫,而另有一部分人却获得了惊人的收益,那就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银行家们。

由于黄金不像纸币那么容易控制,所以,黄金天然的“国际硬通货”的王冠被小心翼翼地,但绝对是故意地一步一步地被篡夺了。

至于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其效果跟“全球化”一样,只是为了推动美元这个纸钞在更大范围的流通而已。

由于过于宏大的目标,《货币战争》在很多地方免不了给人一种“捕风捉影”的感觉。但是,如果在细节上不是那么挑剔,你也许会承认,读读《货币战争》能获得一些启发。

二:金本位制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这些财团与美官员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署,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作者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某种规定的成色下)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

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财富战争读后感】

但是金本位的实质是货币总量一定,毕竟世上只有那么多金子,所谓金边人民币只不过是总量加个乘数,和规定一元含多少金子是一个道理,但人类不断创造和发明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是在增多的。在金本位下,现在有储蓄的人,可以多去占有以后人产生的财富。举个极端的例子,前提大家都用货币交易。有两个人,一个叫面包甲会做面包,一个叫盐巴乙会晒盐。他们各有一个金币。现在的物价是一克盐和一斤面包都是一个金币。乙先用一个金币买了一斤面包,甲忍了一天不吃盐,过了一天的事情大家都能猜出来了。为了换金子乙给甲晒了一辈子盐,除了能活下来再也没有见到一个金币。大家钱都不花就可以占有后世一切的财富,这显然不合理,还不用说产金、储金国收铸币税的钱。其实书中也提到林肯绿币的好处。

三:“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给我们勾勒出了寡头们所打造的”金融王国”的脉络, 但能否看情那个王国的真象, 就跟看立体图一样, 看到的, 会很震惊, 看不到的,会很茫然.

《货币战争》顾名思义, 是以货币为手段来发动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全书开篇就介绍了两场战争, 一个是明面上的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 另一个则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战.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让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 如此惊心动魄, 富有戏剧性的战役, 却是本书最不具技术含量, 手段最隐蔽的战役. 相比较之下, 第八章介绍的日本金融泡沫裂, 俄罗斯休克疗法, 亚洲金融风暴等战役, 金融手段层出不穷, 错综复杂, 让人眼花缭乱.其对当今中国的借鉴价值更是宝贵.

不要以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 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 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 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 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 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 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 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 为了货币问题, 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 挑起战争, 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不管是有硝烟的货币战争还是没硝烟的货币战争, 那都是点, 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 真正将这些点串接起来的, 是黄金和美元之间的战争, 或者说是诚实货币和债务货币之间的战争, 这才是主线.

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 没有这个标尺, 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 所谓的社会分工, 专业化, 标准化, 规模效应等等等等, 都成了无源之水, 根本无从谈起了. 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 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 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 黄金, 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 是最公正的标尺. 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 但作为诚实货币, 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 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 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 因此, 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 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 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 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 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 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透出成熟的”文明”.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 从第一合众国银行,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 到美联储的诞生, 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 其间夹杂着绿钞, 白银券, 黄金券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 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不论是因货币发起的战争, 还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 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 无不伴随着动荡, 恐慌, 混乱, 随之而来的是灾难. 因为乱世, “英雄”才好有用武之地, 趁火才容易打劫, 而且灾难过后, 建立新秩序时, 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 但不是每一场大火都是幕后的推手能控制得住的, 否则也就不会有玩火者自焚一说了.

《货币战争》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

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使人感到震撼,对世界金融发展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根据书中观点的几点建议

书中在结尾处也谈到了中国的问题,说道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剪羊毛”的呢?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后也出台了四万亿的救世计划来拉动内需,对此提出一点建议:【财富战争读后感】

一、 一定要把房价打下去。先弄明白拉动内需是让老百姓更多的享受到新产生出来的工业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带动生产,增加就业,形成良性循环。可现在房地产把老百姓的储蓄,甚至以后几十年的收入都引进去了,他们哪还有能力去消费产品C呢?要想打下房价,就要把房产从现在的投资品转回消费品的本来面目去。土地是全民的,不可再生资源,捂地不售,定期加价和多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搜刮财富有什么区别?房地产商的利润应和社会平均利润率一致;加大合理土地供应,建廉租房;政府的角色很重要,如果他们是地价房价上涨的受益者,如果市财政的收入大头还是从土地出让金、契税、建设税来,那么房价是很难下去的。

二、 发免费的教育券,让农民工、农民快速转为产业工人,提高要素质量。只要在城市有一份工作的务工农民都应得到免费再教育的机会,不一定是大学这样的,是技能教育,包括法律、法规,能让他们快速的溶入城市。你看现在的大城市,技工、保姆等劳务还是很缺的。在农村就算免了农业税,地少人多,一个劳力一年才能得到多少钱,一个技术工一个月的工资都可能比他的多。这些人的工资大部份是用于基础消费,而不是用于储蓄和投资的。目的是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成为真正的工业化国家,那时农民少了,农业现代化也好搞了。

三、 建立创业板。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拉动太大了,创业板要快搞,而且可以将现在的审核制改为备案制。市场自己会去评估投资风险,100个创业企业里一个成功了,对国家的贡献都不小。中、小企业才是创新的主力,生产力想跨越式的提升势能靠创新。

四、 对垄断企业的约束。中国现在的垄断企业大部分是国企,集中在基础行业,像石油、电力、航空、铁路,他们就像国民经济的平台,这些企业效率低,成本高,利润大了,无疑是会抬高整个经营成本,阻碍经济活动。现有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显然是不合适的,只要国企的利润还是国资委炫耀的政绩,现行垄断法对国企也没有办法,就难免有指示下属企业操纵市场之嫌。折中的办法是国资委与国企保值增值无关,下面再设起码两个投资管理公司。

五、 教育、医疗、养老改革一定要到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这些问题没解决好,谁敢花钱呢?国家有这么多钱,应更多加大公民的福利。

班级: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07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富战争读后感】

姓名:刘玲玲

学号:200712031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第三篇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我感到非常震撼!简直令我难以置信,书中每一次有关货币的战役,都如此惊心动魄,国际银行家和金融家们成为这一次次战役的背后操纵者。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 血肉横飞的战争, 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 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 而一战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 19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 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 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 为了货币问题, 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 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

每一次战役过后,总是芸芸众生在遭受无尽的苦难。巨大的利益,使得这些金融寡头们一次次铤而走险。但是,资本社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由上而下的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 没有这个标尺, 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 所谓的社会分工, 专业化, 标准化, 规模效应等等等等, 都成了无源之水, 根本无从谈起了. 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 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 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 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化特性和数量, 是最公正的标尺. 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 但作为诚实货币, 不论是金币还是黄金券, 其伸缩性或放大程度限制着寡头们偷梁换柱的障眼法的实施, 大大地降低了他们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效率. 因此, 用美元(美联储券)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 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 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测量者(寡头)的手里. 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 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 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透出成熟的”文明”.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黄金和美元的争霸战自美元一诞生就开始并延续至今. 从第一合众国银行, 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成立和废止, 到美联储的诞生, 从殖民券到美联储券, 其间夹杂着绿钞, 白银券, 黄金券于债券货币的不断斗争,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其激烈程度以美国总统的伤亡率为代表.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最高统帅, 其伤亡率竟然超过了美军诺曼底登陆时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而斗争背后运用的阴谋和权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读完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知识,比如美国的美联储、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等等都是私有的。私有的就意味着,国际银行家们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秘密的剥夺人民的财富。也了解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每个毛孔

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列宁所说的“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读的通货膨胀过程,正是可以秘密的、不为人知的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手段能像通货膨胀那样如此隐蔽和可靠的来颠覆现政府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有人说书上有很多的夸大和不真实,因此这本书从面世以来在畅销榜上名列前茅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争议。但个人认为它还是存在强大的可信性的,比如美联储吧,我经过一些简单的推理感觉它可能真的是私有的:一, 西方最核心的价值是:财产私有化! 这个是所有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 正因为这个普世价值的认可, 就造成了美联储私人化的必然合理性。二,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的情况下把私人财产剥夺。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 政府只是一个实体,和公民是平等的。公民当然不允许国家推出某种可以随便剥夺自己利益的法规。也就是说国家不能没有任何代价和抵押的情况下来发行货币。这张纸必须有某些实际的财产来支撑。三,由于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美国政府成立的时候, 他不像我们政府那样,美国政府是没有任何财产的,也没有任何土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美国政府如果自己发行货币,那就是发在没有任何凭据的基础上发空头支票, 不符合普世价值。 他必须用未来的税收抵押来发放货币,同时支付利息给借个他钱的人,这才合理??

正如作者所说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

其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是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

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任何制度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美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化,鼓励创新,束缚较少,这是美国经济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事情如果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从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应当得出几点教训,一是对杠杆交易、衍生品的过度扩张应加以限制。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金融交易链条就会加长,以至于最终失控,毕竟人的判断力、眼光是有限的,经过几次打包和转让后,这些金融产品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二是在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更要与之匹配。美国之所以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说明监管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不过我想政府是很有力量的,中国的上层人员应该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 ,希望政府很好的应对各种困难。对于金融开放过程的风险规避、人才储备以及谈判底线的选择,才能真正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中国经济之船,既要规避暗礁漩涡,更需破浪前行。我们也要时刻警醒自己维护国家利益。希望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强,稳重地立足于世界之林。

金融092班 杨文超

20210年11月28日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第四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感受颇为丰富。总之,看完这本书我和所有其他的中国人一样,顿时热血沸腾,好像这个世界的阴谋画卷一下子展开在我的眼前,好像我明天就可以看穿这个阴谋的世界。然而,无论怎么说,这本书的确是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以前也读过几本金融史类的书籍,了解到黄金非货币化,了解到摩根银行的崛起,了解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等影响了国际金融世界走向的历史。货币战争读后感。但是,这本书却赤裸裸的把这些历史背后的故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本书讲述了,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我相信,无论你的年龄,你的职业,看完这本书,你一定对这个叫做罗斯柴尔德的家族印象深刻。正如前面讲述的,这本书可以说重点讲述了这个?恐怖?的家族是如何从德国起家,随后掌控英国经济,进而将触角伸至美国,然后一统世界经济。不知道,你是否听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百分之七十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货币战争读后感。?反正这本书正好印证了这么一句犹太人的俗语。

想一想看,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么的无聊。我们的大脑在做着化学反应,我们的财富永远都不在我们的口袋。哲学家问我们来这个世界做什么,这本书让我么一下已明白了,原来我们只是在别人铺好的轨道上按部就班的行走。这世界就是一场阴谋!这样的结论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怎能不激动,怎能不亢奋,生活已经很无聊了,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年轻人开始奋起反击,人们纷纷拜读这本揭露一切的书籍。然而,兴奋过后,我们用理性来考量一下,世界真的是如此吗?

<读者>曾经刊登过这么一篇文章,大概讲述了一个记者在拜读过<货币战争>后前往欧洲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专访。最后的结果让人大失所望??这不过是一家措施机遇的颓废了的曾经的王者。这是,很多人都开始反驳。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小记者的调查,事情的真相怎没可能是如此的呢?真相要是这么轻易就可以被记者了解到,那还有什么阴谋可言呢?话是如此,但事实却不一定如此。我不认为这个世界没有阴谋,不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就真的没有控制政治,我只是认为这个阴谋这是众多阴谋中的一个。

按照书中所述,罗斯柴尔德银行拥有一笔威廉国王的巨额存款,作者认为,按照一般利率,这笔钱为罗斯柴尔德带来的财富早已超过了比尔盖茨的几万倍。但是,作者忘记了,从罗斯柴尔德家族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如此多的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在杠杆率如此高的今天,罗斯柴尔德的几次操作失误早已会致使财富损失过半。所以,他今天仍旧可以生存,已经实属不易了,如果还让它去控制美联储这样的庞然大物,这的确强人所难了。想想看,巴林银行这个巨头是如何倒下的,一切就简单多了。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金钱的世界里,没有钱,就想控制别人,无论如何都是办不到的。如果可以,股份制公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知各位读者如何看待。

在宋鸿兵之前,其实就已经有很多阴谋论广为人知了。而阴谋论通常是指对历史或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此类特别解释不同于一般广为接受的解释,将事件解释为个人或是团体秘密策划的结果。而且此类特别解释中特别激进者还会进一步驳斥那些广为接受的解释,认为那些是阴谋策划者的掩饰。我们所熟知的阴谋论还有诸如林肯遇刺、共济会、罗斯维尔等等,在他们诞生的时候,也都曾激起了一阵狂烈的海啸。但毕竟他们都只是猜测,时间久了,也只有少数人还会记得它们。

回到现实,我们的生活绝不可能只是别人的阴谋。在每个人都生活里,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角。而我们的金融市场也是一样。比起很多年前,当今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只能把钱用来买股票,我们只能从银行借来贷款,一切的风险都只能任由其暴露给对手。而现在,我们拥有了欧洲货币市场,我们拥有了掉期交易,有了股票期权交易,这一切都让我们拥有量数不清的投资方式,数不清的借款方式,数不清的规避方式。比如,在以前,一个公司向拥有一笔在未来一个月要是用的外汇,他就真的只能提前一个月到银行借一笔钱,兑换外汇,这里面存在着恐怖的风险。但现在,他可以采取货币互换的方式,通过银行,和所需外汇国家的另一家有着反向交易需求的企业,进行货币互换,然后以最低的风险,以最佳的利率拿到所需的款项。正如我们所知,我们的金融世界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灿烂的思想之花之一。而这一切,真的可以被某一个人所谋划吗?如果是,上帝也无奈了。

最后,我还是想说明一下,<货币战争>这本书虽然以阴谋论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偏激的画面,但是这本书里还是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比如,索罗斯做空南亚金融市场,导致了日本、南亚诸国一蹶不振。作者也在书中告诫我们,中国正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索罗斯对待南亚的手段,斯罗索也可以同样运用于中国,让我们的经济砰然着陆。所以,书中种种的警示,也是需要被我们认真对待的。

我们的生活不是阴谋,美丽的金融世界也不是一本厚厚的策划。


货币战争读后感(二)

之前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货币战争作者的时候看了几句话,讲的在房地美公司工作的时候预感到金融危机,很感兴趣,一直惦记着这事儿,到网上找到了面对面的网页,昨天才看到把那次节目登了出来(面对面央视网页上的更新速度有点慢),看了文字记录,觉得作者的观点很有冲击力,今天又到网上看了点书的电子版,汇总感受,就是觉得书的前半部分写得像小说,面对面访谈中的话多数还靠点谱。又看了高盛董事长的文章,说货币战争多属虚构,论证的也挺有力。

身为一个小老百姓能干点啥呢,存点黄金?啥正事也干不了,就到网上来写点读后感吧。

我觉得货币战争描述的情况确有言过其实之嫌,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那么厉害,虽然说龙生龙凤生凤,可是那么多年怎么可能维持良好或者说超优秀的人才品质,一小撮人也不可能一直抱成团,夫妻都大难临头各自飞,世界上哪可能有一小撮一直维持良好合作的集团呢?但说到金融风暴、金融危机,我觉得说里面完全没有阴谋恐怕也不大可能,中国面临的挑战绝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所能想象的,不过也相信我们中的精英分子:政府高官、专家们会维护他们的,也是我们的祖国以万全的。

人类世界的走向,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我想,能够最终决定其方向的,还是人类的本性,大家都是人,难以避免的按本性行事,因此,如果要推演人类社会最终是个什么样子,从人的本性出发应该是个不会错的开始。


货币战争读后感(三)

文/潘艳姿

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读了货币战争,我受益匪浅。该书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描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争斗史。可以说这本书是学习经济金融的最佳入门教材。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必须阅读的参考书。

首先,把它作为一门初级认识货币产生及活动影响类的书,我感到受益匪浅。货币没有国度,只有流通。没有流通的货币,就是破铜废纸。

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正值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之后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访谈,对其能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救市,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同理,如果你将美联储理解为发钞银行行不行呢?!但美联储中有央行的权利,如厘定利率等等;在hk,银行的利率都系有各自发钞银行厘定的;那如果美联储不是在美国,而是在hk,那不知它是属于私有银行定国有呢?!推广些想,会不会所有西方的银行系统都同hk的情况系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美联储就系一间巨大化的恒生银行。

对于书中,大量的各个豪门的历史发迹,持不肯定的态度。对其中的各种暗性交流,坚决否定。是非恩怨,非我们大众了解,及能够晓得其中神髓。非桃源中人,不能详尽桃源中事。

以上就是我在读货币战争这本书时的感想。

《货币战争4读后感》
财富战争读后感 第五篇

这本书着实写的不错!

货币战争都到4了,回顾一下过去的几本,基本上延续着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作者就像讲故事一样拨开迷雾让我看到很多真相,尤其是第四本,欧元的诞生,美债与美元的关系,亚洲的困境,中国的未来,讲的很有自己的见解,很好的书!

未来的中国,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该如何应对我们面对的世界,这仅是作者的观点,但是看了书之后,我们储蓄,美国消费,这是我们对美国而言的价值,当我们的价值丧志殆尽时,又该何去何从呢?都说中国崛起,但是中国崛起是有时间窗口的,就像卫星发射,错过窗口就得等下一个,但是下一个时间窗口中国可能要等几十年,甚至到本世纪后半叶,那时候石油还有没有都另说着,下几代人的事情了!窗口在哪里?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就是,这也是作者给出的窗口,未来美债比例占美gdp总量比例还可以控制的区间长度,就是这个窗口了,我们该如何崛起呢?

自主,自强!让自己的国内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不是我们给美国提供大量的优质廉价商品让他们去消费!我们说拉动内需,没错,但是我们首先要生产要创造,没有生产的拉动只是花掉未来的钱而已!那么又如何拉动国内庞大的市场呢?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大力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实,落后的农业生产效率,反而也说明蕴藏的巨大潜力,但这也需要难以想象的资金投入,我们会这样去做吗?农业拉动了,连带轻工业也拉动了,自然重工业也起来了,这可比盖房子拆房子来的实际和长远啊!美国的成功历史,也是主导国内市场,真正自强自主的历史,这也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道路,现在人民币已经和美元捆在一起了,难以摆脱,过去欧洲美元的出路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但是我们要去做这一切,需要一些条件,国内的长远准确发展眼光,我们有吗?当我们走在正确道路上,美国各种压力袭来时,我们能抗住吗?我们能不能抗住美帝的外部打机内部渗透呢?还有很多很多,没法讲了!

但是,发展的时间窗口来了,真的来了,我们最好不要错过,一旦错过,就要用几十上百年去等待下一个,等不起!


货币战争4读后感(二)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4>,近期我已经读完。至此,<货币战争>系列已经全部读完!

<货币战争4>的前几章延续了阴谋论,仿佛美国早已计划好了一切(或计划好了绝大部分),这点我始终不赞成。最后两章则是给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在我看来也颇为幼稚,比如他大力支持“亚元”。不过,宋鸿兵认为应该支持政治体制改革,不知道是否借鉴了张维迎、华生等人的见解,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货币战争4读后感。但纵观全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欧元诞生的讲解。

欧元怎么诞生的?首先是德法自普法战争开始的世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为了永远消除战争隐患,提出“煤钢联盟”,也就是成立一个超主权组织(煤钢联盟),德法共同享有煤炭钢铁产量,并且其他欧洲国家可以自由参加。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举措,按照宋鸿兵的说法,值得我们借鉴。

煤钢联盟之后,又成立了其他几个行业联盟,然后就诞生了欧洲共同体,然后就开始探讨金融的统一。于是欧元就诞生了。欧元的诞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其背景是欧洲高层有一大帮盼望统一的精英,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高层都有。货币战争4读后感。他们经过四五十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1999年推出了欧元。

当然,欧元这几年灰头土脸,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风声鹤唳。对此宋鸿兵根本不提,我不知道为什么。按道理,他写<货币战争4>的时候这些事情早已发生了,所以完全可以对欧元做更为客观的分析。可是他没有。也许他还准备写<货币战争5>?呵呵。

我的第二个重大收获,是他对战后日本、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讲解。尤其是日本。当然,鉴于我已有相当多的了解,我觉得他对中日发展的讲解,似乎还是不够全面。不过能像他这么生动讲述的,尤其是对五六十年代中日经济发展的生动分析,我认为颇为少见。当然,他也是参考了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写成的。或许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非常值得一看。

第三个收获,是他对格林斯潘的讲解和分析。同样很生动,让我们对美联储操控市场的手段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也多次提到伯南克。不过,他同样刻意回避了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他肯定会写<货币战争5>,讲金融危机的事情。不过,对于源起美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在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各路高人早已写了很多,我不知道宋鸿兵会怎么写。获悉还是从货币阴谋论的角度?顺便再写写黄金和白银这几年的跌宕起伏?哈哈,反正我是很期待的。

对于宋鸿兵极力倡导的“亚元”,我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中日和德法不一样,中日之间的战争还是太少了,呵呵,而且领土也不接壤。另外,欧元诞生前有“煤钢联盟”,中日之间有什么?况且还有实力不弱的韩国,以及中韩之间另一个国家的问题。总之,亚元根本没有可能产生,人民币只能靠自己。

ok,该收尾了。感谢宋鸿兵给我提供了这么多生动的历史知识!


货币战争4读后感(三)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宋鸿兵先生的这一系列着作出到了第四本;这一系列的书与其说是关于经济的着作,不如说是对整个世界的金融历史的记述附加上其看法的通俗读物。花了几天大概的看了一下,显然不算详细的读了,不过读后的最大冲击不是各国的货币历史,但是还是学习到不少,

货币的本质是流通价值的衡量,然而在所谓的金融繁荣的年代,要么被刻意忽视,要么不为人知。

以前学习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感谢当时的自己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所以现在有了不受限制的思考空间。继承自李嘉图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价值,这点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的产生。其次是其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前学习始终没有搞明白的地方,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然后无产者提供劳动,于是就有了剩余价值,看着不仅头痛而且不知所以然。后来,再后来终于明白了,原来为了提供阶级分析的道具,为了显示剩余价值的伟大,有些东西就给无视掉了。具体来说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及其自己的劳动,无产者提供劳动,创造了价值,然后对于创造的价值当然需要进行分配了。()然而剩余价值仅仅为创造的价值大于(提供的资本+劳动)价值这一前提下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即资本所有者拥有价值分配权力且将仅给予劳动提供者其劳动的价值,剩余价值就变为了其资本的积累。感觉当然是很奇怪,其实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创造的价值一定大于(资本+劳动)的价值么?其次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才是合理的?这是当初学习的时候所没有被提及的,但这确确实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宋先生在本书中提供了一些历史写照,只有当财富的的流向既不倾向于劳动者,也不倾向于资本所有者的时候,生产力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才能跟好的促进物质的丰富,总体的生活水平才能够提高。对于资本的剥夺,及其所谓的公平,苏联与中国都给出了惨痛的教训,没有生产积极性的公平,只能是赤贫而已。

当然这里需要提及一个词,资本所有者。在当下,总认为资本家是贬义词,但是有谁真的想过资本除了所谓的血腥积累之外,还有是靠劳动一步步积累起来的,然后通过积累价值投资放大效应富裕起来。这里就恰好涉及到经济学里面所谓的供需理论的一些东西。

在货币战争4这本书中宋鸿兵先生给了很生动的例子,就是猎人与兔子的分析,如果懂得投资明天,将会有更好的回报,这才是正常情况下的生产发展道路。读到这里想到的一个事实就是日本人再二战后懂得教育是对明天最好的投资,于是乎下大力气,勒紧裤腰带,终于在几十年后看见成效;而所谓的经济腾飞神马的国家,连下一代都不重视,最好通过直接的方式获取财富,哈哈,没人创造财富,估计还留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思维年代罢了。所以如果一个劳动者是否该拥有资本,如果不拥有资本,没有消费,那为什么去创造价值,无私奉献,这不扯淡鬼话嘛,如果都是无产者,创造的价值那儿去了,想想有些东西的却很扯淡的。

德国,作为欧洲生产原动力,其强大的工业为其经济的强大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强大才能政治强大,(军事强大有个屁用,饭都吃不饱什么都干不了),而德国在世界上对其国家利益需求“拎得清”,且不让步,这才是堪称与美国称雄的需要学习的地方。而美国通过其货币手段看似繁荣世界实则为害了整个世界,但是现在的美国不是一个在这个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学习模范。金融货币的杠杆,并没有撬动地球的经济发展,而是破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搅动产生了巨大的有毒资产泡沫。在整本书中对于美国,英国等过的货币金融交手进行了很多描写,很有意思。毕竟金融博弈作为国家博弈的一方面,其涉及到的外交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增添了经济方面的纯粹性之外的复杂程度,这个是单纯经济学里面很难想象的。

其次在本书中另外一个学到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技术的扩散”,德国的技术扩散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建项目,技术扩散的效果是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因此所谓的吸引投资,并非纯粹的通过吸引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在被投资过程中,以一定的经济代价换取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技术的扩散效果,这才是投资的最主要的目的。然而技术的扩散仅仅是输血而已,没有一个自我的造血功能的经济发展是受限的,发展效果并不强大。记得书中给了一个数据很有意思,说的是中国发明创造等所谓的专利与美国日本不相上下,都为5万左右,然而更有意味的分析发现其中中国的只有几百件为外国承认,而美国日本的被外国承认的1万多。

当然在说到技术扩散的同时必须了解为什么技术这么重要,显而易见,更好的技术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更好的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强,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除了工业技术的扩散外,对于农业的技术扩散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农业是生存之根本。

而关于中国的经济,一是中国经济靠出口主导,受美国影响控制;而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如何提高,但是现实是消费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少,那既然这么多年了消费没有改善生活水平,为什么还要投资明天呢,而且投资所占比例超过了消费,这实在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生存状态。

最后与本书无关的观点在于耐得住寂寞,肯花时间等待效果显现,立杆见影的策略如同西医,快速而痛苦,但是谁也无法预测其效果究竟是否能够转好,适合的策略总是因为漫长的等待效果期而消磨了人的意志,选择何种策略,这的却是个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未来财富读后感 财富的分配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财富战争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财富战争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584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