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2016-06-13 09:06: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共5篇)读一本好书读后感读《管理中的心理学》有感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第一篇

读《管理中的心理学》有感

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

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轻易表露在外。想到这些,对本书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细细品读时,不禁让自己也身陷书中。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把为人、为管理者的心里状态分析得如此透彻,更是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工作者。读罢此书,感觉受益匪浅。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作为一个工作者,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诉我们,无论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对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充满信心与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要做细、做扎实工作,要从小事开始干好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有谦虚的态度等等,这些既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内涵。工作就是赋予激情与充满信心,工作就是感恩与责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长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忍不拔以及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坚持。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现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

个工作者,因为你在工作中都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确地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看罢此书,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事,最难读懂的就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静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确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读有关心理学书籍有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第二篇

读《心理调适:做自己心灵的CEO》有感 由于这学期修心理学这门课,对心理学逐渐有了兴趣,所以在网上买了一本有关于心理学的书来读,是美国作家约翰 .桑特洛克写的《心理调适:做自己心灵的CEO》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自我测验和调适策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我调适、获得幸福和有效应对生活当中的压力和挑战更为重要的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了解怎样变得更快乐,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诗人胡德说过“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要像太阳一样,总是面对着事物光明的一面。”通过自我测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将会获得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知识、策略和资源。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满了现实世界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实施有效应对的自我测评和调适策略。在每一章中,都提供了帮助改进个人调适的“调适策略”。书中还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种族、性别的内容被融于调适问题的讨论中。在阅读完之后,鼓励帮助我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改善生活中很多麻烦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

书中每一章讨论内容的前面用一个故事做引导,作者约翰·桑特洛克用了很多办法来传授主动心理调适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调适能力,其中每章都至少有两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调适策略”。而且他是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行为与脑科学学院的教授,是作者这种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高超的写作水准,让他在驾驭心理学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时显得游刃有余。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的那样,这本书所介绍的调适是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比如第十六章“健康”【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前就讲述了自行车手阿姆斯特朗的故事。阿姆斯特朗在环法自行车赛上有过辉煌战绩,连续七次获得冠军。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在他25岁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他的肺部和脑部,医生告诉他只有50%的机会活下来。在他康复之后,医生才告诉他当时存活机会其实相当小。就是这样一个病人,在接受化疗之后,重返赛场,创造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奇迹。

毫无疑问,阿姆斯特朗的故事深深激励着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人,让我们重新思考健康的定义和生命的意义。书中的案例既有像阿姆斯特朗、NBA明星“魔术师”约翰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这样的名人,也有大四毕业生艾格斯这样的普通人。但无一例外,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都很容易打动我们,因为这些例子中所描述的挑战很可能是我们遇到过的,或者今后的某一天将会遇到的。当遇到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像阿姆斯特朗那样从容面对,最终战胜困难吗?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到故事之后的章节中去发现,想必这也是作者列举这些故事的目的。

这本书第一章讲的主要是面向生活自我调适,主观幸福感与调适还有实现调适的科学方法,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读过书你会发现不要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不要压抑自己,迷失自己,让自己沉沦在忧伤里不能自拔,更不要自暴自弃。懂得变通,灵活地处理事情,会让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少走许多弯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别人的难处,从中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什么事情,想通了,

也就过了。换个角度看问题,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里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要发现它,关键在自己。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愉快的思想又是由乐观的个性产生的。珍惜你所拥有的,相信自己,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书中第四章讲了什么是压力、压力与疾病以及压力来源与调解,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之后下一章讲的是如何去应对压力的策略,对于应对压力的探索,自我情绪与应对压力,最后讲了压力管理。正确对待压力,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没有压力的环境。要求生活中没有压力,就好比幻想在没有磨擦力的地面上行走一样不可能,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压力。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消化压力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如何与压力相处,努力去平衡压力,松懈压力,积极心态,变压力为动力。大三面对考研就业的问题,这个问题纠结我整整半学期。就业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又担心养活不了自己,赚的钱不够多等等,畏首畏尾的,考研考什么专业,定了专业想考什么学校还有考不考得上等等问题,关键你真想考吗,自己有那恒心吗?看了这本书,我想通了一点, 面对人生的大选择,不能纠结于单纯的选择,光想光害怕选择的后果是甩不掉选择的心理负担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冷静下来问问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能因为高学历的光环,别人的看法等外在因素干扰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别人的看法不重要,毕竟别人再怎么看得起你,顶多增点自信,你自己的事对别人来说,什么都不是。面对选择,顺其自然就好,不是每个选择都尽

善尽美,缺憾总是有的,所以不必担心后果。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继续。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永远把握,但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那么的痛苦。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选择放手,不能犹豫不决。放弃和坚持只在一念之间,果断地做出决定,才能让自己彻底斩断痛苦,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活得更洒脱。

书中第十章讲的是成功、事业、工作,莎士比亚说过:“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赐给的,而是日积月累自我塑造的,千万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幸运、成功永远只会属于辛劳的人,有恒心不轻言放弃的人,能坚持到底的人。事业如此,德业如此。 对于自己的错误不找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无论你是谁,在生命中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丝毫的用处。 学会总结经验,找到自己出错的真实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从头再来,相信一定会成功。做事需要马上行动如果你瞻前顾后,如果你习惯于犹豫不决,而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那么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

这本书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本帮助自我调适的难得好书。心理调节很重要,尤其是郁闷的时候,寻求一种释然,幸福感会提升!【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心潮澎湃时,我们感慨万千;心烦意乱时,我们坐立不安;孤独无助时,我们迷茫彷徨;经历挫折时,我们失望痛苦。不管遭受了什么磨难,我们都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给自己疗伤,给自己解愁,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来化解一切的烦恼忧愁,是安慰自己最好的方法。

《班级管理学(读一本书有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第三篇

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魏书生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一开始觉得很惊讶,很奇怪,当一个老师只要教得好,受学生欢迎就够了,何必一定要当班主任呢?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觉得他们会很难管理,所以,对于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是有点敬畏。可今年上《班级管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并写观后感,于是我挑选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我花了几天细细品读,在书中,我看到了一段段辛酸而幸福的经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成长经验和感人的成长故事,40篇精心写作的文字,就是40个精彩的故事,40首教育的诗歌。我看到了刚刚上岗的班主任如何“摸着五颜六色的石头过河”;看到了工作6年到10年的班主任,如何“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看到了担任班主任11—15年的班主任,如何“毛虫破茧”化蝶飞;看到了担任16-19年的班主任,如何进行“智慧的教育”;看到了经过二十几年磨练的班主任,怎样体会“生命绽放的美丽”。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痛苦,特殊的快乐,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现出来,如此生动,如此形象??

看过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从年轻、幼稚、不成熟走过来的,每位老师初当班主任时,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心中萌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心想,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及爱心,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是,实际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班级中,每天在校园里面“练竞走”——每天紧跟着学生早读,做操,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安全,作业情况,自习……直至学生回家了,都还得待在办公室忙。可是这样的蛮干,付出很多,收效却甚微。有人迟到,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人作业以抄袭为主,有人考试作弊……一件一件,使老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有的反而被学生误解,甚至记恨。朱一花老师讲到她在带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学习习惯,天天盯着他们,让他们在她设置的规矩中学习,游戏。她戏称“她自己简直成了会念咒语的巫婆”。孩子们爱打报告,她有求必应;他们不会值日,她陪着扫了一个学期;学校举行班容布

置比赛,她却成了主角……她就像一台被榨干了油的机器,每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她的,又是充满劳累的明天……这样日复一日,消磨了班主任的激情,使他们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苦,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得出的感受是“苦海无边”;班主任工作之累,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 与学生交往,无异于天天上考场:考验的是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啊!然而,越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班级管理却越是让人头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成了老鼠和猫之间的游戏,互不信任,互相抵触甚至敌对。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感到迷茫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反思,思索着班级管理失败的原因,思索着为什么自己对学生很好而他们还要和自己作对!

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快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万玮老师说:“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过头看,都会发现自己必经这些过程:失败,反思,再失败,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顿开。”这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惊人的相似,从开始充满激情、满怀抱负的认真负责,到矛盾重重、打击自信,到后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不了解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改变刚开始时一味的严格、严厉的风格,学着柔和的处理事情,学着遇到班级事务时认真思考,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回看他们的故事,这些优秀的老师的做法极为一致:遇到失败、挫折时,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理智的选择了反思、总结、学习。深刻的反思、切实的总结、深入的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用心。这个过程就好像闭关修炼,潜心提升自身的素质,加上一些与生俱来的激情、热情、才气,再加上最重要的“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爱”!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班主任的。我想起以前看过老师体罚学生的各种招数:打手掌,原地转圈,扇耳光……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中而又棘手的事情,乏爱而麻木的老师往往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老师一旦不能把学生当人来尊重,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对立起来,所谓的“教育”都仅仅是说教罢了。我想起周彬老师在他的《叩问课堂》中的一段精彩的表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唤回学生对

教师的爱的比率。”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精神关怀。后进生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受到的批评也更多,他们体会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陆雯英老师在文中提到她班里的一位特别生——张奇:小时患过脑膜炎,故智力低下,说话口齿不清。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把她纳入“被遗忘的角落”。但陆老师与她的多次接触,发现了张奇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心思细腻,文章写得很真实……看到这,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去潮州的启智小学义教,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智障而被歧视、鄙薄过,因此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对我们心存戒备,恶狠狠地看着我们。但是与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眼睛会微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他刚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会送你他认为做得最好的折纸……是谁说过“智障儿童就是孤僻的、仇视外界的”呢?而我觉得,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会更爱你;只要你懂他们,他们会更懂你!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其他老师都快要对那些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绝望了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灵出发,用自己的“爱”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毛春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好孩子推定”原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事情会有多么严重,都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不过不小心犯了错误,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看起来是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也许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们爱玩,爱捣乱,不做作业,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狂风暴雨”而“善待”作业,不会因为老师的斥责而上交优秀的答卷……但是如果老师能坚持这个“好孩子推定”原则,降低

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使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加上耐心,一定能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倘若没有“爱心”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很多孩子就会被耽误了,而事实证明,在博大的爱心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李微老师班里有一名全校最出名的“双差生”,经过观察,李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最缺少的是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她从这名学生进班那时起,就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爱。日复一日,这名学生和李老师亲近多了,有什么话都找她说,把她当成知心人,李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对他说:“你能行。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一定大有作为。”这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性越来越高,真的变了一个人:在支援甘肃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中午没吃饭,跑着到北仓村挨家挨户去买棉衣服,往返三次抱着送回学校,累得满头大汗。他捐献了41件棉衣,是学校捐得最多的。让学生拥有犯错的机会,让他们的成长变得精彩。经历、感知、体验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一笔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经历错误才能汲取成长的营养,才能学会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懂学生的需求,并且深处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孩子;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懂学生的忐忑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举起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并且带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培育学生心灵。老师要对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眼前走入老师的心里。老师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才能想为学生想,急为学生急,做为学生做,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关心、多帮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书中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书寻找答案,以书为友,与大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什

么样的爱,让我们明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有彻头彻尾的改变;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让我们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蛮干、苦干,是需要运用智慧出效果的工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让我们懂得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勤奋,更需要教育智慧……老师教书,不能仅仅把视野限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也要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比如企业管理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些对班主任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些乡村教师,因为环境落后封闭,教学资源有限,所以连读书看报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段惠民老师为了借书,经常把家乡土特产、“用不着”的福利副食券,“送给”图书馆管理员,既谋得优惠的借书条件,还可以时不时“另拎”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一捆捆、一本本破旧报刊。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床明月半床书,认认真真地读,一丝不苟地记,翻来覆去地悟。就是这样的辛勤耕耘、艰难付出,才使他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

文中的这40位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张万祥老师的网络弟子。他们很多人正是在师傅的教导和“教育在线”论坛的引领下,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认真阅读张万祥先生的书籍,写心得笔记;拜张先生为师,聆听他的亲自教诲。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彼此鼓励,相互温暖;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每天细心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写教育随笔,撰写德育小论文,在记录的过程中,并加以梳理、剖析、研究和提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做班主任的智慧,一步步地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前辈的指引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反思下,使自己欢快地驰骋在教育的原野上。

老师爱学生,就会用心去教学;就会发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值得去琢磨,去研究的课题;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反思、去总结,去拥有教育智慧;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就能把普通的小事做细做精;就必然会收获爱的成长!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第四篇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二)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科普书籍读后感》
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第五篇

[篇一:科普书籍读后感]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科普书籍读后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科学与社会”、与语言、社会、视觉等的“链接”……还有,“身边的科学”告诉学生,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让学生的基础得到锻炼,又为学有余力又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拓展空间。

反观我们的教材,表面上看好象是有趣了,简单了,但实际上使用的难度却很大,而且书本也并不能吸引学生,物理学科还是以物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强调的还是知识,即便是有能力培养的问题,到考试的试卷上也就“知识化”了。我们的教材对学科存在着孤立化的倾向,没有真正的把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我们现在也强调过程与方法,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下从来没有接受过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经历过科学学习过程的学生,上了初中就一下要开始“科学探究”了,真是赶鸭子上架。再看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如果美国想成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科学知识的国家,则整个教育系统,即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变革,都要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人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大的范围不敢说,最少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学和幼儿园,基本上都停留在原来的教学状态上。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现在上了初二的学生有一部分真的是连算术都不会,字也不会写呢,小学水平还没具备怎么能“探究”初二的物理学知识呢。但他们最后还要参加水平统一的考试,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论怎么说,课程改革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是大势所趋,是关系到民族兴盛发展的大事。我们这些教师应当作出自己的努力,为这个重大的变革作出贡献。

<科学探索者丛书>很好的体现了并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科学的探究”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引导,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而且观察的方法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按照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其主要特征是:不把现成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他们自己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丛书的问题设置也是很有特色,这些问题总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作出结论。很多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不知是否属实“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便是成功的教育。”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学生应该会运用科学推导和批判思维,把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结合、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对科学的理解的要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另外,<科学探索者丛书>再强调科学探究方式学时时也与我们的教材有着区别,我们的教材总是“渗透”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但丛书专门拿出篇幅讲述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比如<运动、力与能量>分册专门讲述了数学中的图像分析方法,柱状图等。这些分析方法在比较速度大小时加以应用,学生自然印在头脑中了。我们也说“渗透”但是渗透到什么水平?怎么渗透?如何操作?一直没有回答。我认为“渗透”不如明确的对这些过程与方法进行培训,使学生清楚什么是科学的研究,真正掌握它。可是矛盾又出现了,我们现行的课时安排中又没有这些课时安排,老师怎么掌握呢?所以,我觉得我们一直在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是学了一个皮毛,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也只体验到了皮毛。这些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为什么不能摆出来,单独作为科学知识给学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东西往往要讲授,既然能在过程中获得为什么还要讲授呢。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学生对任何知识、过程与方法的例解都是认识的过程的,与他实际的年龄和水平是分不开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例解这些方法的能力。如果不给学生讲授科学的方法,让他们自己体会,同时还要体会新的知识,往往会顾此失彼,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认为:“学习科学靠单一的教学策略或学习活动都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科学过程与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问题,传统的讲授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希望娄老师和黄老师给与批评和帮助。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有关心理学的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一本心理学书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593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