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2016-06-15 09:12: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共5篇)马哲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读后感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

《马哲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读后感》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此外,文中指出“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它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综上所述,通过通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

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战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遵循了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

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

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往往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所以他的思想方向首先应该是先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其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有决不屈服于任何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

在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二十一 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伟大著作——《论持久战》 今年的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76年,76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正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影下,民生凋敝,万马齐喑。这时抗日战争已经坚持了十个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上海成为孤岛。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究竟如何?究竟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举国上下都在寻找答案,这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是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敌强我弱和几次大捷使人们的情绪分化成了两派,即“亡国论”和“速胜论”,前者认为日本过于强大而中国无法抵挡,最终会被日本完全占领而亡国。而后者则认为苏联等国家会在三个月内提供国际援助,从而帮助中国快速击败日本。显然这两这都只是片面的看待了中国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失偏颇。毛泽东为了纠正这两种错误思想,团结解放区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了长达五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论持久战》一经完成,马上引起了全国性的震动,白崇禧一口气读完之后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把它推荐给蒋介石,蒋介石也尤为赞同,并为此开办了国民党高官的学习班。当然,比这些高官的赞赏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同胞的抗战信心与热情。《论持久战》发表后,许多工人,学生都从中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去解放区!去延安!”成为当时潮流。那么,这部《论持久战》中体现了那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是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呢?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唯物辩证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首先否定了片面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做到全面的看问题,没有从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待抗日战争。首先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时的抗日战场并不是孤立而被封锁的,它和日军在太平洋的战场,以及欧洲的二战战场都是紧密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战争的形式都对中国抗日战争有着深刻影响。其次,要分清主次矛盾。那些持有“中国速胜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论”的人无疑是过分看重了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其他殖民地的反抗与革命都属于次要矛盾,而中国大地上广大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才是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

再者,从战略战术上,毛泽东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论持久战》中写道,“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的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才是中国抗战的正确战略。这个战略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并非要效仿苏联进行城市的阵地战,而是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上面这一段话也是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并且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抗战后期,我们将更加广泛地使用阵地战,以消耗拖垮日本的经济支持。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造成“速胜论”和“亡国论”的基础便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毛泽东这样写道。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使其不能被套用进任何一个战争的模板里,从而机械的进行分析。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伟大胜利,正验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正确性。【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论持久战》,我们如何检验其客观性与正确性,只能靠历史来说话。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毛泽东把自己主观对抗日战争及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的认识和战场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得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观点,这无疑是可信的。随后的八年抗战直至最终胜利也验证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

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第三篇

《论持久站》读书笔记

发表的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作文之读后感:论持久战读后感。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可以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希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内容总结: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 1

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3.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4.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 2

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读书感想: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 3

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 4

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 5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第四篇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二)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实践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第五篇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论读书笔记。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相关热词搜索: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马克思读书笔记之论持久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4642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