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看见有感

读看见有感

2015-12-01 13:51:05 编辑:ruan18650468816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读看见有感 相比如今每日刷新朋友圈里那些滚动的信息和图片,另一种选择是坐下来,拿出一段难得空闲的时光和头脑静静,读一本触动过许多人的书。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读看见有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

  相比如今每日刷新朋友圈里那些滚动的信息和图片,另一种选择是坐下来,拿出一段难得空闲的时光和头脑静静,读一本触动过许多人的书。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是这篇文章使我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也使我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想法,而今年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又把我对了解柴静的兴趣提升,最终《看见》使我得偿所愿,既看见了她的成长也鼓励了自己的成长。

  《看见》是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记述自己在央视十年经历的自传性作品,既是她个人的成长告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从中发现中国社会十年变迁和发展的事件记录。封面是柴静一张采访中的照片,和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坐在一起,对面是一个小朋友端着板凳在大家面前玩耍。在采访时,能让农村的老人和小孩放松地出现在镜头前不是容易的事。在封皮后面的作者介绍里,简短几句话概括了她的工作经历。不同于许多名人自传性作品,在这里没有写各类荣誉和头衔。通过这种朴实亲近给人以平凡有爱、简单真实的印象。

  开始读《看见》时,我的感受是浅层的,因为书中平实的话语配合事件的选取都不是最标志性的,也没有作者独到的点评和类似心灵鸡汤一样的抚慰,通过读《看见》确实让我看见了很多新闻采访和报道背后的故事。她用了大篇幅记述,尽可能详实地描述每一个事件和事件背后的人。这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隐密的角落里的一些事,这是需要所有人关注和反思的事。正是这些人和事让我们更为贴近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接近事件的本质。所有这些都源于柴静内心的对新闻和采访真实性的理解,以及由心而发的关怀和关切。她所关注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中的人。无论是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还是家庭问题,或是社会问题,这些事件中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理性和职业的角度看,报道事件不应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人物情感的角度,对于少有感情色彩的事件本身,我们唯独用理智的头脑和有感情的心才能看见和理解这背后的真实,才能为故事中的人物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的看见。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实质。透过对事件和自身感受点点滴滴的记录,这使得我们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会反观到作者成长的过程。从步入新闻行业的自我认识到遭遇挫折,再到审视自己找到新的定位。从早期的“情感泛滥”“不接地气”到后来的自我反省、全面观察和事后沉淀。她正是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事件,而记录事件的语言观点也反映了她的青涩、困惑,坚持和成长。这些记录不是简单的叙述,它结合了作者对事件所包含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探寻,对自己、职业记者职责的深刻思索。令我敬佩的是柴静对于职业的热情和对原有自我的不断打破再纠正的认真态度。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态度和精神,成长的过程需要接受自己,更需要打破自己和重新塑造自己。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是记者和主持人,但是我们也要有这种对工作、对职业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对于自身的缺点认识,要敢于自我打破,审视自己的得失正误。书中有句话“生活里怎样是你的事,上了节目就不能有这个”。我们也是如此,因为都一样是普通人,会犯错、会困惑、会惶恐、需要具备由内心而发的热情,这是坚持的支柱。坚持的自省和思考使我们学会去回归生活,去认识而不是去指责批判。

  如果说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启发则是从阅读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什么是“坚持坚韧”,这是对自己内心信念的坚守。相信与怀疑,幻想与求证,摧毁与重建,目的是避免成为偏见或附庸。平实的话语不能掩盖一个追求精确和深度的灵魂。当然这也是在她不断积累中所养成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为了处于一种目的,或是相同或是对立的角度,忘记了表达的最初目的,我们其实是太过于执着于结果,而忽略了初衷。如果我们将事情或是真相原原本本的记录和讲述给人们,听众和读者会有自己的理解;加入了主观的情感越多,就会使得人们关注的是你而不是事件,而放下主观的表达权将其留给人们则需要的是巨大的坚持和韧性,这是一份勇气,也是一种信念。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差别是从细节和微小的地方开始影响全局的,想全一点,做好一点,就创造了不平凡!

  向大家推荐《看见》,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讲的也许是你知道的故事,讲的也是讲故事人的故事。在书中我看见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觉悟,以及如何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这本书,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这是一本没有装饰,没有点缀,震撼人心,使人共鸣的书。阖上这本书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味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复杂的情感与感动静静流淌。

  内容梗概

  《看见》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

  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者:柴静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范。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可以说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灯塔,她冷静而带有煽情性的访谈为她赢得了不少铁杆粉丝。然而在继“砍柴风波”“美国生女事件”后,柴静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主持的央视节目《看见》更是早2013年7月份就已经停播,这一度让柴静出走央视的传闻甚嚣尘上。

  10月13日。曾经和柴静共事过的央视前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承认“柴静确实于13年底就辞去了央视职务”。


读看见有感相关热词搜索:读看见有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看见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看见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603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