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2015-12-17 09:21: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一《读戴维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有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社会心理学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一
《读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有感》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当代的人们理应对我们的心理有所了解,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快乐些。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都和心理问题中衍射出的认识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是事关现今和未来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美国人戴维.迈尔斯写得《社会心理学》就很受启发。尤其在看到爱情婚姻这段对许多人的测试结论,几乎颠覆我对婚姻、爱情的认识。比如,家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支配权的问题,我过去都很忽视物质在爱情中的作用,以为爱情之神圣可以超越物质,超越一切,属于纯精神的,而且是完美的精神升华。现在回过头来一看,才忽然发现我在这个问题上算是被忽悠傻了,而且是被电视、文学作品等那些主流媒介给忽悠傻的。爱情与婚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赤裸裸的直白,这样的无耻过。由爱情和婚姻的历史来看,我悲观地发现婚姻、爱情从来只有很现实的浪漫,而没有超越的浪漫。超越的浪漫只在接近童话的故事里,在十六到十九阶段花季少女的春梦里。人类物质在飞跃般的进步,爱情却慢慢只成为了传说。

即使在有梦的年代曾经的浪漫和激情,经过了七年之痒,当人们的激情慢慢淡化时,所有的家庭问题都出来了,更少不了很多人无法忍受而离婚。实际上,还没有到三年之痒,家庭就会因为各种矛盾冲突使得夫妻的关系淡化,甚至是恶化。除了少数两口之间高度一致性家庭里的夫妻过得很幸福

外,大部分的家庭能否走到婚姻的尽头,那全要看双方对矛盾的忍耐力了。从现在来看,忍耐并非是包容,而是无奈,是有所顾忌而迫不得已。

谈恋爱已经很世俗化了,婚姻比谈恋爱还更加世俗。除去人的生理因素如激素、荷尔蒙外,谈恋爱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交换。埃里克.弗洛姆在《健全社会》一书中写道:“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在当下的中国,这种交换非常简单而直白。女人靠自己的美貌和男人的地位和财富进行交换。因此,在中国这个追求丛林法则的社会里,女人在美容和穿着不惜花很多钱,以使自己的吸引力达到最大化;男人努力奋斗,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求自己女人面前更有吸引力。

既然是交换,就会是等价的交换。由于男人对美貌的审美观不同,产生选择方面的偏差,更多功不成名不就的男人会转而求其次,如气质、性格、品德等等;而女人受自身外在条件的限制,会不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找对象的条件不断降低。等价交换的选择,这会在爱情选择中出现男女双方的相互匹配的特点,即美女不是找到有钱人,就是会找到帅哥;有钱人大部分和有钱的家庭联姻,高干和高干们的子女结婚得多,这也就是常人所说的门当户对。如果现实中会出现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那么,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一定很少很少,而且灰姑娘一定还是个大美女才行。从爱情的等价交换可以看出,把未来理想化或是高估了

自己价值的后果,那就是让自己成为剩女或是剩男先决条件。这种匹配特点有时在谈恋爱中,男方若沦为被动被支配地位或是女方显得过于主动,而会出现谈恋爱时心理的波动。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的可能是贬值的,可能是配不上自己的等等,这对恋爱双方的心理或有微妙的影响。 费尽千辛万苦谈了恋爱,终于走进了婚姻,会发现婚姻比爱情还要世俗,还要物质化,而且在婚姻问题上,女人比男人更加现实。所以,家庭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现在来看,对一般普通的人而言,尤其在经济问题不是很宽裕的家庭是最核心的问题,这在一方有强烈的控制或支配欲望的人会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家庭关系也属于上层建筑,在双方收入差距足够大时,这个问题就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从远古的家庭婚姻的形成(母系社会没有明确的婚姻家庭)就可以看出,男人处在供给和保护的地位,女人要养育后代,没有能力完全照顾自己,也就是说,家庭没有男人的供给,女人就要挨饿,生存都是个问题;离开了男人保护和勇敢,女人和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女人的经济能力很弱,社会地位很低,她必须要依附于男人,这在封建社会和兵荒马乱的乱世尤为明显。由于女人的经济地位很低,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这时,如果女人遇到厚道、明事理的家族和丈夫,日子还好过一点。若是遇到苛刻的婆婆,那算是苦海无边了。

但是,现在的女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尤其是经济能力的增

强,甚至能超过很多挣工资的男人,这本来对家庭而言是件好事,家里的经济实力大增加了,家里的生活保障能力更强了。但在实际上,家庭生活并不比过去更幸福,离婚率也是直线上升,这还不包括很多几乎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的大量的剩男剩女。现在社会的结婚率推迟和离婚率的升高,既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的悲哀。在进步的方面,就是结婚更注重个人的需求,尤其是感情上的需求;悲哀的地方就是社会物质的进步和个人更大的自由选择,并没有带来家庭幸福的提升,反而使得家庭幸福感缺少的人大幅度上升。究其原因,这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在提高,本质上是人们在对生活的欲望上从质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不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止是七宗罪之一,这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幸福感下降。 在婚姻家庭上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为什么会普遍出现那么多“指责型”、“打岔型”的家庭模式?不知道有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没有。在撒提亚冰山分析理论的家庭模式中,提出了一致性的观点,这和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也就发现了我们在家庭中相处关系中,我们很多的不幸福是自己的无知和缺少智慧造成的。就好比那个硬给女儿安排公务员的母亲,以为这是对女儿好,不理会女儿多次要以死口头方式的抗议,直到女儿为此跳楼自杀。这个母亲事后总是说自己傻,不正是告诫我们要用知识才能成就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用自己一相情愿的想象揣度别人,替别人思想,以为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样,然后总是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

在家庭中出现问题,男人最有问题的地方是忽略对方的想法和要求,没有能力搞清对方的心理和需求,又不会用适当的幽默感及甜言蜜语哄对方在烦闷时开心,从而造成女人在情感需求上的缺失。男人没有有关和女人相处的知识和智慧,这是男人在婚姻关系中的无知所带来的隐患,随时都会爆炸一次,爆炸得多了,婚姻就会出现危机。一次不懂女人不重要,要是经常不懂女人就很危险。男人一次大脑愚笨不重要,要是经常愚笨上帝都不会原谅。而与人交往的智慧来自于知识,所以必须要终身学习。

女人在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懂得关心和照顾男人,而是欲望太多,并且在不断的升级。就好比普希金写得那个童话“渔夫和金鱼”里的老太婆一样,不只是比渔夫有更多的要求,而且哪些要求不断升级,一直到自己当女皇,还要金鱼去伺候她。在现实中女人没有不断实现自己不断升级的欲望的条件,因而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满足的时候多,因不满足产生愤懑情绪的时候多,在家庭语言中指责的口气是经常出现,就容易形成指责型的家庭关系。在社会实际中,女人要养育后代,还把照顾自己老人的事揽给了自己,还要应对自己工作的压力,还想实现自己消费的心理需求等等。这从女人对男人的与生俱来的依赖感会对男人有很多的要求,就如书中所说的,“女人要求男人所有的方面”。当很多要求不能做到时,女人会因为不满足而产生焦虑的心态,形成在家庭中的很多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家庭的所有成员。最常见的女人在家庭不明智的做法,对男人的要求多,从工作、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二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书目名称:《社会心理学》

作者:崔丽娟、才源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 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 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 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所以我想就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J· 布鲁纳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学高 为师,身正为范”,自古教师就被赋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且,教师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儿童社会化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即从两方面说下我对于第二编中谈及的关于社会化在教育中的体现的感想。

一、教师威信。有威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思想活动,把高深的伦理原则与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实现其社会化。

这些都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具体的体现:比如,当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是真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此外,学生还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我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获得表扬会感到愉快、自豪,从而产生想要表现更好的愿望;而未获得表扬的学生会去积极争取;而即便获得批评甚至处分,也会有所触动,心服口服,并决心改正。此外,学生还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仿效。

二、教师期待。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以,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因为当教师准确地认识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之后,对学生给予某种希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间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此提高了学习成绩。

小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幼儿园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都既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但不可否认,这两大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了解和沟通的地方。

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 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记得比尔盖茨说过:“假如你有的只是一个榔头,那么你就希望你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钉子”。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与你对世界的观察,理解联系起来。同时,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转化旧的知识是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样就出现:学物理的人看到的是个物理的世界。学心理学的人看到的是个心理学的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号:090703013

专业:项管Q0941

姓名:赵叁林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三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如何成为一个讨人喜欢,并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简单而复杂,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属种的人,感觉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人们会不屑地认为他们自私,他们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而那些只喜欢自己的人,也同样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护时,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欢呢?

喜欢和尊重还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的逢迎和讨好,那种虚伪而不真实的感觉总是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当你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感情中时,往往会将真实的自己一同丧失了。

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当然很好,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关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赞赏和认可,还需要在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则,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够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不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体会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为了让所有满意和喜欢自己,可能那种付出是真诚而单纯的,但是这种付出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对于个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这是同样不可取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四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15级应用心理学双学位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 徐雨晨 NO.2014143066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经典的国外社会心理学教材,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理智科学的看待生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就本书作者而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真正意义上诞生石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由库尔特·勒温和他的学生们推动的,到现在也就80年的时间,也的确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正是因为他还年轻,所以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情还是很大的。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几大分块(包括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等)以及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等的逐一介绍,使读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基本而且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在阐述的一个说法是,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完全独立的动物,其外在的行为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内在特质而表现出来,而是受交往中的其他人的行为与信念所影响。然后作者分别从七个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媒以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与爱的问题。

纵观全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对从众的分析解释,我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将在下文中展现。

生活中,往往你打开电视就会看到明星代言的广告。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不惜豪掷千金为其产品选择了明星代言人。而通常代言人的效益是很明显的,企业名利双收。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百姓的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百姓在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挑选喜欢的或者更加知名的明星所代言的产品。

书中提到了所罗门-阿希经典实验。假设你和四个其他被试者走入走进房间,实验者出示了一条直线X,又向你出示了用于比较的三条直线A,B,C。你的任务是判断其他三条直线中哪一条与直线X最接近。 看上去这个知觉实验非常容易,很明显直线b是正确答案。但是当其他被试都毫不犹豫的选择直线A的时候,轮到你选择时,你也会选择直线A。 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的从众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以便于被众人接受,或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招致众人的反感。同样地,当明星代言的产品销量陡增时,身边的朋友大都使用此产品时,你也会选择一试,带着好奇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泯然众人。 曾经红极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带来了无数千颂伊同款产品,粉丝们纷纷效尤,但她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否适合这款产品。刚入门的淘宝客们由于没有网络购物的经验,往往下拉菜单选择销量从高到低,根据销量来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

然而从众却是个中性词。一部部法律的颁布,一种种语言的通用,都是人类的群体智慧。人类结合他人的意见,慢慢发展起这些智慧的结晶。所以从众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到我们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问问身边的同学是否想入党,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都觉得入党是光荣的,也为自己以后找工作提供了一项优势。见到同学室友去上中党课,会觉得自己不去是否会落后了人家一步,赶紧马不停蹄的也去报名。却忘了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入党,是不是有其他事情更值得自己去花时间。大学生渴望自由,往往却被自己的从众心理所束缚,最后抱有遗憾地毕业。

同时联想到《一生能有几次工作》一书中,提到要善用20/80法则表现自我,事业成功的人不仅工作表现突出,而且不会半途而废,能够不断提出新构想,发挥超乎预期的影响力。而这都是要建立在自己的思考判断上,不受别人的影响。

从众可大可小,重要的是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个体自身需要自信、有经验、独立。的确,一旦我们了解了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就可能会更好地思考,作出更明智的决定。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他们的探索,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五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威廉·麦克斯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六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

立足社会环境的心理学问

影视艺术系编导专业 邵

说到社会心理学,联系我们作为大学生的实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在将来踏入社会后所要面对的种种人群交际等互动行为的心理学应用。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应当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并非单单从主观的想法便能渗透理解的。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至于如何去把握和融会,则又要因人而异,个体对心理学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也会有着相当的偏差,就像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一般。

打开《社会心理学》看到目录,打眼望去尽是议论性的题目。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到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甚至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无不体现着这门心理学所带来的特殊存在性。看似晦涩的概念比比皆是,然而细心阅读下去,便觉更像是在培养人的性情,在这面临毕业和走上社会之际,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如何去了解他人需求,去做一个能够融入群体的社会性人才,即是此书当前需要我们读懂、理解的部分。在这里,再一次认清,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所以不能以单方面的认知去感悟。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那就是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那么,心理学怎么样社会化,社会化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目前短浅的目光来看,就是人与人的交际,人心与人心的交接。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等,彼此影响,却又彼此互补。

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一般来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得到的信息,而且也往往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改变意味着此人做出了足以推翻我们对其第一印象的事情,有的靠影响力,有的依靠时间潜移默化

地改变,但这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就立刻会想到该地区人普遍大众都知道的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即使这是完全荒唐的。所以在认识别人的过程中,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另一方面,在阅读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可以了解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实行微笑式服务,将目光投射到更多的就业选择道路上。

合上书,回想每一个章节所带来的心灵触动,或者对未来即将走的路的展望和改变。虽然没有人会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可是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同时又能够使他人快乐的人,感染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努力让自己有所价值,安稳立足于社会的风潮之中。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七
《读《现代社会心理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后有感》

如何待人处事,进行人际交往

——读《现代社会心理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后有感

主要内容:通过以下一些方面的的讨论来阐述自己对社会学中人际交往的理解和

体会。我通过这两本书学到处理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些东西,特别

是卡耐基所说的一些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注意的事情,应该做的事。

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好,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也有

许多没有做好,尽以此来告诫我自己和大学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

该特别关心那些问题。

一、 对人际交往的定义

对人际关系的定义科学界的说法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

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那个感情的过程。

任何个人或群体进行的交往,总是为达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而展

开的。交往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关系。人们总是力图通过交往,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使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趋于一致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自私的做饭,这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中尤为严重,许多人喜欢以个人为中心进行与人交流。他们总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步子走,希望别人总能承认自己的想法,达到个人虚荣心的满足,而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和想法。

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其事业达到巅峰的时曾这样说:“如何

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这正如同糖和咖啡一样。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购买这种能力。”这是一种在这样的社会滚打多年才能得出的结论,人际关系在洛克菲勒这样的大商人事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事业多半就是靠这样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

二、 体会《卡耐基处事的艺术》的精髓

⑴要想采蜂蜜,就不要弄翻蜂房

我们不要去责怪别人,而是要试着去了解他们。弄清楚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这会比批评更加有效,而且这样做还能产生同情、容忍以及慈悲。一旦我们明白别人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就会以另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来判断这样做的意义和正确与否。“了解了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⑵了解对方最急切的欲望

无论在商界、家庭、学校中,还是在政治领域,我认为最好的建议就是首先把握对方最迫切的需求。就像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有人问他战争年代成为领袖的人中,入威尔逊、奥兰多级克里孟梭等都在逐渐被世人遗忘时,他为什么还能够大权在握他回答说:“如果说我持权有术的话,那可能就是因为我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钓到鱼,鱼饵就必须让鱼喜欢吃才对!”

也许你明天打算劝某人做某事。但是你在开口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心甘情愿地喜欢做这件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冒冒失失,毫无结果地去同别人谈论我们的各种愿望。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就办不成任何事情。

⑶牢记他人的名字

尽管记住别人的名字要费一定的工夫,但这是一种礼貌,它是由小小的牺牲换来的,而且这种牺牲将会为你带来巨大的财富。特别是对于有志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人,记住别人的名字不仅表示你对别人的尊重,让别人看到你对他的重视。当你这样做了,你会接下很好的人脉。因为你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哪怕是遇到了也可以打个招呼,这样别人才会记住你,在投票选管理者时他们也会投你的票。以后你在开展工作时,熟记别人的名字也能为你的工作但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事,它可能有时会成为改变你一生的细节。

⑷学会倾听对方的谈话

专心致志的倾听正在和你讲话的人,这是最为重要的。人真倾听对方的谈话,正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最高的恭维。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而且没有别的东西会比这更令人开心的。

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没有注意这样的细节,在和别人说话时老是爱东张西望。特别是长辈在给自己说什么时,往往因为说话内容无聊而表现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表现。更有甚者在和别人的谈话时,一直在打电话,完全忽视自己对话人的存在。

⑸谈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情

要仔细研究你交往的对象,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寻找他最关心、最热衷的事业。谈论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否则,即使你再死磨硬泡,也一无所获!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学、为了了解自己最想得到信息、为了掩盖自己的知识缺陷而故意讲一些自己的话题,完全没有为他人考虑。这样的人我见得太多,他们这样的人往往不受人欢迎。可能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还有人愿意和他接触,但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人会理睬他,因为和他说话很没趣,只知道讲自己的东西,没有给别人留机会。

⑹让对方感到重要

在人类行为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守它,就会万事如意,将会得到无数的朋友,获得无穷无尽的快乐。这条法则就是:“永远尊重对方,使对方获得自重感。”让比人获得了自重感,别人当然会特别的尊重你,这是对你的回报。

⑺如何避免成为仇人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误会或是摩擦。在这种时候,如果你能承认或许是你错了,那么你永远不会惹来麻烦。这样做,你不仅可以避免所有的真论,而且还能使对方和你一样的宽容大度,承认他难免会犯错。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相互理解,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好朋友。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会因为相互的不理解而大动肝火。

我们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要是你知道别人正想指责你的错误时,你就应该在他有机会说出来之前,以攻为守,自己把他要说的说出来。很有可能,他就会采取宽厚谅解的态度,而宽恕你的错误。

⑻学习苏格拉底,使对方说“是”

在与人交谈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讨论你们存在分歧的事情;而是应该先强调、并且坚持不懈地强调你们都同意的事情,继而强调你们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你们之间的唯一差别只是在方法上,而不是在目的上。只

有你这样做,对方才觉得与你有话可说,才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才能通过这样的共识为后面的交谈铺平道路,否则前方只有一条死路。

⑼不要对人发号施令

说到底我们都是人,我们应该有同样的地位。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下达“命令”,也不要告诉对方如何去做。这样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积极合作。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大一同学中,有许多人会以自己的职位高低和地位来支配别人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可能让他人对你的行为产生逆反的心理,伸直的讨厌,你以后的工作开展就会很有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管理者你更应该以一种随和的方式和你的部下交流,分配工作也和他们商量,这样的团体才有生机和战斗力。

三、 总结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些表述,其实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向对方展示自己对他的尊重,展现自己对他观点的赞同,展现自己对他错误的谅解。与人交往多站在别人的位置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很多自己以前不曾发现的东西,你会明白别人为什么这样做,你会让对方更加愿意和你交朋友,你会让对方更能接受你对他的建议。这样的你会过得很快乐,你会一大帮朋友,你会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很棒的社交圈子。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道理。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面试是很重要的学科,第一印象很重要。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人际交往。 人不是孤独的生物体,而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是人又最怕孤独,最容易形成孤独,对孤独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于是,为了避免孤独,人们想出了种种方法和对策。其中,人际交往也就成为最基本、最有效地消除孤独感的方法和途径。随着电脑的普及,也并非取代了人际交往.而只是为人际间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途径。电脑和网络是交往的形式,其所反映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交流。即使对于班集体来说,人际交往所起的这种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对于班集体的内聚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团体是社会的基础,团体内聚力的增加,与社会的有效运作是相互关联的。实际上,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的。

郭巧

08药二

0816122090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九
《我读《社会心理学》的几点感受》

我读《社会心理学》的几点感受

要谈读这本书的感觉,就不能不谈一下我是如何与这本书结缘的。2008年初,我因为工作关系调入一个新的单位,在原来的单位我只是一个小职员,我生于那里,长在那里,然后又工作在那里,一切都非常熟悉,加上我天性乐观,和周围的同志们相处得很融洽。而到了这个新单位之后,一切都变了。虽然前后两个单位的性质完全一样,但在机关的内部风格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个人职务的变化,我的社会角色变了,从一般同志变成了班子成员;工作任务变了,从主要是自己干变成了领着同志干;面对的人也变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容被陌生的脸孔取代……而我却是一个不善交际、不喜热闹的人,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我无法适应,总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总害怕他们对我的议论,总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时常感到紧张和焦虑,无所适从,害怕上班,害怕与他们对面沟通交流,甚至造成心理抑郁……我有意识的做出了一些改变——主动接近他们,竭力理解他们——但却是被动的、无力的,也是不成功的: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我仍然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个新的群体中去,新单位的风格也没有能够成为我身份的符号。这一年多来虽然我备受煎熬,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积极的、清醒的头脑,无时不刻在思考着我自己,思考着周围的人,思考着我与他们的关系。同时,

我也对我个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到奇怪——并不内向的我我怎么会主动封闭自己,天生自信的我怎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向与人为善的我又怎么会妖魔化我的同事……对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百思不得其解……而正当其时,我在当当网上看到了戴维·迈尔斯教授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仅仅是从书名来看,似乎可以解决我的难题,回答我的困惑,我便毫不犹豫就下单买入了。

从4月初收到书之后,我就一直在认真的读,甚至连注解都不放过,用咀嚼来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可以说,这是我有史以来读得最细、最深的一本书,虽然还远未得其真味,但我对很多东西已经如醍醐灌顶一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写下来:

第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的全新视角。老子说自知者明,说自胜者强,国外一个先贤更是把本身形容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可以说一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直接决定着自己一生的命运。认识自己,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定位,明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成为人生一世最最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的第一编里详细解释了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控制自我,如何展示自我,又是如何解释这个世界的。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对每一个概念和每一种现象,我都对照自己的亲身体会来验证正确与否,我为自己的自我服务偏见感到羞愧,也为

秉持正确的自我判断感到自豪,更令人惊讶的是,书中分析的现象真的在我身上全部存在,而且分毫不差!通过阅读,我竭力来摆脱自我中心的窠臼,让自己的思想游离于我的躯壳之外来反观自身,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如此之多自己所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这打破了我原本对自己的看法,让我更为客观的来评价自己,也为自己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找到了依据。

第二,这本书打开了一扇理解他人的崭新窗口。中国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西方人也说,他人即地狱。人是社会性的,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判断他人各种行为的动机,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行动。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解释他人,如何理解他人,甚至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人以至于最终改变自己就构成了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内容。该书的第二编详细解说了我们在社会中生存而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分析了从众、说服,以及群众影响等理论,说明了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既取决于个人的生理性格这样的内在因素,更取决于个人所处的情境、所在的团体,仅此一点,我们对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就有了正确的理解。所谓推己及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在想不通的时候,想象一下自己如果处在相同的环境中会如何行动,一切就迎刃而解了。这其中最让我触目惊心是,当一个人隐匿在一个群体之中的时候是如何丧失个人的思维能

力的,群体的盲动,时常会造成混乱。这也警示我,理解他人,不是盲从他人,而是要时刻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以保证头脑清醒,保持个人的控制力以保证行动正确。

第三,这本书指明了一条获取幸福的终南捷径。心理的健康是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最根本因素。而在这个世界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我们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而这个他人,代表的就是社会,我们既身处其中,混沌未觉;它也黑然矗立于我们面前,不能尽然可知。正是与他人的关系,既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不幸的原因,正所谓成也关系,败与关系。该书的第三编社会关系分五章对偏见、攻击他人、吸引和亲密、利他以及冲突与和解进行了解读,这也正是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所面临的五种基本现象。这编读完之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偏见,源于归因错误和刻板印象,不但伤害他人,而且蒙蔽自己;攻击,源于自我唤醒和攻击线索,不但危害社会,而且惩罚自己。所以,我们获得幸福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努力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正确评判他人与社会,充分理解竞争与合作,及时解决冲突与和解,尽量减少偏见,杜绝攻击,尽可能多的去广交朋友,增进友谊,多做利他之事,帮助他人,在心态的调整中实现平衡,从他人的快乐中愉悦身心,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里体会幸福。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理学经典教材,确实名符其实,非常有特色,内容编排合理全面,翻译语言自然流畅,事例运用

生动活泼,读来一点不象是一本大学教材,丝毫不给人以生涩之感。特别是书中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和引用文章,不但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可读性,更是给本书增色不少。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没有缺点。总体上看,作者更注重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讲述这门科学,书中罗列了很多种心理学理论,以使读者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却很少评述,没有融会作者个人的看法与思想,这样就削弱了整本教材的思想性和系统性。另者,在第四编应用社会心理学中,感觉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作者对现象的解释与前三编的理论好象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让人很怀疑这门科学的现实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目前好象只能用来调整人际关系一样。同时,个别地方个别段落翻译的不好,语句晦涩不通,但对整本书来说,这也算不得什么大毛病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立即从当当网购买了好几本相关书籍,也一度有考取心理咨询师的打算,一本可以影响人生选择的书肯定是好书,而我也准备开始读第二遍啦。希望大家家里都能常备一本,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善待他人,理解社会,最终实现人生的自足与幸福。

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篇十
《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感受》

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感受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土木09-04

我是通过选修课接触社会心理学的,通过老师的精心的教导,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如何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现我将这半期以来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姓名: 陈 勇 学号:200941933420

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

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显的越来越重要。作为个体的人,人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探索自己所思所想所为为何?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安顿自己的心灵、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需要了解社会心理,如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需要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如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和如何被他人影响等。因此许多人已开始自觉地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与帮助。总之,学习社会心理学概括地讲一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有效地避免和解决生活中的人际问题或人际冲突等等。这就是人的生存智慧,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获得这种智慧吧。

结合自身谈体会:

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压力挺大,也很茫然。在未接触心理学前我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学习之后,我懂得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释放自己的压力。关键在于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每个人成长的道路并非顺畅,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成功,但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压力和挫折感中,觉得有无力感、无奈感,转变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们?想想科学家们经过无次的失败而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态度,是坚强的遗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它打败。大学的四年,是我们立志成才的黄金时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我们在这里从幼稚走向成熟,每长一岁,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便又会不同。人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拟一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有动力,才不会迷失自我。

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合作。这样无疑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带来诸多的便利好处,也会给你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而健康的个性又利于人

际交往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时代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和同学同住在一起的,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友情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同学、朋友、老师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另外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主动真诚地去结识交往,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当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而又平凡的驿站,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仅仅是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积累,汲取成功之家的经验教训,进而让它在我们的人生发展历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我相信它将让我的思想,行动等得到一次彻底的蜕变。从而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10.6 .1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心理学有感 社会心理学在线阅读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社会心理学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社会心理学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6711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