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有的人》有感

《有的人》有感

2015-12-19 09:10: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的人》有感篇一《读《有的人》有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有的人》有感篇一
《读《有的人》有感》

读《有的人》有感

我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深受感动。

在预习课文时,我就读过了这篇为纪念鲁迅写的诗。最开始我读这篇诗还以为只是纪念鲁迅的诗呢,后来知道了这不光是纪念鲁迅的诗,还是批评一些人的诗。

我读完了全文,理解了意思,便深深地进入了沉思。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他人,却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我不禁想起了周晔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四个事迹,那不就是例子吗?鲁迅先生那么伟大,被誉为“民族魂”。正因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而得到人民的爱戴。那么我呢?我每遇到竞选班干部时就从来不去,也不参加。总认为我不行,背课文时也很害怕。我与鲁迅比起来是相当的渺小。

就不说这个,我记得辅导书上还写过鲁迅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翻译文章,在他快死前也在写文章。而我每到生病时就不爱写作业,就玩不干别的。可鲁迅先生却在死前也在写文章,他是多么的伟大啊!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会永远记在我心中。我会好好学习,不会让新中国失去栋梁。

《有的人》有感篇二
《小学作文:读《有的人》有感》

读《有的人》有感

今天,我读了藏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我的心犹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中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精神。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那些反动统治者凶暴的本质,和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感人形象,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是那么截然相反的态度,而鲁迅又是那么一个令人无比崇拜的人。

有的人活着,但它精神不朽,只是躯着壳活着,虽生犹死。有的人死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得少,他总是默默地奉献着,正因为那样,他才受得那么多人的崇敬和爱戴。

《有的人》告诉我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终究只会让人民把他摔垮,遭受失败的命运。给人民当牛作马有人,人民永远会记住他,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那种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永驻我心!我怀着敬佩的心情又一次读起了《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有感篇三
《《有的人》优秀课件》

《有的人》有感篇四
《读《论人生》有感》

读《论人生》有感

傍晚坐在夕阳撒满的书房,拿起了弗兰西斯•培根的《论人生》,一杯热茶、一张桌子观摩了一部智者的细心记录。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杰出的思想家、散作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培根的一生都是追求知识的一生。

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就有自己的人生观,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影响着以后的人生价值,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而人生价值体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与索取,贡献越大,人生价值越高。在现代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上有些人受“酒绿灯红”的影响,人生追求发生偏移,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有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职位和权利,职位越高,权利越大,人生价值就越高;有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享乐,谁享受的多,谁的人生价值就越高;还有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金钱,谁拥有金钱多,谁的人生价值就高。

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从来都认为,人生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大,谁的人生价值就高。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世间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的祖国、社会和人民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些喜欢金钱,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的拜金主义者,通常以聚敛钱财为目的,不惜以危害社会,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巧取豪夺,贪婪无度。这对祖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社会上也不缺乏那些为祖国为人民默默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保护人民的利益,他们正是在无私奉献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天生,而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生,但美好的人生是靠我们自己来创造的。只有敢于正视艰苦,在艰苦中奋斗,在艰苦中拼搏,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做为电力生产的一名工人,我只有不停地学习工作,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上,不断地进步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虽然平凡,但却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无论面对学习中如何辛苦用乐观精神看待人生之路,只要尽了

自己的努力,坚韧不拔地走下去终会取得成功。

生命本生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我们的价值,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杀者独自无法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事业的挫折、坎坷、失败、污辱、委屈等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于之交流,让人理解你的难处,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看完《论人生》我感觉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

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正如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机遇难得,然而可不可以创造机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第四,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一句话,可以渲染人的心情;一段文字,可以改变人的观点;一本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本好书更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为人建造一条捷径、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这本书语言简洁,让人受益匪浅,“论”、“说”、“谈” 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犹如一杯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力量、有健康,也就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

《有的人》有感篇五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违禁品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

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

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有的人》有感篇六
《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

——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人类有思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上的区别,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思想便没有人。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里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人们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正确的思想又不断地推动实践。他特别提醒和启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正确的革命的理论,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形成和产生正确的思想。他还把“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确定下来。几十年来,在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建设中,这条原则已经显现出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和国家无论做什么决定,开展什么重大活动,首要强调的就是阐明重要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思想放在第一位,先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统一大家的思想。

实践证明,思想决定命运,思想决定行动和结果,这不仅是指集体和国家,更包含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人想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首先必需要有一个相适应的思想。当然,思想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高的,也可能发生质变。但当我们从懂事的时候起,当我们走向社会并有了独力地能力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基准的思想格调:我想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还是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想做一个科学家,还是想做

一个从政者?想做一个善人、好人,还是想做一个恶人、坏人?想一生多吃苦、多为别人做事,还是想一生多享受、多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方面,只有自己的思想先选择正确了,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才能为此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如果从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选择正确的思想,而是相反的思想,那在一生的实践中,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更不会有良好的结果。到头来,就会为开始没有选择正确的思想而后悔终生,遗憾终生。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历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一项具体工作,都涉及到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科学有效地指导生活、工作和学习。

树立正确的思想,必须牢固树立和不断深入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凝聚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五句话之中,我们要正确领会、准确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思想,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必须遵循群众路线,必须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树立正确思想,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入脑入心,全面吸取它的精髓和灵魂,自觉贯彻到做工作、谋事业、取政绩、求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工作中,重点要突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紧紧依靠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实事求是地谋取人民信服的政绩,最终实现各项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的宏伟目标。

《有的人》有感篇七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的一篇通过演讲之后进行整理的文章。自从演讲之时起就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褒的是指出了中国人的毛病,贬的是丢了中国人的面子。我的第一感触是,柏杨为什么会写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看法,为什么把我们中国人写的一无是处?再看看文章,脸就火辣辣的红起来,感觉挨骂的人就是我,我就是文章中缺点众多的丑陋之人。但我不恨柏杨,我看完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甚至想写篇文章自剖一下。更不怒,不怨,不艾。柏杨的话深深的打在我的心上,不知道是觉得可怜,可悲,还是可恨。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身上的缺点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国家应当居安思危,个人应该日三省吾身,落实到我们个人身上又该怎么做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最应该去深刻思考,总结的。我觉得柏杨并不是在诋毁或者单纯批评什么。很多人在没有反省之前,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理解为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攻击或者是无知的表现,竟忘了老祖宗的训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多数人总是不喜欢听忠言逆耳。一旦听见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就立马出来攻击。觉得别人是在对自己的挑衅!

柏杨先生不是说:中国没得救了,只剩下些劣根;而是一些问题的确与其他现状并存,柏杨先生把它指出来,讲出来,像是在治病,中国人有没有病?肯定有,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问题,那么,柏杨先生把病指出来,说明中国人病状明确,可以针对而医,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一个观点,只要被提出来、存在着,就有一定的可取性。可能可取性很小,谬误性很大,但是我们仍不应反对它、抛弃它,而是用我们的判断力判断出哪些是对中国人有用的成分,并把这些成分提取出来,切实的用以改造自己,优化自己,这就是我想对反对柏杨先生的人所说的话。

《丑陋的中国人》里有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也充分暴露了当今中国的现状。“为什么一个中国人,稍微胆大心粗一点,稍微讲一点点实话,就要遭到这种命运?”这是柏老开始提出的,难道不是吗?现在我们虽然倡导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我想这不是形式上的,这只是一种表演。一旦你触痛了掌权者那根弦,他们总会想方设法让你闭嘴的。柏老提出了很多观点,中国人就是具备了狠多可怕的特征啊,脏、乱、吵是其一,嗓门大的真是天下无双,还有很重要的是窝里斗、不团结、相互践踏、拆台,可真是天下闻名。正如他所说,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中国人呢?中国不是有句古话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中国人,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团结,柏老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团结是什么意思?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你受得了?是上帝可怜你们,才教中国人不团结。”这句话虽然具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却无不表现了柏老想借此来惊醒中国人。我特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就像酱缸里的蛆,喜欢在浑浊恶臭的环境里相互搅来斗去”,说的实在是太深刻了。

其实书中有很多说“丑陋”的观点,像柏老对崇洋媚外的批判,认为我们其实都是崇洋的,我们哪样用的吃的穿的玩的,各种东西,不是洋人发明的,不是从洋人那里传来的,我们可以崇洋但不要媚外就可以了,中国人总是分不清崇洋、媚外,以为崇洋就是媚外,媚外也就崇洋了。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心胸总是那

么狭窄,泱泱大国,本应历练出心胸的宽广,可是正是因为长期的贫穷,杀戮,猜忌,使我们心胸反而更加狭窄,等等许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我们不要总是抱着排斥的观点去看待柏老对丑陋的揭露,也不要觉得身为中国人,我们被柏老批评的一无是处,觉得身为中国人去批评中国人,揭露自己人的伤疤,是一种耻辱!我们要看到这些缺点,去反省,去改正,从而让中国变得强大。我想这才是柏杨最终的目的!

总结柏杨先生提到过的国民劣根,即贪小便宜,或者说是不肯吃亏,就结果而言,反而是吃了大亏,整个民族在两百年的时间里陷入被人欺的泥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策略问题,是策略上出了错,因小失大。同是,这也是一个民族性格问题,性格形成于历史文化环境当中,潜移默化中不易引人察觉、惊醒,却又毒害颇深,这就是柏杨先生所说的“毒素”。用马哲来讲性格类似于意识,由物质决定,而物质与意识间的反反复复的相互作用早就了现状。我们应当从柏杨先生的文章中反省自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自我改良计划,付诸实践,打破原来的不良现状的平衡,制造一种客服国民劣根后的平衡,才能是民族健康、自信的发展下去。自助者天助。大我由小我组成,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国民从改变你我开始。

《有的人》有感篇八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

——读卡西尔《人论》有感

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题记

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近代随着哥白尼日心说体系的提出,其为新人类学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哲学都把宇宙的秩序看成是有等级的,而人在这种秩序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则使人为宇宙中心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之中没有了依靠,蒙田在此用他的宇宙观向人类理性提出了挑战,于是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为发展人的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布鲁诺提出无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限制因素,相反它意味着实在的广阔无边和无穷无尽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人的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力量,人的空间范围被大大扩大了,人的力量也被大大加强了。布鲁诺的阐述是一种诗意的表述,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家和科学家则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做了关于蒙田提出的质疑的回答,笛卡尔用“无限”的概念废除普遍怀疑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论证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布莱尼茨发现了微积分,提出物质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自然规律不过的理性普遍规律的特殊例子;斯宾诺莎创立伦理学,提出了为达到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类学哲学。通过这些理论的解释和阐述,我们知道即便

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的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依旧颠覆不了,正因为宇宙观的发现,不但没有使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反而证明了理性的力量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理性力量的伟大得以更加充分地得到证明。

生物学中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预示着数学在科学等级中所占据的位置发生新的变化,人们觉得没有必要沉溺于虚幻的思辨之中,不必寻找一个关于人本质的一般定义,他们要做的是收集经验的证据以对人进行解释,那些关于人类学的主要目标是要证明人类本性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所有哲学家都希望能够为此提供解释,但所有的解释似乎都是彼此矛盾的,他们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告诉人们事实,而对证据经验的假设却含有一个武断的假定,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科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相好的模式之中。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以前总用一个一般的方向,如形而上学、数学、生物等来承担对于思考人的领导权并规定其研究的路线,而现在人的问题的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仍然能感觉到,但作为人求助的公认的权威却不再存在。科技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掌握大量的而且不断增长的关于人的大量事实,人们的工具也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分析力更加敏锐,诸如此类的许多外在条件得到改善,但人们却无法对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置身于一堆繁杂的材料之中却得不出想要的结果,人对自身的认识危机便出现了。

面对这样的情势,生物学家乌克威尔提出的在一切种属中都可以看到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外,在人类那里还可以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尽管近代非理性主义作出了一切努力,但是人是理性动物这一定义并没有失去它的力量,但是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变得很不充分,鉴于所有着这些文化形式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卡西尔提出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对于人本身的认识和人类文化的认识,这是他在本书中对于人的定义,他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有符号系统作为它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源。

这里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们还要进一步地阐述一下,因为一些动物的行为之中也存在一些符号化的过程,例如类人猿的一些行为,而且在动物世界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类似和相似的情感语言。那么这些动物的行为究竟能不能看成是人的符号化过程的先例呢?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苛伊勒断然认为言语是超出类人猿能力的,雷弗兹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他断言言语是人类学的概念,而耶克斯则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二者是有联系的。

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类人猿在某种符号化过程的发展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却无法完成最终的转化,原因就在于“信号”和“符号”的不同之处,“信号”是物理存在的世界的一部分,“符号”则是认识意义世界的一部分,经过众多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动物永远只是对于“信号”的反射,永远无法完成到“符号”的转化,而人则可以由“信号”到语词亦即符号的运用这一决定性的过度,从单纯的实践化态度转化为符号化态度,海伦·凯勒和劳拉·布里奇曼的两个例子——两个盲、聋、哑儿童以特殊的方法学会说话的事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她们都成功地完成了从信号和手势到语词即符号运用这一决定性诀,使其自身取得进一步发展,海伦和劳拉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显而易见,人类在人类文化上的发展并不会由于任何感性材料的缺乏而被阻碍或成为不可能,反之如果没有符号系统的存在,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人类文化的道路,那些需要假设的科

学也很难得以发展,同样宗教神话、艺术、哲学和历史也得不到发展。所以说符号是人的一个关键点,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所在,符号系统也是人类文化得以证明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除了对动物和人关于“信号”和“符号”问题上阐述,卡西尔还从人的应对和动物的应对这点上对两者价值于及进一步的区分,这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加以阐述。

空间上,动物对于空间的认识天然有一种敏感性,但只是擅长于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上,对于其抽象的理解则就是显得很手足无措,例如,一匹马它可以非常清晰的记得自己走在复杂路途上的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但是它却无法给人在图纸上描述出来,即便这批马训练得再好,它也无法用抽象的符号把自己对路线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人则能通过学习把自己的理解用抽象的符号表达出来,即其对抽象事物可以理解,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个关于符号系统的“空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才能对很多用符号表示的抽象事物加以理解并让我们的认识通过抽象的符号表现出来。时间上,动物的记忆仅仅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保存,是一种普遍的功能,而人在往事上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即我们真正的回忆需要重新组合它们,把他们加以组合和综合,并将其汇总到一个焦点之中,这是人类特性的记忆形态,是区别于动物或其他有机生命的,人对于时间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种概念和我们空间上那中框架相对应,二者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又一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认识有别于动物的。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不会让人们把人和动物混淆,而且把人做这样的定义也更有力于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因为可以说人类文化是符号的文化,是由人所创作和发展的,从人的发展和进步上讲,卡希尔的对于人的定义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

综上,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于此,也算对人有了一些认识,符号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用符号认识发展人类文化。

《有的人》有感篇九
《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

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

近日,为了提高事业部园林绿化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知识素养,加强干部职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园林绿化公司下发了《人为什么活着》等经典阅读书籍。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作者对于人生观和经营哲学的精辟阐述,深刻思考之余,让我对于人生价值和经营哲学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作者稻盛和夫,与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综一郎(本田公司)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这位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的贫苦孩子,一生遭遇众多坎坷。小时候遭遇战争,房屋被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考上理想的初中;13岁时感染肺结核,与死神擦肩而过;报考大阪大学失败;参加帝国石油就职考试失败;进入公司后,公司连续亏本,工资都不能如期发放。但是稻盛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京瓷)和日本第二电电株式会社(KDDI),成为业界的领军人物。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这两个要素决定的。“命运”与生俱来,决定于自然还是上帝,没有谁能说得

清。父母的遗传基因给予我们生长发育的最初因素,构成“个人命运”的基础,但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体。“除了个人命运外,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的命运,以致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而个人的命运就根植于这种种更大范围的命运之上。”“命运”是既定的,不由人的期望而改变。但是稻盛认为“命运”不是宿命,决定人生的还有更重要的“因果报应法则”,并且与安冈正笃在《命运与立命》中提出的“命运并非无法改变的宿命,它是可以改变的。要改变它的话,就一定要知道因果法则的重要性。”的观点相一致。“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人的想法和行为决定了人生的大部分结果。当人具有善的意识时,个人美好的意识波动与宇宙的意识波动一致,一切就会顺利进行,朝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而当人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波动相反时,便会遭受失败。并且,我们现在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近期不会显现出来,但是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将结果显示于未来。因此,每天的善行会引导美好的未来。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我认同这个观

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其二,稻盛和夫也认为,职场就是修心的地方,认识到职场中的困难就是修心的“方便”,就马上“转烦恼为菩提”了。最后不灭的是这个修过的“意识体”,这个意识体会在今生的基础上再转世,再经历修炼,再进化直至成佛。意识体的进化,就是宇宙精神的体现。相由心生,我们的一切作为及因果报应都是决定于我们的意识。这一点,凡是认真思考过的人都会承认。

人生最大的误会就是--人奋斗是为了享福。稻盛和夫特别强调了勤奋,没有勤奋,我们是不能完成意识体的进化的。我们的这个误会就是对生命真理的不了解,是对宇宙精神的无知造成的。稻盛和夫在四十余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并把个人的股份全部捐献给员工,他退休后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的财富——提升心智。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才使他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他在《人为什么活着》中

这样写道:“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有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练出纯净美丽的心灵。”

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在书中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其实,正如稻盛和夫在本书中竭力阐发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推而广之,就是在公司运作的一个个现场,清除掉所有那些教条和经验,能够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这种力量,依靠单纯的物质刺激不会经久,必须有一种大义来把握和驾驭。

最后,稻盛和夫在企业的经营中,非常推崇“现场有神灵”和“答案永远在现场”。他真正意识到公司的成败与全员的地头力密切相关。在他看来,公司运营的第一目标,不是为了股东的利润,也不是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他坚信,一个公司无论规模多大,只要建立起员工心有所属的平台或道场,就可以释放全体员工的地头力,公司才可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正是窥见了这个真理,他在京瓷建立了1000多个阿米巴组织,最大限度地取消官僚

层级,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贴近工作现场,释放他们的地头力。

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大爱),这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始是一种责任自觉,是一种使命意识的发现或回归,而其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大爱,这也是新一轮自觉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才有了像稻盛和夫一样强者族群的出现。但令人堪忧的是,很多的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建立起自己人生和心灵的道场,还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进入自觉、自知、自信、自强、自胜(大爱)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稻盛和夫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知道,他的人格、精神、心智和意识体,已经成形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他,死亡也不能。

或许,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避免烦恼的一些方法:

1、谦虚比骄傲更让你强大;

2、知足而感恩是心智成熟的体现;

3、自我反省并在之后的生活中改进是变强的一个好习惯;

4、勤奋努力的工作远远比浪费时间去烦恼更有意义;

5、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心中持有利他之心会让你身心愉悦。

《有的人》有感篇十
《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有感》

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有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由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北大哲学系教授及博导陈尚志主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一书,我才恍然明白,原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崇高理想的新社会——共产主义的本质。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仅由此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所读此书,谈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从这本书的结构中可以看到,本书基本思路就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贯彻逻辑和历史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通过追溯中外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历史,凸显了马克思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紧接着本书又着重准确地阐明马克思本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又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深刻阐明了人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和今天比起来,本书由于时间等客观条件制约,在内容上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

在本书刚开始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吸收前人的相关理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考察前人提出的理论思想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固然也存在一些专门论述人的发展的理论,也有人明确主张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大多数情况下,思想家们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总是混杂在关于人的论述之中。人是什么,实际上往往意味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人应当怎样,也有人应如何发展的意思;人怎么样,实际上可能包含着对人的发展规律的猜测和探索。相对来说,直接明确地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行论述的要少得多。因此,我们在对于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进行分析时,尤其是对前资本主义阶段的人的发展思想进行分析时,必须从各种人学思想中去发掘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关的内容。

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由于认识到人性、人的本质的多个方面,因而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多个方面的要求;第二就是根据对于人性、人的本质的整体性认识,主张人的发展需要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因而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在这一时期关

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的缺陷却是由于对于人的本质有着众多非理性的理解,因而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某个方面也同样可能是非理性的。当我们看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对人的发展思想的观点后,我们可以知道在近代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是和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十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有关这样面的思想,是在西方文艺复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思想家那里,后来的一些思想阐述往往是这些思想的进化。而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是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意思形态的范围,属于前瞻性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学的也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知识,那么我们也必然要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这样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也是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实现的,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中学时代的比较初步的认识,二是从大学到《手稿》之前,以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为主要特征,三是在《手稿》中开始应用自己的异化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现实发展,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人的发展问题。从《圣神家族》开始,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时期,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直接把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和社会理想的确定,其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思想统一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的发展思想在核心内容上得到了支持,人的本质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甚至是必要的,其实一个质的转变。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构成了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社会理想。

而在我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着的本质的主体内在要求。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结果的统一,而且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人即使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既是决定者,又是被决定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这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其也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就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我们既不能留恋“原始的丰富”,也不能停留于“现实的空虚”,更不能好高

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以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把这个问题不断向前推进。

我们是生活在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这一要求被自觉的贯彻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对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讨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同时胡总书记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出的重要结论”,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正确阐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有机的统一起来,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从青少年学生扩展到全体人民,从单纯的教育方针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保证了社会主义时间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我们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实现和保障最大

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目的。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虽然我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时间推移,其弊端越来越凸显。素质教育的提出和逐步付诸实施,其实质要求也是尤为明显的。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准。其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并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古以来,教育的宗旨均在于培养人的素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则是其根本途径和必须始终坚持的最重要的政策,因而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反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服务业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是十分迫切紧要的任务,只有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实际工作第一线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现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感觉,一个人只有自由全面发展了,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最大化的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有的人》有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老人与海有感 读有的人有感 读老人与海有感6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的人》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的人》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15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