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复活有感800字

读复活有感800字

2015-12-21 04:35: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一《读复活有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复活有感8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一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2008201938 余宇飞

《复活》是托尔斯泰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部小说。当时由于书中反应出了大量的黑暗面,给我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度暂停了阅读,到了高中才又重新把这本巨著读完。复活带给我的不是像《罪与罚》那般的压抑,那是一种思辨式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仅对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还探寻造成社会罪恶背后深层的人性与伦理学原因,即引导我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与人性所发挥的作用。

这本书的构思起源于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妓女因为被指控偷窃一个醉酒的嫖客100卢布被判处了4个月的监禁。就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陪审团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亲戚收养的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到法院恳求检柯尼,告诉他自己想与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执着,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是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去世了。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复活这本书耗费了托尔斯泰大量的心血,历时10年才于他71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这部恢宏的巨作。说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和思想的总结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为了更好的写这部小说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去法庭旁听审判,接触法官、狱吏、囚犯、律师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对本书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依然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纯属个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现实。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当时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站到了广大人民的阵线上,因此觉得光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实反映被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描绘出人民的苦难。

其实托尔斯泰到定稿时也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希望两个不幸的主人公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脱离现实的,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全书的依据了现实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节。在一步步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的行径。在审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该是严肃的,但一群执法者却各怀心思。一名

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玛特维伊的法官担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检察官还没从酒宴中清醒过来就开始宣读对卡秋莎的审判。法庭的庭长为了能准时赶去和一个姑娘幽会想要审判早点结束。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私事,对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为这些官府的昏庸的执法者的随随便便将一位被诬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解救玛丝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聂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完成的仅仅是良心的觉醒,而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当时那个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标准。他爱过,悔恨过,反思过,他下定了决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复活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是卡秋莎,在这条精神复活,寻求从生的道路上,不断地积极改变自己。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是以前的他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教训。现在从中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发现了一些能让他觉悟,喜悦的东西。他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复活,同时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为也感动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觉悟了,醒悟了过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复活同时也代表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已经抛弃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用宗法农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败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人,折磨人,审判人,惩办人,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无动于衷,一心要清除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但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无辜的人。事实上,他们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也要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方式!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了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 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败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性, 表达了农民的抗议和革命要求。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纪初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是“ 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 。它撕去了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虚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 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 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

列宁这样剖析到“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 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 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实现这思想上, 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 是创立一种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义与神秘愚昧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 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由信仰而达至理想,这不仅是对小说名为“复活”的点睛之笔,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点。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托尔斯泰独特的宗教哲学, 即认为是宗教导致道德。这或许也是晚年托尔斯泰的无奈,只能从宗教里获取慰藉。但这无法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复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政府的腐败,世风日下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刻的剖析了时代和人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弘扬人性,歌颂人性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人性者更显可贵,也更为我们所重视和提倡。书中聂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底线,最基本的原则。也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谦虚的心和自我审阅、检讨的勇气。假如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人人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复活”也不远了。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二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

但是,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最终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义。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

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本文通过一对男女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fu败、残忍、昏庸进行批判。紧扣线索“纯洁——堕落——复活”展开描述。采用讽刺、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将人物以及故事情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通过对法庭、监狱流放的描写,揭露了沙皇专制机构的凶残的反人民本质;揭露了从地方到中央,从外省到首都,整个官僚世界的反动、残忍、冷酷、昏庸和fu败;揭露了官方教会的伪善和欺骗;描写了农村破产、农民挨饿的凄惨状况。表现了宗法农民的基本观点和情绪。

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她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玛斯洛娃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当时贵族地主阶级的fu败、残忍、冷酷。谴责了贵族阶级,否定了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接受了新的思潮,目睹了政治犯的生活,使她产生了荣辱观。革命者的无私帮助和友爱,使她身上纯洁的心灵、人格的尊严以及勤劳的习惯“复活”,从而走向新生活。非常敬佩她这种为了自己的爱人而牺牲自己,和政治犯结婚不去连累涅赫留朵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玛斯洛娃对涅赫留朵夫又爱又恨的情感。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复活》的结尾,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体现出两种精神上的飞跃,描绘出迥然不同的两种精神境界。涅赫留朵夫在《马太福音》中找到精神的安慰。而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是回到人民的队伍中,从另一角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总之,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及复杂,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它以深刻的描写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篇“人性”的复活,也表现作者希望现实社会的“复活”,并成为不朽名著。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三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知道列夫·托尔斯泰不是一个科幻作家,那他所指的“复活”又是什么呢?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因为我坚信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白纸黑字中。请紧跟我的步伐,一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心去寻求答案吧!

此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在走投无路之下终于沦落为娼长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贵族的压迫以及农民的痛苦。由于贵族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救助”终末成功。但为了能最终使卡秋莎·玛丝洛娃获得心灵上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 在此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

曾经,我从内心憎恨这位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但是<<复活>>中的“复活”却无处不在的冲击着我的心灵。从他诱奸玛丝洛娃,后来的不期而遇,看到了一个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妓女玛丝洛娃,看到了一个沦为"杀人犯"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卷起狂澜,从次他尽最大的努力来解救她,这是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心灵以及人性“复活”的开始。这时他认识到农民的贫困是由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给了当地的农民,他的精神“复活”进入到更深的阶段。后来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在那里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时刻,他的精神彻底地“复活”了。他最终认清了阶级压迫的统治,无奈他无法改变它,于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而我们所同情的女主人公获释后,不再沉沦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嫁给一个地位不高的革命者.这是她生命,心灵的复活,也是整个俄国社会的复活.

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在向我们控告沙皇专制官僚制度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的同时,也在唤醒我们的心灵——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真正的复活是指心灵上的复活。

纵观当今社会,近段时间经常报道一些好人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别人,有热心人提醒卡车司机别乱吐槟榔汁,也有好心人扶起跌倒的老奶奶,但换来的是被人暴打只剩下半条人命或无理的控告,这导致社会上的好心人办好事前开始犹豫不决,例如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性堕落的表现。也有许多从小咬着金钥匙出生的小孩,不懂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环境,沉沦于网络游戏,不认真读书,这也是自甘堕落。我不禁感叹:他们的心灵何时才能“复活”?

相信你们也紧跟着我的脚步,寻找到了答案!阅读全书,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心灵正在沉睡的人们,不要在社会变

得冷酷无情,不要在经历苦痛过后才醒觉。希望你们能尽早认知到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愿你们用心体会,让心灵、精神、人性复活吧!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四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1500字)来自超级酵母菌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之一,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在高中时就接触过他的作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还不知道为什么以复活为题,“复活”指的是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小说的情节连贯紧凑,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以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生活和见闻为线索来描写。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原本心灵纯洁的聂赫留朵夫,青年时爱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他当兵后受世俗的影响,心灵变得扭曲。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把她抛弃了。玛丝洛娃被逐出家门,沦为了妓女。她因为牵扯到一桩杀人案拉到法院受审,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由于法官的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误判了玛丝洛娃,判处她流放西伯利亚做苦役。聂赫留朵夫悔过自新为她伸冤。最后伸冤无果,玛丝洛娃怕耽误了聂赫留朵夫的未来,同深爱他的政治犯西蒙松结婚。

文章的情节看似简单,但穿插了许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私有制等等社会问题,在为玛丝洛娃伸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己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讨厌。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反映了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贵族的身份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并揭示了上级生活的奢靡丑陋的嘴脸,描写了农民、奴隶、犯人在不公平的待遇下的艰苦生活。

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描写。第一部分介绍了故事的开端,包括事情的起因,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相恋,并引诱了玛丝洛娃。导致她堕落沦为妓女。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并想拯救她,为了赎自己的罪过想和她结婚,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玛丝洛娃却不领情,她不想和他结婚。聂赫留朵夫奔走在为她伸冤的路上。

由于玛丝洛娃的事情,让这个一直沉迷于荣华富贵,灯红酒绿里的贵族少爷感到罪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从此复活。刚与玛丝洛娃认识时他还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他看不惯现在的社会制度,并想要改革土地制度。就是这么一个有智青年,当兵后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发现按照他的观点,他会与人们格格不入,别人会笑他为另类。他随波逐流,与那些狐朋狗友臭味相投。他的价值观完全的改变了。人们也许就是这样,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的性格,和评判标准。只有内心强大不为利益熏心的人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第二部分写了故事的发展,主要介绍了聂赫留朵夫了解到许多人们的疾苦,并把自己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为去西伯利亚做准备。他了解到当权的人是如何欺压老百姓的对于那些被判错的犯人,和那些由于无缘无故而被人关进监狱的人,当权者表现的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来到自己的庄园,看到了在自己手底下艰难生存的农民,他决定对土地进行一次改革,但农民都以为他是在欺骗,不愿意接受。可想在当时阶级的社会农民们已经对当权者丧失了信心。而心地善良的聂赫留朵夫在当时就是个异类。第二部所见的事最好的一个总结就是一切关于正义、善、法律等的话不可能是空话,为的只是掩盖最无耻的贪欲和残忍。

第三部体现了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她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但她怕耽误他的未来就放弃了。而聂赫留朵夫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为人们的清白和幸福而奔走。聂赫留朵夫陪同玛丝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亚,一路上他看到了当权者对犯人的漠视轻蔑,对那些年老虚弱的人不管不顾,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这部分是文章的中心体现,无论是受压榨的农民,还是被误判的犯人,他们到了最坏的地步,但人们还是惺惺相惜,对生活抱有美好的幻想。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平等的,何来等级之分,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同的责任,有所为

而来的。恐怕世间上很难分辨人的善与恶,而且人也不会有完美的人。也许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复活,就是人性的改变,人性的悔悟后变为全新的自己。这样人生才会有意义。(科亚学院)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五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心里就产生了疑问: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卡秋莎产生了爱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官回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玛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玛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玛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玛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玛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玛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玛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玛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玛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玛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玛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玛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例如报纸上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最终聂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聂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代表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地主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受辱、堕落以及下狱、流放的悲剧,表现了对被侮辱、被伤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监狱遍地,关满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和无辜的百姓。”对沙皇的统治作了无情揭露、批判,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不行!’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斩钉截铁地回答。„„庭长掏出手表一看,与情妇约会的时间快到了,他再也无心为这案情争辩,便急忙让法官起草判决书。”这就是那个没有人道,充斥着金钱与美色的俄国社会,使人性堕落的起点。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聂赫鲁多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聂赫鲁多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小说通过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追

随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许这也暗示着作者的矛盾心理。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纪末俄国进步贵族的某些思想特征,也体现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的地位,被聂赫鲁多夫诱奸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倍尝艰辛。更为不幸的是被诬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的觉醒,是其精神的“复活”。从中认识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与高度。

《复活》是这一时期托尔斯泰思想观念变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复活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战,他唤醒的不仅仅是小说的主人公,更唤醒了当时成千上万的阅读者的观念。作者也对未来寄予着美好的愿望“从这一天起,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仅因为进入了新的生活环境,还因为从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将具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 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止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六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当我从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种心灵的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即使是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抑或这就是使《复活》不朽的原因。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变回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心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

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而且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生不学习,也可以适当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复活》里告诉了我们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可是起码《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是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七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高中时代也曾有所耳闻,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未能有机会通读本书。读大学后,时间很充裕,再者学校图书馆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读书机会,我决定读《复活》,领悟其深刻涵义。

初看到这本书时,很是好奇。《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是有人复活、有事复活,必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带着一种好奇心,终于在昨天结束了本书的阅读,带着思考和感受写下以下的读后感。

正如我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所猜测的那样,有人“复活”。通读此书后,我个人觉得复活的不仅是聂赫留朵夫还有玛丝洛娃。两人都是道德上的复活,有了美好的结局。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的生活却是他堕落成为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卡秋莎又抛弃了她。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向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由于他的上等贵族生活开销,他已放弃否土地私有制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沉睡很久的善良,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的“复活”之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次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她结婚。他对世事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达到更深的层次,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有很多次,我的心都是在悬着的。我害怕担心聂赫留朵夫面对卡秋莎玛丝洛娃的拒绝和冷漠的态度会退缩,会放弃坚持的信念,会半道折返。最后,看到聂赫留朵夫不为卡秋莎的态度所动,依然坚持心中最原始的决定。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是如此。不过,玛丝洛娃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

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书中有说到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淫秽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

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八
《读“飘”有感800字

读“飘”有感800字

读“飘”有感800字

小时候比较喜欢看小说,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有种装模作样的虚荣在作祟。喜欢欣赏别人在某个角落,或是洒满阳光的林荫中看书的感觉,那种画面,我觉得是美丽的!所以我也装着很喜欢看书的样子,并且陶醉其中!到后来,假戏真做,我真的会因为看小说推迟做作业。自控能力算是不错,至少不会在上课时间偷偷地看,但是总是因为看小说占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就失去了课余时间和同学谈心玩闹的乐趣。回家后,虽然是完成了作业后才看小说,可也不免为了小说熬夜到深夜一点。有点自知之明的我,警觉到状态不好,最终忍痛割爱地拒绝了任何小说,因为经不起诱惑,又怕影响学习,所以放弃了小说,一放就是几十年!

直到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过程!

刚看完“飘”,感觉甚是够味,它的写法和思想很合胃口!夸张地说还有些爱不释手,刚看完第一遍,却已经决定往后的日子里还会将它再次翻阅,因为它里面的感情是真实的。它将人的各种本性看的彻底,对,最欣赏的就是它将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不会因为完美主义而刻意将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感情往某个片面发展,而是遵循了人性的各种优缺点,这就是我最为感叹的地方了。是的,真实才是最美的,也是最能经受时间考验并且引起共鸣的!真实总会有种残缺,但是残缺本就是一种美!不知道能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残缺美”,能认同它、接纳它!我想如果真的理解了残缺美,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了。

因为“飘”的名望,我怀着好奇心和不服气翻开了它,最终怀着崇敬和不舍合上了它。我想它是值得我们国人看的,因为我们的感情太假了。心中明明装满了爱,却因为所谓的面子,闭口不言,要让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去猜测他(她)的心思,猜准的,当然没错,可是没猜准呢,彼此又会难受了。这是何苦呢?为什么在彼此都拥有的时候不能将心里的感情告诉对方?为何要等到失去了彼此才开始回忆、开始怀念呢?乐意与不乐意,这种感情本来也是人性该有的反应,简单直接地展露给对方,让对方了解你、理解你、包容你、直到欣赏你,这不是很好么?本来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向善的心,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爱的,只是我们总会带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或歧视来看待对方。是的,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他(她)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某种情愫是通过肢体感觉的到的,是否真的善意?是否是应酬?我们都能感觉!

所以最珍惜心灵朋友,可以很久不见面,但是每当因为什么事情谈论起来的时候,彼此是了解对方的,是理解对方的。不喜欢虚假的应酬,却又因为这种方式很受世人欢迎而不得不做,否则就是另类了!当然这也是生存法则!没有绝对的厌恶,因为庶民也没有多少恼人的应酬。

身边总会看到一幕,灵堂前,轻轻掉泪,祭文里念着死者多么不值得,多么辛苦和劳累~~~~~总之就是为死者鸣不平,可是如果此刻此人还依然健在,又有几个人能去感叹他(她)是多么好的人呢?为什么要等到没有了对方,才去念想他(她)的好呢?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不能用珍惜的方式对待对方呢?

因此,某个刹那,我灵魂里有一种惭愧、羞耻,它如同毒瘤侵蚀,慢慢地逐渐扩散开来,直到我的心抽痛起来。是的,我很惭愧!跟父母住在一起,的的确确是有代沟的,是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摩擦。但是我一直不甘心,我一直在一厢情愿地做着努力,期望她们的晚年能够和谐地相濡以沫。我想她们这个年纪的主要任务就是锻炼好自己的体质,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好好过完这晚霞时光,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可因为她们的性格缺陷,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乐意,同时我按照自己的要求衡量着她们的状态,我期望着她们可以达到我对她们的期望值。也许是我倔强,不轻言放弃的个性,让我对他们还充满着希望,于是我的理想和她们的现实发生了冲突,结果彼此都难受了。直到现在终于懂得,原来一切都不必做,我该尊重她们的相处模式,尊重、理解、包容她们的性格缺陷,因为她们已经不能改变了。对也好,不对也罢,让她们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这才是对她们的孝呢!所以我不必因为每天听那带着哭腔的川剧而恼怒,不必因为她们阴晴不定的脸色而迷茫,不必因为她们为了鸡毛蒜皮的争吵而痛心,因为这就是她们的模式呢!

我为自己曾今设想她们不在我身边的想法而产生罪恶,感到羞耻!原来我是自私的,我为什么要以自己对美的追求来衡量她们呢?虽然我的标准很美,也会让她们很幸福,但是对于无法办到的人而言,那种要求对于她们才是折磨呢!尽管她们的模式会让我反感,因为她们总将不值一提的小事变成大事,拿脸色来折磨对方,将和乐的家变成了一种“冷暴力”,变成了精神上的折磨~~~~~~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只是性格缺陷罢了!于是我如梦初醒般顿悟过来:其实现在拥有的一切,在有一天真的失去了她们的时候,我会情愿面对她们的脸色呢!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它本身就因为它的存在而美丽! 有她们在,家里才少了冷清;有她们在,深夜归家时,才能透过玻窗,感受到朦胧灯光带给我的温暖;那是温馨的,她们一定没有睡,她们或许在看电视、或许在跟孩子逗乐、或许正在洗漱~~~~有她们在,打开房门的时候才能闻到饭香、闻到家的温馨;有她们在,家永远是干净的;有她们在,我不必忙碌着送孩子上学,接她回家;有她们在,我可以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出去就出去;有她们在,我永远不用洗拖鞋;有她们在,我不用煮饭、不用洗碗,还不知道菜价;有她们在~~~~~~原来生活中,她们为我解决了很多烦忧,她们为我在默默付出,而我却因为某些表象而不乐意她们。有了她们本能的默默支持和付出,我才有如此多的精神空间来享受精神世界。惭愧自己险些利用这种精神空间来埋怨她们呢!所以,我是自私的、可耻的家伙!

“飘”的女主角,因为一直不懂自己,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一直把他对她的爱当做一把利剑在伤害他,直到将他对她的爱消磨至尽,她才醒悟过来,可是一切都迟了!他已经累了,没有多少兴趣来相信她的悔悟了!而她也只能回到自己的故居,慢慢的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独自回味起他的好来~~~~~~她甚至期望他继续用以前的嘲讽来跟她对话呢?只要他能回来~~~~~~!!!

父母健在,唠叨也好、埋怨也罢,我愿意与之相处,让其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九
《复活有感》

复活

————八(4)周国庆

在暑假的刚开始,我就让妈妈给我网购了托尔斯泰的全部著作。拿到《复活》,刚开始没在意,以为只是像《培根随笔》写的那种无聊书籍。

我喜欢读书,且喜欢读有意思的书。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的有意思。”我长舒一口气,久久的沉静在混乱的故事情节中。书中的故事有点色情,但是一般名家大师的作品多会于此,他们注重的是深蕴。有同学和我探讨这本书时,都纷纷面红耳赤,可能是很少接触此类的作品吧。

茨威格,托尔斯泰,莫泊桑他们都有一个特点:揭露社会底层穷苦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尚开朗的品质却最后被黑暗社会扼杀。这与骆驼祥子有些相似,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

《复活》却与众不同,托尔斯泰正用他特别而又平缓的腔调向我们娓娓道来涅赫柳多夫与玛斯洛娃的精彩故事。 涅赫柳多夫是一位高贵的公爵,在他年少时初遇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便一见倾心,冲动之下,他引诱玛斯洛娃后参军,但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斯洛娃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这情节的坎坷,种种爱恨情仇的表面皮囊下,更隐藏着令人深思的东西。

有些名嘴认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虽然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腐败,但是小说结尾,仍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把自己的宗教观强行植入小说当中,并且几乎否定了资本主义的一切作用,是小说思想上的一个遗憾。

我却认为,这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作家抛弃了贵族的观念,用底层人士的眼光重新探寻了社会,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个故事具有真实性。

其实小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作家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

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

托尔斯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中心,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篇章。

他不仅批判了这个社会的腐败,更是侧面烘托出俄罗斯妇女高尚,善解人意的一面。玛斯洛娃不是一个放荡的妓女,而是这人世间派来拯救男主人公的美丽天使。我想托尔斯泰也许有这个意图。

我想你应该发现复活的含义了,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都“复活”了。

读复活有感800字篇十
《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所谓人性的软弱,在很多时候,很多程度上不是受心灵的左右,而是受到魔鬼的诱惑。直至人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背心意的事。以至于心灵麻痹,沉睡,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情趣。什么道德情感,伦理情操,早已抛至脑外。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不堪,往往是失去平常心,把欲望看得很高,把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时,精神就会失去自我,生活也失去平衡,生命陷入无法解脱的境界。真是苦了自已,同时也害了别人。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原本他们可以这样生活下去,满足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就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

《复活》是世界的经典作品,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深淀下来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经大浪淘沙、江水滔滔,留下来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传承人类宝贵的经验。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

上,靠的就是精、气、神的支撑,而那些好书就是源源不断提供精、气、神的营养所在。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

似乎是灵魂的反省,涅赫留朵夫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后来,他看到了许多不公平的事,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地分给了农民,可是他收获的却只是农民怀疑的眼神和贵族们疑惑的言语;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来洗清自己的罪恶,收获的只是亲友鄙夷的眼神,他困惑了。所有他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却都遭到了鄙薄。但在茫然中,他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足以让他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这样评论《复活》:《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复活》可以说是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景画,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在那个阶级社会里,穷苦的人民忍受着苦难,先天的不平等使他们一步步沦陷。他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摧残。所以,遗忘,是最好的解脱方式。甘愿忘掉一切的痛,全身的伤痕,不愿去面对,不去想,也遗忘了思考。

《复活》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差不多是无辜入狱,没有任何辩护的机会,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失去生命。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着虚伪的面具;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没有认为自己不公的命运提出异议,出了默默接受再无他法,这便是这不公的世界,顺应着历史发展的潮流。

“显然,这个小学徒不是一个特别的坏蛋,而是很平常的人,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他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无非是由于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环境了。因此,看来问题很清楚,为了要不存在这样的青年,就必须努力消除这种不幸的人的环境。”

“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一个。然后我们逮住了一个,就以为做了一件大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做什么事了,因为我们已把他从莫斯科发配到伊尔茨克省去了。”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这里所讲,一个小学徒到了城里,结果学坏了,去偷了一张地毯,后来被抓到了法庭。这段话里讲到,这位小学徒并不是一个坏蛋,只是他在当时这样一个黑暗社会,所影响到他的。当法庭抓住它后,大家就觉得安全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要救的不是这位小学徒,而是他们,使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小学徒是无罪的,,是冤枉的,该判罪的事俄国沙皇的这个黑暗社会。法庭,只是一个没意识到自己的错,并且愿望无辜百姓的小人机构。

但是涅赫留朵夫通过为玛丝洛娃案子的奔走,灵魂上苏醒了、复活了。玛丝洛娃并没有变成一个革命者,但是在干革命的影响上,走着与革命者结合,愿意为他人去牺牲自己的道路。这与其说是复活,不如说是新生。中国大作家鲁迅先生的《呐喊》不正是在向吃人的封

建社会挑战吗?同时也在唤醒被剥削、被压迫的受苦大众,不要再做逆来顺受的认命者,勇于去推翻旧社会压在头上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压迫。

文字是有生命的。在阶级社会里,文字是大作家手中的刚刀、利斧,能将阶级社会的腐朽及剥削阶级的丑恶一一剥茧抽丝,如庖丁解牛把资本家的伪善、兽性解剖出来,显露上阳光下,让人们认清他们的那面目可憎的嘴脸。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用文字来写尽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痍满目。

社会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走的路。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对于社会发展进程来说算是“黎明前的黑夜”,被剥削的人们在开始苏醒、觉悟,他们懂得要革命、要起来勇于去向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剥削社会挑战;去争取自由和人权平等。为了自由和人权平等而战争,他们一往直前,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他们不再去认命,不再心甘情愿去做几案上任人宰割的鱼。无穷苦难令人窒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获得真正的幸福。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要从现实中去找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个人道德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各种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的道德观。

就中国现代史来说,我们曾经为新中国建成后不久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风气而感叹不已,一句“为人民服务”

贯穿了多少人的思想道德内涵?又影响了多少人的道德观啊?但由于后来始料不及的十年动乱让人们的道德观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以至于到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跑官卖官,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然而有些人总是对出现的问题振振有词的极力予以辩解,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坏的事情人们会认为是必然的,好的事情相反却认为是不应该的。 “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我们更注重那可贵的人性,主人公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弱点,唤起灵魂,就是一种复活。善与恶往往在一念之间,让人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涅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善与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复活有感8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复活有感1000字 读复活有感600字 读复活有感5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复活有感8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复活有感8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45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