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百家争鸣读后感

百家争鸣读后感

2015-12-21 06:39: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百家争鸣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一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二)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

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三)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

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跟易中天学讲课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

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

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

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

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

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

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

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

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

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

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

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

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

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

回”;“这真是妙不可

言!颜回和子贡,一个

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

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

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

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

的是子路”; “用得多 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三
《读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有感》

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 找到久违的“道德”力量

——读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有感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金融大鳄的“道德”的缺失,过度“贪婪”,引发了金融海啸,殃及各国企业和平民百姓,造成世界的不和谐。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些高官、高管经不起花花世界诱惑,“道德”的缺失,因不择手段的贪腐,受到法律制裁。因特网给人们带来信息传递快捷和便利,同时带来信息负面效应,人们开始担忧的是道德水平下降,独生子女的叛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采取尔虞我诈的手段,忽略起码的道德修养等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病,造成社会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时代一个课题。

读了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台上这门课。如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于立群讲《史记》等,央视“百家讲台”系列节目成为百姓的观看电视热点,实际上“国学”也在全国悄然掀起。人们需要正在寻找这一颗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璀璨的优秀文化瑰宝,找到了久违的“道德”的力量。而“国学”可以缓解及避开这些社会病。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这股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这些孩童们又像过去几代人一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读本读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到“敏而好学”的道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

“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及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加上汉赋、唐诗宋词及历史史学等和学术体系。不过,普通人理解的“国学”,就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我认为,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价值体系,指导人生智慧结晶。在这本书中

易中天总结了先秦诸子这笔宝贵文化遗产是:墨家关心社会,讲社会理想,追求平等博爱;道家关心人生,讲人生态度,追求自由幸福;法家关心国家,讲治国理念,追求公正公平;儒家关心文化,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仁爱正义。让我们从中得到教益和启迪。

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自鸦片战争迄今百余年中,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空前的变化,延续几千年的本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严重的冲击。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力强盛,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地感到自身责任,开始自我反思,对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关注重视,在此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在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开设“国学”课。在国外,如东南亚国家、巴西、美国、德国等,皆纷纷举办“孔子学院”,并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掀起学习汉语热潮。据了解,中国在全球至少建立100个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将开办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目前,全球学习汉语外国人已达1亿人。此举实际上是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历来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仁、礼”之道,主张“仁政”的治国理念,对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学”经典—儒家学说为中华文化提供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正义、自强。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厚德载物”,“严己待人,宽以待人”;“和为贵”和“中庸”的思想,克己自制,和他人友好相处,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民胞物与”,“泛爱”的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等等。这些思想都洋溢着对人类乃至万物的深沉、真挚的爱,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这是使人、我,“小家”,“大家”:利益得到协调,友好相处,真诚合作的根本思想基础和保证。中国过去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儒家文化的克己自制、睦邻友好,和平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儒家文化在亚洲一些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百姓广泛的采用,忠实遵从,对推动社会和地区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儒家倡导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智慧,对于处理现代人的关系和社会纷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儒家倡导的“正义”思想,主张正义,而且把正义看得高于生命。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得兼”,那就“舍鱼而取熊掌”。同样,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得兼”,

那就“舍生而取义”。 的确,正如孟子所认为,正义和正义感能够塑造伟大而刚强的人格。这是义与仁不同的地方。仁爱也使人伟大,但仁爱造就的伟大是宽厚,正义造就的伟大是刚强。孟子讲的“浩然正气”,就是他要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为担当,而且“不怨天,不尤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世界最美的人,因为他身上有一种人格的魅力。这是我们很熟悉的话,也是了不起的精神。正是由于有这样精神,我们民族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才涌现无数为“正义”而捐躯的英烈们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们。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儒家倡导的“自强”思想,这种思想和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中国人,当然毋庸置疑地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易传》虽然提出了“自强”这个核心价值观,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该“自强不息”。真正做出解释的是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师荀子。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他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观点,阐明了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因为统治者是什么人就会怎么样。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的观点,是荀子看待天人关系的总纲。当深受荀子影响的《易传》说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为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这是荀子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事在人为,科学发展,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种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中国人,当然毋庸置疑地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感到,企业家在激烈的商战中,最终在“国学”中找到一个港湾,既让自己休息一下,又可以在其中寻道,去发现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孩童在国学中得到熏陶获得最早的启蒙,学会如何对待父母和师长。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多年来,我们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华复兴、崛起,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寻找失去的民族意识,他们的目的,就是寻回久违的“道德”力量。

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发挥淋漓尽致的时候,当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技巧被人们在商战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一切社会的弊端除了制度原因以外,还出于我们本身,出于“道德”的缺失,许多人不仅忽视了自身价值,也没有看到别人的价值,结果引起社会不和谐。

通过读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感到,这些国学经典是我们祖国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看到“道德”力量的重要。这些国学经典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德育,如儒家学说经典《大学》中所言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已阐明了“道德”与个人、以及个人同家庭、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财富,而且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我们也希望实现中国人民、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这个就是“和谐”。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共同幸福。这就是和谐。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四
《诸子百家读后感》

诸子百家读后感(一)

最近刚看完《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炫丽的场面,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动人的旋律,很让人赞叹制作组的技术,心情也被故事情节牵动着。

《秦时明月》的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是一部以武侠为主题的全民型动漫,伴随着古灵精怪却又年少轻狂的主角荆天明去冒险,观众会切身体会到其成长的心灵历程;此外,豪侠剑客如盖聂、高渐离;神秘隐士如墨家、鬼谷门的众多高手;纵横捭阖的秦王嬴政、少年项少羽,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在出场时有了更具时代感的表现,丰富的人性化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萌点。整部动漫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全都纷纷登场,在纵横交错的大时代里演绎了中华古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那段伟大辉煌的时代里,建长城、度量衡、征匈奴,哭孟姜等着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也将穿插其中,主人公同名士侠隐仗剑游走江湖,于时代变革的乱世之中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传奇。

剧中人物的特点都塑造的很完美。“太阳一出来便向西方运动,所以日出即开始日落;人一出生每生活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分。”辩合这集,很让人难忘。公孙玲珑的诡辩之术令对手哑口无言,实在是令人折服。《诸子百家》中的天明则更懂得担当,依然聪明可爱,当然还有点小无赖。在面对危险时,他没有以“还是一个小孩”作为借口而退缩,却以小孩单纯正直的角度对待事情。虽然他还很稚嫩,但为了找到小月,他努力让自己坚强冷静。在被众人否定他作为巨子的能力时,他最开始选择逃离他们,但经过盖聂的指点后,最后依然站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我们在遇到他人的质疑时,逃避无疑是懦弱的表现,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来战胜它,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虽然只是以天明这个稚嫩的孩子作为主角,不过因为被刻画的很逼真,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随着他一起犯错,一起学习,一起成熟。

诸子百家读后感(二)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诸子百家读后感(三)

之前看诸子百家的着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

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五
《《墨子》读后感(吴晓琦)》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墨子》读后感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使我国的文化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时期最有名的要数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等。以前这些名家及其代表的流派我都略知皮毛,在我的记忆中墨子最有名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最近花了一些时间读完《墨子》一书,让我对墨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正如余秋雨所说,墨子的全部都是黑色的,他如同黑色的旋风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他是普通百姓的代表,他是社会底层的代表。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在政治上,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在《墨子·修身第二》这篇文章中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养的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作用,并将"天志"作为修身的根本准则。墨家的修身观对于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墨子强调的言行细微,在今日也没有失去其智慧。"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自己说话要讲究智慧。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也可用来解释生活当中我们的理想不能实现,目标不能达成的原因。意志能决定智慧的发挥,此言不虚。  现在社会中,我们总是强调一个名词,就是和谐。《墨子,兼爱》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相爱生也,是以仁

者誉之。"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而他自己则是将这个理念带到了那样黑暗的时代,他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也正是靠的这种兼爱思想吗?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哪一次成功的战役不是靠人民的力量,那一次不是集体的智慧。现在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感谢墨子,是他的思想引领着中华名族的复兴。墨子的理念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成功,就算我们不高呼拥护墨子,最起码也要能够记住他。  《墨子》里面确实有许多我们学习的东西。特别是墨子的务实,节俭,兼爱,非攻的思想。不仅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一个集体的兴旺,而且对于我们个人的来说,也是再好不过的修身哲学了。还有他的一些言论,比如:"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以及他的一些引言如《禽艾》上的"得玑无小,灭宗无大。"都是非常有总结性和启发性的结论,很值得我们仔细的琢磨深思。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新的事物,但是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这就需要很坚强的意志力,为什么社会上人很多但是智者很少,那是因为勇于探索新事物,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少,很多人都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给自己找个理由安于现状。看看从古到今的成功人物,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超于常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打磨自己意志力的过程。  《墨子》,常常读之,应该能洗净我们身上的惰气,使我们恢复自然,继而产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我们的目标坚持不懈。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六
《读后感》

季羡林的这一辈子

———读《这一辈子》有感

泱泱华夏五千余载,能人异士多不胜数,胸有宇内者更是浩如烟海。早有百家争鸣,儒道思想,再有数术科教之学,可谓繁盛不息。正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缺,在华夏遭受苦难之际,国学之士更是大放光彩,其中我最仰慕与敬佩者季羡林前辈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生是精彩的一声,是极其具有代表那一辈人辛酸苦辣的一生,更是记录了中国产生翻天变化的一生。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作为一位从事语言研究者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主要翻译作品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可能这些翻译的书籍还有季羡林先生所研究的梵文,巴利文语言对我们极其陌生,也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听起来生硬的语言,更有可能几辈子都没有听过其他人讲过,但是对于我来说虽然不能深深刻刻的懂的这些文化,但是不能阻止我对这些文化的敬仰与向往之情。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可是没到过长城的人可能是到过长城的几倍之余,但是绝不能否定那些没有到过长城但心中依然充满向往之情的人们。

作为冷门语言的研究翻译者,枯燥泛味的生活,身边没有能在这一领域因为知己,只能自己一个人被打倒之际,在身边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献之时,花费数年艰苦不息的从事翻译。这对中国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空白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难以想象的财富,这不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也不是那些目光短浅之辈可以明白的。当然季羡林先生能够孜孜不倦的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自豪,也是世界文化之学府的幸事。

作为当年的世界之最,中国的文化是无可取代的,正如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失的老子与孔子一样。但其他世界的文化能够经久不衰自有其道理。而作为世界之强国,不光在要经济上面强,更应该是面面俱强。而能够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断过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国家,更应该注重的是民族之魂的传承,而民族之魂就是我们的文化,中华的文化。

当然要想能够繁荣昌盛,延续千秋万古,更应该吐旧纳新,与时俱进,不能只看老祖宗留下的,也不能完全照搬老祖宗们的话,更应该像海乃百川一样去理解去接受人家的文化,当然这里指的是其中好的文化,对我们有益的文化,能够让我们的文化茁壮成长的文化。在这一点季羡林先生无疑是走在了我们之前,在我们还只有少数之人能够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没有选择那些作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化,而是选择了将要遗落在世界角落的文化。季羡林先生的境界无疑已经超脱了一国一界的限制,早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人类的角度上。这是大无私的胸襟与大无畏的精神,是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岂达的脚步。也是我这一辈子前进的动力与永不弯腰的精神支柱。

季羡林先生的这一辈子没有大的波折,只有在平凡之中流露出不一样的特别浓重的几点。其中之一,农村出来的少年季羡林在高中读书的第一学期考试中考了甲等第一名,受到了当时少年季羡林的老师王状元的嘉奖。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小学,中学,高中,都有过的经历,受到老师嘉奖的同学自然学习兴趣大增,只为了老师的一句话。当然绝大部分的同学只不过三天的血热,五天回温,六天可能就忘了这件事。可是当时的年代,是一个治学严谨,老师严肃的年代,想要得到老师的嘉奖,可谓难之登天。而少年的季羡林就因为这一句话,高中三年的考试,少年季羡林绝不会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甲等第二名。这为他之后考上清华大

学奠定了基础。虽然后来季羡林先生回忆时说,当时只为了少年心中那一点的面子,并没有什么为了名族,国家而努力读书之类的情感参杂其中。

其中之二的在季羡林先生人生的浓重一点是他在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课程还有一门旁听课,分别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季羡林先生之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后来季羡林先生回忆说,“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是季羡林先生之后研究梵文和其他语言的基础,即使当时季羡林先生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对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世界有着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其三就是之后出国的季羡林先生恰逢世界第二次战争,因为当时所处德国,是轴心国之一,交通不便,只能留在德国潜心学习,而当时的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导师因为所处的时间,地理的原因,更是全心全意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可能是抱着自己的知识绝不能断绝的缘故,留学的季羡林填鸭式的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这三点浓重的机遇可能没有惊心动魄令人直呼拍案叫绝的故事情节,但这就是造就一代国学大师的事情。

每一位“巨人”的诞生可能令人羡慕,可是其中的抓住机会,坚持不懈的能够做下去的人却鲜之又鲜。就像当年被苹果砸中后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的牛顿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缺成为能书写历史的机会,只是大多数人在抱怨上天不公的时候都让他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七
《读后感》

《钱学森书信》读后感

《钱学森书信》(以下称《书信》),皇皇10卷,洋洋400万言。《书信》收入从1955年6月15日致陈叔通老先生至2000年11月26日致涂元季同志信,共3000多封。《书信》集中地反映了钱学森院士人生道路和科学历程的

主要轨迹,体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闪耀着为人与治学的时代光辉。

钱学森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在《书信》中得到了集中、鲜明的反映。钱学森从1935年至1955年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在致陈叔通老先生的信中,钱学森倾诉了他的不幸遭遇和爱国情怀,他说: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动政策,他已“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回国之用。”

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钱学森一家终于在1955年10月回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回国后,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战略决策指引之下,受周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钱学森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这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闪耀着人生道路的历史光辉。

1959年,钱学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历史关键之点。入党后,钱学森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学技术事业中作出了令人钦敬的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七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鞠躬尽瘁,谱写了他人生的光辉篇章。

《书信》展现了钱学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同时,又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丰富、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在《书信》中反复地强调指出这些理论要点,深刻地阐明了这些理论要点的科学内涵和实施要求。这就在时代背景中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和重要特征,也为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应循的原则。

《书信》更加突出了钱学森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治学风格。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吸收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分析、继承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认真总结国内外研究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以及总体设计部等现代科学方法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学者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探索、创新,而且对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书信》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等11个大的科学部门,而且提出了从这些科学通向人类智慧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1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不同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而是系统科学之哲学层次上的系统论)、认识论、军事哲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和美学等。二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四个系统、九大领域建设的宏观建议。四个系统即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

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九大领域是:物质文明建设包括科学经济建设与人民体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政体建设,地理建设包括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钱学森作为战略科学家,能够坚持把科学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建议把九大领域的建设组成为复杂的、动态的、优化的社会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实施。这正是他作为大科学家为人与治学辩证结合的完美体现。

当然,《书信》中的见解只是探索过程中的认识,有些提法和表述似可商榷。可贵的是,钱学森在《书信》中自己就对某些提法和表述作了更正或改变。至于有些提法和表述尽管他本人后来未作改变,但仍可存疑,继续探索,百家争鸣嘛!

以典型个案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钱学森为人与治学的高贵品质和独特风采,是我们学习钱学森等大科学家的优秀教材,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的智慧宝库。

《亮剑》观后感

这一段时间看了电视连续剧《亮剑》后也是感叹颇多,《亮剑》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该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忠实于生活,这是本剧最大的亮点。《亮剑》播出后,就创下了2005年电视剧收视率新记录。《亮剑》最大的成功所在就是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影片那种追求真实和客观的范畴。本剧改编自转业军人都梁的同名小说《亮剑》,主要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轰金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革命军人革命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亮剑》是一部“男人味”很浓的电视剧,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女性观众。《亮剑》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豪迈粗犷、血脉贲张,正是今天所缺少、人们所期盼的东西,对这种情感的渴望不分男女,而且女性的感受应该还更强烈一些。因为她们更加呼唤男子汉的回归。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有时还用这种智慧在上司面前装傻充愣。而《亮剑》的“男人”风格正好满足了观众对此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欢迎并不奇怪。

《亮剑》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角色,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骂娘、脏话常挂在口头,“**”不绝于耳,这看上去不符合革命军队军人的作风行为,可他不失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这都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军人的毛病。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高大、完美”的眼光来审视电视剧中的主角人物是可笑的,电视剧也应该尊重现实生活,更要尊重人格的发展人性的张扬。为什么一些人就那么的委曲求全呢?为什么总要按照“文艺标准”的那一套路子来欺骗观众欺骗自己呢?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玉之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军人之勇猛智慧爱国的光芒。

难道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中就不存在这样现象?一个军人就不能在战斗之余休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放松一下自己的精神?李云龙这个人物非要塑造的完美无瑕不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视连续剧那就看头不大了!不要说其他人,我就是不看这样的电视剧,像那些个谈情说爱、整天无所事事、只会耍嘴皮子、人能飞天、气功如炸弹之剧我是绝对不敢苟同的。李云龙在战场上竟敢胆大包天“抗命”,这在许多人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君不知“军令如山倒”?!但是也确实存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在抗战时期,战场上敌我双方战况瞬息万变,对于在那个血雨腥风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军人们来说,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消耗敌人,那将有利于保存自己壮大自己的力量,难道我们作期货就没有可借鉴之处吗,偶尔有过“抗命”也是在战争中允许的也就是说确实存在这种状况。这并不是《亮剑》的败笔,而恰恰是《亮剑》区分其它按照常规逻辑铺就的电视作品之亮点。

人物传记读后感之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她,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更是一个塑造人的殿堂。

后来,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透析一个人。这六年的磨难也教会了她如何面对挫折,使她在后来的实验中败而不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见到了缤纷的彩虹。

而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但在这两名学者,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

在他们心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颗纯镭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世界。

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 不仅仅是对于科学而言,对于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而在等待收获的这条漫漫长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二字。许多人因为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败了几次后,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后,摇摇头,退回去了。殊不知或许成功就仅仅离你是一步之遥,而你不愿再走了;或许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愿侧身寻找;或许成功就在你头上,而你不愿抬头望望。殊不知一切的或许就在你回头返回的那一刻,灰飞烟灭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成功其实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士兵突击读后感

最近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电视里连续滚动播出的《士兵突击》,我看这个节目从消遣到上瘾,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只要电视里有“三多”出现,看他准没错。我还买了书,为了过瘾,就连台词都背出来了。我觉得无论是书还是电视都很好看,特别是当我想起“多多”露出满口白牙,龇牙咧嘴笑时,我自己也禁不住大声笑出声来。

一天,当我合上《士兵突击》的时候,恍惚觉得这似乎是我小时侯就听过的故事——《愚公移山》。

戏剧的开头是史班长招兵,让我们认识了长相矮小,五官几乎没什么可取之处的傻傻的“三多”,胆小的他常被老子打得抱头鼠窜;另一个是成才,在众多考生中,成才是英俊潇洒的“神童”,被人们羡慕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强烈对比的两个角色似乎就是“愚公”和“智叟”。有趣的是这两个人最终都被史班长这位“伯乐”相中了。

“愚公”的命运在下火车时被第二个“智叟”——连长下了定义,“举手投降”绝不能成为钢七连的兵,从此便把他分去无人问津的五班。这里可以看到荒漠,常年荒漠生活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化成沙土„„日复一日老魏和薛林打桥牌,李梦写小说,“着迷”的背后是空虚,是长年累月的虚度光阴,就连马班长这样的模范也加入了打桥牌大军。而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无聊中许三多这个愚公却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竟然开始了筑路的“浩大工程”,这位“愚公”作出了“智叟”们觉得可笑荒诞的搬石头“把戏”,智叟们对他不屑一顾,却又因不平衡而嘲讽,攻击,漫骂他,可他却露出大白牙咧嘴笑着搬石头,一块一块,一锹一锹,他是那样的乐观,又是那样的满足,看到这儿,我甚至为他的“愚”感到可怜可悲,难道这就是愚公吗?在人们难以置信的漫长的日日夜夜,这个“愚公”在荒漠上,竟然筑起一条五彩大道,这令“智叟”们膛目结舌,又令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大智若愚,原来就是从这里来的,远大的理想,目标,应该就像愚公这样,兢兢业业,平凡而又刻苦地日积月累。好高务远,不切实际,自以为是,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到这时,我觉得卑微矮小的他变得如此高大,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三多没有丝毫浮跨和自傲。他是金子,就会闪光,是金子总会被发现。终于这颗被埋没的金子被挖掘了,在充满争议中,再次踏入钢七连的大门,而史班长这位“伯乐”不仅“识马”,更是用身心去“养马”。在他精心的调养下,

三多这匹“笨马”用三百三十三个腹部饶杠,狙击第二,实战演习中智擒A中校的精彩表现,初现“千里马”的雏形。第二个伯乐——袁朗,再一次让三多得到升华,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钢铁战士。

《士兵突击》描写的是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顽强执着,“不抛弃,不放弃”,这是对亲人的爱,对战友的爱,使“他做每一件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了。”这不正是愚公移山的真实写照吗?

中国的兵,中国的魂!!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八
《经典管理文章读后感》

读后感

管理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正如马克思所比喻的那样,一个乐队离不开指挥,生产也须臾离不开管理。没有有效的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犹如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和创造力可言,这样的企业离走向破灭也不远了。作为神马集团的一份子,心系神马安危,关心神马的未来发展前景,为神马的科学管理建言献策是每个神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最近在读过《提升管理是企业过冬的棉袄》以及《华为的冬天》两篇讲述企业在时代背景下,在危机情况下如何进行管理变革的文章后,更是有感而发,特此结合神马尼龙化工企业,写下这篇读后感,希望能够为神马未来的发展和壮大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提升管理是企业过冬的棉袄》主要讲的是在中央提醒央企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做好3~5年渡难关、过寒冬的准备后,针对央企如何过冬而提出的一些对策。伴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部分央企坐享其成,靠着独有的资源垄断来赚取巨额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资委在对央企的要求中清楚的指出,央企要开始向管理要效益,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坚持“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文中尤其提到的“强基固本”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央企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基础不牢,核心竞争力匮乏,靠的是垄断资源或者行政特权获取利润,而在管理水平上与其它跨国企业甚至是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别。文中更是提到了央企的软肋,那便是市场机制和“软实力”,相信不少社会民众都或多或少对一些央企的对外服务态度以及内部机构冗杂的设置都感到无奈和愤慨。先天的政策支持和其它优越条件使得央企并不十分重视客户开发,而这也正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但是经济形势的要求使得央企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适时的调整去挑战即将到来的冬天,上半年央企利润下降,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速调低到7.5%,这些都是央企致力于盈利模式的转型与竞争能力的提升的信号表现,体现了后危机时代央企对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的探索。

《华为的冬天》是华为老总任正非所写,正如文章开头说到,这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许多公司的老总都向下属推荐阅读,但是读者却反响不同,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百家争鸣正是对文化事物所需要的,不管别人怎么评说。在我读后,我深深的被任正非居安思

危以及深谋远虑的大略所折服。这篇文章是在华为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所写。全文没有赞扬,没有庆祝,有的只是对时间的紧迫感,以及对危机即将到来的警惕。一句话“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道出了华为成功的关键,有多少企业家,多少知名企业能够有这样的眼界和意识,并且长此坚持,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狼群突然袭击,寒冬即将来袭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众人皆倒,唯其傲然前行”。在文章中,任正非对华为的管理提出了十点令管理者、企业自省的意见。分别是克服短板,均衡发展。对事负责,提升流程速度。自我批评,开展内部民主生活。推行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培养好干部。忌盲目创新,缩小冗杂机构。规范化管理。坦然面对变革。通过模板化快速提高员工管理水平。时刻保持危机感。淡然理会外界议论等。这十条意见,是任正非把对华为的管理流程的详细解剖和分析,结合自身的实例更是使人信服,有这样的管理发展规划以及高瞻远瞩的管理者,华为的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结合自身,我们热爱的神马尼龙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尼龙66盐生产技术,年产尼龙66盐20万吨,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尼龙66盐生产基地,其尼龙66盐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三位。作为国有企业,神马尼龙多年来坚持“质量是生命线,客户满意是目标”的企业使命,带领神马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神马尼龙特别注重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企业周边社区建设,为鹰城建设发展以及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神马尼龙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正如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经济形势的转变使每个企业的发展前景都充满变数,眼前的获利不代表未来的成功,居安思危,为困难做准备,为冬天积粮草,是任何一个想要获得长足发展的企业所必备的,因此,在看过两篇文章后,作为神马一员,我对神马尼龙未来的管理与发展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神马尼龙在决策方面一定要坚持发挥集体的的智慧,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激烈的竞争常常使管理者想到“兵贵神速”“先下手为强”等古训,然而抢占市场先机,乘时而上未必就一定能克敌制胜。因为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需要各方面条件的保障,否则企业将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经济的波动很难预测,所以有时在竞争中主动慢一些,等待最佳机会,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选择。换句话说,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也是保证取胜的关键。

(2)神马尼龙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组织,如何形成一种有序但又是极其机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能适应环境的有效团队模式,这对于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神马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以保障上下级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撤出冗杂无效率的部分,释放出占有的资源。另外授权是一种艺术,通过有效的授权,一方面可以减轻上级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下属,还能够建立上下级之间基于信任和尊重的人际关系。所以注重权力的释放,有利于神马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永葆活力。

(3)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或领导班子,往往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好的领导人是最基本而又是最难得的资源,神马也不例外。大多数企业都经常面临一个不断寻找强有力的领导人的问题。作为优秀的领导,必须要具有技术技能,即完成具体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要具有待人技巧,即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维技巧,即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我们神马尼龙的领路人,我们的领导一定要能够指挥和指导成员在特殊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计划工作,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协调组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成功的激励成员为神马的发展做出贡献。

(4)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发展的环境也是这样,无论计划定的多么完美,没有控制就难易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和计划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神马未来的日常管理中,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控制作为管理活动需要支付成本,对控制的成本也需要控制,而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对关键活动进行控制,通常这些关键活动包括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安全的控制。通过对以上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资源。

以上便是我在读过两篇文章后对未来神马的管理发展的一些感想,衷心希望神马能够稳妥的渡过经济的寒冬,正如雪莱说的那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相信通过神马领导层的科学指挥和各个员工的努力奋进,寒冬后的阳光会更灿烂,神马的明天会更好!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九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在图文无意中看到一本已经泛黄的书——《士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名字很快吸引了我的兴趣,从书名可以看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就是“士”。那么究竟什么是“士”,与中国文化又有怎样的一些联系?

这本书的作者余英时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史学家,一位以中文写作为主且专注于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学者,获得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华裔学者获此奖的第一人。余教授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书的序言中阐述了“士”的现代意义:“‘士’在古代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呢?余教授引用了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它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并且“超越个人的私立之上的”1

关于“士“的起源,书中所记“‘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多数近代学者都认为士最初是武士,进过春秋战国时社会变动转化为文士”2,“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到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当时农人可上升为士。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然而社会上没有固定的职位在等着他们。“‘士民’的出现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兴起的一个最清楚的标志”3。

春秋时期是古代贵族文化的最后同时也是最高阶段。“初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是‘百家争鸣’的前奏。而礼乐是章学诚认为的古代王官之学,也就是古代1

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自序第2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页

学术的总汇。”4礼崩乐坏,“道术为天下裂”这一过程即“哲学的突破”。 所谓“突破”是指某一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所谓“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5。这种认识随之而来的是对人类处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义有了新的解释。

“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是针对古代诗、书、礼、乐所谓‘王官之学’而来的”6。孔子一方面承继传统,而另一方面则赋予诗、书、礼、乐以新的精神与意义。就后一方面言,孔子正是突破了王官之学的旧传统。墨子最初也是习礼乐,后来成为礼乐的批判者。就其批判礼乐言,墨子的突破自然远较孔子为激烈。“哲学的突破与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突破的结果是帕森思所谓的‘文化事务专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显著的集团。他们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最初型态。”7

而对于“哲学的突破”的影响,余教授认为有三点:“古代知识阶层兴起的一大历史关键,文化系统从此与社会系统分化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分化后的知识阶层主要成为新教义的创建者和传衍者,而不是官方宗教的代表;导致了不同学派的并起,因而复有正统与异端的分歧。”8而这三点都足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士阶层的发展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知识分子从最初出现在历史舞台那一刹那起便与所谓“道”分不开,尽管“道”在各家思想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余教授在书中谈到:“先秦的士以‘道’自任,受到时君的尊重主要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9诸家论“道”都强调其历史性,即与以往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儒、墨在‘王官之学’解体之后,极力要争取‘道统’上的正宗地位,但他们并不承认‘道’是他们创建的。”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为“人间性”,中国古代之“道”,比较能够摆脱宗教和宇宙论的纠缠。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追究宇宙起源的思辨传统,强调4

51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30页

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8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9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人间秩序的安排。尽管“道”在各家思想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组核心概念就是“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余教授是把它作为理解中西思想差异的枢纽来处理的。所有价值都是具有超越源头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殊无二致,所不同者是超越与人世的关系。从“道”还是从“势”的困惑来自于知识分子与君主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士与王侯在政统中可以是君臣关系, 但在道统

11中则这种关系必须颠倒过来而成为师弟”。若以师弟关系相论, 知识分子自然享

有指导君主的权利,“道”尊于“势”,以“道”控“势”,当是不言而喻。若以君臣关系相论, 作为大夫的知识分子又负有服从君主的义务, 其既然是官僚行政结构的一个部分, 就必须实现整个结构在君主制的条件下, 其往往体现为君主的个人意志所规定的既定功能。师弟关系与君臣关系那里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规范, 知识分子在前者发挥的是价值功能, 在后者发挥的是工具功能, 其扮演的角色规范相去甚远。然而, 在中国古代那种社会文化情境下, 偏偏要求知识分子一身兼二任焉, 这自然挑起了双重角色规范从“道”与从“势”间的剧烈冲突。

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已初现端倪。“第一,构成条件不是阶级,而是其所代表的道。第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开始就管的是恺撒的事;后世所谓‘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观念都是从这里滥筋出来的。第三,知识分子不但代表‘道’,而且相信‘道’比‘势’更尊。第四,由于‘道’缺乏具体的形式,知识分子只有通过个人的自爱、自重才能尊显他们所代表的‘道’,此外便别无可靠的保证。”12而中国知识分子自始即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总之,一方面中国的“道”以人间秩序为中心,直接与政治权威打交道;另一方面,“道”又不具备任何客观的外在形式,“弘道”的担子完全落到了知识分子个人的身上。在“势”的重大压力之下,知识分子只有转而走“内圣”一条路,以自己的内在道德修养来做“道”的保证。但是从历史的观点看,儒家的最初与最后的向往都是在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上面。不但《大学》的修、齐、治、平明确地揭示了儒学的方向,《中庸》也同样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识分子虽然自始便有重视“修身”的传统,绝不能因此肯定他们都在精神修养上有了真实的造诣。事实上,世主也以此为取11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士”的标准。“修身”既人于利禄之途就必然不免要流为虚伪。

儒教在汉代确居于主流的地位,但是儒教对汉代国家体制,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影响是比较表面的,法家的影响仍然是主要的。对孔子和儒家而言,文化秩序是第一义的,政治秩序是第二。循吏兼“吏”与“师”的双重身分,这双重身分可以称之为“政统”与“道统”。这两个传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相支援,一方面又不断发生矛盾。汉代的循吏恰好处在这两个传统的交叉点上。

到了东汉政权的建立实以士族大姓为社会基础。光武集团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获得最后的胜利,除刘秀个人的身世,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较为有利外,它和士族大姓之间取得了更大的协调,显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士族在当时社会上确实起着主导的作用,大姓跟着士族走。东汉这个靠着士族大姓的辅助而建立起来的政权,最后还是因为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失去了协调而归于灭亡。

看完这本书,感受良多。这本书的主要论题,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不仅如此,作者在探讨“士”这个特殊阶层的时候,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社会,而是能以比较的世界眼光来衡量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将“士”与古代西方的知识分子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与区别之处,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同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百家争鸣读后感篇十
《《中国文脉》读后感》

读《中国文脉》心得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

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研究者的点滴 1

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2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百家争鸣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百家争鸣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百家争鸣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51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