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

2015-12-22 01:21: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一《读拿来主义有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供大家学习参考。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一
《读拿来主义有感》

读《拿来主义》有感

读了这篇《拿来主义》杂文,我开始不明白,通过老师用了几个课时,反复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一点点。再去思考,揣摩,鲁迅的头脑层次何等的高深,如果没有老师讲解,我真读不出鲁迅先生的心声和对当时社会的呐喊。对这篇杂文,我也只是略懂一二,我只能从信仰的角度去看看《拿来主义》对我们现今的教会有什么帮助,我们教会从这篇杂文看到了什么。

在当时鲁迅先生写这杂文是,他是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半租借区”。鲁迅先生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他看到外来入侵者携带着他们的文化对中国人民进行洗脑时,当时所说的文化洗脑是指的是基督教教会办的大学校院的教育,因为基督教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驱。然而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处在非基运动后期,反对基督教的思想正处于高潮。有的提倡全西方化,有的提倡复古,正是这时,鲁迅先生写了这篇不普通的杂文。这篇《拿来主义》,是揭露社会的腐败, 国家虚弱。他提倡中国人不是懦夫,中国人要伸双手来,大声、坚决地说“拿来”!拿来,是我自己选,自己挑。我们不要“闭关主义”,我们要一脚踢开“送去主义”,我们要“拿来”!便要拿来,我们不是弱者!

我们贵州大部分教会的今天,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我们一直是“闭关主义”,一直是“送来主义”,新的东西不去学,

新的东西也不接受,导致教会退步100年。

教会提倡自治、自养、自传,可是我们修的教堂还要去乞讨,我们的传道人的吃穿,没有坐落。这都是闭关主义惹的祸。

我们要出去走走,看看其他的教会为什么信徒满座,讲台供应丰富,从教会属灵和物质的富裕。我们要去拿,不是拿鱼,而要拿渔。

我们教会不在是懦夫,我们今后修建的教堂自己出钱自己建,自己的传道人自己来养活。传道人管我们的属灵的生命,我们信徒来承担传道人属肉体的生活。我们要向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我们要拿来主义,我们不要闭关主义,不要送来主义。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的非基运动,我们今天的传道人也要反省,在给别人传福音的时候,不要做送去主义,你要给别人有一个要来拿主义,让他人看到基督教福音可取之处,让他自己来拿。

我们要弘扬的教会精神,象鲁迅先生一般地喊出来,让世界知道我们,向各界人士展示我们的风采,让那些愚夫们,听听我们从内心呐喊之声——“拿来”!

让我们的教会与国际接轨,展现我们教会的未来。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二
《《拿来主义》读后感》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艺术价值,文明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中国人总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在千年之后真的被发扬光大吗?历史告诉了我们:“没有”。西洋人用装有火药的枪,席卷世界时,以无朝自居的人们却对之不顾,而对冷兵器情有独钟。洋人利用自己“拿来”的东西为己所用,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着老本”,原地踏步。耻辱黑暗随之而来。

外国人总善于从别人那“拿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中国人就学不会这样呢?洋人拿着中国人的火药、指南针,使其变成坚船利炮,一度成为海上霸王,而中国不“拿来”只接受“送来”,而且有的是“硬塞给”的。其后就是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足够的实力如何与敌人抗衡,难道受人宰割?没有了武器,别人拿枪口顶着你,你不得不做。所以到现在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可敬的鲁讯先生利用他的文章想唤醒麻木沉睡的国民,阐明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送来送去,主张拿来,批评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即拿来主义,可又有几个人能醒来,不在昏睡了?更严重的是当前我国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和一部分政府领导人员竟随便运用“拿来主义”: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房地产管理制度之后,赞叹:“外国人都是以租房为主买房为辅的,这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所以我们也应该这样解决住房问题”!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教育制度之后,赞赏:“这才是先进的教育制度”!

一些人在看了外国的法律后,“大声疾呼”:“中国应该像外国一样废除死刑”!

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占有、挑选、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王道。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三
《新拿来主义——读鲁迅《拿来主义》有感》

新拿来主义

现如今打开电视,洋洋洒洒几十个以“中国xxx”为名的娱乐节目。以“中国好声音”带火的国字号,他们从外国斥巨资引进版税,贴上“中国”标签,演绎着一场中外文化的“闹剧”。

这些打着从英国,美国,荷兰等地王牌节目引进的旗号,在中国电视市场本土化,随着高收视率的实现,巨额广告收入滚滚而来,着实让我们的大国文化沦落成了“不差钱”。

几十年前,先哲鲁迅高度远见的写下了“拿来主义”,那么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是鱼翅,鸦片,还是烟具?

今天,当我们围坐在电视前嘻哈摇滚,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忧国之情?当张玮的high歌在午夜喧嚣,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这些年,我们盲目从外国那拿来什么?快餐文化,中国好声音现象...这些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转化为“集体效应”的缺席,便是可悲甚至可怕的情形。笔杆子被电脑键盘取代,龙井在角落里毫无意义地散发着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子高高在上。尼尔·波兹曼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难道我们要任由华夏传承下来的文化,被嘻哈摇滚所腐蚀吗?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

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不!我们要拒绝这样的文化侵蚀,我们要拿来 ,但我们要的是鱼翅!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四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五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六
《拿来主义》

朔 州 市 第 一 中 学 预 案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姓 名: 班 级: 课 题: 《拿来主义》

【背景材料】

一、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二、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文学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实秋宣传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的几句议论,通过联想、类比、借喻等方法来揭露其议论的虚伪性和荒谬性。批判的虽然只是梁实秋的几句话,揭示的却是当时文化斗争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也一样,从书店里常见《读书秘诀》《作文秘诀》的现象入手,通过联想和丰富的引证,谈的却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杂文要写得轻巧活泼,锋利隽永,说理必须形象。比喻、比方、类比的灵活运用,就是为了加强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证名言、事例来说理,也是为了增强形象性。杂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要灵活、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时,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鲁迅“杂文两篇”、马南邨“杂文四则”就是这样。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文体。

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

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杂文的语言。鲁迅的杂文,不但取材广泛,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作家,语言造诣,也是别的作者难以比拟的。例如《文学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仔细分析,又可体会出二者虽非截然不同,但却是有区别的。如第二段揭露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热讽笔调,而以“香汗”、“臭汗”为喻一段则是在谈笑风生中说理,是一种“轻松的讽刺”的笔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幽默”。嘲讽语和幽默语的运用,既是战斗的需要,又充满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语言的最高成就。

三、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因此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 拿来与送来(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

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象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五、阅读并思考作答:

1、为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自诩(xǔ ):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hui):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2、 本文思路:

(1)、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对全文的段落进行划分。

(2)、分析“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朔 州 市 第 一 中 学 学 案

学 科: 语 文 年级: 姓 名 :班 级:

课 题: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二、 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后“研讨与练习”四。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七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高一语文备课组 张锋

【三维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放录音“拿来主义”)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指定一个学生诵读1~4段)

1、 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

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②思考:“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③思考: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④思考: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拓展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再者,“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五、课内检测: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 ) 不求甚解( )

一无所获( ) 无影无踪( )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

1、细针密缕 精益求精 满载而归 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八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研读第一部分:

1、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否定了闭关主义。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来主义

小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拿来主义: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

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

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

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

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鉴赏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

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六、认识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条件。

八、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九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5)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基础积累

1、填空题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 )、( )、( )。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

2、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 ) 吝啬( ) 玄虚( ) 蹩进( ) ......

残羮冷炙( ) 脑髓( ) 孱头( ) 自诩( ) .....

掘起 ( ) 磕头( ) 徘徊( ) 蹩进( ) .....

譬如 ( ) 国粹( ) ..

3、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

礼尚往来 大度 .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 ..

孱头 玄虚

国粹

4、理清全文结构内容: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

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④ 卖国主义。

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第3段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它采用了类比的认证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 “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 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2)“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 表 现 比 喻 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鱼翅 吃掉 喻文化精华

鸦片 送药房 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 送、毁掉 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 走散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三: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 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鸿翼讲解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②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③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喻,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④“传统”和“文化传统”等概念,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所谓褒贬。⑤但当这些概念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时候,在价值指向上,它就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⑥因此,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⑦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从画横线的词语中,摘取最能反映“传统”这一词性质的四个词语。

答:① ② ③ ④

2、第一段文字共由七个句子组成,请用“/”标明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3、第⑤句中“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找出下面的说法与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相对应的关系 ( )

A、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被称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B、强调人与人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C、刻苦学习,不甘人后;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为公众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为崇高的理想竭心尽力奋斗,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

D、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E、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标志。

a与( )对应 b与( )对应

c与( )对应 d与( )对应

5、简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1、①历史 ②稳定 ③前后相继 ④特定2、①②③/④⑤/⑥⑦

3、“传统”和“文化传统”等4、a与B、b与D、c与C、d与A对应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概念。

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篇十
《拿来主义xin》

相关热词搜索:拿来主义读后感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主义
  • 1、拿来主义读后感800字(2016-01-2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拿来主义读后感30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62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