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2015-12-22 05:10: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一
《读《实践论》有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在老师列举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这部著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即“求是”的规律。

( 一 )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且,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很难找到纯粹的感性认识,也很难找到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处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应当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实践论》有这样一段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对于长期搞实际工作而较少接触理论的同志来说,是值得注意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轻视感性认识。事实上,感性认识贫乏的人,理解问题的深度要受限制。这对于长期搞理论工作而较少接触实际的人又是值得注意的。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里包括: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感性材料残缺不全或不合实际,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迎合某种需要或屈服于某种压力搞上来的材料,你信以为真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所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第一个飞跃的首要条件。现代信息手段应当充分利用,但是,无论多么现代化的手段都不能代替领导者深入实践,直接去感知事物。有了丰富而实际的感性材料,还要加工制

作。毛泽东讲了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方法。加工制作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恐怕主要是后者,一个人的脑子总是有限的。决策的科学化有赖于决策的民主化。

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更为重要的。这是因为,理论正确与否,要由实践检验;即使正确的理论,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现第二个飞跃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主观条件包括,制定同本国实际相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为实现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需的计划、方案、措施,即把理论理性变为可操作的实践理性,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等。

(二)对一个事物(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实践论》讲了两个飞跃之后,有这样一段话:“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为什么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

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

由于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常常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那么,在完成之前,部分错了,大部错了,甚至完全错了,都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人犯错误,党犯错误,难以完全避免,这是认识规律所使然。当然,我们希望错误犯得少一些,代价花得少一点。办法就是尊重实践的检验,按照实践检验的结果矫正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在认识见之行动之后,认真调查研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尊重实践检验,自觉修正错误,这是认识主体顺应认识规律所应当具备的品格和功力。聪明的人,高明的党,总是从自己的、别人的,本国的、他国的,正面的、特别是反面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增长才干。

(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历史的。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两个飞跃,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这个认识是合乎客观规律的,那么,也就有了对此一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了。但是,物质世界极其广大,其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客观过程的发展没有到头的一天,人们的认识也没有到顶

的一日。这个层次认识了,还有更深的层次等待我们去发掘。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都有两重属性,它们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就其正确地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来说,真理有绝对性的一面;就其所反映的只是物质世界一定的过程、范围和层次来说,真理又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恩格斯在讲到辩证发展观的时候深刻地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毛泽东也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解放思想无止境,探索规律无穷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永恒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郑重地写进党的思想路线之中,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对认识规律的尊重,其意义是深远的。

《实践论》对认识的总规律作了这样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读完《实践论》,我感受颇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二
《《实践论》读后感--全集攻略》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实践论》

一九九一年二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282-298页

知行统一 向前发展

——读《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所以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其次,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实践论》把认识进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事物的规律性,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着,第二层探讨

说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纠正,直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理。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是向前推动和发展的,所以毛泽东提出真正的革命领导者需要善于随事物发展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如果过于守旧,不会适应事物发展,就会成为顽固的右倾机会主义;反之,过于幻想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不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总之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题,就是要把知和行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脱离实践的认识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

断在实践中探索。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们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让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不断向前推动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发展!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个一个课外作业——阅读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著作,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在老师列举

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看中了《实践论》,因为我们刚刚学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节,对实践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7月。这部著作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根据《实践论》的论述,我们似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认识规律即“求是”的规律。

( 一 )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三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被许多学者称为毛泽东同志“最重要,最著名的哲学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实践论》结合了中国实际向人们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但它包含的也绝不仅仅如此,它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国化。此外,它还深入探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指出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首先,《实践论》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实际生活以及从中知道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一切这些知识,都是离开社会实践而不能得到的,因此,可以说实践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的认识也随之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达到了思想所预期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反之,人们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在实践中失败了,就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正思想使之适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化失败为成功。只有思想和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会获得成功,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而理论又转而为实践服务,任何理论最终都将运用到实践中去。

那认识发展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实践论》又是怎样将“经验论”和“唯理论”合理的“整合”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辨证论的认识论呢?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人们看到了各个事物的现象、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的外部联系,获得了感觉和印象,就到达了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阶段,此时还没有深刻的概念,也不能得出什么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获得感觉和印象的事物不断反复,在人脑中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得到了一个概念,这就到达了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论理阶段,此时人们看到的就不光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了,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面、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事物的规律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只能解决现象问题;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里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为例,刚开始中国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处于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理性的认识阶段,认识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的实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保卫国家抵御侵略的策略。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两者虽然性质不同,但又是不可分离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如果认为理论不是由经验而来,只肯定理论的实在性而否定经验的实在性,认为只有理性是靠得住的,经验是靠不住的,那是“唯理论”;若是认为认识只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只有感性认识靠得住,理性认识靠不住,则是犯了历史上“经验论”的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使得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毛泽东主席批判了错误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将“唯理论”和“经验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将它化作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中国人民在革命的路途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在其中遇到的新的情况也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认识。因此,就过程的推移而言,虽然从感性阶段上升到了论理阶段,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根据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变化,人们也

要时刻纠正自己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认识获得真理,再将之投入实践之中,在新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这篇《实践论》为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在认识事物时,我们要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外在联系,进而反复研究,获得事物的本质,知晓事物的内在特征、内在联系,并且不能仅止步于此,我们还要探究这一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试验以获得这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正确的知识,才能得到真理。当我们将我们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实践中去时就能获得成功,当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实践与认识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许多“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现象。有些人脱离实际情况,不依据理论指导,一味凭借自己的经验蒙头前进,“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有的人唯理论是从,这在我国的教育方面特别严重,应试教育用书本上的教条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记得曾有孩子用与标准答案相同意义的词回答问题,本质上也是对的,但就因为与标准答案不同就被否决了。在教学中,许多学生被书上一板一眼定下的条条框框约束了思维,扼杀了想象力,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只有在实践中相结合的感性认识和论理认识 才能给我们正确的引导。

毛泽东主席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而得出的《实践论》就如同一面明镜,时刻警示着我们着我们不能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等错误思想误导,要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明确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获得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我们的未来做下最美好的铺垫。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四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软件工程6班 陈泉 20091610602

自从我看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之后,此时此刻,我认识到了哲学对我们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重要性,《实践论》可以说给予了我极大地认识。《实践论》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我个人对全文的理解如下: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其次,详细的分析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的。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物,属于感觉阶段,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同志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等例子,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材料的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这部分毛泽东谈到了认识的能动作用。

最后,毛泽东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他认为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必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论》的全文来看,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母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坚持改革和实践路线的正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改革方针与路线。

以上就是我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谈谈我读后的感想和对自身的理解。

可以这么说,我在看这篇论文的时候,我起初有种很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在当我读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断地被他吸引,不仅出于毛泽东个人的魅力,更多的是出于他所传达给我的那种感觉,真理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在读的过程中我联系到了我自己,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重要的是我对认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将它利用到我的未来事业中。

《实践论》就是在阐明这样的一个理论,认识的过程学说。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事

物的观察,理性的认识就是要对感性到的规律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结论。这还是不够的,不管是认识还是真理都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而,就好比制作一个计划然后再到方案的形成,最后到方案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方案的优化,认识和真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对真理的检验。

《认识论》也强调如果一个要更全面的去认识一个事物,那么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亲身的实践,这其中毛泽东就说到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等的例子。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认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熟知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要在自己的切身的实践中对理论的验证和进一步的理解。

作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我对《认识论》还有另一层的理解与认识。软件专业,它本身就具有它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识论》刚好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从理论中予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我们的技术创新,反反复复,达到真正的理解、运用和创新并进。我想这可能是我读《实践论》的最大的收获吧!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知识的不断地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同时推动知识的向前、积累。总之,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论文后,我受益匪浅,我会在我的实践生活中,以它作为我的指导,对自己进行全面了解,在我的未来软件生涯中不断地运用它。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充分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创新。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五
《读《实践论》有感》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读《实践论》有感

小组 代 表人:陈 秋 玲

院系专业班级: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联 系 电 话:13239938496

指 导 教 师:龙群

填 表 日 期:2012年4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2年2月22日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论点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弄清楚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从认识入手,用理论和事例解释认识,又从认识的产生联系到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再谈及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加以历史事例来说明。最后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以及从《实践论》中学到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理论 认识

在没上马哲原理课前,关于哲学的著作我从来没看过,总觉得那些太深奥了,我的悟性远没上升到那种高度。但是,老师的讲解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瞬间对哲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我主动读的第一篇哲学著作,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越读越有感觉,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虽然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法和认识的看法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它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看过《实践论》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毛泽东对认识的深刻解读。何为认识?

并不是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的表象而已。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我们接触身边的许多事物,认识了他们的属性和外在的联系。这些是我们片面的对事物的认识,属于低层次的。但当我们认识事物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引发质变,从片面的认识事物的表象跃升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时,我们的认识就达到了认识的第二阶,抓住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这一过程就好比是数学的产生一样。最原始的世界没有数学,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计数,和这些数字的外在联系。这时处于认识的第一阶段,是积累阶段。随着文明的进步,计数被用的越来越多,第一阶段的认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人们逐渐从中找到了1+1=2规律,知道了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此时,认识也就到达了第二阶。

那么,这些认识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很清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实践-认识-检验-再实践-再认识-再检验”的过程。实践充当了认识的领路人和检验者的双重角色,让认识得到改进和趋于完善。举个例子来说,首次接触臭豆腐的人的第一感觉大都不会认为它美味可口,因为臭味太难以抗拒,更无法引出食欲了。可是,吃上一口臭豆腐,感受那份柔软与独特风味,真是美味极了!正所谓只有扛的住臭的来袭,才能真正领略香的真谛!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

这又让我想到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

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教条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相反,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也容易如此。学校之所以为我们安排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目的就是让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毫无疑问,实践也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比如我们学习了医药学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去做动物实验呢?这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点-线-面的进程。首先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试验,出现成果了,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最终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也足以说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六
《读《实践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环节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院系:政法学院

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0-01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日期:2011年12月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

一、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二、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三、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

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七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近日读完毛主席的《实践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此篇文章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对此篇文章的理解。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从以下实践的特性展开说明。

1、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2、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3、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4、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回归。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要回归倒实践。 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方案,与客观的规律性相符合。

二、实践为认识的第一要务

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从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处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这是因为: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三,实践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三、实践要注重总结

毛泽东同志认为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

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就此可以用唯物辩证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依据。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熟悉、总结、再实践、再熟悉、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四、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过程,即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八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 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 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 务于实践。

启示一: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 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 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 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来源与实 践,并要回归实践。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 启示二:机会来源与信心。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启示三:真知来源与实践。《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 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 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走“做强做优”之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战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其中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怎么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哪。还有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

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更看轻实践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 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斯大林说 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 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想要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另一些干事在平时的在工作和发言中就不怕出错,出丑,很注意锻炼自己,也懂的很多事都付诸实践,同时在平时中我也会给他们很多机会,不在乎他们犯太多的错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学到东西,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成长,我想我也是遵循了实践的科学规律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九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我觉得这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深刻地论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了人的认识发生的本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以及检验认识结果是否正确的标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毛泽东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实践论》是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虽作于1973年,它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还很巨大,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实践是需要总结的,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以来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在原始社会,倘若不是人通过不断的劳动这一实践,人的手不可能灵活自如,更不可能直立行走,人的大脑也不能得到锻炼,仍然是愚昧无知,此时此刻,社会再也不是人

类的社会,人类文明也谈不上发展。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总之,社会实际上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参与生产实践的主体,除了生产活动外,还与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在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只有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才有可能在实践活动中,一帆风顺,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处理这些关系中首先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看作实践的存在,把实践作为人的生命和存在方式;强调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和人的价值,认为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观念建构和实际建构,是人的最本质的功能特征,也是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人的本质在于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中,人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本质。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求从实践的高度来看待人与世界关系及其演变发展。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性。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实践,参加到并影响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促成了它向着人的世界的生成运动。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认识运

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

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的目标。读完整篇文章,我对毛泽东爷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即使是《实践论》这样理论性强的著名篇章,在他的笔下也是能够比较轻松读下去的。这篇文章思路简明清晰,语言平实却不会叫人乏味,文字质朴清新,读起来如沐春风!

我觉得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强化我们的实践本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莽撞,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再作出决定,那样,我们才不至于作出许多后悔的事。

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篇十
《读实践论有感 论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至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感悟很深。一、没有"不入",岂有"焉得"。相对于认识和实践,"入"就是实践,"虎子"就是认识,并最终演绎成真理。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它的重点是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文章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首先,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活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加的。"即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接着,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此外,文章阐述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主席在文章中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文章还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文章最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知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实践论有感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实践论有感20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76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