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2017-02-27 10:14:00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无声的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看了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和震撼。今天,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是 ...

  《无声的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看了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和震撼。今天,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是为大家分享《无声的中国》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一

  “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的,然而拿文章来达意,现在一般的中国人还做不到。这也怪不得我们;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人们费了多年的工夫,还是难于运用。因为难,许多人便不理它了,甚至于连自己的姓也写不清是张还是章,或者简直不会写,或者说道:Chang。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又因为难,有些人便当作宝贝,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其实是不知道可真懂,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

  这是近日读的鲁迅先生的演讲稿《无声的中国》中的一段,读完颇有感触。这篇演讲是为白话文呐喊的。现在白话文已经非常普及了,可以说已经融入到我们地血液当中了,如果现在我们的报纸如果全是之乎者也,不知道谁会愿意看,中国还是无声的中国了。

  那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劳动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的流血与牺牲,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神州大地。

  那时无论是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无不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鲜血外根本是要劳动人民民主自由思想的觉醒并从腐朽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而劳动人民的自由民主思想的觉醒必须要用劳动人民的语言来宣传。

  因此“五四”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战士不遗余力地推广白话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扫除文盲,增加群众的识字率,政府推行了广大劳动人民更容易掌握的舰体字。可以说“白话文”“简体字”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他让无声的中国变得有声了。

  但现在又有人说“学习白话文是浪费孩子时间”了。最近上海有个“孟母堂”的私塾被政府取缔了。这是一所叫孩子背四书五经的地方,它的课程包括中国古代经典,沙翁英文剧本,高等数学,瑜伽等。在孟母堂不教白话文。凤凰卫视播放了政府官员和该私塾的对话,私塾的教师上来就旗帜鲜明地说:"学习白话文是浪费孩子时间",我很诧异他为什么用白话文来说这句话,然后他又说现在社会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他办学就是要孩子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传统似乎等同于鲍鱼熊掌,都是好东西,孩子们要都吃了。而且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儒家。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自秦以来一直在一个新皇帝推翻旧皇帝的怪圈中轮回,劳动人民却在几千年里只是蚁民,贱民,小人,没有说话的机会。这是什么原因?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那就是几千年来那套“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造成,封建皇朝中推行的儒家“君臣、父子”等封建思想造成的,还有就使那科举制度,有人说那是人民翻身的机会,但不要傻了,科举考的还是儒家的封建思想,纵使几千年来科举的确选拔了不少人才,但他们无一不是带着封建思想的桎梏,大多悲剧收场。要改变中国人民的这种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消灭这“吃人”的制度和思想。

  今天吃人的制度推翻了,也快有100年了,这100年中国没有了“皇帝”,但是封建思想推翻了吗?看看“孟母堂”,看看到处的祭孔、祭这帝那帝,这神那神。即使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封建思想在不少国人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孔子生在奴隶社会,他的社会思想主要是如何维系王权,是没有任何民主自由思想的,所以特别讨独裁者的欢心,得到了封建皇朝差不多一贯得推崇。

  中华文明要复兴,绝不能只是复兴一个儒家,那是整个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是封建思想的土壤,如果不在民主自由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必然会长出皇帝来。特别是不能像“孟母堂”那样毒害我们祖国的花朵。

  希望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族民主自由的觉醒,能够继续发展,直到我们最终拥有民主自由的社会。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二

  因为当局推崇的缘故,我自幼就背诵了鲁迅的许多文章。等到能自由读书了,因为折服于鲁迅对国人的真切解析,我又读了先生的许多“课外文章”。正是这“许多”,让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应该是读得差不多了。不想前些时候偶然读到先生1927年在香港的一次讲演——《无声的中国》,方才知道先生还有很多见地是我所不知的。

  中国之所以“无声”,先生讲到两点原因:一是技术层面的。文明的传播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法难度太大,需要多年的研习方能掌握,因此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不能为民众所运用。民众不能用文字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也不能靠文字来接受前代的文明,其声音只能局限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因为这语言文字的技术壁垒,中国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第二个原因是政治层面的压迫。在中国历代的统治者看来,自己的江山社稷总是要高于民族利益。晚清守旧官僚借以攻击维新变法的诘词——“保中国不保大清”,可谓一语尽表统治集团之心态。所以历来有利于民生而不利于统治集团的声音总是要遭到残酷的扼杀。于是,懂得写文章的人也噤若寒蝉。

  那么,现在的中国还是“无声”么?窃以为导致“无声”的两个原因尚未消失。就语言文字而言,经过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逐渐成为文化传播和意思表达的主流工具。这一技术障碍从语言文字层面消失了。但是我党建政以来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影响,导致主流表达方式逐步僵化、模式化。那些所谓的政治学者也像“玩把戏似的”,把弄着不为民众理解的“理论和术语”。而学界,特别是文学、历史界,也受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内容刻板僵化。高中学文科的诸君也许都还记得高中历史课本吧。讲到某个历史时期,总是老套路:先放几个工具(史前文明是几块石头、奴隶文明是青铜、而后是石磨和锄头),以体现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然后讲讲政治制度,这个朝代的政权组织结构、有什么政变、跟少数民族打了什么仗、送了哪个姑娘去和亲;若是特别有文化的朝代,像唐朝,就说涌现了许多诗人,李白、杜甫等。完了。接着就是做单项和多项选择题。还有不定项选择。本来精彩生动的中国历史被写得刻板和生硬,以致于后来我对中国历史只是记得大致的顺序和若干个著名的事件。直到去年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板块中读到《流血的仕途》,以及后来的《这才是春秋》、《明朝那些事》,才知道历史是如此的生动精彩,跟人的情感是如此贴近,而不仅仅是石头跟青铜。我想,《明朝那些事》等民间作者笔下的历史之所以超越官方的历史说教、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用了民众的语言、讲述了民众想知道的往事。我不反对使用专业术语,因为它们在论述问题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很能感受到学者思维中的那种刻意。刻意用专业术语来造成一种“高深”跟“垄断”,以此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就如同我在刚工作的时候写报告或法律意见,所有的“的”都要用“之”字,并且在被领导批评后还是很执着地用。当时的想法,就是要体现法科学生所做的文章要和别人不同。人文的科学,特别是法律,本旨就是给民众的生活以指引,全然不必搞得“高深”。由此可见,“无声”的第一大原因虽然有所消除但又有新的问题。

  再看“无声”的第二大原因——政治层面的压迫。民_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以后,虽然我们叫新中国,但是现实的政治模式,依然是因循往昔。报刊、电台、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从未开禁;组织严密的言论审查机构林立,而且高效运转。政_府对于言论的审查控制,要比对奶粉的检查,上心的多。面对如此高效的审查机构,关于民生的呼声被过滤掉了,剩下的只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越来越来好”。在这样的歌声中,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庆幸的是,有了网络。虽然政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在控制网络,但是由于技术和能力的局限,网络还是能艰难地于百密一疏的封杀中,让我们能发出一些自由的呐喊。由此可见,现今的中国,还是有很浓重的“无声”的阴霾,还是不能听到民众的呐喊。

  “有声”真的如此重要么?这其实是舆论和媒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有蛮久的思考,并认为中国社会许多症结的出路都在于此,所以在看到《无声的中国》之时有特别的启发。我想借着对这篇讲演的讨论,跟大家报告一下对此问题的思考。

  人既生存于自然界和社会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因而就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为,趋利避害。就自然而言,我们需要知道哪里发生了或将要发生严重的灾害。最日常的,就是我们需要知道每天的天气如何,以增减衣物。就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知道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我们更需要知道这个社会中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哪些卑劣的行迹,无论是政府所为还是其他。归纳而言,我们需要知道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真实。

  因为生理上的限制,我们个体所能看到和听到,或者说直接获取的真实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当有限的——也许只是傍晚在村口看见牧童骑牛晚归,却看不到深夜杨_佳在上海市芷江西路派出所被殴打。这样,个体的生理局限性和需要认知世界的广阔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怎么办?为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媒体就应运而生了。媒体,顾名思义,就是认知主体和事实之间的传递中介,是我们个体认知器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媒体不仅仅局限于大众化的报纸、广播、电视,只要是信息的传递中介,都是媒体。譬如一个同事告诉我,单位的厕所堵了,那我这个同事也就是媒体。)既然如此,媒体的任务非常唯一和单纯,就是把那些对我们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所谓“新闻价值”)的事实告诉民众,由民众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是媒体的宗旨。

  对于认知自然界的真实,诸如刮风下雨、地震海啸之类,本文不予重点探讨,因为其中并无多大玄机。我在这里想着力检讨的,是社会真实的发现与认知,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玄机,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在维系人类社会?我的答案是“正义(justice)”。若是有人在今天的中国提起这两个字,民众要么觉得他虚伪,要么觉得他迂腐。对于“正义”,大家总感觉它是很难理解、很玄妙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法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个概念时,总要援引国内外许多许多种说法,其中不乏高深的词汇和术语。如同孔乙己一般排出一枚一枚的大钱,然后又“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告诉我们这些小伙计“回”字有四样写法。而至今,那些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许多许多种说法和高深的术语,我们统统忘却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记得。

  其实“正义”是很平常的感觉,就在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心里。这句话,很类似于“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的表述,听起来还是蛮玄乎的。但是“正义”不同于神,它时时刻刻、真真切切与每一个人相伴。譬如,我们去买菜,拿了菜我们就得付钱,这就是一种正义;父母生病了,我们就要带他们去治疗;警察打人了,就要赔礼道歉;国际油价下降了,国内油价就要下降;仁义诚信、救死扶伤、帮助弱小;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正义”的体现。可见“正义”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指引着人类的行为,从而维系这个社会。这些“正义”的标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数”,也就是孟子所谓人人皆有“是非之心”。

  既有“是非之心”,那么当民众认知到非正义的行为或者事件,会怎么样呢?概括而言,大抵有两种,一是批评、谴责、声讨(“路见不平一声吼”);二是抵制、报复、革命(“该出手时就出手”)。譬如:卖五花肉者缺斤少两(非正义),大家都会批评他,并且以后断不会买他的肉(抵制);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嘉祥同志试图将小姑娘拖进厕所,即招致全体国人唾弃,最后上任不到四个月就被免职;三鹿奶粉(国货)毒害民众(非正义),全国人民一致声讨无良制造商和无良质检总局,结果是长江同志下台、文华同志下狱;重庆政府放任出租车公司长期严重剥削出租车司机(非正义),导致所有司机自发罢工(抵制),结果“惊动”了熙来同志,剥削方才有所减轻;瓮_安地方官员长期欺压民众(非正义),一个导火索,即点燃了民众复仇的怒火,烧毁了县_委大楼;满清政府堕落无能、欺压百姓、丧权辱国(非正义),全国志士,在孙先生领导下“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最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由是可知,一旦社会中有非正义出现,民众必然会有相应的反应来改变这种非正义,以恢复社会的正义,无论这种非正义是大是小。这是社会保持自身良性发展的一种自我修复机制。所谓“上善若水”。“正义”像水一样,稍有不平,即会自然产生一种力量让其平复。

  经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修复非正义的机制有这样两个步骤:(1)民众认知非正义事件;(2)民众根据心中的正义标准做出判断并实施相应的行动以改变非正义的状态。这看起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却在其第一个步骤中蕴含了万千玄机。这种玄机,就在于上文提到的,民众因为个体生理上的局限性,必须通过媒体来认知社会中发生的事实。

  如果媒体是独立的、中立的,仅仅将发生的事件传递给民众,那么民众所认知的就是实际发生的事实。如果媒体为某一利益集团或者阴谋者所控制,那么他们就会屏蔽因其统治所致之“非正义”和罪恶,让媒体“无声”。因为一旦为民众所知,民众改变“非正义”的力量将直指其统治。中国历史之所以如此迷离,皆因大众媒体受强人控制。由于现代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虽然统治集团还牢牢控制着主流媒体,但对非主流媒体(诸如网络、摄像头之类)的控制却是力不从心。主流媒体不能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只能由非主流的民间媒体来承担。如果不是那家酒店自己安装了摄像头,我们恐怕还不知道那个小姑娘被嘉祥同志猥亵,也不知道民众在嘉祥同志眼里原来“算个屁”,嘉祥同志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处;如果不是手机带了摄像头并且网络可以上传视频,北京站售票员一摞一摞地出票不会被全国人民看见,铁道部也不会假惺惺地道歉,胡总书记也不会做出重要批示;如果没有网络的揭露,三鹿奶粉也许还在让许多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匆匆离开这个世界。这些事关民生的“非正义”都只能通过一个小小的自带摄像头、一方小小的网络来为民众获知,而不是通过社会主流的媒体。这怎么能不是社会的悲哀啊。还不知道有多少罪孽,因为这“无声”至今仍不为民众所知。

  除了“无声”以外,他们也会让媒体给民众传递符合他们利益的“事实”,导致民众依据正义的准则产生他们想要的行为,从而达到利益集团的目的。此时媒体虽然是“有声”了,但却是“假声”。“假声”对社会和人心的创伤比“无声”更深。

  1921年夏天,一个来自湖南的强人到了浙江嘉兴,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这个强人准确把握住了中国农民的需要和不满以及中国农民“修复非正义”(暴动和革命)的能量。他也深刻了解媒体在人民认知社会现实方面的玄机(我党称之为“意识形态”)。农民受地主剥削、受国民政府贪官污吏的欺压是一个社会中极易出现的现象,何况是在一个军阀纷争的年代。这需要国家安定统一、土地制度和吏治的改革、训政和宪政来解决。我们现在所谓新中国,也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甚至讨要不到工钱;也有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对买房民众的敲骨吸髓;也有像嘉祥同志一样的酷吏对民众的欺压。但那个湖南强人领导的集团却通过其所控制的媒体,诸如报纸、广播、戏曲之类来夸大这种矛盾,并用阶级的概念来固化这样一种对立,将一个社会中极易发生的非正义事件妖魔化,从而让民众认知到一个万恶的社会,煽动起仇恨,使之为修复“非正义”(万恶的社会)而慷慨赴死。大家熟悉的很多所谓革_命戏,譬如《白毛女》等,就是此类手腕的经典代表。中国民众,被“假声”导入死地,手足相残,以数百万性命的代价,实现了阴谋者的“理想”。由此,我以为所谓胜利的“三大_法_宝”都不是法宝,唯有对媒体的控制,方才是胜利的真“法_宝”。

  谈到“假声”的危害,我要特别提到另外一个湖南人——少_奇爷爷。少_奇爷爷对革命、对经济都很有研究,最可贵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搞革_命,什么时候该搞经济。面对全国上下的狂热,仍然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头脑冷静,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纠正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错误做法,负责任地指出三年自然灾害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见1962年1月27日刘_少_奇在扩大的中_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少_奇爷爷的这些论断和行动显然让他那位一生醉心于“风卷红旗如画”的老乡非常不爽。结果是从1966年开始遭受那位老乡的残酷迫害,并于1969年一个寒冬孤寂地死于河南开封。少_奇爷爷死前留下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真的是人民写的么?不是的。因为媒体控制在他那个老乡手里,人民从来就无法了解到真相,又谈何写历史。少_奇爷爷深知这一点,因为他本人也曾经是媒体的操纵者之一。

  为民请命者,大抵是不惮于就戮的。其最大的恐惧是自己对民众的爱和付出不为民众所知,反而会被当权者操纵的媒体造出许多卑劣的行迹、扣上许多恶毒的罪名,并永远带着这样的恶名,淹没于历史的洪荒之中,万劫不复。这才是比死亡更大的恐惧。带着这样的恐惧死亡,他怎么能不孤寂?在无法承受这样的孤寂时,只能说一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给自己一点温暖,并寄托微茫的希望于将来。1969年寒冬的少奇爷爷,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就如同那一点微弱的火光。

  “假声”亦可生造出祥和的空气和盛世,粉饰利益集团治下之社会与民生,以致“天天都是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粉饰的恶果,是让民众逐步丧失对社会危机的警惕和关注,长期缺失对社会的责任。“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

  “无声”阻断社会正义的自我修复机制;让民众丧失警醒,丧失责任。“假声”制造仇恨、涂炭生灵、分裂族群,让社会陷入非理性和畸形发展;让作恶者肆无忌惮,让为善者步履维艰。

  在司法审判中,如果隐匿证据或者提供伪证,都将被科以“妨害司法”的罪名。因为法官需要依靠证据才能获得法律事实,然后才能依据法律做出判决。如果隐匿证据或者作伪证,那就必然意味着冤假错案。我们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大法庭”呢?在这个“大法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法官,我们“审理”的依据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我们“审理”的内容是这个社会的一切“非正义”:历史的、现在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司法的……;这个审理分分秒秒都在进行。而媒体,就是这个“大法庭”中的举证者。如果媒体对这些“非正义”保持“无声”或者发出“假声”,不也是一种犯罪么?这罪名,应该叫做“妨害良知罪”。

  当今之中国,问题丛生、危机四伏。最大的症结,也是往往被民众忽略而为利益_集团高度重视的,是媒体的“无声”与“假声”。要让我们的社会保持良性和理性的发展,必须要有传递“真声”的媒体,而不是什么“喉舌”。唯有此,方能让理性和良知的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确保社会良性、理性地发展,确保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8年,蒋_经_国先生宣布“开放报禁”;我九岁那年,中国的先行者们喊出了“解除_报_禁”的口号。媒体的独立与真实,大抵是开启新时代的第一步吧。

  (戊子年腊月廿三深夜完稿于听风楼)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年前的二月十六日,大雨瓢泼的香港,鲁迅先生在香港青年会上,做了这场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无声的中国》的演讲读后感。现在,我静静捧书,脑中想象着鲁迅先生演讲的神态,耳边划过雨珠,猛击地面,砸出一声声愤怒与无奈。

  先生讲到了祖先给我们的遗产:文字,这可怕的遗产。它难于应用,很多人因它难便不再理它,不会写也少说;还有些人当宝贝玩弄,不真懂得,所以这些人都是无声的。想起古代无聊的八股文,诸多限制的律诗,四种写法的‘茴’字,的确使我头疼,那些所谓的文学,看似美,却实难驾驭,也无趣。想来好像迂腐还是迂腐,用先生话说,那是过去的,都只等于零。

  中国人“不能说话的毛病”,从宋到明再到清,似乎越来越厉害,讲话的人越来越少,有新意的也越来越少,再么就是唐宋的声音,但都不是现代的声音。先生‘客气的说是哑了’。无奈啊,无奈,中国的历史决定了中国的文字,决定了中国文人的话,没有了现代的话,中国是寂寞的,我听见大地的叹息。

  要恢复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胡适之先生提倡的文学革命第一次尝试恢复,或者说文学革新,简单得很,提倡人们说现代的话,但是,腐败思想是既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其实,白话易为明白,而古文却很少有人懂,且古文也可以用白话翻译出来,所以,中国的文学并不是只能用古文传承,读后感《《无声的中国》的演讲读后感》。当然,作为学生,我们还是要学习古文,学习原声原味的文学,以此了解更深的中国的韵味,中国的神彩。

  先生高呼:“我们要说现代的话,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有老前辈笑白话卑鄙,笑青年人作品幼稚,但幼稚会生长,会成熟,就像孩子会长大。“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青年大胆的说话。勇敢的进行,忘掉一切利害,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终于,中国的声音在世界响起,环绕,嘹亮!中国挺起胸脯站立在世界之林!那一代代中国人,用鲜血汗水争取来的中国自己的话,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回荡,在你我耳畔激起澎湃浪涛,我们勇敢张嘴说自己的话!

  如今先生已长眠地下,但他的叹息不再是叹息,他的无奈不再无奈,他的期望已成真,一代代的年轻人用现代的自己的话,道出先生的梦想,而我们的声音必将更响亮!


《无声的中国》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中国

1、读后感 作文 小学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小学作文:《匆匆》读后感(2015-07-15)

2、读后感 作文 小学 这两个星期,我看了一套书,叫《笑猫日记》。我看的这本书是说一只会小的猫:笑猫,在寻找它?心爱的猫:虎皮猫的一个故事。小学作文:《笑猫日记》读后感(2015-07-17)

3、沁园春 长沙 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作文3篇(2015-07-17)

4、 读后感 旧事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觉得名著不生动,往往是看了一半便将它放在一边。但是,《城南旧事》这本名著不同,它将我拉进了书的真谛里,朴实的文《城南旧事》读后感 800字(2015-07-20)

5、读后感 读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心中留下了两个字——坚守。从书中,我看到了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忠诚与背叛》读后感 800字3篇(2015-07-21)

6、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超级笑笑鼠》这本图书。这本书的文字背后,藏着许多带有孩子味的话语,让谁看了都想乐。这本书是大人写的,可我觉得这位大人有着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写的东西《超级笑笑鼠》读后感 400字 真假超鼠奇侠(2015-07-21)

7、读后感 月光读完《月光下的肚肚狼》后,我知道了肚肚狼是一个很穷很穷的孩子,他成天在大街上要饭,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很可怜。是好心的小红鞋给了他很多钱,生活慢《月光下的肚肚狼》读后感 200字【2篇】(2015-07-22)

8、读后感 故事 张画 想像在现实中是不能少的,幻想是一盏灯,让内心的空白处常见丰盈;让生命的坍塌处涌出希望 说实话,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如南瓜会发光等充有魔幻色彩的童话,认为它们《十四张画的十四个故事》读后感 550字(2015-07-24)

9、读后感 中国 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风帆,乘着风儿我们前行;梦想是方向标,为我们指明前方的道路;梦想是一缕缕温暖的阳光,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放飞中国梦》读后感 小学生《践行价值观 放飞中国梦》读后感 500字(2015-07-27)

10、新传 读后感《小香咕新传》是作者秦文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手笔,勾勒出的一幅温暖感人的亲情之图。在这张图中,还有好多一直陪伴在小香咕身旁的挚友。她们是勇气与智慧的精灵,跳跃在《小香咕新传》读后感 2篇 500字(2015-07-27)

11、小飞侠 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小飞侠彼得 潘》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飞侠。故事讲述的是:一天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迪家里,教她和两个弟弟飞行《小飞侠》读后感 300字 2篇(2015-07-27)

12、读后感 葵花 青铜 这是一个哑巴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下男孩青铜成了一家人,也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青铜葵花》读后感 300字(2015-07-28)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无声的中国》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无声的中国》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81057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