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2015-12-26 03:11: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永远是至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的对立也许就是生命的全貌。生伴随着死,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酷的黑夜在晨昏线上交合,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不可遏制地貌合神离,忠诚与背叛渐行渐远……然而即便生命是矛盾的存在,即便生命饱受不能承受之轻,它依然成就着各种矛盾一同铺向尽头的结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小说文体的文学作品,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与思想,实在远远超脱于我们一般向认为的小说,它从哲学的高度借由小说的体裁讨论了生命承受的“轻”与“重”,蕴含着对生命最深层次的探讨与索求。

小说探讨的是生命承受的“轻”与“重”。小说开篇便已将这个探讨的中心抛出——“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答案,或许作者自己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明悟。

就文中的主人公们而言,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轻”与“重”。托马斯应该是一个生性自由的人,在经历了一宗惨痛的婚姻后,他开始更加热切而坚定,甚至有些病态的追求自由——甚至在男女之间的感情上——直到六次偶然将特蕾莎推进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一份难

以阻止也难以承受,并且不为自己所理解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爱。他对这份爱感到莫名的恐惧,于是一次次用比喻向自己辩驳这不是爱。然而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不论两人之间有多少磕磕绊绊,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真正的爱情。托马斯的一生,就是徘徊在选择承受“轻”还是“重”,并最终选择了承受“重”。虽然最终与特蕾莎双双死于车祸,但相信两人在生命中也是品尝过真正幸福的吧!

特蕾莎对爱情至始至终忠贞的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的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这一条狗。她始终都承受着生命的“重”,这样的一生,是幸福呢?还是被幸福掩盖的凄凉呢?

萨比娜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欲望、争强好胜、爱世人之所恨的人物,萨比娜的人生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背叛父亲,共产主义艺术,丈夫,爱情。似乎她自己就是媚俗”世界的对立面。她始终努力争取着“轻”的生命。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从小说中不同人所承受的不同的“轻”与“重”的生命轨迹中,似乎就不能够单纯地判定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

就日常生活的本能而言,我们自然喜爱令自己解放的“轻”,厌恶压迫自己的“重”。然而,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就如小说的题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不可以承受“轻”的生命呢?“轻”说是“逃避”也无不可,“重”亦可以简化为“承受”,暂且不论“承受”带来的结局是终究到来的黎明还是无垠无际的原暗。“轻”所带来的空虚是唯一的,虽然选择空虚并不意味着选择痛苦,但这样是不是真的好呢?“轻”还是“重”?

这是一个问题……但我相信,作为“人”的尊严,不会容许我们选择空虚来作践只有一次的人生!

另外,作者认为人的灵与肉具有两重性,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无法断言其对亦或是不对,这等哲学的论题本就是至为玄奥的。也许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与“不真”。姑且顺从于“灵”与“肉”的哲学思想,我们依旧能有所感悟:所谓的“灵”与“肉”虽然不是一体,但却共生一体,如此组成了“自我”。躯壳不能背离灵魂,换句话说,自己所做所行,都必须秉承自己的原则,不能背离自己的良心。如此,才是一个“自我”,而不仅仅是一副躯壳,一副行尸走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为何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开始读这本时候,想到的就是对书名的不解,为何承受不起这生命之轻呢?“轻”为何?是否人又能承受得了生命之重呢?生命为何有重量之分呢?抱着这些想法,我开始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旅程。当看到“她蜷缩在车厢的一角,那只沉重的行李箱放在头顶上方,卡列宁蹲在她的脚旁。她想起跟母亲住在一起时曾工作过的那家小酒店的厨师。那家伙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动不动就在她屁股上打一下,还不止一次地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要和她睡觉。真奇怪,她想到的竟是他。对她来说,他代表着她所厌恶的一切。但是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找到他,然后对他说:“你说想和我睡觉,好!我来了。””这里的时候,出现的不解更加明显。是否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是我的知识理解水平不够呢?让我实在对“她”的想法不解。但是我没有停下了,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完全书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的解压,终于从男女主人公的纠结变形的爱情中走出,也开始思考他们之间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情感,如果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奴性的、一种生理上的、一种变形的又符合事实的情感吧!我会怀疑他们的情感,并非爱情,但是谁又能说清楚何为爱情呢?每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其他人是不能评判这感情的。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或者是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说,从他们的感情中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生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和轻重之分在于主体——个人。从托马斯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不想直面自己的生命,不敢正确的对待自己

的感情,又奴性于这种感情。他的眼里,这些感情实在是太沉重了,让他承受不起。 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昆德拉审慎的思考着一个问题:“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的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的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重还是轻?”在生命的进程中,有存在的社会的因素,人性的因素,责任、欲望、理想这些情感的束缚或者情感的约束,对于生命的重量来说,就像加入了作料,加入了好的坏的东西,让生命有了自己的成分。但是生命本不应该有何掺杂外物的东西呀!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改变与接收在交织进行的,不断改变,直至死亡时候,又回到原本的自己了。读本书,不仅仅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中纠结,还在男主人公对于自己国家的热情上考虑了一些问题。不管米兰昆德拉想说明什么,我从中都感到自己的收获。所以感谢米兰昆德拉,感谢这样一个机会来使自己的情感丰富,使自己思考得以充实!09级 软件学院 通信软件09388384 张红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三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永恒轮回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或许也点像弦理论所说的平行宇宙。

尼采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 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

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

轻与重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但,昆德拉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是重还是轻?”

背叛

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

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宾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 “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向人诉说,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萨宾娜最终没有逃脱对家的“媚俗”。也许,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其社会性而存在。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四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留给我最多思考的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本书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轻”倒底是什么?

书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是错”。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在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想知道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到底是对是错吗?是的,我很想知道,但是绝无可能。不管前面的路到底是对也好,错也罢,你已经上路了,这就是人生。

有人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一本抨击媚俗的书。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媚俗的解释:媚俗就是迎合于世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拒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换句话说,媚俗要求抹煞人类生存方式中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时又实在不可避免,而社会又禁止(从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人们承认这些东西。看来,人只要活着就难免媚俗。昆德拉说:“上帝把人类从伊甸园驱逐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类的肮脏的本性和厌恶带了出来,可是人类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本性,于是人类给自己穿上了衣服,带上装饰,摆上屏风,这就是媚俗。”

我们怎么才能不媚俗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类重新送回

伊甸园,然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重新来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检验和比较来选择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更加的正确,所以有人会说没必要把每一次选择或者决定都看得那么的重要,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可以去轻松地享受生活,然而我们真的做的到吗?这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甚至比重还要重。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就将不复存在,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步都看得那么重要,但是正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却不得不让自己小心谨慎。人生是矛盾的,矛盾的人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正是这份对生命的茫然,让我们承受着这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以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去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的让人难以承受。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种轻与重其实是一回事,都让人难以承受。太重了承受不了,太轻了同样承受不了。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想,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不能把生命当成物理实验,说来说去又说回去了。我想人生就是在轻与重之间不停地徘徊,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姓名:黄卫 班级: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轻轻的诵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几个字总觉得在告慰生命的点滴,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讯息,作者以如此真挚细腻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生命的轻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字字珠玑中总有心灵的共鸣与深切的体悟,才懂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能够联想到的仅仅只是人生的意义,然而作者昆德拉却能另辟蹊径,妙笔生花,将文字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政治与爱相互交融加以哲学的意义引人深思。

文章第一部分发出的轻与重的深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如此飘渺,然而重便真的魅力吗?文字打开思维的窗,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其实才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困难与压力等等危机才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包括故事主人公的爱情以及人物的人生经历,总是如此波诡云谲,波折坎坷。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在父亲的压抑与藩篱下,她极力的逃脱樊笼,于是她走向了深渊,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个中有花心浪荡的男人,坚贞痴情的女人,有对爱情的忠诚,也有歇斯底里的背叛,有家庭的冷漠倾轧,也有个人的离经叛乱,有现实的压迫,也有理想的虚幻,总之字字关情,莫过于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大地中有战争的掣肘,战机的轰鸣,它们可以摧毁大地的家园,但是却磨灭不了人的秉性,总有良知的人反抗暴政,总有坚贞的人坚守爱情,总有信仰的人可以不顾生死。爱情在伟大的进军中总是有别样的资彩,昆德拉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然而爱情中夹杂着颠覆性的东西,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而在小说中,特雷莎似乎总是爱情与亲情的忍受者,成长期忍受着父母离异,母亲侮辱的没落人生,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她选择了终身的依靠,而义无反顾的离开生活多年的家

庭与故乡,她以为寻找到了真爱,找寻到了爱的温暖,但是事与愿违,一生相守的丈夫却总是沾花惹草,玩世不恭,但是她却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也总是无以复加,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有总是如此斩钉截铁,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另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对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

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是以做作的行为取悦大众的。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心的价值取向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所同化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与集体不相适应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这一世界,我们又是只能委曲求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群体所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遗世而独立,但是我们又是否得知这种反抗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呢?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以这样的一个疑问作为全书的脉络,旨在探讨在生命中,我们到底是该选择重还是轻?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出真正毫不后悔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来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

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这是作者米兰、昆德拉的撷问。

近日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不禁想 生命不能承受,既然很轻,为什么还难以承受?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找出答案。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做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与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极偶然的因素。碰巧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碰巧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碰巧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碰巧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碰巧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碰巧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书、贝多芬、数字六、黄色公园长凳这一切的一切,是偶然、巧合,还是冥冥的安排?如果托马斯所占的位置被当地屠夫占了,特丽莎就不会注意到收音机在播放贝多芬,但她初生的爱情加强了对美的敏感;如果没有那本书,那她就不会去注意他,他也不会眼光与她相撞时突然想要一杯酒;如果他不那么刚好住在六号而是十六或者二十六,那她就不会如此相信是注定;如果不是七年前主治大夫坐骨神经痛的话,他也不会到那里去。

从此,两个生活在不同两维的人,牵扯在一起,你进入我的生活,就象格列佛进入了小人国的领地,这事多么奇妙。更奇特的是,相遇后,生命中一切不能承受之轻便由此展开。

托马斯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他有着众多情人却从不留在女人身边过夜。直到特丽莎,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好似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顺水漂到他那里。从而打破了他的一部分生活习性,他发现自己竟然习惯睡在她身边,这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但他的生活离不开其它女人,他觉得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甚至对立的感情。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这种渴望对无数

女人都可以有,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这种需要只能对一个女人产生,这超脱的思想又是托马斯生命中的反叛。

但爱情从来是自私的。特丽莎与他的其它女人永远是对立的个体。她不断地做恶梦,不断地把她的梦向他倾诉。增加了痛苦却得不到解脱,最后她决定离开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他妥协了,他可以放弃一切,他决定去找她。他从一个有名的医师,到小司机员,最后沦落为一个擦玻璃工。她看着他老态的样子,突然感觉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昧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她终于达到自己的目标,变老后的他虚弱到需要她的保护。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在悲凉之中。

我在想,当初不遇上她,伴随而来的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可是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选择还有什么意义?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这让我想起《蝴蝶效应》这部经典影片。即使可以回到过去让你重新选择,就算结果是好的。在这过程中,肯定有别样的痛苦别样的好,但就一定比这样的痛苦这样的好更好么?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不都轻若尘埃吗?

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么,到底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本书的作者昆德拉无力解决。相信你我更无从解答。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热爱生命所赋予我们的形式,然后永不言悔的一直走下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我是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米兰.昆德拉这本将近400页的巨著的。说它是巨著肯定是不为过的: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同时《纽约时报》也曾评论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当初买这本书时,完全是因为它的声名在外,也曾有一点点小小的误解。有人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场遇见”。与一本书不期而遇,如同遇见一位心仪的人儿,不知是怎样的不幸或者幸运。不管结局如何,过程都是好的。而遇见昆德拉,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心里无不是感激。

起初以为这会是一本纯哲理的理论书,总会有点枯燥乏味。只是自己一直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又被它清新简洁的封面所打动,还是读起来了。书里第一句话就是“永恒轮回”,不免又让人打了个冷噤,好大的口气!继而又讲到尼采,非洲部落之间的某一次战争,法国大革命,希特勒,巴门尼德„„仿佛就这样被推入了历史幽暗的隧道中来了,黑漆漆的,仿佛没有尽头,但总是在几处闪着光,也许,循着那些光,我们能够找到出口。随后,笔锋一转,我们跟着这光,进入了另一个隧道中来,也就看到了隧道中还有其他的人,原来不止是你一个人被困在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穿行其中,我们都在探索着,思考着,如同托马斯他们一样。这不得不说是大师的高明机智之处呀,仿佛巨人一般,俯瞰在上,历史为经,民族为伟,把那些“隐喻”“暗道”“陷阱”“机关”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同时又富于哲理地点缀上一些发人深省的珠联璧语,让我们对里面的每一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敢忽略。如同我开头所说,我是花了三天时间看完的,这三天里,里面巧妙的充满哲思的句子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每次停下阅读的时候,思维又会不受控制地回到书籍中去。轻?重?灵?肉?媚俗?永恒轮回?必然与偶然?这些问题又会重新冒出来,我试着去回答,试着去进行一次形而上学的深层次的思考,循着昆德拉所指引的那道光,同时也不忘在我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去寻找答案。

一般我看书有摘抄的习惯,但是要把看过后的一些想法连成文字却是令我头疼的一件事,因为那时片刻的思索早就转瞬即逝了,我也只能在我摘抄过的一些笔记中去探寻一些蛛丝马迹,并且试着去回想当时的场景。

网上也找了一些昆德拉的资料。关于国籍或者是生平经历的我并不想在这里多加赘述。仅引论一下他的关于“存在”的哲学观点吧。因为要想了解一本小说,特别是像《不能承受

的生命之轻》这样一本哲理小说,更是要了解其深深根植的哲学背景。

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同样地,在这本书中,作者倾注了更多的是他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而对于存在是什么,自从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后,亚里士多德又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要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是我们永远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然而亚里士多德只是阐释了存在的终极意义,并没有解决存在的解释问题。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但那时的“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其中不乏蒙昧;文艺复兴兴起后,上帝从人们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将自我的理性意志作为人类存在的合法前提;这似乎使我们提到了巴门尼德所提出的“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海德格尔说:“当你们在用着‘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但是现在又茫然失措了”。这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产生的种种异化,导致了哲学家开始了对“存在”的重新思考,即对“存在”进行寻根。于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又提出“在”是第一位的,“存在先于本质”.米兰昆德拉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昆德拉不是从存在的本体论,而是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的。在他看来,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个小说家,不能揭示人类存在的现实,那么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小说的写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对存在的深思。对于现实世界,米兰昆德拉基本上持一种悲观态度,对于现实世界,他认为生活就是一个陷阱,人们未经请求就被生下来,封闭在从未选择的躯壳里,直至老死,一体化的世界杜绝了人们逃遁的可能性。因此昆德拉的”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而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使人成为可能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从整篇文章来看,他的论证是天衣无缝的,富有哲思的,同时也赋予了书中每个人物以极大的生命力。后来他也在文末说,”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这样的幸福着实令人从后颈背生出一种悲凉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小说里面每个人物的命运和价值,当然也不只是他们,还有我们自己,甚至整个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价值。思考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也就是在思考着“存在”这样一个命题,或许带点形而上学的意味,但是这样的思考总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就存在于一个你也不曾知晓的瞬间。

是的,也许你并不曾知晓。

我是在自家阳台上读完这本书的。读罢,心里自是千千结,我被那些沉重的命题逼迫着,

心情一下子竟然沮丧起来了。我望着屋前的那棵大榕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至少要五个人才能把它抱住,它就这样安静的站立着,一站就是百年。他就这样静默地存在了一百多年,可曾有过怨言?可曾哭泣过?我就坐在它前面,利用阳台,和它就并肩坐着,一坐一天。我看着阳光从它身上流过的痕迹,影子悉数落在地上,有时候也洒在我身上,轻轻摆动着,来来去去,就在这一来一去间,蓦然有了意味。我开始谨慎观察起来,观察这无法触碰的影子。我只靠着感觉,甚至不用眼睛看,我感觉那些叶子的影子落在了我的身上,她们轻绒绒地抚摸着我,我甚至感受叶子上那毛茸茸的须发,叶的触角尖尖上承载着属于生命的重量,有岁月的积淀,有风霜的侵袭,也有顽皮的小孩在她们身上刻过的伤疤。她们在向我诉说着。我突然感觉到了这就是存在。带着这样一种严肃的感觉,我又退缩到了现实生活中来。我又重新看到了墙角边上的青苔,看到了在水池边洗菜的母亲,我感觉生命正向我张开,前所未有地,我感受到了那一种张力。我似乎听到了昆德拉笔下的悠扬的牧歌。你若跟我说起“永恒轮回”,我想到的不会再是沉重的负担,也不再是残酷的重复。我想到的是特蕾莎说过的那句话:“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且看这屋前的大榕树,想象着它生命的年轮,那一轮一轮,自有神秘的特质。若你去思量它,你就会激动。如果对其深究,你的思想会开始澎湃,想安静都难。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一颗安静的树它会有着怎样的幸福,就像我们不知道一只叫“卡列宁”的狗会有着怎样的幸福。

树是没有爱人的。即使它的生命中也有过不少的艳遇,比如说一只百灵鸟突然落到它的枝头,“吱吱啾啾”的声音真让人难以抗拒,于是乎陷入了一场爱河,可是在树还没弄懂爱情是什么时,那百灵鸟就飞走了,就像那个夜莺与玫瑰的故事一样,就像人间许许多多的爱情一样,不得不草草收尾。后来,又遇见了雨,遇见了风,遇见了云,可是谁也没能留住。但是这样就可以说树不是幸福的吗?就在这一个一个离去的恋人中,树最后还是明白了爱的含义。只是它再也不肯向人诉说了。所以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我们不知道一棵没有爱人的树会有怎样的幸福,就像我们不知道一直在不断变换着爱人的萨比娜会有着怎样的幸福。

这本小说里一共刻画了四个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以及弗兰茨。其中萨比娜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大家也许会觉得特蕾莎才是故事的主角,她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小白鼠一样娇小惹人怜惜,她享受着爱带来的沉重,并试图把这种沉重施加在托马斯身上。而萨比娜则相反,对托马斯,她只是一个情人。她喜欢情人这种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身份。她说:“美是一个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她选择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角色,将生命重的意义抛向脑后,而追求的就

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地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她一直朝着相反地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萨比娜喜欢照镜子,我不知道她从镜子中会看到什么。但是我却似乎从萨比娜这面镜子中看到了我自己。高中时好友就曾一针见血地对我说过:“你骨子里流着叛逆的血液”,后来我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这血液是一生也无法摆脱,叛逆的因子不安于留在我的身体里,它侵蚀着充斥着我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喜欢倒着走路,在床上的时候也喜欢倒立,无论事大事小,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选择人少的那一方,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那一方。对自己也总是严苛多于宽容。我的这种背叛是生来的。妈妈说我刚生出来是不哭的,后来硬是被掐了一下才哇哇大哭的。小时候也不是一个很合群的人,更不会去讨大人的喜欢。在生来叛逆的道路上,我是孤独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去认识去融入这个世界,我慢慢形成了一种冷静的视角去看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像屋前的那棵大树一样。我也渐渐能够明白昆德拉所说的那句话“赋予我们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即使在那时我的字典里并没“媚俗”这个词,但是我似乎无时无刻不与之在对抗。而当时的那种对抗,成就了今时的这样的一个我。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九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英文》

READING REPORT

After reading the book named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I feel very depressive. Milan Kundera’s writing style is quiet direct and incisive. Unfortunately, people can’t admit that the veritable desire because of these we have progress. I think what Milan wants to tell us that no desire no improvement.

One of a scene in the book is that Teresa’s mother was beautiful when she was young. She had nine pursuers the first one was the most handsome, the second one is the brightest, the third one is the richest, the fourth one is the healthy, the fifth one is the most noble, the sixth one is the most poetic, the seventh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few years ago, the eighth one can played the violin, the last one was full of manliness. Finally, Teresa’s mother got married with the ninth man not because she loves him but they have a baby named Teresa. Her mother didn’t love Teresa at all, she always think the rest eight men are better than her husband, she didn’t pursue others, so that she left her husband and pursue a no manful man who had few times crimes and he divorce twice. She married him, but after that she starts sinking and lost her beauty become a shrew.

This period gives me the deepest impression. Milan put nine different peculiarities to nine individual persons, Teresa’s mother can only choose one. She wants everyone because she doesn't know which one she loves most. Her greed let her come to a man of nothing. She began to lose, lose beauty, los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oul. When Teresa locked the door and asked for their most basic right, as a mother of her on the rampage, she realized that everything left her, and she in the last mother's identity, is almost coerce her daughter left. But these are all in vain, because she never taken any responsibility in life, whether to society and family, or relatives. She died just gently closed my eyes, there won't be any heavy soul.

On the other hand, I'm thinking of Milan to convey love. "Love" is always a secret. I once thought that love is pure perceptual things, if you use too much rational thinking to think it, then love will not be pure. Now this view was almost subverted. The love needs conditions and rational thinking. You need to know what you need most, find a person can satisfy our needs, and then forgive his faults, perform your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others, this is love. Milan says "burden is heavy, our life more close to the earth, more real it is." Probably with responsibility through love is real love. Wrote here, I found that the rigid pursue a person that you think how is a foolish thing, love is in the special time meet someone special.

Unconsciously ,I wrote so many, but there are boundless feeling, it is difficult to read《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f I want to know every word meaning, I might spend a few years time to read it, but it has really made me grow up and I do benefit from it..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十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对于书,我总有一种特别的钟情;而看书,则成了小学就已养成的习惯,一直伴随我至今。

可以说,我看的书品种很杂。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好书,我都很乐意去看。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谈话。”那么我很庆幸,因为我已经和鲁迅、钱钟书、村上春树……这些大作家进行了很多次深刻的交谈。

但让我印象依旧深度的书,非《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莫属。

这本书是米兰﹒昆德拉的名著,是一本有深刻涵义的小说。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对现实的披露和对哲学思想的另一种阐释都很独特,让我可以边读边对社会、对人生不断的思考。也许现在的我还不谙世事,也许现在的我思想还不够成熟。也许还要拜读第二三遍才可以对这本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我还是想说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这些收获来自我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它说: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

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反复地品读咀嚼,一遍遍地默念于心。此时此刻的我,似乎懂得了些什么。脑海间的灵光一闪,恍然大悟。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它完全解读了我对生活中所产生的不满和抱怨。这句话让我在对重复繁琐的生活产生厌倦时,对学习要反复做着那枯燥乏味的题海而失去耐心时,让我思索到原来这也是一种幸福。充满充实感的幸福,是一种能够重复安定的生活,能够重复拥有学习机会的幸福。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句子。比如: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或者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笔者认为,用心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定会有不少收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857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