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15-12-26 07:50: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题曰《黑色阅读》。说起作者酷爱着读陀斯妥也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鲁迅、张爱玲等人的作品。陀氏无疑是一个用心灵拥抱黑暗的天才;帕氏可谓最伟大也最卑劣的时代里的哈姆莱特;鲁迅则犹如一个不带一点干粮和饮水进入沙漠的旅者,抱着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又好像是播种煮过的种子的庄稼人,原本就不怀有收获一颗一粒的希望;而张爱玲,则在惘惘的时代背景中,从女子的内心感受出发,洞穿了人性中所有的局限与悲凉。作者说他喜欢‚在咬着牙进行的黑色阅读中,不停地与‘黑色天才’们猝然相遇‛的痛感,喜欢那种即使在炎热的夏夜里也深入骨髓的丝丝凉意。也许这种‚黑色阅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冷峻地切入现实人生。然而,当我读到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苏东坡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某些时候更乐于热爱神祗的笑容。

诚然,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高贵的个性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还是会有人,在苦难、悲哀的人生际遇中,以他的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冲出了重重黑幕,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留下了一些烛照后世的、不可磨灭的宝藏。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迹,苏东坡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奇迹之一。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

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的才华和学问都要高出别人很多,政绩又不错,小人们想陷害他,就想方设法用他的诗文来为他定罪。他们硬说他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和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把他诗中的很多语句和意象上纲上线,促使神宗皇帝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乌台诗案‛。他因此被关在牢中四个月零十二天,后来以一个近乎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湖北黄州这样一个荒凉的小镇。他是因了诗文而获罪,可是在从狱中出来的那天晚上,竟然又开始大做诗文:‚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些句子又是可以供御史们拿来告他不敬皇上的,他写完这首诗,丢下笔杆说:‚我真是无可救药。‛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令爱他的人担心,却又阻挡不了他。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说自己生性不耐烦,遇到看不顺眼的事物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具有着天然的大无畏的勇气,这种力量也许由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

于他的身上,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才有可能停止。

他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

他享受在黄州的惩罚和拘禁生活,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及‚承天寺夜游‛等绝妙好文,那两篇月夜记游赤壁的文章流传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到这些文字,都会生出新的人生领悟。

他在人生的晚年时期被贬谪到岭南,爱了这里的‚岭南万户皆春色‛,他是一个平民,像在黄州时期一样自己建造房屋,并学了酿酒的秘方,刻石为记,藏在罗浮铁桥下,说‚只有寻仙的人能找到‛。他自以为可以定居惠州,不料60岁的时候又得到了移居海外(海南岛)的命令。热带小岛的夏天湿热难当,他常坐在槟榔树下数日子,等候秋天来临。秋天多雨,船只因为气候关系都不再南行,食物短缺,岛上连米都买不到。‚食无肉,病无药‛,老人的身体实在吃不消。但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未失去生活的乐趣,也许是真正掌握了自己,至少他从未失去幽默感。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

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如今和默默无闻的穷学者、农夫交往。家里一天没有客人他就不自在,别人不来他就出去拜访邻居。他缺衣少食,却似乎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一天他头上顶着个大西瓜,一面唱歌一面穿过田野。一位七十岁的老农妇说他:‚内翰昔日的富贵,有如一场春梦。‛从此苏东坡就叫她为‚春梦婆‛。……我总是容易被一些细小的事情深深吸引,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使我对苏东坡充满热爱。我爱他身上所有的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我始终相信,只有完全舒展、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盛放出幽默的花朵。这是慷慨的天才馈赠给我们的近乎神祗的笑容。我热爱这些,如果有人问起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回答只能是:‚正因为我喜欢。‛ 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对手‛。虽然就品性和才华而言,林语堂先生还够不上苏东坡的风华,但在二十世纪诸多第一流的文人中,他无疑是最为接近苏东坡的人。前不久我在旧书店淘到一本名为《林语堂与廖翠凤》的小册子,看着大受感动。不免想到鲁迅先生,更主要是想到那个凄苦一生的名叫朱安的旧式女子,朱安的悲剧是谁之罪?我说不出答案,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秉性接近苏东坡的林语堂先生身上。我还想到,也许人的秉性有诸多天然的分别,有的适合做朋友、师长,有的人天生就是最出色敌人或对手,鲁迅先生就只能属于后者。林语堂先生也曾投身于火热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北大和北师大任教时,站在学生的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带头朝军警扔石头和砖块。他似乎和苏东坡一样,一

度活在党派夺权和文人纷争的中心,后来逐步退向边缘,直至黯然去国,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他写的《苏东坡传》是一本‚无一字无来处‛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情趣盎然的小说珍品,也只有这种自由烂漫的文体和豁达睿智的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凸显传主的灼灼神采。林语堂先生为苏东坡作传,固然是苏、林隔代相通之幸,更是万千普通读者之大幸。 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爱意和关怀的人间,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我相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室内像一个冰库,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本是用英文写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不是有点像岳飞的母亲呢。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他从小确实是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在那时,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样的道理。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

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些小神童之所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最后象江郎,方仲永那样的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 自认为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不勤奋,基础没打好,没有深厚的根底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而东坡就不一样了,人家本身就天赋很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是依然很勤奋,很认真,因此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比如说对于王安石,他对王安石极为厌恶,更因为他穿着习惯的矫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尤其明显的是体现在他写的那篇讨伐王安石的《辨奸论》,老苏写《辩奸论》时,苏东坡说他和弟弟子由都认为责骂得太重,可是,事过不久,苏东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苏的所见太对了。那篇文章至今流传,足以显示苏东坡老父的真知灼见。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直至今日,但是没关系,他的两个优秀的儿子替他在官场上施展了抱负,还不算是太遗憾。

再一个就是苏辙,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

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写完三苏,又要说说苏轼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远胜过丈夫,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在我看来苏东坡的身边就是需要这要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她是一个妻子,也更像一个聪明的管家,睿智的长者。可是她不幸早逝,这让苏先生很是难过,曾专门写过一个词纪念她,这就是与贺铸的悼亡词并称为悼亡词双绝。当然这本书中还提到过与他相关的另外几个女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爱妾朝云,我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到了。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

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花了一个礼拜不到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苏东坡传,她就像我的一门作业,同时也是一门课程。它让我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同时也了解文人的气魄以及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全部理解,因为他写出的文字如此高深,凭我一个礼拜的时间,是不能读懂那些文言文的,何况作者林语堂曾今用英语写完了这本书,这令我赞叹不已。

从苏东坡传里面我读到了关于苏东坡的官场人生。同时也穿插了他的家庭。他有三个老婆,有一个可以说是妾吧,但是最爱的居然是自己的一个表妹,虽说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心可以说没分开过。(仅仅从苏东坡角度来说)朝云是个不错的女孩。她就像达尔文的老婆一般。生平中没有一句反驳的话,他们的年龄也是差了很多,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婆死的都那么快,早,不过他对每个老婆都还是很好的,朝云在他官场不如意的时候能与他共度。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吧。

王安石,读过他的诗的人都知道他也是壮志难酬的一个伟大诗人。但是在苏东坡里面,它被看作是一文不值的无用之徒,也许他本人并不了解当时的政治,但是也可能是这本书的偏向,我还记得历史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文学文章千万不要相信。因为它带有写书人的色彩,不过还是能从这本书里面读到苏轼的过人之处,以及他如神仙般的作风。

苏东坡这个人他不怕被贬。但是他讨厌不被人重用而被夹在朝廷中一无是处,所以必要的时候,他宁可被流放。他这一生被皇太后所包庇,等到皇太后死后。他的人生开始越来越糟,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意志。

整本书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里面要参杂着鬼怪的事情。还要说苏东坡不怕鬼怪之类的,是为了要突出他是神仙下凡?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和他有关,这就让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值得让我们在这个年龄读得,到了高中我们就要有超多的古文去学,也会学到他的。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读一遍了,所以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听说也是一本人物传记,因为太长了。实在没机会去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四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一个我们熟悉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和他同为唐宋八大家。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我读到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的父亲苏洵,给他起名为苏轼,意在强调苏轼不要太张扬,以免遇到祸端。苏洵实在是有远见。知子莫如父啊。可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正因为苏轼的果敢刚强千年之后,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五
《《苏东坡传》读后感--个人原创》

仰望千年,东坡我见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

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

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

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

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

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

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

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

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

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

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

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

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

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

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

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

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

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

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

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

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

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

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

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

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

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

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六
《苏东坡传 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

可能接触苏轼最早是儿时背诵《密州出猎》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随着年龄渐长,对苏轼的了解是在课本的《记承天夜游》中体味东坡被贬后却以“闲人”自居后悟出他的那的一分洒脱。而这本《苏东坡传》却让这位奇男子的一生像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出在读者面前,也让读者从这幅幅画卷中体味到了这名男子对世间万物的缘情。

作为政治家,他有着对百姓及他的君主的执着。在一度被贬期间,苏东坡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体察百姓的生活:看遍无力还债的贫民,为讨生计贩卖私盐却遭判刑的囚犯;而面对当他贬斥的天子,心中那一份无法呈述的酸楚与报国无门的痛苦,更是让苏轼在消极时呈出隐退之意——他曾作诗“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这位不得意的政治家心中的沉郁一展而现。但这一切最终也被东坡天生乐观所打倒,向往闲云野鹤生活的心情也最终变为漫漫山水之中的快乐,官场不得意的东坡,也重振旗鼓,开如抨击朝廷上的黑暗,表达对显赫家场的不屑,“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中那份曾经暂时的消沉荡然无存,而东坡也将自己被贬所至之处治理得井井有条,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获对上的信任。这种种功绩肯定是沉沦了苏轼抛弃自我烦恼后,对祖国的深爱。

作为我们熟悉的诗人诗人,他有着对祖国大好何山的执着。而这位诗人由于政治事件与两湖更有着不解之缘,譬如耳熟能详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如更加优美怡人的“映山黄帽螭

头船,夹道青烟雀尾炉”。想船头黄色的头巾衬托着碧绿的光,暖阳铺于湖上使人微醺,耳边是如鸣佩环的水声,这样惬意的风光怎能不让这位文采熠熠的艺术家深沦?

而作为苏轼自己,一个不平凡而又平凡的人,他更有着对自己家庭的执着。可能更脍炙人口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份对亡妻的追思;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对其弟的一份思念也传为佳话;晚年与闰之漂泊天涯时,也让苏轼在晚年感受到了人间最后的温暖。可以说对家人的深厚的情谊无时无刻不在慰藉苏轼干涸的心灵。志在四方的男儿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仅仅是因为亲情吧。

这样执着的男子,一生多舛,却也一身浩然。他去世后,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佳词佳句,更是一份体味其思想与心灵的快乐与喜悦。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七
《精品参考《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2006级历史系历史学专业 叶小莉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

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及至黄州,苏轼开始臵田地,真正务农起来。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

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

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1101年,返往常州,久卧病床。7月28日,这颗星星陨落了,享年64岁。耳畔想起苏子诗‚我生如飞蓬〃〃〃〃〃〃‛

评语:文章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作者由读《苏东坡传》而对苏东坡一生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表明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阅人:周崇云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八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午后,拿起那本静静躺在桌上的书,看到洁白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苏东坡传”四个大字以及旁边“林语堂”三个字,不知怎么的,一种莫名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带着庄严肃穆之情翻开了它。这本书共分了四个部分,分别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通过这些来讲诉了苏东坡的一生,不同阶段他所经历的。书页在指间流动着,细细品味着,映入眼帘的早已不再是文字而是苏东坡这个人以及他坎坷的一生。时而欣慰,时而唏嘘,时而敬佩,时而惋惜,如同我随着他一起经历了那些辉煌与低潮,快乐与悲伤,但不可磨灭的或许还是我对他由衷的敬佩之情吧!他生性豁达,不趋炎附势,只是坚守原则;不追逐名利,知识为百姓着想,把百姓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苏东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苏东坡不顾后果,坚守原则,也不是他为了百姓着想据理力争,而是苏东坡能够在它坎坷的一生中,依旧能做到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地做人。

苏东坡的一生之中,他从不做任何违背良心或损人利已之事,他做每件事都问心无愧,例如有一次他被官员弹劾被召回京调查,一天晚上皇上偷偷派人去观察苏东坡发现他睡的十分沉,皇上心知苏东坡问心无愧,而苏东坡也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也许苏东坡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做人不如他为百姓着

想、据理力争如此令人感动,书中可能也只有几个片段的介绍,但依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想到如今自己。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东坡一般做到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可以无愧于良心,堂堂正正的做人,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偷偷摸摸去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一旦这样做了,不管是否被人发现,你的人生都将有一个污点,它将会如影随形,一直跟随着我们。即使侥幸逃过了惩罚,我们也逃不过自己良心的谴责,只会过得胆战心惊,午夜梦回,我们又是否还能进入香甜的梦乡呢?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苏东坡那安心沉稳的一觉救了他的命,可也正是因为他做事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如此放心大胆的睡去,不是吗?如今的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做任何事情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污点,能够挺直腰杆做人的品质,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宗旨之一。

苏东坡一生堂堂正正,问心无愧,活出了他的人生。同样地,作为我们更应该以他为榜样,坚决不做任何一件违背良心的事,务求做到问心无愧,能够堂堂正正地活,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九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小学就对苏东坡这位古今闻名的学者有了些许耳闻,一开始是在随便翻翻《宋词》时,一时感兴趣过他写的几首词,后来记不得看的哪本周刊里又冒出了东坡肉这个诱人的词眼,顿时让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贪吃”的标签,上了初中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到现在也就只清晰地记得那一首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到了高中,当老师推荐了《苏东坡传》时,我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寒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凡是在我看来有能力写传记,而又不经过本人同意执笔写的人,一般都是自身文学素养高深之辈,当然,如果你想经过苏东坡同意再写传记,恐怕是先得穿越回宋朝了。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本貌不惊人的《苏东坡传》竟是林语堂老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执笔之作。作为一位在中英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语言学家,林语堂老先生想必写这本《苏东坡传》也是信手拈来了。林语堂老先生这篇作品经过张振玉的翻译就我而言感觉并未失去原著的真实思想,所以读的也是让人神清气爽。

这本传记总共三百多页,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用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使整本书显得条理很清楚,又将读者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序:

林语堂老先生在序中重复强调了他对《苏东坡传》撰写的渴望,言明自己曾一直有想写苏东坡传记的心思,无奈时局所迫,直至今日才完成。这显而易见的体现了林语堂老先生对于苏东坡这个人物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非要执笔写下传记来倾诉不可。“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由此可见,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记是在古籍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他对于这本传记算是用上了一番心思。“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林语堂老先生在其后的序中不断对前面引用部分的苏东坡形象进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使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先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丝印象。

卷一:

卷一的题目为童年与青年,显而易见叙述的就是苏东坡童年与青年的岁月时光。卷一的第一章,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通过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苏东坡,林语堂老先生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卷一后几章大致讲述了,三苏之一的苏洵,虽然才气响天下,但在屡试不第,人步入中年之后,逐渐归于沉沦,而与此同时,苏轼与苏辙这两个兄弟正如崭崭的星斗,借着父亲落日的余晖冉冉升起。

卷二:

如果非要给卷二强加一个中心,那么则一定是“王安石变法”。虽说是《苏东坡传》,可在这本苏东坡为主人公的传记中,我却又偶然间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王安石。还记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虽然在初中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大概故事,也就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半天,最后失败了的结局,对于王安石这个人的为人却是不甚了解,但通过《苏东坡传》,我算是对王安石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片面的得出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当然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

上任大官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属如吕惠卿,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可见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王安石暂时说到这,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诗人,他企图用自己理想中的变革来改变宋朝当时颓废的处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斜路。当王安石这样一个固执不化的改革派和苏轼这样一个正直,敢于进谏的反对派站在了不同的阵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顿时体现了出来,就好像陨石撞地球一样,总会擦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不过考虑到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在感觉无力报国之时,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在这时,他达到了个人诗道上的巅峰,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对于弟弟的思念,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写出了《吏隐亭》这样的词句: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在望云亭中,他写道: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一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一篇篇苏轼的巅峰之作仿佛有带着我们重温了一遍当时苏轼被贬官心中忧愤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在此时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

可无奈,后半辈子苏东坡可算是真正地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自从被王安石贬出朝廷,他就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举家隐居到深林处,与外世隔绝,叫了许多真性情的邻居朋友,更是在游玩之中作出了赤壁赋、酹江月等巅峰之作。当然,很难令人相信的是,苏东坡居然对长生不死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对于道的研究更是十分深入。

再度过了几年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后,苏东坡意外的受到皇太后的恩宠,算得上是他人生的第二春,在几年内提拔迅速,很快就官居要职。当然,真性情的苏东坡在朝廷中总是受到排挤,王安石的余党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推翻苏东坡,他曾经直言不讳的进谏,曾经为了自己的清白据理力争,但似乎他的耐性也在余党的一次次排挤中逐渐被磨光了,终于提出离开京城这个权力中心。离开了朝廷,苏东坡又仿佛找回了自由无拘束的感觉,钻研国画,修理工程,赈灾济粮„„

无奈啊,命运的枷锁始终没有放过苏东坡,在支持他的皇太后和苏夫人去世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数次被贬官,谪戍荒凉的地域,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带到一生的荣耀都洗净,他也就默然的离开了人世。

苏东坡,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样一位性格直爽的朝廷中人,这样一位兴趣广泛的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终归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十
《苏东坡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

——悟人生品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刻骨的思念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吊古伤怀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韵呢„„没错,这便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一名才子——苏轼。

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苏东坡,这是一个让人可以直接看清楚的,值得去耐心品味的人。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以前的只知道几句诗句和基本的历史常识到现在的对其的一些人生遭遇有了了解,还是有所收获的。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那么几段话让我印象颇深。

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苏东坡的特征。

林语堂在书中说道:“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其中这句话中的“乐天派”,我很是欣赏。当时在宋代苏东坡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当朝廷的政敌把苏东坡贬到惠州,再贬到海南岛,一心希望他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生病,闷闷不乐而死,苏东坡却在海南岛却过得很愉快,他背着一个大瓢,穿着木屐,披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边走一边唱歌。岛上一个老太太看到苏东坡过着当地农民一样的生活,对他说:“您当年是荣华富贵,现在跟我们一样过农民生活,是不是像一场春梦啊。”苏东坡就把这个老太太取名为“春梦婆”,他以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最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虽然在官场没能得力,遭到别人的敌对,导致被贬,但是苏东坡仍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在乡间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

这其实也是可以应用在我们大学生身上的。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免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者人,但是想要解决首先态度得正确,得乐观,乐观对待,事情会变得事半功倍。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事、人和生活。对以后的生活也是,人在开始时要的是物质生活,不免会和别人竞争,无意识中也会攀比,但是你若是乐观,生活只要充实身体健康,那岂不是还是可以好好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吗?

苏东坡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在苏东坡的人生也是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也有提到。

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在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东坡传》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

苏东坡为了让百姓过上好生活,替百姓上奏折,让百姓得到好的福利,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官。

苏东坡还是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在宋代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现在大家看来初衷是好,但是方法不对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

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东坡传》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最后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可见苏东坡并不为权势所趋,不怕因为触怒恶势力而卑微屈服,也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直言进谏。其实这一变法中,苏东坡的做法也是为百姓谋福利,从百姓的角度更扩大化地利于百姓,从百姓角度来讲,也让百姓在农业方面不至于有很大的压力,着实是做了一件好事啊,可是却被当作是驴肝肺。

但是也正因为苏东坡的正直勇敢,也得罪了一些官场恶势力,壮心慢慢却不得志啊,屡次被贬,也正是他的优点害了他。但这就是我们认识的苏东坡,他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苏东坡还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一句话来说,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在政治上有远见,为百姓着想,和腐朽的势力做斗争的这么一位政治家。

然而也最让我们熟悉不过的就是苏东坡的才气了。

这第二段话是这样的。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这是一很高很有价值的评价。“他(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刚猛激烈”,这也是林语堂对他诗词造诣的评价。

在一次考试中,苏东坡的文章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传给同辈看,也是激赏数日。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本想把这篇文章列为首卷,为避免找人批评,该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在这次考试中得了第二。可是他的才气仍旧没被掩盖,在后面的考试中,在众多人中,几乎名列榜首,在20岁时成为进士,得此殊荣后,知名于天下。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这在大家文学常识中想必也是了解苏东坡的才华横溢的。

这第三点呢,不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话,他还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看来苏东坡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啊。

苏东坡在自己的定义下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虽然这一生壮志未酬,但是我觉得他过了一个非常充实的人生;虽然屡次被贬,但是因为他是苏东坡,他却能“既来之,则安之”,在另外一个地方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体恤百姓,帮助百姓,给百姓最大的利益,也不忘国家的事宜,虽然不能掌握大权协助君主直接管理,但是还是直言不讳,实事求是,把情况不厌烦地向上面汇报,必要时催促,即使有时会遭到嫉妒污蔑;虽然苏东坡有着一身才气,但

是不忘把这本领用于批评贪官小人,让百姓明白了解。

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

我们在苏东坡身上能学到的还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习他那幽默乐观的处世态度,学习热爱生活的冲劲,学习丰富却不风流的感情,学习刚直勇敢的性格,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苏东坡的一生是这样,他是幸福的。

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也感怀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吧!

相关热词搜索:苏东坡传 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东坡传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东坡传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872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