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

2015-12-28 02:51:0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一《《寒夜》读后感》 ...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一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王伟迪 上海大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知道这部小说是巴金的小说名篇。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这部小说像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难懂。但当我看完开头后,我被这部小说的剧情和语言吸引住了。

这部小说并不像其它小说那样,开头便介绍主人公,而是描写了一个在寒夜中行走的人,这个人怀着一种纠结的情感行走在寒夜里,开头就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感情基调。《寒夜》中,描写最好的就是主人公的情感纠结。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婆媳不和,最痛苦的可能不是婆婆和媳妇,而是丈夫。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是小说中主人公情感纠结的第一来源。巴金的厉害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在巴金的笔下栩栩如生。

男主人公叫汪文宣,女主人公叫树生,他们曾经在学校里认识,相爱之后,他们并没有结过婚,更没有举行过婚礼,只是同居在一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四年,有一个小孩。他们的感情很好,但是,女主人公喜欢打扮,穿衣时尚,经常和同事一起去玩,夜晚很晚回家,因此,引起了婆婆的不满。最无奈的地方是,他们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很难生活幸福。并且男主人公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工资不高,难以养活家人,而女主在银行工作,比男主更有钱,这就导致了男主人公说话没有分量。

然而,他们毕竟是相爱的,毕竟有孩子。女主也并没有做过对不起男主的事,尽管银行的一位经理在追求女主,多次劝她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庭。面对经理的追求和爱情攻势,虽然女主有过想要离开他们,为自己寻找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她与男主之间毕竟有真爱,有过承诺,女主还是没有答应经理的求爱。

在这些事情之中,最痛苦的就是男主人公了,不光要调节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还要忍受妻子被人追求,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他觉得对不起女主,首先给不了她幸福,还要拖累她,所以他选择放弃。他既希望女主留下,又希望女主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男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正因为男主的宽容,使得女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不背叛自己的爱情。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的这篇小说《寒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主人公们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当母亲与妻子的关系无法调解时;当知道有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妻子时;当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物价膨胀,生活拮据时;男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之中,曾经的梦想变成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恨自己很无能,在情感的纠结之中,男主人公终于病倒了。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男主人公不愿去看西医,只是请了一个中医,每天喝药。而他自己也知道:可能这次生病永远都好不了。终日躺在床上,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和妻子聊天,但是他却不敢多说,因为他害怕不小心伤害了她。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可能男主最想对女主说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死的,但面对死的态度有所不同。就像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从来没有永远的胜利,因为总有一天你会老,那么你可能就会失败。我总记得在电影《三国演义之见龙卸甲》中,五虎上将之中的赵子龙,当他八十岁时,仍然出战,虽然明知道会战败,但他从未害怕,可能他认为一个将军本来就应该战死沙场。我为赵子龙而感动,更为男主而感动。虽然自己病入膏肓,将要离开人世,但他还是写信给远在他方的女主保

平安,希望她不要担心他的病情。最后,直到男主去世两个月后,女主才知道。虽然这种情节在小说中经常有,但在巴金的笔下,这个情节更加的真实,这个情节也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得到升华。

追溯这部小说悲剧的源头,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们到处逃命,能活下去就很困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力量显得十分的渺小。巴金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巴金在这部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排斥,对和平的向往。

当然,在对男主感到悲哀的同时,我也替他感到惋惜。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就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对妻子﹑父母﹑孩子的责任,就必须比女人更努力。所以,男同胞们,赶紧努力吧!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二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这是我能想到所有的词来形容汪文宣,看完《寒夜》后,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巴金将一个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束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简介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简简单单的一个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矛盾。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二、汪文宣与汪母

《寒夜》中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人之间的纠葛。首先想说的是汪文宣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然而她在整个悲剧过程中扮演着悲剧催化剂的角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超越了溺爱。在她眼里,她的儿子是最宝贝的,受不得半点苦,所以有错也一定是儿媳的错,有苦也一定要她来受,有病也是累的一定会好。而汪文宣对她也是一种“愚孝”,就算母亲做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一直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想在母亲面前为妻子说好话,但是他却没意识到这恶化了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汪母虽然保守、固执,但是她爱她的儿子,所以我觉得只要汪文宣拿出强硬的态度,母亲一定会听他的话。更深入地思考,汪文宣与他母亲之间的矛盾不正是这个社会普遍所存在的矛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汪文宣是那个时代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善良、老实、正直、不会阿谀奉承,这是他性格中美好的一面,然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无法生存下去。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汪文宣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被那个时代的社会毁灭了。

三、汪文宣与曾树生

其次是汪文宣与他的妻子曾树生之间的关系。他们曾经很相爱,或者说一直很相爱,但他们的爱在汪母眼里不值一提,或许说实在这个依然封建保守的社会里不值一提。他们曾经为了共同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天真的认为即使不结婚他们也能够一直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事成了母亲厌恶她的原因。曾树生在故事中一直是纠结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开明解放的女性她渴望自由,但她面对汪文宣时又很同情担心她以至于难以离开这个牢笼。她无法忍受汪母,她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汪文宣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为她反驳汪母,而汪文宣一次次地让她失望,使她在丈夫的爱与自由之间选择了自由,最终她还是活到了最后。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

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还是崇拜曾树生的,就像俗话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曾树生将这句话表现地很到位。虽然她崇尚物欲,但她只是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欲望而已,她渴望自由,渴望时尚,这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就算她离开丈夫去了兰州,我觉得她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罢了。而且她并没有对不起她自己的家庭,她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她没有给儿子很多的爱,但是她不怨不悔地给他最大的经济支持,最好的教育。对于汪文宣,在他病重的时候一直努力照顾他,即使每天受母亲的冷嘲热讽她还坚持地留下来,最后在百般纠结思考后才离去。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认为曾树生早就可以走了,面对这样的婆婆她也已经仁至义尽了。只有离去她才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自由飞翔,实现她的梦想。

四、曾树生与汪母

最后是曾树生与汪母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的矛盾是整篇小说的主线,正因为她们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半封建性,新时代与旧时代观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然而这一切汪母都无法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因此,汪母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又可恨又可悲的角色。

五、汪文宣与其他

其实《寒夜》想要表达的还有更多,比如汪文宣与他老板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他与同事之间冷漠的关系更是表现了人性之间的冷漠,还有他与邻居之间的关系明明自身难保还要答应帮别人表现他“老好人”的性格······

《寒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漫长、战火纷飞、寒冷的冬天,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夜晚死去,这就是他的悲剧人生。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三
《寒夜读后感

《寒夜》里的呻吟

捧起了《寒夜》,静静地聆听巴金心中的呻吟。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作者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读这篇作品总觉得很压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会压迫,对这个社会、家庭明明有无数的不满、无奈、控诉,却只能压在心里,一个人承受。作品第四节写到他和妻子争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办公的门前,犹豫不决:“万一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他们中间只有同居关系,他们不曾正式结过婚。当初他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他却后悔他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终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无法随心所欲,总有那么多的顾虑。他总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声,又连忙把下面的话咽在肚子里。”

渐渐地我的鼻子、眼睛开始颤抖。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汪文宣心地善良,从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到活下去。可是时代不允许。战乱冲击,生活艰苦无奈;母亲和妻子争吵不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工作老实耐劳却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缠身无法医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无计可施,他的手足无措,他的良善悲悯,他的老好隐忍,让人不禁心痛怜悯。可是这个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在后面指挥他。他不放抗,也无力放抗,于是成为了牺牲品。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汪文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

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让时光机回到我们的时代,汪文宣的影子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呢。官商勾结,房价高涨不落,底层民众买不起房子,也无力呻吟,只能接受,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蜗居”。看着我们的官员们以GDP高速的增长为傲时,我们不禁想问了:“如果加上人均呢?”当权利被为官者紧紧握着,当社会被不公平冲蚀,底层民众的保障在哪,他们的呻吟有人听到吗?会有人愿意聆听甚至给予帮助吗?陪伴他们的难道就要是一个又一个的社会主义的“寒夜“吗?难道他们就要像文宣那样苦闷:“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种人的。我们奉公守法,别人升官发财„„”“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不该活呢?”当苦闷积淀无处宣泄,“我们只能拼命喝酒”借着酒精的作用麻痹自己,这样的他们才不用再抑制自己。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在私立银行当职员,每天上下班,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说会笑,做好“花瓶”的角色就能拿到不错的薪水,过着不错的生活。文宣的母亲念过书,是个才女,却要沦为“二等的老妈子”, 成天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可以理解,在那样战乱的年代,教育被撞击,学识被忽视,懂得谋生成为头等重要大事。

可是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这种现象却仍然显而易见。高校大学生失业率高升,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他们口中的底层工作,而学识不高但社交能力强的人却能赢得一番闯荡的天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控诉社会的不公平。固然,这种现象是社会人才储备管理分配模式的不合理,但是,大学生本身就没有错吗?成天就会埋头读书,以学习绩点高为傲,而一旦接触社会,一切变为零,社交能力差,不懂得与人交流相处,工作能力差,为人态度不端正,试问这样的人才有公司愿意投资吗?社交能力是门博大的学问,不是课本知识所能教会的,拥有这门学问的人也是经过无数的磨练才铸就的,在看到别人光环时别忘了别人背后的付出。所以说,大学生只有在注重学业的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是金子才会发光。否则,只是一味的在寒夜里呻吟,又有谁愿意聆听呢?

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彼此相爱却又相互损害,她们都追求幸福却因为时代观念的不同而争吵不休,她们都深爱着汪文宣,可是,在她们的爱里充满了自

我的扩展。而汪文宣夹在中间“没有办法把母亲和妻子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人间选取一个,永远都是敷衍和拖”。再多的愤懑也只能在心中宣泄:“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为了生活,我只能忍受”他时常拿这句话来答复他心里的抗议,对付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母亲谈话成为了“例行公事”。

小说第六节写到:“他静静地听着母亲慈爱的画,眼光在菜上盘桓了一会儿,他看到粘在碗边的零星的饭粒,他觉得一阵心酸,他只想倒在床上痛苦。可是他仍然低着头用唯唯的答应口吻敷衍他母亲,并且不管自己有没有谱胃口,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挟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还是一个温顺的孩子。

树生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母子情怀,“她不关心小宣,小宣也不关心她。他们中间好像没有多大感情似的。”战乱生活的压迫,顽固保守的传统观念与追求自由幸福的新潮观念的冲撞,亲人间的感情贬值,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多么的悲哀。

回想起我们自身,为了学业,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压力与距离让亲人间的感情渐渐疏离,只能借助通讯工具,可是拨打的概率也在逐渐减少,当生活被逼迫,亲人也就无暇顾及了。当爱被轻描淡化,当亲人渐渐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人们剩下的还有什么了,不过是一个为利益抓狂的躯壳罢了,可笑的是,人们似乎还引以为豪。悲乎哉!

对于树生,听到了很多骂声,可是我却对她表示同情。她“没有温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丈夫,极端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婆母,争吵和仇视,寂寞和贫穷,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她有着一颗追逐自由和幸福的心,却被世俗的牢笼所困。

小说第十七节里树生有这样对文宣母亲的抱怨:“她恨我,她看不起我,她刚才还对我讲过,我没有跟你正式结过婚我不是你的妻子,我不过是你的姘头。她骂我不要脸,她骂我比娼妓还不如。我可怜她没有知识,我不屑于跟她争吵。”“如果你不另外找个地方安顿她,我就跟你离婚!我们三个住在一起,一辈子也不会幸福,她根本不愿意你对妻子好。你有这样的母亲就不应该结婚!”婆母的刁钻谩骂无法阻止,矛盾无法调和。一味的挣扎犹豫退让却让自己的丈夫更痛苦。

离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再看全书的结尾,抗争胜利了,按理说痛苦的生活应该结束,迎接的是美好的生活。可是,人们却说:“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到了胜利楣。早知道,那天真不该参加胜利游行。„„”胜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又把希望逐渐拿走。作者没有在小说的最后照“批评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呦,黎明~”因为,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残、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明”了。

寒夜里,我站在风中,深深的打了个寒战,用尽所有的力气试图发出一句呻吟,可是,喉咙卡住了,只能默默吞咽„„

2010汉师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四
《读巴金《寒夜》有感》

读巴金《寒夜》有感

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 巩志俭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

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

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五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

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六
《寒夜 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七
《寒夜读后感文艺版》

寒夜

在《寒夜》之前,读了《憩园》。 跳过了《第四病室》,来读《寒夜》。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梦想。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如果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忙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毁灭。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无望。没有人有希望。

小说中颇死了几个人。唐柏青的孩子气的太太死了,难产死的;唐柏青死了,被汽车轧死的;好心人钟老死了,因为染上了霍乱死的;当然,文宣也死了,肺病死的。小说将文宣染上肺病,病情逐渐加重,到他病重到无法发声,靠纸笔与母亲交流,一点一滴如电影一般在读者面前。写到这里,我想起当初读《憩园》的时候闪过的念头。在《憩园》中,姚先生的前妻留下一名14岁的儿子,姚先生娶了新太太之后,姚太太一直试图好好养育小虎;无奈小虎的外婆家从中作梗,而小虎又被姚先生娇纵,成为了一个自私,懒惰,势利的孩子,成天只知赌钱打牌耍子,简直无可救药,甚至成了姚先生与姚太太之间的定时炸弹,终将影响他们夫妇的关系,以及姚太太的未来。读到这儿的时候,脑中曾经一闪念:如果小虎死了,就没有这些危险了。自己也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没想到,小虎竟然真的最后溺水死了。当时我想,是不是作者觉得人的性格定型之后,尤其是某些“坏”定形之后,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人只能一路拽着他人的腿,除非有别的方法解决。

而在《寒夜》中,唐柏青不一定要被车轧死的,那位好心的钟老根本不一定要染上霍乱而死的,而他们都死了。在那个环境下,人,知识分子,皆被拖死。...”

在《憩园》中,身为作家的主人公想“给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憩园》出版于1944年,而1948年抗战胜利后的作家却写下了更多的死亡。 巴金先生在1948年一月为《寒夜》写的一篇后记中说道:“...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

作者只是写了他所看见的他所经历。唐柏青的死,钟老的死,文宣的死皆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梅表姐的死,小虎的死。作者对于环境对个人影响之悲观,可见一斑;而这些也不过是来自于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许我们没有看到。

甚至当作品中战争的背景被拿掉,都未曾给予人希望或慰藉。1945年九月三日,抗战胜利日,欢笑日,文宣在“这一天晕过去三次,而又醒了转来。他觉得已经到了一个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的顶点了,他愿意死马上来带他走。”终于,夜晚八点钟的光景,当街头锣鼓喧天的时候,文宣紧紧捏着母亲与儿子的手,咽了气。

抗战胜利后,人人抢着回家,买不到船票,当黄鱼,上了船还给人抓下来,方太太说“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

胜利,也没有希望。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毁灭的人的未来。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不过,巴金先生很长寿。

读罢,胡言乱语,更找不到结语,就这样吧。

关于巴金

从图书馆借这本《寒夜》回来,放在床头若干天都不曾动过。提起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涌现出单调和漠然,那些战争时期的民生疾苦,那些对旧时代旧社会的沉痛控诉,离我太遥远,干涩得提不起半点兴致。

对于巴金,知道的更多是基础教育的年代从书本上得到的半强化式的知识。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那些个备考的日子里强迫留下的不能被称作教养的记忆。很多人认为巴金的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听上去十分内行。论文里说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的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更有专家言之凿凿,巴金写完《家》之后再没什么重要作品,是一个走下坡路的作家。

除了这一本在小说中厚度很一般的《寒夜》,我不曾拜读过巴老先生的任何著作,甚至那本家喻户晓的《家》,所以也自然无法判知这究竟是一种对现代文学的老练概括,还

是故作高深的草率批评。但仅在此引用一下《寒夜》序言里的一段话:“巴金的文学道路,是中国现代文学进步的真实写照。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家》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秋》是进步的转折点,从《憩园》开始,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刻。”“巴金最后的这三部小说,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期骤然停止的标本,不仅代表着他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着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

关于寒夜

对于评论家来讲,要概括寒夜的内容是很简单的,整本书讲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走向灭亡的过程。出场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仅仅在一两年之内,地点也只有国统区的重庆。中心思想更是干脆,巴金自己也在说造成小说里主人公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反动政权的统治。(读到此我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小说里的东西还来不及让我去思考这么“正义”的内涵,但心里多多少少会期待着这是一部“不同”的书,结果还是给作者自己一语道破。也许要求那个时代的小说写些反映其他思想的东西确实是个无理的要求吧)

文宣------“他从悲欢离合的梦中醒过来了。他还有一种怅惘的感觉。”

整部寒夜里,无法说出究竟谁最可怜,不过汪文宣给人的直观感受---他的懦弱和老好,他半梦半醒的精神状态,他得了肺痨的身子,他的死---让人最怜悯他。几乎整部书里面,文宣都在清醒与迷蒙之间梦呓着,诉说着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痛苦和愁愤。一个男人做到这个样子应该算是相当失败的了吧,经济上要靠老婆的钱去支撑家用,事业上被同辈的同事也踩在脚下,情感上要忍受母亲和妻子的双重压迫,却毫无能力反抗其中的任何一个。“他没有方法把母亲和妻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个人中间选取一个。永远是敷衍和拖。除了这个,他似乎在不能做别的事情。”

可是痛苦的是,他,汪文宣,是一个好人,不折不扣的好人。他为人正直,从无恶意对待任何一人,工作诚诚恳恳,永远都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合理的待遇,即使到今天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老好人。可是这就是好人的下场吗,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讲,死或许是件更幸福的事,可是这样的好人就该死吗,这样的“愚忠”就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究竟什么样的“德”才是“美德”,究竟什么样的“美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重新定义。

汪文宣德死带有一种必然性,就像我曾经哀叹过的杜十娘一样(众人怒:为什么会有古人跑出来?--|||)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必定的送葬品,一个重来没有抗争过,一个抗争过还是逃不过命运。无法想像如果寒夜的结局是汪文宣病好了和母亲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整本书将会变得多么荒谬。毕竟一个时代的终结都是要有牺牲的,或者说,一个时代的终结就是由一波又一波的牺牲推动的。

树生-----“飞啊,飞啊!好像有一个声音反复地在她的耳边轻轻地鼓舞她。”

树生这个名字着实让我惊喜了一下,简单而朴实的名字,刚刚好将那个受过大学教育曾经充满理想的女性活生生地衬托出来。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曾树生同她的丈夫不同,有着旺盛的生命的活力。

她不能算是一个贤惠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孝顺的媳妇,可是她亦不是一个坏女人。读关于树生的段落时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不愿意看到她接受诱惑离开生病的丈夫,一方面又不忍心看见她在活人坟墓般的家庭里过着单纯消耗生命的生活。可是她最终还是走了,成了整本书里貌似下场最好的人,可是每个人又都知道等待她的决不是美好的未来。

我一向不喜欢看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人,树生虽然算作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怀抱过热情的理想,有独立的工作并能贴补家用。可是她终究还是要靠男人逃离她的枷锁,虽然那也只不过是投奔向另一个枷锁而已。她一直都在迷茫,即使最后离开的时候也都从未坚定过信念,离开还是留下,逃跑还是忍受,她无从知道什么才是她该走的路。如果我们将那个时代的女性解读为弱者,那么在苦难和危机之中追寻解脱和欢愉则不是什么天理不容的事,女人做出这样的事并不稀罕(当然也有陈世美存在)。可是我们又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将女人解读为弱者呢?

汪母-----“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那花轿接来的。”

汪母这个人物恐怕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可是又没有理由去讨厌她。她也只是一个全身心爱儿子,愤恨媳妇不能像自己一样爱他,却又唯恐她夺走儿子全部爱的母亲。她揪住树生和文宣没有成过大礼(事实上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无暇care这个)的事实,打心眼里蔑视这个媳妇。可是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花着摩登的媳妇的钱而自卑和嫉妒。典型的寡妇心理和典型的婆婆心理,无从评论,只是在想,同样读到汪母和树生争吵的时候,与心向树生的我相反,是不是做婆婆们的读者则会在心理暗暗地愤慨树生的行为,为汪母叫好?

关于文字

寒夜精彩的一大看点就是它的语言,除了那些贴合着环境氛围无比恰到好处的周边描写,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更是相当精彩。将近300页的一本书,8成的部分都是心理描写,至始至终却无半点重复和腻烦。大环境未有改变,故事的行进也并无大的更迭,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物心理描也不曾带给人半点烦躁实在是让人慨叹大家手笔。读者能真正通过内心这一条看似单调的线索深入到人物心理,继而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关于悲哀

巴金说寒夜虽不是一个真人的故事,可是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他都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这也是为什么整部书里从未刻意提过悲哀却让人读完感受到无比悲哀的原因,他经历过,他体味过,他有资格和能力去驾驭它。不免想起某快餐文学的领军人文(诚然两个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书写新书“悲伤逆流成河”,区区几章已让我大倒胃口,反感辈出。一方面过着极度奢侈和狂妄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要书写城市低缘人们的悲惨处境。同是悲哀,一个深入心理,一个就连停留在文字表面都会被翻书的气息吹走。只能摇头感叹一句:未经历悲苦,如何尽写黑暗?

我不是读书的专家,更不敢妄作评论什么,只能衷心地感叹一句这是一部有大家风范的好书。个中滋味终究因人而异。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八
《寒夜 巴金 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其中汪文宣这个人物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和同情。 “老好人”汪文宣最终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在无声的“不公平”的呼声中死去,在对社会的控诉中死去,它控诉什么?是战争(日本侵略战争)吗?不仅仅是日本侵略战争,是战争加之国内政治的腐败,文化的腐朽,社会的阴暗。

读了寒夜,我看到了一个懦弱的小公务员是如何成为旧思想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九
《读《寒夜》的感想》

平时作业之一

读《寒夜》后的一点感想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小说中多次出现“寒夜”的意象。开篇,汪文宣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感受到“寒气不住地刺他的脊背”;而结尾,曾淑生走在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上,“她不时地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光会被寒风吹灭。夜太冷了。她需要温暖。”“寒夜”既是汪文宣与曾淑生在寒冷的夜间街头行走的自然感受,也体现了现实战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家庭成员之间难以化解的敌意和隔膜,给人带来的寒冷黑暗之感。汪文宣受尽了冷酷的上司、刻薄的同事的歧视,也受够了爱他的母亲与妻子的冲突,在疾病痛苦和爱的缺憾中悲哀地死去。生活在继续,曾淑生依旧在寒夜中独行。 如此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虽然平凡,但是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这里以男主人公汪文宣为例。汪文宣是悲剧性人物的典型,是旧时代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他善良正直、忠厚老实、懦弱无能、又富有牺牲精神;他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让人怜爱与同情。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汪文宣的悲剧命运是由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细言之,汪文宣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处境的艰难。抗战的爆发,粉碎了他的梦想,迫使他成为一个图书公司的小职员。在公司里,他整日拼命工作,小心翼翼,在乎上司的每一句话,每一种神色,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以保住一份低微的薪金来养活一家老小。他的正直、善良、与世无争,并未给自己带来好运,相反却始终被失望、困苦缠身,最后因肺病加重而丢了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之中,他孝敬母亲,也爱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排解她们的纠纷,又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不幸的是他又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贫病交加,生活更是艰辛;他无力摆脱艰难的处境与不平的命运,只能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委曲求全、懦弱无能,甚至不惜泯灭自己的人格,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而残酷的现实社会能回报他的也只能是苦难与死亡。

第二,性格的畸变。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当时脑子里满是美好的愿望,甚至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他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而如今,他却是如此的懦弱无能,这样的胆小怕事,那样的庸碌无为。他虽对社会之黑暗与腐朽有着切肤之痛,但何尝想到奋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当母亲与媳妇激烈争战时,他从不也不敢评判是非,坚持立场,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妻子爱慕虚荣,不满现状,他总

是极力理解,给予原谅;妻子不但作了“花瓶”,而且与上司陈经理谈笑风生、亲昵异常、关系暧昧,他虽然耳闻目睹,却能忍气吞声。总之,如今的汪文宣凸现了一个被损害与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其三,家破人亡。这其实也是汪文宣处境艰难、性格畸变的必然结局。汪家迁徙到重庆后,他对生活心灰意冷,工作不顺,挣钱极少,更兼环境恶劣,精神郁闷。于是家庭矛盾日益凸现:先是妻子曾树生不甘寂寞,不时在外“寻欢作乐”,婆母眼见心烦,难免恶言相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儿媳与人远走兰州。而汪文宣自己本来工作繁重,更兼营养欠缺、精神郁闷,久而久之,竟然身染肺疾,不但医治不力,而且休息不足,眼见熬到了抗战胜利的前夜,谁料竟在人们庆祝的鞭炮声中含冤而去,更满怀遗憾。汪文宣是从时代的理想者沦为社会的落伍者直至牺牲者。

就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喜欢汪文宣这一形象,虽然他的悲剧有客观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他主观的消极所造成。他的懦弱,是他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的内在原因。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汪文宣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节,恋母心理使他懦弱胆小的内心更加畸形,成了一具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

巴金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艺术学系 2011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马舒婕 学号:2011300880024

附联系方式:13720266293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篇十
《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ppt百度文库 读后感百度文库 茶馆的读后感百度文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寒夜读后感百度文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917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