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2015-12-29 04:54: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一《《毛泽东传》读后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毛泽东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一
《《毛泽东传》读后感》

追随伟人的脚步

——《毛泽东传》读后感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细长而有力的双手,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的面孔有了立体感。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历史„„

《毛泽东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中国政治家领袖的经历过程,作者站在西方人的特有角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毛泽东在书中体现出的是立体丰富深邃的多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他的奋斗,他的决心,他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后的纵横捭阖掀起的红色风暴,一切的发展都有根源,一切的根源又是从上一次的发展而来,我们能看到毛泽东的脉络,也能和他靠得更近。这本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追求和辉煌的过程。

印象中的他,是孝敬父母的,可事实上的他,却是叛逆的。

他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那个两千多个居民组成的一个小世界,开始了他的生命。他的童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有着一个守财奴父亲,和一个观世音妈妈。因为爸爸的死板与固执,造成了他痛恨儒家学派以及生他的父亲;因为母亲的温柔与耐性,铸成了他善良与大度。毛泽东当时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他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他在父亲及教书先生的打骂教学中,心中燃升起走出韶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欲火,也更加增加了他对父亲的憎恨。在他16岁时,他为自己制定了稳妥可行的计划。终于,他爆发了!自己私下攒钱并向母亲的娘家人借钱为自己行动做准备。当他那贪婪的父亲向他索取长工的工资时,他抛下12元钱义无反顾地走了。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如果说他在成为一名叛逆者之前就是任性的,那么在成为一个革命者之前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少年。

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也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作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

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汲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整本《毛泽东传》看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毛泽东的英勇与丰功伟绩。

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他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准确而清晰地指挥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人民的精神。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

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所以,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二
《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老毛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

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

老毛说话是很有逻辑的。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

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

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 ——前言

暑假在家,平生第一次读了名人的传记。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人传记对一个人的

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些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能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以前没有看过。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

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

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

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

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

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

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

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

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

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

角度来看,当年老毛同志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

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后

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

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她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读着

读着,我不由地被他种精神所感动,少年的毛泽东便关注国家的兴亡!读完毛泽

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

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

现在很多人择业都是想着以后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

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

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

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

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

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

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同时,看完毛泽东传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果断的人。在思考之后,他总是

能够很快的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现在,我是大四的学生了,

很快也就面临择业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想过很多职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

什么样的工作。最后我在当人民教师和去公司上班这两个选择中徘徊着。父母说

当教师稳定对女孩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职业,而亲戚说去公司上班有很大的发展前

途。每当听完他们的话时,我都会被说服。多么的没主见呀!我不断的在想,为

什么同样是吃饭长大的人,毛泽东就可以那么果断,而我却如此不能做决定呢?

我不断的思考着,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目标。而我,如果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克服自己缺乏主见的弱点。人的一生,不能都任凭自己的弱点为所欲为吧?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毛泽东也是,但是他都能够克服,同样是人,我也可以

我记得书上还提到毛泽东给他儿子写信,他在信中曾经提到: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你们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这时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也是一个伟人对天下发、所有年轻人的忠告。只有科学是真学问。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自我,当然他晚年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他脑袋中的科学还是帮助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知道的少,想说的却很多。政治理论知道的不多,却总想对当今的政治好好的评论一番。没有科学知识垫底,我们说的都是不成熟,不客观的。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我还记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老毛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老毛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老毛说话是很有逻辑的。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我们要偷偷的学过来。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以前没有好好念书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就要努力了。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看老毛同志的传记,在这过程中我后悔了非常多次。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的不足太多了,要想有所成就,这一生,我都得好好的完善自我

参考资料:自己写的

我很喜欢读历史,特别是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读过,读这类书,就像是读一本励志书,而毛泽东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读毛泽东传显得更加激动不已与受益匪浅,不能不说,毛确实很伟大,毛是思想家,毛泽东思想至今已成经典,治国之本,而在罗斯·特里尔眼中,甚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肩,称之为毛主义,甚至成为了许多国家的精神导师;毛是政治家,他推翻了旧中国,建立起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代领导人;毛是军事家,他带领着红军反围剿,长征,打倒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毛是战略家,他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以及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思想;毛是诗人,词人,长征已是家喻户晓,在词方面,造诣更高,有人称毛是中国最伟大的词人之一,我最喜欢毛的那首《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读来豪情万丈,荡气回肠,毛的魄力可见一斑;毛甚至还是一位书法家。总之,毛是一位不得不让人佩服的人,读毛的传记是获益匪浅的。

毛泽东—新中国的第一位君主,是我从小就非常敬佩的人物,而对于这门课而言,觉得写一下读毛泽东传有感再贴切不过了。

可能是自己现在正值青年,对毛的童年,青年时期更加感兴趣,有了更多的思考,力图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领悟一些思想。

以前就曾读过一本金冲著的毛泽东传,这次为了更好的了解毛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领袖,到底怎么带领八亿人民建立起了新中国,又到底是怎样顽强的对美国与苏联进行着斗争,便又读了一本罗斯·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力图在不同人笔下寻找真正的毛。

毛出生于湖南的韶山,父亲是精明的富农,甚至应该算的上是地主,因此毛的童年不缺衣不少食,但是毛的父亲是一个葛朗台式的人物,十三岁的毛便被父亲要求干农活,记账,因为这样毛的父亲便可以省下雇长工的钱。毛与父亲之间是有很大的矛盾的,毛渴望新思想,新知识,讨厌私熟,讨厌四书五经,而这一切正是当时腐朽的旧社会中有志青年应该有的品质。

毛很倔强,尤其在与毛的父亲斗争的过程中,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毛与父亲在许多亲友面前又吵了起来,愤怒的毛跑到了屋外的河边,威胁父亲自己会跳下去,当然最后毛的父亲妥协了。也正是这种倔强,使得毛得以出韶山,接受新的知识,因为之后毛出韶山求学时不仅没有向父亲要学费路费,甚至他还给了父亲雇长工的钱,当然这些钱都是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从这我认识到有时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也可以义无反顾,也可以倔强。

毛还极富同情心,尤其是对那些穷苦人民,这一点他跟他的父亲截然相反,在家里,毛与母亲是一个阵营,他们反对父亲的苛刻,吝啬乃至冷酷无情,在毛的印象中,父亲似乎成了他的第一个敌人。毛的父亲没有梦想,他只是想变成一个小地主过着吃喝不愁的生活,在他看来,精于农务,接管家务,支撑家庭,赡养父母这才应该是毛的冠冕堂皇的人生路,然而,毛并不如此,毛有梦想,毛不想过那种小地主慵懒的生活,特别是在这种国不国的社会背景下,毛渴望新知识,新思想,新生活,乃至新中国,我猜,青年时期毛的理想应该是救国吧!也正是在梦想的支持下,毛一直顽强的抗争,从未屈服,对父亲如此,对组织上得排挤,对28个布尔什维克,对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对美帝国主义,对苏联,他都没有屈服,而且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这里我认识到,梦想不能没有,特别是对于一个青年,没有梦想是迷茫的,而为了梦想进行的不屈的抗争又是激动人心的,伟人大都不满足于现状,跨越一个又一个目标总是那么的迫不及待,毛的抗争,毛的不屈,我要好好领会,学习。

毛的青年时期,新思想开始传播,辛亥革命也开始了,而毛也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湖南革命军,在那里他做了半年的新兵,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停了下来,深思了好久,立刻就想到了班超的投笔从戎,还有那句震撼人心的“不破楼兰终

不还”,也许在国家危难时刻,以身报国,以身救国是热血青年爱国之情爆发的重要形式,我想正是爱国之情驱使着毛义无反顾的投新军,对此,我不得不深思。爱国,一个国民最根本的品质,却被许多人丢到了九霄云外,一个个丑陋的面孔接连不断的进行着分裂祖国的无耻行径,还有那么多人为了个人利益,投身别国怀抱,不知那些加入别国国籍的中国运动员在跟中国队比赛时是否有一丝愧疚呢?不过,我还是很欣慰,有钱学森,刘翔这些爱国人士的存在。总之爱国不可失,我想,爱国情怀肯定是毛一方面的力量源泉!

毛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笔名二十八画生,我曾经在传统健身课上听老师讲过这篇文章,对此,不得不佩服毛的睿智与独到的眼光,他那时就已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确切的说是新式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正是毛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又是那么的让人不得不信服,毛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确实令人钦佩。虽然这个事情在毛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它对我触动很大,不止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思想,一种智慧,一种哲学。当它从简单的体育锻炼上升到国民身体素质现状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大智大慧了!

还有一件小事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毛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那里有李大钊,胡适这些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那里毛也如饥似渴的学习着新思想,一次在大会上,毛向胡适提问题,胡适在得知毛非北大学生后拒绝回答他的问题,但这之后毛仍不断的学习着,不断的奋斗着,丝毫没退却。在这里,我很吃惊,吃惊胡适作为大家竟然会做出这种举动来,一面宣扬着新思想,却又一面划清着北大学生与否的界限,真是矛盾,新思想不是宣传人人平等吗?不过,毛的表现也让我吃惊,毛对此毫不在意,他并不为自己出身农民,毕业于不知名的师范学校而自卑,相反,他总是那么自信,面对敌人,豪无畏惧,他喊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面对原子弹放出豪言“死掉一半人不会使文明倒退!”,甚至苏美都对他头疼,乃至敬畏。做人要自信,不能自卑,自卑的人永远也高贵不了,自信之人必有成功之处。

毛在被党组织排挤的情况下,依然没有退却,他独上井冈山,骨子里的尚武使他坚信没有军事力量是行不通的,而这也使他成为当时共产党最厉害的一支武装,还有震撼人心的长征,非有铁一般的意志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总之,大渡河过了,大雪地过了,而最终长征胜利了,长征的胜利是非常悲壮的,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而领导了长征的毛更是又一次展现了他不屈的一面,毛那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抗争,顽强的拼搏,都将是我学习的方向,就算未来的道路布满荆棘,我相信自己也能战胜困难,就如悲壮的长征一般。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毛让刚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儿子毛岸英去农村天地里搞“劳动学习”。这一点我很是敬佩,对孩子并不娇惯,而是多加锻炼,多去吃苦,毛果然有远见,真睿智!

总之,毛是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擅长讲话与随机应变,毛在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事时总是以气吞四海的气势做出明智的决定,毛的思想,毛主义肯定会一直与共和国共存,而我也将一直学习毛的品质,毛的思想!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三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摘要:在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特里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叛逆上。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敢作敢为。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正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毛泽东,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改变中国现状的伟大志向,以其敢作敢为的作风,依靠长远的战略眼光,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200年来屈辱的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繁荣、富强的今天。

关键字:毛泽东、伟人、中国革命

毛泽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近乎像神一样神圣,而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真是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

毛泽东出生在中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统治者腐朽无能,这预示着一场大的变革即将发生。而他的出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化。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叛逆上。厌恶儒学讨厌四书五经的晦涩,憎恶经书中的清规戒律······这些叛逆的性格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个旧社会的叛逆者,或者说革命者。他喜欢读书,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读当时所谓的“禁书”,他对父亲极为反感,这在当时是极为大逆不道的,他渴望新的知识,同时反对父亲,于是他毅然不顾反对走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这恰恰是他伟大的地方之一,他敢反对封建的家长制,敢于追随自己内心的渴望,他有独立的思想,不受外界的错误思想的束缚。这正奠定了他能在以后孤立无助,无人支持的时候对自己革命主张的坚持。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敢作敢为。为了心中的思想他敢炒老师鱿鱼,敢造校长的反。组织领导了学友会反对“二十一条”的抗议活动,动员学员抵制湖南军阀和北洋军阀对学校的骚扰,在报纸上撰文针砭时弊。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之不敢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毛泽东能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能够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了。敢想敢做恰恰是成功者所必备,而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中所缺乏的。

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正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当中国处在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压迫之时,他预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当所有人都忽略了农村力量时,他预见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该在农村;当长征过程困难重重大多数人想要放弃时,他预见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作为领袖的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上,有了对未来形势的准确判断,才能有一个个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国的革命才会最终走向成功。而这战略性的眼光与他的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是分不开的。 书评:毛泽东,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改变中国现状的伟大志向,以其敢作敢为的作风,依靠长远的战略眼光,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200年来屈辱的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犯过一些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人生以启示,给我们生活一借鉴,给中国历史以不灭的印象。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以毛泽东的经历为借鉴,以毛泽东的奋斗为榜样,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的功绩,吸收其长处,借鉴其经验,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磨练不屈的意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人,继承前人之历史任务,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注释:特里尔《毛泽东传》

《毛泽东语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四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了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感慨颇多。毛泽东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华盛顿之于美国,毫无疑问,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罗斯·特里尔的传记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

毛泽东(1893--1976)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

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毛泽东的一生,也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生,关心群众、维护群众、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汲取中国文化中精神食粮,从中国的社会中寻找革命的力量,从自己的思索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从中外博大的教育理论中吸收营养,勤思考、勤实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他忧国忧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

但是人无完人,而毛泽东是人,因此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与此同时,把毛泽东最终归为人的便是文化大革命。而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也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有的解释说毛泽东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泽东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虽然事实证明了文革惨烈的结局,但是起初文革的根本目的只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肃清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妄图走资本主义的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难点在于,私有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

人只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借口,来达到打击异己的个人目的。这样弄来弄去,结果便是达不到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初目的。也正是因为毛泽东是个普通人,犯了普通人才会犯的错误,才让毛泽东同志这样一个无比纯粹的共产主义者形象更加完整。

当然,读了《毛泽东传》最大的感触便是毛泽东在个人学习方面的勤奋和坚持,堪称我们的典范和楷模,他“一生勤奋读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少年时,他对父亲说:“活我要照常干,书也要照常读”;青年时,“常在学校图书馆全神贯注地读长沙和上海的报纸直至深夜”;战争时期,“如果能在一个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毛泽东总是在黄昏时分走出窑洞,坐在一只小凳子上,手中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建国后,“他不断地读书,在50 年代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哪一位——甚至包括戴高乐——在读书和写文章方面超过毛泽东”;哪怕在出行的列车上,“毛泽东的车厢内有他自己的大木床和许多书”;即使到了晚年,在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借助放大镜进行阅读。

此外,还记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他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正如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读了它之后我收获很多,也想了很多,相信他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

最后,无论如何毛泽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却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可以说这部传记就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五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是近年来人们有许多争议的人物,赞之者把其捧入天堂,尊为圣人,贬之者把其打入地狱,侮辱之词无所不用其极。这些评议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极易混淆视听。不仅,不同的人对毛泽东有不同的评价,人处于的阶段不同对其也有不同评价,网络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青年开始对毛有许多误读,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以后,对毛又有了不同的评价。 去年我参加学院举行的党课教程,当我每一次上完党课之后,我的心中就多了解了一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伟大,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毛泽东传》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完整的阅读。

这一段时间,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毛泽东传》 ,利用课余时间的两次读书日,将其完完整整的阅读了一遍。

一开始总以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很难读懂《毛泽东传》这类书,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枯燥无聊,可是当我坚持下来的时候,我才觉得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更意想不到的是当你读进去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乏味抑或无聊,也不是那么的难懂,除了一些因旧事远去的生疏感之外,并不觉得烦难。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毛泽东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慢慢仔细的品味这本书中的含义与精髓,以及读完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启示。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

我读《毛泽东传》,并不仅仅去看毛主席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怎样成功的。我会去联想到很多类似的人。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人或者伟人他们都会有共处,那样我就有了学习的榜样。《毛泽东传》是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而具有权威性。《毛泽东传》的最大的好处是给出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同时,也让我相信,任何事实和可能性都会发生。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把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人,都应该放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去考虑,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视野局限。我想了想,一个不会犯错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成功是由无数的失败积累后才获得的。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所得,但我发现那些伟人也是遵循这条原则的。

先对这本书作一个故事梗概: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一个美丽的山村“韶山冲”,随着清ZF的腐败无能,到毛泽东少年的时候,已是社会动荡、饥民遍野,毛泽东家里经营的米船也被饥民抢劫,让他们一家一下子变得很穷困,毛泽东一方面同情那些缺衣少食的农民,但也觉得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18岁的毛泽东,拒绝了去米店当学徒,走出了闭塞的山村,上了不同于私塾的“东山小学堂”,在这里他学习了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接触了当时维新派的政治启蒙思想。毛泽东的一首诗表明了当时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通过这一段,我特别敬佩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一方面他同情穷苦老百姓,希望通过改良社会制度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毛泽东多次身陷危难,他心爱的妻子杨开慧,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可毛泽东从未动摇过最初的理想,那就是让普天下的中国人不再受苦受难。正式这种坚持和信念,让党由弱到强,最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了全中国,毛泽东是中国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红太阳”。

一、毛泽东少年时就是一个心系社会,很有志向的人。

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

二、毛泽东是坚持学习的人。

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他老人家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

基于这些认识,我只是谈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我只是一位普通大学生,对于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是根本没资格谈论的,一些浅见只不过是徒增笑柄,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由于自己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的言语未能得到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泽东传》里睿智之恩,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六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一个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中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他,带领中华民族愤然抗击外国侵略者重拾民族尊严;是他,用三次战役把国民党反动派驱逐到了台湾统一全中国;是他,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领导让中国人民走出了屈辱重新站了起来。

从小就在书本、影视作品以及老一辈的故事中接触到各种关于毛泽东的各种事迹,从中感受和缅怀这位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但我始终并没有去阅读过一本完全的真正的描写毛泽东一生的著作,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怕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完一本人物传记,抑或是担心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尚不能对这样的作品有很好的理解。这次党支部倡导的阅读有关党的著作的活动,正好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去深入认识这位领袖人物。在众多的书籍中,我最终选择了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一方面是因为想要对毛泽东有更好更深刻更特别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个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于北京工作的BBC资深记者菲利普·肖特也引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站在外国作家的角度上看中国的历史性人物肯定有所惊喜。由于每一代人都会有特定经验与偏见,我们这一代出生在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那段艰难动荡的历史流传至今也就变成了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程,想要试图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变得愈加困难。

这本书作者菲利普•肖特是一名英国人,他喜欢中国,并且娶了一名中国姑娘因此成为了中国女婿。他也曾被派驻中国工作,为了撰写这本《毛泽东传》,肖特花去了五年的时间。他一路沿着毛泽东生活的轨迹,先后走过了韶山、延安等毛泽东曾经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在这段旅途中他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也采访了好多的人。正如他在自己的序言中写到的“对于任何一个作者来说,要记述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这位外国作者也想要从另外的独特视角展现给我们展现给世界另外一个毛泽东。

时代在变迁,每一代的人都是那个年代特定经验与偏见的俘虏,历史无论在书中还是口中都处于不断地被重新演义的过程,了解过往时代最真实的历史事件及贯穿其间的人物绝非易事。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就会被自己的人生经验所左右,这样一来就无法用更长远、更客观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但如果当你出生时,那个曾经可以刻骨铭心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你的确是可以获得全新的观察视角,却又可能被一厢情愿的抽象、肤浅所左右思维。没有隐藏着不得出现的历史资料,没有刺激人心的阴谋论,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距离感也使这本书获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用普遍性的意义来衡量毛泽东。

细细阅读王全书后,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这位外国的记者,他能够如此详细地讲述毛泽东完整的一生。一直以来西方描绘毛泽东的作品中的普遍特色,总是中国的传记作品最为缺失的角度,肖特也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角度。同时菲利普·肖特的这本著作最吸引人之处更是在于它是典型的记者化作品——叙述生动、

注重个性与历史画面的结合。而外国人的角度又刚好使在那些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材料焕发出无限生机。对于历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绝非是将一切历史事件或人物视作想当然的必然发生的结论,而应该采取一种向前看的姿态。令人感到惊喜的事,《毛泽东传》完全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枯燥干瘪,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色彩以及丰满的人物内涵,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不但是擅长思考的人,更是勤于思考的人。他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会去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全神贯注地思考的话,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幽默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次水的苦头后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吧。正因如此毛泽东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的命运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刻,准确而清晰地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从而振奋鼓舞着人民的革命热情。毛泽东正是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以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毛泽东是一位坚持学习的诗人。读书伴随着他度过了一生,床前永远摆放着书籍以便于随时阅读。他手不释卷,即使是晚年躺在病床上身体不适,毛泽东仍然坚持读书。一部《资治通鉴》不知阅读了多少遍,他也就是从历代治国兴邦之道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将其运用到了但是的革命中去。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他有所比较的,他属于中国,属于他那个时代。毛泽东亦是一位马背上的诗人,他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英雄气概的诗篇使我想起了凯撒或者亚历山大。然而毛泽东却说:“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看不起那些只为皇位和贪婪而战的帝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非常自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从骨子里透露出的雄心壮志绝不是古代帝王可以比的,他一生也正是都自信、乐观的。

毛泽东是一位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他一直是历史草稿的执笔者,但即使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画家,历史都只能有一次,历史永远只能是草稿,不可能再坐下细细修改。记得《汉武大帝》里汉武帝对司马迁说的:“我已经来不及改变了”。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的历史草稿就这样永远定格在历史时空中,他曾改变了的、没能改变的都已经是既定的无法挽回的历史了,他一切的一切都已成往事。“尽付笑谈中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在这一个无土的时代,我们只有这样来伤感英雄的历史。这些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是刺激的,也是残酷的。

毛泽东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英雄。他虽然生动如普通人,有丰富的感情,但是同时他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深藏的睿智,在政治上的敏锐和运筹帷幄的谋略更是古今罕见。毛泽东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积极钻研探索各种思潮,先后奉行各种救国途径。他曾创立工人夜校,组织工人罢工,担任国民党职

务,谋求救国之法。在被国民党清洗后,党中央在文斗中苦苦摸索成功之路时,他毅然带领起义军发动著名的南昌起义,因而提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真理,并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不过《毛泽东传》中也谈及了建国后有些政治运动后面鲜为人知的背景,从中反映了毛泽东晚年曾犯过的较为严重的错误,这恰恰也让我看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成功政治家的另一面,也使得我们认识到毛泽东毕竟只是个正常的人,难免有七情六欲,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这个民族是最宽容的民族,看看历史上的大多数人,我们都给予了公正的评价,虽然还有一些历史人物仍然被当成替罪羊,不过,我想只要历史唯物主义总有一天是可以平反的。毛泽东,一位英雄,众说纷纭却无可争议的大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荷马,他本身就是一首史诗。真正的历史在时代中,但历史的精神在人心中,因为这就是一首诗歌。所以,功过是非,任人评说,诗歌中的东西本身就没有特定的含义,好像是美国的基辛格说的,“坐在毛泽东的身边,就像坐在历史的身边”,这个说法似乎很贴切的评价了毛泽东。

不过毛泽东绝非那种天生的伟大领袖。在他13岁的时候,与父亲的那次争吵使他明白了反权威造反的价值。就是说,如果他在他父亲面前表现得很强悍,那么父亲就会软化,这对于后来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才明白了国家正处于困境,而当他得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明白了黄种人是可以战胜白种人的。于是,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改良,他是佩服的。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军,当了半年兵,但那时他的思想还是很不成熟的。在1911年时,他对于中国充满不成熟的憧憬,18岁的湖南青年设想的中央政府是孙中山成为总统,康有为是总理,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也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冲击,他是依靠被列宁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统的马克思获知社会主义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领导,来自苏联的年轻海龟派王明、博古才前途无量。他始终未能赢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斯大林都更倾向于蒋介石。而毛泽东对于美国的感情则在相当大时间内都如此炽热,1940年代延安的官方报纸对美国民主的赞美达到了巅峰,在抗战胜利后,他与周恩来都如此想去美国会见杜鲁门;而在某一段时间内,他如此地讨厌教条主义,他厌恶别人将马列主义变成金科玉律;对于共产党仅仅通过三年战争就战败了国民党,他自己都觉得吃惊,他原指望更长的时间。

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

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前半生比后半生更容易描述,因为资料更为充分,观点更为多元,而他的后半生尽管更富戏剧色彩,对此的记载却不得不千篇一律。与1949年前不同,私人的情感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公众生活,绝对的权力则使他的任何行动都被放大出来。也因此,人们对于他的私人生活作出了更多的猜测,渴望在其中发现更多的历史课本无法言说的秘密与谋略。在世界性的领袖中,没有比他的后半生更难把握的题材。由于对普遍性歌功颂德的不信任与遭受的苦难,知识分子在描述毛泽东的后半生时,往往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此,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迈斯纳曾作出过著名的判断,即中国的主要工业能力、基础设施,都是毛泽东时代所建立的,这一切都为邓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1980年代初,由于文革的伤痛,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的声誉受到了影响,邓小平为他作出了七三开的评价。到了1990年代初时,他又重新获得了普遍的赞扬,日渐加深的市场化进程造就的社会不公,使很大一批公众忘记了历史的伤痕,而怀念起毛泽东时代更公平的岁月。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当然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有句话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50年”。这无疑是对毛泽东很高的评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胜利和辉煌,也经历了斗争、挫折、坚持、艰辛、失败与阴霾,他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过的是不平凡的一生。对于他的一生,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的看待,不能有所偏颇。在这一点上,菲利普提供了某种示范,对于不理解毛泽东的新一代人来说,在这本书中应该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对于他有更加好的认识。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七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传后我有了一种敢为人先的豪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他同样也是中国的领袖、伟人。看了这本书之后更加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作为一个人那里会不犯错误。、在这里我也要说到,我在主席的家乡所看到的一些不可肆意的事情,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他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伟人,而不是什么神,我明白湖南人民对主席的感情很深但我们也不差啊!主席本就是无神论者,可现在我想是表示有些不妥?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记》,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

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或者对于无聊政客来说,他们更喜欢看毛掌权后如何熟练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并一次次成功击败他的政敌,那些读者在毛的一次次成功经历中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取得的决胜天下的快感。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看毛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喜欢看毛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时候怎样去遭受挫折,内心困惑而探索发展和改变的,看毛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泽东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偶像,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和伟人,但我告诫所有模仿者,你永远也成为不了毛泽东,即使你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能力,他自身固然可贵却依然是历史的时代的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如果毛出生在当今社会,也可能无用武之地。毛是一个革命者,破坏者,是产生在大混乱时期中国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革命是一种时尚,就象当今社会炒股写博客是一种时尚一样。毛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从他晚年的败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毛的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却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泽东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毛泽东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因为他去求学而导致家庭必须要雇请一个帮工的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而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而解决了毛父提出的难题,最后毛泽东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自己最心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出发了,临行前毛泽东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泽东冷冷的说:我恨他!

毛泽东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泽东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泽东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泽东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泽东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毛泽东在学习过程中及其偏科,喜欢的课程都是100分,甚至有一次国文课得了100+5分,而不喜欢的课程都是零分或者接近零分,毛泽东的美术考试就是画个圆圈在下面写两个字-鸡蛋,或者画个大圆圈下面画几道波浪线写道:半壁见海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房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山羊,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爸的书柜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读过。在黄色的叶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铅字,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有点道理。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八
《毛泽东传读后感》

一条路走到黑

——《毛泽东传》读后感

数学学院2011级创新班 110203011 王琪 序号:116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在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聚会上去采访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问他们觉得一生之中最大收获的是在哪里。是在哪个教室,还是哪个实验室,或者是在哪个老师的课堂上。

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幼儿园的时候,那个时候学到的东西让他这一生都铭记在心。而这些东西,仅仅是老师说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一件事情就要力争做到最好等简单的话语。

这个说法当时就得到了另外一些与会者的赞同。

如此让人错愕的答案使我牢牢地把这个故事存在了记忆的某个角落。而在读罢《毛泽东传》之后,这个故事又再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正如那句“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幼儿园里一样”。毛泽东在青少年事情受到的影响,也几乎与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暗合。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对他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想必那诺贝尔获奖者,也只是把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你整个人生这句话换成形象一点的方式说了而已。

1893年12月26日,也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快要打响的前几个月,毛泽东出生在了湖南的韶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时代成就一批人。一个特殊的时代,毛泽东出生在了一个不算平常的地方。也许

从开始注定毛泽东长大之后绝非泛泛之辈。

韶山既不处于湖南的崇山峻岭中,也不位于平原上。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有种说法是湖南人是中国的普鲁士人,他们好斗、好诅咒人,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大多都有宽宽的前额、深眼窝、红面颊。如果说湖南人的性格糅合了山里粗犷的与城镇里圆滑的本能的话,那么,毛泽东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湖湘子弟。而这种半山半水的性格跟随了毛泽东一辈子。在他的身上既有大胆创新的勇气,也有小心谨慎的个性。也不知是否在毛泽东幼年时躲在被窝里看当时的禁书《水浒传》的时候,有没有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如此这般豪气冲天,意气风发的英雄。

中国自1840年以来就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鲸吞蚕食,但这同时也给了西方的思想涌入中国的机会。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另外一次让我记得的思想大进步,也是出现在秦以前的百家争鸣的时候。虽然这一次有一些被动,但整体来说,它对打破中国封建旧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就出生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出生了。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和一个被西方列强践踏的千疮百孔的国家。深山中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法,但涌入的思想也会时不时的进入这崇山峻岭之中。这也使得毛泽东身上在有着新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有着旧的一部分,虽然和他自身偏执的性格有关系,但不得不承认,在

以后的执政生涯中,心中旧的那部分作怪之时,他也会当心大权旁落起来,即便我们无从考察这种担心是不是由于担心资本主义的反攻和恐怖势力的袭击。

但还好,毛泽东总的还算是一个新的部分占了大多数的人。如若袁世凯一样,身处相同的时代,不思进取,却一直让能使自己当皇帝的“旧心理”作怪,中国不知现在又会是怎么一番景象。

说了时代和地域,接下来要谈及的就是和毛泽东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他的双亲。

毛泽东和他的父亲一直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于我看的毛泽东传就是以毛泽东和他父亲的一次争斗作为开始的。在毛泽东的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专断者,一个吝啬鬼,一个封建势力的残余。也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作祟,总之毛泽东似乎天生就是在和这种专断和独裁在作对。

即便在毛泽东的回忆里,毛泽东也不忘把他的父亲说的一无是处。

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这句话确实没有错。毛泽东一直在反抗专断,但是他反抗专断的原因却不是因为觉得专断不正确,而是他自己无法接受这种让他内心产生反抗的专断。一如书中所提到。毛泽东离开韶山的时候,是为了证明给他父亲看,他可以过的更好。

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专断者。他在憎恨他的父亲的背后却有一种和他父亲说不清的相似。

另外一个人,就是毛泽东的母亲。

作为家里的长子,毛泽东享受了一切长子的待遇。一家人的关怀全落在他身上的感觉只有他享受过。恰恰与父亲相反,毛泽东和他的母亲的关系确实意外的好。毛泽东母亲身上的善良也感染了毛泽东,两母子一起去参拜佛像(虽然在之后毛泽东渐渐的开始不信佛起来)。毛泽东也愿意把自己的饭分给班上一个吃不起饭的同学。虽然毛泽东一如既往的叛逆,反抗他的父亲,反抗他的教书先生,但是毛泽东从小时候就算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也正是母亲的这一种善良,让毛泽东不至于只知道反抗,甚至于依仗着自己在韶山那个地方还算是比较富裕的身份欺压别的同学。

毛泽东的母亲,像所有伟大的母亲一样,用慈爱感染了自己的孩子。一如毛泽东的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这种善良在毛泽东从军对部下士兵的关心时都还有体现。

毛泽东作为一个有着善心的叛逆者一直成长着。

不过,毛泽东如同所有叛逆者一样,必定是孤独的。在进入东山学堂之时,从进校门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受到了别人的鄙夷。更有甚者想要雇佣毛泽东当他的佣人。毛泽东和外边的世界的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种鄙夷和屈辱可能是这个十六岁的孩子第一次体会到,即便在那读书许久之后,毛泽东也仅能和两个人关系较好而已。缺少交流和周围的嘲讽也渐渐形成了他偏执的性格,他接受不了所有和自己观念不和的东西,更甚于在韶山的时候。

甚至于毛泽东认《三国小说》说描绘的都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这使得每个人都感到震惊。他曾和历史教师去争辩这件事,诅咒

任何同意那位教师观点的同学,甚至用椅子打了一个同学。毛泽东不愿意接受批评,正像他后来在回顾这段学习生活时所承认的那样。如若能客观的看待,这种不肯接受批评的个性直到他自己去世的时候似乎也还存在于他的身上——只要还有任何人认为他说的就是正确的话。

但当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学生,《三国演义》事件只能使他在东山的日子更糟。这也使得他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坚定了要离开东山的决心。

而之后,毛泽东尝试过去学肥皂制造课程,去考政法学堂和商业中学,但这些都夭折了。毛泽东是爱好读书,却又真真切切的是喜欢历史上那些能征战的认为,读的书也大多是关于军事的。治理国家上边,毛泽东的却缺少了一些理论的经验。

正如开始所说。一个人从小的经历几乎就决定了毛泽东整个人生的历程。他叛逆,自小就开始发对一切他认为不公平的事情;他善良,以前是关心自己的同学,之后是关心自己的下属;他偏执,在东山时是为了一本《三国演义》,在建国后是为了自己的政见不被驳倒;他多疑,从小压迫和同学的鄙夷,又没有几个朋友的他必定会对周围的人都多几个问号。山中长大的他有豪放不羁,也有江南人的柔情。从小就常读军事书籍的他注定会是一个战略上的天才,但缺乏经济学识的他也表明了在经济建设上他会有不足。

由于内因和外因促使我们走下了第一步,那就一条路走到“黑”,也许这和我们今后在人生的路上走下的每一步,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九
《毛泽东传(特里尔)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建筑学1班 赖彦 3013206008

前言:

毛泽东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近乎神一般的神圣,这一点从人民币上的头像就可以感受出来。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对毛泽东印象只是停留于银幕上那位运筹帷幄,驱除日寇和反动派的中共领导人,对青年时期和建国后的毛泽东却不甚了解。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那位开国领袖。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在书中,作者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是点燃全国反抗烈火的农民运动的组织者、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伦理的哲学家、全球最庞大的行政机构的政府领袖。毛泽东是集五中角色于一身的人。

毛泽东的家庭: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富农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吝啬守旧、自私专横的农民,总是依靠武力和权力来压迫毛泽东。在家中,他的父亲就是中国旧社会不平等等级制的集中代表。特里尔描述他的父亲是这样的形象“凶暴的父亲毛顺生掌管家庭大权。他身材瘦小,长相精明,留着髭须,一副干什么事情都急不可耐的神色。家里的18亩农田是他的城堡,他小心谨慎地操持着一切。”因此,毛顺生就成为他的儿子第一个反抗的对象。而他的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农妇,虽然毛泽东并没有多少母亲的性格特征,但母亲深深的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此外,毛泽东还有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一个过继来的妹妹毛泽建。从长相上来说,毛泽东与毛泽覃更像母亲文七妹,二弟毛泽民则更像他们的父亲。他的父母死于疾病,故去时都接近60岁,其余兄弟姐妹全部死在军阀手里。

毛泽东一生总共有三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均是他们两人的子女。这里提个关于毛杨结合的细节:两人在婚前不顾杨昌济的反对进行“试婚”。毛泽东后来去组织秋收起义后,就与杨开慧和三个儿子分开,后来国民党将杨开慧逮捕并杀害,三个儿子也由岳母家抚养,后转移至上海,中间历经坎坷,岸龙病故,岸英、岸青经常流落街头。当时毛泽东已与18岁的学生贺子珍相爱并结婚。很难说毛泽东没有能力去救杨开慧母子,所以在后来,毛泽东应该是终身内疚的,他曾给杨家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伴随毛泽东走过了长征,后与毛泽东离异。他们有六个孩子,仅留有女儿李敏。随后,毛泽东在陕北认识了从上海来的文艺青年蓝苹(后改名为“江青”),她很快成为毛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两人育有女儿李讷。

按照世俗的眼光,毛泽东不是给家人带来幸福的人,相反他的亲人却因他而遭遇很多不幸。他有近四分之三的家人为国牺牲。其长子毛岸英死于美军在朝鲜的轰炸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只是躺在沙发上抽烟,不吃不喝好几天。他说:“取得胜利一定会有牺牲,牺牲我儿子和牺牲别人的儿子是一样的。”

毛泽东的性格特点:

他天性叛逆好战。小时候反抗父亲和私塾先生,10岁时偏要站着背诵挑战私塾先生的权威;革命时期不认同中央的城市论,创立土地政策、农村根据地等独特毛式理论;建国以后,不承认苏联国际共产主义的领导,独立开创中国特色的

共产主义。

他思考方式偏执、坚持己见、任性地否定简单的事实、藐视异见。只因校长不认同《三国演义》所述真实,他就给县令写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并强迫那些摸不着头脑的同学签名。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为了信念,他甘愿忍受被讥讽为“胡汉民的秘书”;为了信念,他甘愿接受第五次党代会对他所坚持的土地政策的批评;为了信念,他甘愿被指令离开井冈山„„他做了很多努力并多次做出让步以便留在党的机构中,只为等候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只为建立新中国的辉煌。

他博学多思,终身爱书。进第一师范前半年,他曾整天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在北京,他又曾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有了什么念头就随时记下来,头脑里有什么想法就高兴地表达出来,有助于保持平衡。”毛泽东上午读中国历史,午休时间看德国哲学。任何一位同学来找毛泽东,都会有人告诉他:“可能在报纸阅览室”。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分析、观点评注,他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登批语。

正如书中所言:“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

毛泽东的错误:

毛泽东的错误主要集中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对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毛走上了与刘少奇、邓小平不同的道路。同样面对布拉格之春,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而刘少奇却认为只有执政党努力去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58年以后因大跃进的错误和其他考虑,毛将国家主席的位子让给了刘少奇,邓小平也当上了党的总书记。两人的发展策略都是务实的,可以说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在他们的治下,农村生产大队的作用被弱化,黑市交易也合法化,也就是说可以商品交换了。但一起而来的,肯定还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毛终身重视道德作用,他真的相信资产阶级在党内复辟了,他尤其无法容忍共产党内的腐败行为,于是他积蓄力量后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将无数老革命打成了反革命,毛泽东的权力得到稳固,但由于健康的的恶化,他开始掌握权力而不施展权力。刘少奇试图挽救毛泽东的错误,他想召开政治局会议来纠正,但失败了。

我认为,毛泽东的错误有一部分源于他斗争的个性以及偏执的性格。他信仰永恒变动的世界,偏爱的是斗争高于一切,认为一切现象都充满矛盾。他说,“政治家是掌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医生”。同时他固执己见,对共产党以及新中国一度进行近乎独裁的统治。

另外,毛泽东早年拒绝出国留学的行为限制了他的眼界。诚然,这使他更好地认识中国,但也使他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停留于书本,停留于中国。他知己而不知彼,无法从资本主义中提取精华,无法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语:

毛泽东,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自身的胆识,在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帮助下,带领广大中国人民,驱逐外强,打到国民党反动派,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尽管,他曾犯过错误,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功绩。

这本书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客观地描述毛泽东的一生。该书并没把毛泽东

当作“救世主”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时势造英雄,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才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

注释:毛泽东传(插图本)/(美)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十
《毛泽东传读后感》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读后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当我合上<<毛泽东传>>,通过阅读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感悟颇多. 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而这些伟大又是如此平凡,理应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去学习、去坚持。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主要经历了革命、奋斗和建设三个阶段,整整九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为国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优秀共产党人,而毛泽东同志是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奠基者,他是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有毛泽东同志参与的55年(1921至1976年),占现有九十年党史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基本包括了革命和奋斗的绝大部分时期。以下是我对<<毛泽东传>>的些许感悟

一、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特定利益,而存在区别的是,这种特定利益是公益,还是私利?一般来说,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是自私自利的,他们一心只企划个人的私利,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违反制度、损害他人、践踏法律;第二种人是基本道德的,他们虽然也追求个人的利益,但不会做出损公利私的事情;第三种人是大公无私的,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甚至牺牲。

毛泽东同志就是第三种人,大公无私的人,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自觉同情弱者和劳苦大众:“一次他帮父亲去卖猪,在回来的路上,他把全部收入都给了一个乞丐”、“背着父亲把稻米送给一位揭不开锅的乡亲”、“还和家里的长工一起让父亲的吝啬行为不能得逞”;在革命时代,“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在党内,他从来就没有小派系、小山头,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一切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一切都为了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

一个政党也有自己追求的特定利益,这就是党的宗旨,而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根本的宗旨,这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只有为了人民利益的政党,人民才会真心拥护他。“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没有征兵征粮引起人民的反对”、“他的干部也不像蒋介石的部下那样用大部分时间来建造自己的安乐窝”。共产党人正是赢得了中国“老百姓”的支持,才最终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应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团结同学,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党的利益,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弘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团结多数的中间策略

过去很多人对中间策略存在误解,把中间策略等同于“搞平衡”,实际上中间策略与“搞平衡”有本质上的区别。“搞平衡”是一种投机,不讲原则,一味妥协,非常不利于我们的工作,一时看仿佛解决了矛盾,而从长远看,非但不能促进团结,反而会严重影响团结。但中间策略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就是始终要团结最大多数人,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真正的敌人做斗争。这种策略在革命时期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重要,只是我们不再是为了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而是为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实现国家、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这种中间策略,这也是他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取得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在谈到湖南省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期间学生内讧时说: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被讥讽为“胡汉民的秘书”,成为国共两党联系的重要纽带;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实行了温和的土地政策,没收财产谨慎从事,不与中农为敌,并吸收土匪和无业游民参加革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建国后,他更是积极寻求与苏、美关系的平衡,并通过利用国际关系中的这种平衡,争取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在党内左、右派路线斗争时,他自己也常说“我是个中间派”。

毛泽东同志能够经常灵活地利用“统一战线”,孤立主要敌手,正是这种中间策略,让他获得了党内的高度支持和人民群众的普遍爱戴。

三、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其实早在毛泽东同志的晚年,虽然犯了“文化大革命”无限扩大阶级斗争的错误,但在确定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人选时,他仍然坚持了“以德为先”的关键原则,为最终迅速粉碎“四人帮”集团奠定了基础。 一是选定“无私、不蠢、厚重少文”的华国锋同志为接班人,有效避免了党内左派、右派之间的剧烈冲突,避免了社会大动荡。二是任命“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同志为国防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为后来粉碎“四人帮”集团,稳定军队与全国形势,创造了重要条件。三是一直让谨慎忠诚的汪东兴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毛泽东同志对汪东兴的评价是: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正是汪东兴同志的全力支持和周密部署,最终顺利完成对“四人帮”集团的拘捕行动。

他们三个人在当时,一个是党中央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是人民军队的实际掌权者,一个是中央警卫局的局长,三者如果缺其一,粉碎“四人帮”集团的行动都将不可预料。

四、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实事求是”就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在毛泽东同志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外墙上就写着校训:“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当大多数党员仍热衷于工人运动时,毛泽东同志就开始注意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对湖南五县做了三十二天的实地考察工作后,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他正确认识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客观实际,采取了诱敌深入、置换空间、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薄弱敌人的战术,在敌人数倍于我的情况下,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及时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最终冲破了蒋介石的层层封锁,并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开创了新篇章。

五、无畏进取的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不利因素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不利因素发挥正面的积极效应,因此他们更多关心事物的有利方面,而对不利方面,他们虽然也会高度关注,但他们不会过分担心,而是积极寻求化不利为有利的对策和办法,最后选择一条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革命乐观主义者,他既有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火一般的激情、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大无畏主义精神;他还有积极向上、正确对待人生起伏、“永不自满,总在追求一种更具人性并能深深感觉到的社会主义”的拼搏进取精神。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革命不是苦役,工作不是苦役,让劳动和工作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面对困难,始终要有一分镇定和从容,该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要敢于面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乐观主义并不是盲目的乐观,必须要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是科学的乐观主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乐观并不是轻松坐等,也不是遇到事情只往好的方面想,而是要有随时牺牲的准备,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从而彻底改变命运,并最终取得胜利。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从容应对,不逃避;面对工作进步中的挫折和失落,我们要调整心态,不抱怨。要敢于担当,勇于接受挑战,学会把消极的想法从自己内心中扫除殆尽,始终充满阳光、充满希望,让任何艰难险阻变成坦途。

作为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应该向毛泽东同志学习。要始终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学习中一旦出现错误,要及时发现,勇敢纠正;要正确对待批评的声音,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忠告:“不要总认为只有自己行,别人什么都不行”,团结同学;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坚持学习,不断改造思想,不断完善自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毛泽东传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2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毛泽东传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毛泽东传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937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