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2015-12-29 05:59: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一《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一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

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

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

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

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二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

不知花了多長時間,終於讀完了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本書在帶給我快樂的同時,讓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恥辱。中國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恥辱史,而 這種恥辱在溥儀身上表現的更加深刻。

溥儀的家族,那些世襲的王爺們和出自他們家的兩個皇帝或許會讓很多人羡慕這個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來,他們卻是可憐的。一群本來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負的貴族男人們,卻因為一個女人——慈禧的幾道聖旨而將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戰火中。還記得溥儀在回憶他進宮時的情景時,在他幼小的腦海裏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個陰森森的帷帳,裏面露出一張醜的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慈禧雖然幹政多年,但我並不覺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膽識。她給我更多的印象是陰險、狠毒、迂腐且貪戀權勢,膽小怕事。為了自己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她甚至被給自己的兒子立嗣卻把外甥載湉要去做兒子.溥儀的祖父也正是因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會在慈禧宣佈立載湉為嗣的話一出口,立即“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頑固派的阻撓下,上演成了一場鬧劇,讓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時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統皇帝一登基,就過起了富貴無憂的生活,他在書裏記下了他的弟弟溥傑來到宮中看望哥哥時,處處拘束,行為讓他感到很不自在,因為他是皇帝,所以連親人,長輩都要敬他三分。他從小就欺負宮中的太監和宮女,說的動他的只有奶媽王焦氏,她說:“皇上,您拿石子

扔別人,別人也會疼,別人也是肉長的。”從此,他改變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為他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討好皇上,也從不懼怕皇上,是她,教會了皇上做人。

溥儀到了青年時期,王焦氏離開了他。他開始接觸新事物,開始喜歡外國東西。在外國師傅莊士敦的影響下開始穿西裝,戴眼鏡,甚至讓大清國的男人都開始剪辮子,留短髮。這使大清國開始西洋化。從此,街上開始賣西洋玩意了。真正讓我感觸的是他在深宮大院中剛剛接觸洋物時的那種好奇,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國的落後。落後就要挨打,但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因為他們被自己蒙住了雙眼。 溥儀開始選妃時,就在相片上畫圈,當時他才十五歲,對這些並不感興趣。所以隨便選了婉容和文繡分別做他的皇后和貴人。由於婉容思想開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寵,開始排擠文繡,當時的大清國正腐敗,淪陷。文繡提出和他離婚,婉容開始吸毒,後來和他的侍衛私奔,病死他鄉。後來共娶進福貴人和玲貴人,其中一死一失。溥儀把他們比作金籠中的鳥。

日本侵略了中國,他們要中日聯姻,讓日本的嵯峨浩和溥傑結婚。這對年輕人很快也有了好感。當然,溥儀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自己沒有兒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兒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儀開始日夜恐懼,甚至連嵯峨浩做的飯都一口不碰,但最終她生下了靚女,溥儀這才放心,日方卻大大失望。最後由毛主席帶領大家,溥儀被關進了監獄,最後改造被釋放,還找了一個夫人,最後病終。 這是溥儀前半生的大體概括,但是這並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

的意義。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恥辱的過往,寫下了中國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說實話,我對於溥儀本身是敬佩的,那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種提心吊膽的生活,那種由萬人敬仰到鋃鐺入獄的遭遇,是旁人所無法體會的。而他,坦然的面對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塵埃落定後還能平靜的回憶而寫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個皇帝到一個公民,無半點抱怨,而是笑對人生。看著他那一張張微笑幹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為之震撼。真是命運戲弄人,溥儀無論之前有多少過錯,畢竟他能改過。儘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國改為“滿國”,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拋棄過去的一切,從新改過,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曲折經歷,他本人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要還是時代以及他周圍的小環境造成的。正如溥儀所總結,他在剛會跑的時候,就被抱上了君臨天下的寶座,渾然無知地度過了三年革命的風暴,然後在封建軍閥保護下的皇宮中度過童年。從這時開始,他的命運便被註定了,已經無法自行選擇。此後,在民族敵人的豢養下送走青春,接著認賊作父,充當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裏,他必然地“只有罪惡和羞恥,愚蠢和狡詐,兇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這種情勢下,他除了不斷沉淪,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儀的作為是值得原諒的,記得曾經看過《東京審判》,在東京法庭上那個義正言辭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論電影裏的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他的表現真的讓我深深的震撼。

書中關於復辟的記載,更讓我瞠目結舌。自從清朝的封建統治退出歷史舞臺後,那些頑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籌備著一次又一次復

辟。溥儀與胡適的相識曾經為他的命運打上一絲轉變的微光。但這絲微光,還沒有讓人瞥見,便倏然消逝了。胡適再差勁,也終比溥儀周遭的那批封建遺老曉得何為歷史潮流、何為世界大勢。而那批封建遺老,可謂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學問家。但這些人在思想上,特別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謂個個都是糊塗蟲。例如康有為(本書附錄中收了一封他寫給軍閥吳佩孚的信函,堪稱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雖然也能說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體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黃花,大勢不再。看不清這一點,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也只能落個螳臂擋車的反派下場而已。還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殺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溥儀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他和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早就剪掉了辮子,許多愛新覺羅的子孫也早就穿上了西裝,惟獨王國維、辜鴻銘這些頂有學問的外姓人,卻始終留著那條豬尾巴。這種“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強烈反差,對知識份子來說,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儀通過手中的筆解構了封建帝室的窮極無聊,也解構了國學大師的不識時務,使人們看清了他們的真相。解構完成之時,也就是解脫和解放之時。在撫順監獄,一位偽滿洲國原大臣對溥儀說:我原來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現在才發現,原來你不過是個廢物。當“廢物”一詞從口中沖出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輕鬆。由“廢物”而成為“公民”,真正從內心得到解脫,獲得所謂“人”的自由,這是溥儀歷經周折後所收穫的榮幸。為此,他真心感謝共產黨。從共產黨對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後對共產黨的態度來看,此書實際上還潛伏著一

根貫穿始終的暗線,那就是人道主義和人性複歸的線索。這是本書非常深刻的一點暗示。看不到這一點,就無從通過此書照見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傳,寫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個溥儀,好一個末代皇帝!歷史的前進軌跡是以他一人之力所無從改變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現,為近代的荒唐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最後不想說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應該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踐行的。只想說,溥儀是確實一個值得敬重的皇帝!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看歷史不只是要知歷史,更要從歷史中得到啟示,得到奮發向前的力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三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最近读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才有了一些了解。溥仪先生的一生或许是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的。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极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有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故地

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要强烈。

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伴随着济南惨案到来的,是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的确立以及认可。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溥仪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溥仪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溥仪是在阿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即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当时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登极”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在溥仪先生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杨真云)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仪先生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与辛酸„„

获得特赦

一个人的痛苦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深的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由于溥仪先生的一次疏忽,“三亿元的事情”使得溥仪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明明是忘了,却给说成是隐瞒,却一步步引发了旧疾发作。溥仪经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捕蝇”与“捕鼠”等任务的接受,却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其“重新做人”。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是悲剧的,是无奈冷寂的。或许刑房里的生活,才是其心灵最纯净、感到最自由的时光。出人意料的,特赦令颁布了。第一个被释放的就是溥仪先生。而溥仪在文中说道,“特赦释放,对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关系„„如果说,释放就是获得自由和‘阳光’,那么我要说,我正是在这里获得了真理的阳光,得到了认识世界的自由”。

读完了全本书,纵观溥仪先生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跌宕宕后,我想他的心境大概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最贴切了吧。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先生一直在积极努力的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环民族的信仰不是吗?作为清帝,他怀抱着复辟清室的抱负,这也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不是吗?“溥仪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过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污点,但他又为灾民捐款,信佛吃素,最终向真理低头,自请国家给他最严厉的处罚,直到流着眼泪走出了战犯管理所的高墙,融入普通老百姓(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喻大华 《百家讲坛》)”,我认为说得很对。溥仪先生自出生起便被期冀担负了艰辛的任务与重担,而其一生,却早已注定是一场以苦为主导的悲剧。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主动地从事“改造”。我觉得这就是溥仪先生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和品质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四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500》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这本《我的前半生》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往事,从中让我深深的为他感到悲哀。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在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涉朝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 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 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 “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 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

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 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 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 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

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 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 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 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 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历史终究是历史, 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 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 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五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一: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 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 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 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

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篇二: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篇三: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

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六
《我的前半生 读后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的过程,它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早在高中时期,我就已经读过一遍这本书,如今两年过去了,重新翻阅这本书,我又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

自传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溥仪过去当末代皇帝、军阀时期暂居天津、后来到伪满洲国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间的经历。以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那段历史,是非常独特的,其中可以见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为了统治满洲而扶植傀儡政权的手段;遗老遗少、包括一些政治投机者的心态;英美法德等西方列企图强瓜分旧中国的贪婪。自传的后半段,讲的是日本投降、东北解放后溥仪被捕在战犯监狱中的生活。这十年间溥仪进行了劳动改造,期间参观了新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新生活,自发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和“皇帝”的本质,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最终改过自新。出狱后,溥仪与家人团聚,在新社会中也重新找到 “家”的感觉。后来他及亲属们都积极地投身于新社

会的建设。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以前,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一生或许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读完了整本书,纵观溥仪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宕起伏后,我想他的心境大概已经是“心如止水”了吧。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给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华民族的信仰。作为清帝,他怀抱

着复辟清室的抱负这也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

正如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喻大华所说:“溥仪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过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污点,但他又为灾民捐款,信佛吃素,最终向真理低头,自请国家给他最严厉的处罚,直到流着眼泪走出了战犯管理所的高墙,融入普通老百姓。”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这本书读完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世的沧桑和变化,不得不感叹溥仪那坚强的精神。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也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秘闻,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不像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

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谁知却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像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像大多数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应该是他最幸运的地方吧。有得必有失,虽然不幸但也是幸运的。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历史的局限性。溥仪初写此书还是个被关押改造的战犯,他的求生欲望特别强,正像他的一首打油诗所写“自由诚可贵,面子价更高,若为性命故,二者皆可抛”。活着成为最高价值,为了求生何者不能为?因而,作为“认罪材料”的《我的前半生》就不能不表现出强烈的“犯人求生心态”。这与铁窗之外、没有压力的自由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就让我们很难分清书中所写哪些是溥仪真正的思想转变,哪些是为了取悦于监狱管理人员、取悦于社会主流、并不一定反映自己真正的思想认识的东西。毛泽东批评此书时说“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说的太坏”,他说的也就是这种“犯人心态”。

不管怎么样,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到,那时候物质上中国依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是文明的,消灭了剥削与压迫,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都为了建设祖国这个目标在共同努力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上来

了,精神文明建设却迟迟没有跟上,导致现在腐败丛生,也没有健康的主流思想,一切向“钱”看,丛林法则横行。当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后,似乎被一些国家经济强国绑架了,面对不平等的现象常常忍气吞声。对于国家的命运与政府,普通百姓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流失了。那时候的那种风气我们应该秉承下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读这种很有历史感的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有很多感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的确应该多读书,多读史。从史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过去,还可以预见未来。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七
《我的前半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年纪太小,只是把它当做小说来读,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再读这本书,我才觉得即使是当做一部励志的书,《我的前半生》都当之无愧。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他幼年时父亲病重,他家一下子从小康之家陷入困顿,在世人的白眼中,他初步领略了这个冰冷的世界和残酷的命运。而溥仪呢,真正的乳臭未干的时候便被送进宫中,见到了慈禧:“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脸——这就是慈禧”,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活。好景不长,或者说从来没有过好景,三年后,他就被迫退位。

我觉得溥仪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换做别人,不见得做得比溥仪好,虽然他投靠日本人,我觉得这和汉奸行为完全不同。我对他只有同情和敬佩。

在书中,溥仪对自己的往事回顾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娓娓道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起伏,只有偶尔的反省,我觉得也是迫不得已,在别人的天下,必须要做出顺从的姿态。我不知道是谁给了溥仪那么大的心量,在面对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痛苦面前坚强地,孤独地活着。

他是孤独的,从他被立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孤独的。身边的所有人,要么是怕他,要么是想从他那里的到一些好处。他自己的生父,和他之间也建立了一种介于父子和主奴的畸形的关系;而他的弟弟,本来和他相处的不错,就是因为衣服的颜色顶撞了皇帝,从此再没有真正的兄弟。只有他的奶妈王焦氏,可以让他体会到一点温情,教会他一些做人而不是做皇帝做主子的道理: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这句话让溥仪被宠出来的霸道性格稍有改观。

少年时的溥仪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什么都不懂,包括屈辱。16岁的时候,宫中的太监行窃的行为愈演愈烈,不得已而遣散。我曾经看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场戏是遣散太监的,溥仪戴着墨镜,站在太和殿门外,广场上跪着几千个太监。他的一句话,意味着跪在下面的大多数的人的流离失所,甚至是死亡。一个十几岁的早熟的少年深知他自己的话的重量,尽管他仅仅是紫禁城的一部分的皇帝。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很痛吧„„

他的老师庄士敦是一个善良的外国人,我只能这么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觉得他深深地了解当时的局势,他也清楚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已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更不可能改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天下大势。但是他还是给了溥仪许多皇帝应该得到的尊重。他是溥仪遇见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给了他真正的尊重的人。

后来去了东北投靠日本人,我之所以觉得这不是汉奸行径,是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溥仪当时觉得天下还是他的天下,只不过鸠占鹊巢,他可以利用日本人夺回祖宗的基业,哪里知道日本人只是在利用他。他在心里也不希望国家变成日本人的。当他的弟弟溥杰和日本人结婚时,他十分着急,后来溥杰没有生出儿子,他才放下心来。

当然,不得不说溥仪这个人还是有许多缺点的,从后来他的亲人们对他的揭发就可见一斑。下面引用文中的一段:

溥仪这个人既残暴又怕死,特别好疑心,而且很好用权术,十分伪善。他对佣人不当人待,非打即骂,打骂也不是因为犯了什么错,完全是以他个人情绪如何而定。如有点不舒服啦,累一点啦,用的人就倒楣了。拳打脚踢是轻的。可是他见了外人的时候,那种伪善样,就像再好也没有的。打人别具,在天津时有木板子、马鞭子,到伪满又加上许多新花样„„

他把大家都教成他的帮凶,如要是打某人,别人没有动手打,或动作稍慢一些,他都认为是结党袒护,那未动手打的人,要被打得厉害多少倍。侄子与随侍没有没打过人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周博仁(孤儿)有一次被打得两腿烂了一尺长的口子,叫黄子正大夫治了两三个月才好。这孩子治疗时,溥仪叫我送牛奶等物,还让我对孩子说:皇上对你多好呵!你在孤儿院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吗?

但是正如审讯溥仪的一个干部所说,他有着别人没有的历史,有别人没有的想法是正常的。宫闱生活早就了他多疑乖戾的性格,这是情有可原的。

后来溥仪从苏联回国,开始了美其名曰“改造”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段生活是完完全全的洗脑,所以我不想说太多。只是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在一起劳动,糊纸盒,曾经的奴才变成了现在的工友,但是他们对溥仪嘲笑鄙视的样子令我作呕。当初的奴颜婢膝哪里去了?共产党给你的教育就是让你变成这样的一个小人吗?至于后来的娶妻之类的看起来就像是童话故事一样。最后的那句“ 祖国,我的祖国阿,你把我造就成了人!”则让我不寒而栗。

我和同学说起溥仪,他觉得溥仪之所以坚强,是因为习惯了,习惯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别人的手中,是一种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无可奈何。但是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说来,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生下来就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改的,小农意识﹑市民思想,我们生长的环境而不是后天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起统治者的昏庸,我们常常会提起一个皇帝,大臣向他报告国家闹饥荒,百姓没有饭吃,他说为什么不喝肉粥呢,我们就觉得很可笑。但是看了溥仪的自传我们很容易发现,溥仪小的时候一直以为百姓的生活和自己并无二致,他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谎言编织的世界里,特别是在一群末代王朝的遗老的自欺欺人的谎言编织的世界里。

溥仪的一生从他进宫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网上的读后感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见中国的近现代史,看见伟大的党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则看见了一个坚强的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用尽全力让本来可以更糟糕的命运不那么糟糕。至于党嘛,如果溥仪没有撒谎,那个时候是不收礼的,仅此而已。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八
《(《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望尽人间事 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是清朝第一代醇亲王,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左右手,经办过颐和园和海军的建设。他的父亲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第二代即末代的醇亲王。在溥仪三岁那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同年十二月初二,溥仪这个娃娃就被扶上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坐上皇帝的尊位,而后的历史中,溥仪又被动地两次坐上这个位置。

醇亲王家里出了两位皇帝,然而溥仪的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却希望过韬光养晦的生活。醇亲王的家训中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事实证明,不管是醇亲王家的哪位皇帝,都给他们的“臣民”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痛苦与伤害。

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是让溥仪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唯一的烦恼就是师傅的功课和不要被太多的吃食噎着。六岁的时候,在钦天监选好的吉日良辰下,溥仪开始读书了。14岁时读了一本英文书《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到溥仪5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学会数学,关于数理化电气等等的知识更是不清楚。到老了,溥仪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知识学者们。

溥仪的皇后被姻兄献给日本军官,生下的“小公主”被扔进锅炉房;溥仪的贵妃文绣成为了新女性争取自由的代表与他离了婚;溥仪的第三位妻子在生病时被日本人毒害;最后那位“福贵人”也在后来溥仪被特赦前与他分了手。在位时,溥仪的脑海中并没有妻子的概念,只有“臣妾”;退位以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复辟”,也只有“复辟”了。

溥仪很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母,关于母亲这个词语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乳母——王焦氏。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行为的,也只有他的乳母。虽然她一个字不识,也不懂什么“恕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但当她在劝溥仪的时候,他却觉得出她的劝阻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溥仪结婚之后有时候会接她过来住些日子,在伪满后期,他又接乳母来到长春供养到溥仪离开。

有人说帝王的情感都是不真实的,帝王的仁慈都是虚假的,帝王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我在看溥仪的自传的时候,感觉到他在抚顺开始第一次生活检讨之前,在东京审判之前还是没有深切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个个决定与行为为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

溥仪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一直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连神灵都害怕都忌惮的皇帝。他希望复辟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天真地以为日本人可以帮忙夺回。

溥仪最后说自己获得了新生,灵魂的新生。并且发出誓言: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直到脉搏停止。

溥仪生活过的故宫还在不断地被修缮,它在北京城中望尽人间世事,却只能道当时沧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九
《近现代史实践项目作业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践项目登记表

项目名称: 《我的前半生》的书评 系别年级: 工程技术系 专业班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06班 项目负责人: 满龙 联系电话: 18330212882 指导教师: 杨小敏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年 6 月 1 日

(本项目具体展开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成果形式)

四、项目成果正文: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

简介:《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

正文:这本书中国最后以为皇帝——溥仪的自传,因为特殊时期、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社会才会产生传奇一般的人物。他身为当时当权者子嗣,本应有常人所享有不了的荣华和富贵,但却因为他是当权者子嗣,他却遭受了常人意想不到的灾难。

三岁,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还是无知的年龄,一个欢笑、嬉戏、玩耍的年龄。他却因为当利者的利益和错误,被迫背负整个国家的,他登基成为大清朝的皇帝,一个无知孩童被簇拥成皇,无知的他在当时不知所措,只有在那里哭泣,用人最原始的反抗行为哭泣。

三年之后,对外界一切还都不知道的一个6岁的孩子被世人所称做为革命者的人被迫退位。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一个解放,他不在需要遵守那些死板的

规则,但他浑然不知他的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退位后的他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他想复辟,他想了解自己家族,他想恢复家族的荣耀。可是他缺少手段,在当时国民政府当权

的时代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说不定他比平民还要低,因为他是前朝的遗孤,是之前

所打到的敌人。他决定放弃,他决定接受现实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张勋。张勋是封建军阀,张勋想恢复帝制,但又师出无名,所以找到了他。

11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了皇帝,这位11岁的少年的他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他亲身感受到了清朝遗老们所说的话。但不幸又发生了,11岁的他却只当了11天的皇帝之后又被迫退位。他愤怒,他不甘,他不服。他知道了国人是无法帮助他恢复自己的家族的荣耀。他开始向国外求助,他向英美求助,他希望能得到这位强大的国家帮助,可是,英美并不在乎中国是否存在帝制,对他们来说不论是大清掌权还是国民党都是一样的,因为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对于求助未果他,再一次陷入了无法前进的地步,他开始四处奔波,对于复辟的疯狂的执念,是他无法对于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后来,他听信了日本的话,盲目的开始了“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活动。他以为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28岁他再一次登基成为了皇帝,但这个皇帝不是他正真想得到皇帝,这根本是一个人偶,一个被日本人提线木偶,他想反抗,他想挣脱那控制的线,但他却没有任何能力,现在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木偶,他的每次一次的反抗提线人都会看见,他的每一次反抗都会给自己带来一次痛苦,一次次的痛苦使他反抗的心一次次的消减,直到屈服,他开始屈服,他开始恐惧。他屈服于提线人的掌控,他恐惧于提线人的行为。

登基后11年,日本战败投降,他得以从日本手里逃脱,但他却要接受国人的审判,他被指为是一个罪人,一个企图分裂中国的罪人,一个叛徒,同时也是日本所犯下一些罪的替罪羊。他被战犯管理所所关押。

在被关押的时期里,他开始反省,他开始忏悔,他开始赎罪。他学会了一个常人应具备的生活常识,他的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他获得特赦回到北京,他开始宣传新的思想。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

从当权者变成一个被当权者,这一个变化用去了他的半生。因为出生的时代,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因为身处一个特殊的家庭,是他的前半生变得异常坎坷,使他的人生变得异常的传奇。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状态。

对于许多人看来这本《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史书,它记载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史。但笔者认为这本书记载了一个没落皇族的生活,一个本应生下来就拥有常人更多幸福和地位的一个皇族最重变成一个平民的历史。在众人都在批判大清皇族时,在所有人都在骂大清无能,都在说溥仪叛国时,有谁能知道他所受的痛苦。想要将这些告诉世人,只有将这些写出来,将这些内容写出来,也许会有世间所传的不同的地方,许有人会说这是虚假的历史,伪造的历史,也许会认为这是一本狡辩的书。但他还是写下这些自己知道的历史,著出了这本《我的前半生》这本能从大清皇族的角度反观历史。这样使世人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

溥仪的转变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皇帝如何转变成普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做过不少的错事,他身为一个亡国之君他能放弃以前的荣华富贵,而去转变成为一平民,这说

明他的在一过程中心境有了相当大的转变。在一过程中他失去了很多很多,家人,爱人,朋友。同时他又遭受了很多很多,失败,背叛,绝望。他发现与其这样继续斗争下去,不如去当一个普通人,在那最后的失败中,他决定放弃那飘渺的梦想。他决定在管理所里接受洗礼,接受成为普通人洗礼。他那肯放弃的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人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只有你放弃了,你才会发现一些你之前没有看见的道路。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十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

《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宣统皇帝,大清逊帝,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的一生。怀着对爱新觉罗·溥仪的好奇心,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溥仪“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命运注定坎坷,这里面有无奈,希望,疑惧,悲哀。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在当时的环境下,穷途末路的清室复辟闹剧导致溥仪的三次登基。溥仪的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他将复辟的希望寄托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可谁想日本狼子野心有怎会真心帮助他呢?表面上他是得到日本的支持,实则是在日本的掌控之下,他这个皇帝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为跳板,对中国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支撑溥仪的就是恢复帝业。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看到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和大量文物遭窃,我作为一个局外人都已愤愤不平,更何况是将整个中国都作为“家产”的溥仪呢?这些都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日本的用心是何其可耻、明显。当时,溥仪身边的“元老大臣”对新事物的恐避之而无不及和维护自身利益,对溥仪灌输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共妻的谬论,溥仪将共产主义看做洪水猛兽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在日本的操纵下度过艰难的十四年,也是中国含着血泪史的十四年。

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进过改造和特赦后的溥仪不仅得到了自由,而且还学会自理,享受生活。他从一个剥削者变为一个劳动者,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对国家和历史贡献,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溥仪,了解当时的中国和历史。这本书告诉我任何事情都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不忘,改革创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前半生亦舒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940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