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

2016-01-12 09:56: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一: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一: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探索规律的方法与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看到的现象用数据去验证,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学生学得很不错。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了课本上语言较为严密的乘法结合律,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乘法结合律作比较,学生当时就把这个规律牢记在心中,效果很好。

我这节课有存在不足之处,评课时老师们能及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待改进。感触最深的几点是:

1. 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慎密,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向。

2. 每一节课,都要做到重难点突破巧妙,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课堂上的题量要精炼适中,能有效辅助教学即可。

4. 课件制作要为教学服务,学生难理解的地方课件一定要重点突出。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二: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北师大版【小学学科网】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在本节课中,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堂设计比较好,、教学设计很清晰,教学很顺畅,知识讲解比较到位。在探索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的激情很高,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乘法交换律”的环节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同时,在总结乘法结合律后,教给孩子们一个“手指操”,加深了孩子们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结合律做好铺垫。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语言不够严谨,要简洁、精炼。在叙述乘法结合律时,要紧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二、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在学生讨论、举例时,要求孩子验证等式是否成立时,要求叙述得不够严谨。

三、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解释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针对孩子的回答,来着重讲解。

四、对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体会: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

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xiaoxue.xuekeedu.com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三: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

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5.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

三、应用提升

1.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 A×B=B×A( ) a+(20+9)=(a+20)+9 ( ) (△×○)×b=△×(○×b) ( )

2.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17×19 * 25×12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5×5)×2 25×(5×2)

= 125×2 = 25×10

= 250(桶) = 250(桶)

乘法结合律:(a×b)×c=a×(b×c)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四:2014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乘法结合律(

小学四年级上《乘法结合律》

长宁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运算律:乘法结合律(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经历发现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全过

程,提高学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的方法,发现现乘法结合律。

难点: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尝试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计算式题。

(2×4)×3 2×(4×3) (7×4)×25 7×(4×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 2×(4×3) (7×4)×25 7×(4×25)

=8×3 =2×12 =28×25 =7×100

=24 =24 =700 =700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式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生答(前后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

计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引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发现了第二种算法更简便,那么是不是所

有的三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吧!(板书

课题:乘法结合律)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1、引发猜想,举例验证乘法结合律。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54页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 =2×(4×3) (7×4)×25 = 7×(4×25)

师概括小结:每组的左右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

以计算的顺序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2)师追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两组同样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仿写的算式。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答归纳概括: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变了,但式题中

的数学和计算结果都没有变。

(4)师启发:这是乘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根据在数学上的探索和前面的

学习,你认为可以给这个规律在数学上称为乘法结合律。

(5)四人小组之间简单交流: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那么这个

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6)指名用自己的的语言说说乘法结合律,师归纳概括(课件出示):三个

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2、理解运用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中间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种算法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师课件出示题:125×9×8=。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算的?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师完善板书:

125×9×8 125×9×8

=1125×8 =125×8×9

=9000 =1000×9

=9000

(3)师启发: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结合律简便?(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自主阅读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1、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2、通过实际计算,我们理解了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4)×3 2×(4×3) (7×4)×25 7×(4×25)

=8×3 =2×12 =28×25 =7×100

=24 =24 =700 =700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125×9×8 125×9×8

=1125×8 =125×8×9

=9000 =1000×9

=9000

作业:观察下面的式子的特点并计算。

86×25×4 (48×4)×50 32×125 53×5×6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来进行了教学的,教材基本上沿袭了前面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究模式。因此在教学上,没再做太大的突破,还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规律。这样的安排不仅学生懂得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五: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

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

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

(1)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

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5.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

三、应用提升

1.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 A×B=B×A( ) a+(20+9)=(a+20)+9 ( )

(△×○)×b=△×(○×b) ( )

2.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17×19 * 25×12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5×5)×2 25×(5×2) = 125×2 = 25×10

= 250(桶) = 250(桶)

乘法结合律:(a×b)×c=a×(b×c)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六: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西河小学 周亚蒲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同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做铺垫。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七:《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一句口诀能写两道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并且在乘法的验算中已经初步运用过交换律,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理解乘法结合律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让学生重点研究乘法结合律。教材主要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归纳、应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经历感受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思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开课加入复习口算,通过5×2、25×4、125×8等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没有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还有就是我讲的话过多,学生在课上充当“观众”,被动的接受,或者“坐享”其他同学之成。

2、语言缺乏亲切感、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

分调动。课堂上不能灵机变动,没有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提出的问题不是特别清楚,以至于学生不能及时的发现规律。

3、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学生气氛不够活跃,思维不积极,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进来,我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意图。在介绍结合律时,应及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括号的位置不同”。突出括号的位置不同说明什么?这里引导不到位。

4、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5、练习量不够。由于在课堂的细节没有设计和处理,语言不够精炼,导致总结归纳的时间过长,习题没有完成,学生没有更好的进行巩固理解。

从上面的失误中我得出:教师不但要预设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要提前备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总之,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课堂资源生成方面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学生、选好教法、达成目标。使每节课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使学生学有所获。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八: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九:2014-2015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篇十: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课件


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相关热词搜索:6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 9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 5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 四年级 乘法结合律 课后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87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