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

2016-02-21 10:16: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一《泰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希望能帮助到你。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一
《泰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泰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8题,1、2、5、6、7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

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撩起/潦草 簇新/蹙眉头 慰藉/云蒸霞蔚 ......

B.余暇/遐迩 蹩脚/憋得慌 自诩/栩栩如生 ......

C.翱翔/嗥叫 唏嘘/黑魆魆 雾霭/和蔼可亲 ......

D.缱绻/谴责 迸发/水泵厂 漂洗/饿殍遍野 ......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把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中国作家莫言,对他多年来在文学创作上

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充分肯定,但我们国内却有不少人 ▲ ,对莫言的作品、莫言

艺术创作的水准颇有微词。面对这种状况,莫言表现得很淡然,既未 ▲ , 也

未 ▲ ,而是平静地表示感谢所有挺他和骂他的人。

A.不以为然 自以为是 妄自菲薄

B.不以为意 自命不凡 自惭形秽

C.不以为然 自命不凡 妄自菲薄

D.不以为意 自以为是 自惭形秽

3.下面是《安妮日记》中的一则日记,读后概括密室中的安妮认为“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

惨的时候”的两点原因。(4分)

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气氛令人窒息、呆滞、

沉重。外面听不见一声鸟叫,整个屋子笼罩在一片死寂、压迫的寂静里,这寂静附在我身上,

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阴间的最下层。这时候,父亲、母亲和玛各对我完全无关紧要。我

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

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

声音哭喊着。我已懒得应答人家,只愿歪在沙发上。睡眠能使这寂静和可怕的恐惧快一点飞

逝,而既然霎时间不可能,只有靠这样来帮助它赶快过去。

▲ ▲ ▲

4.名著阅读(5分)

结合有关文学名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次是火烧 A ,第二次是

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 B 。

⑵《呐喊》中借助一个人力车夫的形象,正面歌颂劳动人民和提出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

习的作品是《 C 》。

⑶《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由探春发起成立了海棠诗社,同时大家作诗时还都起了别号,

探春为“蕉下客”,贾宝玉为“ D ”, E 为“潇湘妃子”,李纨为“稻香老农”,

薛宝钗为“蘅芜君”。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义倡传

义倡者,长沙人也,不知其姓氏,家世倡籍。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

口咏不置。久之,少游坐钩党南迁,道长沙,访潭土风俗伎籍中可与言者。或言倡,遂往

焉。坐语间,顾见几上文一编,就视之,目曰《秦学士词》,因取竟阅,皆己平日所作者。.

环视无他文。少游窃怪之,故问曰:“秦学士何人也,若何自得其词之多?”倡不知少游也,

即具道所以。少游曰:“能歌乎?”曰:“素所习也。”少游愈益怪,曰:“乐府名家,无虑

数百,若何独爱此乎?不惟爱之,而又习之歌之,若素爱秦学士者。彼秦学士亦尝遇若乎?”

曰:“妾僻陋在此,彼秦学士京师贵人也,焉得至此。藉令至此,岂顾妾哉!”少游乃戏曰:

“若爱秦学士,徒悦其词耳!若使亲见容貌,未必然也。”倡叹曰:“嗟乎!使得见秦学士,

虽为之妾御,死复何恨。”少游察其语诚,因谓曰:“若欲见秦学士,即我是也,以朝命贬

黜,因道而来此尔。”倡大惊,色若不怿者。稍稍引退,入谓母媪。有顷,媪出,设位,坐.

少游于堂。倡冠帔立阶下,北面拜。少游起且避,媪掖之坐以受。拜已,张具筵饮。虚左

席,示不敢抗。母子左右侍觞,酒一行,率歌少游词一阕以侑之。卒饮甚欢,比夜乃罢。

将别,嘱曰:“妾不肖之身,幸侍左右。今学士以王命不可久留,他日北归,幸一过妾,妾愿毕矣。”少游许之。一别数年,少游竟死于藤。倡虽处风尘中,为人婉娩有气节。既与少.

游约,因闭门谢客,独与媪处。一日昼寝寤,惊泣曰:“自吾与秦学士别,未尝见梦。今梦

来别,非吉兆也,秦其死乎!”亟遣仆顺途觇之。数日得报,秦果死矣。乃谓媪曰:“吾昔.

许秦学士,今不可以死故背之。”遂衰服以赴。临其丧,拊棺绕之三周,举声一恸而绝。左

右惊救,已死矣。湖南人至今传之以为奇事。赞曰:“倡慕少游之才,而卒践其言以身事之,

而归死焉。不以存亡间,可谓义倡矣。”

(选自宋洪迈《夷坚志》,有删改)

【注】①衰服:指丧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见几上文一编,就视之 靠近 .

B.倡大惊,色若不怿者 高兴 .

C.少游竟死于藤 竟然 .

D.亟遣仆顺途觇之 打探 .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义倡之“义”的一组是(3分)

①虽为之妾御,死复何恨 ②倡冠帔立阶下,北面拜

③既与少游约,因闭门谢客 ④遂衰服以赴

⑤倡慕少游之才 ⑥不以存亡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倡是长沙人,姓氏不为人知,她家世代是倡伎,她意趣独到,特别喜欢秦少游的

词,平时注意搜集获取,并且总是亲手抄录并不停歌咏。

B.秦少游因怕义倡只是喜欢他的词写得好,而不喜欢他相貌平平的外表,所以先故意

用话试探义倡,等义倡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诚挚之语后,他才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C.义倡对待秦少游有礼有节,特别是在与秦少游分别后,能够一改先前风尘女子的生

活方式,主动谢绝来客,坚贞自守,显示出一个下层女子重信义的独特品格。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义倡的态度是肯定的,其将“义”附着于义倡这样的

下层女子身上,是有感而发也是有所寄意的。

8.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学士以王命不可久留,他日北归,幸一过妾,妾愿毕矣。(4分)

译文: ▲ ▲ ▲

⑵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译文: ▲ ▲ ▲

⑶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3分)

译文: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

卢汝弼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①。

【注】①望夫山:位于山东莱芜,相传为孟姜女北望夫君之处。

⑴ 说说诗歌前两句写出了边关怎样的气候特点。(2分)

▲ ▲ ▲

⑵ 这首诗表达上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 ▲ ▲

⑶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是如何暗扣题目中的“怨”字展开的。(4分)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 (荀子《劝学》)

⑵今之众人, ▲ ,而耻学于师。 (韩愈《师说》)

⑶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⑷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 ▲ 。 (杜牧《阿房宫赋》)

⑸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斜阳草树,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 ,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⑻至于斟酌损益, ▲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诸葛亮《出师表》)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1~14题。

悼易水

张承志

⑴我也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

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

⑵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

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⑶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

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⑷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⑸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烂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⑹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

⑺那是佩戴红卫兵袖章的时候。

⑻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据我所知,至少有三支人马都以登上狼牙山的棋盘砣峰为夸功资本。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当年的朋友们在心底的意识里,大概都觉得自己也属于那样的烈士吧。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⑼感谢被我们造反破坏了的中学语文课,人人都背诵过荆轲刺秦王的段子。还有,那时流传着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作,其中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后来居然潜入了我的血液,至今偏爱北方。

⑽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多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至今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

⑾后来再向山里走,经过东流水,住进五勇村,天就纷纷扬扬地下雪了。在登山路上有人说看见了易县城,我说不可能。过了阎王鼻子,再过了小鬼脸,矗立着纪念塔的棋盘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胧挑着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静默。

⑿在棋盘砣主峰上,遥遥望去远方有一线蜿蜒着晶莹的光亮,我们都猜那就是易水。大家默哀似的,一时都哑住了,久久地凝视着那闪烁着的白线。

⒀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

⒁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想起当年易水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读罢,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

⒂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今人类学如恶草蓬生;什么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环境人类学——比起《史记》一条注,简直都是腐臭垃圾。作为勇者的人,还有那道沉默杀机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

⒃汉文明之中的烈士传统,好像已经在易水两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

⒄作为燕人,居于燕京,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无论如何,江山未改,易水尚流,再去看看一定会得到些真实感触的。

⒅若去时,还是要在冬季等一个无雪的日子。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在迷蒙空漠的大地上,试试能不能遇着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肤的感受。

⒆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的感性。

1988年7月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章第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 ▲ ▲

12.请结合上下文,简述第⑷段的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

▲ ▲ ▲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⑽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6分)

▲ ▲ ▲

1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悼易水”的意图。(6分)

▲ ▲ ▲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网络信息保护将有法可依

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在当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作了说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局长赵志国表示,近年来工信部一直积极鼓励和引导电信企业实施电话用户身份管理,截至今年11月底,固定电话用户已基本实现了身份登记,移动电话用户七成实名,没有实名的主要是预付费用户。

据介绍,为贯彻落实好《决定》有关要求,工信部将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电话用户真实身份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便利措施,方便用户进行身份信息登记,而且不能影响用户正常开通和使用电话业务。同时,要加强对各类社会营销渠道管理,确保落实电话用户身份登记要求,切实保障电话用户信息的安全。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表示,国务院法制办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与《决定》有关的行政法规进行清理,对有些不一致、有冲突的地方,还要进一步加以衔接,同时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

袁曙宏特别提到,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国务院2000年制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办法修订草案细化了《决定》的内容,比如在总结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个城市试点经验基础上,细化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办法的修订进程,争取早日出台。”袁曙宏说。

《决定》通过后,一些网民发帖担心出台《决定》会影响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发表监督批评意见,以及举报和揭露贪污腐败行为。

对这一担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表示“是没有必要的”。他说,从近些年来查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来看,除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查处的外,有一定数量的案件是人民群众举报提供线索查处的。这其中,通过网络举报和曝光揭露出来的也有很大一批。

他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等有关机关要切实采取措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对通过网络提出监督、批评意见,举报违法犯罪行为的群众予以切实保护,对滥用职权、打击报复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决不能姑息纵容。同时,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包括利用网络,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制定这个《决定》,我们同样还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来揭露腐败行为,依法惩处腐败和违法行为。”李飞说。

15.请根据文本内容,提炼出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所提的三个问题。(6分)

▲ ▲ ▲

16.结合赵志国局长的讲话,梳理出工信部为落实《决定》需做的几件事。(6分)

▲ ▲ ▲

17.根据李飞副主任的讲话,简述司法机关应如何正确看待公众的网络反腐行为。(6分) ▲ ▲ ▲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把自己放在敞亮处,是一种直面人生的气魄,是一种得与失的智慧,更是一种最为朴素的人生境界。

请以“把自己放在敞亮处”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二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

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

‚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

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

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

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

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

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

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

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

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

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

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

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

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

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

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

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

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

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

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

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

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

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

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

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

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

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

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

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

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

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

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

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

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

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

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

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

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

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

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

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

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兵

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

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

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

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

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

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

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

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

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

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

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

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

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

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

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

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

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E. 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居民家庭情况较熟悉,有较强的责任

心,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由三幅逐步推进的画面连缀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三幅画面概括出来,并

简要分析“陌生人”的行为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征。(6分)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一悬念的设置。有人认为牵强,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 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第一部《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师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三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一)参考答案

1、《旅寓安南》

(1)、简要赏析“寒迟暖复催”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温暖来临的“迫切”(1分),形象地表现了岭南寒短暖长的气候特点(1分)。

(2)、概括颔联、颈链的内容,并说出这两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颔联写严冬果实累累,早春山花烂漫,颈链写阴雨绵绵,雷声不断(1分)。这些异乡特异的风物气候(1分),加深了诗人独在异乡之感,(1分)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蕴含了…、反衬了……)(1分)

2、《题农庐舍》

(1)、颔联、颈联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两联正面描写农家春忙,在田地里沟渠边春耕不辍(1分),侧面表现了(1分)农人忙碌辛苦的生活(1分)。

(2)、尾联“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4分)

答:尾联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表现了农人忙碌劳累(1分);表现了农人“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1分);表现了诗人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欣赏和赞美(1分);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1分)。

3、《过融上人兰若》

(1)、首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答:首句写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1分),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1分),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诗人访友不遇(1分)。

(2)、“窗外无人溪鸟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衬托(反衬、以动衬静)(1分)。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1分),反衬出(突出了)(1分)山寺环境的清静(1分)。

4、《江南曲四首(其三)》

(1)、请对“落花如有意”的“如”字进行赏析。(3分)

答:“如”:好像,似乎(1分)。准确生动地表现了(1分)青年男女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隐藏在内心的期盼和追求(1分)。

(2)、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你认为“逐船流”与“逐轻舟”哪种表达更好些?请说说理由。(4分)

答:“逐轻舟”更好些(1分),“流”与“逐”语意重复(1分);“流”字显得落花死板(1分);“轻舟”表现出劳动归来,男女相随的欢快(1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表现出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1分);“逐轻舟”更能表现“如有意”(1分)

5、《入朝洛堤步月》

(1)、“驱马历长洲”一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神态?(3分)

答:“历”是经过、走过的意思(1分)。表现出因为皇帝对自己信任(1分),而承恩得意、心意悠然、镇定自若(得意,倨傲、自荣)的神态(1分)。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两点并加以分析。(4分)

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宿鸟出林,寒蝉嘶鸣,反衬(突出)了(1分)黎明时分的幽静(1分),表达了诗人入朝前心情的悠闲(1分)。

情景交融(1分)。描写了黎明时分宿鸟出林,寒蝉嘶鸣,晨风吹来,秋意浓烈的情景(1分),反衬(蕴含)了(1分)诗人入朝前心情的悠闲(1分)。

6、《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1)、“鸣弦暂辍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衬托(反衬)(1分)。用琴声喑哑衬托江潮(1分),突出了江潮声势巨大(1分)。

2、此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起笔“雷震”,是“张”,第二句言“辍”,是“弛”(1分);第三句言“出”,又是一“张”,第四句言“待”,又是一“弛”(1分);第五六句荡开写去,似与江潮无关,是“弛”,最后两句写江潮到来,是全诗的高潮,最大的“张”(1分)。全诗曲折变化,波澜起伏,以“弛”衬“张”,动人心魄(1分)。

7、《题武关》

(1)、请简要分析“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的表达效果。(三分)。

答:此联运用对比手法(1分),以小人得宠,贤臣见弃构成对比(1分),鲜明有力地指责怀王昏庸,鞭挞郑袖惑主,痛惜屈原被逐,揭示了“迹自穷”的原因(1分)。

(2)、简要构思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答:前半部分怀古,缅怀与武关有关的楚怀王因为亲小人远贤臣的历史(2分),后半部分“讽今”,告诫和平时期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2分)。

8、《雉带箭》

(1)、简析首句“原头火烧静兀兀”中“静”字的妙处。(3分)

答:“静”字渲染猎前肃穆的气氛(1分),烘托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1分);动静结合(以静衬动、对比)(1分),突出下文猎射时和猎射后将军的威猛(1分)。

(2)近人程学恂《韩诗臆说》评道:“二句(三四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答:同意(1分)。细节描写(1分)。不写将军如何勇猛果敢,也不写他如何纵横驰骋,只选取“盘马弯弓”这一细节(1分),生动地表现了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1分)。 9、《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1)、第一、二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第一、二句描写(渲染)边地的严寒(1分),烘托(1分)下文将士们的英雄气概(1分)。

(2)、本诗题名为“怨”,通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虽诗题为“怨”,但全诗毫无怨叹之情(1分),而是歌颂戍边将士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10、《至德中中途书事寄李僴》

(1)、简要赏析“月临秋水雁空惊”一句。(4分)

答:用鸿雁自比(1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自己久经离乱,飘泊不定(1分),睡不安稳,担惊受怕(1分)。(或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也可以)

(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对主人款待的感谢(1分),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概(1分),对战乱的痛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1分)。

11、《送刘昱》

(1)、诗的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渲染烘托(1分)。用瑟瑟秋风、潮打苇花、苇花扑水等意象营造了素净、萧疏的气氛(1分),烘托了朋友离别的伤感(1分)。

(2)、试比较……和……在写法上的一处相同点。

答:虚写(想象)(1分)。李诗猜测朋友离别后会在金陵夜宿(1分),柳诗设想离别后生活情景(1分),都不是眼前事。

烘托(1分)。李诗写朋友宿处的雁叫声,烘托离别后伤感的情感(1分);柳诗用杨柳、晓风、残月,烘托词人离别后的凄凉(1分)。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也可以)

12、《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1)、颔联运用两个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答:颔联用了西汉文翁教化富顺,三国诸葛亮降服孟获的典故(1分),意在表明朝廷意将施教化于南夷(1分),张觐此行意义重大(1分)。

(2)、尾联有何言外之意?

答:诗人劝友人开怀痛饮,不起思乡之情(1分),因为富顺之任责任重大,也大有可为(1分),不可因忧思而自伤心神,误了大事(1分)。

13、《儋耳》

(1)、简要分析“独凭栏槛倚崔嵬”中“独”字的作用。(3分)

答:“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感(1分),准确生动地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态(1分):虽被召回,但已难改自己的隐逸之心(1分)。

(2)、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面的诗句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以及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不矛盾(1分)。尾联表达了隐逸的思想(1分),是苏轼一再遭受打击,政治上心灰意冷的最终选择(1分),和前面诗句抒发的被召回的欣喜之情并不矛盾(1分)。

14、《荆门别张天觉》

(1)、简要分析“想见冰壶照座清”一句中“冰壶”的含义。(3分)

答:“冰壶”比喻张天觉为官清廉(3分)。

(2)、尾联与一般离别诗的写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一般离别诗都会写依依惜别(1分),此诗尾联没有伤感,写诗人兴冲冲归看太平(1分),表现对于友人的期望和信任(1分),精神境界更高(1分)。

15、《度浮桥至南台》

(1)、简析“寺楼钟鼓催昏晓”中“催”的作用。(3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表现光阴易逝,岁月催人(1分),抒发了诗人壮心不已的豪情(1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答:表达了诗人老骥伏枥(1分),壮心不已的豪情(1分)。

16、《兵乱后杂诗》

(1)、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2分)

答:颈联写无米吃饱,无酒浇愁(1分),表现兵乱后的贫困(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首诗通过诗人兵乱后的窘境(1分),痛斥误国害民的奸贼(1分),倾吐国破家残的悲愤(1分),表现了对广大人们的无限同情(1分)。

17、《策杖》

(1)、简要赏析“断藁布窠匀”中的“窠”和“匀”的妙处。(3分)

答:“窠”字运用比喻(1分),巧妙形象地点明农舍的狭小低矮简陋(1分),表明诗人对农人的同情(1分)。“匀”字写百姓把折断的稻草均匀地铺在屋顶(1分),表现百姓的勤劳热爱生活(1分),让人产生无限感概(1分)。

(2)、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对比(1分)。表达了对那些不劳而获、搜刮百姓的贪官污吏的痛恨(1分)和对老百姓的同情(1分)。

18、《秦楼月》

(1)、上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上阙通过楼、月、风露、杏花等意象描写(1分),渲染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气氛(1分),为下文写闺中少妇思人念远作铺垫(1分)。

(2)、分析“隔烟催漏金虬咽”一句中“催”的作用。(4分)

答:“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铜龙因嫌夜长而“催”漏器加快时间速度(1分),实则是闺中少妇的移情作用(1分),生动表现了闺中少妇辗转反侧,愁思不眠,长夜难熬(1分)。

19、《花犯 梅花》

(1)、“今年对花最匆匆”有双重含义,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既是叹花,也是自叹(1分)。既叹梅花开落匆匆,好景不长(1分),也叹自己去留匆匆,即将远行(1分)。

(2)、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答:以梅为中心(1分),上阙由眼前之梅联想追忆去年之梅(1分),下阙由今年之梅想象到没来之梅(1分),循着词人自己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去写梅花之变化(1分),既刻画了梅花,也刻画了自己(1分)。

20、《鹧鸪天》

(1)、你认为上阙的关键字是哪个?为什么?(3分)

答:“梦”(1分)。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1分)。上阙写思妇梦中的团聚和梦醒的现实的反差(1分)。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本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1分)。

她日夜思念千里之外的丈夫(1分),尽管丈夫音讯全无(1分),她依然梦绕魂牵,痴心不改(1分)。

21、《念奴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1)、这首词开篇“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以疑问的方式(1分),表达了对于仕途功名(1分)的疑惑和思考(1分)。

(2)、“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同为“豪放”的风格,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们的不同,试结合词句分析这两首词的不同之处。(4分)

答:苏词表现为超逸放达(1分),辛词表现为悲愤激昂(1分)。如苏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消极思想自解,颓废自适(1分),辛词“梅花争发”,“枉了冲冠发”,“长庚伴明月”,有奋进,有无奈,有悲凉(1分)。

22、《鹧鸪天》

(1)、“红乍笑,绿长颦”六字用的高妙奇绝。“高妙奇绝”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运用对比映衬手法(1分),“红”与“绿”对,色彩鲜明,写佳人仪态万方;“乍”与“长”对,刻画佳人乐短愁长:“笑”与“颦”对,揭示佳人复杂的心态(2分)。言简意赅,韵味悠远(1分)。

(2)、“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3分)

答:“鸳鸯独宿”表明现状的孤苦伶仃(1分),“何曾惯”流露出对过去美好的追忆(1分),“化作西楼一缕云”表现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分)。

23、《沁园春》

1、 首三句“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写阅兵时景况。请从内容和手法上赏析这三

句。(3分)

答:从听觉的角度(以静衬动的方法、气氛的渲染)(1分),万马不嘶,号角嘹亮(1分),表现军容整肃,军纪严明(1分)。

2、“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内容上点明张路分是个又武又文的全才(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既承接上文,有领起下文对张路分诗才的描写(1分)。

24、《双调 水仙子 自足》

1、 简要分析“杏花村里旧生涯”中“旧”字的妙处。(3分)

答:“旧”,时间很长(1分),表明诗酒生涯已有多年(1分),充满自足,安然,恬适之感(1分)。

2、 请结合曲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憧憬的是什么样的生活。(4分)

答:“杏花村”,“瘦竹疏梅”等说诗酒自娱(1分),“深耕浅种”,“滤酒打鱼”“有鸡豚”等说自给自足(1分),“客到”,“僧来”等说朋友高尚(1分),“竹笋藤花”等说环境优雅(1分)。

25、《双调 折桂令 田家》

1、 简要赏析“磕破西瓜”中“磕”的妙处。(3分)

答:“磕”,撞破,砸开的意思(1分),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农村少年吃西瓜的迫切心情(1分),表现粗放,纯朴,随性的乡村生活习惯(1分)。

2、 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

答:描写了少年、农庄、杨柳荫、西瓜、碌轴、荞麦花、绿豆芽等意象(2分),突出了特有的田园风光(1分),表现了作者对摆脱人世是非纷扰的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26、《春日》、《春日书事》

1、 前人认为秦诗“有情芍药含春泪”中的“含”字别有风味,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答:“含”字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描写带雨的芍药泪光闪闪,脉脉含情(1分),十分惹人怜爱(1分)。

2、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秦诗通过对雨后芍药、蔷薇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张诗通过对春日春草、窗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无奈、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

27、《双调 潘妃曲》 《闺情》

1、《潘妃曲》中的“锦字”是何意?曲的前三句和后三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别离?(3分)

答:“锦字”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信(1分),曲的前三句是从空间的角度写的,写离别之远(1分),后三句是从时间的角度写的,写离别时间之久(1分)。

2、“灯”的意象在这一曲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曲中“一点青灯”与“人千里”构成距离上的对比(1分),突出丈夫相隔遥远,表现思妇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1分);诗中“孤灯未灭”侧面烘托(1分)思妇辗辗反侧,不能成眠,突出了相思之深(1分)。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四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月)语文试题》

秘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1月3日8:30-11:00】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学校:贵阳六中 审卷学校:清华中学

联考学校:贵阳六中 清华中学 遵义四中 凯里一中 都匀一中 都匀二中 安顺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

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

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

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

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

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

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

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

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

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

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

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

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

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

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

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

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

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

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

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

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

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

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

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

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

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

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

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

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

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

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

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

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

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

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

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

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

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

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

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

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

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

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

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

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

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

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

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

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

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

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

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

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

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

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

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

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

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

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

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E. 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居民家庭情况较熟悉,有较强的责

任心,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由三幅逐步推进的画面连缀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三幅画面概括出来,

并简要分析“陌生人”的行为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

人物形象的特征。(6分)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一悬念的设置。有人认为牵强,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 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五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贵州省七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

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

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

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1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

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

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

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

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

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

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

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

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

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

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

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

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

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

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

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

‚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

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臵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

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

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2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臵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

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

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

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

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

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

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

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8.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 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题虽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3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

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2)《蜀道难》中引用了秦国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

(3)《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了。‛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 4

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中的夫妇在儿子死后多年,深信儿子仍在身边,一家人一直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这种执着的恋子之情,感人至深。

B. 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

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C. 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

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D. 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到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

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E. 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居民家庭情况较熟悉,有较强的责任

心,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由三幅逐步推进的画面连缀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三幅画面概括出来,并

简要分析“陌生人”的行为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形象仍然较为鲜明,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征。(6分)

(4)“儿子在楼上学习”这一悬念的设置。有人认为牵强,是作家为了引人入胜而故弄玄虚。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5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篇六
《兴宁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试语文试题(2015.4.6)》

试卷类型:[A]

兴宁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4月6日考试卷

说明:本试题8页,答卷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奖励/船桨 飘动/飙车 识别/博闻强识 ......

B.镶嵌/砍伐 急骤/昼夜 切削/削足适履 ......

C.垫付/真挚 钥匙/跳跃 肥胖/心广体胖 ......

D.邻居/伶俐 管辖/惊骇 处方/设身处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日前,广州某押运保全公司职员弯腰捡手机电池时不慎致手中枪支走火,头部中弹身亡。

其亲友同事如丧考妣,悲痛不已,他们长期高压力低收入的民怨在此事件中一触即发,当即........

全线大罢工来现身说法,要求公司给一个交代,绝不能让无辜的生命无疾而终。 ........

A.如丧考妣 B.一触即发 C.现身说法 D.无疾而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我们对传统文化应坚持“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坚持自我纠正、自我更新的做法,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B.当前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手里,这是因为由长久以来的国际

力量格局导致的,西方国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霸权利益。

C.由袁振国担任组长的《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对中小学理科教材的难

易程度进行了大规模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材的难度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D.300年来,瑞士一直严格执行其银行保密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促进了瑞士金融业和国民

经济发展,也为犯罪者用来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提供了方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

的。 , , , ,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①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②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③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⑤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⑥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A.④①③②⑤⑥ B.③④①②⑤⑥ C.③②④①⑥⑤ D.④③⑤①⑥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胡僧祐,字愿果,南阳冠军人。少勇决,有武干。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口大通二

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使戍项城。城陷,复没于魏。.

中大通元年,陈庆之送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僧祐又得还国,除南天水、天门二郡太守,有

善政。性好读书,不解缉缀,然每在公宴,必强赋诗,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

口,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

狱。大宝二年,侯景寇荆陕,围王僧辩于巴陵,世祖乃引僧祐于狱,拜为假节、武猛将军,

封新市县侯,令赴援。僧祐将发,谓其子曰:“汝可开两门,一门拟朱,一门拟白。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世祖闻而壮之。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僧祐由别路西上,约谓畏己而退,急追之,及于南安芊口,呼僧祐曰:

“吴儿,口为不早降?走何处去?”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至赤砂亭,会陆法和至,乃与.

并军击约,大破之,擒约送于江陵,侯景闻之遂遁。世祖以僧祐为侍中、领军将军,征还荆

州。

承圣二年,进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余悉如故。西魏寇至,以僧祜为都督城东

诸军事。魏军四面起攻,百道齐举,僧祐亲当矢石,昼夜督战,奖励将士,明于赏罚,众皆

感之,咸为致死,所向摧殄,贼莫敢前。俄而中流矢卒,时年六十三。世祖闻之,驰往临哭。

于是内外惶骇,城遂陷。

(节选自《梁书·胡僧祐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陷,复没于魏 没:沦落 B.谓己实工,矜伐愈甚 谓:认为 ..

C.世祖闻而壮之 壮:壮士 D.僧祐不与之言,潜引却 却:退却 ..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口大通二年归国,频上封事,高祖器之,

②文辞鄙俚,多被嘲谑,僧祐怡然自口 ③吴儿,口为不早降?走何处去。 ①仕魏至银青光禄大夫,

A.①以 ②焉 ③所 B.①以 ②若 ③何

C.①于 ②若 ③所 D.①于 ②焉 ③何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

下狱/

B.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

下狱/

C.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

下狱/

D.晚/事世祖为镇西录事参军/侯景乱/西沮蛮反/世祖令僧祐讨之/使尽诛其渠帅/僧祐谏/忤旨

下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僧祐上书言事深得高祖器重,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等职,在南天水、天门两个郡做太

守,在任上留下了好的政绩。

B.每次在朝廷宴会上,胡僧祐都尽力写诗,可诗句文辞粗野,常被人调笑戏谑,而他不以为意,认为自己的诗作得很工巧。

C.世祖命胡僧祐把西沮蛮的首领全部诛杀了,但胡僧祐违背了世祖的旨意而被关入狱中,

后又被起用救援王僧辩,临行时嘱咐儿子把两扇门准备成红白两色,感动了世祖。

D.西魏敌寇从四面发起进攻,许多股军队同时出击,胡僧祐冒着危险昼夜督战指挥,不辞

辛劳,尽职守城,不久被乱箭射中而死,朝廷内外都惶恐惊骇,城最终被攻下。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吉则由朱门,凶则由白门,吾不捷不归也。(3分)

②至杨浦,景遣其将任约率锐卒五千,据白塉,遥以待之。(4分)

(2)文中说胡僧祐“有武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①。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①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的苦寒。

(1)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第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作分析。(4分)

(2)这首诗题为《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请谈谈你对全诗情感基调的正确理解。(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③ ,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④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氓•诗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谈写字

沈从文

①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②多数人若肯承认在艺术上分工的事实,那就好多了。不幸得很,中国多数人大都忽略了这种事实。都以为一事精便百事精。尤其是艺术,社会上许多人到某一时都欢喜附庸风雅,从事艺术。唯其倾心艺术,影响所及恰好作成艺术进步的障碍,这个人若在社会又有地位,有势力,且会招致艺术的堕落。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写字。

③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本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考察一下,看看写字是不是可称为有艺术价值。就现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可知道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经注重到它个别与群体的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商器文字如画,周器文字极重组织)。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方促进其发展。我们若有了这点认识,就权且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似乎算不得如何冒失了。

④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⑤字的艺术价值动摇,浮泛而无固定性,令人怀疑写字是否艺术,另外有个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却在大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先有问题。一部分人把它和图画、音乐、雕刻比较,便见得一切艺术都有所谓创造性,唯独写字拘束性大,无创造性可言。并且单独无道德或情感教化启示力量,故轻视它。这种轻视无补于字的地位,自然也无害于字的艺术真价值。轻视它,不注意它,那就罢了。到记日用账目或给什么密友情人写信时,这轻视它的人总依

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个文件看顺眼有助于目的的获得。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前年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选画的标准是见有乾隆皇帝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当时以为十分可笑。

⑥其实中国艺术鉴赏者,何尝不是同样可笑。近年南北美术展览会里,常常可以发现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几个比较风雅稍明绘事能涂抹两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

⑦书画并列,尤其是写字,仿佛更容易玩票,无怪乎游山玩水时,每到一处名胜地方,当眼处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墙壁一块石头脏毁,虐待游人的眼目了。

⑧所以说,“分工”应当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可能办法之一种。本人人都有对于业余兴趣选择的自由,艺术玩票实在还值得加以提倡。然而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937年4月

(选自沈从文《龙凤艺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节)

12.下列对各历史时期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甲骨文字点线明朗,初具装饰美或图案美,但不便于记忆。

B.铜器文字更注重装饰美或图案美,或如画,或重结构组织。

C.大小篆书的字型雄奇秀美,秦权量文字则体现为整齐肃整。

D.章草笔划简省,今隶讲究整齐,讲求便利实用,不讲求造形美。

E.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极其繁复但富于变化,以造形美为目的。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艺术上想一事精便百事精是相当困难的,不专心从事一事难以有所成就。

B.即使是轻视写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意识到写字顺眼的重要性。

C.吴佩孚、冯玉祥等虽是军人出身,但画的竹子、写的白话诗同样令人赞赏。

D.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玩票亦无可厚非,但要正确区分对待。

14.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沈从文先生这个“建议”的理解。(4分)

因此我想附带一个建议,即盼望现代画家再莫题跋。尤其是几位欢喜题跋的画家,题跋常破坏了画的完美!

四、本大题共3小题,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人生如旅行

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查报告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15分)

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对中国人民基本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在2000年6~7月间完成。样本区分为──大城市5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中小城市5个:河北保定、浙江宁波、四川绵阳、辽宁锦州、陕西咸阳;农村县7个,分别位于:湖北荆州、河北保定、浙江宁波、四川绵阳、辽宁锦州、陕西咸阳和广东江门。样本在各地区均使用等额给样的方法,每县市的预定抽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李秀才好酒 江上别李秀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2516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