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016-05-26 09:51:43 编辑:huangtingt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教学设计  海口市琼山中学 生物组 蔡于麒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 ...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教学设计
  海口市琼山中学 生物组 蔡于麒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2、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和视觉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
  视觉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五、课前准备
  眼球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学生观看生活中的现象(闪电雷鸣),回答提出的问题:找避雨地点;跑回家等。
 
 
2、靠视觉(眼睛)、听觉(耳朵)、触觉(皮肤)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3、嗅觉(鼻子)、味觉(舌)等。
1、课件设计闪电雷鸣的下雨场景,提问: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新课学习。
2、你是靠什么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的?
3、生活中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呢?
 
1、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理清脉络
 
 
 
 
 
 
 
 
 
展示结果
质疑深化
 
 
 
 
 
加深巩固
一、眼球的结构
 
 
 
 
 
通过提问,让学生体会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外界获取信息最多的是视觉。
 
 
 
 
1、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拆装眼球模型,熟悉眼球的结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边拆装边说出每一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2、再展示眼球结构平面图,进一步解读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议一议
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镜头起调节焦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成像的作用。
(2)镜头相当于晶状体;光圈相当于瞳孔;胶卷相当于视网膜。

 
 
学生回答:
“黑眼球”是指虹膜;
“白眼球”是指巩膜。
 
 
 
学生回答:瞳孔
1、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那么哪一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最多呢?
   
2、视觉的形成离不开眼睛,那么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这与眼球的结构有关,导出眼球的结构。
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3、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4、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根据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功能,进而了解眼球的结构。
    5、我们俗语所说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别是指眼球的哪部分结构?
    6、有人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是指眼球的什么结构?
 
  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和思考,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培养合作精神,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
 
3、遵循“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 知识”的原则进行指导。
 
    4、通过对比,这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体会到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这一自然规律。
 
  
 
    5、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和巩固。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结果
 
 
 
 
 
 
角色扮演
 
 
 
 
 
 
 
 
 
 
 
 
 
 
 
 
 
 
 
 
 

学以致用
 
 
 
 
 
 
 
思维拓展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强化训练
巩固提升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根据眼球的结构,结合教材视觉形成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试将视觉形成过程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由学生扮演视觉形成过程的各个角色。
 
观看角色扮演,结合教材,学生用流程图的方式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看一看
学生讨论回答:
1、中午和傍晚的猫瞳孔不同,中午的猫瞳孔小,傍晚的猫瞳孔大。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
 
学生思考后回答:虹膜控制的。
 
 
 
学生回答:强光下,瞳孔小;弱光下,瞳孔大。
 
 
分析生活中实例,得出答案。
学生回答:
1、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觉是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的。
2、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取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那么视觉的形成应该是视网膜。
 
 
学生总结:只要是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出问题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见。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探究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完成视觉形成过程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观察,思考,导入问题:
1、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变化?上面两幅图哪个是在中午,哪个在傍晚?
追问:瞳孔可以变大变小,那么它的大小是由什么结构控制的呢?
2、观察在强光下与弱光下人瞳孔有什么不同?
3、地震后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为什么要遮住他的眼睛?
   4、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视觉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
5、视网膜上的物像是倒立的,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倒像,为什么?
 
6、有一小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教师通过反问,设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误区。
 
教师进行点评归纳
 
 
 
 
 
 
6、学生角色扮演,然后说出视觉形成过程,教师加以点评,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8、通过观察,讨论,以及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验证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4329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