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

2016-01-10 17:18: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希望能帮助到你。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是个圆球体。

2.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 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4.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与纬度。

5.北N;南S;东E;西W。

6.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纬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经度:东半球:0°至180°E,西半球:0°至180°W。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 线。

9.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10.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11.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1.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东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8.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要素

1.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第二节 地图的判读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4.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山峰:中间高,中间低,等高线闭合。陡崖:等高线重叠在一起。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缓坡、陡坡: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5.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或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海拔,可以通过查看图中高度表来了解不同地点的高程。

第三节 地图的应用

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 海陆的分布

1.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4.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5.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6.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二节 海陆的面貌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南北美洲:西部是山地,往东是平原和高原。

2.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亚洲;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在南美洲;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在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在非洲。

3.地球最低处:地处太平洋西岸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

4.海底地形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内力:地壳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形成的五大连池。

3.外力: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大陆解体、分裂,逐渐漂

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5.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6.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7.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大西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8.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

3.判断天气和气候的方法:短时间为天气,长时间(超过三个月)为气候。

4.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运动状况的图像。

5.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周)报”。

6.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二: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商务星球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

(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 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有:海边观船、月食、不同的纬度看北极星高度不同、等高望远、微波传送等。

2.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一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7357千米,相差21千米,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经纬网知识

1.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赤道是0°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纬线都是圆圈,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以赤道为界,分为北纬(N)和南纬(S),越向上度数越大是北纬,越向下度数越大是南纬,纬度最大是90°。

2.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是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长度约为2万千米。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界限,也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3.经度以0°经线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越往右度数越大是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是西经,经度最大是180°。

4.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5.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

6.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

7.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这点的地理坐标,可

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经纬网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军事、旅游、救灾等。

8. 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小时。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2.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约365天。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产生是地理现象有:昼夜现象、时间的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温度带的划分、季风。

4.地球上的时间东边比西边早,东西方向上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5.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以中时区为界,分为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 区合并为一个时区。示意图如下:

说明:(1)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2)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西时区;(3)北京时间就是东8区区时,纽约在西5区。

6.时间计算:

(1)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 区时=已经时区区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西边用减号)

(2)已知某地经度,求它所在时区: 时区数=(度+7.5°)÷15(结果取整数)

7.二分二至日:(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在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示意图:

①箭头的两层含义:“↑”表示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表示北半球此时白昼变长。

②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上半年:春分日后1天到秋分日前1天(3、22—9、22),昼>夜

下半年:秋分日后1天到次年春分日前1天(9、24—次年3、20),昼<夜

8.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个温度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月寒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9.夏至日光照图的判读:

① 先作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分地球为昼、夜半球。

② 阳光照射纬线的长短比例可以判断昼夜的长短关系。以此得到: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

白昼越长。

③ 光照图的化繁为简判读法:看北极地区(或北极点)出现极昼则为夏至、出现极夜则为冬至。 ④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第二单元 地图

一.地图

1.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

2.在地图上辨明方向有三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箭头所指的是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3.东西方用经度来判断: ①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②都是西经,度数小的在东;③一个东经,一个西经比较,把度数相加,和大于180°,西经在东,和小于180°,东经在东。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

二.地形图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A与B的相对高度等于A的海拔减去B的海拔(或者高减低)。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5种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P24)

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从等高线上的数值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大小,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4.掌握山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这5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P25)。

5.地图的应用: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地形图在军事指挥和工程建设中作用大,地形图在公路、铁路建设种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择,修路要尽量避开陡崖。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一.海陆分布

1.地球上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71%,简单的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北半球与南半球比较,北半球陆地集中;东半球和西半球比较,东半球陆地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么划分为两半,海洋面积都是大于陆地面积。

2.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大,岛屿数量最多,水温最高;北冰洋纬度最高,冰雪覆盖。

3.重要的州界线:

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②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⑤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4.要掌握的内容:

①七大洲的形状辨别;

②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乌拉尔河、青藏高原、落基山山脉、安第斯山脉、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等的位置;

③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④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5.陆地地形之最(P38)。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二.海陆面貌

1.各大洲地形特征:①亚洲: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②非洲:以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③欧洲:以平原为主;④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⑤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⑥南极洲:冰雪覆盖。

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高低起伏,由大陆坡、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组成。陆地最低点是死海,位于亚洲西部;海洋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三: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班级: 姓名: 家长签字:

(请各位家长认真督促孩子复习并背诵,谢谢!)

思茅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海边观船、月食、不

同的纬度看北极星高度不同、卫星图片、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从太空看地球、登高望远、微波传送等。

2. 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3.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我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汉张衡提

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④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4. 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地球仪和经纬网

1.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2. 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

——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赤道是0°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纬线都是圆圈,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纬线相互平行。纬度以以赤道为界,分为北纬(N)和南纬(S),越向北度数越大是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是南纬,纬度最大是90°。

4.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是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长

度约为2万千米。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度数和为180度,且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5. 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界限,也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以

0°经线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越往东度数越大是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是西经,经度最大是180°。

6. 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

与纬度。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180°W和180°E是同一条经线。

7. 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

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域。

8. 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9. 说明:小于20

°的经度一定在东半球,大于160°的经度一定在西半球,20°-160°之间的经度,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10. 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划分高中低纬的两条界限是30°纬线和60°纬线。

11.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这点的地理坐标,

可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经纬网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军事、旅游、救灾等。

12. 普通经纬网的判读。能根据经纬网图准确写出某个点的地理位置,如下图: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

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

就是24小时。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2.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

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地方时(时间的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

是北半球的春季。

4.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

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

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2

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

温带、热带)。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课本20页五带图要熟悉)

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相反。

9.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太

阳直射点的移动、温度带的划分、季风。

10. 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

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以中时区为界,分为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 区合并为一个时区。示意图如下:

说明:(1)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2

)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

西时区;(3)北京时间就是东8区区时,纽约在西5区,伦敦在零时区(中时区)。

11.时间计算:

(1)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 区时=已经时区区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

时区东边用加号,在西边用减号)

(2)已知某地经度,求它所在时区: 时区数=(度+7.5°)÷15(结果取整数)

12.二分二至日:

(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在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示意图:

①箭头的两层含义:“↑”表示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表示北半球此时白昼变长。

②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上半年:春分日后1天到秋分日前1天(3、22—9、22),昼>夜

下半年:秋分日后1天到次年春分日前1天(9、24—次年3、20),昼<夜

13.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个温度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14.夏至日光照图的判读:

① 先作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分地球为昼、夜半球。

② 阳光照射纬线的长短比例可以判断昼夜的长短关系。以此得到: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

白昼越长。

③ 光照图的化繁为简判读法:看北极地区(或北极点)出现极昼则为夏至、出现极夜则为冬

至。

④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基本要素

1.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

2.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

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箭头所指的是北方。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经线指南北,纬线指东西。

3. 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4. 东西方用经度来判断: ①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②都是西经,度数小的在东;③一

个东经,一个西经比较,把度数相加,和大于180°,西经在东,和小于180°,东经在东。

5.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

地点的垂直距离。A与B的相对高度等于A的海拔减去B的海拔(或者高减低)。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四: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 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体的例证:月食景象、登高望远、海边观船等。

2.描述地球大小的基本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旋转轴——地轴,地轴和地表的交点:北极和南极 4.经纬线(经纬度)构成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5.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6.五带的划分及其特征: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划分。

热带(纬度23.5°N~23.5°S):气候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

寒带(纬度66.5°~90°):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纬度23.5°~66.5°):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二单元 地图

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①线段式 ②数字式 ③文字式 (2)图幅相同: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粗略。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

(1)一般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3)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表示方法:

①山顶:一般用▲表示。

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④鞍部:两组等高线凸形相对称的地方。 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4.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平原:海拔低于200米,地面平坦广阔。 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5.地图的种类和运用:政区图、城区图、地形图、交通图、影像及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七大洲从大到小)

(1)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

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2)七大洲地形特点:亚洲:地形中间高,四周低,以高原、山地为主。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大洋洲:地形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大分水岭。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

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从大到小),其中北冰洋纬度最高,大西洋呈S型。 4.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

5.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天池、

五大连池)。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长江三峡、风蚀地貌)。 6.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大西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亚欧板块以陆地为主。

8.板块运动:表现为张裂和挤压。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形成高山、岛弧链或海沟。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处于张裂地带,正在扩大,太平洋处于挤压地带正在缩小。

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2. 卫星云图: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 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4.气温的变化: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

(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在14时左右,最低温在日出前后。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

差为气温日较差。

(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热带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际变化大。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1)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平均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6.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等温线稀疏,

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

7.

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 8. 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测量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9.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10.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2)海陆因素:①气温: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低于海洋。

②降水: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①气温:山顶气温低,山脚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

②降水:迎风坡多雨(地形雨),背风坡少雨。

11.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1)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地气候条件,如,农田防护林、人工降雨、蔬菜大

(2)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导致气候恶化,如,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酸雨。

使用冰箱、空调排放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臭氧层空洞—皮肤癌

燃烧煤炭、石油排放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燃煤排放二氧化硫—酸雨—腐蚀建筑物、对生物及水体造成危害

1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1.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度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欧洲、

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人口增长快。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某一地区的总人数÷某一地区的总面积。

3. 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

4.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过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贫穷饥饿。 5.解决措施:人类必须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6.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

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 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

7.多样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最广泛。

8.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中国称为回教、清真教。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中国,藏传佛教被称为喇嘛教。

9.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10.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呈组团状;山谷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沙漠地区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11.保护聚落文化:聚落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面对传统民居、纪念地和遗址逐渐减

少,传统聚落遭受严重的破坏甚至消亡的问题,我们应做到保护聚落文化,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单元 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1. 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还有30地区多个没有获得独立。 2.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梵蒂冈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

3. 领土: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的分界线,就是国界。国界以内的领陆、内水、领水和领空称为领土。 4.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

大洋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 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人口和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贸易的不平等问题等。

6. 世界贸易的不平等:发达国家通过进口低廉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制造并出口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出口以石油、木材、矿石、橡胶等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价格偏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贸易的不平等,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7. 国际合作:跨国公司和地区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8. 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设有六大机构(安全

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其中安理会负责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开展国际合作,解决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的问题。

9. 世界贸易组织(WTO):永久性、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部长会议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

决策权力机构。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其他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EU)、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红十字会、石油输出组织国(欧佩克)等。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五:星球版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星球版初 一 地 理上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圆球体——椭球体。

第一次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是麦哲伦,

3.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事例:(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的高,看的远;(4)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5)麦哲伦环球航行。(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地球模型,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北

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2.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3.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东经180°与西经180°是一条经线即叫做180°经线。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如:西经60°与东经120°

4.0°纬线是赤道,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

示。北纬90°是北极点,南纬90°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5.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的经线圈。我国、我省、我家在北半球、东半球。

6.经线呈半圆(弧形)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呈圆形(极点除外),长度不等(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相等),指示东西方向, 识图:

1.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图上(课本8页图1.8中标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度、30度、60度、90度纬线)

2. 根据经纬度(课本8页思考图)能判断出经线、纬线;经度(东、西),纬度(南、北)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知识点:

1.地球绕地轴旋转是自转,周期:一天;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2.地球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都

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识图:

1.地球自转的方向图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课本11页图1.13)

2.不同经度上的地方时上标出地方时,分清昼夜、知道经度(课本12页1.14)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知识点:

1.地球绕日运转是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一年,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夹角),且地轴的空

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们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即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就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北半球的季节:3月、4月、5月

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11月为秋季.,12月、1月、2月为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北纬23.5度称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南纬23.5度称为南回归

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5.北纬66.5度是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分布的最南界线。南纬66.5度是南半球极昼极

夜现象分布的最北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6.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南温带,这里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是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识图:

1.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16页图1.17)上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其日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南北回归线

2.五带的划分图(课本17页图1.19)上标出:北、南寒带、北、南温带、热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南北极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知识点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4.方向:(1)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指向标定向法:指北的指向标;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方向。

(3)一般定向法: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其中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

5.比例尺的种类,数字式:例1:1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千

米;(五千分之一),线段式:

6..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的文字说明、数字等。记住课本23页的常用图例。

识图:课本21页图2.4、2.5、2.6中中,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

1.在地图上用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表示地面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在等高线地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峰或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进去是山谷,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是鞍部。

3.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的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用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丘陵,褐色表示高原或山地,白色表示冰川。

4.五种地形的地形特点: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0—5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识图:1.等高线地形图(课本26页图2.14中标出陡崖、山脊、山谷、鞍部、山顶及等高距)

2.分层设色地形图(课本26页图2.16中利用高度颜色表区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城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的地的位置,并根据目的地选择快捷的路线。

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

地形图在军事指挥中作用重大,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又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址。

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 电子地图主要用在资源调查、卫星导航、气象观测、天

气预报、防震减灾和军事指挥等。

识图:选择设计路线(课本27页图2.17 课本28页图2.19 课本29页图2.20)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七大洲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海洋;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3.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识图:1.七大洲分布图(课本34页图3.2上标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美洲、南极洲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亚欧洲的分界线、亚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课本36页图3.7中标出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大西洋、黑海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1.陆地地形之最: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2.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亚洲: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是平均海拔最低的洲。非洲: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南、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海底地形:有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大陆坡等。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六: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是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球体

2.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①在我国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②我国东

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③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4月16日,苏联“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3.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四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以上认识经纬网

1.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2. ①北极——地球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②南极——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地轴

——假象的地球旋转轴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 经线与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

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4. 经度与纬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给他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

度与纬度。

5. 北N南S东E西W

6.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7. 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8. 在地球仪上,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组

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9. 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

纬度。

10. 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11.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经纬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等领

域。

第三课 地球的自转

1.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

早迟之分,这种由于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3.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的

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4. 东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他们的中央经线是180°经线。

5. 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

6. 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界线。

7. 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和东侧的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当飞机或轮船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退一天,反之,日期要进一天。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1.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

365天。

2.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

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

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 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

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 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秋分日。秋分日前后的9、10、11

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 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东至日。东至日前后的12、1、

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 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

南温带、热带)

8. 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

相反。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1.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

2.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①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②在有指

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 比例尺: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第二课 地图的判读

1.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

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

3.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等高线地图。将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4. 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突

出。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如今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新型地图,如影像地图,电子地图等。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 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三分陆地,七分海

洋。

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分隔,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

大陆与其附近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分为七个大洲。

3.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洲从大到小排列)

4. 亚洲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

加索山脉作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亚非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5. 四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和北冰(大洋从大到小排列)

6. 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介于陆地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

窄水道。

第二课 海陆的变迁

1.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运动、地震等;另

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 地壳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火山喷发形成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形成的五大连池

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

风力侵蚀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风蚀地貌

3.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4.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5. 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裂谷和

海洋,挤压的地方则会出现高山、岛弧链或海沟。

6.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大西洋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7.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指一个地方的短时间的变化,它是多变的,我们常用阴晴、气温高度、风力大小等

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稳定性。

3.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云层运动的状况的图像。

4. 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公布对大气环境监控的结果,即发布“空气质量日

(周)报”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3.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

气温相等。

4. 纬度位置是指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

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5. 北半球的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6. ①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②等温线稀疏的区域,气

温差别小。③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④等温线密集的区域,气温差别大。

7. 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时间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8.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第三课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个月降

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3.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纬

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少雨。

4.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雨季”。

5. 太平洋东岸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降雨最少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干极”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1.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2.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降水量的地区差异较大,有的地方降水很多,气候湿润,

有的地方降水极少,气候干燥,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3. 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西岸为地中

海气候,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高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为面积广阔的温带性大陆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4. 寒带气候又称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苔原气候的地面生长着苔藓、

地衣等低等植物。

5. 在中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影响其后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度纬度之间气温

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 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润湿气流的影响的

地区,一般降水多;而远离海洋的地区,一般降水少。

4.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

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5.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气温下降约6℃。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增长的快慢,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受生活水平、医疗条件、人口文

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亚洲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度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

长率较高。

3. 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说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

数。

4. 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

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

5. 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

环境相协调。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 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2.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

语言。

3.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4. 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

5.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中国,伊斯

兰教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等。麦加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宗教首都。

6.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 第三课 人类的居住地

1.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2.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与分布也千差万别,有的呈团状,有的

呈条带装,还有的呈点状等。

3.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为《世

界遗产名录》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七: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完稿) (1)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地球

第1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 。 3、赤道: 。 二、纬线和经线

注意:

1、与赤道距离相等的两条纬线 。 2

、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越来越 。

3、如果一架飞机从北京一直往北飞,那么,飞机最终 (能/不能)回到北京,是因为 。如

果一直往东或往西飞,那么最终 (能/不能)回到北京,是因为 。

2、论证事例

(1)麦哲伦环球航行。

(2)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 (3)帆船由远驶近,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4)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地球卫星照片。

(6)在地球上沿着一个方向一直向前走,在前方总有新星

升起。

二、地球的大小

1、表面积:

2、赤道周长: (“坐地日行八万里”) 3、极半径: 4、赤道半径: 5、平均半径:

第2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有关概念

1、地轴: 。(只出现在地球仪上,它是倾斜的。)

2、北极: 。 南极: 。

横纬线 纬线指东西, 经线指南北, 竖经线 独成平行圈。 单独成半圆, 长度不相等, 一对则成圈。 赤道为最长, 条条均相等, 两极化为点。 相交两极点。

- 1 -

三、纬度和经度 四、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 30°为 纬度; 30°— 60°为 纬度; 60°— 90°为 纬度。 五、特殊的经纬线及经纬度

(2

)经度的判断

六、经纬网定位

1、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的分布规律 经线度数规律

2、经纬度的判断

(1)纬度的判断

3、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断 (1)南北半球的判断:

北纬(N)在 ,南纬(S)在 。(2)东西半球的判断

4、确定两点间的方向

无论纬线、经线是直线形状还是曲线形状,同一纬线上的各点都是东西方向....的关系,同一经线上的各点都是南北方向....

的关系。 常见的经纬网有两种:

(1)在局部区域经纬线各自平行时,如:

①关于图1-1中P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P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 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 南半球

②下列地点中, 位于 “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 2 -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的方法是:

在进行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即小于180°的弧上),画地球自转方向箭头(北逆南顺....),箭头为东,箭尾为西.........。 ①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②B位于A的哪个方向?

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C两地的地理位置:

A、 C、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地,位于东半球的是 地,位于西半球的是 地。

3、A地位于C地的 方向。

4、从低、中、高纬度看,B 在 纬度;C在 纬度。

第3课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二、二分二至日比较

- 3 -

三、五带的划分

1、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 。

2、太阳的直射点在 之间移动,最北界线

是: ,最南界线是: 。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4、写出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纬线及纬度:①

② ③

④ ⑤ 5、读图完成:

(3)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4)在北极,前后左右都是 ,在南极,前后左右都

3、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是 。

3、比例尺

(1)定义:

第二单元 地图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 、 、 。 2、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的地图,上 下 ,左 右 。 (2)指向标地图:

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指向 。(在判断方向时,平移指向标。)

(2)公式:

(3)表示方法:

①线段式比例尺 ②数字式比例尺 ③文字式比例尺

(4)大小判断

①比值确定:

分母越小 → 比值越 → 比例尺越

②图幅相同:

范围越小 → 内容越 → 比例尺越

比比值,分母小,尺越大; 同图幅,范围小,越详细,尺越大

4、图例与注记

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2、相对高度:

- 4 -

4、等高线: 5、坡度的判断:线密坡 ,线疏坡 。 6、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

补充:

(1)沿等高线弯曲方向画箭头,低脊高谷....

。 (2)山顶的海拔判断:山顶相当于一条等高线,海拔大于外围

相邻等高线的海拔,小于它本身的海拔。

7、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 ,蓝色表

示 。

第3课 地图的应用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1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71%是 , 是陆地,即“ 海

洋 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

(1)海洋彼此相连, 被海洋分割。

(2)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但

北极周围是 ; 大多分布在 半球,但南极周围是 。

- 5 -

3、相关概念

(1)大陆: (2)岛屿:

(3)大洲: (4)海峡:

(5)半岛:

(6)海:

4、七大洲和四大洋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名称

A B C D E F G 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

, , , 。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

, 。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 , , 。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 。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2)写出数字代表的大洋名称

① ② ③ ④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面积最小的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八: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新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新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 地 球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有:海边观船、月食现象、不同的纬度看北极星高度不同、登高望远等,最科学最直观的是根据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航海业的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进入了科学探索阶段。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臆想阶段(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验证阶段(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卫星探测阶段(前苏联加加林成为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球体的人)

4.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5.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相差21千米)说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赤道是0°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纬线都是圆圈,长度都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界,分为北纬(N)和南纬(S),越向北度数越大是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是南纬,纬度最大是90°。

2.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形弧线是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0°经线是划分经度的界限,也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3.经度以0°经线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越往东度数越大是

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是西经,经度最大是180°。

4.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中国在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北京(116°E,40°N)】。

5.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分界线,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

6.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

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在西半球(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在图上可以看出,20°W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而160°E西侧是东半球,东侧是西半球。

7.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这点的地理坐标,可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经纬网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军事、旅游、救灾等,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8. 常见经纬网的判读

在右侧经纬网图上,180°经线西

侧是东经(向东变大),180°经线东

侧是西经(向西变大)。所以,图中各

点经纬度是:

A点(140°E,80°N)

B点(140°W,40°N)

C点(140°E,20°N)

D点(140°W,20°S)

9、地球仪:

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 经天纬地辨方向,缩写就是S N W E; 向北变大是北纬,向南变大是南纬; 向东变大是东经 ,向西变大自然西; 特征纬线有五条,赤道、极圈和回归;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妞六姨分东西; 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小时。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2.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约365天)。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产生是地理现象有:昼夜现象、时间的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太阳的东升西落等。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温度带的划分、正午时刻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等。

5.地球上的同纬度地区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东西方向上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6.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以中时区为界,分为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 区合并为一个时区。 示意图如下:

说明:(1)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2)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西时区;(3)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区时(伦敦在中时区,东京在东九区,纽约在西五区)。(4

)国际

日期变更线(又称日界线)是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

7.时间计算:

(1)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区时=已经时区区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西边用减号)

(2)已知某地经度,求它所在时区:时区数=(度+7.5°)÷15(结果取整数)

8.二分二至日:(1)回归线: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

短;在9月23日前后,太

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再

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

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

昼继续变短;在12月22日

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示意图:

①箭头两层含义:“↑”表示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此时白昼变长。 ②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上半年:春分日后1天到秋分日前1天(3、22—9、22),昼>夜 下半年:秋分日后1天到次年春分日前1天(9、24—次年3、20),昼<夜

9.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

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

为五个温度带:回归线是热带

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

与寒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

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

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划分示意图

10.夏至日光照图的判读:

(1)先作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分地球为昼、夜半球。(2

)阳光照射纬线的长短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九: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

第一单元 地 球

第1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4.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2)登高望远(即站得高,看得远)。 (3)海天相接处呈弧线。

(4)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 【地球的大小】

1.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地球的 极半径,长度是6357千米; (2)图中B代表地球的赤道半径,长度是6378千米; (3)图中C代表地球的平均半径,长度是6371千米; (4)图中D代表地球上的赤道,周长是40000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6)从上面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①地球的半径;②地球的赤道周长;③地球的表面积。

第2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的用途: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能够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等现象。

3.地轴是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南极。

4.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就是赤道。 【纬线和经线】

1.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纬线。

2.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

【纬度和经度】

1.为了区分每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地球仪的纬线有无数条。 2.人们把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定为0°纬线,也就是赤道,度数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增大,最大值为90°;赤道以北的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称南纬,用“S”表示;北极就是北纬90°(写作“90°N”),南极就是南纬90°(写作“90°S”)。

3.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即0°纬线)为界的;此线以北的半球为北半球,以南的半球为南半球,即纬度是北纬的就在北半球,纬度是南纬的就在南半球。 4.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看右图)

(1)图中字母表示低纬度的是A,纬度范围是0°-30°,

即0°-30°N和0°-30°S。

(2)图中字母表示中纬度的是B,纬度范围是30°-60°,

即30°N-60°N和30°S-60°S。

(3)图中字母表示高纬度的是C,纬度范围是60°-90°,

即60°N-90°N和60°N-90°S。

5.几条比较重要的纬线:北回归线是23.5°N的纬线;南回归线是23.5°S的纬线; 北极圈是66.5°N的纬线;南极圈是66.5°S的纬线;赤道是0°的纬线。

6.为了区分每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地球仪的经线有无数条。 7.经度的划分: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度数由0°经线向东西两侧逐渐增大,最大值为180°,由0°经线向东到180°为东经,用“E” 表示;由0°经线向西到180°为西经,用“W”表示。180°的经线只有一条,叫180°经线。 8.两条相对的经线就组成一个经线圈。

例如:60°E和120°W就组成了一个经线圈;45°W和135°E就组成了一个经线圈。

9.国际上规定,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到160°E 的半球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的半球为西半球

10.东西半球的判断:看经度,东经度大于160°E在西半球,小于160°E在东半球;西经度大于20°W在西半球,小于20°W在东半球。

11.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

【经纬网】

1.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2.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途。 3.利用经纬网定位:(看右图) (1)写出图中A、B、C、D的经纬度:

A的纬度是50°N,经度是75°W。 B的纬度是10°N,经度是45°W。 C的纬度是50°S,经度是15°E。 D的纬度是20°S,经度是75°E。

(2)写出图中A、B、C、D四点所在半球: 在北半球的是A、B,在南半球的是C、D。 在东半球的是C、D,在西半球的是A、B。

(3)图中A、B、C、D四地:

在低纬度的是B、D,在中纬度的是A、C。

第3课 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昼夜更替】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为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2.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时间的差异】

1.由于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总是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样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3.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叫做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经度7.5°,两个时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叫东西12区。

4.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是该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5.伦敦时间就是中时区的区时,也就是0°经线的地方时。

6.我国东西跨5个时区,使用起来不方便,我国就使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使用时间,这就是“北京时间”。也就120°E的地方时。

7.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 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8.日界线东12区与西12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从东12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 日期减1天;从西12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1天。

第4课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大约365天。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样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四季的变化。

4.读右下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纬线),北半球是春分日(节气),

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23.5°N(纬线),北半球是夏至日(节气), 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纬线),北半球是秋分日(节气), 日期是9月23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23.5°S(纬线),北半球是冬至日(节气), 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2)表示北半球春季的是A→B,月份是3、4、5月,南半球为秋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夏季的是B→C,月份是6、7、8月,南半球为冬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秋季的是C→D,月份是9、10、11月,南半球为春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冬季的是D→A,月份是12、1、2月,南半球为夏季(季节)。

(4)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最短的一天是冬至。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最低的季节是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太阳光照图 1.读上图“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作回归运动。 (2)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回归线上,之后直射点向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上,之后直射点并继续向南移;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至此完成一次回归,并开始进行下一次回归移动。 (3)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二次。 2.读上图“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5°N,日期是6月22日,北半球是夏至(节气)。 (2)在A、B、C、D、E五地中,昼短夜长的是D地,昼长夜短的是B地,

昼夜等长的是C地,有极昼现象的是A地,有极夜现象的是E地。

3.

【地球上的五带】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 差别。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2.读右图“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

(1)划分五带的根据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及范围:

A是热 带,纬度范围是0°-23.5°。 B是南温带,纬度范围是23.5°S-66.5°S。 C是南寒带,纬度范围是66.5°S-90°S。 D是北温带,纬度范围是23.5°N-66.5°N。 E是北寒带,纬度范围是66.5°N-90°N。 B和D合称温带, C和E合称寒带。 (3)填出五带分界线的名称及度数:

a是北极圈,纬度是66.5°N; b是北回归线,纬度是23.5°N; c是南回归线,纬度是23.5°S; d是南极圈,纬度是66.5°S。

(4)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或北寒带和南寒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的是温带(或北温带和南温带)。

(5)我国地跨五带中的北温带和热带,大部分地区在北温带,没有寒带。

(6)热带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温带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

;寒带的气候特点是终年寒冷。

第二单元 地 图

第1课 地图基本要素

【绘制校园平面图】

1.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和注记。

2.根据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方向;根据注记可以知道图中标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及陆高与水深等的数字,根据图例可以知道图中符号的含义。 【地图上的方向】

1. 看地图,要学会辨方向。在地图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确定了东南西北方向,就

能确定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2. 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用“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表示方向。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一般指向标指向北方。

4.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即: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北极点,四面八方都朝向南方;在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朝向北方。 【比例尺】

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篇十:星球版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星球版初 一 地 理上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圆球体——椭球体。

第一次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是麦哲伦,

3.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事例:(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的高,看的远;(4)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5)麦哲伦环球航行。(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地球模型,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2.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

织形成经纬网。

3.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东经180°与西经180°是一条经线即叫做180°经线。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如:西经60°与东经120°

4.0°纬线是赤道,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北纬90°是北极

点,南纬90°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5.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的经线圈。我国、我省、我家在北半球、东半球。

6.经线呈半圆(弧形)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呈圆形(极点除外),长度不等(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相等),指示东西方向,

识图:

1.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图上(课本8页图1.8中标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度、30度、60度、90度纬线)

2. 根据经纬度(课本8页思考图)能判断出经线、纬线;经度(东、西),纬度(南、北)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知识点:

1.地球绕地轴旋转是自转,周期:一天;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2.地球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识图:

1.地球自转的方向图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课本11页图1.13)

2.不同经度上的地方时上标出地方时,分清昼夜、知道经度(课本12页1.14)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知识点:

1.地球绕日运转是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一年,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夹角),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们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即北半球:

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就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北半球的季节: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

8月为夏季,9月、10月、11月为秋季.,12月、1月、2月为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北纬23.5度称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南纬23.5度称为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

最南界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5.北纬66.5度是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分布的最南界线。南纬66.5度是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分布的最北

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6.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南温带,这里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北

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是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识图:

1.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16页图1.17)上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其日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南北回归线

2.五带的划分图(课本17页图1.19)上标出:北、南寒带、北、南温带、热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南北极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知识点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

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4.方向:(1)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指向标定向法:指北的指向标;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方向。

(3)一般定向法: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其中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

5.比例尺的种类,数字式:例1:1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千米;(五千分之一),

线段式:

6..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的文字说明、数字等。记住课本23页的常用图例。

识图:课本21页图2.4、2.5、2.6中中,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

1.在地图上用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表示地面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叫做等深线。

2.在等高线地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峰或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进去是山谷,两山顶

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是鞍部。

3.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的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用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丘陵,褐色表示高原或山地,白色表示冰川。

4.五种地形的地形特点: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

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

深,而丘陵较低,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0—5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识图:1.等高线地形图(课本26页图2.14中标出陡崖、山脊、山谷、鞍部、山顶及等高距)

2.分层设色地形图(课本26页图2.16中利用高度颜色表区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

第三课 地图的应用

城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的地的位置,并根据目的地选择快捷的路线。

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

地形图在军事指挥中作用重大,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又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址。

地图家族新成员:影像地图 电子地图主要用在资源调查、卫星导航、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防震减灾和军事指挥等。

识图:选择设计路线(课本27页图2.17 课本28页图2.19 课本29页图2.20)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1.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七大洲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

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3.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

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识图:1.七大洲分布图(课本34页图3.2上标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

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亚欧洲的分界线、亚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亚

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课本36页图3.7中标出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大西洋、黑海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1.陆地地形之最: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2.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亚洲: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是平均海拔最低的洲。非洲: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南、北美

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海底地形:有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大陆坡等。

识图:1.世界地形图(课本37、38页图3.8、3.9中标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刚果盆地。)海底地形示意图(课本39页图3.11上标出:海岸、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

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板块构造学说。即将全球分为6大板块,它们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

较活跃。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识图:1.六大板块分布图:课本43页图3.14上标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2.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课本44页图3.15上标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我们经常用阴晴、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2.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得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3.卫星云图上,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越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蓝色表示陆地,绿色表示海洋。记住课本48页4.1图中的常用天气符号

4.空气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级别也越低,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大气温日变化就大。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即气温年较

差(一年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小,温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大。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

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2.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

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世界气温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受地形的影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米气温下降0.6℃。

5.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6.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这里的达洛尔被称为地球上的“热极”,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这里的俄罗斯的东方站是公认的地球的“冷极”。.

7.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20摄氏度以上。南、北极圈内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0摄氏度以下。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湿润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空气中水汽冷却凝结成云,云滴不断增大,形成降

3.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受到高山阻挡,被迫沿山坡爬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如北京为夏季多雨型,雅典为冬季多雨型,比尔马为全年少雨型,新加坡为全年多雨型,伦敦为全年湿润型等

5..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

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7.降水量是用雨量器等测量得来的。单位用毫米。

8..世界“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干极”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1.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组成因素。

2.热带地区全年高温,降水量的差异很大。热带地区有四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第6页共8页)

3.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旱)季,湿(雨)季;

4.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附近(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非洲、大洋洲、美洲);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东南亚、南亚;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侧(非洲、大洋洲、美洲)。

5.温带主要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季风

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6.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亚欧大陆最为广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维度较低的大陆东岸(典型地区为

地中海沿岸)

7.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温暖湿润;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

8..寒带气候又称为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主要特点:严寒

9.在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2.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不同。

3.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内陆,一般降水少。

4.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

5.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0.60C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1.傣家的竹楼村落位于潮湿多雨的热带地区,为便于通风防潮,形成了“高脚”建筑风格。在传统运输方式上,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而河湖水乡,人们一般“以舟代步”。

2.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水稻适宜生长在湿热条件下,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凉干爽的环境中。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建设农田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破坏凉大气中的臭氧层,使极地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9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速度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约8000万。

2.人口增长的快慢,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死亡率)来衡量。目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人口增长较快。

3.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来说明。

4.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地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5.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6.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我国以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人种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西亚、北非、中亚、南亚;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大洋洲、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是黄种人。.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零星分布的区域。

3.目前世界上的语言约有几千种,其中,使用人数较多、范围广的有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4..汉语: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区。 英语: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俄语:欧洲东部、亚洲西北部及北部等地区,主要包括俄罗斯(国家)。 法语:欧洲法国(国家)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欧洲西班牙(国家)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5.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6..基督教起源于西亚,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中国,伊斯兰教旧称为回教、回回教、清真教。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其他地区。在中国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7.基督教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部和非洲北部、东部(麦加是宗教首都);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佛教为泰国的国教)

8.宗教建筑: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基督教);大马士革清真寺(伊斯兰教);缅甸大金塔(佛教)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七年级地理星球版上册复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17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