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

2016-01-10 17:32: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一:《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一:《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

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

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

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

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

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

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

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

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

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

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

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

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

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

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

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

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

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

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

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

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

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

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

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

“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

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

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

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

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

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

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13.5——2014.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13.5-2013.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13.9-2014.2 )

时段一(2013.9 ----2014.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14.3---2014.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二:随文练笔,构建小学语文“语用”课堂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三:人教版五年级下《白杨》随文练笔教学案例

情到深处“文”自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白杨》随文练笔教学案例

浙江省武义县武东小学 徐桂梅

案例背景: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为什么笑?

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

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

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

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

师:孩子们,再想想。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

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

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

师: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偶尔还有轻轻的啜泣声。我知道,他们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次的随文小练笔,篇幅不长,却是孩子们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练笔集锦: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杨子豪 12岁 五(2)班)

西部建设者们,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会像您一样,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让戈壁不再荒凉,你们的愿望会实现的。

-----(王雪玉12岁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师,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多大学校都抢着要她,但小姨却报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对,我也觉得她很傻。学了《白杨》后,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愿,小姨的行动不是傻,而是伟大,我觉得自己好惭愧,以后我再也不说小姨傻了。

------(张丰群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上一辈的建设者们慢慢地老去了,他们的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有的挥动锄头,开垦着荒地;有的埋头研究,创造了许多奇迹;还有的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动得哭了。

--------(蔡福猛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忽然想到了他们的父母。我想他们的父母肯定已经白发苍苍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见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为了西部的建设,父母们牺牲自己共享天伦的机会,甘愿承受思念亲人的痛苦!西部建设者的父母同样很伟大。

——(李 静13岁五(2)班)

反思: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丁有宽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组织这样的随文练笔,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写出来的片段总是不能拨动我心里的那根弦,而这次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于是,我又一次回顾着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导入到理解父亲的话,从理解父亲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设者的伟大志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看见高大的白杨,孩子们感动了;看见伟大的父亲,孩子们又感动了,看见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孩子们更感动了。一次一次地感动,排山倒海般涌向了孩子,孩子们的情感之弦不断地被拨动着,表达的愿望不断被激发,“情到深处文自流”也就无可厚非了。通过反思,关于随文练笔,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准训练点,“点点生花”

找准训练点是一次成功的随文练笔的前提。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认真地研究,细心地挖掘,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语文老师提供了许多的空白点,如《白杨》中可利用的空白点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们可以充实文本内容;理解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我们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内涵;理解“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时又可以顺势延伸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情感进行延伸,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仿写„„我相信只要找准练笔的训练点,就不难“点点生花”了。

二、品位课文语言,积淀情感

随文练笔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课文语言,从文本的语言中提炼出情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品位语言,提炼情感,都得从文本出发,用自己独特的感悟,从文本中寻求共鸣,寻求情感的归宿。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步步内化的过程,所以随文练笔之前的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课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获,正是因为有了练笔之前,环环相扣的阅读理解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台阶,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积薄发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随文练笔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就从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中来,而孩子们的理解与感悟却少不了老师的引领与导航。学生的情绪一次次被调动,心灵一次次被撞击,共鸣之花也就瞬间开放,在内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间爆发,喷薄而出。于是乎,奋笔疾书,化情感为文字。于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总而言之,进行随文练笔时,必须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必须做好练笔之前的铺垫工作,必须激发出学生最质朴的情感,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才能为我们内涵深远的语文课堂穿上一件质朴的外衣,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四: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类型分析与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类型分析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方法;策略

【摘要】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小学语文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写作修养和写作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的相关策略,从而扮靓语文课堂。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写”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其中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标,听、说、读都要为“写”服务。本文认为,注重语文课堂中的练笔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作为的写作,能够扮靓语文课堂。

一、随文.练笔:扮靓语文课堂

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语言素质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陶本一:《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语言素质在语文教学

目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与合作能力,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是能否使自身融合于具体的社会角色之中。同时语言素质对于作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的丰富内涵。”写作素养包含了众多的要素,比如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素材积累、语感、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写作实践等,它是诸多要素交融整合而成的多维复合体。当前我国语文教课书中所编排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而且不同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置之不理,那么这些素材将渐渐地被学生遗忘。随文阅读进行的小练笔就起到了让学生及时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及时写下来的作用,能为今后的习作积累起丰厚的素材,同时在素材的积累过程,写作素养就不断得到提高。

学生写作思维的提升。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张进善在《灵感与写作》中就说过,“写作的前提是思维”。这指的是写作之前必须要进行运思。 孙乃沆在其写作专著《干部写作讲义》中说“写作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活动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要写好文章,就要不惜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写作与思维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即写作活动不能没有主体思维的参与,主体思维的发展可以在写作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

二、依托文本:开辟课堂新天地

语文课堂文本练笔的方法,在当前我国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思考、博览精读、勤写苦练等。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课上的练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当今语文课堂练笔中,教师应用的方法如下。

1仿写;文本中的关键词、特殊句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实例证明:置身文本言语背景中进行仿写是训练语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特写镜头,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文中优美细腻的描写,并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成功运用到仿写练习当中。通过对老天鹅的描述,让学生描写一个劳动场景,先写一位典型代表,再写大家的干劲,抓住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及侧面进行详细的描写。有了老天鹅这面“镜子”,学生能对人物进行细描重写了。

2补白;主要是主要用来填充文章的空白,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很多文章在具体叙述时,作者会意识地在篇中留下空白,我们教师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来补充这个空白,这样就发

挥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 :《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神话故事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叙述时作者没有写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应,我就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天火后怎样庆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得到天火后,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杀猪、宰羊,把猪、羊串在木棍上放在柴火上烤,妇女们不住地往火堆上添柴。大家围在火堆旁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3延伸;就是对先前文本中曾经展示过的内容进行补充。我们课文在叙述故事时情节正在发展,可以突然总段,没有给学生留下完整的结尾。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趋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延伸下去,补全故事内容。如: 《狼和小羊》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是:狼不想再和小羊争辩了,便向小羊扑去。狼有没有把小羊吃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接着结尾写下去。有的学生写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羊拼命跟狼搏斗,但终究抵挡不住狼的进攻,被狼吃掉了。

实现“语、情”共生的文本练笔;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生命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教学情境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

在文本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更要

采用各种手段,包括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悲作者之所悲,喜作者之所喜。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时候“练笔”,语言便会从他们的笔端喷涌而出。

依托文本,进行练笔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辅导应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创造契机,借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其沉迷其中,创出新意。抓住文本中高难度概括而且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或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情景或形象,可显化语文。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文本与生活结合,进行自由练笔。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与生活结合,进行自由的练笔。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人。平时常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同时让他们拓宽视野,获得感兴趣的写作材料。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五:紧扣教学文本,有效随文练笔

紧扣教学文本,有效随文练笔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文练笔有效性训练的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激发随文练笔的兴趣;二是明确随文练笔的目标;三是丰富随文练笔的形式;四是把握随文练笔的原则。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有效训练

“随文练笔”是一种结合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近几年来,这个方法深受教师们的青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激发随文练笔的兴趣

古人云:“教不见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唤醒学生。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无疑担负着唤醒学生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孩子“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首先应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如教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之后,可让采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练笔中,同学们或写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人、事、物,或写读后感,或写课中、课外知识的收获等等。如《大瀑布的自述》、《大

瀑布复活记》、《由大瀑布的葬礼所想到的》、《大瀑布,我想对您说》、《黄河结冰》、《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等。

二、明确随文练笔的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薄俊生强调指出:教学的目的要回归原点,所谓的原点就是让学生学什么。随文练笔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总目标,具体目标的准确定位,要求教者结合相应的文本内容,及具体学情,从“生本”发展观的角度科学地制定。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在吃透教材,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设计有效的写作练点。要着力化解大目标形成小目标,应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按照每个年级段的要求进行有序训练。从而避免漫无目标地寻找练习目标,切实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具体目标实现:(1)实行自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使学生学会自主选择、筛选信息,能根据需要积极地阅读和吸收。(2)实现自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促使学生实现自写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在读写结合中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读写思创等能力的目的。(3)实现自创。要通过随文练笔最终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独特个性和自主创造性的发展。

三、丰富随文练笔的形式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丰富的练笔的形式。具体练笔形式有仿写、补写、改写、续写、创写等;可以在文本的动情处练笔,可以在

文本的拓展处练笔,可以在文本的技能迁移处练笔,可以在文本空白处练笔,还可以在文本的意象还原处练笔;可以是字词式的仿写,也可以是片断式的仿写,还可以是篇章式的仿写。“以文为媒,随文练笔。”坚持语文课堂中的随文练笔,不仅有利于深化文本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现以“仿写”为例,列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小细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模仿”,在仿中学习、内化语言的组合形式,在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小学课文教材中有着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清晰的段落、优美的语言、丰富词语以及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都是学生较好的语言学习的媒介,文字表达的范本。实践表明,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仿写词语句子

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丰富的词句积累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保障。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如能抓住文章中语言表达富有特点的优美句子或精彩段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进行随文练笔,如此训练必能达到加深词语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长期以往,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我们曾教过的《五彩池》一文为例,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如“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等等,教学时可让学生模仿着再说出一些表示颜色的其它词语,并

尝试与原文中词语进行互换。如此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五彩池的水所具有的变幻迷人的色彩美。同样,文中还有一段描写五彩池形状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恰似”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以此感受五彩池玲珑多姿的特点。

2.仿写篇章结构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引导学生仿写文章的篇章结构。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过渡句将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进行创作。一位同学在《我们的班长》一文中就进行了尝试运用。其作文的上半部分主要写班长每天坚持写日记,刻苦读书的事例;下半部分主要写班长在周末帮同学补习功课的事情。在文章的中间,这位同学写道:“我们的班长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且还有一副热心肠。”此外,学习了《莫高窟》一文,可让学生模仿用“总——分——总”的结构练笔。

四、把握随文练笔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可以作为随文练笔训练的材料十分丰富,但我们在选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练笔时,应把握一定的训练原则。(1)迁移性原则。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时,教者应充分考虑到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要通过练笔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促进迁移能力发展的目的。(2)整体性原则。当前的小语教材在体制的编排上加强了整合,对于读写训练的重点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随文练笔习题时,应紧扣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突出其整体性,从而为学生单元习作水平的提升作好铺垫。

总之,随文练笔应以学情为第一依据,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只有构筑“写”的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不断激发学生练笔情感,活化学生的写作思维,如此才能“写”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黄巧玲.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1980,(09).

[2]王焕勋.解放思想 改革语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5).

[3]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4]陈之忠.语文教学一定要抓基础[j].安徽教育,1980,(02).

[5]向永久.听说能力的培养还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随文练笔”设计

语文教学中巧妙的“随文练笔”设计

作者:刘伟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14期

假期里,阅读《小学语文教师》6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环节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单,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得当,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例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例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的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他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什么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的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话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从当故事的主人公,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起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旋转,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呜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破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就不应该锴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度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

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于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七:让随文练笔彰显语文课堂的精彩

让随文练笔彰显语文课堂的精彩

摘 要 论文引用诸多著名教师的总结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激发练笔的兴奋点入手,典型之处仿经典,动情之处写精彩,从而能够拓展为文本的空白处。让随文练笔成为语文课堂的精彩之处,达到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 随文练笔 兴奋点 仿经典 写精彩

一、激发练笔的“兴奋点”

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无疑担负着唤醒学生的重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唤醒学生对随文练笔的期待,使学生产生真心想动笔的念头,通过积极培养学生写话兴趣和良好的写话习惯,让他们实现真正实现自由表达与创意表达。例:教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之后,可采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表达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练笔中,同学们或写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人、事、物,或写读后感,或写课中、课外知识的收获等等。如,《大瀑布的自述》、《大瀑布复活记》、《由大瀑布的葬礼所想到的》、《大瀑布,我想对您说》、《黄河结冰》、《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等。

二、典型之处仿“经典”

所谓“典型”就是指文章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等。首先是需要有良好的语文基本功。这包括语言、文学、文字、写作等方面的扎实功底。比如说,语音、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要能掌握运用,词汇量比较大,写作能力要很强。再如,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应该比较多。一些优秀的作品应熟记于心。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近现代中外名著,以及当代优秀作品等多读是有好处的。阅读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也要经常练笔,学习创作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异溢彩。如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如能把这些典型找出来,并付之于仿写式的小练笔,往往能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以笔者曾教过的《五彩池》一文为例,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如,“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等等,教学时可让学生模仿着再说出一些表示颜色的其它词语,并尝试与原文中词语进行互换。如此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五彩池的水所具有的变幻迷人的色彩美。同样,文中还有一段描写五彩池形状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用“有的像______,有的像______,有的像______,有的恰似______”的句式进行模仿练笔,以此感受五彩池玲珑多姿的特点。

三、动情之处写“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语文教材中的动情点有很多,教者如能善于捕捉和挖掘文本之中的情感蓄积点,将其置身于独特的情境之中,于

学生激情欲要迸发之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如此则给了学生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实践表明,一旦文本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发生了交融,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如此才能让学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更好地写出动情处的“精彩”。

例:教学《桂花雨》一文时,针对母亲说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者设计了有效的“练笔点”: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_________;这里的月亮再明,也比不上家乡______;这里的人在亲近,也比不上家乡。教者深情表述:“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月亮还是故乡的明,清泉还是故乡的甜,人还是故乡的亲。一场桂花雨就是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可以说,家乡的桂花已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四、拓展文本“空白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此则给了学生无穷遐想与感悟的空间。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把“空白点”补充出来,把简要概写的地方“具体”起来,如此定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地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白”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从而使文本更为具体、深刻。

例:一位老师教学《司马迁发愤写》一文时,针对文句“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在狱中到底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写作呢?”对于这些内容,课文中没有进行具体描述,教者可在此“空白之处”设置练笔点。且看一学生的精彩练笔:“在酷暑难熬的盛夏,司马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在奋笔疾书;在冰在雪地的严冬,司马迁呵着热气,搓着冻僵的手,仍然坚持创作。于是在一排排冰冷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如此练笔描写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促进了学生对文题中“发愤”一词的理解。

多练笔对平时的语言功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正所谓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质的变化,写的多了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的。总之,要认真生活,好好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多多读书,勤奋练笔,也许文学之梦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2]黄巧玲.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1980,09.

[3]向永久.听说能力的培养还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4]张彤辉.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0.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八:随文练笔 让语文课堂绽放魅力论文

随文练笔 让语文课堂绽放魅力

摘 要:富有真知灼见的课堂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浸润其中,达成语言的有情有度,达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开阔性。 关键词:情感投入;思维活跃;意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随文练笔,作为教学的一种新策略便应运而生。恰到好处的随文练笔,能使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充分显示出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要让课堂练笔更有效,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在日常教学中,我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一、情感喷发处,将感悟沉淀下来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的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阿姨帮助奶奶推门,母亲宽容对待护士两次打针的失败,鼓励年轻护士再来一次这两件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第二件事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眼见针眼处鼓起了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结尾是母亲对护士说的一句话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紧抓住“我”的心里变化,备课时就不断地叩问自己:“我”的情感由埋怨到温暖与幸福的变化,是因为什么?“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中“我”领悟到了什么?这样的空白点就活化了,凝结成了一处有味的练笔支点:

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这多元化的练笔角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五彩缤纷——

生1: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母亲,我也会爱你一辈子。(感动的角度)

生2: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自省的角度)

生3: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悟理的角度)

“正当学生通过研读被母亲的宽容、谅解深深触动时,我会是什么反应?”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对“人与之间要宽容、理解对待”这一零散的、渐渐模糊的认识集中

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形成了人文思想中一个稳固的印痕。

二、空白补充处,将思维活跃起来

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这些句子,展开联想、补充,就能更好地促进这些生成教学。

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对鸟的动态描写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欢快的语气读这段话。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除了作者描写到的几种鸟活动的形态外,大榕树上还有哪些鸟是怎样活动的?”由于有了一定的教学铺垫,学生分成了四人小组练说,气氛很热烈。

生1:有的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好像在跳舞呢!

生2:有的鸟儿贴着水面飞翔,一会儿尾尖贴着水面,真像一位矫健的滑水运动员。

生3:有的鸟儿站在河岸边饮水。偶尔盯着湖面,好像在对着镜子打扮自己呢!

生4:我还看见一只鸟儿正歪着脖子好奇地朝我们笑,好像在说:“朋友们,欢迎你们来我们这儿做客。”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想象思维,激起了智慧的火花,促进了学生的动态生成。

三、意向还原处 ,让词语鲜活起来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脉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

《珍珠泉》描写了云南珍珠泉美丽、奇特的景象,尤其是小泡泡的描写更可称为点睛之笔。紧抓住“最有趣的要算是这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晶亮、饱满的小水泡了”中的“一嘟噜、一嘟噜”,赋以泡泡于人性化,在一赞三叹式的“晶亮”“饱满”“冒”的揣摩玩味后,设计练笔:

我这小泡泡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一嘟噜,一嘟噜,是想_________。

生1:是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不想和大家捉迷藏了。

生2:是想告诉人们,这里山美,泉美,人也美,游客们真是不枉此行了。

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一嘟噜,一嘟噜”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以了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力。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这样富有人性化的泡泡使课堂沸腾,“一嘟噜,一嘟噜”更成为孩子口中最富韵味的声音了。

课堂上,怎样才能出现心潮涌动、心花怒放、心心相逐的练笔格局?教师如果能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紧扣课文最有味的情言结合

处,找准可课文生长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多一次生命的体悟。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九: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关于提高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

大朗中心小学 李凤菊

内容提要:

笔者基于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低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分析,发现导致随文练笔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然后我们课题组根据对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得出经验,并总结出一些提高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即通过巧妙设计随文练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笔随心动文采飞扬。 关键词: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提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于是,“随文练笔”应运而生。它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为课改洪流中不变的“热点”。可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每堂课设计“随文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这就有点变了“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把握不当练笔的时机、方法以及难易度,同时,教师设计时缺少系列、整体性的训练目标,对文本中可用作练笔的“点”找不准,设计出了一些“假、大、空”、“千篇一律”的练笔形式,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文本的练点,抓住时机,巧妙设计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演绎心随笔动文飞扬的精彩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一探讨。

一、巧抓练点,让随文练笔独具匠心

这里的“练点”即是练笔点,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笔者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巧抓文本精彩点,在品读中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文可引导学生先品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这样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2.留心文本“趣味点”,在情趣间练笔

“趣味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味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本的“趣味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生活之趣、形象之趣„„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写了作者童年跟骆驼的趣事,尤以满怀童心描述的看骆驼咀嚼的趣事最为醒目。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引幽发微,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兴致盎然地写了钓鱼、捉龙虾等题材相似的文章。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3.关注文本“留白点”,在想象间练笔

高明的作家在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给读者去想象。正如《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点进行练笔,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悄然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

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写一起提高互利效果。

《穷人》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但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渔夫和桑娜今后将怎样熬过去?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故事叙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心,体会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4.巧借文本“插图点”,在图文间练笔

插图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呈现故事高潮,有的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插图犹如架设在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运用插图进行练笔,学生以文本内容为练笔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插图,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图文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识字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后,让学生抓住夏天池塘边的景物特点,以一首短小的儿歌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出荷花荷叶的美丽,写出小蜻蜓与小青蛙的对话,写出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研读教材,努力挖掘练笔的有效切入点,多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这样才能演绎出随文练笔的精彩。

(二)巧抓时机,让随文练笔马到成功

读写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加上写,而是把读与写灵动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把握住练笔时机,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练笔时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情感升华时练笔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言语更护花”。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交融时,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悄然而生。睿智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让学生在练笔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升华情感,又达到了有效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

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

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2. 在技能迁移时练笔

语文课文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需要扎实有效的训练。其中课堂练笔就是一种知能转化的途径。小到词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仿写,大到段落、篇章的结构顺序及表达方式的仿写,这些都是让技能迁移落到实处的练笔训练。如《太阳是大家的》、《我想》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小诗,当“小诗人”;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写游记;学完了《半截蜡烛》,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学完了《白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的段落写一种动植物。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虽然短小精悍,但学生容易模仿,进而灵活运用。

3.在观点争辩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到父亲要求“我”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鲈鱼与诚实、欲望与规定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4.在单元总结时练笔

语文课本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不是古诗词、名言警句,就是一些成语,内容丰富。如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写作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篇小短文,相信坚持这样练笔,学生的习作定有进步。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就有大量的描写人物的四字词。在单元总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过的词语,可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让大家猜一猜,也可写一次比赛活动,还可写一写自己的收获或感受。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长得膀大腰粗、身强力壮的,别看他表面上是仪表堂堂、文质彬彬,其实骨子里坏得很呢。他走路都是大摇大摆的,像个大老爷似的得意洋洋。他一上课就垂头丧气像条虫;一上体育课要打篮球他就兴致勃勃,疾步如飞,生龙活虎,像条龙,真是奇怪。他不遵守纪律,对老师也是放诞无礼,对同学老是摆出老大的样子,欺软怕硬,大家都怕他。但有些同学看见他就点头哈腰,让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人是谁?不用我说你都知道吧,快说出你的答案吧。

读了真让人惊讶,这个学生不仅把同学的性格特别描写得很鲜明,而且灵活运用了十几个成语。这次习作不仅这个学生写得很精彩,其他学生也写很出色,更可喜的是自此他们在写作时都会很有意识得运用所学成语,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呀!

(三)巧变形式,让随文练笔精彩纷呈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我发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类型也是形式多样,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游记、故事、古诗、剧本等,为我们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一个多彩的舞台。随文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虽然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方可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1.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写人、记事类课文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扩写。扩写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写的简单、抽象情节之处展开想象,对空白点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丰满生动的一种练笔。我在课题研究中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篇十: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捷径

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捷径

读写结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语文教师们广泛应用。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举措,我进行了随文练笔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二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典型句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无需了解这些句子间存在的结构特点,但作为老师可以意识地进行渗透。如《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五老奔天都”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读,男女生配合读,让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特点,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的其它石头的特点。“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又会是怎样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呢?再如教学《称象》一课,曹冲想出了“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称象呢?于是,学生想出了“以土代象、以人代象、以木代象”等方法,随即让孩子仿照课文称象的过程写一段话,这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此,仿写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2、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我在教学《花木兰》一文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抓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赫赫战功、英勇善战、巾帼英雄”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花木兰”这个人物。通过对课文中这些词语的运用,学生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感受就更深刻了。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如《小冰熊》一课,课后创设情景:“第二天,小熊一家要出去旅游了,小熊当然舍不得把小冰熊一个人留在家里呀,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们会怎样照顾小冰熊呢?”这样的练笔学生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写。课文中小冰熊在家里,妈妈给它盖上了棉被。棉被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小冰熊才不会融化。学生必须理解了这一内容,

才能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

3、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培养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教学《迷人的秋色》,抓住“迷人”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秋天里还有哪些景物是迷人的?展开想象,画一幅风景画,并用语言描绘一下。如教学《沙滩上的童话》一文,文中的孩子们是用炸城堡的方法救公主,而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公主受伤。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出更好的办法救公主,把救公主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乐写。

想象性练笔还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文中说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作了种种推测。课文的第三节结束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其它推测,这里便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写还有哪些可信的推测,并写清理由。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学生的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化“我”入文,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语文随文练笔 小学生语文小练笔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20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