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016-01-11 09:08:1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编写: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温馨寄语:相信自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

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采用“导学自主”模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

标有关文言文的学习要求,“读”、“悟”结合,,由浅入深,完成导学案,达到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

2、领悟作者感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感情。

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自主学习环节。

2、课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3、小组合作完成合作交流部分内容,展示成果并质疑探究。

4、自悟自得: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5、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资料助读:

1、作者:张岱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是个过着豪华生活的纨绔子弟。后来明朝

灭亡,他入山著书,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写景散文中,流露出淡淡的哀

愁。

2、白描:白描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和各种景物的特征,突出其神韵,

不着颜色或者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来唤起读者的联想,得以

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

的修饰语,只抓住对象的特征,以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学案自学】

1、《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又

字 ,号 ,又号 , (朝代)人,

著有 、 等。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汉字并注音。

崇 (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 )绝。是日 ( )定矣,余 ( )一小舟,拥 ( )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 )沆 ( ),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挐一小舟: ...

③、雾凇沆砀: ....

④、上下一白: ⑤、焉得更有此人: .....

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⑦、客此: ..

5、通读课文,提取信息,完成填空。

本文首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 ”,

目的地是:“ ”,天气状况:“ ”,

不着痕迹地引出了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小组合作】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疑难句做出标记,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 ....

③、拥毳衣炉火: ④、独往湖心亭看雪: ..

⑤、惟长堤一痕: ⑥、见余,大喜曰: ..

⑦、及下船: ⑧、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翻译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结合资料助读二和课本上206页的插图,体会白描这种写作手法。并找出文

章中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雪后美景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品一品。

文章中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雪后美景的句子是: 。

【班级展示】

各小组在班级展示合作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也可直接作

出评价。

【质疑探究】

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个问题我还没有弄明白呢。

如: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

样写是否矛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悟自得】

本节课我有一点收获,(从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

【达标测试】

1、《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又

字 ,号 ,又号 , (朝代)人,

著有 、 等。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挐一小舟: ...

③、雾凇沆砀: ....

④、上下一白: ⑤、焉得更有此人: .....

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⑦、客此: ⑧、湖中人鸟声俱绝: ....

3、区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 (2)一:①余挐一小舟: ..

②是金陵人。 ②上下一白: ..

(3)白:①上下一白: (4)更: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强饮三大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具体描绘西湖雪景的句子是:

②、写出西湖大雪后寂静异常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二九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

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

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

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

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

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

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

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游人,

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 ) ..雾凇沆砀( )( )( )一芥( ) ....

铺毡( ) 更有此人( )喃喃( ) 长堤(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 ) ..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 ..

(5)拥毳衣) (6)雾凇沆砀 ( ) ......

(7 (8)焉得更有此人( ) ...

(9 ) (10)莫说相公痴( ) .

金陵人,客此( ) ..

3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

(2

7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

字?

11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理解?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精讲精炼】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 ..

(3)与余舟一芥(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18、(1)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

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5、文中最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语是:

6、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呆气?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研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训练案

6、收集整理古人描写雪的诗文。

7、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五: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九课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3、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4、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学习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

“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

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

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

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

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

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

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

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

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

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

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

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

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

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

(5)拥毳衣炉火( ) (6)雾凇沆砀 ( )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 ....

(9)强饮三大白( ) (10)莫说相公痴( )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

3、解释多义词:

(1)白

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

(2)余

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

大喜( ) 三大白( )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

(5)绝

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

(6)更

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6、结合文意写诗句: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2、“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质疑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

字?

3、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5、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6、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7、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当堂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

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 ”。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

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 ) (2)戊申晦( ) ..

2、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3、“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 )

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4、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课后训练

1、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

的白描手法。

2、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3、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

金蝉脱壳( ) 切肤之痛( ) 牵强附会( ) ...

退避三舍( ) 茅塞顿开( ) 深恶痛绝( ) ...

相机行事( ) 不肖子孙(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六: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九课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3、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4、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习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预习自测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七: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9﹡湖心亭看雪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了解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资料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

的小品文笔墨精炼,风神绰约,寥寥几笔,意在言外。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石匮书》等。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疏通文意,赏析写景,学习白描。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喃喃 长堤 更有此人 ..

2.把握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解释词义。

余挐一小舟( ) 雾凇沆砀( )(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

是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沿溯阻绝 ( )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

上下一白 ( ) 三大白 ( ) 哀转久绝 ( ) ...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① 划记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

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

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② 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③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 远 到 近 的顺序。

④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能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文中量词表现出事物的渺小,有一种苍芒静寂之感,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

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

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⑤ 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

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即白描手法),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巩固提升

白描: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文字简练朴素,

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判断以下句子是否运用白描手法。

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③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④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

日,势极雄豪。( × )

⑤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

1.翻译句子。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文中一个“ ”字准确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幽微的情怀吗?

1.“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情感?

明确:“独”其实与舟子同往,只不过他认为舟子只是一个为此挣钱养家糊口之人,不是和

自己志同道合,所以既反映了文人雅士清高孤傲,也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落寞。

2.“强饮三大白而别”,流露了怎样的情绪?

明确:① 惊喜、愉悦。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

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

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

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此句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让我们感觉到张岱这位文人

的遗世独立,令人玩味。

3.文中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4.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 “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纪年有何特殊之处?

明确: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当时已是清朝,作者仍旧使

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表现了他的故国之思

巩固提升

1.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 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 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 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2.比较本文和柳宗元的《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

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八:八年级上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①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②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③“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①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②“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5)齐读第二段,思考

①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②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③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②“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小了变。) ③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九:八年级上册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岁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一、自主学习:

1、加点字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余拏( )一小舟 强( )饮

2、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强饮三大白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朝代),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1)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6、“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7、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感知课文

1、按要求填空

⑴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⑵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⑶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⑷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2、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4、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请同学们结合相应的句子描述一番。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5、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自我检测: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定(gēng) 毳衣(cuì)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C.长堤(tí) 一芥(jiè) D.铺毡(zhān) 强饮(qiǎng)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o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拥毳衣炉火( )

4、雾凇沆砀( ) 5、湖中人鸟声俱绝 ( ) 6、上下一白( )

7、独往湖心亭看雪 ( ) 8、焉得更有此人 ( ) 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10、客此 ( ) 11、及下船 ( ) 12、惟长堤一痕 ( )

三、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情怀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

2.本文中西湖雪景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两人为什么“大喜”?

4.第二段舟子说作者“痴”,请说说他“痴”在哪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dàng jiè zhān ráo qiǎng

2、⑴消失 ⑵这一天 ⑶只有 ⑷指酒杯 ⑸动词,客居 ⑹等到 ⑺哪能 还3、略

4、⑴全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⑵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还

⑶这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⑷消失 与世隔绝

二、1、宗子,又字石公 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山阴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2、因为张岱作为归隐的隐士,依然活在大明的时代幻想里,并不承认清朝的存在。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⑴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⑵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⑶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5、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泣的情绪变化。

6、“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7、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9、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三、1、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⑶湖上焉得更有此人! 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写出了雪之大,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铺垫。

3、作者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湖中人比作者来得早却去得晚;"铺毡对坐"说明他们准备久待;通过煮酒可以看出此人情趣高,陶醉在其中;"拉余同饮"可看出他们的激动与兴奋;"客此"可看出他们远道而来,时近年关,却依然出行。

4、略。白描 5、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自我检测:

1、C.2、⑴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⑵通“桡”,撑船。⑶鸟兽的细毛。⑷白气弥漫的样子。⑸消失。⑹全白。⑺单独,独自。⑻还。⑼竭力,尽力。⑽动词,客居。⑾等到。⑿只有。3、略。4、⑴遗世独立 不随波逐流⑵白描;能高度抽象地概括景物的特征,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⑶因为在人鸟声俱寂的湖上,意外地遇到情趣相投的人。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这是俗夫舟子所不能理解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篇十: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

29* 湖心亭看雪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炉火(cuì) .....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

焉得更有此人(gâ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 (nán nán) ....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②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①余挐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 .

②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

4.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三)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教师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教师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四)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师小结】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四、板书设计

一痕、一点一芥对比 两三粒人的渺小 惊喜——大喜

畅快——强饮三大白

伤感——客此

五、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

2.积累些雪景的名句。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相关热词搜索: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语文导学 湖心亭看雪优秀导学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40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