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2016-01-11 09:12:3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一: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一: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钱塘湖春行》 1、说说“争”和“啄”的妙处。 答:“争”运用拟人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啄”描写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描绘出莺燕的动态,表现出了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说说“几处”“谁家”精妙之处。 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3、赏析诗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写花草,画面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马在浅草地上走的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让人目不暇接,神智迷乱。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性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作者有意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以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天净沙秋思》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龟虽寿》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曹操垂暮之年那种积极进取、壮志不衰的雄风和豪迈超脱的胸襟以及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抱负。 2、任选角度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老马伏于马棚,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消沉。作者以老马自喻,表达了自己追求伟大理想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过故人庄》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 2、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 答:苍翠的树木在村边环绕,似把村庄环抱相拥;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 3、任选角度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1)近景与远景相结合,近处的绿树与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2)对仗工整,“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勾勒出一幅美妙的乡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3)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之美,“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动态,突出了树的繁茂;“斜”字形象的表现出村外青山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4、谈谈最后一句“还”的表达效果。 答:“还”是“再”的意思,作者深深为农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的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回归自然的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描绘本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清晨,旭日东升,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耳边传来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我的心灵更加沉静。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作者是以动写静,悠扬的钟声更能衬托出山寺的清幽、静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雨寄北》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泊秦淮》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 2、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景及画面特点。 答:蒙蒙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逼人的秋水,笼罩着江岸寂静的沙滩。营造出了幽静、迷蒙、冷寂的意境。 3、谈谈最后一句中“犹”的表达效果。 答:“犹”是“还”的意思。灯火通明中歌女在江岸边,还高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而当权者却醉生梦死,制国家危亡于不顾。作者借古讽今,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4、第一句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答:开篇两个“笼”字写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伤感、忧虑的感情基调,为表达作者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当权者不理政务、沉溺享乐的批判的主题创造了意境。 《浣溪沙》 1、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在暮春对酒当歌,面对旧日景物触发了伤春感时,孤寂失意的情怀。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情景。 答:赋一曲新词饮一杯美酒,在和去年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亭台楼阁里,感伤着物是人非。 3、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奇偶”进行赏析。 答: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让人无可奈何;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吗?伤春感时的惋惜与欣慰交织,蕴含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美好的事物会同时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虚无。 4、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作者感时伤怀,在撒满落花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露出诗人孤寂、失意的情怀和缕缕恬淡闲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这首诗,诗人用形象的比喻阐释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山”比喻什么?整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路途中的困难与挫折;不要因眼前一时成功而满足,应不断进取。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中“拦”的妙处。 答:“拦”阻拦的意思,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面上写山的阻拦,实指前进道路上困难的阻挡,蕴含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二: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1、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的词语是“生”和“入”。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里。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 ,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2、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4、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胸怀。也表现了作者老当亦壮,不服老,自强不息的精神。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诗上阙写诗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望月怀远,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月圆月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是自然的常理。包涵人生哲理,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3、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婵娟”——月亮。但愿天下有情人的情谊都能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一轮美丽皎洁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2、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2、“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4、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三: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

【诗意】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试题】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2011曲靖)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2分)(2011曲靖)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离别愁苦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相聚的快乐 的憧憬。(2分)(2011娄底)

(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可)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011娄底)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作品集《王子安集》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意】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赏析】

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送别的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3)简要谈谈诗中的“望”字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望”字使人联想到既然五津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又使人联想到雄浑开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4)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赴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基调。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代表作《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秋词》

【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2012铜仁)

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3)颔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05河南)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达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很有哲理,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但诗中同时包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后人又用此诗,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5)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本诗是作者为酬答白居易的赠诗而作,诗中的哪一句能说明这一点?请作简要分析。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一联向友人表明态度,也是对友人关心自己表示感谢。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明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字太白,号诗人,后世尊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瑰丽活泼。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渡荆门送别》

【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试题】

(1)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本诗中可以为例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表达了诗人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5)“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杨花漫天飞舞,漂泊不定,子规的鸣声凄厉,既渲染了暮春这一特定的悲凄环境,也抒发了诗人漂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6)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大胆的想象著称,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一特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之人,此诗句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7)首句为什么用“杨花”、“子规”这两个特定意象来渲染气氛?

“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所以诗人用“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渲染暮春时节哀伤、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离散哀伤之情。

(8)诗人为什么选择用“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把“明月”作为思乡怀人的寄托,因为月找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形象而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9)有人说此诗处处有情,而唯独“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过于平淡,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不赞同。“闻道”表示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惊讶与惋惜。“过五溪”写出了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此句在直叙其事中,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10)“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寄”字用得极好,请品析它的妙处。

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寄托明月,随风将我的思念与牵挂送到朋友被贬之地。一个“寄”字将明月人格化了,让月亮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寄”字中寄托了诗人对朋友远离的无限同情、牵挂与思念之情。

(1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13长沙市)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哀伤惆怅的气氛。

(1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同上)

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关怀思念,忧虑不平之情。

5、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先生文集》等。代表作《伤仲永》《登飞来峰》。

【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四: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

整理:童蕾莎

七年级上册

课外:

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

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马槽。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

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

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调养身心。永年,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

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合:环绕。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

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qián)阳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

甚僻。这里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

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唐代在今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

为夜郎。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

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左迁,降低且调动官职。犹言下迁,古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诗歌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打下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5《夜雨寄北》李商隐(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再。)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用丰

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巴山夜雨”,在本诗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却自然天成不漏痕迹。

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

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代诗人。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选自《漱玉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

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拓展: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

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10《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

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那,通“哪”,怎么。)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

选自《朱子大全》。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拓展:《观书有感》 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五:教师专用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教师专用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古诗朗读要求及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做到词连续,句子间停顿恰当(一般从句子意义与结构两方面来停顿。古词句一般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不能唱读、不能拖腔拉调。“有感情”是读出不同的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态度、语气,停顿恰当,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7上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

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

(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比如

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 —富商巨贾;

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 (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 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 柏 —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

(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

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 (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 (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12)《阳关三叠》— 故人友谊;(13)《关山月》《梅花落》— 乡思乡愁;(14)杜康—酒;) 4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指导: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 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 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 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最能体现?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图,表出诗了宽广博大胸怀。

(指导: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1)送别诗 :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

(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

(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 、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 。

(4) 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

(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二、找意象, 看题目,联背景,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指导:1、提问方式: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写作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五种。(2)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借代、双关、互文、顶针等。 (3)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②联想、想象③托物言志、象征④对比、烘托或衬托⑤用典⑥动静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⑦以小见大、照应、重章叠唱、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⑧白描赋比兴⑨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即事抒怀等。

3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或效果)。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赏析“若”字 。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

的雄心壮志)。

(指导: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2提问变体:①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③某字词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①(该字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② (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 字义 + 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

8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指导:1提问方式:①如何理解或赏析某句?②某句为什么好?

2答题步骤: ① (某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②(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 解释某句的含义(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某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答题格式: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 、心情等)

7上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写了哪些景物?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突出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指导: 1、方 法 :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忠实于原诗) ③语言流畅生动(恰当运用修辞、形容词等) 2、常见错误①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 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5赏析“阔”字。

“阔”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赏析“悬”字 。

“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7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指导:【第一种方式】1提问方式:对诗中某字词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①肯定“同意”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答题格式:先表态+该字含义+语境义+情感。

【第二种方式】1提问方式:①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②某字可否换成其他某字词或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⑤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

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8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画面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9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出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示例:此句写景之中蕴含自然理趣,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漏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1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加点字。 ..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12赏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上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才渐、浅

2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最爱

3 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几只早出生的莺儿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刚会飞的燕子已开始衔啄春天的泥粒,筑建新巢。

4赏析“几处”、“谁家”。 (为什么不能换作“处处”“家家” ?)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不能。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赏析“争”、 “啄”。

“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 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赏析“渐欲”“才能”。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8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7上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感情基调是哪种?

2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结合内容赏析一下本曲在写景抒情上突出了什么特点?。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4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

描写了悲凉肃杀的画面;第二句描写了温馨亲切的画面。并不矛盾。因为第一句是游子心情的写照,第二句是游子见到别人温暖的家勾起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 。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7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二)

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归类及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题是 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 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六种类型,

(一)品味炼字或词类

[应对策略]

(1)赏析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字义+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2)换或改字或词的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所以不能换或改。)

(二)名句赏析类

[应对策略]

答题格式: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三)意境类

[应对策略]

(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 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六: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整理4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整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江水浩荡,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面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荡。“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作者在感受时光流逝时,油然而生的别绪思乡之情。

4、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

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哪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了。

3、评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几处”而不用“处处”,用“谁家”而不用“家家”?

答:因为是早春,自然景色有别于繁春季节,所以诗人在对周围事物的选择上是很典型的,且 也是细致入微,因此用“几处”而不是“处处”。后面的“早莺”“新燕”也是在“几处”“谁家”的意义上生发出来的,二者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留恋之情。

《天静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 名,“秋思”是 名。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涯沦落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一点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4、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简要赏析。

答:“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七年级上册课后名著阅读导读

1、《繁星》《春水》:

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一是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二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二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三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一是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二是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

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张铁明)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 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梁钟嵘评其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认为这是不足之处,所以将操诗排于下卷之中,这是不对的。而清刘熙载则评价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说。 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 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

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绚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余恕诚 《唐诗鉴赏辞典》)

《题破山寺后禅院》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幽处”的禅房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得一山斋宴息,因谓不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重这两句诗意新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堆砌词藻,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

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来是没有情智的,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象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就诗人的内心活动而论,万籁俱寂也就是诗人万念俱寂的表露。不过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但常建是盛唐时期善于创造静境和艺术地表现静趣的诗人之一,他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只有佛殿传来袅袅的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很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感觉。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此而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在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方面,效果是异常突出的。

这首诗是写破山寺后禅院的,所以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层层深入,脉络分明。诗中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夜雨寄北》

【赏析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说明]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八: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九: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一)

人教版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一)

古诗朗读要求及指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做到词连续,句子间停顿恰当(一般从句子意义与结构两方面来停顿。古词句一般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不能唱读、不能拖腔拉调。“有感情”是读出不同的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态度、语气,停顿恰当,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7上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

(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

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

(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比如

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 —富商巨贾;

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 (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 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 柏 —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

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 (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 (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12)《阳关三叠》— 故人友谊;(13)《关山月》《梅花落》— 乡思乡愁;(14)杜康—酒;)

4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指导:1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2 注意要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古诗词鉴赏中景物特点常用词语①恬淡闲适、安谧娴静、优美幽静、宁谧悠远、清幽明净、恬静优美② 华美艳丽、明快高旷、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欢快喜悦、生机勃勃③清新自然、空灵悠远、朴素自然、清新明丽、淡雅幽远④孤寂萧索、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僻冷寂、空寂寥落、萧条荒凉、荒芜空旷 ⑤雄伟壮丽、辽阔苍凉、深远辽阔、雄浑悲壮、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高远深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最能体现?

(指导: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1)送别诗 :以抒发依依不舍、离情、同情、祝福、情深意长勉励安慰的豁达为主。

(2)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游子羁旅愁思、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闺中怀人、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主

(3)山水田园诗(写景诗、闲适诗、咏物诗):表达赞美、热爱、喜爱生活或大自然;;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表达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表达悠闲、闲适、恬淡心情;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珍惜时光 、青春易逝的伤感;豪迈、乐观、积极、豁达;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苦闷、忧愁、寂寞、孤独为主 。

(4) 爱国诗(战争或边塞诗):抒发爱国;为国尽忠、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为主。

(5)民生诗: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为主。

(6)怀古诗: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借古讽今的情怀,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主。

(7)爱情诗:抒发爱情坚贞为主。

二、找意象, 看题目,联背景,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指导:1、提问方式: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写作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五种。(2)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借代、双关、互文、顶针等。 (3)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②联想、想象③托物言志、象征④对比、烘托或衬托⑤用典⑥动静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⑦以小见大、照应、重章叠唱、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⑧白描赋比兴⑨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总分得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明贬实褒、即事抒怀等。

3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或效果)。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赏析“若”字 。

(指导: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2提问变体:①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③某字词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①(该字

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② (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 字义 + 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心情等) )

8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指导:1提问方式:①如何理解或赏析某句?②某句为什么好?

2答题步骤: ① (某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②(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 解释某句的含义(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某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答题格式:句义 + 〔修辞作用〕+ 情感(意境) 、心情等)

7上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写了哪些景物?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突出思想感情?

3 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指导: 1、方 法 :①找全景物、加修饰语,写明句意;②联系上下文、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只是直接引用原诗句。 ②描摹景物时只是翻译,未加联想想象进行描绘。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5赏析“阔”字。

6赏析“悬”字 。

7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指导:【第一种方式】1提问方式:对诗中某字词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①肯定“同意”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答题格式:先表态+该字含义+语境义+情感。

【第二种方式】1提问方式:①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②某字可否换成其他某字词或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⑤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先表态+所换词与原词的区别+原词的语境义+情感+用“某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8描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画面

9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加点字。 ..

12赏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上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

3 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4赏析“几处”、“谁家”。 (为什么不能换作“处处”“家家” ?)

5赏析“争”、 “啄”。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赏析“渐欲”“才能”。

8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上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感情基调是哪种?

2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结合内容赏析一下本曲在写景抒情上突出了什么特点?。

4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这两幅画面是否矛盾?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 。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7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篇十: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1、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3新乡模拟)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1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送别的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3)简要谈谈诗中的“望”字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典故,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5河南)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达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很有哲理,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但诗中同时包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后人又用此诗,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本诗中可以为例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杨花落尽孑规啼。 表达了诗人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

(5)“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杨花漫天飞舞,漂泊不定,子规的鸣声凄厉,既渲染了暮春这一特定的悲凄环境,也抒发了诗人漂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6)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大胆的想象著称,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一特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之人,此诗句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7)首句为什么用“杨花”、“子规”这两个特定意象来渲染气氛?

“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所以诗人用“杨花”、“子规”两个意象渲染暮春时节哀伤、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离散哀伤之情。

(8)诗人为什么选择用“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把“明月”作为思乡怀人的寄托,因为月找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形象而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5、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表现飞来峰耸入云天的气势,为下文发表议论作铺垫,只有站在如此高的山峰上,才能有那样的胆识与气概。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浮云”是比喻谗佞小人,写诗人面对保守势力,不退让,更不妥协,与之抗争到底的气概,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胸怀。

(3)有人说,前两句如实记叙了诗人登山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是写传闻之景。

(4)试从炼字的角度对“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 不畏”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6、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3

首联写远望所见,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秀美与高大;颈联写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2)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齐鲁青未了”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诗句分析理由(提示:“继”指持续的意思,一指此诗句不能挪用来写其他山岳;二指此诗句有惊人之处) 认同。理由有二:①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泰山独有的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②此句没有抽象地说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3)请品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钟”、“割”两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06河南非课改区) 雄伟高大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含有“登高望远”的哲理,根据诗歌内容写出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安石的诗则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与阻力,勇于改革的雄心和气魄。 (6)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理解。(06河南非课改区)

①表达了希望登山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③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7、观沧海 [魏晋]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概括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观看的大海景象的?

由远及近、由全貌到局部

(2)诗人登临碣石山,都“观”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举出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

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写出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4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写出山岛林密草丰,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突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前八句是实写,写观沧海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后四句是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夜色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6)品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诗中的“涌”字的妙处。

“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

(7)有人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请你对此作简要赏析。

这四句的景象并非作者真实所见,而是作者利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的虚景。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河灿烂的银河,都好似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因此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8)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基调:苍凉慷慨,壮阔激昂。 表达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报负。

(9)诗人以“观”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都“观”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着力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描绘出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10)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试从写景和抒怀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①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凄凉感伤的悲秋情绪。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种新的境界和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

②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大海容纳万物来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抒发了建功立业、一同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这首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5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相关热词搜索: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七年级课外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41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